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滑坡勘察报告

晋城滑坡勘察报告
晋城滑坡勘察报告

1 前言

晋煤集团合成油示范工程于2006年6月开工,预计于2008年底竣工。该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北面边坡开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北坡西部区段出现斜坡开裂变形、沉陷等现象,对建筑工程安全和质量构成潜在危害,为此需要作进一步调查,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1.1任务由来

鉴于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边坡稳定问题,我公司接受委托,对该工程的北坡进行边坡工程勘察。外业勘察工作于2007年6月6日至28日进行,7月3日完成内业整理工作,并7月5日提交正式勘察报告。

1.2现场工作评述

1.2.1对工作区及周边的地形地貌、岩层出露情况进行了踏勘,对岩层露头进行了调查和描述,进行了产状测量,掌握了沟谷及陡坎的分布、形态特征与斜坡走向的关系。

1.2.2对工作区进行了工程地质测绘。并根据已掌握的场区情况,进行了工程地质钻探和人工开挖探井。

1.2.3对工程开挖出露的边坡面进行了调查及地质素描工作。

1.3本次勘察的目的

①查明工作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②查明工作区岩土结构特征;包括西部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东部高边坡的

的工程地质特征;

③查明滑坡区滑动带(面)及东部软弱带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④查明滑坡滑动带(面)及高边坡软弱带的埋深和空间分布情况;

⑤查明滑坡形成机理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

⑥对滑坡及高边坡的稳定性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评价;

⑦对滑坡的治理及高边坡可能出现的破坏的防治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案。

1.4勘察依据

本次现场工作主要依据的规范有: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1.5工作布置及方法

根据勘察目的,本次勘察进行了工程地质测量、测绘,共布设勘探点32个,其中钻孔25个,探井7个;布设勘探剖面线5条。

1.6工作量

现场工作共计23天,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下表:

现场工作量表 表1.2.3

2 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

2.1 场地位置与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晋城市金村镇附近,西距晋长高速公路和207国道1.5 km ,北距沁陵公路1.5 km ,距离晋城市区14 km ,交通便利,详见图1。

拟建场地位于晋东南黄土丘陵区,高差很大。从整体上看,场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高程介于731.0~763.9 m 之间,高差32.9 m 。属剥蚀构造成因的丘陵地貌单元。

本次勘察区与拟建场区以现在开挖后形成的边坡为界。勘察区的西部发育滑坡,滑坡后缘的拉张裂隙很明显,最大处宽度有30 cm ,裂隙处垂直位移最大可达2.1 m 。该滑坡东西长约110 m ,南北宽约50余米, 总体上呈圈椅状。

2.2 场地地层结构和岩性描述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钻探揭露,场地地层主要由第四系上更新统(Q 3)和中更新统(Q 2)冲积成因的湿陷性粉质粘土和粉质粘土组成,下伏二叠系的泥岩、砂岩和石灰岩。依据土的分类、土的成因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结合外业勘探记录和土工试验结果综合划分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分述如下:

第①层:湿陷性粉质粘土(Q 3),褐黄色,稍湿、稍密、虫孔发育、该层土具有湿陷性。压缩系数为a 1-2=0.46 MPa -1,压缩模量为E s1-2=4.3 MPa ,属高压缩性土层。标贯击数平均值为7.8击。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底埋深1.1-9.1米,层底标高722.3-757.6 m ,层厚1.0-9.1 m ,平均层厚3.95 m 。

该层土的表层为耕土。

第②层:粉质粘土(Q3),褐红-红褐色,含云母、黑色铁锰氧化物斑点等。

压缩系数为 a1-2=0.14 MPa-1,压缩模量为E s1-2=13.6 MPa,属于中等压缩性土层。内聚力为30.4 kPa,内摩擦角为17.7度。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平均值为13.2击。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底埋深4.5-23.0 m,层底标高712.0-755.7 m,层厚2.5-19.4 m,平均层厚10.51 m。

第③层:粉质粘土(Q2),棕红色,,该层含有云母、黑色斑点。压缩系数a1-2=0.12 MPa-1,压缩模量E s1-2=15.1 MPa,属于中低压缩性土层。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平均值为23.1击。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底埋深12.5-35.6 m,层底标高703.8-750.3 m,层厚1.0-15.9 m,平均层厚7.39 m。

第④层:泥岩(P),呈黄绿、灰绿等杂色,饱和,该层地层以泥岩为主,随场地位置不同,颜色有浅黄至深灰不同。层底埋深10.6-32.5 m,层底标高702.-750.20 m,层厚0.7-12.3 m,平均层厚4.64 m。该层在勘察深度内未被穿透。

第⑤层:灰岩(P),灰色,裂隙一般发育,块状构造。

2.3场地地下水条件

本次勘察期间在勘探深度内赋存有地下水。勘察期间正处于一年中的丰水期,降水较多,大气降水渗入在相对隔水条件较好的第③层土层以上形成上层滞水,在工作区的东部含水较丰富,形成较为稳定的地下水位线;西部局部土层中有地下水存在,但没有形成稳定的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3勘察区工程地质特征

3.1勘察区工程地质特征

勘察区东西长550 m,南北宽200 m,西部与东部在不良地质现象上存在差异,我们不妨把场地分成A区和B区两部分。

3.1.1A区(滑坡区)

3.l.1.1滑坡的形成

该区主要在勘察区西部,滑坡区全长约120余米。包含了勘察区的所有地层。区内南部在进行开挖时,破坏了区内岩土体原有的应力状态,下部提供了上部应力释放的空间,加之该区的西部有较密集的坟墓,使滑体内土质结构松散,当有大气降水时容易入渗。

该区的下部为二叠纪泥岩,为铝土质泥岩,颗粒较细,手感细腻,无层理、无裂隙,是良好的隔水层。当上部水体入渗至该层面时,长期浸润该层上部和上部第四纪上更新统粉质粘土的下部部分,使其软化,形成明显的软弱带,该软弱带就是我们所说的滑动带。滑动带进一步软化,使其强度降低,当降低至某一极限时,滑动带土体发生破坏,上下土体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便在滑动带中产生滑动面。

