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柄口蘑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长柄口蘑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长柄口蘑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长柄口蘑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摘要:长柄口蘑Tricholoma longistiperum是云南热区发现的一种野生食用菌,

本文研究了该野生菌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最适宜该菌株生长的培养基

是CPDA,适宜的PH值范围为5~7之间,最适宜的PH值为6,适宜菌丝

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31℃是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最适宜的碳、

氮源分别是可溶性淀粉和牛肉膏。

关键词:长柄口蘑生物学特性

长柄口蘑Tricholoma longistiperum是口蘑属的一个新种,长柄口蘑菌株属高温型野生食用菌,在云南的滇西多于夏季发生,此菌在农历的五月才出土所以当地农民又叫“五月鸡土从”。口蘑属始于邓叔群(1964),该属菌褶初呈白色,孢子透明,称白蘑;戴芳澜启用口蘑属(1979),或借用主产张家口及关外的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 为代表而沿用,口蘑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草原上一种野生的珍稀食用菌,历来以张家口为集散地,这一带俗称“口蘑”。云南省热区发现的“五月鸡土从”,经形态学的初步鉴定认为该菌属于口蘑属的一个种,经过两年的驯化研究,2001年在实验室栽培获得成功。该菌从分类上近似于印度发现的巨大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 Massee和台湾的新记录种囊口蘑Tricholoma titans H. E. Bigelow & Kimbrough,但又有所不同。经过2002年进一步栽培和形态学比较鉴定发现,该菌显著不同巨大口蘑和囊口蘑的地方在于其菌褶离生,菌盖较小4~10㎝,且具有较短的侧生囊状体15~21×4.5~7.2μm(巨大口蘑的菌褶弯生,菌盖较大12~32㎝,无侧生囊状体;囊口蘑菌盖6~24㎝,侧生囊状体28~40×6~10μm)。据报道,巨大口蘑T. giganteum是Massee, G. 在1912年建立的新种,它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白蘑科(口蘑科)、白蘑属(口蘑属)的一个种。1970年Heim, R. 建立新种洛巴口蘑Tricholoma lobayense Heim. ,之后1973年Peerally, A. 和G. Sutra.又建立新种Tricholoma spectabilis Peerally & Sutra ,该种由于具有巨大的担子果而被Pegler, D. N. 等人在1998年新组合成Macrocybe gigantean (Massee) Pegler & Lodge comb. Nov. ,但我们不赞同此观点,因为Macrocybe内的Macrocybe gigantean和其它相关种的形态都很相似于口蘑属Tricholoma(Fr.)Kumm. 的种。因此,Tricholoma lobayense,Tricholoma spectabilis和Macrocybe gigantean都是巨大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的同物异名。1990年印度园艺研究所的Girija Ganeshan在西孟加拉,用稻草作培养基袋栽巨大口蘑(洛巴口蘑Tricholoma lobayense Heim.)获得成功,之后在日本、香港和台湾已经栽培形成了商品(仁王占地,洛巴口蘑,金福菇)。另外,台湾的新记录种囊口蘑Tricholoma titans 也已经驯化栽培成功,它是Bigelow, H. E. 和J. W. Kimbrough在1980

年建立的新种囊口蘑Tricholoma titans H. E. Bigelow & Kimbrough 。

它的同物异名还有Tricholoma cystidiosum Cifuentes & Guzman 和Macrocybe titans (H. E. Bigelow & Kimbrough) Pegler, Lodge & Nakasone 。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巨大口蘑缺乏侧囊状体构造而囊口蘑具有

侧生囊状体。因此,研究该野生菌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的学术

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采集野生的长柄口蘑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获得。

1.1.2母种培养基

PDA培养基:葡萄糖:20g 琼脂:18~20g 马铃薯:200g 水:1000ml

1.2 方法

1.2.1形态特征的观察

进行子实体形态特征描述,通过切片,直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测量担

孢子和囊状体的大小。

1.2.2生物学特性测定

1.2.2.1 培养基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为了生产上的适用,这里就选用食用菌培养的常用培养基十种[1][2]:

①C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 磷酸二氢钾:3g 硫酸镁:1.5g 维生

素B1:10ml 琼脂:18~20g 水:1000ml

②玉米煎汁培培养基:玉米粉:40g 蔗糖:10g 琼脂:18~20g 水:1000ml

③黄豆粉煎汁培养基:黄豆粉:40g 葡萄糖:20g 琼脂:18~20g 水:1000 ml

④酵母膏、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酵母膏:2.0g 蛋白胨:10g 葡萄糖:20g 磷酸二氢钾:1.0g 硫酸镁:0.5g 琼脂:20g 水:1000ml

⑤蘑菇浸出液培养基:鲜蘑菇:125~250g 葡萄糖:20g 琼脂:16~18g 水:1000 ml

⑥葱汁培养基:洋葱:250g 优质酱油:50ml 蔗糖:20~50g 琼脂:20~50g 水:1000 ml

⑦麦芽膏、酵母膏、葡萄糖培养基:麦芽膏:40g 酵母膏:3g 葡萄糖:10g 琼脂:10g 水:1000 ml

⑧合成培养基:蔗糖:3g 葡萄糖:1g 麦芽糖:1g 磷酸二氢钾:1g 硝酸铵:1g 硫酸镁:1g 琼脂:20~50g 水:1000 ml

⑨PDA培养基: 马铃薯200g 葡萄糖:20g 琼脂:18~20g 水:1000ml

⑩PDA+土培养基: 马铃薯200g 葡萄糖:20g 琼脂:18~20g 土浸

出液:1000ml

将培养好的供试菌株取直径为0.5cm的圆形接种块分别接种在以上不

同培养基的平板中央,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连续观察培养9天,测量菌

落直径并观察生长情况,每个处理重复三次。

1.2.2.2 PH值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选择对菌丝生长最好的培养基CPDA,将CPDA分别调制PH值为3、4、5、6、7、8、9、10和11,再将培养好的供试菌株取直径为0.5cm的圆形接种

块分别接种在不同PH值培养基的平板中央,在28℃的恒温箱中连续培养观

察9天。测菌落直径,观察菌落生长状况,每个处理重复三次(注:采用不

同PH值的缓冲溶液代替普通水和蒸馏水)

1.2.2.3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将培养好的供试菌株取直径为0.5cm的圆形接种块分别接种在CPDA上,置于5℃、10℃、15℃、20℃、25℃、27℃、28℃、29℃、30℃、31℃、32℃、33℃、35℃和40℃的人工气候箱中连续培养观察9天。测菌落直径,

每个处理重复三次。

1.2.2.4碳、氮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1.2.2.4.1半组合培养基的筛选

设第一组半组合培养基为A,其组份为:葡萄糖:2.0g 硫酸镁:0.15g 琼脂:2.0g 氯化钾:0.3g 甘氨酸:2.0g 水:100ml;第二组半组合培养

基为B,其组份为:葡萄糖:2.0g 硫酸镁:0.15g 琼脂:2.0g 磷酸二氢钾:0.3g 甘氨酸:2.0g 水:100ml;第三组是全组合培养基为C[13],其组

份为: 葡萄糖:2.0g 硫酸镁:0.15g 磷酸二氢钾:0.3g 硅胶:10.0g 甘氨酸:2.0g 氢氧化钾:100ml。将培养好的供试菌株取直径为0.5cm的圆

形接种块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的平板中央,置于28℃的恒温箱中培养

观察9天,测量菌落直径,每个处理重复3次。

1.2.2.4.2碳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将前面筛选的半组合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按相同比例以蔗糖、麦芽糖、乳糖、果糖、甘油、木糖和可溶性淀粉7种碳源代替葡萄糖作为碳源,以不

加任何碳源为对照,将培养好的供试菌株取直径为0.5cm的圆形接种块分别

接种在七种不同碳源的培养基的平板中央,置于28℃恒温箱中连续观察培

养9天测菌落直径,每个处理重复三次。(注:半组合培养基的组分:葡萄糖:2.0g 硫酸镁:0.15g 琼脂:2.0g 磷酸二氢钾:0.3g 甘氨酸:2.0g 水:100ml)

