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基础名词解释简答缩写版

化工基础名词解释简答缩写版

1滞流的特征是:当流体在圆管内做滞流流动时,流体的质点做一层滑过一层的位移,层与层之间没有明显的干扰.层间分子以分子扩散而转移.流体的流速按断面呈抛物线分布,紧靠壁的流体流速为零,管中央的流速最大,管内流体的平均流速为最大流速的0.5倍

2湍流的特征是:流体在圆管内作湍流流动时,流体质点有剧烈的骚动涡动,一层滑过一层的粘性流动基本消失,只在靠近管壁处还保留滞流状态.靠近管壁处的流体流速为零,接近管中央相当大的范围内流体流速接近最大流速,管内流体的平均流速为最大流速的0.8倍

3流体在管内湍流流动时,无论主体的湍流程度如何剧烈,在靠近管壁处总有一层做滞流运动的流体薄层,即滞流底层.滞流内层

4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包括流量、压头、效率、轴功率

各参数与流量的关系H-qv 离心泵的压头一般随流量的增大而下降P-qv 离心泵的轴功率随流量的增大而上升-qv 离心泵的效率开始时岁流量的增大而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如果继续增加流量,泵的效率反而下降

5传热边界层就是沿传热方向存在着显著的温度梯度的区域

6一般将生产上要求单位时间内流体温度变化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热负荷,显热,用Qr表示,单位为W或J/s

7逆流操作的优越性:1从流体流动方向对传热平均温度差的影响来看,逆流有利2从流体流动方向对载热体用量的影响来看,逆流有利3逆流操作时,传热面上冷、热流体间的温度差较为均匀,物料也比较均匀

并流操作的优越性:1并流操作时,因为t2永远低于T2,所以并流操作容易控制冷流体的出口温度2当加热高黏度的物料时,采用并流操作,可使物料迅速升温,从而降低物料黏度,提高对流传热分系数

8强化传热的途径:1增大传热面积S 2增加传热平均温差deta tm 3提高总传热系数K 9吸收剂的选择:吸收剂性能往往是决定吸收效果的关键.在选择吸收剂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溶解度2选择性3挥发度4黏性5化学稳定性6腐蚀性7其他选择吸收剂时应对吸收剂做全面评价后,做出经济、合理、恰当的选择

10双模理论:1气、液界面上紧邻界面两侧存在气膜和液膜,其厚度或状态受流体主体的流动状态影响.吸收质以分子扩散的形式通过气膜和液膜2膜层中存在吸收质扩散形成的浓度梯度,所以传质阻力主要来源于吸收质通过膜层的阻力3吸收质在两相界面处于平衡状态,即相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4吸收的推动力为某一相主体浓度与相界面浓度之差11最小液气比:当操作线恰好与平衡线相交时,此时,吸收剂的用量最少,出塔液体的浓度最大X1=X1*,表明吸收达到平衡.这是理论上吸收所能达到的极限情况,对应的液气比称为最小液气比,以(L/V)min表示

12若吸收塔两截面吸收质的浓度变化等于这一范围内吸收的推动力,这样一个区域就称为一个传质单元,全塔所需要的总传质单元数量成为传质单元数总传质单元高度是指在填料比表面积和塔径一定的条件下,与一个传质单元所需的传质面积相当的填料层高度

13气速增加,气体对液体产生一部分曳力,填料层的持液量随气速的增加而增加,即发生拦液现象,压强将曲线斜率增大,开始发生拦液现象时的转折点成为载点,相应气速称为载点气速

14精馏是通过多次部分气化、多次部分冷凝将液体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操作

15混合是指同一时刻进入反应器的物料之间的相互掺合

返混是指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相互掺合,即反应器内过程进行程度和状态不同的物料之间的掺合

15空间时间:在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反应器的有效体积V,与指定状态下的流体入口体积流量qv0之比称为空间时间,简称空时

16比表面积: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或体积的固体催化剂所具有的总表面积

17内扩散阻力大小的判断1根据表观活化能和反应级数2根据反应速率和选择性减少催化剂颗粒直径3根据的数值测反应速率r,然后用求算的值

18若传热系统中传热面各点的温度不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种传热称为定态传热定态传热的特点度是单元时间内传递的热量在任意时刻恒为常数1滞流的特征是:当流体在圆管内做滞流流动

