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认知与行为

第三章社会认知与行为
第三章社会认知与行为

第三章社会认知与行为

☆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

2、掌握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及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3、了解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和模式。

4、掌握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认知的概念、范围及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难点:归因理论及其运用

☆ 教学内容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要认识其他人,与他人打交道。研究对人的认知及其规律的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认知,也称为社会知觉。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人们在认识他人时,对人所形成的初步印象。如你在路上碰到一个陌生人,或在社交场合碰到一个相识不久的人,通过初步交往形成了印象,但对他的本质特征(如能力、性格)还缺乏了解,只有在今后的进一步交往中,随着接触增多,才能形成较深的印象。

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接触时,根据他人的外现行为,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选择性

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外界刺激,但对同样的刺激,人们所作出的反应程度却不完全相同。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并依此对外界刺激作出自己的反应:选择某些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

(二)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认知反应的显著性是指刺激物对个体的意义越重大,那么认知反应就越显著。

(三)防御性

当代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社会认知和自我防卫机能息息相关。当刺激物的出现破坏了个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时,个体可能采取的自我防卫方式是避开刺激物或是消极反抗。

(四)认知的完形特性

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即把认知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如果对刺激物了解的不完整时,倾向于从主观上根据自己的经验,给认知对象添补细节,形成完整的印象。德国格式塔学派研究发现,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下述原则:

1.接近原则。两种刺激若在空间上彼此接近,则具有被看成属于一个组织单位的倾向。例如,下列的图形容易被认知为三个圆圈一组的。

○○○○○○○○○○○○

2.相似原则.两种刺激的性质相似,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如在企业中销售人员、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各被视为不同的群体。

3.闭锁原则。几个知觉对象包围一个空间,则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连续原则。当知觉对象在时间上、空间上具有连续性时,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知觉对象组合的连续性原则对企业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认知的类型

(一)他人认知

(二)自我认知

(三)人际认知

(四)角色认知

四、社会认知的信息范围

从动态上看,社会知觉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最初,认知者只能接收到有关对象外部特征的信息。在这个基础上,认知者不断拓展认知范围,开始涉及对象的内在属性。与此同时,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认知对象与周围的人加以对照,试图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认知者并不忽略对自己的认知,他们往往把自己同一定的认知对象置于某种关系网络之中,并形成对这种关系的判断。

依照上述分析,社会认知信息范围基本上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特征

一个人的外部特征常常是人们最先看到的信息。通过一个人的相貌、高矮、胖瘦、肤色、衣着、发型,我们可以看出他(她)是男还是女,大约有多大年纪,是时髦还是朴素,通过一系列特征的整合,我们可以对这个人心理状态作出某种判断。

1、相貌

相貌具有生物性,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人的相貌也即五官不仅具有生物性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这同样不容忽视。相貌不等于表情,但表情是通过相貌来表现的,表情本身又是个体心理的反映。因此,人的相貌就如人的生理需要一样,不仅具有生物性而且具有社会性。人的表情的多样性可以掩饰相貌,对人的相貌的推断还有很多主观方面的偏见因素,所以这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是社会认知信息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唯一的方面。

2、体型

体型同人的相貌一样,不仅具有审美的价值,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心理特点。从统计数字来看,体型确实同个性有一定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下,有些人因无法应付而改变了自己的饮食习惯,造成内分泌失调,可能使体型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过量进食造成脂肪积累或由于多虑苦恼而不想吃东西变得骨瘦如柴。这表明,体型的变化同人的社会性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如果把体型看作人的心理状态的标志,而排斥其他因素,那也是不正确的,和相貌一样,体型也只是一种参考的因素。

3、发型、服饰

发型和服饰,在现代社会中是表现自我的重要手段,是对相貌、体型进行加工、掩饰、衬托的最普通、最简单的方法。适宜而得体的服饰,不仅可以展示人的内在魅力,而且也能表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因此通过一个人的发型和服饰判断其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性,是认知人的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言语、动作

言语是说出来的话,动作是肢体或面部的活动,人的外部特征是静态的,而言语和动作是动态的,因而言语和动作更能够反映个体当时的心理状态。这样说当然并不含有外部特征只反映一般心理状态、言语和动作只反映当时心理状态的意思,人的某些个性心理特征例如能力恰恰在言语和动作中才能更充分地显示,人的气质、性格在言语和动作中也能对外部特征作进一步的补充。另一方面,人的外部特征只能够用眼睛来观察,而他的言语和动作需要眼、耳并用,需要“听其言而观其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言语和动作为我们认知其的个体心理提供更可靠的凭据。

一般来说,相同的面部表情通常表达相同的情绪状态,各民族大同小异,全人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如目瞪口呆、捶胸顿足、咬牙切齿、手舞足蹈等表情往往成为认知一个人情绪状态的客观指标。某个人如果嘴角下垂,两颊拉长,皱眉呈八字形,那他(她)多是不愉快;如果他(她)经常这副表情,那我们就可以推测他(她)可能是一个抑郁、悲观的人。

目光接触可以表示对对方感兴趣,被认为是诚实、直率;而目光不接触,说明此人害羞或害怕;但长时间的目光接触可能是愤怒、敌意的信号。

我们对他人的知觉,不仅取决于对方所说的话,也取决于他(她)怎么说,如说话的速度、节奏等。当一个人说话的速度很快时,我们常常会推断此人心直口快,是一个直率、没有心计的人;一个说话轻声慢语的女孩,常会给人留下温柔、恬静、有涵养的印象。

表情、手势、体姿传递的信号不统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的社会性。在于意识支配动作时两种强弱不同的、矛盾的信号互相干扰,以及植物神经系统的自然应激。观察个体的表情、手势和体姿,不仅要从它们表达了什么,也要从它们的表达是否一致以及为什么不一致来认识人的心理。而这又是以表情、手势、体姿的各自的真伪性的判断为前提的。

