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问题:结合案例谈谈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如何处理好保护与传承的关系、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传承与创新开发的关系。

一、保护与传承的关系:以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为例

韩国端午祭“申遗”的成功,的确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敲响了警钟,人们越发了解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发扬的重要性。保护传统文化迫在眉睫,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更需要广大民众自觉的、主动的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确,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的意识里日渐削弱,从另一个角度看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不失为一针强心剂。

光有传承而没有保护是不行的,端午节在我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由于政府和人们的不重视,反被韩国申遗成功,这对提升我国的软实力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保护的目的不只是保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通过传承,真正让它活在民间,且能不断发扬光大,传承了大精深的民俗精髓,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和保护力度,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和多方面的传承方式保存民俗节日文化资源固有的生命力,实现了立法性保护和活态传承的有机结合:另外还要加强对民众的教育,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根植于人民,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提高国民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深化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力。

二、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以藏族唐卡为例

唐卡的使用功能主要是服务于宗教生活的,它的主要宗旨,也是服务于宗教的。寺院是藏族宗教文化的中心,多数的唐卡,特别是一些名品佳作,主要聚积在寺院。它主要的功能是悬挂后供信徒顶礼膜拜,满足他们的宗教生活需要。由于现在唐卡以成一种文化产品后,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经济利益,不尊重藏族文化,不尊重民族宗教感情,不顾或不懂唐卡艺术的庄严性、神圣性和高超的艺术性,随心所欲侵犯、盗用、剽窃、抄袭、复制、篡改别人的传世作品;此外,受市场经济影响,大多数唐卡艺人的创作停留在复仿制作的市场,致使大量粗制滥造的新唐卡充斥市场次品唐卡进入市场,严重影响藏族精品艺术的声誉,对唐卡艺术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和不良影响。这些对唐卡不合理利用的现象很不利于唐卡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一味商业化、经济化使原本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更不利与其保护。

保护是前提,利用是目的,两者必须并重。唐卡本来是一种艺术精品,是藏族文化艺术中的一大品牌、它原本不是用来进行买卖的商品,而是一种庄严神圣的供奉物。政府必须明确职责,高度重视,对市场进行适当监管,明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政府部门合作对唐卡作品进行艺术坚定,杜绝假冒伪劣现象,最终实现保护和利用两者的结合。政府和技艺传承人员应提高认识,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精髓,以便提升唐卡的利用层次。

三、保护传承与创新开发:以赣南采茶戏为例

采茶戏历史悠久,迄今有将近四百年的历史,是客家文化的标志性元素,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采茶戏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粹之一。因为采茶戏内容贴近广大劳动群众生活,它人物少,布景简单,与其它戏曲程式相比,更具生命力,尤其便于山区流行。所以,自采茶戏在赣南诞生后,很快传遍与之相邻的闽、粤、湘等地,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区,竞相传演,蔚然成风,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但是采茶戏发展前景并不乐观,观众愈来愈少,创作人员观念陈旧、缺乏创新,表演内容多以传统剧目为主,语言陈旧刻板,演员越来越不精,没能很好的在保护传承时进行创新开发。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能因循守旧,而应与时俱进,既要保持并发扬其固有的艺术形式,还应在传统中加以发展和变化,给古老的戏曲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政府和创作人员应提高认识,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精髓,找到创意开发突破点,与科技创新交相辉映;不仅要在传承中创新,还要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推广宣传、平台搭建、交流传承等方面也要注重创新,从而提升采茶戏的吸引力,与时俱进。用创意去改变认知、感受自然,这不仅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理念,更是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力诉求。

如何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精)

