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地理重点

[最新]历史地理重点
[最新]历史地理重点

历史地理重点

一.学科发展史

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由沿革地理发展而来,主要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发展演变的规律的学科。

2.沿革地理:沿指沿袭,革指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3.顾颉刚:1892-1980,江苏苏州人。现代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除《古史辨》之外,还有《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等。

4.谭其骧:1911-1992,浙江嘉兴人。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奠基人。谭其骧对中国历代疆域、政区民族迁移和文化区域做了大量研究,对黄河、长江水系、湖泊、海岸变迁均有精辟见解。重要文章主要收录于《长水集》。

5.国内主要历史机构:禹贡: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剑雄(历史人口地理)、周振鹤(历史政区地理)、姚大力(历史民族地理);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侯仁之、邓辉、唐晓峰;河山网: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代表人物徐少华、晏昌贵等;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代表人物蓝勇、马强、杨光华等七人;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代表人物吴滔、谢湜、于薇等人;舆地网: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郭声波、王元林等五人;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代表人物吴松弟、郭声波、蓝勇、徐少华等人。

6.历史地理如何从沿革地理过渡到近代历史地理。

二.文献导读

7.《禹贡》:一指顾颉刚、谭其骧等人创办的禹贡学会所出版的《禹贡》半月刊,内容包括历史、自然、经济、城市、交通、人口、民族、民俗、边疆史地等各个领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源头,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二指古籍《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分九州、导山、导水、王服四部分。

8.《货殖列传》:《史记》当中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货殖”是指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它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司马迁将全分为四大经济区:山西、山东、

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地理分区。

9.《徐霞客游记》: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号霞客)游历我国西南地区,主要是广西、湖南、云南、贵州等地时,以日记的方式,对当时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他死后,后人将他的游记资料整理为《徐霞客游记》一书,这本书在地理学上和文学上都有一定意义,但对行政区划无大的帮助。

10.古墨今朱:古墨今朱是一种历史地图的绘制方法,即在历史地图上用黑色标示古代的地名,用红色标示现代的地名,以便于读者区分古今地名和了解地名沿革状况。

三.疆域

11.岭南:指南岭以南的地区,包括两广地区和海南岛,与华南意义相同。

12.关中、关东:东面的函谷关、南面的武关、西面的大散关和北面的萧关;函谷关以东。

13.山东、山西:崤山以东,崤山以西。

14.中国的五层含义:①“中国”的意思是“土中”,天下的土地的中间,洛阳就在土中,洛阳建都。②“中国”指“关东”,即函谷关以东。③“中国”表示“关东”加上“关中”,也就是华北,主要是华北的核心地区。④秦汉统一的中央王朝,秦汉以及秦汉以后统一的中央王朝的版图,今天的中国就是从这层意思演变而来的。⑤代指汉族和汉文化人群。

四.政区

15.(元)湖广行省: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全省,湖北南部,贵州东部、中部和广州的雷州半岛。

16.(元)江西行省:今江西省大部分和广东全省。

17.西汉时期的政区:县、道(少数民族的行政区)、邑(女贵族的封地)、侯国(男贵族的封地)。

五.人口与移民

18.湖广填四川:指在中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和政府政策原因而发生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陕西南部各地的移民潮。

19.胡焕庸:地理学家,在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出了人口的地域分布,以瑷珲——腾冲一线(爱辉——腾冲;黑河——腾冲)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著有《中国人口之分布》。

20.何炳棣:浙江金华人,著名历史学家,在研究明清人口问题上,指出“丁”真正的涵义是赋税单位,而不是人口数量,并且与人口数量完全无关,著有《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21.历代人口数量大致变化,以及人口周期说。

西汉末至隋代大致上保持一致,没有太大波动;唐代开始摆脱这一阶段,人口开始增长,到宋代、明末人口数破亿,至清代达到历代人口峰值。我国人口数量大体经历和平时期增长——战乱时期耗减这样一个多个曲折的过程而逐步分阶段增长。

