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目录

中文摘要 (3)

英文摘要 (3)

1 概述

1.1研究背景 (4)

1.2研究目的 (4)

2传统文化重要性

2.1传统文化在广告创意表现中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4)

3传统文化在广告中运用注意事项

3.1传统文化在广告创意表现中应注重质量的同时要拒绝低俗化 (5)

3.2传统文化元素运用时需要重视民族感情中的文化禁忌 (6)

4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运用的展望及实例

4.1传统文化在规范广告市场方面任重而道远 (7)

4.2传统文化在广告创意中运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7)

4.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创意设计中应用实例 (9)

5 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1广告创意的本土化和民族化趋势下别具一格的中国文化在传承、演变与整合之中影响

了世界 (11)

6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谢辞 (14)

封底

内容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华夏子孙智慧的结晶,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深刻的哲理,一直是几千年来人民用来规范自身自立发展的道德标准。文章深入探讨传统文化的内函,让广告剥去功利的外衣,用持久信念和深刻的哲理深入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现代广告道德标准和文化素养必须广泛而深入地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的广告文化,也适应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求。

关键词

文化差异;情感诉求;创意元素;理性诉求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broad and profound, the descendants of Sun Zhihui crystal, contain is worn infinite strength and profound philosophy, has bee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eople used to regulate their own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ethical standard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letter, let advertisement strip utilitarian appearance, with enduring belief and profound philosophy deeply affect consumers' purchasing power. Modern advertising ethics and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to widely and deeply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 nutrition, constant innovation,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form the advertisemen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adap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demand.

KEY WORD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the emotional appeal;creative elements;rational demand

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经过几千年演化而汇聚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心理变化的总体表现,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本文深入分析广告创意和传统文化的共同点,表达出符合中国人心理特点的广告诉求方式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每个炎黄子孙引以荣耀和自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和心理依托;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文化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因此中国的现代广告创意从传统文化入手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自1979年恢复现代广告动作以来,我国内地广告业发展势头迅猛,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重要的应用传播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众多的广告从业者在一片几乎不毛之地的领域里开拓、探索着,试图打开广告这扇久锁的门,创造出丰硕的果实,铸造空前的本土品牌,但是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在前进的路上涌现出诸多难题。大部分广告公司以作坊形式运营和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不够重视,对舶来品不假思索的运用,对民族优秀文化不重视、不开发、不利用,使中国的广告创意和表现形式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一直没有自己的品牌意识、文化意识,如何能为企业宣传文化,为产品树立品牌,又如何能在世界广告舞台上夺得话语权呢?

一、传统文化在广告创意表现中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要开发传统文化的力量,必须从自身角度出发,把本民族的文化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才能使中国广告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我们在广告创意这条路上驻足不前、四处张望的时候,国外广告却风声水起、硕果累累,放眼望去嘎纳广告节、纽约广告节、联合国特

别奖项、克里奥广告节上中国广告作品虽然也有所斩获,多年来只有中国银行的一则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山水篇”广告获得嘎纳国际广告节奖项更为尴尬的是,中华民族一直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元素却屡屡被国际广告大师巧妙运用于本土品牌和产品宣传和定位中,以此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文化的人文关怀,无形之中提高了广告文化品味和品牌声誉。相比西方国家广告创作所获得的成果,本土广告创意方面还需做多方面的努力。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广告界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广告创意中传统文化元素开始多了起来。央视的广告相信品牌的力量就是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成功的典范,在这则广告中,通过现代科技,把水墨从无形到有形的变化展现的淋漓尽致。用水墨柔和乱人的优雅的运动形态,然后散变于无形,又汇集成各种各种现代元素,如飞速穿梭着的机车,的标志性建筑等,最后描绘了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期间穿插着各种耐人寻味又蕴藏哲理的古典语言,如“从无形到有形”、“从有界到无疆”,将古典美与现代科技完美有机结合给国内外的消费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情感诉求方面传统文化的观念在广告创意中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因为这些观念早已为人们接受,早已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创意表达时不需要添加过多解释,但这并不表明这些观念在表现情感诉求时就可以不分环境,不分场景,不作创新就加以利用。在广告创意中,要对传统文化观念要有深入了解和分析,确定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能不生硬、不客套,让受众看了之后就触景生情有所感悟或启发。同样一印象深刻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通过三代人演绎,感动了所有中华儿女。传统文化融入了广告创意思想后,其表现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深爱着这片土地。