时,流体的质点做一层滑过一层的位移,层与

层之间没有明显的干扰.层间分子以分子扩散

而转移.流体的流速按断面呈抛物线分布,紧

靠壁的流体流速为零,管中央的流速最大,管

内流体的平均流速为最大流速的0.5倍

2湍流的特征是:流体在圆管内作湍流流动时,

流体质点有剧烈的骚动涡动,一层滑过一层的

粘性流动基本消失,只在靠近管壁处还保留滞

流状态.靠近管壁处的流体流速为零,接近管

中央相当大的范围内流体流速接近最大流速,

管内流体的平均流速为最大流速的0.8倍

3流体在管内湍流流动时,无论主体的湍流程

度如何剧烈,在靠近管壁处总有一层做滞流运

动的流体薄层,即滞流底层.滞流内层

4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包括流量、压头、

效率、轴功率

各参数与流量的关系H-qv 离心泵的压头

一般随流量的增大而下降P-qv 离心泵的

轴功率随流量的增大而上升-qv 离心泵的

效率开始时岁流量的增大而增加,达到最大值

后,如果继续增加流量,泵的效率反而下降

5传热边界层就是沿传热方向存在着显著的

温度梯度的区域

6一般将生产上要求单位时间内流体温度变

化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热负荷,显热,用

Qr表示,单位为W或J/s

7逆流操作的优越性:1从流体流动方向对传

热平均温度差的影响来看,逆流有利2从流体

流动方向对载热体用量的影响来看,逆流有利

3逆流操作时,传热面上冷、热流体间的温度

差较为均匀,物料也比较均匀

并流操作的优越性:1并流操作时,因为t2永

远低于T2,所以并流操作容易控制冷流体的

出口温度2当加热高黏度的物料时,采用并流

操作,可使物料迅速升温,从而降低物料黏度,

提高对流传热分系数

8强化传热的途径:1增大传热面积S 2增加

传热平均温差deta tm 3提高总传热系数K

9吸收剂的选择:吸收剂性能往往是决定吸收

效果的关键.在选择吸收剂时,应从以下几个

方面考虑:1溶解度2选择性3挥发度4黏性

5化学稳定性6腐蚀性7其他选择吸收剂时

应对吸收剂做全面评价后,做出经济、合理、

恰当的选择

10双模理论:1气、液界面上紧邻界面两侧存

在气膜和液膜,其厚度或状态受流体主体的

流动状态影响.吸收质以分子扩散的形式通

过气膜和液膜2膜层中存在吸收质扩散形成

的浓度梯度,所以传质阻力主要来源于吸收

质通过膜层的阻力3吸收质在两相界面处于

平衡状态,即相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4吸收的

推动力为某一相主体浓度与相界面浓度之差

11最小液气比:当操作线恰好与平衡线相交

时,此时,吸收剂的用量最少,出塔液体的浓

度最大X1=X1*,表明吸收达到平衡.这是理论

上吸收所能达到的极限情况,对应的液气比

称为最小液气比,以(L/V)min表示

12若吸收塔两截面吸收质的浓度变化等于这

一范围内吸收的推动力,这样一个区域就称

为一个传质单元,全塔所需要的总传质单元

数量成为传质单元数总传质单元高度是指

在填料比表面积和塔径一定的条件下,与一

个传质单元所需的传质面积相当的填料层高

13气速增加,气体对液体产生一部分曳力,填

料层的持液量随气速的增加而增加,即发生

拦液现象,压强将曲线斜率增大,开始发生拦

液现象时的转折点成为载点,相应气速称为

载点气速

14精馏是通过多次部分气化、多次部分冷凝

将液体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操作

15混合是指同一时刻进入反应器的物料之间

的相互掺合

返混是指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

的相互掺合,即反应器内过程进行程度和状

态不同的物料之间的掺合

15空间时间:在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反应器

的有效体积V,与指定状态下的流体入口体积

流量qv0之比称为空间时间,简称空时

16比表面积: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

量或体积的固体催化剂所具有的总表面积

17内扩散阻力大小的判断1根据表观活化能

和反应级数2根据反应速率和选择性减少催

化剂颗粒直径3根据的数值测反应速率

r,然后用求算的值

18若传热系统中传热面各点的温度不随时间

而改变,则此种传热称为定态传热定态传热

的特点度是单元时间内传递的热量在任意时

刻恒为常数

1滞流的特征是:当流体在圆管内做滞流流动

时,流体的质点做一层滑过一层的位移,层与

层之间没有明显的干扰.层间分子以分子扩散

而转移.流体的流速按断面呈抛物线分布,紧

靠壁的流体流速为零,管中央的流速最大,管

内流体的平均流速为最大流速的0.5倍

2湍流的特征是:流体在圆管内作湍流流动时,

流体质点有剧烈的骚动涡动,一层滑过一层的

粘性流动基本消失,只在靠近管壁处还保留滞

流状态.靠近管壁处的流体流速为零,接近管

中央相当大的范围内流体流速接近最大流速,

管内流体的平均流速为最大流速的0.8倍

3流体在管内湍流流动时,无论主体的湍流程

度如何剧烈,在靠近管壁处总有一层做滞流运

动的流体薄层,即滞流底层.滞流内层

4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包括流量、压头、

效率、轴功率

各参数与流量的关系H-qv 离心泵的压头

一般随流量的增大而下降P-qv 离心泵的

轴功率随流量的增大而上升-qv 离心泵的

效率开始时岁流量的增大而增加,达到最大值

后,如果继续增加流量,泵的效率反而下降

5传热边界层就是沿传热方向存在着显著的

温度梯度的区域

6一般将生产上要求单位时间内流体温度变

化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热负荷,显热,用

Qr表示,单位为W或J/s

7逆流操作的优越性:1从流体流动方向对传

热平均温度差的影响来看,逆流有利2从流体

流动方向对载热体用量的影响来看,逆流有利

3逆流操作时,传热面上冷、热流体间的温度

差较为均匀,物料也比较均匀

并流操作的优越性:1并流操作时,因为t2永

远低于T2,所以并流操作容易控制冷流体的

出口温度2当加热高黏度的物料时,采用并流

操作,可使物料迅速升温,从而降低物料黏度,

提高对流传热分系数

8强化传热的途径:1增大传热面积S 2增加

传热平均温差deta tm 3提高总传热系数K