人类,请把握好历史文化 每一天,每一个地方,每一处的历史,都承受着人类带给他们的、、、、、、而事实上他们原本不需要承受这些。 (2007年 11月 14日人民网消息 2007年 10月末, 东北地区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园林——“三燕故都”龙腾苑遗址近来遭到严重破坏。经推测,可能是不法分子盗掘所致, 可悲的是直至园林被毁, 也没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单, 且遗址周围也没有设立任何保护标志。 (2007年 06月 28日安徽商报报道巢湖市区半汤街道办事处巨嶂村娄村附近,发现一处包含物丰富的上万平方米大型商周遗址 (本报曾作报道。但让人遗憾的是,因为巢湖市公路局办公楼的建设施工,该遗址在之前被修路破坏之后, 再次遭到严重损伤。文物部门几天前对该工地下达了停工通知书, 却至今仍被拒收,施工还在继续。目前初步估算被破坏的遗址面积有近 2000平方米,占遗址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现代金报 2月 16日报道由于江东区福明街道正在开展东部新城拆迁工作, 其辖区内的邵家村古建筑物———安乐遗址,便成为村民关心的话题。有人说, 安乐遗址不会拆;有人说,安乐遗址已经被破坏,即使不拆迁,古建筑物保留下来后,之前的结构肯定受影响。附近的几位拆迁工人说,村里的那古建筑物 (安乐遗址之前着过火,烧毁程度如何,不是很清楚。推开仅有的半扇门,走近院落内,满目狼藉:一些石料被撬,门窗被拆,一块破损的“ 江东区文物遗址” 木质牌匾被歪歪斜斜地挂在墙上(见右图。院里院外,到处都是被丢弃的衣物。眼下,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使得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遭到了破坏, 不管是遗址本身的破坏, 还是遗址周边环境的破坏。那么这种事情为何会屡屡发生呢?一方面是人们本身的道德素质问题, 而另一方面则是开发者的唯利是图,这实质是一场保护文化与追求利益的较量,而不幸的是, 在这场较量中,利益总是胜利者。这并不是无药可救,只要有合理的管理制度, 和人们良好的道德素质,保护并且开发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同时实现。

衡阳市特有历史文化资源调研

衡阳市特有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分析和保护方案 【摘要】 文化资源是在市场经济进程中被提出,被关注的。因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与其它相关的一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仍在探讨之中,还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迄今为止,人们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提法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对“文化资源”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理解还没有达到共识。[1]从一般意义上说,凡是无意识的,非人为的,不假于人之力而然者都是自然.文化则是通过人事、人为、按人的方式使自然“人化”所形成的人的世界。文化不是自然过程和自然过程的结果,而是人的创造活动及这种创造活动的产物。文化资源是指人类为开辟,发展和完善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改造利用自然,维系社会规范和塑造人类自身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关于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学者李志亮在“试论郴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中提到:历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财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味。”[2] 衡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衡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是湖南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且作为国家批准建设的全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衡阳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前景。衡阳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三方面的价值,一是社会价值:可以成为提升衡阳形象的金字招牌;二是精神价值:可以成为哺育衡阳人民的不竭源泉;三是经济价值:可以成为发展衡阳文化产业的战略资源。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衡阳、开发

有人说,衡阳是大雁托起的城市,也有人说,衡阳是衡山撑起的城市。它有着雁城美誉,亦是山水之乡;它承启过文化的熏染,也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人杰地灵。作为湖南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衡阳有着大雁文化、名山文化、名人文化、抗战文化等诸多历史文化资源。本文主要通过搜集相关资料、采访相关人员、调查问卷等形式,从对衡阳特有历史文化资源的介绍、衡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市民对本市历史文化资源了解程度以及如何保护衡阳历史文化资源四方面着手,深入调查探究衡阳特有历史文化资源状况。 一、衡阳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1.文化产业总量迅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衡阳人再次走在了时代前列,前所未有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到2005年,衡阳市文化产业单位4898个,年末从业人员3.26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2%,实现增加值9.98亿元,占2005年GDP总量的1.9%。2005年文化产业三个层次增加值结构为23.8:12.2:64,对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0.9%、9.1%、70%,从而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现实基础。但衡阳市文化产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2005年衡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全省总量的4%(长沙占54.3%),总量偏少,规模偏小,水平偏低,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同时,衡阳市文化产业经营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可以依托的文化产业链及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未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而且衡阳市目前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规模不大,总体上看,衡阳市文化产业基本上是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高素质人才短缺,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这些都已成为制约衡阳市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长。 近5年来,全市文化事业费总支出达50亿元,相继建成了以衡阳大剧院为代表的一大批城乡文化设施。但与文化产业强市相比,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至目前止,衡阳市辖区内有12个县市级文化馆、10个剧团、1个博物馆、11个公共图书馆、13个档案馆、1个国家四级风景名胜区、17家电影院(正常营业的仅进步电影院)、2家电视台等文化设施,