⑴-3C以前,无法确定人口数量是否存在周期性变化;-3C~19C70D存在空白时段。

⑵-3C~19C70D,人口数量变化出现过几次周期性变化,但这些周期既没有同样长的时段,也没有同样的波动幅度,且周期之间并不一定是连续的。

人口谷底——较高增长率持续增长——增速减慢——达到新的高峰——急剧下降——到达新的谷底

⑶20C开始,中国人口进入新的阶段,出现新的特征,但无法证明其周期性。八.经济、城市、交通

22.《马可波罗游记》:文学作品的游记,又称《东方见闻录》,是威尼斯商人马克波罗来中国游历时的见闻,向西方国家介绍了中国,由其狱友写下。但现在对于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这一点,还存有激烈的竞争。

23.扬一益二:扬指扬州,益指成都。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地位下降,长江流域经济地位上升,扬州、成都成为当时全国最为富饶的工商业城市。

九.农业、气候

24.苏湖熟,天下足:唐宋时期(安史之乱后,明代之前),苏州、太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全国主要粮食输出地,为全国提供了粮食。

25.湖广熟,天下足:明清时期,湖南洞庭湖平原、两广地区成为粮食主要出产地。

26.美洲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烟草、辣椒等由美洲传入中国的农作物。

27.气候变冷导致王朝覆灭:气候只是偶然因素,与王朝覆灭并没有根本联系,“苛政猛于虎”,社会政治制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自然界之上,1911、1912清朝灭亡,民国建立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气候都没有变冷,可见气候变冷导致王朝覆灭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气候变冷说,亨廷顿提出)

十.河流、运河、海岸

28.西藏之路:古代,成都——打箭炉——无;民国年间~1950年间,绕道新加坡、印度,再转过来进入西藏,才到拉萨;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

29.丝绸之路:有两条,一条是陆地上的“丝绸之路”,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希霍芬来中国勘探并命名的,它起始于古代中国,主要运输中国的丝绸到欧洲,是连接亚、非、欧的古代商业之路;另外一条是海上“丝绸之路”,又称“陶瓷之路”,是由日本人命名的,这条海路是由阿拉伯人开辟的。

30.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现在大多认为京杭大运河在沟通我国东西、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邹逸麟先生已证明大运河运送的主要还是漕粮,民间的运输很少,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便利。

31.历代大运河的名字:战国鸿沟水系;曹魏时期运河水系;隋唐大运河;宋代以开封为中心的水道;元明清京杭大运河。

32.进入岭南的道路:五岭,是道路,不是山名。福建汀州——广东梅州、循洲;江西南安军——大庾岭——梅关——广东南雄洲;湖南道州——广西贺州;湖南郴州——广东连州;湖南全州——广西静江府。

十一.自然地理

33.谈谈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安康市古称“金州”,安康位于陕西省最南部,是陕、川、鄂、渝四省市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为陕西省第二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地形:安康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汉江由西向东横贯,构成“两山夹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全市以山地为主,秦岭东梁海拔最高(2964.6米)。主要河流:汉江、月河、池河、岚河等。

主要气候特点:安康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冬季寒冷少雨雪;夏季多雨并有伏旱;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并多连阴雨。主要灾害性天气是伏旱、暴雨和连阴雨。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 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 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 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一般来说层级越多,上下的阻隔越远,政令不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