9吸收剂的选择:吸收剂性能往往是决定吸收

效果的关键.在选择吸收剂时,应从以下几个

方面考虑:1溶解度2选择性3挥发度4黏性

5化学稳定性6腐蚀性7其他选择吸收剂时

应对吸收剂做全面评价后,做出经济、合理、

恰当的选择

10双模理论:1气、液界面上紧邻界面两侧存

在气膜和液膜,其厚度或状态受流体主体的

流动状态影响.吸收质以分子扩散的形式通

过气膜和液膜2膜层中存在吸收质扩散形成

的浓度梯度,所以传质阻力主要来源于吸收

质通过膜层的阻力3吸收质在两相界面处于

平衡状态,即相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4吸收的

推动力为某一相主体浓度与相界面浓度之差

11最小液气比:当操作线恰好与平衡线相交

时,此时,吸收剂的用量最少,出塔液体的浓

度最大X1=X1*,表明吸收达到平衡.这是理论

上吸收所能达到的极限情况,对应的液气比

称为最小液气比,以(L/V)min表示

12若吸收塔两截面吸收质的浓度变化等于这

一范围内吸收的推动力,这样一个区域就称

为一个传质单元,全塔所需要的总传质单元

数量成为传质单元数总传质单元高度是指

在填料比表面积和塔径一定的条件下,与一

个传质单元所需的传质面积相当的填料层高

13气速增加,气体对液体产生一部分曳力,填

料层的持液量随气速的增加而增加,即发生

拦液现象,压强将曲线斜率增大,开始发生拦

液现象时的转折点成为载点,相应气速称为

载点气速

14精馏是通过多次部分气化、多次部分冷凝

将液体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操作

15混合是指同一时刻进入反应器的物料之间

的相互掺合

返混是指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

的相互掺合,即反应器内过程进行程度和状

态不同的物料之间的掺合

15空间时间:在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反应器

的有效体积V,与指定状态下的流体入口体积

流量qv0之比称为空间时间,简称空时

16比表面积: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

量或体积的固体催化剂所具有的总表面积

17内扩散阻力大小的判断1根据表观活化能

和反应级数2根据反应速率和选择性减少催

化剂颗粒直径3根据的数值测反应速率

r,然后用求算的值

18若传热系统中传热面各点的温度不随时间

而改变,则此种传热称为定态传热定态传热

的特点度是单元时间内传递的热量在任意时

刻恒为常数

1滞流的特征是:当流体在圆管内做滞流流动

时,流体的质点做一层滑过一层的位移,层与

层之间没有明显的干扰.层间分子以分子扩散

而转移.流体的流速按断面呈抛物线分布,紧

靠壁的流体流速为零,管中央的流速最大,管

内流体的平均流速为最大流速的0.5倍

2湍流的特征是:流体在圆管内作湍流流动时,

流体质点有剧烈的骚动涡动,一层滑过一层的

粘性流动基本消失,只在靠近管壁处还保留滞

流状态.靠近管壁处的流体流速为零,接近管

中央相当大的范围内流体流速接近最大流速,

管内流体的平均流速为最大流速的0.8倍

3流体在管内湍流流动时,无论主体的湍流程

度如何剧烈,在靠近管壁处总有一层做滞流运

动的流体薄层,即滞流底层.滞流内层

4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包括流量、压头、

效率、轴功率

各参数与流量的关系H-qv 离心泵的压头

一般随流量的增大而下降P-qv 离心泵的

轴功率随流量的增大而上升-qv 离心泵的

效率开始时岁流量的增大而增加,达到最大值

后,如果继续增加流量,泵的效率反而下降

5传热边界层就是沿传热方向存在着显著的

温度梯度的区域

6一般将生产上要求单位时间内流体温度变

化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热负荷,显热,用

Qr表示,单位为W或J/s

7逆流操作的优越性:1从流体流动方向对传

热平均温度差的影响来看,逆流有利2从流体

流动方向对载热体用量的影响来看,逆流有利

3逆流操作时,传热面上冷、热流体间的温度

差较为均匀,物料也比较均匀

并流操作的优越性:1并流操作时,因为t2永

远低于T2,所以并流操作容易控制冷流体的

出口温度2当加热高黏度的物料时,采用并流

操作,可使物料迅速升温,从而降低物料黏度,

提高对流传热分系数

8强化传热的途径:1增大传热面积S 2增加

传热平均温差deta tm 3提高总传热系数K

9吸收剂的选择:吸收剂性能往往是决定吸收

效果的关键.在选择吸收剂时,应从以下几个

方面考虑:1溶解度2选择性3挥发度4黏性

5化学稳定性6腐蚀性7其他选择吸收剂时

应对吸收剂做全面评价后,做出经济、合理、

恰当的选择

10双模理论:1气、液界面上紧邻界面两侧存

在气膜和液膜,其厚度或状态受流体主体的

流动状态影响.吸收质以分子扩散的形式通

过气膜和液膜2膜层中存在吸收质扩散形成

的浓度梯度,所以传质阻力主要来源于吸收

质通过膜层的阻力3吸收质在两相界面处于

平衡状态,即相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4吸收的

推动力为某一相主体浓度与相界面浓度之差

11最小液气比:当操作线恰好与平衡线相交

时,此时,吸收剂的用量最少,出塔液体的浓

度最大X1=X1*,表明吸收达到平衡.这是理论

上吸收所能达到的极限情况,对应的液气比

称为最小液气比,以(L/V)min表示

12若吸收塔两截面吸收质的浓度变化等于这

一范围内吸收的推动力,这样一个区域就称

为一个传质单元,全塔所需要的总传质单元

数量成为传质单元数总传质单元高度是指

在填料比表面积和塔径一定的条件下,与一

个传质单元所需的传质面积相当的填料层高

13气速增加,气体对液体产生一部分曳力,填

料层的持液量随气速的增加而增加,即发生

拦液现象,压强将曲线斜率增大,开始发生拦

液现象时的转折点成为载点,相应气速称为

载点气速

14精馏是通过多次部分气化、多次部分冷凝

将液体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操作

15混合是指同一时刻进入反应器的物料之间

的相互掺合

返混是指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

的相互掺合,即反应器内过程进行程度和状

态不同的物料之间的掺合