3.1.1.2滑动带(面)特征

根据勘察钻孔、探井揭露知,A区滑动带位于第四纪上更新统粉质粘土的下部、二叠纪铝土质泥岩的上部,呈棕红色~浅灰色。第四纪上更新统下部的粉质粘土较为松散,在水体浸泡下变软;铝土质泥岩在水体浸泡下变软、泥化、软化,形

计算时采用5-5′剖面,根据该段滑坡仍在继续发展,取该段滑坡的安全系数为0.95(仍在缓慢变形),采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推荐的综C法,根据公式

∑∏∑∏-=-=-=-=++=

11

1

11

1)()(n i n i

j n

j

i

n i n n i

j j

i

s T T R R F ?

?

1

11tan )sin()cos(+++---=i i i i i j ?θθθθ?

i i i i i L c N R +=?tan

F s —— 稳定系数;

i θ―― 第i 块段滑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 i R ―― 作用与第i 块段的抗滑力,kN/m ; i N ―― 第i 块段滑动面的法向分力,kN/m ; i ?―― 第i 块段土的内摩擦角,

; C i ―― 第i 块段土的粘聚力,kPa ;

L i ―― 第i 块段滑动面长度,m ;

t i ――作用于第i 块段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kN/m ;

j

?――第i 块段的剩余下滑动力传递至i +1 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 )。

经计算,得

C=0.50 t/m 2

4.2 稳定性分析

根据4.1计算结果,采用Φ=5o,C=0.50 t/m 2

,分别对各计算剖面进行安全系数验算时各剖面采用计算参数分别为:

1-1′剖面计算表 表4.2-1

2-2′剖面计算表 表4.2-2

3-3′剖面计算表 表4.2-3

4-4′剖面计算表 表4.2-4

5-5′剖面计算表 表4.2-5

注:括号内数字为计算下滑推力时采用的计算数字。

安全系数验算结果表 表4.2-6

从计算结果看,当Φ=5o,C=0.50 t/m 2时,各计算面安全系数在0.897~0.530之间,基本符合人工开挖边坡安全现状,故该取值基本合理。

4.3 滑坡推力计算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下滑推力计算时安全系数取K =1.05~1.25。本次勘察区的边坡属于高边坡,对下部厂房及设备会造成较大破坏,为一级建筑边坡,因此安全系数取较大值1.25。

根据规范中的公式

F n = F n-1ψ+γt

G nt - G nn tan φn -c n l n Ψ=cos (β

n-1

-βn )

-sin (β

n-1

-βn )tan φn

式中 F n 、F n-1——第n 块、第n-1块滑体的剩余下滑力;

Ψ——传递系数;

γt ——滑坡推力安全系数;

G nt 、G nn ——第n 块滑体自重沿滑动面、垂直滑动面的分力; φn ——第n 块滑体沿滑动面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c n ——第n 块滑体沿滑动面土的粘聚力标准值; l n ——第n 块滑体沿滑动面的长度。

上式中φn =5o C n =0.5,对1-1′、2-2′、3-3′、4-4′、5-5′剖面进行计算,推力分别计算至开挖边坡上部坎肩后2.0 m ,其下滑推力为:

各剖面线滑坡推力计算结果表 表4.3

综合分析,勘察区西部A 区(滑坡区)推力宜采用23.6 t/m ,勘察区东部B 区推力应采用53.9 t/m 。

5 工程治理

5.1 工程治理原则

贯彻早期发现,预防为主,对症下药,综合治理,主次分明;及时治早治小,

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因地制宜,安全经济,正确施工。

5.2工程治理方案

5.2.1抗滑桩

抗滑桩采用钢筋混凝土桩,A、B两区均可采用,桩身截面可采用1m×2 m,桩长可根据滑动面埋藏深度确定。抗滑桩设在人工边坡坡肩后2 m处。

在采用抗滑桩的同时,在B区人工边坡面上设立排水孔,使可能出现的滑体内地下水及时排除,并在坡体表面设立明排水沟,以便提高土体的强度。

方案点评

优点:①可抗较大的下滑力;

②避免大填大挖,有利于现滑坡、边坡的稳定。

缺点:①工程量较大,造价较高。

②排水孔施工技术要求较高。

5.2.2综合治理

勘察区滑坡的形成及边坡失稳,主要是人工边坡内赋存的地下水体未能迅速的排出,是土体软化、强度降低,直至失稳的主要因素。

在土体内布设抽水井,间距约4~5 m,呈网格桩布置。当地下水富集时进行自动抽水排泄;同时在人工边坡坡肩后2 m处设抗滑桩。抗滑桩采用钢筋混凝土桩,桩身截面可采用1m×1 m,桩长可根据滑动面埋藏深度确定,并在坡体表面设立明排水沟。

方案点评

优点:工程量较低、节省费用;

缺点:排水井要定期检查,且需长期维护抽水设备;

6结论及建议

6.1结论

①勘察区西部A区为滑坡区,滑坡尚不稳定,仍处于滑动阶段;东部B区人工高边坡区,不稳定,尚处于蠕动变形阶段;

②各计算剖面剩余滑坡推力详见各剖面线滑坡推力计算结果表;

6.2建议

①该人工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建议及时进行处理;

②建议采用5.2.1中抗滑桩方案,一次根治,不留后患;

③处理设计时滑坡下滑推力在A区采用23.6 t/m,,在B区采用53.9 t/m;

