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丁玲作品有感

读丁玲作品有感

一、人物生平

二、创作经历

三、作品阅读感悟

丁玲原名蒋伟。湖南临澧人。中共党员。1927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左联《北斗》主编,1936年到达陕北保安,历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苏区中国文协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1949年后历任《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宣部文艺处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文艺报》、《中国》、《人民文学》主编。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人大代表。1927年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12月,发表第一篇小说《梦珂》。翌年2月,又发表《莎菲女士的日记》。此后连续发表《暑假中》等十几篇小说。从1927 年至1929年间的作品,收入《在黑暗中》、《自杀日记》等集中。这些作品描写冲出封建家庭的知识女性要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和新的生活,但因找不到出路而苦闷、空虚、伤感甚至绝望的情形。莎菲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由于富有时代色彩,又写得大胆细腻、形象生动,获得读者的强烈共鸣。从此成为引人注目的女作家。

以下将以三篇文章来说说阅读感悟。

首先来谈谈我最喜欢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开始感觉很混沌,没有头绪。看了一部分之后越发感觉贞贞的伟大之处是不外露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德。她的肉体和精神都肩负着与同龄人不相匹配的压力,但是她依然用乐观和坚强的革命者的态度去面对已经到来的“新生活”。作者的笔锋非常细腻,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看得出这个小姑娘的革命者的觉悟,他痛恨敌人的同时也对村子里的人们的愚昧无知产生厌恶,即使是解放区人们的思想依然落后,不能跟上时代的新潮流。同时这也是作者所叹息的所在,他同情贞贞,更对村子里面的人的思想深深的无奈,但是她也没有办法,只能尽自己的能力去保护一个年轻的女革命者。构成贞贞悲剧的因素不仅仅是日本人,也是他身边的亲人造成的。爱她的人不能给她勇气的依靠,亲人又不能给她精神的理解,这样的精神痛苦比日本的凌辱更加巨大。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将贞贞这么一个被日本侵略者抢去作随营娼妓,被村民看作是“慰安妇”的女子,当作女神一般地加以美化,在她身上有着抗日前线革命女性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寻找女性世界、实现自身价值的拼搏精神。本人认为这是当代女性应当持有的生存精神气质。

其次来说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从文体上来说是日记体裁的小说,对问题的进展交代一步步的深入,对坦露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极为有利。作者用大胆的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划出女方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自己,希望人们真正地了解她,她要同旧势力决裂,但新东西又找不到。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主人公在叙事、回忆中,时而思索、感慨,时而想象、幻想,时而又出现闪念、欲望等,把这个年轻知识女性的复杂个性表现十分真切。主人公既为凌吉士的某些东西深深吸引,又在为他的某些东西而苦恼。我的感受就是,丁玲的作品似乎是若隐若现的感觉,找不到开端也找不到明确的结尾,给读者深刻的想象空间,虽然从个人角度不喜欢五四时候的表达方式,三但是也正是用这种风格打动了那个时代的读者的心,也体现了作者本身一种潜在的心理意识。

最后来谈谈《在医院中》。读了第一遍没有看明白是什么意思,似乎隐含的东西太多了,我

还达不到完全理解的水平。之后又仔细阅读了一遍发现陆萍是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儿,但是他的敏锐洞察力和心思已经很成熟了,不像那个时代这个年纪的女孩儿了,她的观察和第一感知都比较准确。她对初次见面的人在短时间内总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和把握:指导员黄守荣,“一副八路军里青年队队长的神气,很谨慎,很爱说话,衣服穿得整齐,表现一股很朴直很幼稚的热情,有点羞涩,却又企图装得大方”。产科主任王梭华给了她很好的印象,可是她却看穿了他的虚伪:“这是一个有绅士风度的中年男子,……时时保持住一种事务上的心满意足。虽说她看得出他只不过是一种资产阶级所惯有的虚伪的应付,然而却有精神,对工作热情”。陆萍知道如何对待他,如何与他相处:“她并不喜欢这种人,也不需要这种人做朋友,可是在工作上却乐意和这种人合作”。等等描写都可以看出她敏锐的洞察力。了解了丁玲自身的经历之后发现,路平这一形象和作者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同样充满了矛盾性。假借一个初来乍到的少女的眼光来叙述整个故事,实际上则是作者对延安认识深化之后,提炼升华自己生活感受的作品

