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组实验2报告

计组实验2报告
计组实验2报告

课程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实验项目名称:Datalab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赵欢

完成时间:2016 年 4 月12 日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1食品感官分析实验报告第二组-2014

二〇一四年四月

嗅觉辨别试验 一、实验原理与目的 原理:嗅觉属于化学感觉,是辨别各种气味的感觉。嗅觉的感受器位于鼻腔最上端的嗅上皮内,嗅觉的感受物质必须具有挥发性和可溶性的特点。嗅觉的个体差异很大,有嗅觉敏锐者和嗅觉迟钝者。嗅觉敏锐者也不是对所有气味都敏锐,因不同气味而异,且易受身体状况和生理影响 目的:本实验可作为候选评价员的初选及培训评价员的初始实验。 通过本实验要求学会不同的嗅觉辨别技术。 二、实验材料 (1)标准香精样品,如柠檬、苹果、茉莉、玫瑰、菠萝、草莓、香蕉、水蜜桃、甜橙、香草、奶油等;溶剂:乙酸乙酯、乙醇、水。 (2)检验容器:具塞棕色玻璃小瓶、脱脂棉、吸管、辨香纸、保鲜膜。 三、实验步骤 A系列:挑选3种不同香型的香精以随机数进行编号,并记录对应的风味物质名称。将棕色瓶洗净贴上标签,液体试剂用棉花沾取适量放入棕色瓶中,固体试剂用药匙取适量倒入棕色瓶中,盖好瓶盖,防止气味流失或串味。评价员将瓶打开,闭上嘴,用手轻轻扇几下,用鼻子吸嗅蒸气,以识别气味样品。一旦确定之后,立即盖上瓶盖,记录数据。 B系列:挑选3种不同香型的香精用无色溶剂(乙醇)稀释配制成1%浓度,装入棕色试剂瓶中,试剂液面高度不超过10mm,以随机数进行编号,并记录对应的风味物质名称。评价员在嗅条距底端5~10 mm之间作一标记,并在嗅条顶端写上对应样品编号,将嗅条伸入对应样品瓶中,迅速蘸湿至标记处,立即盖上瓶盖。嗅条拿出来后让溶剂自由挥发几秒钟后,将嗅条距离鼻子几厘米轻轻挥动,通过吸嗅来评价气味。嗅条应不得接触嘴或皮肤。 C系列:挑选3种不同香型的香精用无色溶剂(蒸馏水)稀释配制成1%浓度,装入棕色试剂瓶中,每瓶装20-30mL,液面不超过试剂瓶高度的1/3,用保鲜膜封口,以随机数进行编号,并记录对应的风味物质名称。评价员用吸管刺穿塑料薄膜,然后用嘴含住吸管,吸入试剂瓶中液面上方的气体后,经鼻腔用力呼出。注意吸管不要接触液面。判别味道并记录相关数据。 D系列:挑选3种不同香型的香精用蒸馏水稀释配制成一定浓度,装入品尝杯中,每杯约30mL,用保鲜膜封好口,以随机数进行编号,并记录对应的风味物质名称。评价员用吸管刺破样品杯的保鲜膜,喝一口溶液,吞咽溶液,在呼气过程中评价气味,并记录数据。 配偶试验:按照“嗅技术训练”中A系列样品的准备方法制备5种不同气味样品各

计组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1:VERILOG 设计基础 专业班级:14级计算机二班 学号:14048001 姓名:杨娜 学号:14048003 姓名:周蓉 实验地点:理工楼901 实验时间:2016年5月14日

实验十VGA显示控制器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1、学习VERILOG的基本语法和编程规则 2、掌握通用寄存器等常用基本数字模块的VERILOG描述和基本设计方法 3、理解带使能控制和异步清零的8位寄存器的设计原理 4、掌握使用VERILOG设计和验证带使能控制和异步清零的8位寄存器的方法 5、掌握移位寄存器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任务 1、设计一个带使能控制和异步清零的8位寄存器REG8X,实现8位输入的锁存,在时钟的上升沿处得到一个8位的输出和一个8位的反向输出,将结果显示在发光二极管。 模块的端口描述如下: 模块的参考物理结构如下: R7 R6 R i R 0 7 6 i 0 带使能控制和异步清零的8位寄存器 模块的使用注意事项

1.数据源D(7..0)一直加在寄存器的数据输入端; 2.周期性的时钟信号Clock一直加在寄存器的时钟输入端 3.使能信号Enable控制寄存器是否接受数据。当Enable = '0'时,寄存器不 接受数据,保持原来的状态不变;当Enable = '1'时,在时钟信号Clock正 跳变时,寄存器接受并保存当时D(7..0)的数据; 4.本寄存器其它方面的功能与上述的寄存器相同。 完成的参考电路图如下:dout=q 2、设计一个有左、右移位功能的8位寄存器REGSHIFT8,并仿真验证。