基层反映: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基层反映: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 今天,好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长期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多重挑战,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亟需加强和完善。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处于老龄化、空巢化自然性颓废状态。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散落在相对偏僻、贫困落后的地区,破败严重。除了极少数传统村落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得到较好保护外,大多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二是农村规划无序性和土地政策不完善导致拆旧建新“自主性破坏”。一些地区以城乡统筹发展、调整土地资源为名,进行大规模的行政村撤并、迁并活动,或整村推倒重建,或整村搬迁合并,使不少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被破坏或消失。 三是地方政府“重开发轻保护”和商业化过度开发导致“旅游性破坏”。由于体制弊端,部分地区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淡漠,地方建设片面追求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的经济价值,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乡土文化资源因保护管理不善遭到损毁。 四是法规不健全、政策制度弊端、产权不清,给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带来困难。?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各地的地方性保护法规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地域性。村镇的建设规划、自然遗产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管理,物质文化遗产由国家文物部门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文化部门管理。传统村落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三重属性,应该三部门都该管,实际上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专门负责。 五是认识不足、保护乏力,造成村落文化资源自然性毁损。部分地区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许多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濒临消亡,不少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 二、对策建议 一是制订《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按照高标准、高起点、有特色、规范化的要求,科学编制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规定传统村落保护、整治、更新的区域和范围,明确具体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二是出台传统村落保护法规。明确传统村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科学管理”的方针,强化“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保护原则。完善土地置换“一户一基”的政策,加大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用地的保障力度,支持村民通过城镇保障房建设进行异地搬迁或原地修缮等方式改善居住条件。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省市级在城市维护费中确定一定比例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费,逐年加大投入。旗县区级将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保护策略