在一个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或者说近乎于畸形的年代,一位女作家将她对世事的思考和内心所受到的震荡用平实的文字面写下来,充分体现了一种自古以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美好传统。

首先来谈谈我最喜欢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开始感觉很混沌,没有头绪。看了一部分之后越发感觉贞贞的伟大之处是不外露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德。她的肉体和精神都肩负着与同龄人不相匹配的压力,但是她依然用乐观和坚强的革命者的态度去面对已经到来的“新生活”。作者的笔锋非常细腻,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看得出这个小姑娘的革命者的觉悟,他痛恨敌人的同时也对村子里的人们的愚昧无知产生厌恶,即使是解放区人们的思想依然落后,不能跟上时代的新潮流。同时这也是作者所叹息的所在,他同情贞贞,更对村子里面的人的思想深深的无奈,但是她也没有办法,只能尽自己的能力去保护一个年轻的女革命者。构成贞贞悲剧的因素不仅仅是日本人,也是他身边的亲人造成的。爱她的人不能给她勇气的依靠,亲人又不能给她精神的理解,这样的精神痛苦比日本的凌辱更加巨大。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将贞贞这么一个被日本侵略者抢去作随营娼妓,被村民看作是“慰安妇”的女子,当作女神一般地加以美化,在她身上有着抗日前线革命女性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寻找女性世界、实现自身价值的拼搏精神。本人认为这是当代女性应当持有的生存精神气质。

其次来说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从文体上来说是日记体裁的小说,对问题的进展交代一步步的深入,对坦露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极为有利。作者用大胆的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划出女方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自己,希望人们真正地了解她,她要同旧势力决裂,但新东西又找不到。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主人公在叙事、回忆中,时而思索、感慨,时而想象、幻想,时而又出现闪念、欲望等,把这个年轻知识女性的复杂个性表现十分真切。主人公既为凌吉士的某些东西深深吸引,又在为他的某些东西而苦恼。我的感受就是,丁玲的作品似乎是若隐若现的感觉,找不到开端也找不到明确的结尾,给读者深刻的想象空间,虽然从个人角度不喜欢五四时候的表达方式,三但是也正是用这种风格打动了那个时代的读者的心,也体现了作者本身一种潜在的心理意识。

最后来谈谈《在医院中》。读了第一遍没有看明白是什么意思,似乎隐含的东西太多了,我还达不到完全理解的水平。之后又仔细阅读了一遍发现陆萍是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儿,但是他的敏锐洞察力和心思已经很成熟了,不像那个时代这个年纪的女孩儿了,她的观察和第一感知都比较准确。她对初次见面的人在短时间内总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和把握:指导员黄守荣,“一副八路军里青年队队长的神气,很谨慎,很爱说话,衣服穿得整齐,表现一股

很朴直很幼稚的热情,有点羞涩,却又企图装得大方”。产科主任王梭华给了她很好的印象,可是她却看穿了他的虚伪:“这是一个有绅士风度的中年男子,……时时保持住一种事务上的心满意足。虽说她看得出他只不过是一种资产阶级所惯有的虚伪的应付,然而却有精神,对工作热情”。陆萍知道如何对待他,如何与他相处:“她并不喜欢这种人,也不需要这种人做朋友,可是在工作上却乐意和这种人合作”。等等描写都可以看出她敏锐的洞察力。了解了丁玲自身的经历之后发现,路平这一形象和作者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同样充满了矛盾性。假借一个初来乍到的少女的眼光来叙述整个故事,实际上则是作者对延安认识深化之后,提炼升华自己生活感受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