15空间时间:在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反应器

的有效体积V,与指定状态下的流体入口体积

流量qv0之比称为空间时间,简称空时

16比表面积: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

量或体积的固体催化剂所具有的总表面积

17内扩散阻力大小的判断1根据表观活化能

和反应级数2根据反应速率和选择性减少催

化剂颗粒直径3根据的数值测反应速率

r,然后用求算的值

18若传热系统中传热面各点的温度不随时间

而改变,则此种传热称为定态传热定态传热

的特点度是单元时间内传递的热量在任意时

刻恒为常数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

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这是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13、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决策相关联。 14、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5、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6、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即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大全 之财产清查 报表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大全之财产清查报表 财产清查就是根据账簿记录,对企业的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票据等的盘点或核对,查明各项财产的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全部清查是指对全部财产进行盘点和核对。 局部清查是指根据需要对企业的一部分财产进行的清查。 定期清查定期清查是指根据预先计划安排的时间对财产所进行的清查。这种清查一般在财产管理制度中予以规定,通常在年末、季末或月末结账前进行。 不定期清查不定期清查是指根据需要所进行的临时清查。 内部清查内部清查是指由本企业的有关人员对本企业的财产所进行的清查。这种清查也称为自查。 外部清查外部清查是指由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或人员根据国家法律或制度的规定对企业所进行的财产清查。 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存制,是指通过设置各种财产明细账,逐笔地登记其收入数和发出数,并能随时结出账面余额的一种盘存制度。 实地盘存制是指平时只根据会计凭证在账簿中登记各种财产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在期末时通过盘点实物,来确定各种财产的数量,并据以计算出各项财产的减少数的一种盘存制度。 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加权平均法是以本月全部收货数量加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收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从而确定存货的发出和库存成本。 后进先出法对成本流转的假设与先进先出法正好相反,它是以后收进的存货先发出为假定条件,对发出存货按最近收进的单价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事业单位特定时日财务状况和特定时期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的文件。 静态会计报表是反映静态会计要素的报表,如资产负债表。 动态会计报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资金的耗费及回收状况的报表。如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月报表是按月编制的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 名词: 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3.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4.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5.会计对象: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6.会计任务: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特点所制约。 7.会计主体: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8.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9.会计分期:把企业持续不断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10.货币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可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1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13.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量,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关键。 14.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l生原则,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15.