●8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5期 领导谈 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名城 资源的保护策略 文/建设部副部长 仇保兴 (接上期)二、如何有效地保护利用城市高等 资源 1.注重文化自然遗产的多功能性、 独特性、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 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如果不注意这四大特性,就会犯重大的 错误。可能你的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却 是毁灭性的。风景名胜区除了旅游功能 以外,它还有其他诸多功能。 (1)遗产保护的功能。文化自然遗产是国家和民族 的象征,年甚至是数亿年自然的造化,所以保护 这一遗产就是保护了国家和民族的特 征。这也是西方发达的国家把所有的东 西都私有化了,而国家公园却是国有 的,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原因。当 然,我国也有许多专家提出建立这样的 管理体制,但我认为,至少目前我们还 行不通,因为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土地制 度不一样,我国风景区的土地属集体所 有,且国家目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全部 将其征用。(2)生态的载体。维护良好的 生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主要靠占国 土面积1%的风景名胜区。 (3)科教的场所。风景名胜区是自然科学研究和教学 的主要场所。斯坦福大学旁边有一个自 然保护区,60年来都是作为旅游基地来 开发,但是最近20年,斯坦福大学将这 一区域予以封闭,把它作为研究地球历 史和气候演变的全球科研中心,所以这 个地方就更加引人注目,世界银行投资 也比过去大大增加。 (4)对中国人而言,城市传统文化资源、历史街区和风景区资源,是三千万华侨的文化桥梁、景观桥梁,也是我们两岸统一的一件“武器”。海外华人问祖寻根,主要是看老城、看自然风貌,这是他们最为留恋的。正因为文化自然遗产有以上这些特点,所以,参观美国国家公园如黄石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必须限时、限人并预约参观时间,有的要提前半年、一年预约才能进入参观。因为这些资源是脆弱的和不可再生的。2.推行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战略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个名为WT O 的机构即世界旅游组织,而且今年的世界旅游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同时还有一个WTT C 即世界旅游理事会,这些组织先后提出《可持续的21世纪旅游发展纲要》、《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战略》。在《21世纪旅游发展议程》中明确提出了,要在保护和增强未来机会的同时,来满足现实旅游者的需要。这就是说明,当代人的开发不能给下一代的开发留下遗憾,首先要在保护和增强未来的机会的基础上,才能满足现在旅游者的需要。同时指出,旅游产品应与当地的环境、社区、文化保护协调一致,这些产品是旅游发展永久的受益者,而不是牺牲者。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它的可观赏性和带来的长久利益,将旅游开发对当地的消极影响限制在最小的限度之内。因为旅游开发,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那么多人来了,怎么办?这么多人来,会把草地踩平;还有许多人在珍稀的摩崖石刻上,刻上“××到此一游”等等,这些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把这些东西限制在最低的程度。世界旅游组织认为,《21世纪的旅游发展议程》是旅游发展最主要的指导原则,并根据这一原则,提出了三个要素:(1)任何旅游资源都要考虑承载能力。例如我国的九寨沟风景区,限定进入景区参观的人数,这是做得比较好。我们不鼓励进入景区的游客越多越好,如果进入的人过多,就会引发当地的生态失衡和资源破坏,以后就没人来了,这还算什么发展?所以必须考虑景区的承载能力。每一个风景点,根据不同的时间、条件承受人类活动有个法则即旅游环境容量,不能超过最高旅游环境容量。(2)推行绿色旅游产品。根据《21世纪旅游发展议程》,绿色旅游产品指的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产品。旅游开发本身,就应以资源的保护为前提,为核心。(3)取之于资源,用之于资源保护。来自于资源的收入,应用之于资源的保护。现在有的城市就不是这样,景区门票收入一卷而光,成为政府的第二财政,不是用来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而是用到别的地方上去,这就不对了。3.着眼于整体上保护城市的风貌和特点城市的风貌特点本身就是不断增值的财富。如何从整体加以保护?(1)辟新区,保旧城。因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历史都是非常悠久的,都有一个旧城。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旧城的保护要通过建设新区,尤其是各类开发区、大学园区都要结合卫星城的规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学生:古玥指导老师:萧葱 摘要 民俗文化资源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旅游的范畴,其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符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旅游动机。对于民俗旅游开发保护当前面临着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的恢复传统民俗,尤其是传统民俗的精华部分,来保持传统民俗的丰富性。因为恢复传统民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重新构建农村社区的一个文化基础,能够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精华得以弘扬。同时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如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在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产生原因、开发形式及民族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的基础上从民俗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以期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二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特色;开发与保护; Folk cultural tourism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Major: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Gu Yue Supervisor:Xiao Cong Abstract Folk culture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ategory of national tourism, as a kind of a high level of culture touris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Folk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ourism means, especially with tourists for newly, travel motive of the prophet. To protect the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face a task, is to make as the recovery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especially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part, to keep the richness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Because restore traditional folk in a sense, is to build a culture of the rural community foundation, can make our Chinese nation thousands of years to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long 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produce good economic benefit and other positive impact, but also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brings negative effect, such as the folk culture of the pre, commercialization assimilation, etc. Our country region is wide, national many, has the rich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一、内容 二、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中国文化遗产日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国家文物局2005年8月16日正式宣布采用金沙“太 阳神鸟”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中英文文字采用“中国文化遗产”, “China Cultural Heritage”。 中国文化遗产歌曲《寻找与守望》 《通知》说,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国“文化遗产日”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选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而是确定在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样做旨在使这个“文化遗产日”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0年10月在济南举办。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2年9月在山东枣庄举办。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4年10月10日至13日在济南举办。以“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主题