三、实验内容 1、通过输入数据先进行计算,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REG8X。 (1)、将清零信号Resetn(sw17)设为0,将输入信号D(sw7~sw0)设为10101010,观察输出信号Q(ledr7~ledr0)和Qb(ledg7~ledg0),观察并记录输出。 (2)、将清零信号Resetn(sw17)设为1,在时钟信号处输入一个上升沿(按下key0),观察并记录输出。 (3)、将输入信号D(sw7~sw0)设为01010101,观察并记录输出。 (4)、在时钟信号处输入一个上升沿(按下key0),观察并记录输出。 (5)、自行完善设计表格,观察并记录测试输出。 实验数据表 2、通过输入数据先进行计算,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REGSHIFT8。 (1)、测试清零信号Resetn (2)、测试移位功能 (3)、测试寄存功能 (4)、自行设计表格观察并记录测试输出。 实验数据表

密码学实验第三组实验报告

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密码学实验学期: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成绩: 指导教师:陆正福学生姓名:卢富毓学生学号:20101910072 实验名称:零知识证明实验要求:必做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编号: No.3 实验日期:2013/9/28完成日期:2012/10/18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年级: 2010级 一、实验目的: 了解零知识证明,同时掌握FFS识别方案。 二、实验内容: 1. 理解零知识证明 2. 基于GMP实现FFS零知识证明方案 三、实验环境 Linux平台 Code::Block IDE 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137592.html, 网络在线编程平台(本实验是在此平台中完成的,效果一样) 四、实验过程(请学生认真填写): 1. 预备知识: “零知识证明”它指的是证明者能够在不向验证者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的情况下,使验证者相信某个论断是正确的。零知识证明实质上是一种涉及两方或更多方的协议,即两方或更多方完成一项任务所需采取的一系列步骤。证明者向验证者证明并使其相信自己知道或拥有某一消息,但证明过程不能向验证者泄漏任何关于被证明消息的信息。 2. 实验过程 A、原理分析: Feige-Fait-Shamir是一种并行的认证形式。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选择大素数q 和p, 计算n=pq ,Peggy 拥有密钥s1, s2, ...,sk 接着做如下UML图中的内容:

//缺点有:首先在编写好程序后才发现,无法模拟伪造者来进行。这个由结果就能看出来。 //同时,此程序仅仅模拟,做不到并行认证。 五、实验总结 1.遇到的问题、分析并的出方案(列出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列出没有解决的问题):遇到问题: 主要是对于算法的不熟悉,不能清晰的认识整个算法运作。 分析并解决: 仔细揣摩,并且动手写了一下算法的UML图。得到了加深。 2.体会和收获。 收获: 加深了GMP中函数的运用。 在学习零知识证明的知识后,了解了什么是零知识证明,同时会了一点零知识证明的方法。这是比较大的收获——毕竟以前从没有想过这方面的东西,接触之后才恍然。 当然这个FFS算法也并不是一定的安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漏洞,例如验证次数、对于vi的猜测等等。 六、参考文献 GMP_Document 《应用密码学》林岱岳 《密码学概论》wade trape 七、教师评语:

计组-加法器实验报告

半加器、全加器、串行进位加法器以及超前进位加法器 一、实验原理 1.一位半加器 A和B异或产生和Sum,与产生进位C 2.一位全加器 将一位半加器集成封装为halfadder元件,使用两个半加器构成一位的全加器 3.4位串行进位加法器 将一位全加器集成封装为Fulladder元件,使用四个构成串行进位加法器

4.超前进位加法器(4位) ⑴AddBlock 产生并行进位链中的ti(即Cthis)和di(即Cpass),以及本位结果Sum ⑵进位链(Cmaker) 四位一组并行进位链,假设与或非门的级延迟时间为1.5ty,与非门的延迟时间为1ty,在di和ti产生之后,只需2.5ty就可产生所有全部进位

⑶超前进位加法器 将以上二者结合起来即可完成,A和B各位作为各个AddBlock的输入,低一位的进位Ci-1作为本位AddBlock的C-1的输入。各个AddBlock输出的C_this和C_pass作为对应的Cmaker的thisi和passi的输入。

二、实验器材 QuartusII仿真软件,实验箱 三、实验结果 1.串行进位加法器结果 2.超前进位加法器结果

四、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仿真结果显示串行加法器比超前进位加法器快,部分原因应该是电路结构优化 不到位。另外由于计算的位数比较少,超前进位加法链结构较复杂,所以优势没体现出来,反倒运作的更慢一点。当位数增加的时候,超前进位加法器会比串行的更快。 2.波形稳定之前出现上下波动,应该与“竞争冒险”出现的情况类似,门的延迟和路径 的不同导致了信号变化时到达的时间有先有后,因此在最终结果形成前出现了脉冲尖峰和低谷;另外也可能部分原因由于电路结构优化的不到位所致

计组实验二实验报告-80868088指令系统

HUNAN UNIVERSITY 课程实习报告 题目: 8086/8088指令系统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2013年4月21日

一、实验目的 利用debug工具的e和u功能找出8086/8088指令系统的指令格式中各种操作吗编码对应的指令功能,得到8086/8088操作吗从00~FF所对应的的汇编指令的名字。并加以分析总结,形成你的关于8086/8088指令系统操作码编码方法的实验报告。 二、实验过程 1、编写C++程序,生成debug的输入文件(shuru.txt) 2、将shuru.txt复制到debug的根目录下,在debug界面输入如下指令“debug out.txt”,在debug的根目录下,生成了输出文本文件out.txt。 打开out.txt,对256条记录进行整理,如下所示。 3、固定前两位为00,将第二字节从00变为ff,观察汇编指令变化。编写C++程序如下: 4、将shuru2.txt复制到debug的根目录下,在debug界面输入如下指令“debug out2.txt”,在debug的根目录下,生成了输出文本文件out2.txt。