可比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处理办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6.一贯性原则: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7.及时性原则: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讲求实效,以便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18.清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19.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按照这一原则要求,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为资本性支出。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正确确定企业的当期损益。 20.配比原则: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21.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来确认。 22.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账面的历史成本不得任意变更。 23.谨慎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态度,如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采取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31. 复式记账——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 账户进行登记的方法。 32.会计分录——是指明经济业务所应记入的账户、应借应贷的方向及金额的书面记录。33.未达账项——是指银行收、付款结算凭证在银行与企业之间传递时,由于收到凭证的时间不同,而发生的一方已经入账,另一方尚未入账的款项。 34.订本式账簿——是指在账簿启用之前,就将若干具有专门格式的、按顺序编号的账页装订成册的账簿。 31.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按其经济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名称。 32.成本计算——是指按照一定的对象,采用一定的标准来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过程各阶段中发生的有关费用,以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33.平行登记——是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在总分类账户中进行总括地登记,另一方面还要在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明细登记。 34.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31.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 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32.会计凭证——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书面证明。33.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34.序时账簿——是指按照各项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连续登记的账簿。 31.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 务。 32.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33.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载明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 34.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财产物资、库存现金进行实地盘点,对各项银行存款和往来款项进行询证核对,以确定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及往来款项的实存数,并查明实存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 32.会计计量: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33.利得: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34.结账:就是把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登记入账后,于会计期末解算出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结转下其账簿的一种方法。 四. 简答题 (每小题6分, 共 12 分) 3

中级财务会计名词解释大全1

1财务会计 2管理会计 3 财务会计目标 4 会计假设 5 权责发生制 6 现值 7可变现净值 8公允价值 9会计制度 10会计准则会计准则11财务会计规范 12及时性 13谨慎性 14重要性 15实质重于形式 16可比性 17相关性 18可理解性 19可靠性 20现值 22历史成本 21重置成本 23会计要素 25 .会计分期 24货币计量 26持续经营 27会计主体 28财务会计基本假设29财务会计目标 30应收票据贴现 31货币资产 32性资产交换 33周转材料 34结算方式 35应收款项 36净价法 37总价法 38商业折扣 39现金折扣 40带息商业汇票 41其他货币资金 42可变现净值 43存货跌价准备