6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单选题】XX玄武湖和XX西湖,周长都是十五公里左右,但是(A )的人文景观丰富得多。 2、【单选题】北宋时期,将XX玄武湖围湖造田,影响城市生态的江宁太守是(A )。 3、【单选题】XX西湖中有白堤和苏堤。白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苏堤是(C )主持修筑的,为西湖文脉的传承奠定了重要基础。 4、【单选题】因为严重的环境污染,XX城里一度“有水必臭”。当年桨声灯影的秦淮河被XX人自嘲为(B)。 5、【单选题】房地产开发为牟取最大利润,(D),造成地面、地下大量历史文化遗产被毁。 6、【单选题】二十一世纪初,有专家宣扬社会发展就要“不惜打破坛坛罐罐”。这里“坛坛罐罐”指的是(B)。 7、【单选题】随着城市产业转型,(D)逐渐成为实体经济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8、【单选题】文化资源不是消耗性资源,不会像其他资源那样(C ),而是越积累越丰厚,所以能生生不息,持续不断。 9、【单选题】(A )是最重要的城市竞争力。 10、【单选题】因为在土地开发前坚持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六朝建康都城夯土墙遗址,这一珍贵遗址得到保护,2014年建成了XX的又一家博物馆(B )。 11、【单选题】当前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中,(A )保护相对较好。如XX明城墙风光带,保护X围包括城墙本体、护城河、周边控制地带和绿化景观。 12、【单选题】(C)是文化资源保护的重灾区。虽然有动工前考古的规定,但由于时间紧、经费缺,常常只能做抽样考古。而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几乎都是被暗中毁掉。 13、【单选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牵涉到众多专业,相关专家学者应该发挥更多作用。

准确地说,(B)应该让专家学者发挥更多作用。 14、【单选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性强,急需专门人才,目前人才(A)的情况相当严重,这一状态亟待改变。 15、【单选题】因为东X、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XX建者,所以XX号称(C )。 16、【单选题】XX城市发展有善于利用自然山水的传统,2500年来,形成了(A)和谐交融的独特文化形象。 17、【单选题】XX的城市绿化历来为人所赞扬,又处于江南人文荟萃之地,所以将(B)作为城市形象定位。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自然与人文特色,也都可以提炼出独具一格的城市形象。 18、【单选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不能仅限于恢复旧观、简单展示,必须结合(D )。 19、【单选题】历史文脉是城市时间与空间发展成果的沿续,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影响着城市物质与精神的发展模式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是城市(D)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单选题】每个城市都要研究自己的文脉资源,特色与要素,优势与劣势,利用才有基础,(D)才有方向,才能做出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化产业,做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拳头产品。 21、【单选题】城市的创新能力决定于(A )。 22、【单选题】(C)的去留取决于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发展空间,包括生态环境、生活负担、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 23、【单选题】城市既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成为(C)的外在环境。 24、【单选题】长期生活在一座城市中,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固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人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又会对城市形成反哺。城市(B)就在城市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日积月累,丰富繁荣。 25、【单选题】六朝时期XX的文化成就辉煌。如科学家(A)推算出圆周率,是当时的最高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闫星宇201301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世代相传、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的民族民间文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根据上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保护文化多样性、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由于我国自近代以来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且被掩盖于众多商业的、流行的文化之下,使我们感觉到陌生而且模糊。作为未来文化继承者的现代青少年却在追逐着社会上的所谓流行文化,却对我们自古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不屑一顾,造成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由于没有传承者而消失与历史长河之中;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得这样的局面更加严重。总的来说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态的改变造成人们对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重视(实际上即使是传统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受重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我国的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停滞不前,远远落后与西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国门、入侵国家的同时,也强制性的改变着国人的文化思想,在经过开始的茫然,而后的转变到最后的接受与学习,人们的思想在一步步的被改变着。这虽然促使中国的