表情同手势和体姿比较起来更容易被注意,所以它也更容易装假。脸部表情越丰富越能够看出心理变化,因而善于掩饰的人总习惯于控制脸部变化,保持表情的稳定性。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认为,真正具有意义的表情一般都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例如有所指向的微笑只有4至5秒,超过5秒的微笑是没有特定内容的。人们往往注意对方的眼神,而眼神也是能锻炼和控制的,坦荡的眼神并非一定代表坦荡的胸襟,而且老练的人往往用垂下眼皮、看着桌上的东西或用沉思的眼神掩饰心中的慌乱。

手势包括手的各种动作。弗洛伊德曾说:“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美国的心理学家曾研究过说谎时人的手势,认为它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手的动作减少;第二,以手摸触脸部的动作增加;第三,摊手的动作增多。他们并能解释说,手的动作减少是因为注意力集中于说谎,而怕手的动作“多嘴多舌”;触摸脸部是因为想帮助嘴说谎而又怕弄巧成拙;摊手是想加强谎言的可信度。当然这些原因都是在潜意识中探寻的,说服力不强。不过手势确实反映人的心理,这是可信的。

心理学家们在警告人们不要为表情、手势、体姿的假象所迷惑的时候,提出了四条原则:第一,离脸部越远发生的动作越为真实;第二,越不自觉的动作越为真实;第三,越不明确的动作越为真实;第四,越不自然的动作越为真实。用这四条原则来检验人们言语和动作的真伪性,一般能较为准确地认知个体的心理。

(三)行为

虽然外表与非言语线索是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所利用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最有用处的信息还是他人的行为,因为许多行为与某些人格特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一个人热心公益事业,我们就会认为这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人贪污受贿,我们就会认为此人是一个利欲熏心的人。

琼斯与戴维斯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此理论还分析了人们在什么时候会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来推断此人具有与他(她)的行为相对应的内在特质。

(1)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如当一个消防员冲入火中抢救人时,人们不一定据此行为推断此人是利他的、勇敢的,因为这是他的职责。人们对消防员这一角色的期望就应如此。但如果是一位过路居民勇敢地冲入火中抢救人时,百分之百的人都会据此行为推断此人是利他的、勇敢的。

(2)某人从事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非在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那我们就会认为此人的行为与其内在的品质相对应。

总之,人们会利用所能获得的各种线索对他人形成印象。但线索(如人的长相、穿戴、身体姿势等)本身并无意义,它们是根据知觉者记忆中所储存的有关人、行为、特质的知识来解释的。另外人们要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概括性认识。所谓的印象形成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

五、认知偏差

(一)首因效应

又称为优先效应,即所谓“先入为主”。指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较为强烈,从而左右对后来信息理解。

(二)近因效应

是指根据最近出现的信息所形成的强烈印象,而忽略了过去信息所留下的印象。

(三)晕轮效应

指在对人的知觉中,此人有某种品质或某种特征较为突出,使人产生特别清晰明显的倾向,并由此产生一定情感,使后来有关此人的信息都带上了情绪色彩,再由此去推断此人尚未获悉的品质。

(四)刻板效应

由于社会的影响,对某一类人的产生稳定不变的看法,以致在后来看待人时把此类人归类,用这类人的印象来照套某个人。

第三章 社会认知与行为

第三章社会认知与行为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 2、掌握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及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3、了解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和模式。 4、掌握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认知的概念、范围及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难点:归因理论及其运用 ☆教学内容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要认识其他人,与他人打交道。研究对人的认知及其规律的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认知,也称为社会知觉。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人们在认识他人时,对人所形成的初步印象。如你在路上碰到一个陌生人,或在社交场合碰到一个相识不久的人,通过初步交往形成了印象,但对他的本质特征(如能力、性格)还缺乏了解,只有在今后的进一步交往中,随着接触增多,才能形成较深的印象。 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接触时,根据他人的外现行为,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选择性

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外界刺激,但对同样的刺激,人们所作出的反应程度却不完全相同。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并依此对外界刺激作出自己的反应:选择某些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 (二)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认知反应的显著性是指刺激物对个体的意义越重大,那么认知反应就越显著。 (三)防御性 当代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社会认知和自我防卫机能息息相关。当刺激物的出现破坏了个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时,个体可能采取的自我防卫方式是避开刺激物或是消极反抗。 (四)认知的完形特性 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即把认知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如果对刺激物了解的不完整时,倾向于从主观上根据自己的经验,给认知对象添补细节,形成完整的印象。德国格式塔学派研究发现,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下述原则: 1.接近原则。两种刺激若在空间上彼此接近,则具有被看成属于一个组织单位的倾向。例如,下列的图形容易被认知为三个圆圈一组的。 ○○○○○○○○○○○○ 2.相似原则.两种刺激的性质相似,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如在企业中销售人员、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各被视为不同的群体。 3.闭锁原则。几个知觉对象包围一个空间,则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连续原则。当知觉对象在时间上、空间上具有连续性时,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知觉对象组合的连续性原则对企业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认知的类型 (一)他人认知 (二)自我认知 (三)人际认知 (四)角色认知 四、社会认知的信息范围

