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成为高考的考查热点,建议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

2.中国与区域经济集团的关系,与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关系。

3.在全球化趋势下,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考纲要求: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

化进程中的问题。

史论共享:

1.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为了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除了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外,美国还致力于建立国际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尽管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三大支柱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3. 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世贸组织的一些决策,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它的发展,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赢得竞争机遇;同时,也会对中国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国内的某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从不利方面看,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结构要点

一.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会议

1.背景:①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使人们认识到战后建立有效机制、稳定世界经济的必要性。②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德、意、日战败,国内废墟一片;英法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出口额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额的32.5%,外汇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总储备的74.6%,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③美国企图凭借经济实力确立其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2.召开:1944年7月,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3.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4.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形成。

(二)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

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建立: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

定》成立,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成

员国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即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双挂钩)。

宗旨: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

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2.世界银行(IBRD):又称“国际复兴开

发银行”

建立: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宗旨:向成员围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3.美国特殊地位的体现:

①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的资金由成员国认缴,而认缴资金的多少决定投票权的多少。战后初期,美国认缴资金最多,因此掌握大约1/3的决定权。所以那时美国取得支配世界银行的主导权。②固定汇率制使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

4.影响:①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确立了美国战后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体系

1.原因:①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②美国扩大

对外贸易的需要。

2.产生: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3.宗旨(目的):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4.职能:是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起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5.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四)认识

①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②美国在其中拥有特殊地位。③它们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二、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原因概况特点

欧洲联盟EU 1 经济区

域集团化

发展迅速

2 西欧开

始一体化

探索1969

3 为了加

强竞争实

1 1992《马约》

93年成立

2 1999年欧

元问世02

通用

3 2004年成员

增加25国家

欧洲由单

一的经济

联合走向

货币、政治

和防务全

方位的联

合。(政治

一体化趋

势)

北美 1 为扩大a1992年《北第一个发

自由贸易区NAFTA 经济往来,

促进自由

贸易

2 1988年

《美加自

贸协定》

美自贸协定》

b1994年

NAFTA 成立

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

家组成的

经济体团

亚太经合组织APEC A 加强贸

易、投资、

技术合作

B 89年霍克

访韩提议

亚太国家

广泛支持

A 1989.11 亚

太经济合作

会议成立

B 1991年《汉

城宣言》宗旨

目的

C 1993年名称

变化:(APEC)

D 1994《茂物

宣言》时间表

E 1995年大

阪会议:议程

F 2001年上

海会议:上海

共识

促进亚太

地区贸易

和投资自

由化、便利

化及经济

技术合作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全球化前提条件

(1)、第三次技术革命,交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联系加强

(2)、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强有力推动

(3)、“临时性”的关贸总协定(GATT)无法适应全球化的要求

2、全球化概况

(1)、历史沿革:a、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联系开始

b、工业革命之后,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国际机构成立和经贸规则的确立--WTO

a、GATT规则:1948年――乌拉圭回合谈判(第八轮)

b、WTO成立及统一的规则

成立:《马拉喀什协定》1995.1.1 总部(日内瓦)

宗旨:有效合理运用世界资源,保证正

充分就业,加强采取各种相应措

施,保护环境,实现世界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职能:促进市场开放、调解纠纷,实现贸易自由化

规则:一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

二透明度原则

三促进公平竞争原则

四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原则(特惠制)

意义:标志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3)、中国与WTO 2001.12加入--机遇与挑战

a、中国是GATT的创始成员国:1948.1.1

b、新中国入世谈判历时十四年(1987—2001)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12.10)

机遇:(六个有利于……)

①享受基本权利(货物、服务、知识产权享

受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

②利用解决争端机制合法解决国际经济争

端,营造良好的经贸发展环境

③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决策,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挑战:国内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①经济体制国际化的差距(计划经济转型与世

界经济接轨,按国际标准行事)

②新理念、新规则(必须摈弃了传统的保护主义政策)

③新资金、新技术方面竞争力的考验:

④新机制新管理:新的国际竞争将淘汰落后的

工业部门,改革传统的企业机制和管理方法3、全球化的历史影响

(1)、性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新一轮扩张

(2)、作用: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快速发展

(3)、影响:双刃剑――贫富差距更大

a、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优势的技术、资金、市场)

b、发展中国家:机遇:有一定的进步,改善人民生活

挑战:落后技术、资金、市场,经济安全、政治压力…

四、补充: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50年代—今天)