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摘要:当代,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问题也凸显出来。在城市迅速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仍然存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建筑与街区需要保护、街区历史混淆、城市记忆的丧失等问题,本文结合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实践,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文化内涵的挖掘、加大投入力度、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呼应等建议。 关键词:文化建设;历史文化资源;呼和浩特 在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人民也越来越渴望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发展。文化这个范畴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来说,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之一就是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做到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对于建设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文化名城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根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条例规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指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以确定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设计重视建筑的分布和设计、整顿历史保护区的环境和防止“破坏性建设”。针对这一点,本文试以呼和浩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中的若干问题为例进行探讨。 一、呼和浩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存在的问题 城市作为创造现代文明和集聚财富的最主要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它是文化和创新的策源地、交流与容纳的场所,它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它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于1986年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座蒙、满、回、汉等多民族共同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其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的特点直接影响到了这座城市的建筑风貌。在呼和浩特市境内,保存至今的有历代古城遗址近百座,较有代表性的有鲜卑民族建立北魏王朝之前的都城盛乐城遗址、辽金元时期的丰州城遗址、明清时期的归化城和绥远城,还有享誉国内外的跨越1日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遗址、王昭君墓、辽代万部华严经塔、历代古长城遗址,有明清时期的大召、席力图召、金刚座舍利宝塔等藏传佛教建筑,以及清代将军衙署、和硕恪靖公主府以及大量的传统民居、商肆建筑以及清真大寺等民族建筑等。这些具有北方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

中国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

浅谈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管理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各类的文化资源可谓数不胜数,中国拥有275红地方剧种,世界遗产45处,位居世界第二位,其它的文化资源更是多如牛毛,然而中国的文化产业却没有发展的很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这里看来,文化资源并不是谁占有谁就有主动权,而是谁先很好的开发利用,谁就占有优势,中国的文化资源是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利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让人有种“资源诅咒”的意味。另外中国大量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和管理同样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很大缺点。 因而我认为文化资源的利用需要将开发、保护与管理三者相结合。 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使文化顺利生产进行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技术措施和活动。现在中国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大致上是招商引资和集体开发的模式,这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问题。农家都是农家乐,形式过于单一,项目链条过短;名人故里之争,都争着建设主题公园,然而对于名人的性质也不加分辨,潘金莲故里也有人抢,形式雷同;另外还有地方在没有制定规划之前就进行盲目开发,导致资源破坏,或者效果不好;很多文化资源闲置的问题就更不用说了。这是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因而我认为文化资源开发应该:①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②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③本着统筹性原则,统筹规划、整体协调;④考虑价值和经济效益。⑤政府应该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上担负起切实责任。 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关系最为密切。目前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城市化进程也明显加快,在大量拆迁的建筑中很多古建筑也未能幸免建国初期的北京城墙拆迁,武汉修建地铁江汉路一部分百年古建筑也即将被拆除,而很多的文化资源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即将遭受重大毁坏。这就是目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现状:在建设中被破坏,由于城市条件的改善而遭到非妥善协调。究其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和管理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缺乏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观念,对于很多就得遗迹被遗忘,被破坏;另外还有政策原因、经济原因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够划分很清晰的界限。针对上述问题和现状,我对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和管理提出以下建议:1.应该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保护是开发的前提;2.在开发前应该进行认真规划、从而避免盲目开发、雷同开发;3.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将积极效益与社会效益近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4.政府在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方面应该出台相关法法律法规;5.本国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方面应该借鉴西方先进的模式和经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d10869791.html,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崔北军 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04期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由于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传承困难、后继乏人、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缺乏等问题。为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借鉴其他地区保护、传承经验,着力在科学认定、分类保护、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完善保护体系和传承机制等方面加大保护与传承力度。 〔关键词〕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 ;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5)04-0105-05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种口头表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庆典、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和文化创造形式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延续、当代文化的创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蚌埠市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重返全省第一方阵过程中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实践难题。 一、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一)拥有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蚌埠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黄淮海平原与江淮丘陵结合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鲜明的淮河文化特征,如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等,体现了蚌埠文化南北融合的特点,也正是蚌埠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1体现了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的基本情况。 表1 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 《蚌埠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是蚌埠市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首次大规模调查的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存量、分布情况、存在环境和保护现状。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呈现出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数量多。这次普查登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597项,其中蚌埠卷(包含固镇县)116项,怀远卷279项,五河卷202项,最终形成了约70万字的《蚌埠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三卷本。二是种类全。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涉及15类,涵盖了除“民族语言”类别

