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试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方法

肥西中学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45分)

⒈选出划线字注音全对一组()

A寥(liáo)落桀骜(ào)攒(zǎn)射抟(tuán)

B长歌当(dàng)哭汩汩(gǔ)菲(fěi)薄翎(líng)毛

C端倪(nì)欹(yǐ)侧尸骸(hái)赁(lìn)屋

D浸渍(zì)繁冗(yǒng)拖沓(tà)毛骨悚(sǒng)然

⒉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言简意该索然寡味字斟句酌黯然B陨身不恤民不聊生风华正茂凝练

C摧天坼地穷形尽相永保生机屠戮D享誉中外拖沓累赘百折不挠干练

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虚词,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离3月18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然而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B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C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D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⒋下列各句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素质在提高,但是有些人在外宾面前却故意显出穷形尽相,伸手乞讨,丧失了人格、国格。B《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十分顽固守旧,祥林嫂被绑架后,他只说了“可恶,然而……”真是惜墨如金。C参加国庆游行的队伍洋洋洒洒,延续了数公里,规模空前。

D每当夜幕降临,各大酒店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⒌下列各句的意思明确、无歧义的一句是()

A老师见到我们非常高兴,叫师母拿出水果来招待我们。

B在校运动会开幕式上,校长和分管体育的教导主任以及其他学校的领导登上了主席台。

C河北省邦相剑,一面刻有铭文两行十七字,另一面刻一行六个字,字小如米,笔细如发。

D多美的杜鹃,可惜它常常使我想起蜀帝杜宇的传说,在美丽中充满了哀伤。

⒍将下面六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江苏省的无锡梅园始建于1912年, 独具特色。

①遥临太湖②依山植梅③背倚龙山翠屏④以梅饰山⑤山因梅而幽⑥梅以山而秀

A③②④⑤⑥①B①③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②⑥D①③②④⑥⑤

⒎有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是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主要著作有《文心雕龙》,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

B陶渊明,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代表作有《归田园居》等。

C《华盖集续编》是鲁迅的杂文集,《记念刘和珍君》就出自这本杂文集。《社戏》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选自小说集《彷徨》。D金圣叹是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他曾经批改过《水浒》。

⒏《记念刘和珍君》中五次写到刘和珍“微笑着,态度温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说明刘和珍是个和蔼可亲、乐观坚毅的青年,决非反动派所说的“暴徒”

B反动派杀害了这样的好青年,更说明他们的凶残C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愤慨,以激起读者的共鸣D鲁迅不赞成徒手请愿,这样写说明鲁迅认为对反动派不能温和

⒐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到“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B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件中

看到希望C苟活者不应该悲观,因为真的猛士在为希望战斗

D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将来的意义

⒑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躲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排比,将三峡的景物描绘得细腻深刻,增强了语言的分量)

B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他不知道,也没有想。(设问,数问一答,自问自答,加强语言美,有利于抒发丰富的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人类的历史,对于我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比喻,新颖而美妙的比喻,来自作者对事物的丰富联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D海水东流,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借代,以部分代整体,造成美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避免了呆板和浅露,收到含蓄委婉的表达效果)

⒒依次填入下面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文艺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的作品来的。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

A聚集品位赞扬B云集品位赞叹C云集品味赞叹D聚集品味赞叹

⒓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B根据人才交流中心的统计,现在一天的登记数量是过去的两倍。C包括4个原山东省泰安市市一级干部在内的23个经济罪犯,被推上了审判台。D这本书出自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之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夏意(苏舜钦),完成13-14题。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⒔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时令、环境,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B第二句“帘”字承上,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人欹卧于其上,闲望窗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这一句是从诗句“五月榴花照银明”化用而来的。

C末两句写树阴,写莺啼,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D此诗写昼寝梦中所见所闻,四句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微风拂面之感。

⒕下面四句诗的意境和写法有一句与其他三句不同,这一句是()

A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B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D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⒖对下面这首臧克家的诗《三代》赏析不恰当的是一项是()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1942年)

A这首诗由三个排比句组成,没有任何的修饰和形容,质朴、简洁到了极点,诗人直抒对土地的感慨,宣泄自己的感情。B“孩子”“爸爸”“爷爷”这三个主语独立成行,把原本三行的排比句拆成了六行;“在土里”在诗中连续出现了三次,不避重复之嫌。诗人这样安排是经过精心考虑的,饱含着他的一番苦心。

C诗人扣住农民和泥土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作为自己构思的核心,表现了诗人对旧社会农民的深切同情。D诗人所强调的子孙“三代”同泥土的关系,正是旧社会农民生活的缩影,农民牢牢维系在那巴掌大的土地上,尽管日月穿梭,四季更替,但他们对土地的执着追求和眷恋始终不变。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33分)

㈠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①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②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③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④“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⑤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前行。(8分)

⒗文中划线的句子用飞鸟比喻人类历史,而飞鸟的两种形态,又各有喻意。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这两个不同的意思。(4分)①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②栖落在手指上,可以数它的翎毛:

⒘下列两个句子放在何处可使文章的思路连贯()

①海水东流,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②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2分)A①④B②④C②⑤D①⑤

⒙作者由江水凿开大山洋洋东去,想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请根据文意概括“历史昂然向前”的原因。(2分)

㈡五四断想(闻一多)

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是演化。

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

挤是发展受到阻碍时必要的现象,而新的必然是发展的,能发展的必然是新的,所以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

新的日日壮健着(量的增长),旧的日日衰老着(量的消耗),壮健的挤着衰老的,没有挤不掉的。所以革命永远是成功的。

革命成功了,新的变成旧的,又一批新的上来了。旧的停下来拦住去路,说:“我是赶过路程来的,我的血汗不能白流,我该歇下来舒服舒服。”新的说:“你的舒服就是我的痛苦,你耽误了我的前程。”又把他挤掉,……如此,武戏接二连三的演下去,于是革命似乎永远“尚未成功”。

让曾经新过来的旧的,不要只珍惜自己的过去,多多体念别人的将来,自己腰酸腿疼,拖不动了,就赶紧让。“功成身退”,不正是光荣吗?“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也是古训啊!