④建议做好检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目录

1 前言

1.1任务由来

1.2现场工作评述

1.3本次勘察的目的

1.4勘察依据

1.5工作布置及方法

1.6工作量

2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

2.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2.2场地地层结构和岩性描述

2.3场地地下水条件

3勘察区工程地质特征

3.1勘察区工程地质特征

3.2勘察区边坡失稳定原因

4边坡稳定性分析

4.1边坡稳定指标的选取

4.2稳定性分析

4.3滑坡推力计算

5工程治理

5.1工程治理原则

5.2工程治理方案

6结论及建议

6.1结论

6.2建议

附件

勘探点一览表 1张土工试验综合成果表 3张晋煤合成油边坡工程勘探点平面图 1张工程地质剖面图 8张钻孔柱状图 3张

白沙河1#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工程概况 白沙河1#滑坡区前缘为省道208线,影响路段桩号K72+580~K74+795。S208线乌(斯河)金(阳)公路起于雅安市汉源县乌斯河镇,经甘洛、越西、中所、普雄、昭觉、金阳,止于凉山州金阳县芦稿镇,全长354.56 公里。拟整治滑坡段为S208线乌斯河-金阳(芦稿镇)中的一段,位于越西与过交界地带的白沙河右岸。滑坡主滑方向30°,纵向长约140m,滑体中部横向宽约215m,滑坡面积约25700m2,滑体厚约4m,滑坡方量约10.3×104m3,其规模较大,属中型浅层滑坡。 据现场调查,白沙河1#滑坡K72+660~K72+750段内侧挡墙已推移变形,出现局部垮塌现象。 为分析评价滑坡坡稳定性及其对拟设线路的危害性,本次主要工作内容为工程测量及地质测绘,并辅以控制性钻探、采样测试等。工作中,主要依据以下规程、规范展开:《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完成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表1 通过本次勘察,基本达成了以下预期目的与任务:调查滑坡区地质环境,详细查明滑坡范围、成因、滑动史、活动迹象;了解滑坡结构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评价滑坡稳定性,预测滑坡发展趋势及其可能规模;提供了滑坡防治设计所需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2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工作区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向青藏高原地势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由于受横断山脉的褶皱、隆起与断裂,加上河流的急剧切割作用,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显现出典型的中山地貌特征。 白沙河1#滑坡位于S208线甘洛县城与越西交界地带的白沙河右岸,影响路段桩号K72+580~K74+795地形地貌属于剥蚀构造中山地貌,主要为砂泥岩分布区。地表被滑坡堆积层(Q4del)覆盖,其前缘剪出口标高约1375m,滑坡后缘标高为1400~1405m,相对高差25~30m。滑坡后缘边界呈“圈椅”状,滑坡体地表坡度25°~30°,坡体基本解体,处于变形失稳状态。测区内,坡体地形变化较大,多斜台、陡坎等微地貌,植被稀疏,多生长杂草及低矮灌木水,无居民居住。 2.2地层岩性 场区出露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松散堆积层及侏罗系中统新村组(J2x)地层。 2.2.1 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分布广泛,其成因类型主要为滑坡堆积层(Q del4)、坡残积层(Q dl+el 4 )等。 1)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层(Q4del):为粉质粘土夹碎石,厚度一般5~20m。 2)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主要由碎石土、角砾土及粉土、粘土组成,为附近基岩全(强)风化产物,现多为农田,松散,稍湿~潮湿,厚度2~10m。 2.2.2侏罗系中统新村组(J2x) 岩性主要由灰紫、紫红色泥岩、砂岩夹灰绿色泥灰岩、灰黑色页岩组成。厚度260~383m。 泥岩:褐红色,成分以泥质物为主,含少量粉细砂,粉砂泥质结构,薄~中层状构造,泥质胶结为主。岩性软弱,呈泥状,采取岩芯失水易开裂,采取岩芯极破碎,多呈1~5cm的碎块状,少许呈10cm~15cm的柱状,RQD=15~46%。 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泥质物为主,泥钙质胶结,薄~中厚层状构造。岩性较软,锤击易断,采取岩芯失水开裂。采取岩芯较完整,多呈10~40cm的柱状,少量呈1~7cm的碎块状;RQD=31~81%。 2.3地质构造与地震 2.3.1 区域断裂构造 工程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坳—凉山陷褶束内,其西侧紧邻康滇地

某地质灾害滑坡治理设计方案

xx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本场区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黄洞村玉泉七号路商铺南侧。坡前商铺以外为约15m宽的道路,道路北侧为新建工业区(厂房三层、员工住宅六层)。场区东面、西面和南面均可见大面积开挖削坡,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场区(滑坡)地处丘陵北坡(原坡顶高程114.51m,坡脚37.62m),原自然坡度<30°。坡下人工开挖(约5~15m)并削坡放坡,现状坡度18~25°。人工开挖等人类活动强烈破坏了岩土体的稳定,加剧滑坡体的下滑,出现滑体土体严重开裂、错动、下陷、剪出等现象,并且险情正在进一步的发展中,随时可能引起更剧烈的滑动,对附近建筑物、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潜在严重威胁。 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一)岩土工程地质分类 根据广东省地质工程公司提交的本场地勘查报告,本场区地层情况: 1、松散土类 主要为第四系坡积层(Q dl)和残积层(Q el)。自上而下为: (1)坡积层(Q el) 主要为粉质粘土,区内大部分地段都有分布。土黄、红黄等色,湿,可塑为主,遇水易软化。据收集的钻探资料,该层层厚约3.00~5.00m,滑体中、前部稍薄。 (2)残积层(Q el) 为碎屑岩风化土,据现场调查主要为长石砂岩、泥质粉砂岩风化而成的粉质粘土,局部含较多风化碎石。 灰黄、棕红等色,稍湿,硬塑为主,遇水易软化。该层层厚约25.00~33.00m。 2、硬质岩类 场区及滑坡所在山体地层露头(后人工揭露)均为碎屑岩,岩性为薄层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单层厚5~30cm,产状50°∠45°。根据其风化程度及揭露情况,自上而下分为: (1)全风化岩 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区。灰黄色、红褐色,岩石风化为土状,结构已基本破坏,原岩结构尚可辨认。层面标高约25.00~73.62m,厚度约1.90~15.00m。 (2)强风化岩 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区。灰黄、灰白、红褐等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原岩结构可辨认,呈半岩半土状,遇水易软化、崩解。层面标高约13.00~71.82m,厚度约0.70~18.30m。 (3)中风化岩