1、前提条件:

(1)、二战后局势相对稳定,各国加强发展经济对科技迫切需要

(2)、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

2、概况:

(1)、重要标志: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

(2)、新技术: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

3、影响:

(1)、生产力极大进步:——“信息时代”“电子时代”“太空时代”

(生产效率极大提高、要求劳动者文化素质)

(2)、生产关系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到来

A、阶级结构变化:“知本家”“智本家”“蓝领”“白领”

B、经济结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新经济”

C、生活结构变化:科技影响衣、食、住、行

(3)、国际关系变化:科技竞争导致国家贫富分化日益拉大+全球化程度加强

知识拓展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演变趋势

(1)二战后初期至70年代,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

(3)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2.原因分析

(1)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惟一超级大国,西欧在战争中普遍衰落,资本主义世界“一

枝独秀”。

(2)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3)科技进步特别是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全球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4)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建立成为有力的推动者

(5)冷战结束、国际金融的发展、国家协调机制的加强,提供了必要条件。

3.重要认识

(1)要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

(2)克服社会生产的盲目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适当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改革是强国之路。

(3)经济建设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

(4)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发展。

专题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英国首先放弃金本位,

与它利益相近的国家,组成了“英镑集团”;为了与之抗衡,美国及其势力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组织了“美元集团”,法国也曾组织了“金本位集团”

为了调节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面与外国缔结具体的贸易协定或短期支付协定另以调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了资本主义各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材料2:1948年美国出口贸易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3,到1972年,下降到13.7%,而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占33.7%。美国和欧共体虽然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对象,但之间的贸易磨擦不断,欧共体指责美国实行高关税壁垒,而美国认为欧共体是实行贸易歧视政策。双方在“关贸总协定”进行了七轮激烈的谈判,到1979年完成“东京回合”,决定发达国家将关税都降至5%的水平,以实现自由贸易的目标。

-摘自《世界现代史》

请回答:

①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以后各国为什么会对这一政策进行了调整?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6分)

②据材料2,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导致这种关系的原因。(4分)

③据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认识?(2分)

答案、(1)原因:1929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2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说明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局部调整。(4分)

(2)关系:20年代形成了竞争关系和伙伴关系。(2分)

原因:由于欧共体在许多领域上已赶上美国,另外在贸易上二者也是相互依存的。(2分)(3)世界市场上一个互相竞争,又是彼此

依存的经济体系。要想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

处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不断扩充自身实力,

并进行适时调整。(2分)

2.有人说:“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大家怎么看待这个观点?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对待全球化呢?

(解析):此题实质是考查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需从利与弊两面理解。

(答案):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①发达国家:利大于弊,是最大的收益者。对发达国家来说,他们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及许多工业化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向外扩散,有利于带动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相对削弱了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这种趋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②发展中国家:利弊共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在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劣势。从机遇看,它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从挑战看,由于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与它所获得的发展机会成正比。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才能争取主动、获得发展。如果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会有出路的。应当充分了解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和自身条件,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兴利除弊,或将弊端努力减小到最低点,以较小的代价换来更大的发展。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

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的保障。”

——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化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下。”

——摘自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材料三“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地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摘自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材料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1970年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108美元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3 129美元22 185美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评价材料三的观点。(2)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源何在?(3)我国应怎样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答案.(1)材料三的观点是片面的,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但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应辩证地分析。

(2)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多年间,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激增;但世界上贫富分化、南北对立的问题也日趋严重。根源:在全球化进程中,旧的世界经济秩序,仍在起决定性作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从而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科技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

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3)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把握住机遇,一方面努力争取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迎接挑战。

4.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示意图

材料二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送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材料三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

发生了什么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

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②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从中受益的主要是哪些国家。

③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答案.①范围:不断扩大;趋势:摆脱相对孤立,联系不断加强。

②表现: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主要受益者:英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