44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45永续盘存制 46实地盘存制 47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48计划成本法 49零售价法 50毛利率法 51个别计价法 52周转材料 53权益法 54成本法 55重大影响 56共同控制 57对联营企业投资 58对合营企业投资 59 实际利率法 60实际利率 61长期股权投资 6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63持有至到期投资 64交易性金融资产 65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66 弃置费用 67无形资产 68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69研究阶段 70商誉 71投资性房地产 72长期待摊费用 73应付票据 74带息票据 75职工薪酬 76职工教育经 77非货币性福利 78 股份支付 79营业税 80营业额 81印花税 82短期借款 83预收账款 84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85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86借款费用 87借款利息

88折价或溢价摊销 89公司债券 90可转换公司债券 91债券面值 92债券利率 93债券的溢价摊销 94债券的折价摊销 95实际利率法 96实际利率 97长期应付款 98未确认融资费用 99专项应付款 100或有事项 101债务重组 10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103未分配利润 104股权登记日 105宣告日 106留存收益 107等待期 108授权资本制 109资本公 110实收资本 111所有者权益 112负债的计税基础 113资产的计税基础 114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115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116暂时性差 117表结法异 118账结法 119营业外支出 120营业外收入 121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122资产减值损失 123销售费用 124财务费用 126期间费用 125管理费用 127成本加成合同 128固定造价合同 129完工百分比法 130商品销售退回 131售后回购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1)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核算方法: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记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告。 3、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 4、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和监督。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实反映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 5、会计监督是指在核算过程中,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实施的审查。合法性是指遵守法律制度,是否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合理性是审查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内部管理的要求,是否执行了单位财务收支计划;是否有利于经营目标的实现。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6、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障。 7、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体现为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运用)和资金退出。资金退出包括偿还各种债务、依法缴纳各项税费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8、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产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应收预付是债权,应付预收是债务);资本的增减;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计算和判断企业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级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9、会计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 10、会计主体:界定了会计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 11、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未来,会计主体将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明确了持续经营,才可以选择选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进行资产计价和收益确认。 12、会计分期:为会计核算确定了时间范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确定了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有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不同的会计基础。 13、货币计量: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14、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以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会计分期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15、会计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份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是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是资产负债表的基本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是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是利润表的基本要素。 2、资产是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搂变现或耗用时间的长短,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称为流动资产。

基础会计(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1.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 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 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3.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 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 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 产清算。 6.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 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 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 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 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 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苏大 基础会计 题库

基础会计题库 一、名词解释 复式记账: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会计分录:简称分录,就是指经纪业务所应记入的账户、应借贷的方向及金额的书面记录。 未达账项:是指银行收、付款结算凭证在银行与企业之间传递时,由于收到凭证的时间不同,而发生的一方已经入账,另一方尚未入账的款项。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按其经济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名称。 成本计算:企业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按照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分类,从而计算不同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平行登记:就是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在总分类账户中进行总括的登记,另一方面还要在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明细登记。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 会计凭证:用来记录经纪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书面证明。 会计分期: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区间。 序时账簿:按照各项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连续登记的账簿,简称序时账,也称日记账。 会计账簿: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由具有一定格式并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的,用来全面、分类、系统、序时地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账簿。 分类账簿:对全部经济事项按照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进行分类登记的账簿,简称分类账。 备查账簿:对存在许市长和分类账中不能记录和反映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记录不全面的经济业务进行补充等级的账簿,简称备查账。 订本式账簿:是指在账簿启用之前,就将若干具有专门格式的、按顺序编号的帐页装订成册的账簿,简称订本帐。 活页账簿:指不将帐页固定的装订在一起,而是将零散的帐页,根据经济业务的需要集中后,放置在账夹内,可随时增减的账簿,简称活页账。 负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是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这是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13、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决策相关联。 14、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5、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6、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即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讲求时效,以便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 17、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计量和记录,而不能呢个提前或延后,否则就会造成经营成果虚假不实。 18、权责发生制原则:就是按照权利和责任是否发生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 19、历史成本原则:亦称原始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指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应以经济业务发生的时的取得成本为标准进行计量计价。按照会计要素的这一计量要求,资产的取得、耗费和转换都应按照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负债的取得和偿还都按取得负债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 20、谨慎原则:又称稳健原则,审慎原则,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21、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2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他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23、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式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4、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式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5、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26、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27、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是通过配比方式确定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28、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盈余。 29、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只要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待摊费用、存货。 30、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在1年内变现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 31、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