长沙市雨花区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勘)

长沙市雨花区蔡家冲路K1+540~K1+660段滑坡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详细勘察) 湖南化工地质工程勘察院 二○○五年四月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详细勘察) 勘察证书等级:综合甲级勘察证书编号:180018-kj 院长: 总工程师: 审定: 审核: 项目负责: 技术负责: 湖南化工地质工程勘察院 二○○五年四月

一、前言 受长沙市雨花区蔡家冲路建设工程指挥部的委托,我院承担了长沙市雨花区蔡家冲路K1+540~K1+660段滑坡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蔡家冲路为长沙市城市主干道,为长沙市重点项目.其西接湖南省人民政府及天心区人民政府,东接长沙南北大动脉万家丽路,路幅宽86米,滑坡前已基本建成。 蔡家冲路K1+520~K1+720段现路面标高在55.00-56.25m,其右侧为湖南省森林植物公园天际岭国家森林植物公园,右侧全为挖方区,边坡坡度为1:1.5,切深14.00~26.00m。2005年3月上旬雨后,K1+580~K1+660段出现山体滑坡,大量土体及树木随雨水冲刷至道路上,严重影响交通。且滑坡体上方为植物公园内机动车道且有二个电力铁塔,勘察时,一个电力铁塔已受滑坡影响正准备搬迁。而时正值雨季,山体滑坡仍在继续发育,已严重威胁植物公园内机动车道及电力铁塔的安全,情况十分紧急,破坏后果将很严重,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 本次勘察技术要求详见《蔡家冲路边坡塌方处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我院于2005年3月20日组织设备进场勘察,于2005年3月31日结束全部外业工作。本次勘察我院采用了现场调查、位移测量监测、综合工程地质测绘,钻探、标准贯入试验、常规的岩、土、水试样的室内试验,特别对滑动带取原状土样进行重复剪切试验,以求得滑动带土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钻探时,对第四系地层采用冲击钻探,套管护壁,对基岩采用回转钻进。采用薄壁敞口取土器重锤少击法进行原状土样采取,土样质量达到Ⅰ级。 本次共完成工作量如下表(表一)。 勘探工作量一览表表一 本次勘察原由设计单位布置钻孔11个,后由于勘察时滑坡范围扩大,长已为K1+540~K1+660段,纵深已接近植物公园内机动车道。根据滑坡处理需要经建设方同意增加钻孔11个,本次勘察实际施工钻孔22个,勘察范围也调整为K1+540~K1+660。 钻孔定位由我院测量技术人员采用全站仪测定。坐标采用长沙市直角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各钻孔坐标及孔口高程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和《勘探点一览表》。 本次勘察依据为: 1、设计单位提出的《蔡家冲路边坡塌方处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6、《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某滑坡的施工地质报告

(本文档为word格式) 前言 一、目的、任务 三峡库区XXXXXXXXXXXXXXX滑坡防治工程为省管重点工程,施工地质工作由XXXXXXXXXXXXXXX承担。依照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合同(鄂地灾【2002】022号)规定,施工地质目的及主要任务如下:(一)目的 在XXXXXXXXXXXXXXX滑坡防治工程项目施工期间,负责按合同及工程施工进展对各类防治工程进行地质测绘、编录、拍照及摄像等地质工作,分析地质现象,检验前期地质勘查工作,编制分段或分部工程地质条件说明,参与工程验收,编制竣工地质报告,为保障工程质量提供技术服务。 (二)任务 1、检验前期勘查资料 2、编录和收集施工开挖揭露的工程地质资料,进行典型地段照相或录像;编写分段工程地质条件说明。主要工作任务有: a、在削方过程中应不定期对揭露(含支墩基坑)的地质现象进行巡查和记录,必要时测制1∶500工程地质图。 b、挡土墙基坑地质素描,比例尺1∶50。 c、抗滑桩工程:编录每条桩(井)四壁地质素描图,比例尺1∶50,并

用数码相机进行全断面照相。 d、地表排水工程:测制排水沟沟槽地质纵剖面图,比例尺1∶200;按不同岩性段测制地质横剖面图,比例尺1∶50,横剖面应测至沟两侧坡肩。 e、其它:根据桩孔开挖揭露软弱土层情况,采取土样(滑带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 3、分析施工地质现象,进行滑坡区浅表变形调查,预报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必要时提出补充勘查工作意见。 4、参加工程验收 5、进行施工期地质资料整理,编制提交工程竣工地质报告及原始资料(包括纸质资料和电子文件)。 6、承担甲方委托的其他地质工作。 二、工程概况 XXXXX滑坡防治工程项目主要有: (1)格构锚护坡工程:布设于133—172m库水位变幅带内,格构呈正方形布置,边长3m,格构梁各交点设砂浆锚杆,锚杆长4.0m和6.0m。 (2)削方反压工程:削方区位于135—172m高程,削方厚度最大为4.0m,于100—125m高程填压。 (3)挡土墙工程:布设在133m高程带,紧邻护坡格构区。 (4)抗滑桩工程:布设于170m高程左右,桩截面为2.0×3.0m、2.4×3.6m、2.7×3.6m三种规格,桩长28.30—39.1m。 (5)排水沟工程:由三条纵向排水沟沟及一条横向截水沟组成,总长477.3m。