中国历史地理大题通吃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1、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2、简述进一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对于中国气候变迁史的研究,最早的学者是竺可桢(绍兴人,1890-1974)。 课本34页,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 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3、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或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 4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们对森林的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 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和空气污染加重等。 破坏森林的后果:水土流失、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环境恶化,灾情频繁、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5简述一下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 :趋势:一方面是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一般从纬度上讲简单说是人进动物退甚至是人增加动物减少甚至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退缩,那么北半球的中国当然是逐步南退。如大象、犀牛、扬子鳄、大熊猫等,另有特殊情况下是西退,人将其逼近彼处,如野驴、野骆驼。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大大减少,一些已经灭绝,而且就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加速度进行着。 原因有三:首先是由于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了动物的自然繁殖(所谓适者生存,不适者、不能应变者被自然淘汰。如猛犸);其次是由于历史时期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变化,使动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过去的气候异变导致某些猿类从树上来到了地面,诞生了人类,而今天人们的不当行为正将动物从森林中赶出—因乱砍滥伐导致作为动物栖息地的森林植被减少,灭绝其家园、进而灭绝动物本身。 6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变迁说明野生动植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野生动物的分布,一方面人口增长、膨胀都会相应的缩小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往往又是以依赖一些野生动物资源为背景的。如今,随着环境恶化带来的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危机。是人们发现主义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最终应该是有利于自己的。具体分一下两个方面:A一方面历史时期生物群落间本来存在现实上的生物链,这种生物链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的生态平衡是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生态链向简单化的发展,使生态处于低层次的平衡,这本身不利于社会的发展。B一方面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绝大多数是资粮性动物,因此形成的一些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明显的。 社会发展与野生动物兴衰往往是一对矛盾体,一把双刃剑。要把保护野生动物与发展社会经济统一起来。 7、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一、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二、 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

历史地理选修课答案

1-1历史地理学科简介 [判断题]历史上的人文地理现象,一般情况下是无法通过考察、观测获得的,只能依靠文献记载来重构和重复。 标准答案:? 1.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 A.历史人文(社会)地理 B.历史自然地理 C.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D.以上都对 标准答案:D 2. 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 A.2700年 B.3700年 C.4700年 D.5700年 标准答案:B 3. [单选题] 学术界认为,“中国的历史时期”通常是指()文明的时间段。 A.2000年 B.3000年 C.4000年 D.5000年 标准答案:D 1-2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单选题]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 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 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 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 标准答案:C 1. [单选题]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发展而来 B.从西方传入近代地理学初步形成体系 C.边疆危机、经济建设等现实需要推动了其发展和转化 D.以上都对 标准答案:D 2. [单选题] 秦始皇时期实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标准答案:B 3. [判断题] 沿革地理之所以备受重视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延续和撤销是中央集权的治理基础。() 标准答案:√ 4. [判断题] 黄河的中上游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 标准答案:? 4. [单选题]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 A.历史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 B.历史区域地理 C.历史地图(集) D.以上都对 标准答案:D 5. [判断题] 本课程是关于“历史地理”的,所谓的“历史地理”是指:历史时期的地理。() 标准答案:√ 1-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上) 1. [单选题] 竺可桢先生将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时期分为()。 A.甲骨文时期、物候时期、县志时期 B.物候时期、县志时期、方志时期 C.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 D.考古时期、甲骨文时期、县志时期 我的答案:C 2. [判断题] 自器测阶段以来,历史时期的极端气温都超过当代。() 标准答案:? 3. [判断题] 中国最早的现代气候观测站是位于上海的徐家汇观象站。() 标准答案:? 1-4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下) [判断题]早期文明如满天星斗,然而黄河流域以外的文明,却大多没有延续到今天。 标准答案:? 1. [单选题] 现在的()在宋朝时期被称为“南京”。 A.开封 B.扬州 C.商丘 D.西安 标准答案:C 2. [判断题] 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以外的文明,绝大多数没有延续到今天。()标准答案:对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世界地理之欧洲