③两重性: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有利于各国经济的互补,加

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

的必由之路;但在经济全球化

中,发达国家居于有利位置,使

南北差距拉大。

对策: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统计,美国福特汽车主要部件生产商分布于美、欧、亚三大洲20多个国家,美国制造的波音747飞机,由450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除自制外,还有来自6个国家的2万家企业制造。日本丰田汽车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但汽车零部件大多数并非日本国产,而是来自20多个国家的160家工厂,汽车轮胎等产品甚至是马来西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由于生产成本低于国外同等企业,而质量和售后服务优于国外同类产品,销售状况一直呈上升态势。

材料二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少跨国公司,他们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126页

材料三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

从1986年7月10日,我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到中国正式入世经历了15年的谈判,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

请回答:

(1)材料中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简要说明其历史过程及根源。(7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特点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4分)

(3)在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坚持既要争取,又不能放弃原则的立场。试结合材料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中国采取这种立场的原因。(4分)

答案:(1)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向一体化和国际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更加迅猛发展。根源是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2)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借此机遇发展同世界的联系,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加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去,以发展本国经济。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防止发达国家借此机会,利用自己在政治、经济、科技上的优势控制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注意自己的政治、经济安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3)加入世贸组织符合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所以我们要积极争取加入;但是,我们又要保证我国经济安全,经济独立,所以,要坚持原则。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右图:

材料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全球贫富分化的速度仍在加快,世界三大富豪的财富目前已超过35个最贫穷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或相当于全球6亿居民的收入总和。然而,目前全世界有13亿贫困人口,比5年前增加了3亿,第三世界的贫困问题尤为严重。

材料三: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从1980年7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到中国正式入世经历了15年的谈判,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现象和趋势?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现象?(3分)

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坚持既要争取,又不放弃原则的立场。试结合材料三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中国采取这种立场的原因。(4分)

答案:⑴.特点:世界经济联系密切,逐渐走向全球化。

根源: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2)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加剧,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困。⑶.加入世贸组织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所以我们要积极加入;但是,我们要保证我国经济安全,经济独立,所以要坚持原则。

7.材料一:麦道公司在美国以外的零件供应地示意图:

材料二:漫画:资本的跨国运动

材料三:目前,世界贸易总额约占世界年GDP 总额的1/4左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20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额平均每年增长6%;2000年,增长速度达到12.5%。 材料四:据联合国《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1980年全球已有15000家跨国公司,35000家分支机构;2000年全球有63000家跨国公司,分支机构达70万家。跨国公司的生产总值已超过工业世界总产值的30%。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约占全球直接投资的90%。跨国公司的贸易量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麦道公司要如此多的国家为其生产飞机零部件? (2)、根据材料二,假如你是一位投资家,你在进行投资时,你将考虑哪些投资条件? (3)、根据材料四,你如何看待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4)、以上材料说明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何种趋明白 去利润最高的地方 这些家伙出境从来不签证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一周知识概述 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 1、变化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 (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侵略朝鲜和越南)(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3、基本格局: (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冷战政策 (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美国的根本目的是称霸世界) (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目的一: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发生;目的二:通过美国的援助,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标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至此,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6)美苏冷战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争霸 (1)开始与结束的标志: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展 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 束。 (2)根本原因: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各自国家的利益。 (3)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4)过程: 第一阶段: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原因:五六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攻美守。原因:美国受经济危机(1974-1975)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美国深陷越南战争,难以自拔,尼克松于1969年执政后,实行了战略收缩。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加,转而采取进攻战略。表现:苏联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 第三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初,双方实行有限缓和。原因:长期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8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美国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它的经济也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因此,美国同意实行有限缓和。表现: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启示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启示 河北苏建华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结构与态势。不同的世界经济格局是由于各经济大国之间的相对经济实力、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世界市场占有情况的变化而形成的。世界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地中海中心时代 1. 表现:14、15世纪,地中海地区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这一地区是欧洲和亚洲交往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也是最早开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 2. 丧失: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开展,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荷兰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时代。 二、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 地位的确立及原因:(1)17世纪,英国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统治,促进了经济发展。(2)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3)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美、德三国的总和。(4)英国海军实力最强,有效地保障了自由贸易的顺利进行。 2. 19世纪末期以后,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原因:(1)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2)资本外输,工业资本匮乏。(3)科技成就少,垄断组织垄断程度低。(4)同时期的美德等国经济发展迅速。(5)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 三、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 1. 确立过程:(1)1894年,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2)一战期间美国经济实力大增,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3)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2. 发展原因:(1)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被削弱。(2)美国具有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客观环境,如市场广阔、政局稳定、远离大战战场等。(3)美国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强,使美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如罗斯福新政的实行等。(4)抓住两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的契机。 3.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削弱及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发展趋缓,而欧共体、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此基础上各种区域性组