二、传统文化在广告创意表现中应注重质量的同时要拒绝低俗化

传统文化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广告创意中要准确地把握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就要深入地研究影响其心理的生活环境、文化结构和社会风气。传统文化倡导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因此对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来说购买商品在考虑的是否质优、量足、价廉的同时,还要考虑身边人的看法和评价。这与西方国家所倡导人性自由、追求个性张扬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这就需要在广告创意中把产品表现得足够新异的同时更加注重亲民,做到雅俗共赏。这一点

不防从家庭元素入手,在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中对家庭环境十分重视。在创意中展现产品为全家人乐于接受,让家人觉得这样的产品好而不贵,实实在在。或者身边人因为这种产品而产生共鸣,从而产生了共同语言,和谐了人际关系,通过“人和”的方式表现产品的受欢迎度,从而使消费者产生从众心理,促进产品销售。

礼尚往来也是传统文化倡导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现代广告也大打“礼”这张牌,可是能打好的却寥寥无几,典型的例子就是脑白金和五粮液的黄金洒,反反复复地说教、强迫势的传播方式,根本无创意可言最终也只会让宣传的产品品味低俗化,使消费者望而生厌,更别谈购买了。我认为送礼是一种心情,要从人的内心出发,强调礼乃情之所系。把送礼的缘由在广告创意中不再出来,注重以情感人,用情感影响消费者送礼,切不可把送礼描述成一种风气或任务,让受众觉得送礼是一件很压抑的事情。

三、传统文化元素运用时需要重视民族感情中的文化禁忌

尊严和骨气在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长河中一直是炎黄子孙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恒不变的信念。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里西方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个性、另类、后现代广义的广告词语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广告媒介上,追求返璞归真、富有深意的广告文化屡遭搁浅,更有甚者拿伤害民族感情的文化元素试水以追求让人意想不到的广告效果。这样的表现手法也往往触犯了宗教、文化、信仰、道德以及法律的底线。如果没有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涵义、没有深入了解文化元素符号象征意义,那么传统文化在广告创意中运用的再好也不会为广大受众所接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是整个中化民族的图腾之物,它是权力、尊严、地位的象征,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无比神圣的精神寄托。在立邦的油漆广告中,两条中国龙盘在柱子上,但其中一支石柱涂了立邦油漆后龙就滑落了下来,此则广告创意很好,表达出了油漆的优秀品质,但它深深地伤害了整个中化民族的民族情感,人们不得不怀疑立邦油漆广告中所表达的用意了,是不是有种即损了人又不利己的意味,这样的广告作为中国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如果立邦油漆不做真诚的致歉的话也同样不会被国人原谅的。无独有偶,这样的问题在日本的丰田车广告里也同样出现过,2008年《汽车之友》上两个狮子在以高昂的姿态镇守山门时,一辆丰田车的出现就把两个狮子威慑得俯首帖耳,其广告语更是张狂“霸道,你

不得不尊敬。”狮子在中国人的心中也是受到敬仰和尊重的,这样的广告在表现了丰田车的霸气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呢。这些不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没有起到宣传产品的效果,甚至直到了反作用。

四、传统文化在规范广告市场方面任重而道远

传统文化也是品牌,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保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这人品牌是民族的脊梁,是人民生活的支柱,是座不倒的丰碑,相信品牌的力量,相信传统文化的力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告也造成了一种文化,广告从初期单一、直白地阐述某种商品诉求,发展到今天综合、有深度文化链接。在宣传产品时用了大量情感色彩、文化符号做铺垫,使消费者明白,企业在做产品时树立了一种什么样的理念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文化品味,方便了消费者定位,并认同这样的商品,甚至形成一种信养,象征着一种品味和相对应的社会地位。