班级: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世界地理之欧洲 一.读欧洲西部图,识别图中序号代表 的地理事物。 (1)在图中填注城市代号: a.伦敦、b.柏林、C.巴黎、d.罗 马、e.华沙、f.维也纳、g.威尼 斯、h.雅典。 (2)图中数码表示的地理事物: 国家:①____、②____、 ③____、④____、⑤____、 ⑥____、⑦____、⑧____、 ⑨____、⑩____。 半岛、岛:A____半岛、B____ 半岛、C____半岛、D____半岛、 E____岛、F____岛、G__ __岛。 海:H____、I____、 J____、K____。 海峡、运河:L____、M____、 N____、O____。 二.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适当位置填注下列地理事 物名称的序号。 河流:①多瑙河②莱茵河半 岛:③日德兰半岛运河:④基 尔运河海洋:⑤波罗的海⑥北 海城市:⑦慕尼黑⑧柏林⑨汉堡 (2)图中H区是著名的_______工业区。

(3)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该区的煤炭工业趋于衰落,原因之一是____逐渐代替煤炭,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 (4)20世纪70年代,该区的钢铁工业也开始衰落,原因之一是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当时,该区钢铁产品在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______。 (5)目前,经F河运人该区且运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 欧洲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1)欧洲西部,北临_________洋、西临_________洋、南临_________ (2)海岸线十分_________ 主要半岛有_______________半岛、_________半岛、___________半岛和_________半岛; 主要岛屿有___________群岛和________岛; 内海有___________海、___________海、___________海、___________海; 边缘海有_________海;海峡有___________海峡、___________海峡。___________湾是著名的海湾 2.范围 包括北欧、中欧、西欧、南欧四部分 3.地形 欧洲西部大致位于____°N~_____°N、10°W~_____°E之间,地势________,以_______和_______为主。_______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西欧的地形受_______作用影响明显。

审美文化史选修课答案

[第01讲] 绪论:文明与文化 作业:请阐述你如何理解“文明”与“文化”在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一元与多元之间的辩证关系。 文明是 思考复习题:分析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多元化文化的优缺点。中国如何应对在强势文化的冲击? 优缺点 (1)中西合璧 (2)西方就是彻底的西方,传统就是彻底的传统 [第02讲] 艺术、审美、文化三题(上) 作业:为什么“艺术”也是生产力?

思考题:请谈谈学习“审美文化史”的意义。 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为主旨 [第03讲] 艺术、审美、文化三题(下) 作业:谈谈艺术审美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意义 思考题:为什么说文化也是一种资源 不同地区的文化、不同文化的地区,对我们的生产效率产生影响是不一样的[第04讲] 儒、释、道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作用(上) 作业:从符号学角度出发,谈谈儒家与道家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的特殊意义。

思考题:儒学对中国艺术史的影响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文化的意义,道德,礼教,仁义 [第05讲] 儒、释、道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作用(下) 作业:阐述佛教在传入中土之后的“重构”努力,及其这种努力对中国古代艺术境界论的独 特影响。 佛家的重构: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佛教在产生之初也是以一种批判和解构的姿态出现的 ,只是其批判和解构的对象不是代表宗法制度的儒家,而是代表种姓制度的婆罗门教。 这种“重构”的努力是多方面的,为了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佛家在追求“涅槃"的同时却又发扬了婆罗门教的轮回思想;为了给轮回的思想提供理论根据,佛家在否认自性的同时 却又承认佛性的存在。 影响:如果只承认空而不承认色,就不可能有辉煌的寺庙、优美的佛像、动人的壁画、曼妙的音乐;反之,如果只承认色而不承认空,这些艺术作品也就会流于感官的享受和刺激, 从而失去佛教的内涵和意义。 思考题:阐释儒、释、道对中国审美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呈现了哪些审美特征? 影响:儒家从维护文明秩序的角度出发,以建构的方式来装点逻辑化、秩序化、符号化的 美学世界; 道家从反抗异化现实的目的入手,以解构的方式寻求着一个非逻辑、非秩序、非符号的审 美天地; 佛家则从人生觉悟的高度出发,以重构的方式创造一种具有深度模式的审美意象。 特征:儒家的努力是一种从无到有、由简而繁的过程,其追求的是充实之谓美、不纯不粹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高考地理【世界地理填图练习】地图册