初级会计实务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资产】中需要理解的概念, 资产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其他货币资金 是指除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之外的各种货币资金,主要包括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外埠存款等。 应收票据 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商业汇票是一种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应收账款 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主要包括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应向有关债务人收取的价款及代购货单位垫付的包装费、运杂费等。) 其他应收款 是指企业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及暂付款项。

交易性金融资产 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例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 存货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包括各类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或库存商品以及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等。) 原材料 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过加工改变其形态或性质并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料、主要材料和外购半成品,以及不构成产品实体但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原材料具体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修理用备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燃料等。】 低值易耗品 是指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各种用具物品,如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等。 委托加工物资 是指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各种材料、商品等物资。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全

会计概念 会计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简史 司会:司会官阶中大夫,是西周时期的会计长官,主要工作是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管理,并进行相应的会计监督。 司书:官阶下大夫,是西周时期管理账簿登记的会计官员。 四柱结算法:是萌芽于东汉时代的会计账簿金额结算方法。所谓"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见在四个部分。分别相当于现代的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和期末余额。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旧管+新收-开除=见在龙门账法:是产生于我国明末清初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把全部账目分为"进"、"缴"、"存"、"该"四个部分,以“进-缴=存-该”作为会计平衡等式,“进”相当于各类收入,“缴”相当于各种费用,“存”相当于各种资产,“该”相当于负债和资本。龙门账法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三式簿记:在12世纪前后,形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热那亚和威尼斯三地的三种薄记,即佛罗伦萨式薄记、热那亚式簿记与威尼斯式簿记。是借贷记账法的前身,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借贷记账法。 天地合法账:又称“四脚账法”,是产生于我国清朝中期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账簿采用垂直书写,直行分为上下两格,上格记收,称为"天",下格记付称为"地",上下两格所登记的数额必须相等,即所谓"天地相合"。同“龙门账法”相比,它在会计科目体系、账簿体系、损益计算方法和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等方面有显著的进步。 会计的涵义与对象 会计一般对象: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一般对象。 盈利组织: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它拥有独立的财产,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自负盈亏,独立核算。 非盈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一般指行政单位和非企业化的事业单位。 会计的具体对象:会计的对象可以概括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具体内容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一系列的会计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核算和监督,通过提供经济信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价值形式管理活动。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具有的功能。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对客观经济活动的表述和价值数量上的确定,为管理经济活动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 记账:是把发生的经济业务运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在账簿上记录的方法。 算账:是在记账的基础上,计算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和节余的方法。 报账:是在记账和算账的基础上,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或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状况,通过编制财务报告的方式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的方法。

会计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2.理性的经济人 3.有效市场 4.股东 5.股票 6.用脚投票 7.用手投票8.财务状况9.公司的外部利益集团 10.财务会计11.管理会计12.审计 13.财务管理 1.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资源的稀缺性是被人类自身“制造”出来的,人类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这种追求本身会遇到时间、空间和各种资源的限制。 2.人们通过各种努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3.没有人能长期、系统地欺骗资本市场,市场能分辨出会计指标中真正反映企业业绩的部分和纯粹属于经理人员操纵的部分。 4.是指股份公司的“老板”,他按规定向公司投入一定量的资本,公司向其提供能证明其拥有该公司股份资本所有权的证书。 5.公司向股东提供的能证明其拥有该公司股份资本所有权的证书。 6.如果股东认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欠佳,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将所持有的股票卖掉,即通常所说的“用脚投票”。 7.通过股东大会来干涉公司的经营,称为“用手投票”。 8.是指在某一时点上公司各项资产的分布、债务的构成等。 9.是指那些存在于企业外部、与企业在利益上有着一定关联性的各种单位与个人。 10.是以外部信息使用者为导向,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业绩的信息。 11.是面向管理当局,为他们更有效地管理企业提供各种信息。 12.站在中立的角度,对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进行检查。 13.从企业货币资金的筹集、使用等角度出发,力求在最佳的时点、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适量资本,同时,以最经济的方式保有和使用资本. 、简答题 1.简述信任对企业存在与发展所起的的作用。 2.简述会计信息系统对股份公司的股东来说所起的作用。 3.简述财务会计产生的背景。 4.简述会计对公司债权人的的作用。 5.简述会计对公司经营管理部门的作用。 6.简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7.简述审计对财务会计信息的作用。 8.简述财务管理的作用。