广告文化发展时间较短,各领域研究不够深入,虽然近些年也涌现不少优秀的广告作品,但毕竟数量较少,难以形成一种文化潮流,所表现出来的较高的定位,也很难规范如此庞大的广告市场,传统文化品味深厚,意境幽远,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早已形成一种共识,二者新旧结合、相辅相成,一方面宣传了民族和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促进了产品的宣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向来注重意境,表达方式含蓄。汉语言文字更是释义广泛,寓意深刻。一个汉字可以表达出多种意思,几个汉字通过有机组合能够表达出多种思想感情,引发人的思考和想象力,从而加深了记忆,对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了解。广告创意中的语言使用要再三斟酌,绝不能出现含糊、有歧义的字眼,因为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稍有不慎整个广告创意就会全军覆没。新奇是广告作品引人注目的奥秘所在,也是一条不可忽视的广告创意规律。有了新奇,才能使广告作品波澜起伏,奇峰突起,引人入胜;有了新奇,才能使广告主题得到深化、升华;有了新奇,才能使广告创意远离自然主义向更高的境界飞翔。但是新奇不代表异想天开、胡乱组合,传统文化虽然表意多元,思想意境高远,但总有其内在规律可循,想要开发传统文化的新奇和汉语言文字的深意,不经过系统性研究是永远达不到的,所以不懂传统文化干脆就别用,以免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落得个不伦不类。

五、传统文化在广告创意中运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兼容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广告在文化表现上面也有明显改善。在创意策略上面应该大胆表现文化的深度和内涵,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广告心理学中,理性诉求是典型的广告诉求方法。在广告创作中,由于思维惯性和惰性形成的思维定势,使得不少创作者在复杂的思维领域里爬着一条滑梯,看似“轻车熟路”,却只能推动思维的轮子作惯性运动,“穿新鞋走老路”。这样的广告作品往往会造成读者视觉上的麻木,弱化了广告的传播效果。中国人向来向往山水田园式的生活方式和中庸内敛的为人之道,可是在城市化迅速扩张的当今社会,那么如何让沉睡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创意中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中呢?那么不防用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念来满足现代人对清闲儒雅的生活饥渴的欲望,例如,楼盘广告,可利用山水牌,大写特写,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嘈杂在城市中的世外桃源,在茂林修竹中寄情山水、修身养性,怡养天年,。在汽车广告中,可表现要的豪华、大气而不张扬,高贵而简约稳重等中庸风格

广告创意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代表一种文化前进的方向,传统文化是时代文明的奠基石,广告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所以更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自身特色,走向光明之路。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以上各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语言和文字上的优势。透过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受到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而更新拓展,它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