打开out2.txt,对256条记录进行分析。 三、256条记录 指令码汇编指令 ------------------------------------------------------------- 0B76:0100 0000 ADD [BX+SI],AL 0B76:0100 0100 ADD [BX+SI],AX 0B76:0100 0200 ADD AL,[BX+SI] 0B76:0100 0300 ADD AX,[BX+SI] 0B76:0100 0400 ADD AL,00 0B76:0100 050000 ADD AX,0000 0B76:0100 06 PUSH ES 0B76:0100 07 POP ES 0B76:0100 0800 OR [BX+SI],AL 0B76:0100 0900 OR [BX+SI],AX 0B76:0100 0A00 OR AL,[BX+SI] 0B76:0100 0B00 OR AX,[BX+SI] 0B76:0100 0C00 OR AL,00 0B76:0100 0D0000 OR AX,0000 0B76:0100 0E PUSH CS 0B76:0100 0F DB 0F 0B76:0100 1000 ADC [BX+SI],AL 0B76:0100 1100 ADC [BX+SI],AX 0B76:0100 1200 ADC AL,[BX+SI] 0B76:0100 1300 ADC AX,[BX+SI] 0B76:0100 1400 ADC AL,00 0B76:0100 150000 ADC AX,0000 0B76:0100 16 PUSH SS 0B76:0100 17 POP SS 0B76:0100 1800 SBB [BX+SI],AL 0B76:0100 1900 SBB [BX+SI],AX 0B76:0100 1A00 SBB AL,[BX+SI] 0B76:0100 1B00 SBB AX,[BX+SI] 0B76:0100 1C00 SBB AL,00 0B76:0100 1D0000 SBB AX,0000 0B76:0100 1E PUSH DS 0B76:0100 1F POP DS 0B76:0100 2000 AND [BX+SI],AL 0B76:0100 2100 AND [BX+SI],AX 0B76:0100 2200 AND AL,[BX+SI] 0B76:0100 2300 AND AX,[BX+SI] 0B76:0100 2400 AND AL,00 0B76:0100 250000 AND AX,0000

第一组COM病毒实验报告

COM病毒实验报告 我们小组已经成功的实现了COM病毒感染实验。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由于是初次配置Dos环境,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也花了很多时间去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此写出我们整个配置过程的主要步骤及其遇到的问题。 一.配置MS-Dos 1. 新建一个虚拟机 2. 用虚拟机的软驱载入,安装程序的第一个镜像 DOS71_1.IMG (在安装时设备里面没有floppy时只需add一下就好,选择物理软盘驱动器) 3.此时MS-DOS虚拟机处于半安装状态,然后开始命令配置 先创建一个文件夹tmp md tmp 复制软盘A的文件到C copy A:\ C:\tmp 关机 shutdown -s 4.用虚拟机的软驱载入安装程序的第二个镜像 DOS71_2.IMG 复制软盘A的文件到C copy A:\ C:\tmp 5.开始配置 先进入到tmp文件夹下 运行setup.bat (在此运行过程中,出现死机,原因不明,最后通过重启解决此问题) 6. 然后一路next和ok完成配置 二.安装MASM611 1.下载MASM611(里面包括5个DISK) 2.在虚拟机里面通过映射到磁盘(我们所做实验为Z盘),在映射过程中,特别注意把只读属性去掉,然后把下载的MASM611拷贝到此磁盘 3.打开MS-DOS系统,进入到MASM611下的DISK1文件目录下 4.开始安装 运行命令 setup.exe 5.在安装过程中,特别注意在第二次选项时应选择MS-DOS/Microsoft

Windows,否则无法使用link链接命令 6.其它一律按默认值点击确定,安装成功 三.实验过程 1.在使用MASM611前,应在MASM611目录下进行路径的配置(这点要特别注意) 路径配置命令 set PATH=C:\DOS71;..;C:\MASM611\BIN; 2.编译链接test文件(test文件是正常文件),在此实验中,链接后需要把test.exe改为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137592.html,文件 编译test文件时出错 unmatched block nesting:main(解决方法:在test 文件中加入一句与main匹配的代码main endp) 3.运行test文件(命令为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137592.html,),运行成功,显示字符串:This a simple com program for a test 4.编译链接virus文件(virus文件为病毒),此时virus.exe文件已经生成 编译virus文件时出错 invalid character in file(解决方法:在相应的出错处加上分号;) 6.新建一个文件del.txt 命令 echo aaa >del.txt 7.查看MASM611下的文件目录,此时可以看到del.txt文件 8.运行virus.exe,成功后出现字符串 You are infected by a simple com virus,(但在运行该命令时,系统有时会死机,原因不明,最后解决方法,强制关掉MS-DOS系统后重新启动) 9.然后运行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137592.html,,此时运行结果为 You are infected by a simple com virus 以及相关的乱码等等 10.此时在MASM611目录下查找刚刚新建的文件del.txt,可以发现del.txt不 见了,并且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137592.html,文件变大 11.实验结束,病毒virus文件成功感染test文件