基础会计 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整理。

1.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3.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会计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2、会计分录:是表明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 3、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 4、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它以会计科目为名称,并具有一定的格式,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工具。 5、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的以备销售或耗用的各种实物性资产。 6、复式记账法: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7、未达账项:是指银行与企业之间,由于凭证传递上的时间差,导致一方入账而另一方尚未入账的项目。 8、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银行借款利息支出(减存款的利息收入)、汇总损失(减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 9、贴现:指银行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票据行为,是持票人向银行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 10、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提折旧额进行的分摊。

11、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它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主要部分。 简答题 会计的六大要素及其特征: 一、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式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资产是一项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资源。 (2)资产必须由某一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 (3)资产能为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 二、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式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1.引起负债的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即负债是现有的负债,而不是预期的负债; 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牺牲)。 三、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1.除非发生减资,清算等事项,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2.企业在清算时,只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可以给

《基础会计》真题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答案

2008-2015年《基础会计》真题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复式记账法: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方法。 2.会计凭证: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 3.先进先出法:根据先入库先发出的原则,对于发出的存货以先入库存货的单价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 4.待摊费用: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及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各项费用。 5.负债: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6.财会会计报告: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报告文件。 7.记账凭证:财会部门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的,记载经济业务的简要内容,确认会计分录,作为记账直接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8.借贷记账法: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9.收入: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10.会计科目: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 11.公允价值: 旧准则(2014年之前):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2014年新准则: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12.复合会计分录: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组成的会计分录,包括一借多贷会计分录、多借一贷分录和多借多贷分录。 13.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企业以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本期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14.永续盘存制:亦称账面盘存制,平时根据会计凭证在账簿中连续记录财产物资的增加数和减少数,并随时根据账簿记录结出账面余额的一种盘存制度。 15.财务报告目标: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会计信息,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16.未达账项:由于企业和银行之间对于同一项业务,由于取得凭证的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的一方已取得有关凭证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由于尚未取得有关凭证因而未能入账的款项。 17.所有者权益: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18.预提费用:会计按照规定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各项费用。 19.会计主体: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20.会计对象: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21.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也是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22.账簿: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编制的,由一定格式的账页组成的,用来连续、系统、全面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23.收付实现制:亦称实收实付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旨在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的核算职能,也称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核算方法,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完整、连续和系统的会计信息。 会计的监督职能,也称会计的控制职能,是指会计通过专门的方法,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以达到预期目标。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容。 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以及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对其经营活动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金额。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容做出详细分类所形成的项目 总分类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核算指标的会计科目,又称为总账科目、一级科目。一般由财政部统一制定。 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核算指标的会计科目。一般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的需要自行设置。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格式,用来分类记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记账方法,是指将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变动的发生额登记在相关账户中所使用的方法 单式记账法:一笔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登记。(记录时以“现金”数额增减为主)

(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名词解释

财务会计名词解释 1、财务会计:又称“外部报告会计”指: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2、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3、会计目标:又称“会计报表目标”。是指会计是为那些人提供哪些会计信息,以及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哪些需要,因此会计目标是建立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的基础,是会计理论基本结构的最高层次。 4、会计假设:又称“会计假定”或“环境假设”。它是指会计人员面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环境做出的合理推论,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依据这些假收集和加工出来的会计信息,就可以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制定经济决策的需要。会计假设包括了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5、会计概念:它是对会计基本要素和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所下的定义,也是对广泛的财务会计内容的基本归类。会计概念包括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以及经济业务等。 6、会计原则:又称“会计准则”。它是建立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及会计概念等会计基础理论之上具体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应当依据的概念和规则。会计原则对于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7、高级财务会计含义指:运用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以及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发展了的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对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般财务会计中不予包括或不经常发生的企业特殊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监督,向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会计信息的经济管理活动。 8、外币含义指:“外国货币”的简称,是指本国货币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它常用于企业因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引起的对外结算业务中。 9、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以及可用于国际支付的特殊债权、其他外币资产。 10、外币业务:外币业务包括外币交易和外币报表折算。1)外币交易:指企业以非记账本位币进行的收付、结算等业务。2)外币报表折算:为满足特定的目的,将一种货币单位表述的会计报表换算成所要求的另一种货币单位所表述的会计报表。 11、汇率:又称:汇价或外汇牌价。是指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时的比价或比率;或以一国货币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汇率的标价:是汇率以外国货币来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或以本国货币来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