自媒体对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影响

自媒体对旅游者行为决策的影响分析报告 陈笠衡

引言 当今社会信息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瞬息万变、日新月异,自媒体便是个中翘楚。随着人们接受信息的速度、深度、广度的不断增强,自媒体终端应运而生,它满足了现代人类社会对信息的各类需求,与各类传统媒体分庭抗礼,甚至有超越前者之势。而在自媒体平台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网络大V们就此搭上了“山姆大叔的顺风车”,成为了自媒体时代的第一批受益者,拥有了金钱与名望,成为众多粉丝的“风向标”。粉丝们从网络大V的自媒体平台获取到旅游信息,诱发旅游动机,从而产生旅游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动机引发行为,其诱发因素十分复杂,本文仅从一个点切入,分析网络大V对旅游者行为决策的影响。在自媒体时代,如果我们能利用好这个平台,将会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推动。例如现在的“网红经济”,这些网红其实就是一种形态上的网络大V,他们基于庞大的粉丝群体创造了巨额的经济收入。唯一不同的就是他们卖衣服卖化妆品,而我们卖旅游产品,这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研究网络大V对旅游者行为决策的影响不仅在理论上可行,在实践上也有成功的范本证实其可行性。 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网络大V与传统媒体相比其优越性的体现以及利用网络大V自媒体平台宣传旅游产品的必要性。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18岁以下 B.18-30岁 C.30-50岁 D.50岁以上 3.您是否使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终端? A.是 B.否(选择此选项则不必回答后续问题) 4.您每天大概花多少时间浏览这些自媒体平台? A.两小时以下 B.2-5小时 C.5-8小时 D.8小时以上 5.您在自媒体平台上有发布过或者浏览过有关旅游的信息吗? A.有 B.没有 6.您对这些旅游的信息感兴趣吗? A.感兴趣 B.不感兴趣 7.您喜欢哪种旅游信息的分享方式?(多选) A.文字 B.图片 C.小视频 D.直播 E.其他 8.您会因为看到自媒体平台上精彩的推送而选择实施旅游活动吗? A.会去 B.不会去 C.考虑考虑 9.您更信任哪类发布者分享的信息? A.人气低的小博主 B.人气高的网络大V

大学生职业认知小结

大学生职业认知小结 1、大学生职业认知小结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机遇的社会中,但我们必须清楚和明确的是,在这个社会中同样有着另外一个名词,那就是“挑战”。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接受各种各样的挑战,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深深地根治在我们的脑海中。我始终相信,只有在学习中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才能更加迅捷有效地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为了用理智代替茫然,用成熟代替无知,让我们现在就为我们职业生涯的规划努力吧! 一.个人盘点 个人分析 我是一个当代大学生,是家里最大的希望——成为有用之才,平时与人友好相处群众基础较好,亲人、朋友、教师关爱,喜欢创新,动手能力较强做事认真、投入,“善于思考、厚积薄发、敢于吃苦、永不言弃”与激励自我不断努力并把规划付之实践。我一直相信自己的能力,事实也告诉我,我的能力和潜力都是很好的。我做事注重细节,讲求效率与效果的统一,善于思考与反思,注重积淀,有较强的适应力、执行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学习新知的能力也很强,我相信,不当是我,大伙都有自己特长的一面。 但缺乏毅力、恒心,学习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以致一直不能成为尖子生,有时多愁善感,没有成大器的气质和个性。根据自我性格的分析,我还存在着很多亟待改善的地方,也许正是这些因素制约着我的前进和发展,因此,我必须紧自己的全力改掉这些坏毛病,使自己得到很好的完善。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如何将属于自己的工作进行到最后一刻。在无法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的时候,也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属于袭击的那一份工作和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快乐的学习和工作生活。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第二节知觉他人、群体和自我 第三节社会认知:认识他人的 高级过程 第四节印象管理:控制他人 的社会知觉和认知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二、印象的形成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3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种种现象的信息;(非社会性信息) 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里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社会性信息)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4 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object perception)或一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 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叫作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5 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J.Bruner,1947)在“价值与需 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 采用的,用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布鲁纳 6 实验材料:一套硬币,有1分、5分、 10分、25分、50分等种种大小不同的 圆形硬币;另一套是与硬币大小形状相同的硬纸片。实验对象:30个家庭贫富不同的10岁孩子。 实验程序:先把两套材料先后投射在银幕上,让被试依次观看,然后移去刺激物,让被试画出刚才看到的硬币与圆形纸片。 实验结果:被试画出来的圆形大小和实际上看到的刺激物不完全相同,他们画的圆纸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的大小较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大小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更大。 社会知觉实验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7 社会知觉的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8 人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9 角色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0 人际关系的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1 群体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2 社会因果关系知觉 第 1 页共1 页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社会心理学知识(4) 一、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的含义有所不同。后者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客观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前者则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其行为原因的判断与解释。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二、社会知觉的范围 1.面部表情 人是富有表情的动物。人的表情往往能反馈其身心状态。在诸种表情中,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物,它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习惯的部分。相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相同的情绪状态,全人类有较高的一致性。面部表情以面部肌肉变化为标记。 目光接触是面部表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眼睛是心灵之窗”,目光传达许多重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知觉到他人的情绪、态度、意向等。几乎人的全部体验尽在目光之中。 2.身段表情即姿势和体态,它可显示个体的情绪状态。其中双手姿势是较为敏感的。 3.言语表情 它不是指说话的内容,而是指说话时的音量、语调、节奏等特征。人们通过言语表情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其准确性往往与通过面部表情的判断一样。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印象。个体将他人许多有意义的特征进行比较、概括与综合,形成一种总的印象。但这些特征的重要性不一样,有些处于知觉中心,有些则处于知觉的边缘。许多研究发现,热情还是冷漠在对他人人格知觉中,处于中心位置是中心特征;而文雅还是粗鲁则被认为是边缘特征。 研究表明,根据外表判断人格特征往往是不可*的。通过行为观察、分析生活史以及使用人格量表进行测查等手段可对他人人格的知觉较为全面和准确。 (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括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即他人与他人的关系。洋见本章第六节。 (四)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知。这个领域叫归因。本节第三单元将专门讨论。 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一)认知者的经验 经验不同,认知者对相同的认知对象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英文] social percepti on [编辑本段][名词解释] 社会知觉: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有时又称作人际知觉。 [编辑本段]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信息;另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 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如果说后者是社会性信息,则前者为非社会性信息。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做社会 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一些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换句话说,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通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 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当个体能够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他自己便可以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因此相互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知觉。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和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代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另外,人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获得对人的知觉要比对物的知觉更为困难。 近年来,现代认知心理学介入社会心理学,出现了社会认知这个词,社会认知的含义与社会知觉相当,但侧重从认知结构的角度探讨社会知觉的过程。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社会认 知的过程。 [编辑本段]社会认知的过程 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这一过程可以 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 (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也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刺激的物理强度,刺激与刺激背景之间的差异,刺激的重复出现和运动特征,认知者的需要、兴趣、动机、认知风格,以及刺激的情境 他人的言谈举止、表情、声调,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群体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群体的气氛 很冷淡,你便有了这里的人很冷漠的印象。你总要去寻找一些与先前经验一致的信息,如自己不知道去哪里打水而没人告诉你等。其实,水房就在办公室的隔壁,而且门口有醒目的标牌 别人以为你已经知道了,才没告诉你。先前的经验使你忽略这些信息。先前经验容易使人得