世界地理填图练习一、东亚和日本 1.读东亚图,识别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 (1)写出国家及其首都: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 (2)边缘海:⑥__________、⑦__________、 ⑧__________、⑨__________、⑩__________。 (3)东亚最大半岛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大群岛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各国首都的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E.__________。 (2)图中A、D、E三地的气候类 型依次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读东南亚图,填注图中序号 代表的地理事物: 国家: 1.__________2.__________ 3.__________4.__________ 5.__________ 6.__________7.__________ 8.__________ 9.__________10._________ _11.__________ 海洋、海峡: 12.__________13.__________14.__________ 2、读下图, (1)写出下列代号所表示的 地理事物名称: A.__________岛、 C.__________半岛、 D__________岛 E.__________岛。

知到选修课答案电子商务项目策划实务参考答案公众号.docx

知到选修课答案电子商务项目策划实务参 考答案公众号 问:霍金的面积定理认为,黑洞的表面积只能随时间增大,不能减小。()答:正确 问:霍金的面积定理认为一个黑洞不能分裂为两个,但是两个黑洞可以合成一个。答:正确 问:霍金的主要成就是(). 答:以上都是 问:霍金的主要贡献包括() 答:提出黑洞辐射 提出量子引力论 提出量子宇宙论 问:霍金第一次访华是在(). 答:1972年 问:企业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地理环境。() 答:错 问:()发动了历史上前所未有规模最大的一次征服。

答:成吉思汗 问:认知教学观认为() 答:学习是知识的自我建构和理解过程 学习依赖于学生自主的信息加工系统 教学导致认知结构的变化 教学的目的是建构知识或得深层次意义理解 问:下列关于房产反置换的观点中,有误的是()。 答:郊区自然环境、交通环境不适于老年人居住 问: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 答:第一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问:Tables in China are usually round, and the seat facing the door is normally for the host. 答: T 问:社会文化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个人身上的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答:× 问:In China, people usually help others to get food with their own chopsticks. 答: F

问: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开给个人吗? 答:不能。 问:用劈尖干涉法可检测工件表面缺陷,当波长为l的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时,若观察到的干涉条纹如图所示,每一条纹弯曲部分的顶点恰好与其左边条纹的直线部分的连线相切,则工件表面与条纹弯曲处对应的部分() https://www.360docs.net/doc/ed11014654.html,/zhs/onlineexam/ueditor/201811/47eb0678e53c 46eab6fb340e208c5d6c.png 答:凹陷,且深度为l / 2 问:历史能完整延续,文明未中断过的是 答:中国 问:历史倾向于表现个别,诗倾向于表现一般。 答:错误 问:历史人物的产生是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这个偶然性体现在()。 答:谁来担当这个历史人物具有偶然性 问: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 答: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问: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答: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问:嘉靖元年的刻本的全名是(),它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 答:三国志通俗演义 问:Which English proverb is analogous to the Chinese equivalent, “Nothing in the world is difficult for one who sets his mind to it”? 答:“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最全)2017年尔雅网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及期末考试答案

班级:默认班级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 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 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 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 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 ()之后调整行政区划,出现市管县。(1.0分) 1.0 分 ?A、六十年代 ?B、文化大革命 ?C、改革开放 ?D、九十年代后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 从()以后到清朝,新疆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1.0分)1.0 分 ?A、黄巾起义

?B、靖康之乱 ?C、安史之乱 ?D、五胡乱华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 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的原因是()。(1.0分)1.0 分 ?A、河西走廊战乱不断 ?B、海上丝绸之路成本低 ?C、海上丝绸之路载货量大且安全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 自公元()后期以来,西藏就是中国的领土。(1.0分) 1.0 分 ?A、11世纪 ?B、12世纪 ?C、13世纪 ?D、14世纪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A、地中海基本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 ?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 ?C、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灿烂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中国古时在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上考虑的因素不包括()。(1.0分)1.0 分 ?A、军事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人口因素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 ()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1.0分)1.0 分 ?A、徽州 ?B、山西 ?C、湘西 ?D、绍兴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2000年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华林甫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景观地学基础尔雅满分答案

