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第3课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一、中东概况和纷争的由来:

1、地理概念与特点:

(1)概念:中东是指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提出的概念。

具体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名称的来源据说是: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向东殖民时,把距离欧洲的地理位置按远近划分成了:近东,中东,远东。中东大部分为西亚,但与西亚的区别是:①中东不包括地处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②中东包括非洲国家埃及。③中东包括了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而政治概念上的中东问题系指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称巴以冲突。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

(2)特点: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汇点上,是东西方交通的咽喉要道。

中东是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其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五海具体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交通便利,海陆空的路线,可顺利运送石油到各国。

2、历史特点:丰富的多种文明,民族纠纷与冲突的“多事之地”。

宗教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复杂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中东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许多民族曾在这里居留和繁衍,发展本民族的文明和文化。

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自从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基督徒也相当重视耶路撒冷,因为根据《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点(传说耶稣死后3天从墓中复活,40天后升天)。伊斯兰教也将耶路撒冷列为麦加、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以纪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并在圣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来纪念这一圣事。

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其居民称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岛闪族的一支。约公元前11世纪,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巴勒斯坦”,即希腊语“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约公元前1900年,闪族的另一支在族长亚伯拉罕(即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共同的先知)率领下,由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徙到迦南。据《圣经》所说,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们便是犹太人的祖先。后犹太人逃亡埃及,一直到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亚伯拉罕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以实玛利,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赶至半岛,繁衍生息,他们便是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

三次流散:约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太王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太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无几。【见教材116纵横】

3、战略地位:石油资源丰富,历来是大国、强国看重并倾力争夺之地。

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中东主要的产油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从出口石油中赚了很多的钱,成为富裕国家。中东所产石油百分之90以上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地。

石油首先是中东产油国致富的源泉,也是中东国家纷争的诱因,同时也是西方大国插足、争夺的利益所在。在历次的中东战争中,美国支持以色列原因之一就是石油利益所驱使;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捞取伊拉克丰富的石油资源。

4、“贝尔福宣言”(1917年):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

英国对巴勒斯坦垂涎已久,决定利用犹太复国主义,攫取巴勒斯坦,进而控制中东地区。

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致函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

【见教材116资料】宣言中的“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实即犹太国。

贝尔福宣言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发展和中东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宣言》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提供了依据,也埋下了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纠纷和冲突的祸根。

5、巴以分治,以色列建国:1947年11月联大通过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列国家。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遂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小结:中东纷争的缘由是由多方面造成的:

历史原因(同一祖先,两个民族,导致犹太人三次流散世界各地);

宗教原因(耶路撒冷成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教的圣地,也就成为是非之地);

战略原因(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石油资源丰富);

大国的插足,使得中东问题国际化、复杂化。

二、巴勒斯坦战争:

1948年5月15日凌晨,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史称巴勒斯坦战争,又称第一次中东战争。

1、战争的爆发:

(1)原因:①联大分治决议,两个民族对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

②西方大国的插足与支持以色列。

美国之所以支持以色列,其中有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第一,石油。

第二,犹太人在美国商界、政界的巨大影响力。由于历史上犹太民族长期流散,寄人篱下,所以犹太人只能靠比别的民族更高的知识水平及职业技能方可同其他民族进行不平等的竞争。所以在许多国家,犹太人所占比例虽小,但在知识界、文化界、科技界却占据重要地位。这点在美国尤其显著,犹太人在美国的政界呼风唤雨,基础在于他们在商业金融方面的成功所奠定的雄厚基础。在20世纪70年代,犹太人至多占美国人口的2%~3%,却已掌握美国钢铁工业的25%,皮毛工业的90%,粮食加工业的60%,餐饮、娱乐的50%以及电影业的40%,当然,这些都建立在一段艰难辛酸的历程上。二战结束后,纳粹德国屠杀600万欧洲犹太人的真相公诸于世后,犹太复国主义成为犹太世界的唯一政治口号。美国的总统选举需要大量资金,而犹太人能为美国总统选举的两党竞选人提供巨额资金和至关重要的选票。

