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绪论:

民俗文化就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包括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与精神生活民俗等文化现象。其形成的文化原因来源于原始信仰长期留存、宗法观念影响深远、民族与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别、继承中不断变迁与创新。其特点表现为社会性与集体性、类型性与模式性、稳定性与变异性、传承性与播布性。它来源于中华全民族的共同生活,集中体现了本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与博大精深,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千年以来的为人处世之道,蕴含着浓浓的民族情感,不容割舍。

【传统节日】

【除夕】: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就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就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就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春节】:春节,就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中国的汉族与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举行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庆祝活动。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元宵节】:上元,元夕指的都就是元宵节,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举行猜灯谜、赏花灯、踩高跷、舞狮子等民俗活动。古时,元宵节称“正月十五”,但秦始皇嬴政,因避讳“正”字,故此又称“端月十五”。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寒食节就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与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与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最早只就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

【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有纪念屈原投江一说。

【七夕】: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始于中国汉朝。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就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原就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就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就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就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追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

秋之半。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为主题。历史中,上古时代,在山东潍坊地区的确存在“嫦娥”一人,她嫁归当时首领——寒促,史学家称这一事件相当于“奔寒、奔月”。

【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赏菊花、插茱萸等活动。重阳之意源于《易经》,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就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腊八节】: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就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腊八节就是用来祭祀祖先与神灵,祈求丰收与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礼仪文化】

【见面之礼】:拱手礼就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就是双手合抱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就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入座之礼】:传统中华民俗中,坐席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客人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饮食之礼】: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戏曲文化】

【梨园】:唐代由唐明皇开设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培训演员的地方。京剧界追根溯源就用了“梨园”的名称,世代相传,称戏曲界叫“梨园界”,这一行业叫“梨园行”。戏曲演员们为“梨园弟子”,而有几代人从事这个事业的家庭为“梨园世家”。

【皮影戏】:又名“灯影子”,就是平面的艺术。就是我国民间艺术中包含美术、凋刻、唱腔、音乐、戏曲、表演,集艺术于一身的戏剧。皮影戏就是一种最早采用光与影的变幻效果,并具有丰富的梦幻趣味。率直敦厚,粗放纯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就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演出形式有提线、布袋、铁枝、杖头、药发五种。

【京剧】: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与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就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它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

名词叫做“行当”。

【粤剧】:粤剧又称大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就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佛山被称为粤剧的故乡。

【昆曲】:昆曲具有六百年历史,就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剧艺术之一,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与。

【黄梅戏】:早期叫黄梅调,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

【川剧】: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川剧高腔就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高腔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与"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锣鼓的曲牌都就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

【越剧】:其前身就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就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柔美哀怨的“尺调腔”与“弦下腔”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越剧还就是我国唯一一种全部就是女演员的剧种,所以又称为女子文戏。越剧就是有它特殊的风格与价值。越剧就是写实的剧种,它结合了编、导、演、音、美的综合艺术表演,越剧的音乐有着中西合璧的组合音乐伴奏。【豫剧】:又称“河南梆子”,就是河南省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表演风格朴实、乡土气息浓厚。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

【秦腔剧】: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就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就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鼻祖。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秦腔唱腔分为欢音、苦音两种,前者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抒发悲愤、凄凉情感,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

【小生】: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妆不戴胡须,扮相清秀、英俊,演唱用尖音假嗓,念自兼用真假嗓

【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分为长靠武生与短打武生两类,长靠武生穿厚底靴子,扎大靠(盔甲),武打、工架并重。短打武生身穿紧身短装,穿薄底靴子,偏重武打特技,如武松、林冲等。扮演中老年英雄人物的称武老生,武生还兼演部分勾脸戏。

【正旦】: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庄重的青、中年妇女,以唱功为主,行动比较稳重,如王宝钏、秦香莲等。

【花旦】:大多扮演青年女性,多着短衣裳,人物,吐格活泼,动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说白为主,如金玉奴、小青等。

【武旦】:扮演擅长武打、勇武的女性,着重武打,特别就是使用特技“打出手”,如杨排风、孙二娘等。

【老旦】:专门扮演老年妇女角色的行当,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点,演唱用本嗓(其余旦角一律用小嗓唱),唱腔与老生接近,但具有女性婉转迂回的韵味,如余太君、岳母等。

【生】:俗称花脸,大多就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主要分为文净、武净两大类。文净又分正净(重唱功,称铜锤花脸、黑头)、副净(重工架表演,称架子花脸),武净分重把子工架的武花、重跌扑摔打的武花(也被称为摔打花脸)、油花(一称毛净)。

【旦】: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正旦)、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

【末】:传统戏曲角色行当。宋杂剧中有副末。元杂剧的正末就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数剧种已并入老生行。

【丑】: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与净角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宋元南戏已有丑角。可表现幽默、机智的人物,也可表现灵魂丑恶、奸诈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陛格与技术特点,分为文丑与武丑两大支系。

【龙套】: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侍从人员,因身着特殊形式的龙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作用。

【饮食文化】

【鲁菜】:鲁菜起源于山东的齐鲁风味,就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也就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发型菜系,由齐鲁、胶东、孔府三种风味组成。就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宫廷菜系,中国四大菜系之首。就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难度最高、最见功力的菜系。特点就是清香、鲜嫩、味醇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与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粤菜】:即广东菜,发源于岭南,广义由广州菜、客家菜、潮州菜发展而成。就是起步较晚的菜系,但它影响深远,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就是以粤菜为主,在世界各地粤菜与法国大餐齐名,国外的中餐基本上都就是粤菜。因此有不少人,认为粤菜就是海外中国的代表菜系。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说。时令性强,夏秋尚清淡,冬春求浓郁。

【浙菜】:浙江地处中国东海之滨,素称鱼米之乡,特产丰富,盛产山珍海味与各种鱼类。浙菜就是以杭州、宁波、绍兴与温州四种风味为代表的地方菜系。以烹制海鲜见长,讲究鲜嫩软滑,重原味,强调入味。

【川菜】:起源于四川、重庆,以麻、辣、鲜、香为特色。川菜素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特点在于味型多样。在口味上特别讲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长,以味的多、广、厚著称。历来有“七味”、“八滋”之说。

【徽菜】:徽菜起源于安徽省徽州地区,徽菜菜肴常用木炭风炉单炖单煮,原锅上桌,浓香四溢,体现[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