大学生职业认知小结4篇

大学生职业认知小结4篇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机遇的社会中,但我们必须清楚和明确的是,在这个社会中同样有着另外一个名词,那就是“挑战”。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接受各种各样的挑战,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深深地根治在我们的脑海中。我始终相信,只有在学习中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才能更加迅捷有效地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为了用理智代替茫然,用成熟代替无知,让我们现在就为我们职业生涯的规划努力吧! 一.个人盘点 个人分析 我是一个当代大学生,是家里最大的希望——成为有用之才,平时与人友好相处群众基础较好,亲人、朋友、教师关爱,喜欢创新,动手能力较强做事认真、投入,“善于思考、厚积薄发、敢于吃苦、永不言弃”与激励自我不断努力并把规划付之实践。我一直相信自己的能力,事实也告诉我,我的能力和潜力都是很好的。我做事注重细节,讲求效率与效果的统一,善于思考与反思,注重积淀,有较强的适应力、执行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学习新知的能力也很强,我相信,不当是我,大伙都有自己特长的一面。 但缺乏毅力、恒心,学习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以致一直不能成为尖子生,有时多愁善感,没有成大器的气质和个性。根据自我性格的分析,我还存在着很多亟待改善的地方,也许正是这些因素制约着我的前进和发展,因此,我必须紧自己的全力改掉这些坏毛病,使自己得到很好的完善。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如何将属于自己的工作进行到最后一刻。在无法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的时候,也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属于袭击的那一份工作和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快乐的学习和工作生活。 二、过去一年半的盘点 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一年半了,这个时候做规划不同于初来时,就在于对大学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具体规划前做一些总结。 在这一年半年的时间里,总体来讲过得有些混乱。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对大学生活的不了解造成了一种盲目,时间安排的不是很好,学习方法也不是最优的。 有时会感到一些迷茫,上课不太认真,参加的课外活动多一些,疏忽的学习是最重要的事。今后将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并作为就业准备。

社会知觉和认知归因练习题(标准答案)

社会知觉与认知练习题 一.说出下列现象属于社会认知中的什么原理/现象? 1.一个人因为牙齿长得不好看,她笑的时候会习惯于抿着嘴巴 印象整饰 2.一个智慧的教授如果还给人以热情、幽默的印象,那么人们就会提高对他的整体印象。 加权平均模式 3.人们在出席某个重要的晚会时,经常会穿戴高贵、典雅或性感的服饰。 印象整饰/印象控制 4.从事公安、警务工作的人会不自觉地对他人有一种习惯性的警觉。 投射效应/认知对象的职业习惯与认知 5.疑心重重的人,往往也会认为别人不怀好意,而对他人缺乏信任。 自我图式与认知/投射效应 6.“他我”意识浓重的日本人会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特别谨慎。为了不破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行为相当谨慎,为的是避免功亏一篑。 印象整饰 7.每个人对他人进行认知判断时通常根据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据此进行推断。 印象形成的中心原则 8.日本是个典型的男尊女卑的社会。 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9.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投射效应 10.同样是老师的评分,在教学效果基本相同时,我经常会给教授级别的老师打分比讲师级别的高。 仁慈效应 11.某个名人演讲,即使你心理实在不敢恭维,你也不敢在众人面前评价他的不是。或者,你会尽量思考他的演讲内容包含什么深刻含意。 仁慈效应 12.不管有多大的缺点,选男朋友只认富二代的认知心理是? 印象形成的平均模式 13.河南出骗子,我们公司不招河南人。刻板印象 14.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湖北人太精明,我不喜欢跟湖北人打交道。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15.只要你认为自己行,你就一定行。心理暗示//皮格马利翁效应(自验预言) 16.以偏概全。晕轮效应 17.相貌影响人们对他/她的其它方面的判断。晕轮效应 18.所谓爱屋及乌,我喜欢她也喜欢她的朋友。晕轮效应 19.上一次他给我留下很坏的印象,以后我不想理他了。近因效应 20.人在进行社会认知时并不对关于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走捷径,有选择性地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有帮助的信息。 21.吃中国菜,娶日本老婆,住英国的房子,到美国赚钱。刻板印象 22.情人眼里出西施。晕轮效应

第三章 旅游者的知觉与学习

第三章旅游者的知觉与学习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者知觉和学习的概念、特征;分析影响旅游者知觉和学习的因素;理解旅游者只觉得心理效应与社会知觉;针对旅游营销引导旅游者行成积极的旅游知觉;学习旅游知识。 第一节旅游者的知觉 一、旅游者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的整体反应。 如:汽车由颜色、外观、品牌等各种属性组成,我们感觉这些属性,并将他们相互联系、加工、综合,在头脑中行成“汽车”这样一个具体映像。再如瞎子摸象也是一个知觉的过程。再如对人的长相、衣着、谈吐、行事等各种特征组成,同样经过我们头脑加工、综合,在头脑中行成“个体人”这样一个具体映像。 知觉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进行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对客观事物的记忆、思维、想象、创造都是从知觉开始。 它使人产生需要——产生行动动机——进行实践活动 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形成知觉——加深了解(对产品知觉度提高)——行成主观态度——产生购买动机(决策)——实施购买行为(实践活动) (二)旅游者知觉得基本特征 (1)旅游者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选择的加工能力。