计组-4位乘法器实验报告

实验4位乘法器实验报告 姓名:X XX 学号:X XX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同组学生姓名:无 实验时间:实验地点:指导老师:XXX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乘法器的工作原理和逻辑功能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实验内容: 根据课本上例3-7的原理,来实现4位移位乘法器的设计。 具体要求:1. 乘数和被乘数都是4位 2. 生成的乘积是8位的 3. 计算中涉及的所有数都是无符号数 4.需要设计重置功能 5.需要分步计算出结果(4位乘数的运算,需要四步算出结果) 实验原理: 1.乘法器原理图

2.本实验的要求: 1.需要设计按钮和相应开关,来增加乘数和被乘数 2.每按一下M13,给一个时钟,数码管的左边两位显示每一步的乘 积 3.4步计算出最终结果后,LED灯亮,按RESET重新开始计算 三、主要仪器设备 1.Spartan-III开发板1套 2.装有ISE的PC机1台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1.创建新的工程和新的源文件 2.编写verilog代码(top模块、display模块、乘法运算模块、去抖动模块以及 UCF引脚) 3.进行编译 4.进行Debug 工作,通过编译。

5.. 生成FPGA代码,下载到实验板上并调试,看是否与实现了预期功能 操作方法: TOP: module alu_top(clk, switch, o_seg, o_sel); input wire clk; input wire[4:0] switch; output wire [7:0] o_seg; // 只需七段显示数字,不用小数点 output wire [3:0] o_sel; // 4个数码管的位选 wire[15:0] disp_num; reg [15:0] i_r, i_s; wire [15:0] disp_code; wire o_zf; //zero detector initial begin i_r <= 16'h1122; //0x1122 i_s <= 16'h3344; //0x3344 end alu M1(i_r, i_s, switch[4:2], o_zf, disp_code); display M3(clk, disp_num, o_seg, o_sel); assign disp_num = switch[0]?disp_code:(switch[1] ? i_s : i_r); endmodule

杭电计组实验1-全加器设计实验

杭电计组实验1-全加器设计实验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实验1-全加器设计实验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课程设计姓名: 学号: 同组姓名: 学号: 实验位置(机号): 自己的笔记本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 实验内容(算法、程序、步骤和方法)一、实验目的(1),学习ISE工具软件的使用及仿真方法(2)学习FPGA程序的下载方法(3)熟悉Nexys3实验板(4)掌握运用VerilogHDL进行结构描述与建模的技巧和方法(5)掌握二进制全加器的原理和设计方法二、实验仪器ISE工具软件三、步骤、方法(1)启动XilinxISE 软件,选择File-NewProject,输入工程名,默认选择后,点击Next按钮,确认工程信息后点击Finish按钮,创建一个完整的工程。 (2)在工程管理区的任意位置右击,选择NewSource命令。弹出NewSourceWizard对话框,选择VerilogModule,并输入Verilog文件名shiyan1,点击Next按钮进入下一步,点击Finish完成创建。 (3)编辑程序源代码,然后编译,综合;选择Synthesize--XST项中的CheckSyntax右击选择Run命令,并查看RTL视图;如果编译出错,则需要修改程序代码,直至正确。 (4)在工程管理区将View类型设置成Simulation,在任意位置右击,选择NewSource命令,选择VerilogTestFixture选项。输入文件名shiyan1_test,点击Next,点击Finish,完成。编写激励代码,观察仿真波形,如果验证逻辑有误,则修改代码,重新编译,仿真,直至正确。 (5)由于实验一并未链接实验板,所以后面的链接实验板的步骤此处没有。 操作过程及结果一、操作过程实验过程和描述: moduleshiyan1(A,B,C,F,Ci);inputA,B,C;outputF,Ci;wireA,B,C,F,Ci;wi reS1,S2,S3;xorXU1(F,A,B,C),XU2(S1,A,B);andAU1(S2,A,B),AU2(S3,S1,C);or OU1(Ci,S2,S3);endmodule仿真代码 moduleshiyan1_test;//InputsregA;regB;regC;//OutputswireF;wireCi;/ /InstantiatetheUnitUnderTest(UUT)shiyan1uut(.A(A),.B(B),.C(C),.F(F),. Ci(Ci));initialbegin//InitializeInputsA=0;B=0;C=0;//Wait100nsforgloba lresettofinish#100;//AddstimulushereA=0;B=0;C=0;#100A=0;B=0;C=1;#100A =0;B=1;C=0;#100A=0;B=1;C=1;#100A=1;B=0;C=0;#100A=1;B=0;C=1;#100A=1;B= 1;C=0;#100A=1;B=1;C=1;EndRTL图 二、结果 思考题: ((1)根据查看顶层模块RTL的最外层的输入输出接口,和实验指导书式(14.1)所示电路相比,该电路图的输入输出引脚和这个加法器的引脚图式是相符合的。 ((2))尝试使用数据流描述方式现实现