在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社会的灵魂,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现代先进的文化才能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大发展,才会使社会全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面的进步。是否拥有现代先进文化,是否代表现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并决定其兴衰成败。先进的文化作用于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内驱力,主要显示为以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为主体的精神力量和经科技教育为主体的知识力量。就是要为新的时代建立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而为新时代的到来提供源源不 断的强大动力。 1、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内在需要未来的中国,将不仅是一个更加丰足的物质世界,也是一个更加繁荣的文化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里,“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人类文明进程,表达了先民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在物质贫困的时代,解决肌渴是人的第一需要的话,那么进入此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享受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是同等的重要,一个文化生活贫乏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健康、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他们在人格建设上全面发展的需 要。而人民群众充分地享受文化成果,广泛地参与文化活动,其正成为文化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2、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精神基石,先进的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乃是阳光,是空气,是朝代命脉和精神基石。现代先进的文化建设有其特是的内涵和形式:就是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引导人民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提倡学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3、先进的文化具有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有效整合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根。全面建设现代社会的中国,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任务来抓。把它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 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传统文化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群众的文化创造结晶,是群众文体的很需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民间性等显著的特点。对于传统的文化建设,融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现代群众文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直接的反映是那些经历了千万年遗承的民间传统节日,中国戏曲和其他至今保留在民间的古老艺术内容和形式。这些曾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产业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产业化 内容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它不仅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是当前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宝贵资源和无价财富。然而在传承过程中却遭到了破坏,在文化的荒漠上是无法但建立强大的经济政治强国的,因而面对当前的现实困境,我们应该另避蹊径,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化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关键字:传统文化、现实困境、产业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无论哲学、医学、文学、武学、农学、伦理学,还是各种艺术,都包含着对生生不息的渴望,对生存乐趣的演绎,对社会的责任,对自然的亲和,对友谊的追求,对亲情的眷恋,对道义的持守,对民族的融合,对心灵的升华,对未知世界的求解。 可是面对如今快速发展的经济, 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人们的心灵世界也面临许多困惑,越来越无法平心静气的搞科研,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追名逐利。效仿西方的设计风格,模仿西方生活方式,那种充斥世界的国际主义风格成了我们的典范,这使我们在短时期内走上了国际大道,但同时也失掉了自己,抛弃了几千年的资产。时至我们这一代更是追逐潮流,吃肯德基,喝可口可乐,看韩日偶像剧、美国好莱坞大片,却遗忘了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 并结合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时代特点, 形成新的价值体系, 重新梳理关于传统文化发展的现代化战略思路,以更进一步地认识、理解和促进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传统文化的产业化之路 当前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具体途径包括:第一,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和引导,积极倡导文化产业化的精品主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宣传部门要认真做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好经验、好做法,广泛开展文化创建等活动。各部门团体要经常鼓励和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体现传统节日思想文化内涵、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文艺精品,并把它们推向基层群众。在各种文化创建活动中要紧紧围绕文化主题,充分地突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历史传统。第二,要积极努力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新的结合点,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化的质量。在继承和光大传统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市场机会,而是要积极影响市场,并引导市场建立起向传统文化靠拢的价值取向。要尽力提高传统文化本身的自然吸引力,即通过产业化手段以及通过合理的商业运作和包装,使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维权体系的建立,科学技术应该在整个文化产业化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要坚持文化产业化的方向,继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首先,必须打破原有的僵化滞后的管理体制,使经营性文化企业逐步与市场挂钩。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原有文化企业进行大整顿大整合,努力消除管理体制中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解决文化企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清晰、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等问题。其次,要用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对经营性文化单位进行改革。我国文化资源比较分散,造成文化产业规模小、结构单一、资金不足、科技含量低、市场运做能力差、竞争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薄弱等现象。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集团化公司的改造进程。集团公司是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第四,要下大力气调整文化产业化结构,走集约型的经营模式。在产业结构上,努力创造我们自己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弘扬;传承;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二、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三、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 1保护传统文化必须有选择性 精华与糟粕并存,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扬弃,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槽柏的过程. 2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文化创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发展的空间被压缩了.这其中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传统文化本身应对不灵活、缺乏创新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保护传统文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植 政府要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团体。加强立法,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 四、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1学校教育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2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五、结束语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很深刻的联系。传统与现代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不融合的,但是我们所有称之为现代的东西全部来自于以往经验的积累,也就是传统文化,所以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我认为传统中的精华在任何时代都是闪闪发光的宝贝,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应该拿来珍惜,拿来应用,给它穿上现代的新衣,从新打扮,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我们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从现在往前所有的文明成果都称为传统文化。说抛弃传统文化不太可能,因为它已经潜移默化的在我们的思想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设计。其实,人类在创造过程中,早已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摒弃、淘汰,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都是其中的精华。 现在的设计,大体都是从西方工业革命后发展而来的。在历史的进程中,设计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符合人类的需求,而这种发展积累虾类的种种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现代人们对包豪斯的眷恋就不难看出,其实我们还是欣赏传统的设计的,它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也是挥之不去的,冥冥中它也在影响和指导着当代设计的进程,影响着当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我们现在,特别是中国设计需要走的道路就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中国设计,东方风格。只有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才有可能去影响别人,在设计的世界里占有一定得地位。当然,中国一些当代的设计师也正在这样一条道路上行走着。越来越多充满中国风格的设计出现,并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中国风愈刮愈浓。如靳埭强的水墨风格,他设计的海报大量运用中国水墨,使人联想到中国山水的意蕴,其中恰当的留白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一样给人以遐想思考的空间。还有各种包装设计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也是使产品与众不同,成为时代的潮流