知觉具有选择性和选择性注意的特性。 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因为--“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再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再如:同样去一个风景区:有的人为美食,有的人为美景,有的人为美女。 这一特征使旅游者能够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旅游刺激和刺激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干扰,产生良好的知觉,获得旅游乐趣。 (2)旅游者知觉的理解性 在选择过程中,人们往往根据以前的知识经验和知觉时的兴趣动机来理解、觉察刺激,并进行取舍和加工,用一定的形式理解客观事物的含义,从而形成整体的知觉映像。这是理解性的特征。 如: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同样进入原始森林,有的人看植物,有的人看动物,有的人

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分析

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分析 一次完整的旅游过程存在着两个基本行为,即决策行为和空间行为。决策过程在前,一般发生在客源地;空间行为在后,发生在接待地。空间行为的效益受决策水的制约。 (一)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1、什么是旅游决策行为 决策行为是一切实际行为发起和进行的前导行为,是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从两个以上的可替代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满意方案来的过程。所谓旅游决策行为,就是在外出旅游前,人们根据可收集到的有关信息,结合自己的旅游偏好,选择、确定旅游目的地、旅游路线及旅游方式的过程。 2、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 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因素主要有感知环境和旅游偏好。 (1)感知环境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是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根本原因,但不是影响立场有决策的直接原因。直接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原因是感知环境的差异。此差异不是指客观存在的环境差异,而是决策人头脑里感知环境的数量及对环境感知深度的差异。 感知环境即通常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所获得的对外界环境的整体印象。 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感知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旅游地的旅游环境和客源地到旅游地的感知距离。 旅游环境包括旅游地的性质、旅游地内资源的内容及组合状况、不同逗留时间的活动内容组合、旅游地的环境质量、旅游地的接待条件等。 旅游地的性质,系指其旅游功能是游览观光型、度假型、娱乐型、购物型还是以某项功能为主的综合型,以及在同类旅游地中的知名度。 旅游资源内容及组合状况,系指旅游地的资源是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还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体,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资源登等级组合是指国家级的、省市级的或地区级的旅游资源的组合状况。 不同逗留时间的活动内容组合,是旅游地经营者根据旅游者可能停留的时间类别,人为地将本地的旅游景点或各项旅游活动搭配组合成几种方案,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如北京有一日游、三日游、五日游的不同组合方案,颐和园也有两小时游、半日游、一日游的不同组合。 旅游地的环境质量,是旅游者越来越关心的因素。在同类旅游地中往往是这项因素最终左右了决策。 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即旅游地所能提供的吃、住、行、娱、购等方面的条件。 上述五个方面,即是旅游环境被感知深度的具体表现。 感知距离与客观距离是距离概念内涵的两个方面。客观距离是地表两点之间的实际长度,以里程来衡量。感知距离是一种心理感应距离,是用克服客观距离所消耗的时间、资金和精力给人的感应来衡量的。客观距离是感知距离的基础,感知距离的远近取决于交通便利的程度。现在,人们通常说地球变小了,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由于航空事业的发达,缩小了人们头脑中洲际间往来的感知距离。 在旅游决策过程中对旅游地的吸引力起着增强或削弱作用的是感知距离而不是客观距离。 由于感知环境的限制影响,人们在旅游决策中所追求的最大旅游效益,可能是满意的,但不一定是最佳的。

社会知觉概述

第一节社会知觉概述 导课:在上课前,我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吧。一个世界500强的公司经理在回办公室取东西时,发现自己没有带钥匙,此时他的私人秘书已经下班,经理试图联系未果。于是经理难忍怒火给他的秘书发了一封措辞严厉的谴责信。经理在邮件中写到:我曾告诉过你,想东西,做事情时不要想当然,结果晚上你就把我锁在门外了,从现在起,无论是午餐时段还是晚上下班后,你跟你服务的每一名经理都确认无事后才能离开办公室,明白了吗?可想而知啊,这样的一封邮件发出去,秘书会怎么回复呢?后来秘书给经理回复了邮件,她写到:首先,我锁门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如果丢了东西这个责任谁来负?其次,你有钥匙自己没带,就不要说别人的不对。第三,已经到了下班时间,你无权干涉我的私人时间。第四,我从工作以来,就一直很尽责任,加班也没有怨言,你还用这种语气,请注意一下。 由此可见,只要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不可避免的从外界接受各种信息并对此作出反应。知觉过程就是人们依赖自己的经验,对所获得的信息作出判断。作为一个管理者,在管理中要预见和理解人的行为,认识到员工与管理者的知觉差异与归因是十分重要的。本章将介绍知觉的一般概念机特征,然后对直接影响管理效能的社会知觉以及归因进行探讨与学习,希望对管理者的实践有所启迪,达到提高管理绩效的目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有关知觉与社会知觉的知识。{写板书,第三章,第一节}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感觉。感觉—个体对于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PPT感觉分类) ⑴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⑵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综合与解释。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1954年,加拿大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

职业认知总结3篇

职业认知总结3篇 职业认知一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机遇的社会中,但我们必须清楚和明确的是,在这个社会中同样有着另外一个名词,那就是“挑战”。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接受各种各样的挑战,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深深地根治在我们的脑海中。我始终相信,只有在学习中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才能更加迅捷有效地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为了用理智代替茫然,用成熟代替无知,让我们现在就为我们职业生涯的规划努力吧! 一.个人盘点个人分析 我是一个当代大学生,是家里最大的希望——成为有用之才,平时与人友好相处群众基础较好,亲人、朋友、教师关爱,喜欢创新,动手能力较强做事认真、投入,“善于思考、厚积薄发、敢于吃苦、永不言弃”与激励自我不断努力并把规划付之实践大学生职业认知小结4篇大学生职业认知小结4篇。我一直相信自己的能力,事