南岭乡红卫滑坡地质灾害补充勘查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南岭乡红卫滑坡地质灾害补充勘查报告 山西省第四地质工程勘察院 二〇一二年六月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南岭乡红卫滑坡地质灾害补充勘查报告 项目负责:杨进秋 技术负责:何纪林 编写:高杨袁玉龙 审核:何纪林 审定:何纪林 总工程师:樊武义 院长: 贾志宁 山西省第四地质工程勘察院 二〇一二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第二章问题经过及施工情况 (1) 第一节问题经过 (1) 第二节施工情况 (3) 第三章新发现的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4) 第一节滑坡边界的变化 (4) 第二节滑坡下伏采空区的变化 (4) 第三节滑坡变形特征的变化 (5) 第四章变化区滑体稳定性评价 (8) 第五章滑坡防治工程方案变更建议 (9) 附图 1:泽州县南岭乡红卫滑坡核定后的滑坡和采空区边界图1:500 2:泽州县南岭乡红卫滑坡地表变形现状图1:500 附件: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南岭乡红卫滑坡采空区物探勘查报告

第一章前言 泽州县南岭乡红卫滑坡位于泽州县南岭乡红卫村,该滑坡自1996年滑动以来至今变形仍未停止,已经造成红卫小学及村民房屋开裂、南武公路及部分农田被毁,同时潜在威胁红卫村100户、300人,南岭乡政府驻地包括商铺、政府办公机构等630人,总计93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灾情发生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本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减少损失”的原则,先后开展了滑坡地质勘查、可研及治理设计工作,目前该滑坡处于治理工程施工前期准备阶段。 经多次深入红卫滑坡实地调查走访及现状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并结合红卫滑坡出现的新的变形破坏特征,在红卫滑坡具体成因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核实滑坡诱发因素及影响大小,开展施工阶段地质灾害补充勘查工作很有必要。 第二章问题经过及施工情况 第一节问题经过 根据红卫滑坡勘查报告,红卫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 1.地形因素,红卫一带地处低山丘陵区,滑坡区总体处于一单面坡上,南武公路建设后,由于填方堆积了大量的建筑、生活垃圾等杂填土,使原有的地形地貌变化较大,且现有的这种地形条件有利于滑坡发生。 2.地层岩性因素,红卫滑坡滑带即滑面部位,以泥岩为主、强风化、且遇水易软化和泥化,在外力作用和地表、地下水作用下,容易发生滑动。 3.构造因素,滑坡区位于晋获褶断带南段边缘,受晋获褶断带影响,岩性极为破碎,同时节理裂隙的发育,进一步促进了滑坡的发生。 4.地表水因素,滑坡区堆积了大量的松散层,包括杂填土和上更新统

滑坡勘察报告

滑坡勘察报告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第一章概述受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我院承担了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一合同(左 K120+085-K120+169)段滑坡工程地质勘察任务。 第一节序言 该边坡位于仙居市埠头镇红岩村, 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一合同段境内,由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承建,里程左K120+085- K120+169路堑边坡,右侧为半溪1号桥。设计路面标高~米,线路最大纵坡2%。2005年8月右线桥梁开始施工。2005年11月9日至14日连续降雨后,2005年11月16日下午2时许,突然发生山体滑坡,滑体长约75m,宽约,形成错落台高约,滑动方量约45600m3,右线已施工的桥梁人工挖孔桩柱被毁,并在已滑动边坡后侧形成一个更大的潜在滑坡危险区。 第二节目的、任务及依据的 技术标准 本次勘察的目的是查明滑坡的位置及分布范围,分析斜坡失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提出治理建议。按照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一合同(左K120+085-K120+169)段滑坡勘察技术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为: 1、查明滑坡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 2、查清滑坡规模及破裂壁、滑床、滑带、滑坡台地、滑坡裂缝等滑坡要素特征;

3、查明滑坡区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滑动面的抗剪强度指标,对无法取得强度指标的碎石土类反演求得其C、φ值; 4、分析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滑坡体稳定分析; 5、根据滑坡体现状等提供滑坡治理措施与建议。 执行规范有: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5、《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 第三节工作方法、过程及质 量评述 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程钻探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依据1:1000地形图进行实地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作。在综合分析已收集到的测区区域资料基础上,主要进行了工程地质填图、微地貌单元的划分和岩体结构及构造面产状、性质的调查,圈定滑坡周界。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成果见《工程地质平面图》。 本工程进行了两次野外工作,第一次野外作业于2005年11月22日开始,至2005年12月9日结束外业工作。该次野外作业在滑坡体及其影响区沿大致平行主滑方向共布置3条

岩土勘察报告

兴仁县金大地煤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20万吨焦化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详勘阶段) 黔西南州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 2010年4月

工程名称:兴仁县金大地煤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20万吨焦化工程 勘察单位:黔西南州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 证书等级:乙级 证书编号:241138-ky 院长:熊建坤 副总工:程林 审定: 程林 审核:程林 工程负责:王寿成 校对:程林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勘察等级及依据 (一)勘察等级 (二)勘察依据 三、勘察手段及工作方法 四、完成工作情况 五、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气象,水文 (二)、地形、地貌 (三)、地质构造 (四)、场地岩土构成 (五)、岩溶发育特征 (六)、水文地质条件 六、场地地震效应评价与抗震设防 (一)、场地岩土的抗震性能与地震效应分析(二)、抗震设防 七、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一)、场地稳定性、均匀与建筑适宜性 (二)、岩土物理力学指标与地基参数 (三)、地基基础方案及承载力特征值 八、结论与建议

附图表 1.拟建物和勘探点位置图共 1页 2.工程地质剖面图共12条 3.工程地质柱状图共19页 4.岩石试验报告共1张

一、工程概况 兴仁县金大地煤化工有限公司拟建的年产120万吨焦化工程位于兴仁县屯脚镇马路河地带,由山西省冶金设计院设计,设计主要建筑物由焦炉、煤塔、烟囱、熄焦塔、变电所、粉焦沉淀池、锅炉房、水池、冷却塔、冷鼓、电捕、洗脱苯房、硫铵房组成,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沉降不敏感,2010年3月兴仁县金大地煤化工有限公司委托我院对拟建场地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勘察目的是为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不良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提供可靠的岩土工程地质资料,并针对建筑物的特点及场区工程地质条件,提出适宜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为设计提供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依据。 根据拟建筑物的结构特征,结合场地的工程地质特点,确定本次勘察任务要求如下: (1)、查明场地岩土构成、特征、厚度及分布情况。 (2)、查明场地岩溶发育特征及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及其成因、类型、分布,并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 (3)、供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为基础设计提供依据。 (4)、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腐蚀性。 (5)、划分场地类别,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 (6)、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7)、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及地基均匀性。 (8)、提出合理的地基和基础设计方案及建议。 二、勘察等级及依据