实验六-实验报告

《数据库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六、视图和图表的定义及使用实验 姓名胡艺敏学号38 系别 女 数计学院 班 级 11计科师 范 主讲教师江凤莲指导教师江凤莲实验日期2013 4-27 专 业 计算机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同组实验者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掌握利用SQL Server企业管理器的视图创建向导和图表创建向导建立视图表和关系图(图表),加深对视图和图表概念的理解,了解视图和图表的作用。 二、实验要求 1)调出创建视图向导,在图书-读者库中按下列T-SQL描述创建读者视图。 CREATE VIEW 读者_VIEW AS SELECT 图书.*,借阅.* FROM 图书,借阅,读者 WHERE 图书.书号=借阅.书号AND借阅.读者编号=读者.编号; 2)调出向导,按T-SQL描述创建借阅_计算机图书视图。 CREATE VIEW 借阅_计算机图书 AS SELECT 图书.*,借阅.* FROM 图书,借阅 WHERE 图书.书号=借阅.书号AND图书.类别=‘计算机’ 3)调出创建图表向导,完成在图书_读者数据库中建立图书_借阅图表的操作。要求该图表包括图书和借阅两个表,通过“图书.书号=借阅.书号”外码与被参照表之间的关联。 4)查看以上视图和图表的属性,并修改到正确为止。 三、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 四、实验环境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五、实验内容: (1)实验代码(可加附页): (1)基本操作实验 1)查看图书-读者库结构信息,根据给定的T-SQL语句确定视图结构信息,如表10所示。 表10 视图结构信息 序号视图名 数据库 名 相关表名列定义元组定义 1 读者_VIEW 图书-读 者 图书,借阅, 读者 图书.*, 借阅.* 图书.书号=借阅.书号 AND 借阅.读者编号=读者. 编号 2 借阅_计算 机图书 图书-读 者 图书,借阅 图书.*, 借阅.* 图书.书号=借阅.书号 AND图书.类别='计算机' 2)查看图书-读者库结构信息,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图表结构信息,如表11所示。 表11 图表结构信息 图表名数据库名主表名参照表 名 关联定义 读者_VIEW 图书-读 者 借阅图书图书.书号=借阅.书号 (2)实验结果(可加附页):

计组实验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实验报告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 项目名称静态随机存储器实验 班级 学号 姓名 同组人员无 实验日期 2016.5.10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一)实验目的: 掌握静态随机存储RAM工作特性及数据的读写方法 实验要求: 1.实验之前,应认真准备,写出实验步骤和具体设计内容,否则实验效率会很低,一次实验时间根本无法完成实验任务; 2.应在实验前掌握所以控制信号的作用,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并带入实验室; 3.实验过程中,应认真进行实验操作,既不要因为粗心造成短路等事故而损坏设备,又要自习思考实验有关内容; 4.实验之后,应认真思考总结,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和具体实验结果,遇到的问题和分析与解决思路。还应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对教学实验提出新的建议等。实验报告要上交老师。 二、实验逻辑原理图与分析 2.1 画实验逻辑原理图 D7 - - - - - - - - - - - - - -D0 O E C S D7- - - - - - - - - - - - - - D0 R D A10—A8 A7- - - - - - - - - - - - -A0 WE 读写译码 74LS273 74LS245 IN单元AD7 | AD0

2.2 逻辑原理图分析 1、存储器数据线接至数据总线,数据总线上接有8个LED 灯显示D7—D0 的内容。地址线接至地址总线,地址总线上接有8 个LED 灯显示A7—A0 的内容,地址由地址锁存器(74LS273,位于PC&AR单元)给出。 2、数据开关(位于IN单元)经一个三态门(74LS245)连至数据总线,分时给出地址和数据。地址寄存器为8位,接入6116的地址A7—A0,6116 的高三位地址A10—A8 接地,所以其实际容量为256 字节。 3、实验箱中所有单元的时序都连接至时序控制台操作,CRL都连接至CON 按钮。实验时T3由时序单元给出,其余信号由CON单元的二进制开关模拟给出,其中,IOM应为低,RD、WR高有效,MR、MW低有效,LDAR高有效。 三、数据通路图及分析(画出数据通路图并作出分析) 数据总线 ×××××××× OE# CE# ××××××××WR# MEM单元 A1 A8 ××××××××RD# ×××××××× AR单元 ≥1 ×××××××× IN单元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通知单 课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实验名称 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实验班级 六年级 实验类别 B 实验组数 10 实验时间 任课教师 实验 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规范操作要点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备注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

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实验通知单 课题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实验名称 实验班级 六年级 实验类别 B 实验组数 10 实验时间 任课教师 实验 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规范操作要点 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

计组实验报告.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CPU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开放式实验CPU设计课题名称: 计算机组成原理 班级: 指导教师:徐爱萍 组长: 组员: 二零一五年三月