浅谈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几近遭到灭顶之灾,文化断层、传统湮灭,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民族精神衰落。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国力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恢复,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也带给我很多思索: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应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除此以外,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第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与标志,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从中吸取精髓,汲取力量,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黄宇20031810609 金融6班 祖先留给世界的“四大发明”,留给我们一叠叠厚厚的典籍,一座座古老的建筑,还有“沉重”的思想文化。当每一个人开始打开传统的大门时,瞅着鳞次栉比的故宫千间房,望着活如烟海的发黄的书页,我们张大着嘴巴、目瞪口呆。面对着一大堆宝藏。我们不知去拿哪一件,不知哪一件是我们最需要的,我们想都拿走,却又无能为力,于是不如都不拿吧!存起来吧。另一方面,现代的物质文化是太丰富了,又是那么的简单、直接,何不去享受这些呢!我们对物质的需要得到大大的满足,同时,物质的丰富又大大刺激了我们的需要。千年历史抛给了我们一个难题,怎样去处理两者呢? 建筑、绘画、文学、宗教留给我们的是无遐的思考,在物质基础上,祖先给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其中,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故宫的皇朝的威严、敦煌厚重的信仰、八大山人的空远的意境。在那个时代,哲人、文人们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在文章上耗费了大半生的精力,在极端贫困之中,仍高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今天,我们困惑,吃不饱,为什么不去工作,不去挣钱,文化能支撑一个人的生活吗?我们身在高度物质化的社会里,和社会的频繁接触中偶尔会思考一些,偶尔会欣赏一下古代的思想,但那些内容太多、太枯燥、太晦涩,我们用电视剧的形式去“篡改”历史,没有人反对,多么生动形象,符合现代生活气息。不知道的人认为传统文化不过如此,知道的人痛心疾首。我们堂而皇之的在历史前面加上了现代。现代的历史——多有现代气息的一个词。 北京的古建筑正在受到“围剿”,那些古老的胡同正在消失,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正受到“侵蚀”,南京的古城墙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段段地“塌倒”,这便是现代人的态度,至少是许多人的“传统”意识。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真是越来越虚弱,正颤抖着迈向21世纪。也许是中国人被传统束缚的太久太久,所以反抗的精神也越大,摆脱的力量也越大。传统文化的外在物质表现建筑、绘画等的逐渐消失是历史的必然,但其中的精华精神文明不应被历史所遗忘,我们能够跳出传统的文化束缚吗?可以在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吗?当然不可能,但我们

传统文化娱乐传播

传统文化娱乐传播 一、传播建构:价值观点和文化精神 传播学家德弗勒以前指出:“大众媒介是现代社会中各个群体社会组 织的模式化社会期待的一个重要来源。也就是说,媒介的内容描述了 当代社会生活中所知的各种群体的规范、角色、等级和制约。”约翰·费斯克也谈到过当代电视娱乐节目具有使人“愉悦”的三个原因:社会凝聚力、民族认同感和对民众的安慰与鼓舞作用。 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发 展文化传播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决定》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 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文化、新闻等宣传媒体要坚持准确导向,唱响主旋律,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 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文学 艺术要弘扬真善美,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 这是对文学艺术包括传播媒介的要求,也是在继承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结合现代文艺和传媒实践而提出来并必须实施的方针。“媒体必 须确立自己的中国身份。重新理解和确定当下媒体的中国身份和属性,要从媒体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谐社会的建设,核心价值的建构,舆论导向的确立,增强媒体素养等方面,实行主动设计和重新定位, 从而确立起中国媒体正向、健康、和谐、统一的能够适合社会变化和 时代趋势的身份特征。新的中国媒体身份,应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人民认同放在首位,兼顾世界和市场要求。” 以影视传播为例。既要强调在影视中宣传新的政治观点和新的伦理道德,也注重承继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伦理。观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的影视传播及其代表作品,有“主旋律影视”、有结合政治需要、社 会需要、国际关系需要的各种综艺晚会、娱乐节目等。例如,中央电 视台以大型演唱会和各类主题、公益演唱会为主的娱乐节目《同一首歌》,要做电视娱乐节目“精品中的精品”,靠的是什么?是传承优秀

贺纪乐-1018015616-由纪录片《京剧》看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融合(杜)

编号: 河南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由纪录片《京剧》看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 融合 作者姓名:贺纪乐 作者学号:1018015616 作者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所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导师姓名:曹毅梅 导师职称:副教授