某道路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道路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组织方案 2010年3月30日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说明及原则 (3) 1.1 编制依据 (3) 1.2 编制说明 (3) 1.3 编制原则 (3) 第二章工程概况 (4) 2.1 工程概况 (4) 2.2 边坡概况及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4) 2.3边坡结构设计 (6) 2.4边坡排水系统设计 (7) 2.5施工条件 (7) 2.6施工难点 (7) 第三章施工总部署 (8) 3.1施工部署 (8) 第四章主要施工方法 (9) 4.1施工测量 (9) 4.2土石方开挖 (9) 4.3脚手架的搭设 (9) 4.4抗滑桩施工 (9) 4.5预应力锚索及冠梁施工 (10) 4.6锚杆施工 (11) 4.7格构梁施工 (11) 4.8 喷混植生施工 (11) 4.9 喷锚施工 (12) 4.10 重力式浆砌挡土墙施工 (12) 4.11 排水系统 (13) 4.12 位移监测(由建设单位指定第三方进行监测) (13) 第五章成本及风险防范 (15) 5.1成本控制措施 (15) 5.2施工风险防范 (16) 第六章施工进度计划 (16) 6.1施工准备 (16) 6.2 边坡施工 (16)

6.3 退场 (16) 第七章、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6) 7.1 质量目标 (16) 7.2 质量控制原则 (16) 7.3 各分项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16) 7.4 成品、半成品的保护措施 (17) 第八章施工技术管理 (20) 8.1 计划管理 (20) 8.2 施工管理 (20) 8.3 材料及设备管理 (22) 第九章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 (22) 9.1 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保证体系 (22) 9.2 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 (23) 第十章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23) 10.1 安全生产目标 (23) 10.2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24) 10.3 安全防护措施 (25) 10.4 施工用电安全保证措施 (25) 10.5 机械安全保证措施 (25) 10.6 电(气)焊作业安全保证措施 (26) 10.7 其他安全保证措施 (26) 第十一章特殊季节及夜间施工保证措施 (27) 11.1 夜间施工保证措施 (27) 11.2 特殊季节施工保证措施 (27)

勘察报告(定稿)

1. 前言 由中油四川绵阳销售分公司新建的中油四川绵阳销售分公司松垭加油加气站位于绵阳市松垭镇,绵盐路南西侧,场地附近有公路相通,交通便利。 受中油四川绵阳销售分公司委托,承担了中油四川绵阳销售分公司松垭加油加气站场地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根据收集得到的设计资料,拟建建筑物由站房、油罐区、加油棚、压缩机房组成,各建筑物工程特征详见表1。站房和油罐区场地整平标高为446.95,±0.00标高为447.00;加油棚和压缩机房场地整平标高为446.80,±0.00标高为447.00。 主要建筑物工程特征表表1 2. 勘察工作 2.1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及技术标准 2.1.1本次勘察目的:为各建筑物基础设计或地基处理提供岩土技术依据。 2.1.2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及要求: 1、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图的建筑物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 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基础埋深及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类型是、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 出整治方案建议。 3、查明场地的地层结构、岩土组成、厚度、坡度、埋藏深度等变化情况,评价地基岩土的承载能力和均匀性。对基础方案进行论证,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基础方案,提供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对需要进行地基处理的,应论证其可行性,并提出处理方案建议。 4、评价场地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评价场地和地基土的地震效应。 5、查明场区地下水情况,评价其对建筑物的修建与使用的影响程度,并对水和土的腐蚀性进行评价。 2.1.3本次详勘依据的主要技术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GB50007-2011)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5、《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2008年6月确认继续有效) 7、《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 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10、《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此外,甲方和设计单位提供的总体设计图等设计文件属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依据。 2.2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中3.1节的规定:拟建筑物的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

滑坡勘察报告

目录 1 前言 (1) 1.1任务由来 (1) 1.2勘察目的、任务 (1) 1.3前人工作概述 (2) 1.4勘察工作评述 (2) 2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 (3) 2.2地质环境条件 (4) 3 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7) 3.1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7) 3.2滑体特征 (8) 3.3滑带(面)特征 (9) 3.4滑床特征 (10) 3.5滑坡近期变形特征 (10) 3.6滑坡影响因素 (11) 3.7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剰余下滑力计算 (11) 4 滑坡防治方案建议 (17) 4.1滑坡防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17) 4.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参数 (17) 4.3滑坡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17) 5 滑坡防治效益评估 (18) 6 结论与建议 (18) 6.1结论 (18) 6.2建议 (18) 报告内附表 1.滑体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统计表 2.滑带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统计表 3.砂、泥岩物性、抗拉、抗剪、变形试验成果统计表 4.滑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 报告内附图、附件 1.工程地质平面略图 2.滑坡体裂隙分布平面图 3.滑体等厚线图 4.滑床顶面等高线图 5.试验成果报告

报告附件 1.工程地质勘察附图册 (1)工程地质平面图 1:500 (2)工程地质剖面图 1:200 (3)探井工程地质展示图 1:100~1:200 (4)探槽工程地质展示图 1:50 (5)钻孔柱状图 1:100~1:200 2.成果报告数字化光盘