实也告诉我,我的能力和潜力都是很好的。我做事注重细节,讲求效率与效果的统一,善于思考与反思,注重积淀,有较强的适应力、执行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学习新知的能力也很强,我相信,不当是我,大伙都有自己特长的一面大学生。 但缺乏毅力、恒心,学习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以致一直不能成为尖子生,有时多愁善感,没有成大器的气质和个性。根据自我性格的分析,我还存在着很多亟待改善的地方,也许正是这些因素制约着我的前进和发展,因此,我必须紧自己的全力改掉这些坏毛病,使自己得到很好的完善 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如何将属于自己的工作进行到最后一刻。在无法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的时候,也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属于袭击的那一份工作和任务大学生职业认知小结4篇工作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快乐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二、过去一年半的盘点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一年半了,这个时候做规划不同于初来时,就在于对大学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具体规划前做一些总结。 在这一年半年的时间里,总体来讲过得有些混乱。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对大学生活的不了解造成了一种盲目,时间安排的不是很好,学习方法也不是最优的。

旅游者决策行为研究

旅游者决策行为研究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以保持原始森林、动植物资源等风景为LI的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而独具特色。九寨沟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其髙质量的自然美景、人文景观、风情民俗、藏羌文化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且以高山湖泊、瀑布、灰华滩、灰华堤堰等迷人的水景组合和天然动植物为最优。自1984年开放以后,地区旅游业蓬勃发展,游人数量山最初的27529人次发展到1996年的170301人次。然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国内游客,根据1992?1996年资料统计,国内游客占90.59孰港澳台游客占& 48%, 外国游客占0.93%①,且国内旅游者在行为和行为属性方面有其独特性。我们于1997年8月在沟口现场随机发放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342份。通过问卷调查,使用决策模型、区位分析、影响系统分析和收益一成本分析等方法,对其国内旅游流进行研究,了解其潜在旅游者的心理与需求偏好特征,因而能有助于提高九寨沟在潜在消费者中的感知印象,积极引导其动机偏好,进而深化游客心理旅游形象及发展壮大客流市场。 1九寨沟国内旅游流结点研究 旅游行为研究是指以旅游H的地环境映象为基础的旅游流主体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其行为不仅决策于对环境信息进行感应、评价(判断和选择),还取决于人的主观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不 同偏好)的观察和感觉,强调人的"感知”(感应perception和认知cognition)到“行为”对环境变化和分布规律的影响。而产生旅游行为的旅游流三要素主要是两结点(旅游U的地和客源地)和连接线路,所以旅游流的研究包括客源地的特征与 L1的地的资源特征及现状、旅游流流动特征(如交通方式、路途花费以及与其他目的地或结点的关系)等。 1.1九寨沟目的地研究 九寨沟旅游资源可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即物质层(瀑布、钙化堤堰及钙化滩、动植物等自然和水磨房、经幡等人文景观)、心物层(当地的建筑艺术风光、藏羌语言与文化、宗教习俗等)、心理层(当地居民思想观念、意识等),且都有独特的价值。Juckle(1976)认为这些旅游者事先感知和行为空间中的地理物象是知觉判断、区位优选和决策形成的基础,且具有主观能动、距离衰减和动态的特征⑴。随着高品位景点的逐渐开发,游人的兴趣有向更深的心物层和心理层转移的趋势。 但要注意其资源的消极发展趋势。如山于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导致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以及能源的消耗对水景色彩的形成、对水景中钙华的发育均有致命性的影响,人为因素还导致co:浓度增大,从而破坏堰塞堤坝。同时,九寨沟的堰塞湖泊群因处在喀斯特盆地深切的峡谷中,受到区内的固体径流、喀斯特化作用和人为排污的影响,使部分湖泊产生不同程度的衰老现象或“富营养化”⑵。 “风景”是一个自然和文化环境的有效组合,且以“风”(风情民俗)为依托前提⑶,九寨沟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是以其独特的藏羌民族文化风情为丰富内涵的。而LI 前普遍存在的少数民族在服饰、生活习惯、建筑等方面的“汉族化”问题,已淡化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降低了资源的吸引力。另外,因环绕九寨沟风景区的“九环线”

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计划决策

一、自我认知 通过人才测评分析结果以及本人对自己的认识、朋友对我的评价,我认真的认知了自己。 1.职业兴趣:社会型,希望与他人有更多的交流 2?职业能力:乐于助人和与人打交道,乐于处理人际关系。喜欢从事对他人进行传授、培训、帮助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愿意发挥自己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引导别人。通常他们有社会责任心,热情、善于合作、善良、耐心,重视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3?个人特质:喜欢自由;观察力强,喜欢安静、热情,能够吃苦耐劳;主张少说多做;喜欢独立工作。 4.职业价值观:基于家庭条件,我会先考虑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对所选择的职业要有能 从中不断学习并获得新知识的机会;同时考虑这份工作是否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自己的理想;最后,也考虑这份工作我是否合适去做,我的能力是否能胜任,等等的一些相关的问题。 5.胜任能力: 1)能力优势:头脑灵活,有较强的上进心,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强;相信自己行,能全神贯注,能够客观地分析和处理问题。 2)能力劣势:做事过于理性,而有时候应该是按常规出牌的;有严重的个人中心主义,有时听不进别人的劝导;对自己过于放松。 自我分析小结: 我认为自己明确职业兴趣及方向,有一定的能力优势,但是也有一定的能力劣势,所以要发挥自己 的优势,培养自己不够的能力。平时要多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强化的训练,譬如,要多练练写作,多