为了战略、经济利益,美国和西方国家先后采用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分化阿拉伯抗击以色列的联合阵线。在几次中东战争中,由于内部不协调,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先后在与以色列的直接对抗中败下阵来。

总体来说,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政策要点是:改造伊斯兰社会(镇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用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和“民主”价值观潜移默化影响阿拉伯国家);扶植亲美政权;控制石油资源;调节巴以冲突(以和平方式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等。

(2)爆发: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军←→阿拉伯联军

15日,即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战争正式开始。

阿拉伯国家军队在数量上比以色列部队略占优势。

2、战争经过:(说明:这一部分内容不是主要的,教师只要略作说明即可,不必深化)

3、战争结果:1949年7月,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分别签署了停战协议:

(1)在巴勒斯坦没有建立起阿拉伯人的国家;相反,巴勒斯坦领土被以色列、约旦和埃及三国瓜分。

阿以比较表

(2)美国通过援助以色列插手中东事务,开始对巴以冲突发挥更大影响。美以关系越来越成为中东政治风云的一条主要线索。

三、苏伊士运河战争:

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

1、背景: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英法等国产生的冲突,是引发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2、战争经过:埃以激战西奈半岛;英法与埃激战运河区(塞得港登陆);阿拉伯断油援埃;联大通过决议立即停火。

3、美苏对战争的态度:

美国对英法采取军事行动之前未与自己协商极为不满,因此明确表示不赞成英法以三国用武力解决问题。要求各方立即实现停火。

苏联支持埃及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的行动,视其为打击西方在中东势力的绝好机会。随着战局的进展,看到美国明确反对英法行动后,苏联采取了积极介入政策,甚至向英法进行了武力威胁。同时,美苏两国在联合国讨论有关停火和英法以撤军问题时,形成了绝无仅有的合作。

但是美苏两国各自的战略目的从根本上又是对立的。它们都是要限制对方,扩大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因此,美国不同意和苏联一起采取军事行动,并坚决反对苏联对英法进行核打击。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美国总统下令美军进入全球警戒状态。这表明,美苏两国在苏伊士运河战争问题上,只是有一定的利益交叉点,它们可以进行有限的合作,这种合作对于消除危机和结束战争是有益的。但它们的战略目标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4、战争的影响:

(1)对埃及:埃及实现了对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捍卫了民族的独立;

(2)对英法:英法殖民主义遭到沉重打击,其在中东地区数百年殖民统治的传统势力丧失殆尽。

(3)对国际:联合国在调解争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4)对美国:保全了在中东地区的影响,但也加深了同西欧盟国关系上的裂痕。

(5)对苏联:加深了苏联赢得了阿拉伯世界的好感,开始成为阿拉伯人民的“天然盟友”。苏伊士战争是苏联走向中东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结合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英法对埃及的侵略和美国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答案提示:埃及要求主权、反对殖民占领和干涉,得到绝大多数国家支持。英法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国际社会和英法两国舆论都不站在英法一边。美国取代英法,插手中东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保护埃及的利益,最终会为埃及和世界人民识破。

⊙本课测评:

1、简述第一次中东战争两个阶段各自的特点及这次战争对中东局势的影响。

答案提示:前一阶段阿拉伯国家军事力量占优,掌握主动权;但它们有分歧,行动不一致,分散了力量;以色列力量较弱,处于被动。后一阶段,以色列增强了力量,战术运用得当,占据了主动,取得了明显的战果。

没有解决原有的矛盾,反而造成了新的领土问题和难民问题,给中东地区埋下了新的隐患。

2、简述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答案提示:起因:埃及收归苏伊士运河主权的行动触及了英法的利益,引起它们的强烈不满。它们联合以色列用武力解决问题。结果:埃及维护了民族利益,扫清了殖民残余,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削弱了英法在中东的地位,美苏开始“填补真空”。

⊙学习延伸:

答案(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