从纪录片《京剧》看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融合 摘要:当传统文化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中显得日益蹒跚之时,8集大型纪录片《京剧》的上映,让长久以来致力于文化传承的各个群体感到诸多的宽慰,更让对京剧不甚了解的人群开始仔细打量这个浓缩了多种艺术美感的中华艺术瑰宝,开始沉醉在“国粹”带来的艺术熏陶之中。继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之后,纪录片《京剧》又在各种自媒体场合里掀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如此,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巧妙融合,让该纪录片以独特的叙事方式营造出宏观和微观交融的语境体系,不仅向海内外受众展示了传统文化遗产的过去,更赋予了它们新的活力,将它们带向了新的历史起点。 关键词:京剧纪录片现代传媒传统文化 2011年元旦,央视纪录片频道正式开播。2012年5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炮走红,传遍海内外。以此为发端,反映传统文化题材的纪录片成为大众媒体和各种自媒体场合中的主要“议程”。 在这类题材的纪录片所营造的语境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些曾经辉煌过而今难寻踪迹的事物,还有近在身边,却来不及多看几眼的蹒跚行走的传统文化。纵观整个社会文化现状,我们不难发现,随着近年来中国,这一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国家的文化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打量欣赏这个命运跌宕的国家的辉煌过去,并逐渐地沉醉其中,越来越多的民众也爱上了原本就属于自己的“民族风”,继书法、园林、汉字、饮食后,京剧艺术也在纪录片《京剧》的推波助澜下由边缘地位重归大众视野,成为又一张引人注目的中国文化名片。 8集大型纪录片《京剧》,是央视纪录频道经过两年的详细筹备与精心摄制,在2013年6月推出的第一部中央台重点立项的大型原创纪录片。8集中每集分别以京剧经典传统戏剧目《定军山》、《宇宙锋》、《借东风》、《大登殿》、《生死恨》、《凤还巢》、《荒山泪》、《群英会》对应京剧两百年的曲折历程,以溯源、呐喊、传承、绽放、抗争、坤伶、江湖、新生作为每集的片名,为观众呈现出京剧200年的辉煌过往和辛酸痛楚,折射出时代、国家、个人三个层面的命运历程,也表现出京剧的承传流变、融合发展和包容创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通过对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的探索和人物的解读,不仅让已经

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

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 有机融合 今年9月23日,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秋分。这天的到来,预示着气候由热转凉,秋天正式到来。秋天,也是秋收、秋耕、秋种等农事活动的开始。在这个预示着丰收的时节里,我们将迎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农民丰收节,对传承传统农耕文明具有怎样的意义?如何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围绕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 记者:为何把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秋分这一天举行?庆祝农民丰收节,对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明具有怎样的意义? 孔祥智:国家把丰收节定在秋分这一天,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和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其含义是这一节气把90天的秋季分为前后平均两个部分,故曰“分”。《群芳谱》云:“至此而阴阳适中,当秋之半也。”从温度上看,秋分节气之后,东北、西北、内蒙古地区一般在10℃以下,华北地区10℃~20℃,长江以南地区降至30℃以下。因此,从气温上看,长江以南地区从这一节气起才逐渐进入物候意义上的秋天,即日平均气温22℃以下。 秋分是收获的季节。在中国北方地区,夏玉米进入了收获季节,也就是过去的“三秋”大忙季节。秋分之后,50毫米等雨量线急剧南移至东南沿海,黄河以北地区的降雨量一般下降到25毫米以下,除了海南、台湾等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已经结束。这样的气候特点为秋季作物的收获提供了难得的好条

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

《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80、0 分) 1 ()从社会治乱出发,认为应该“兼而爱之”。(1、6分)1、6分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正确答案:B 我得答案:B 答案解析: 2 民粹主义主张以()为中心。(1、6分) 1、6分 ?A、 个人 ?B、 国家

政党 ?D、 群众 正确答案:D 我得答案:D 答案解析: 3 ()得诗称为文天祥在狱中得精神支撑。(1、6分)1、6分 ?A、 李白 ?B、 孟浩然 ?C、 杜甫 ?D、 李商隐 正确答案:C 我得答案:C 答案解析: 4 务实哲学传统得积极意义不包括()。(1、6分)1、6分

有利于接受唯物主义 ?B、 有利于促进树立全民宗教信仰 ?C、 使中国人具有天然得革命传统 ?D、 有利于中国得改革开放 正确答案:B 我得答案:B 答案解析: 5 国外关于传统得代表性著作《论传统》就是()得著作。(1、6分)1、6分 ?A、 巴特勒 ?B、 希尔斯 ?C、 庞德 ?D、 弗罗斯 正确答案:B 我得答案:B 答案解析:

6 中国人崇尚真理得悲剧精神最初体现在()。(1、6分)1、6分 ?A、 儒家经典 ?B、 远古神话 ?C、 唐宋诗词 ?D、 明清小说 正确答案:B 我得答案:B 答案解析: 7 在先秦各家中,()特别强调自由。(1、6分) 1、6分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墨家 正确答案:C 我得答案:C 答案解析: 8 经验主义哲学容易导致()。(1、6分) 1、6分 ?A、 肯定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 否认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C、 只承认直接经验,不相信间接经验 ?D、 只承认间接经验,不相信直接经验 正确答案:C 我得答案:C 答案解析: 9 从义离不开利这个角度上说,利就就是()。(1、6分)1、6分 ?A、 善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作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作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尤其是在经济上,短时期内就达到了巨大提升。但是中国的文化正面临严峻的形势。当下,文化除了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之外,也逐渐成为国际体系中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文化软实力提及和运用的时候我国目前的文化状态用复杂来形容,再恰当只是了它不仅包含了极其复杂的内容—悠久的传统文化,多元的外来文化,层出不穷哦你给的网络文化,同时复杂二字反映出我国文化当前面临的巨大困境,从客观方面讲,中国的当下文化反映出普遍的急功近利和浮躁的现象。西方文化传入之初,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巨大撞击,二者之间的分歧,矛盾,冲突剧烈。诸如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咨询题上,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强调“制服自然”在如何处理人与人之关系的咨询题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本位”;在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咨询题上,我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应该协和万邦,和而不同,西方文化认为应该制服世界。在具体价值观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文化更向往和谐,西方文化更崇尚竞争。既有文化遭遇到其他文化的入侵时,必定会产生抗拒而侵入文化在原有文化中传播,也必定对其产生撞击。因此,在原有文化的固有阻碍力和侵入文化的生命力双重作用下,二者之间出现的是一种“冲突—共识”的融合状态,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冲突融合。通过传统思维去解读西方文化,西方文化能够丰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在博弈中再生与创新,总而言之,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命题,西方在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同时,也将先进的文化带到落后的地区,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读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当前面临的极大现代化挑战,必须寻找正确的途径,才能做好保守与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再生体系才能更好的张开现代化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流行 论文提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因为其特征与所受媒介的影响,在流行的融入之下将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且必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论文正文: 在论文的开篇,我有必要将此论题中的关键词做以解释。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而传承,即传递继承,多指精神上的代代相传。最后是流行,它在广义上指广泛传播,被大家广为接受的东西。 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此论点做以阐述。 一、从传承的特征上 首先,文化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不可否认,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所以这必然要求,我们以新的方式,以流行的方式来使传统文化具有更快广阔的受众,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色。 其次,广泛的传承优于个别的传承。传承的目的是保持文化的生命力,而扩大范围是使其实现的最有效方法。进一步讲,想扩大文化的影响范围,以流行来传播是最好的方式。 二、从传承的媒介上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归根结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须要流行传媒。例如,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这一切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精神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大众的文化素养。这,难道不是文化的传承?周杰伦的《青花瓷》在青年人群中被广泛传唱,它引领人们开始关注并发展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文化的传承?我禁不住要说,流行作为一种媒介,给了传统文化以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融入流行的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加入流行元素,是给传统文化的创新,也是为了它更好地生长。不断地融入流行,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同时形成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新生,让文化以更加广泛的传播形式进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有关人员: 一、课题题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 班级:高一【4】班 起止时间:2014年07月24日至2014年09月08日 二、学科领域:历史文化类 三、指导老师:肖金明 四、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张宇成:负责上网查阅资料 徐铭扬朱炜涵:负责邀请指导老师参与并询问老师相关问题 楮文才:负责整理资料 王世杰:负责将讨论结果写为研究报告并上交 课题小组组长:王世杰 课题小组组员:楮文才徐铭扬朱炜涵张宇成 课题小组指导老师:肖金明 内容提要: 首先,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然后,我们的课题小组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采取注重实事求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有:上网,上书店查找资料;询问历史科老师、对历史颇有研究的人士;小组讨论、分析。 其次,经过我们课题小组的努力,克服了种种阻碍,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成功。 最后,通过我们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我们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与流变,曾经有过五次大的西学东渐过程。虽然使我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它的质与核还是很本色的。这是由于我国民族文化构成的特殊性所致。这其中是有了儒、释、道、法、名、阴阳等类文化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能,而由这些类文化构成的我国传统文化,又极其充分地适应了中国人的攻守进退等各个方面的生存与繁衍的需要。这之中既有它的社会性,也有它的自然性;既有它的群体性,也有它的个体性;就个体讲,有心理调节的需要,也有一个人年龄、体质、细胞活力和“力必多”的原因。所以我国传统文化比起其他诸如西方文化来要牢固得多,包容性要强得多。它不仅在种种冲击下,保持了自己本体性,而且还兼容和同化了许多我国其他民族的文化,如蒙古族文化和满族文化等,以及其他外国文化。 本次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有何影响?对于这一影响我们有何启示?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摘要: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 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 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 与走向是我们当今学子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中国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现代化 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新儒学"、"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重视伦理道德 伦理至上的观念文化与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人文特点。这种传统伦理讲求的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在理论规范上可用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九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则主要通过礼法或礼制来约束。这种伦理至上的文化特征的派生特点是:①它与宗法制度、专制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③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⑤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⑥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⑦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⑧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二)倡导和谐统一——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中西文化这一重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 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达到和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后必然的一个现象,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在许多地方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或者说中华文化注重的是底蕴,在实现性上没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性战争的爆发与民族压迫之下,中华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不可阻遏的趋势,但中国传统的文化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从如今西方科学文化达到饱和后开始研究中华文化便可看出。我以为中华文化去伪从简,便是一个“境”与“韵”,如同道德经中所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华文化所教授给人们的便是这样一种说不出来的意韵,是一种心境,这其中的智慧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数据化、理论透彻化的思维,是精神领域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中华文化产生于整个中华民族,然而其中真正的精髓神韵只是流淌在一部分人之中,如同一些思想,有着许多人信奉,但真正的核心却只是一小部分人开创。然而这一部分精华在历史长河之中不断更新完善,却控制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动向,道德体系,人文观念。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思维动向,道德体系,人文观念,都是在“儒释道”三家学说的牵引下变化发展。 从另外一些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也是在依靠文学来进行。《论语·为政》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边是儒家思想之中的“以德为政”,孔子借助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认为当政者修身的最终目的是成“仁”。同样,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是在用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诸多大家在借助文学来传承传播自己的思维见解,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无数年传承,便成了一种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是无数先辈智慧的结晶,无论文体如何,无论产生于怎样的社会背景,它们都要着极高的参考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于一个时代的鉴定,更是一种人文领域的探索,一次真实的人类变迁记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1)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2)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自18 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3)在现代,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