现代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与比较

现代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与比较 震川高级中学徐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主干知识;理解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与国情相适应,突破传统束缚是调整和创新的前提;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模式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 2.过程与方法:利用材料教学法梳理美、苏、中三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通过对不同模式比较引起学生的思考,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3.态度、情感价值观:努力引领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去思考现代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美、苏、中三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和比较 【教学难点】对经济发展模式的一般性认识。 【重温基础】 1.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兴起于何时?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和弊端?2.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发生了怎样调整?有何积极作用?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战后有何发展变化? 4.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什么?此种模式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又有哪些弊端? 5.斯大林之后,苏联经历了哪些重大的改革?结果如何? 6.十一届三种全会后,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有何成功的探索与实践?7.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材料一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的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分析材料,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材料二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结合材料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何种模式?主要特点是什么? (2)该模式对20世纪二三年代的美国经济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说明什么? 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习题详解

(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内容标准】(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006年武汉市中考思想历史卷及答案(大纲卷) 28.学习历史需要准确掌握基础知识。下列关联正确的一组是 A. 林肯——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 B. 拿破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 C.杜鲁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代言人 ?2006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25.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华约和苏联解体后,北约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你认为普京此话的含义是 A.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合作 C.世界局势日趋缓和 B.世界两极格局已经终结D.经济全球化趋势日 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非实验区) 24.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A.多极化??? B.“一超多强”? C.“五强并立”??? D.单极世界?? 2006年福州市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试卷 20、从下图中你所能得到的信息是 美苏争霸B、日本成为经济强国C、出现了众多跨国公司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2006年泰州市二〇〇六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23.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多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其中“多强”除了中国、日本外,还有 A.意大利、英国 B.欧共体、德国 C. 法国、加拿大 D.欧盟、俄罗斯 2006年安徽省濉溪县初三毕业会考历史试卷(开卷) 24、当今世界新旧格局交替的显著表现是()A、由国际经济旧秩序向国际新秩序过渡 B、由两级格局向多极化发展C、由美国称霸到美日欧三足鼎立 D、由意识形态对立到政治军事对抗 ?2006年湖北省黄冈市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课改区) 24.下列关于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B、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C、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已经定型 D、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成为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江苏省盐城市二○○六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统一考试史地试卷 23.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格局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独霸世界 B.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足鼎立 C.形成了多极化格局 D.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湖北省宜昌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课改实验区使用) 20.某班开展以"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明同学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其中不准确的是A.罗斯福新政?????? B.美苏"冷战"???? C.多极化趋势?????? D.科索沃战争 2006年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卷 20.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是 A.两极对峙 B 多极化形成 C “一超多强” D 和平共处 2006年山东省中考试题 15、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 1、变化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 (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 (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 3、基本格局: (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二)冷战中的对峙 1、冷战政策 (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2、美苏争霸 (1)开始与结束的标志: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展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②丧失原因:a、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P48 )阶段特征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P52)欧盟 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P54) 4、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P56) 5、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 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5)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华盛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四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四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历史坐标】 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发展线索示意图,其中1919—1921年建立的“体系”是(A)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的体系 C.“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 D.世界多极化格局 2.它改变了中国战争的性质,也改变了外来援助的结构,英、美对日宣战和中国对轴心国宣战,使亚洲的战争成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反侵略和反独裁斗争的组成部分。可见,“它”是(C)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珍珠港事件 D.斯大林格勒战役 3.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其中“?”处对应的内容是(B)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两极格局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D)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三幅图片,他研究的主题是(A) A.美苏的对峙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欧洲的联合 D.世界格局多极化 6.“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具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是独立活动。”“世界新秩序”指的是(C) A.区域性组织活跃 B.两极格局解体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霸权主义盛行 7.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其他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描述反映的是(C)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形式 C.“一超多强”的局面 D.多极化格局形式 8.图示法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是(D) 9.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反映的主题是(C) A.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B.殖民地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10.有人评论冷战时期的联合国:“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可见,他认为联合国(A) A.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加快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C.推进了世界的多极化 D.促进了美、苏两国的联合 二、材料解析 11.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矛盾下的和平】