关于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精)

关于珲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情况的调研报告 孟庆栋珲春市委财经办 珲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代遗存底蕴厚重,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红色文化感人至深,堪称图们江流域“历史文化宝库” 。保护和开发利用我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 对繁荣珲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有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加大保护与开发力度, 笔者近期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保护与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调查思考,形成调研报告,为今后我市全面、系统地开展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一、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 图们江流域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据考古资料证实,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旧石器向新石器时期过渡阶段, 浑春河流域和珲春境内的图们江沿岸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居住这里的先民们同中原联系密切, 在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下,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清朝末年, 地处边陲的珲春成为沙俄和日本鲸吞蚕食之地,反沙俄、反日本侵略斗争风起云涌,留下了不少可资凭吊的遗迹。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珲春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东满抗日根据地之一。为挽救民族的危亡, 抗日英雄们英勇杀敌、浴血奋战, 他们不朽的业绩,深深地印在珲春大地上,留在人们的心坎里。解放战争时期,珲春是东满根据地的大后方。珲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反对美蒋反动派,解放东北和全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自古及今, 珲春各族人民在图们江流域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 开拓了珲春, 创造了历史, 留下了珍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历史遗存文化系列。珲春境内历史遗存文化比较丰富,主要有历代遗址、古城址、古建筑址、古墓葬、历史文物和古交通等。 1. 历代遗址。经文物部

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修订稿

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 调研报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调研报告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得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要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引导传统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制度。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才可能实现。要想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开发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我今天抱着这一态度,展开了对我国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的调研。以便得出保护、开发、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何种经济模式?同时在开发时要怎样才能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符合我国通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二、传统文化开发利用现状 1、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要领导并长期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坚持并完善科学执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动党在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上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党要积极制定并颁行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意见和决定。 2、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到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及时向人民群众释清保护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3、全社会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上消费,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延长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对传统文化要深 加工、细加工,扩大其市场份额。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前提 1、在开展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规划之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职能部门尽职尽责,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只有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积极规划实施,才能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认真组织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实践证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前提条件。 2、合理开发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培育一批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世代相传、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的民族民间文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根据上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保护文化多样性、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由于我国自近代以来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且被掩盖于众多商业的、流行的文化之下,使我们感觉到陌生而且模糊。作为未来文化继承者的现代青少年却在追逐着社会上的所谓流行文化,却对我们自古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不屑一顾,造成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由于没有传承者而消失与历史长河之中;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得这样的局面更加严重。总的来说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态的改变造成人们对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重视(实际上即使是传统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受重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我国的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停滞不前,远远落后与西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国门、入侵国家的同时,也强制性的改变着国人的文化思想,在经过开始的茫然,而后的转变到最后的接受与学习,人们的思想在一步步的被改变着。这虽然促使中国的文化、社会在快速的发展,但由于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迅速形成的,就有如拔苗助长,缺少了自身历史文化的沉淀。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人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质疑,进而导致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轻视甚至否定。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更是使得原本就有些畸形的文化思想进一步加剧。在没有得到良好传承的现代文化思想下,人们也就越来越不重视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这是文化发展断层导致的不良后果,也是造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减少的最根本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