目录 目录 (1) 1 实验环境 (2) 1.1 Quartus Ⅱ介绍 (2) 1.2 硬件描述语言(VHDL) (3) 1.3实验的主要成果 (3) 2 实验要求 (5) 2. 1 指令格式要求 (5) 2. 2 指令流程及微信号序列分析 (6) 2.2.1 ADD指令分析 (6) 2.2.2 ADC指令分析 (7) 2.2.3 SUB指令分析 (7) 2.2.4 SBC指令分析 (7) 2.2.5 INC指令分析 (7) 2.2.6 DEC指令分析 (8) 2.2.7 SHL指令分析 (8) 2.2.8 SHR指令分析 (8) 2.2.9 MOVR指令分析 (8) 2.2.10 MOVD指令分析 (9) 2.2.11 LDRR指令分析 (9) 2.2.12 STRR指令分析 (10) 2.2.13 JMP指令分析 (10) 2.2.14 JRC指令分析 (11) 2.2.15 JRZ指令分析 (11) 2.2.16 JRS指令分析 (11) 2.2.17 CLC指令分析 (11) 2.2.18 STC指令分析 (11) 3.部件仿真实验 (11) 3.1 八个通用寄存器设计与仿真 (11) 3.1.1 设计代码 (11) 3.1.2 RTL连接图 (17) 3.1.3 仿真过程 (17) 3.2算术逻辑单元设计与仿真 (18) 3.2.1 设计代码 (18) 3.2.2 RTL连接图 (21) 3.2.3 仿真过程 (22) 4. CPU设计 (23) 4.1取指设计 (23) 4.2指令译码的设计 (25) 4.3执行部分设计 (28) 4.4存储器部分设计 (31) 4.5通用寄存器组设计 (32)

组原一次实验报告

课程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组成原理 专业班级:IS1201 学号:U2101214720 姓名:任宇豪 指导教师:秦磊华 报告日期:2014.4.2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目录 原创性声明 (1) 1 实验内容 (2) 2 实验目的 (2) 3 实验设备 (2) 4 实验设计方案和电路 (2) 4.1 实验总体方案 (2) 4.2 各模块的分析说明 (3) 4.2.1 运算部分 (3) 4.2.2 溢出检测部分 (4) 4.2.3锁存信息部分 (4) 4.3总电路 (5) 5 电路检测 (6) 5.1 基本功能检测 (6) 6 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6) 7 感想和建议 (7) 8 思考题 (7)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报告是本人在老师同学和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所取得的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效应,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生签字:

1 实验内容 自己设计一个以74LSl81运算器芯片为核心的电路,能够实现多种运算,并能使用历史结果数据进行累计运算,运算结果可以使用灯和数码管来显示。在功能方面要求支持有符号数和无符号数运算、支持补码加/减运算以及支持有符号数溢出检测等;在数据来源方面包括一个累加器和一组开关。通过手动操作,首先能够通过运算数据存入累加器中,再选择不同的运算控制信号,实现不同功能的运算,最后将结果存入到累加器中。 设计八位二进制加减运算器,分别进行有符号和无符号运算的溢出检测。 该运算器能够实现有符号与无符号数的加减法运算,同时还具备有符号与无符号数运算的溢出检测。 2 实验目的 ●掌握ALU的工作原理与基本设计方法 ●熟悉算术逻辑运算单元74181的逻辑功能与基本使用方法 ●熟悉运算器的数据通路 ●理解溢出检测的概念和溢出检测的方法 ●锻炼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设备 JZXY-II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仪1台 74LS181 2片,用作运算器来做有符号以及无符号数的加减法; 74LS373 3片,用作锁存器,将运算结果存在373里面以供下次使用; 74LS86 1片,用于做有符号和无符号数运算的溢出检测,其中在有符号数中也用来取参与运算的减数或加数的符号位; 74LS32 1片,用于做有符号数的溢出检测; 74LS08 1片,用于有符号数的溢出检测; 74LS04 1片,用于无符号数的溢出检测以及有符号数的溢出检测; 4 实验设计方案和电路 4.1 实验总体方案 图4.1 总体方案图

计组实验报告--部分

2、设计报告 2、1实验方法 本实验要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 1、指令系统的设计 2、利用VHDL语言完成实验CPU的设计,包括通用寄存器的设计、取值部分设计、指令译 码设计、执行设计、存储器设计、程序包设计和顶层设计设计 3、在Quatus II 平台上进行仿真,并下载到TEC-CA教学实验箱上进行调试。 这三大部分为并行关系,只有在完成上一部分的基础上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而第二大部分可以同时并行进行。 实验的主要流程图为图2.1所示。 图2.1

在指令系统和CPU逻辑设计时,主要的方法是先根据老师给的指令要求,确定CPU所要实现的功能,根据寄存器等的情况划分指令格式,然后根据功能写出指令,根据不同指令的特点将它们分组并确定操作码;接下来设想每条指令的执行过程,需要哪些硬件支持,最后确定整个CPU的逻辑结构图。 2、2总体说明 2.2.1 CPU组成部件 实验CPU由5部分组成:取指部分instru_fetch、指令译码部分decoder_unit、执行部分exe_unit、存储器部分memory_unit和通用寄存器组fegile.另外,还有一个程序包exe_cpu_components,将各底层设计实体作为元件存储,供各设计实体使用。顶层设计实体exe_cpu完成5个组成部分的链接。 GR(8位,4个寄存器),ALU(8位),时序节拍发生器timer,AR(8位),IR(8位),PC(8位)、PC(8位),RAM(8位),组合期间T1,T2,T3。逻辑控制器件controller,地址总线(8位),数据总线(8位)。 2、2、2整机原理实验图