1 前言 万州区地处重庆市东大门,位于三峡水库的腹心地带,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港口城市。水路交通是万州的重要交通途径,在万州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红溪沟港区作为万州的门户,为万州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滑坡一旦失稳将给港口带来重大的危害。 1.1 任务由来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重庆市万州港务局红溪沟港区滑坡位于长江左岸,为三峡工程淹没重建区。三峡工程库区正常蓄水时滑坡处于半淹没状态。目前万州港务管理局红溪沟港口淹没重建一期工作正紧锣密鼓的加紧建设,然而近年来该滑坡变形加剧,滑体上建筑物多处出现拉裂现象,地面开裂现象十分普遍,并在继续发展。1998年雨季勘察区斜坡出现大规模滑移变形,裂缝特别发育,在斜坡中部180~195m段出现房屋变形,1999年雨季勘察区又出现新的拉裂变形,在1998年滑坡范围的基础上,面积又有所扩大,变形进一步发展。2001年8月的特大暴雨期间,滑坡进一步出现变形,这给三峡工程蓄水后红溪沟港区的淹没重建带来重大影响。滑体上目前居住有近50人,三峡工程库区一期蓄水在即,滑坡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为加快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滑坡治理工程进度,确保港口的淹没重建和滑坡体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2001年7月我院受重庆市万州港务管理局的委托,承担了万州港务局红溪沟港区滑坡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该局要求我院在已有的勘察资料基础上,按照有关要求、规范编制勘察报告(不投入实物工作量)。2001年8月我院完成报告编制任务后,该报告送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审查。2002年1月经专家初审,指出该报告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如下三点:1、需补充、完善滑坡的特征要素;2、需补充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参数;3、补充计算滑坡在各工况下的稳定性。根据专家意见,我院于2002年3月进入勘察现场,有针对性地投入实物工作量开展勘察工作。本报告即是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编制而成。 1.2 勘察目的、任务 1.2.1 勘察目的 本次勘察工作的目的是:在充分收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查明滑坡区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查明滑坡的范围、规模、形态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并对滑坡的稳定性及危害性作出评价,预测滑坡的发展趋势,对滑坡的防治措施提出建议,为滑坡综合治理的可行性研究及治理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1.2.2 勘察任务 本次勘察的具体任务是: 1.查明滑坡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 2.查明滑坡的范围、规模、形态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查明滑体、滑带、滑床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力学特征; 3.分析滑坡产生的主次条件和滑坡成因,计算并评价滑坡在各种荷载组合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 4.预测滑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预防与治理方案建议。

浅谈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工艺

浅谈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工艺 摘要:针对某滑坡地质灾害工程实例,本文通过对某工程地质条件和滑坡体特征的分析,并结合相关规范及治理措施,提出了“桩板墙+重力式挡土墙+排水工程+裂缝封填+水管改道”的综合治理方案及相关技术要求。为类似地质灾害工程的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治理方案,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滑坡;工程地质条件;治理方案;技术要求。 一、工程概况 受持续暴雨的影响,某山体发生严重滑坡,滑动土方超过了5000m3,滑坡体前缘宽度超过了40m,滑坡坡面长度约25m,滑坡后壁下挫深度约2~3m,滑坡体前缘的120厚围墙被推翻,滑坡中后缘出现大量张拉裂缝,且变形有加剧的趋势,现状表明,滑坡稳定性将会越来越差,滑坡体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工程地质条件 依据滑坡勘查报告,勘查区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和中生界侏罗系上统官沟组(J3g)地层。 1)第四系 (1)人工填土(Q4ml):主要由块石、碎石、粘土等组成。块径大小不一,成分混杂,均匀性差,结构松散。 (2)残坡积层(Qel+dl):主要成分为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局部地区分布有粉土,呈黄褐色,结构较密实,稍湿,为泥岩风化形成,厚度变化较大,为2.50~14.30m,平均厚度约为6m,局部含少量块石,块石粒径200~500mm,最大可达800mm,呈棱角状,以黄褐色粉质粘土填充,结构松散~稍密。 2)基岩 工作区内主要为中生界侏罗系上统官沟组(J3g),其岩性主要是黄色泥岩,基岩从上往下依次为全风化和强风化层,全风化层厚度较平均,在4.50~8.20m之间。全风化岩体结构基本破坏,质软,强度较,工程性质差;强风化岩体完整性差,多呈碎块,强度较低,工程性质较差。 3.水文地质 工作区上覆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为中透水层,下伏泥岩全、强风化带为弱透水层,中风化层为微透水层。按照地下水的赋存介质类型、划分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全解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 (培训教材)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 二○○四年四月

目录 1概述?????????????????????????????????????????????????????????????????????????????????????????????????????????????????????1 2滑坡可行性研究勘察???????????????????????????????????????????????????????????????????????????????????????????6 3滑坡初步设计勘察???????????????????????????????????????????????????????????????????????????????????????????????7 4滑坡施工图设计勘察???????????????????????????????????????????????????????????????????????????????????????????8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10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14滑坡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19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24泥石流工程地质勘察???????????????????????????????????????????????????????????????????????????????????????????????27

文县七只乡滑坡勘察报告(终稿)