包括科学”,到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成为江泽民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2)文化使科技更具人性。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引导因素,为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科技进步创新的思想基础,成为主导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创新力、提高他们思维水平的关键力量。尽管任何一项科技在其开发过程本身只是一个科技问题,但在其开发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背后,又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高技术”人才必须通过“高文化”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科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的,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并在结合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与表现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一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和文化竞争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民族存在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相互之间角逐,被置于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广阔和开放的世界历史舞台上,这种竞争和发展的共存使各个国家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空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各个领域,无时无处不在进行着激烈地碰撞与磨合,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巨大作用被凸显出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技术的实力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这个世界历史大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其所处的地位。 当今的世界大舞台无疑是全球化的,从有形的人口、产品、资本到无形的理念、文化、意识形态,这些介质在世界范围内无比自由的得以流通。这种流通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物理概念的消失,世界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在这里,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受到了冲击,每一个个体与世界整体无比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人类面临着的是全球问题,接触到的是全球资讯。而这样的世界地球村的形成无疑是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伴生物,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指数函数速度的增长,把人类从记忆中的农耕劳作、手工经济、祭天祈福、兵车马行的古代社会带入到了如今的现代化大生产、电子化生活、交通便利的全球社会。 然而,国家仍然是民族的存在主体,仍然是国际活动的主体,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仍然是各个国家民族不变的主题。各国在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武器强大自己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同样成了各个民族用作保护自己的特色化发展、抵制全球化浪潮的另一件武器,科学技术和文化成了新的国际形势下各国维护国家主权的两把利器。 传统的国家主权主要是指领土、领海、领空的主权。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肆虐、大国关系的新的变化,国家主权问题更涉及到信息主权、生态主权、文化主权等更广阔的范围。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需要军事实力、经济水平、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共同的保障。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都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历史总是有章可寻,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当前的国际竞争形势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强者生存有着可以比照的相同历史痕迹。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自然界的“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潮流中仍然具有普适性。 各个国家只有在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硬实力提升的同时,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来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在适者生存的国家丛林中立足。 二、不平衡发展下的文化侵略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目前存在于国际交往中的仍然是不公正的国际旧秩序,各国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不同的形式依旧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并没有带来世界的永久和平,“弱肉强食”在经济繁荣、世界大同的面具下悄然进行。 文化帝国主义成了让世人担忧的新的名词,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所谓“新帝国主义”,指的是在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