专题36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36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考点连接 1、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4、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知识重组 一、什么叫世界经济格局? 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充当主角的国家应具备的条件:⒈具有强大的经济力、科技力和资源力:⒉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⒊具有影响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时期: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 2.条件(原因):①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1870年,英国的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德、美三国的总和;②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③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 3.确立: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4.特征:近代工业 5.丧失原因:(具体因素:垄断程度、工业资本、新技术新设备应用);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英国凭借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原料和劳力,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资本外输,工业资本匮乏;垄断组织的垄断程度低等因素,使英国经济发展缓慢。 ②而同期的美德等国经济发展迅速。 6.丧失:189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英国以沉重打击,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二)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1.时期:一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 2.条件(原因): ①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飞速发展,1894年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

商务英语阅读Chapter2 A Changed Global Reality 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

Chapter2 A Changed Global Reality 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 Say this for the young century: we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 Not quite 2 1?2 years ago, the world economy tipped into the most severe downturn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in the 1930s. World trade slowed sharply. Unemployment lines grew longer, especially in the old industrial economie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at had seemed as solid as granite disappeared as if they were no more substantial than a bunch of flowers in the hands of an old-style magician. 对于新世纪,我们得这样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有趣的时代。差不多两年半之前,世界经济陷入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以来最惨重的低迷状态。世界贸易进程大幅放缓。失业队伍也越来越快,这在旧工业经济体系表现尤为突出。原来坚如磐石的金融机构也消失了,似乎还不如老套的魔术师变的花束看起来真实。 Given that the scale of the downturn was so epochal, it should not be surprising that the nature of the recovery would likewise be the stuff of history. And it has been. As they make their way to Davos for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by helicopter, bus, car or train (which is the right way to do it), the members of the glob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elite will find themselves coming to terms with something they have never known before. 考虑到经济衰退幅度如此的跨时代,经济复苏进程会很慢也是理所当然的,对此我们不应该感到吃惊。事实也正如我们所料,复苏进程确实很慢。全球经济政治精英乘直升飞机、大巴、小汽车或是火车前往达沃斯参加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会议,此次会议上,全球经济政治精英会发现自己开始接受一些闻所未闻的事情。 The new reality can be expressed like this. For more than 200 year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world has seen two economies. One has dominat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rade and amassed great wealth. The second —much of it politically under the thumb of the first —has remained poor and technologically dependent. This divide remains stubbornly real. The rich world —the U.S., Canada, Western Europe, Australia, New Zealand, Japan and the four original Asian dragons —accounts for only 16% of total world population but nearly 70% of world output. 当今的情况是这样的。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二百多年间,世界出现了两大经济体。一个支配着技术创新和贸易,累积了大量财富。另一个在政治上主要受前者的控制,在经济上一直处于贫穷状态并且在技术上存在依赖性。两者的鸿亘古存在。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及亚洲四小龙,以世界总人口的16%输出着世界将近70%的产品。 But change is upon us. The developed world of the haves is struggling to restart growth and preserve welfare states, while the world of the once have-nots has surged out of the downturn. Big emerging economies like China and India have discovered new sources of domestic demand. Parts of Africa are attracting real interest from investors. All told, the strength of the developing world has supported the global economy. The World Bank estimates that economic growth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contributed almost half of world growth (46%) in 2010. 世界形势正发生着变化。在发达国家的富人们努力重新刺激经济增长并维持社会福利的时候,曾经的穷人们却已经摆脱了经济困境。像中国和印度这样大的新兴经济体已经找到了国内需求的新来源。非洲的部分地区也正吸引着对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投资者。总之,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撑起了世界经济。据世界银行估计,2010年,中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约占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半(46%)。 A Sigh of Relief 经济回暖,令人欣慰 In the long term, this is nothing but good news. As billions of poor people become more prosperous, they will be able to afford the comforts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rich world have long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确立:通过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建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2、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 3、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纵)。 5、影响: (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 6、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7、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人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结束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5、主要内容:处置德、日等战败国;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6、维护工具:联合国 7、评价:两极格局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实质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出现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4、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5、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四、重要国际组织 1、国际性政治军事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华约和北约等。 2、经济合作和其他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五、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1、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期中,前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 2、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体现了强权政治色彩。在当今条件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时空坐标】 【主干知识】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六单元、第八单元)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及评价 (1)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20世纪50—6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第三产业得到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2)评价: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容纳度,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必修二第七单元)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八单元)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4)影响 ①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关贸总协定