其实青年并非永远是革命的,“青年永远是革命的”这定理,只在“老年永远不肯让路的”这前提下才能成立。

革命也不能永远“尚未成功”。几时旧的知趣了,到时就功成身退,不致阻碍了新的发展,革命便成功了。

旧的悠悠退去,新的悠悠上来,一个跟一个,不慌不忙,哪天历史走上了演化的常轨,就不再需要变态的革命了。

但目前,我们用“挤”来争取“悠悠”,用革命来争取演化。“悠悠”是目的,“挤”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于是又想到变与乱的问题。变是悠悠的演化,乱是挤来挤去的革命。若要不乱挤,就只得悠悠的变。若是该变而不变,那只有挤得你变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古训也发挥了变的原理。(16分)

⒚“演化”与“革命”有同有异,请揣摩作者的不同表述,用自己的语言简答。(9分)

相同点:(不超过15字)不同点:“演化”是(不超过25字);“革命”是(不超过25字)⒛(3分)作者倡导“功成身退”,这是因为:

21.(4分)联系上下文看,“逝者如斯”的寓意是:

㈢如果说瞿城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人们给它以很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①。而诗意②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的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杜鹃了。峡陡江急,江面布满大大小小的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的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峦激荡,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9分)

22.选出对两个“诗意”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A诗意①是就人们给巫山十二峰以很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而言的,诗意②是就眼前不断展开一幅幅风景画而言的。B诗意①是就三峡的美而言的,诗意②是就巫峡的美而言的。C诗意①和诗意②都是就人们给巫山十二峰以很高评价和美的命名而言的。D诗意①和诗意②都是就眼前不断展开一幅幅风景画而言的。

23.选出对划曲线句子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

A突然发现深灰色石岩从高空落入江心,那落下的轨迹像个巨大的惊叹号。

B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那形状像个巨大的惊叹号。

C这个句子既描写了直垂而下、浸入江心的石岩状似巨大的惊叹号,又表达了如此壮美的景象令人惊叹的感情。D突见石岩直垂浸江的景象,产生石岩“从高直下”的动感,不禁发出惊叹。

24.对“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的表达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用听觉形象比喻视觉形象,描绘了恬静、安适的意境。B绿茸茸的草坂给人的感受,与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给人的感受相通。 C 用听觉形象使视觉形象具体化,描绘了恬静、安适的意境。

D欣赏那绿茸茸的草坂,仿佛是在听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三、填空(22分)

25.下列一段话,有多余的语句可删掉,请指出三处,把序号填在横线上。(2分)

我①一紧张,猛地捏车的②前闸,致使我的③身体一下失去了平衡,从车上④摔了下来,把我的⑤左臂和左腿都⑥摔破了。

26.在下列横线上各补写一个句子,使这段文字观点鲜明、结构清晰。(4分)

不少人并没有学过写作方法,文章却写得很好,这是事实,(不超过18字)。民间歌手并没有学声乐,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反对人们学习声乐;建筑天坛的工匠没学过建筑学,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反对人们学习建筑学。我们认为。(不超过20字)

27.本单元的几篇文章思路明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主体的思路是:

→→;《记念刘和珍君》的全文思路是:→→;《过万重山漫想》在漫想时由穿过三峡的第一个,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9分)

28.“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此句中的哀痛者是指猛士为而感到哀痛,以为最大幸福。“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作者无话可说的原因是;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7分)

(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上

...分.)

..........,否则无

班级:姓名:分数:

⒗①

⒘⒙

⒚相同点:;不同点:“演化”是;“革命”是。⒛因为。

21.寓意是。

22. 23. 24. 25.

26.这是事实,;我们认为。27. →→;

→→;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28.真的猛士,;;为感到哀痛,以为最大幸福;沉默呵,沉默呵!;

原因是,缘由是

⒗①历史悠长久远,神秘莫测②感悟到了历史发展的真谛

⒘B ⒙不断开拓,不断战胜自然

⒚相同点:新的取代旧的;不同点:“演化”是新老悠悠的交替,按常规运作,即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革命”是新的挤掉老的,即采取强行手段迫使旧的变化

⒛功成者退了,新的才能上来,社会就会正常演化,不再需要变态的革命

21.人类社会的新旧演化如不息的流水一样,悠悠不断,永远向前

22.A 23.A 24.C 25.②③⑤

26.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反对学习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方法对提高创作水平还是有用的

27.回顾历史→直面现实→展望未来;写作缘起→记念主体(相识和遇难经过)→教训意义;想到了“绝然不是第一个”,想到了人类历史上难以计数的“第一个”,想到了千百年后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

28.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为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景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为了改变黑暗现实,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原因是反动派的凶残暴虐让人瞠目结舌,缘由是惨象和流言,即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和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