看一些课外书,拓宽自己的视野,等等。 二、职业认知与决策 1.家庭环境分析: 家庭比较幸福,父亲商人母亲家庭主妇,家庭文化氛围比较好,姐姐上大学,父母亲均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支持我们最低完成大学教程。 2.学校环境分析: 我就读于华侨大学,生活环境一般,教学设施齐全,且比较先进,教学水平也较先进,研究生与本科生一样很受重视;所在金融学系是全校比较好的学科,专业课的科目都一致好评,毕业的就业率比较高;教学质量高,师资雄厚,总的来说,整体教学还是在不错的。 3.社会环境分析: 我国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失业率居高不下等等,都使我们的就业环境看起来不容乐观,而现在大学生毕业渐渐增多,而且需求量渐饱和,有些地域还存在性别歧视,女性就业前景不是很好。不过,政府愈来愈重视预防专业,我正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才能,以在千万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4.职业环境分析: 随着国际金融机构的逐渐进入,?国内金融机构必然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 必须对现有的分业经营体制进行改革,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与国际金融业的接轨。金融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更是极端危险的,很容易使中国金融的发展陷入一种盲目的简单的混业状态,而放弃追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之间的相互合作效应。 5.职业决策: 综合前面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这两部分的内容,我得出本人的职业定位的SWOT分析如下: 内部因素:优势因素(S)弱势因素(W) 头脑灵活,逻辑推理能力较强具有个人中心主义,顽固具有创造力,认真,负责不喜欢模式化工作,偶尔会有厌倦心理有毅力,观察力强 外部因素:机会因素(O)威胁因素(T) 新兴专业的工作岗位相对社会环境不断变化,

职业生涯规划书-自我认知

职业生涯规划书 前言 在现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岗位早已经供不应求,毕业后能有一份好的工作是每个大学生都期待的。一方面需要机会,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适应社会,去适应这种竞争的环境,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规划,清晰地认清自己,明确的规划出自己的人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在还剩下的大学生活里,我要为以后好好做好准备,以十足努力来应对各种所需要面临的困难,以规划书为指导,走出一条自己满意的,精彩的人生道路。 一、自我认知 综合上个星期做过的综合测评和自己对自己目前的认知,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安静,为人和善,做事认真负责,能注重细节,有耐心的人。如果认真投入到一件事情中,我会认真把它给做好,直到自己以及身边的人满意为止。在陌生环境中我不会感到不自在,却不会主动和陌生人说话,但是有人和我说话我会热情回应。我适应环境能力较强,这对以后工作地的取向是一个优势,我不会对工作条件要求太苛刻。这一点也会使我很快融入到一个新集体中,但是前提条件是有人指引我,指引我熟悉陌生的环境,如果仅凭自己一人可能做不到。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健谈的人,但我相信在团队合作中我会是很有作用的一份子,所以一项工作如果是团队性质的话,我会很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平时自己也喜欢唱唱歌,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会安静地画一些画,看一点文学作品,在艺术方面也算是有点

擅长。纵使自己有一些优势,但是我知道自己的好多缺点却会压着那些优势,至于缺点,如我有时对自己的要求太低,放纵自己,克制能力不是很强,有事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对一些事一些问题不敏感,以至于错失很多机会。最大的不足还是在于不敢主动同陌生人讲话,这是首先要克服的,以后走上社会,走进工作,人际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所以无论如何,自己必须不断提醒自己要不分陌生和熟悉,锻炼出一个强的交际能力。大一的时候曾做过一点兼职,积累了一点点经验,但是远远还不够,在毕业之前还要锻炼这一方面,为以后走上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职业认知 根据调查,现在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后从事的工作80%以上和原专业无直接联系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轻工、医药卫生、商检、化工、农业、冶金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与生产及管理工作。(本科四年) 每年一次性就业率都较高,就业行业包括教育、材料、军工、汽车、军队、电子、信息、环保、市政、建筑、建材、消防、化工、机械等行业。部门包括:各级质量监督与检测部门、科研院所、设计院所、教学单位、生产企业、省级以上的消防总队等。 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适宜到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医药、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适宜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宜继续攻读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

旅游消费行为第三章1 感知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三章感知与旅游消费行为 在探讨旅游消费动机问题时,我们谈到需要是行为的动力源泉,而需要则是人们对环境认知的结果。 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基础,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其中认知过程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是行为的必要前提。感知是认知活动的开始和基础阶段,也是我们了解旅游消费行为的重要线索和起点之一。 虽然个体面对的外部世界是相同的,但其感知结果却存在差异,这是因为感知的对象尽管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感知的主体情况却各不相同,这导致人们在识别、选择、组织和理解的感知过程中有强烈的主观性。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依据客观的事实,而是依据自己感知中的事实。 旅游消费者所感知的事实才真正会影响他们的旅游消费行为。 本章重点讲述三个问题: 一、旅游消费者的感知过程(可能要分解为两个知识点?) 二、旅游知觉的一般规律 三、旅游感知与旅游购买决策

通过学习旅游消费者的感知过程、旅游知觉的基本规律、分析影响旅游感知的诸因素以及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条件和环境的感知,进而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感知对旅游消费决策及旅游满意度的影响,以便在旅游经营管理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旅游经营策略,更好地为旅游者服务。 知识点一:旅游消费者的感知过程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过程,是人们获得各种知识和经验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和起步,这一过程是通过感觉、知觉、注意等心理机能的活动完成的。 感知过程贯穿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始终(可配画面或视频) 旅游消费前阶段——旅游消费者对营销刺激的感知,如我们看到的旅游广告、展销会上看到的宣传资料、网络上看到的景点视频旅游消费中阶段——对旅游活动及各种设施服务的感知,如我们对所下榻的酒店的感知、对景点的感知、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对当地居民的感知 旅游消费后阶段——对旅游经历的回忆和评价,如我们整理旅游照片、视频、撰写游记、朋友圈里分享等