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及2015年展望

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及2015年展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深刻调整与变革中,正在发生一些新的结构性变化。2014年世界经济延续温和增长态势,主要经济体增长步伐明显分化。展望2015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但总体增长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较多。为减少风险、应对挑战、保持长期经济和金融稳定,各国仍须加强国际政策协调。 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经过金融危机后的数年调整,世界经济已经重新走上曲折与缓慢的复苏通道。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正在发生一些新的结构性变化。世界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增大,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出现"拐点",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国际经贸新规则博弈拉开序幕,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缓慢推进。 1、世界经济在分化调整中低速增长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的一个转折点,世界经济结束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持续增长与繁荣,进入危机后缓慢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调整阶段。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施以"再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复苏战略,掀起回归实体经济的高潮。自2013年发达国家整体经济复苏势头企稳,美国经济明显好于欧日,增长势头基本稳固,是全球经济的一个亮点。但发达国家仍在消化包括高负债、高失业率在内的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一些国家面临潜在增长率下降甚至停滞的风险。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势一度强于发达国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但面对自身沉积的诸多结构性问题和外部环境恶化的双

重挑战,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出现明显放缓,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但7%左右的增长率依然为全球经济的总需求提供了重要动力。总体看,全球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呈现明显的国别和地区差异,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风险依然较多。 2、低利率环境下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中央央行实施了史上最积极的货币政策。自2008年末以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的官方干预利率都一直略高于零。2011年,欧洲央行曾勉为其难地把利率提高到1%以上,但随后又不得不调回至零附近。为遏制经济停滞局面,2014年6月6日欧洲银行宣布,将边际存款利率降至-0.1%,基准再融资利率下调至0.15%,边际贷款利率大幅下调35个基点至0.4%。这意味着欧洲银行成为首个实施负利率的世界主要央行。在过去20年里,日本央行执行的利率一直接近于零。世界经济复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但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有助于刺激居民增加消费产出、企业增加投资同时,也助长了金融市场的冒险行为,导致流动性风险上升。这将增加金融稳定风险,并可能影响世界经济复苏。 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 国际金融危机前,伴随中国实体经济的成长以及美国虚拟经济的扩张,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演绎了长达10年的牛市。但在2011年创出新高后,自2012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呈现持续下行态势。2012年和2013年,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指数分别下跌0.2%和0.8%,2014年前9

2020届二轮:1-3-15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卷)

限时训练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19·甘青宁高三5月联考)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 时殷弘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余伟民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 徐蓝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 A. 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答案:B 解析:由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冷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共同结果,故选B;1947年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材料强调冷战的原因而非表现,也非影响,排除C、D两项。2.(2019·广西桂林一模)下图是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画中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箱子上写着“核战争”),这反映出() A.美苏在核威胁下的理性外交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C.冷战时期美攻苏守态势形成 D.美苏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意图给“核战争”“加把锁”,说明两国在核威胁下意图防范核武战争的发生,故选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在冷战结束后,不符合材料中的“冷战时期”,排除B项;冷战时期美攻苏守态势的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不是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执政的20世纪60年代,排除C 项;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执政的20世纪60年代,美苏依然存在强烈的意识形态对立,排除D项。 3.(2019·湖南永州三模)1948年1月,苏联以技术故障、技术困难为由,开始封锁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6月,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8月,公路、水路交通被彻底封锁,只留有空中走廊。上述措施() A.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B.得到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C.削弱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影响力 D.客观上推动了军事集团北约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结合所学可知,柏林危机的出现导致北约军事集团的成立,故选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导致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排除A项;材料强调苏联这一措施对于西欧国家的影响,与社会主义国家无关,排除B项;苏联对联邦德国的制裁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影响力,排除C项。 4.(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四次联合质量测评)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 A. B.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 C.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 D.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65年10个联合国安理会所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中亚洲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