图2.2.1 图2.2.2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二算术逻辑运算实验

实验二算术逻辑运算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运算器芯片(74LS181)的逻辑功能。 (2)掌握运算器数据的载入、读取方法,掌握运算器工作模式的设置。 (3)观察在不同工作模式下数据运算的规则。 二、实验原理 1.运算器芯片(74LS181)的逻辑功能 74LS181是一种数据宽度为4个二进制位的多功能运算器芯片,封装在壳中,封装形式如图2-3所示。 5V A1 B1 A2 B2 A3 B3 Cn4 F3 BO A0 S3 S2 S1 S0 Cn M F0 F1 F2 GND 图 2-3 74LS181封装图 主要引脚有: (1)A0—A3:第一组操作数据输入端。 (2)B0—B3:第二组操作数据输入端。 (3)F0—F3:操作结果数据输入端。 (4)F0—F3:操作功能控制端。 (5):低端进位接收端。

(6):高端进位输出端。 (7)M:算数/逻辑功能控制端。 芯片的逻辑功能见表2-1.从表中可以看到当控制端S0—S3为1001、M为0、 为1时,操作结果数据输出端F0—F3上的数据等于第一组操作数据输入端A0—A3上的数据加第二组操作数据输入端B0—B3上的数据。当S0—S3、M、 上控制信号电平不同时,74LS181芯片完成不同功能的逻辑运算操作或算数运算操作。在加法运算操作时,、进位信号低电平有效;减法运算操作时,、 借位信号高电平有效;而逻辑运算操作时,、进位信号无意义。 2.运算器实验逻辑电路 试验台运算器实验逻辑电路中,两片74LS181芯片构成一个长度为8位的运算器,两片74LS181分别作为第一操作数据寄存器和第二操作数据寄存器,一片74LS254作为操作结果数据输出缓冲器,逻辑结构如图2-4所示。途中算术运算操作时的进位Cy判别进位指示电路;判零Zi和零标志电路指示电路,将在实验三中使用。 第一操作数据由B-DA1(BUS TO DATA1)负脉冲控制信号送入名为DA1的第一操作数据寄存器,第二操作数据由B-DA2(BUS TO DATA2)负脉冲控制信号送入名为DA2的第二操作数据寄存器。74LS181的运算结果数据由(ALU TO BUS)低电平控制信号送总线。S0—S3、M芯片模式控制信号同时与两片74LS181的S0—S3、M端相连,保证二者以同一工作模式工作。实验电路的低端进位接收端Ci与低4位74LS181的相连,用于接收外部进位信号。低4为74LS181的与高4位74LS181的上相连,实现高、低4位之间进位信号的传递。高4位之间进位信号的传递。高4位74LS181的送进位Cy判别和进位指示电路。 表2-1 74LS181 芯片逻辑功能表

实验六 实验报告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实用技术实验任课教师:包崇明 姓名:匿名学号:2013…….专业:软件工程成绩: 实验6 数据库完整性 实验6-1 完整性约束 1、在学生表上面创建下列CHECK约束 【注】:因为学生表已经存在,所以这里使用添加check约束的方法实现: (1)创建入学日期约束“Enter_University_date_rule”,假定该学校于1923年4月30日创建。要求:入学日期必须大于等于学校创建日期,并且小于等于当前日期 测试语句: 结果(添加的check约束起作用了),如图: (2)创建学生年龄约束“Age_rule”。要求:学生年龄必须在15~30岁之间 测试语句 结果(添加”Age_rule”成功,并且年龄为’2015/4/27’没有违反”Enter_University_date_rule” 约束,进一步说明了(1)中的check约束添加成功,如图:

【注】:考虑到时间关系,下面的部分解答中将会省略测试约束的步骤。 (3)创建学生性别约束“Sex_rule”。要求:性别只能为“男”或“女” (4)创建学生成绩约束“Score_rule”。要求:学生成绩只能在0~100之间 (5)用图形方法查看学生成绩约束“Score_rule”,截图为: 2、删除约束Enter_University_date_rule 测试语句: 结果:(更新成功)

3、创建声明式默认约束:在创建表的过程中创建默认约束 (1)创建表“default_example”,表中包含字段pid、name、sex、age。要求设定sex的默认值为“男”、age的默认值为18。 创建default_example表语句: 采用SQL语句进行插入元祖: 执行结果为:(默认值起作用了!!) (2)插入一条编号为100 的记录,执行结果为: (3)修改默认值 一般先删除老的默认约束,再新建一个默认约束方法如下: 删除约束:alter TABLE default_example drop 约束名 新建默认约束:alter TABLE default_example add constraint df_age default(20) for age ①删除老的默认约束:

实验报告

三年级班第组日期实验名称导体和绝缘体实验 实验器材灯泡、电池、导线、曲别针、塑料尺、铁钉、铜线、气球、干木条、玻璃片 实验目的 分清什么是导体与绝缘体 实验过程 将上列物体分别连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发亮。 实验现象结论能使灯泡发亮的物体容易使电通过,是导体;不能使灯泡发亮的物体不容易使电通过,叫绝缘体。 实验教师 实验报告 三年级班第组日期 实验名称验证光是否沿直线传播。 实验器材 笔直的塑料软管蜡烛火柴 实验目的 研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实验过程用笔直的塑料软管看点燃的蜡烛发出的光;把软管折成一定的角 度,再观察蜡烛发出的光。 实验现象结论 软管笔直的时候能看到光;软管变弯后,就不能看到光了。 实验教师