17春福师《旅游消费者行为学》在线作业一

2017秋17春福师《旅游消费者行为学》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 个人/商务因素是会展旅游者决策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属于这一因素的有() A. 人文化程度 B. 个人兴趣爱好 C. 个人财务状况 D. 个人认识水平 正确答案: 2. 根据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基本类型,这类旅游消费者在购买之前,购买目标虽大体明确,但具体要求不明确,购买行为往往是经过挑选、比较之后实行的,这种购物类型属于() A. 不确定型购买 B. 确定型购买 C. 半确定型购买 D. 冲动型型购买 正确答案: 3. ()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 A. 知觉 B. 感觉 C. 需要 D. 动机 正确答案: 4. ()“城市旅游形象的面孔” A. CIS B. VI C. BI D. MI 正确答案: 5. 万豪酒店旗下万豪宾馆定位的消费群体是() A. 销售经理 B. 业务经理 C. 高级经理人员 D. 普通销售人员 正确答案: 6. 根据旅游消费需求的基本类型,在旅游前对某一旅游场所或项目有一定的偏爱并有强烈的参与欲望,则属于() A. 渴望性旅游需求

B. 嗜好性旅游需求 C. 功能性旅游需求 D. 快乐性旅游需求 正确答案: 7. 下列哪个属于消费者行为综合模型() A. 阿塞尔模型 B. 米德尔顿的“刺激-反应”模型 C. 莫霆荷的度假旅游者行为模型 D. 斯莫尔的旅游者决策过程模型 正确答案: 8. 某先生偏爱希尔顿饭店,只要目的地有希尔顿饭店,他就毫不犹豫选择希尔顿饭店不会考虑其他品牌饭店,这种消费决策称为() A. 名义型购买决策 B. 扩展型购买决策 C. 有限型购买决策 D. 理智型购买决策 正确答案: 9. 旅游消费动机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方面条件为() A. 旅游需要、外部刺激 B. 健康、景观 C. 文化、交通 D. 地位声望、旅游商业环境 正确答案: 10. 洛阳的仿唐三彩、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云南白药等旅游商品的名字都不超过5个字,且顺口,不用生僻的字,说明商品的命名符合旅游者购物行为的()心理要求。 A. 言简意赅 B. 语言动听 C. 名实相符 D. 有艺术感染力 正确答案: 11. 旅游者在进行购物消费时,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延伸并发展,体现了旅游者购物动机的()。 A. 多样性 B. 发展性 C. 层次性 D. 伸缩性 正确答案: 12. 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冲击现象对旅游消费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一般要经历三个比较典型的阶段为() A. 接触与崩溃、恢复与自立、适应与不适应 B. 接触与崩溃、平静与紧张、适应与不适应 C. 接触与崩溃、恢复与自立、体验与融入 D. 新鲜与奇特、恢复与自立、适应与不适应

(完整版)第三章旅游知觉第2节教案.docx

课题名称 课次 课型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与教学设计 辽宁科技学院教案 第 3 章旅游者的知觉 第()次课课时2 理论(√);实验();实习();、实务();习题课();讨论();其他()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知觉的内涵、分类、特点及影响因素,熟 悉旅游者对他人、人际、时间、目的地知觉的含义、途经与影响,了解旅 游知觉的研究意义及旅游者对自我、距离的知觉,以便认识旅游者的知觉 规律,为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提供心理依据。 重点旅游者对他人、人际、时间、目的地的知觉 难点旅游知觉的分类、特点及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手段 你是怎样通过表情来观察别人的内心世界的?举例说明知觉中的某个心理课外学习安排 定势在生活中的表现。 《旅游心理学》,李祝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参考资料 《旅游心理学》甘朝友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学习效果评测课堂提问 课外学习 指导安排 教学后记

第2 节旅游活动中的社会知觉 一、旅游者对他人的知觉 1、旅游者对他人知觉的含义 旅游活动中,人对人的知觉是普遍存在的,对人的知觉主要是指对别人的外表、语言、动机、性格等的知觉。旅游者对他人的知觉属于人对人的知觉,是指旅游者对他人的行为、心理及其附属物等现象的整体反映。这里的“他人”是指作为个体的“他人”,包括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地居民、其他旅游者;“他人的行为”是指他人的外显活动;“他人的心理”是指他人的内隐活动;“他人的附属物”包括他人的民族、国籍、职业、地位、角色等。 2、旅游者对他人知觉的途径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他人的知觉首先是通过感官去感知对方的言谈举止、神情仪表、行为方式,然后进行深入地了解、判断。所以,观察他人的言谈举止、神情仪表、行为方式,既是知觉他人的开始,也是知觉他人的途径。 ( 1)言谈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欲之心腹事,但听口中言”。不仅其内容反映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行为趋向、民族国籍等(通过如实叙述),语音、语调、语速的形式变化也能充分反映一个人的某一方面真实状况:语音轻快,表明心情愉快;语调高亢嘹亮,表明情绪激昂;语速急促,表明心里紧张。所以,旅游者常常通过语言知觉他人。在旅游服务接受过程中,服务人员语言清晰得体、纯正悦耳,旅客会有柔和、愉快、亲切之感,并据此做出“服务态度上乘”的判断;反之,服务语言不中听,生硬、唐突、刺耳,旅客会感到很难受,结论自然是“服务态度恶劣”。 ( 2)举止 举止是一个人姿态与气度,同样能够表达与反映个体某一方面的真实状况。以体态为例:摇头晃脑,表明十分得意、自信;手舞足蹈,表明高兴、愉悦;捶胸顿足,表明懊悔、痛苦;体如筛糠,表明惊慌、恐惧;点头哈腰,表明恭谦顺从;五体投地,表明崇拜之至。因此,观察举止也是旅游者知觉他人的重要途径。在旅游活动中,游客认为某服务员举止文明规范,是因为他观 察到该服务员举止优雅得体,如果某服务员举止轻佻放荡,游客就会认为它不正经、不自重。 (3)表情 表情是态度、情绪、动机等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探索这些心理活动的基本线索。目瞪口呆,反映一个人惊恐心理;眉飞色舞,反映一个人欢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