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公安机关舆情引导

浅谈如何做好公安机关舆情引导
浅谈如何做好公安机关舆情引导

浅谈如何做好当前公安机关舆情引导工作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型通讯工具、方式的出现,在极大方便人们联络沟通的同时,也为社会舆论提供了新的平台,其开放性、便捷性、互动性的特点吸引了广大受众群体,使得网络舆论对社会治安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近两年来,一些社会案事件在网络等推手作用下,迅速成为社会焦点,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对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当前公安机关的舆情引导工作浅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公安机关舆情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报纸、电视等传统传媒,轻网络等新型媒体。当前,公安机关对舆论宣传工作高度重视,依托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在维护公安机关形象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相当一部分公安机关对网络等新型媒体缺乏足够认识,面对负面舆情,“捂盖子”、“不表态”,被动应付,贻误战机,丧失了网络阵地,给公安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二)社会舆情引导手段单一。当前,面对网络负面信息公安机关往往采取删除、封堵等措施,不仅不能够降低舆论热度,消除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引发媒体炒作事件。也有部分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热点、焦点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及时进行响应,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等到产生一定社会后果再去干预时,由于缺乏公信力,不仅费力大、成本高,效果也不明显。

(三)反应速度较慢。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反应时间与舆情传播速度极不相称。在舆情的初期阶段,一些公安机关缺乏足够的敏感性,不愿、不敢、不会表态,处于犹豫观望状态,没有及时跟进,丧失了将矛盾消除在萌芽阶段的主动权和处置先机。

二、舆情引导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思想上不重视。一些公安机关缺乏对舆情引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没有看到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治安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部分群众在网络发表言论、表达自己的意见无关紧要,不会引发社会治安问题。也有部分民警将网上舆论看作是群众对公安机关的监督,认为网上言论是吹毛求疵,往往存在抵触心理,认识上不到位必然导致工作上的缺失。因此,部分公安机关尚未将舆情引导工作纳入本单位日常工作,而是认为可有可无,一旦面对网络风暴,手忙脚乱,力不从心,不知该如何应对。

(二)组织上不健全。目前,公安机关舆情引导工作没有一个具体负责单位。从表面上看,宣传、网监等警种都承担部分职能,但都不全面。宣传部门往往偏重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对网络等新型媒体舆情引导不够;网监部门只局限于网上有害信息的巡查,缺乏引导手段。一旦遇到涉及本地、本单位的负面信息,往往是被动删除,不但起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火上浇油。

(三)机制上不完善。由于没有主管机构,在涉警负面舆情初始阶段,网监部门只能向上级汇报,由本局临时抽调人员负责处置,再等有关单位调查后进行回应。而网上舆论从初始阶段到高潮阶段往往只有一两天时间,战机稍纵即逝,当网上舆情造成严重后果时公安机关往往尚未开始动作。另外,对可能引发严重治安问题的非警务网络舆情,公安机关如何应对、如何建立与相关单位的协作机制、何时介入尚无规范的操作指南。三、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把舆情引导纳入公安机关“规定动作”。舆情是群众反映自身意愿、表达个人诉求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社会民意的风向标。积极回应社会舆情、做

好舆情引导工作既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

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因此,舆情引导工

作对公安机关来说是“规定动作”,必须纳入日常工作,牢牢占领网络这个主阵

地。公安机关和全体民警要从思想上重视舆情引导工作,站在维护社会治安、

警民关系建设的高度来看待、谋划,认真做好化解疏导,及时消除网上各类矛

盾和不安定因素,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实现“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全面

稳定。

(二)完善组织机制,缩短反映时间。公安机关在充分整合网监、宣传等部门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专门机构负责网上舆情引导工作,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实现

高水准。对涉警舆情,舆情引导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全程参与事件的

调查处置,第一时间掌握相关资料,实现调查、引导同步,避免形成舆论热点。

对非涉警舆情,要密切关注,全程跟踪,做好与相关单位的沟通配合,避免形

成社会热点,从而引发治安问题。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舆情引导工作水平。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做好网络舆情工作的前提,在今后的招警工作中,应该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畅通选人渠

道,切实将具有公共关系专业背景的人才充实到公安队伍中来,保证每个单位

都具有专业人才。在日常工作中,定期选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专业培训,

认真总结经验和反思教训,提高工作技巧,增强应对能力,使其不断适应网络

舆情引导工作的需要。

(四)坚持四个原则,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一是“早期控制”原则。在日常工作中,公安机关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对负面舆情信息,反应要迅速,出手要快,将

网络舆情解决在萌芽阶段;对工作量较大、一时难以查明真相的,要及时公布

工作措施及进展情况,杜绝谣言的扩散和传播。二是“实事求是”原则。面对涉

警负面舆情,公安机关要认真调查事实真相,做到公正、全面,不遮盖,不掩

藏,及时将有关情况公布于众,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做好事件处理;对公安机

关自身存在问题的,要闻错即改,切实进行责任追究,用行动赢得群众的理解

和支持;同时,公安机关要始终保持中立,不偏不倚,不能具有倾向性,必要

时可邀请检察机关、专家学者、群众等第三方参与到调查中来,树立起客观公

正的形象,增强公信力。三是“严谨慎重”原则。公安机关在舆情引导工作中要

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切忌模糊不清、模棱两可,要经得起时间检验,避

免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对一些尚未调查清楚的事实,不能想当然发表意见;

同时,要注意措辞,表达准确,用语严谨,不使用含糊的语言,切忌随意发言,

引发人们更大质疑。四是“强势引导”原则。公安机关要充分运用各种舆论资源,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滚动式宣传,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始终保持对舆

论的掌控力;同时,在舆情引导工作中要抓住群众关注的细节问题,用事实消

除群众的疑问,针对广大群众专业法律知识不足、感情色彩强烈的现象,要讲

清相关法律依据,从法律层面进行解疑释惑,做到“情法结合”。

(五)加强网络监管,维护网络秩序。要加强对网络监管的力度,严格落实网站主体责任制,督促网站严格信息审核和把关,杜绝虚假新闻和违法新闻的出现,维

护网站良好的秩序。对个人恶意制造虚假新闻、引发严重社会后果的,应追究

法律责任;另外,应进一步加强立法,细化法律规定,明确个人、网站、单位

的责任和权利,规范网上行为,对网上犯罪和网络监督实行严格区分和界定,

做到既保障群众的合法言论权和监督权,避免出现因网上舆论监督而被有关部

门打击报复,又有效打击借网络恶意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