地质年代与地球演化(三) 1 下面哪一项不是地层单位:(B) A、宇 B、宙 C、系 D、统 2 下面哪一项表示最古老的生命:(D)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太古代 3 下面哪一项是地质时代的单位:(A) A、世 B、系 C、分 D、时 4 第一个定量地质年表于下面哪一年被提出:(C) A、1903年 B、1904年 C、1913年 D、1914年 5海西运动发生在新古生代构造阶段。× 6岩层一般是具有时代的含义。× 景观地学基础 景观地学基础绪论(一) 1 黄山“四绝”不包括下面哪一项:(C) A、奇松 B、怪石 C、叠瀑 D、温泉 2 桂林漓江的岩石主要是下面哪一项:(A) A、石灰岩 B、砂岩 C、砾岩 D、沉积岩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的是下面哪一座山:(B) A、天山 B、泰山 C、华山 D、黄山 4武夷山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5构成泰山的岩石是变质杂岩。√ 景观地学基础绪论(二) 1 英语中的“景观”一词来源于下面哪一项:(B) A、汉语 B、德语 C、法语 D、俄语 2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下面哪一项:(D) A、马来文的《古兰经》中 B、希腊文的《圣经》中 C、希伯来文的《古兰经》中 D、希伯来文的《圣经》中 3 下面哪一国地理学家最早提出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A)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意大利 4 生态学家使用景观概念的两种方式是下面哪一项:(C) A、直接的、间接的 B、自然的;人文的 C、直观的;抽象的 D、粗略的;详细的 5西藏的魔鬼城是独特的雅丹地貌。× 6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景观地学基础绪论(三) 1 景观从时间角度可分为下面哪两类:(D) A、古代景观和现代景观 B、过去景观和现在景观

2019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最新满分单元测试答案

什么是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省制形成于: ____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是: 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______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______。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____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车同轨”的意思是: 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长城功能是什么? 明代长城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是哪条河流?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字。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认同 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这些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俘虏威胁大。

2013级用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学习与思考

学习与思考 导言:了解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科发展历史。著作、学者、刊物、学会等 1、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学科性质。 2、你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研究有什么不足? 3、《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 4、中国古代有那些历史地理著作?(成书时间、作者、主要内容、学术价值) 5、简述裴秀在地图学方面的贡献。 6、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资料是如何获得的? 7、现代科技发展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那些新的研究手段? 8、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可发挥哪些作用? 9、简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 10、工业化阶段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人类应从中汲取那些教训,如何检讨这段人地 关系? 11、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12、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3、从人地关系的视角评价科学发展观。 14、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二元论、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内涵。 15、从历史地理视角分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16、结合史实论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四个冷暖期、气候变迁规律、影响因素、气候变迁与社会发展 1、试述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变迁的温暖期与寒冷期及其气候变迁的规律。 2、分析影响气候变迁的因素。 3、论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迁的相互关系。 4、结合史实论述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5、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 1、森林的价值。 2、分析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森林资源丧失的原因。 3、结合史实列举人类活动破坏森林资源的事例,并说明我们应从中汲取的教训。 4、基本概念:生物多样性、 5、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1、历史时期黄河下游频繁改道的原因及其影响。 2、列举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湖泊。 3、基本概念:云梦与云梦泽、金沙江、荆江、川江、峡江 4、分析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洪水灾害频率增大和灾害强度增大的原因。 历史时期疆域的变迁 1、概念:疆域、西域、北向户(北户)、葱岭(葱山)、河西四郡、河西五郡 2、解释:“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3、谈谈你对历史时期疆域问题的认识。 4、谈谈你对《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认识。 5、谈谈你对第三环境和第四环境的认识。 6、画出近代东北边界疆土丧失图(略图、示意图),并对地图做出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