目录 一、绪言 (2) ㈠、交通位置 (2) ㈡、目的任务 (2) ㈢、工作概况 (2) ㈣、质量评述 (5) ㈤、参考引用资料 (5) 二、地质环境条件 (6) ㈠气象水文 (6) ㈡地形地貌 (7) ㈢区域地质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1、地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构造 .................................................................................................错误!未定义书签。㈣勘察区地质......................................................................................错误!未定义书签。 1、矿区地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勘查区地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工程地质岩组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地质构造 .........................................................................................错误!未定义书签。㈤水文地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滑坡评述.....................................错误!未定义书签。㈠滑坡规模、成因与性质..................................................................错误!未定义书签。㈡滑坡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㈢滑坡稳定性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1、定性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定量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3.综合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㈣滑坡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错误!未定义书签。㈤滑坡威胁危害..................................................................................错误!未定义书签。 ㈥滑坡监测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滑坡治理意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结论及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照片14、15附表 附图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绪言 (1) 第一节任务由来 (1) 第二节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 (1) 第三节勘查目的与任务 (1) 第四节勘查工作评述 (2) 第二章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7) 第一节自然条件 (7) 一、勘查区地理位置与交通及区域经济状况 (7) 二、气象与水文概况 (9) 第二节地质环境条件 (9) 一、地形地貌 (9) 二、地层及岩性 (9) 三、地质构造与地震 (11) 四、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13) 五、不良地质现象 (14) 六、人类工程活动 (14) 第三章滑坡基本特征及类别 (14) 第一节滑坡地形地貌 (14) 第二节滑坡空间形态及其类型与规模 (15) 一、Ⅰ号滑坡上段 (15) 二、Ⅰ号滑坡下段 (16) 三、Ⅱ号滑坡 (17) 第三节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17) 一、Ⅰ号滑坡上段 (17) 二、Ⅰ号滑坡下段 (18) 三、Ⅱ号滑坡 (19) 第四节滑坡水文地质 (19) 一、滑坡区含水层的含、富水性及隔水层的性质 (19) 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 (24) 三、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与性质 (26) 第五节滑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6) 一、滑体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6) 二、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 (27) 三、滑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32) 四、滑坡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32)

第一节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34) 一、Ⅰ号滑坡上段 (34) 二、Ⅰ号滑坡下段和Ⅱ号滑坡 (34) 第二节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 (35) 一、计算的工况条件 (35) 二、计算参数 (35) 三、计算方法及公式的选择 (36) 第三节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56) 第四节滑坡稳定性综合分析 (57) 第五章滑坡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58) 第一节发展变形趋势 (58) 第二节危害性预测 (58) 第六章综合分析与建议 (59) 第一节综合分析 (59) 第二节建议 (59) 一、防治工程设计参数(表17) (59) 二、防治工程措施 (61) 三、下步勘查工作建议 (61) 结语 (62)

工程地质读书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工程地质学概论》读书报告 题目滑坡成因、危害及防治 姓名 班级 学号 2011年12月

滑坡的成因、危害及治理 一、滑坡的定义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获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某一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滑移的现象和过程。(徐恒力,环境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地滑”、“土溜”等。滑坡是一种最常见且数量多、规模大、成因复杂的斜坡失稳现象。因其发生突然,难以预测,常常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严重后果,所以滑坡是一种备受人们重视的地质灾害。 二、滑坡的形态 (一)滑坡的形态因素 滑坡常常以其独有的地表形态与一般坡地地貌形态相区别,不同的滑坡可以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反映了它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并显示地质条件的差异。 一个发育完全的典型滑坡,会在外貌上留下许多现象或特征,具有许多形态要素。 1、滑坡体 滑坡体是指表 面总体坡度较陡,而 且延伸较长,坡面高 低不平;有滑坡平 台,面积不大,且不 向下缓倾和未夷平 现象;滑坡表面有 泉水、湿地,且有新 生冲沟等地方。 2、滑坡舌 滑坡体前面延伸至沟堑或河谷中的那部分舌状滑体,称为滑坡舌,也叫做滑坡前缘、滑坡头部或滑坡鼓丘。在河谷中的滑坡舌,往往被河水冲刷而仅仅残留下一些孤石。称做滑坡鼓丘时,常常是由于滑坡体向前滑动过程中受到阻碍而形成了隆起的小丘。 3、滑坡面 滑坡面是指滑坡体下滑的界面。滑动面通常是上陡下缓,近似圆弧形。滑动面有时只有一个,有时可有几个,故可分为主滑动面和分支滑动面。滑动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磨光面和擦痕。有时滑动面上有明显的扰动和拖曳褶皱现象,构成滑动带。

4、滑坡床 滑坡床是滑坡地貌的组成部分之一。滑坡床是指滑坡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的岩体或土体;具有塑性变形带,其内多由粘性物质或粘粒夹磨光角砾组成。 5、滑坡后壁 滑坡后壁是滑坡后缘的陡壁,又称主滑壁,实际上是滑动面的露出部分,平面上多成圈椅状。滑壁的形态、坡度、高度,以及延伸特点主要取决于滑坡类型,同时也与滑坡规模有一定关系。其高度一般数米至数十米,有的可达百米,滑坡壁坡度多为35°~80°,而顺层滑坡的滑壁坡度有时可缓至30°以下,主要与滑坡所依附的岩层层面倾角大小有关。 6、滑坡台阶 滑坡台阶是由于滑坡体上下各段各块的滑动时间、滑动速度常常不一致,在滑坡体表面往往形成一些错台、陡壁,这种微小的地貌称为滑坡台阶或台坎,而宽大平缓的台面则称做滑坡平台或滑坡台地。 7、滑坡鼓丘 滑坡鼓丘是滑坡地貌组成部分之一。滑坡鼓丘是指滑体上因滑动和阻力作用而形成的隆起的小丘。 8、滑坡裂缝 滑坡裂缝是滑坡地貌的组成部分之一。滑坡裂缝是地面裂缝的一种;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都具有下滑的趋势。当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抗滑力减小、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时,斜坡就会失稳,在滑动体与不动体之间形成地面裂缝。由于滑体内部运动方向和快慢的差异,在滑坡内部也会形成各种裂缝。此类裂缝广泛见于各类滑坡中。 三、滑坡的成因 要探讨滑坡的形成条件,就必须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地应力等。它们常常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地震、风化作用、人工开挖、爆破以及工程荷载等。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影响边坡稳定最重要、最活跃的外在因素,其他大多起触发作用。查明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对了解边坡失稳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滑坡形成的内部条件 产生滑坡的内部条件与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结构、构造和产状等有关。不同的岩土,它们的抗剪强度、抗风化和抗水侵蚀的能力都不相同,如坚硬致密的硬质岩石,它们的抗剪强度较大,抗风化的能力也较高,在水的作用下岩性也基本没有变化,因此,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往往不容易发生滑坡。反之,如页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