三年级班第组日期 实验名称磁铁的性质 实验器材 两块磁铁 实验目的研究磁铁的性质 实验过程把磁铁的两极分别靠近,调换磁铁不同的磁极,看看会出现什么 情况。 实验现象结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实验教师 实验报告四上 四年级班第组日期 实验名称 小吊车 实验器材 小纸盒吊车臂吊臂支架线绳两个铁丝钩一个剪刀锥 子胶水钩码 实验目的 做小吊车并研究小吊车原理 实验过程1.小组分工合作 2.观察小吊车模型组装各部分 ①四个点要对称,固定牢固; ②绳子要从前往后穿,不要穿反了; 3.调试小吊车分别拉动两根线,看看小吊车的臂能否灵活运动 实验现象结论小吊车能提起或放下钩码 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吊臂向下运动; 拉紧上牵引绳,放松下牵引绳,吊臂向上运动。 实验教师

四年级班第组日期 实验名称 做沙盘 实验器材硬纸板学校平面图橡皮泥潮湿的沙土废旧泡沫 包装纸小木棍颜料盒剪刀 实验目的 通过制作校园沙盘模型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 实验过程1.对校园建筑的布局进行观测 2.用大的硬纸板做底座。在纸板上画好学校平面图。(明确建筑物.树木等的位置) 3.用橡皮泥、旧泡沫等材料做出立体的楼房等校园建筑物,根据平面图摆放好位置。(可以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泡沫做楼房,硬纸板做围墙,小木棍做旗杆等)。 4.要注意建筑物的比例。 实验现象结论实验教师

计组-实验二报告

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3 班______组、 学号姓名协作者 教师评定_____________ 实验题目_半导体存储器原理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目的: (1)掌握静态存储器的工作特性及使用方法。 (2)掌握半导体随机存储器如何存储和读取数据。 实验要求: 实验前,要求先做好实验预习,了解实验电路的概况,然后按练习一和练习二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操作,并填写表2.1各控制端的状态及记录表2.2的写入和读出操作过程,最后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2.实验方案: (1)半导体静态随机存储器实验连线:按要求在实验仪上接好线,仔细检查正确与否,无误后才接通电源,每次实验都要接一些线,先接线,后打开电源,养成不带电接线的习惯,这样可以避免烧坏实验仪器。 (2)向存储单元写入数据:先将表2.2的地址和内容转化为二进制,然后向存储器单元里先写第一个单元的地址、然后向第一个地址,再写第二个地址,然后向第二个地址单元写内容,就这样不断循环操作,直到做完。 (3)读出存储单元内容: 依次读出表中各地址单元的内容,观察各单元中的内容与写入内容是否一致。 (4)检验结果: 若结果一致,读写操作顺利完成。 3.实验结果和数据处理: (1)填写表2.1各控制端的状态。如下图所示: 表2.1

(2)记录表2.2的写入和读出操作过程。 (1)设置输入控制端的开关状态:将实验仪左下方“INPUTDEVICE”中的8位数据开关D7—D0设置为00000000。 (2)写地址操作。SW-B=0, LDAR=1, CE=1, WE=0/1, 设置好各类数据后,按一下微动开关START即可。最后,关闭AR地址寄存器的存数控制信号:LDAR=0。完成写地址操作。 (3)写内容操作。SW-B=0, LDAR=0, CE=0, WE=1, 输入好各项数据后,按一下微动开关START即可。最后,关闭片选信号和写命令信号:CE=1, WE=0。存储器写命令操作完毕。 (4)读内容操作。首先完成写地址操作(参照(2)),再做读内容操作。读内容操作:SW-B=1, LDAR=0, CE=0, WE=0。不需要脉冲,即不要按微动开关START。此时地址的内容通过”BUS UNIT”中数据显示灯B7-B0显示出来。 (5)注意先写第一个地址,然后读出第一个地址单元的内容。再写第二个地址,然后读出第二个地址单元的内容,就这样不断循环操作即可读出各地址单元的内容。 (6)依次读出表中各地址单元的内容,观察各单元中的内容与写入内容是否一致。 (7)结果一致,读写操作顺利完成。 4.结论 (1)存储器的工作特性及使用方法是先做写地址操作,将数据写入地址寄存器AR里,再对存储器的地址单元进行写内容操作写入相关数据,最后再读出地址单元的内容。半导体随机存储器是用来存取和读取数据的,6116型RAM存储器是可写和可读的,每次把数据存入地址,可做相应的操作把数据读出。但是断电时会把数据清空的,即不具有断电保护性。 (2)SW-B和CE是低电平有效, LDAR、WE是高电平有效 (3)做写地址和写内容时都要脉冲信号,而读内容时不需要脉冲信号。 (4)写操作完成后要关闭LDAR,否则输入的数据会把原来AR地址寄存器的数据冲刷掉,造成数据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