1.2.2.4.3氮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以前面筛选的半组合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按相同比例以硝酸钠、氯化铵、硫酸氨、酵母膏、牛肉膏、蛋白胨和碳酸氢氨7种氮源代替甘氨酸作为

氮源,以不加任何氮源为对照,将培养好的供试菌株取直径为0.5cm的圆形

接种块分别接种在七种不同氮源的培养基的平板中央,置于28℃恒温箱中

连续观察培养9天测菌落直径,每个处理重复三次。

2结果与分析

2.1形态特征

菌盖4~10cm宽,初生球形,平展半球形或伞形,顶部突起不明显,边

缘内卷;表皮白色或微米黄色;菌肉白色,肉质,较薄,具有清香味;菌褶

白色或微黄色;不等长,密生,幅较窄,与柄离生;菌柄长径24~28×

2.5~

3.5cm ,中生、长圆柱形,易弯曲,表面污白色,肉质脆性或表面半纤维质,老熟柄略空,中间稍具泡棉状,柄上部生有棉状小片,中部光滑,基部稍有膨大,附生有浓密的白色绒毛菌丝;担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卵形或椭圆形,平滑内含油球,大小3.8~6.2×3.1~

4.6μm ;侧囊状体棒状,大小1

5.0~21.0×4.5~7.2μm 。在PDA 平板培养基上培养9天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直径2.5~5.0μm ,颜色白色,紧贴培养基上生长,气生菌丝多,可以长到培养皿的壁上,菌丝有锁状联合。

图一

2.2长柄口蘑菌丝的生物学特征

2.2.1适宜生长的培养基(如图二) 试验结果表明,菌丝在CPDA 培养基上生长得最好,菌丝最浓、最密,平均日生长速度是 6.67mm 。其它培养基相比有极显著的差异,最差的是黃豆培养基,长势最差,不利于长柄口蘑的生长;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顺序是:CPDA 培养基>PDA 培养基>葱汁培养基>蘑菇浸出液培养基>玉米煎汁培培养基> PDA +土培养基>合成培养基>酵母、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麦芽膏、酵母、葡萄糖培养基>黄豆粉煎汁培养基。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图二)

2.2.2适宜的PH 值(如图三)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PH 值对菌落的生长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2345678C P D A 玉米粉煎汁黃豆粉煎汁酵母、蛋白胨、葡萄糖蘑菇浸出液培养基葱汁培养基麦芽

膏、酵母、葡萄糖合成培养基P D A 培养基P D A +土

培养基

日生长量(m m /d )

日生长量

有明显的影响,PH值在3—9之间都能生长,菌丝适宜生长的PH值为5—7之间,其中PH值为6时,菌丝生长得最好,日生长速度也最快,平均生长速度为10mm/d。

不同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图三)

2.2.3适宜温度(如图四)试验结果表明,31℃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日生长速度为8.37mm,与其它的处理有极显著的差异,27—33℃之间生长没有多大的差别,也就是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菌丝能很好的生长,15℃、20℃、25℃生长缓慢,10℃、40℃不生长,在40℃时培养基表面很干,菌丝不能生长,这也说明该菌对空气湿度要求较高,该菌株对温度的要求较高。

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图四)

2.2.4碳、氮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2.2.4.1基础培养基的筛选(如图五)由图五可以看出菌丝在半组合培养基B生长得最好,而且长得最壮最浓,在培养基B上菌丝的生长速度半组

合培养基的筛选(图五)

是5.56mm/d,而在半组合培养基A上菌丝生长的速度慢了一点,长势也没有培养基B长得好,其生长速度是4.81mm/d,全组合培养基C上菌丝不生长,因此选用半组合培养基B作为基础培养基,在作碳、氮源试验时只需换培养基B里面的碳、氮源即可。(半组合培养基B的组份:葡萄糖:20.0g 硫酸镁:0.15g 琼脂:2.0g 磷酸二氢钾:0.3g 甘氨酸:2.0g 水:100ml)

2.2.4.2碳源对长柄口蘑菌落生长的影响(如图六)不同碳源对该菌丝生长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长柄口蘑对可溶性淀粉的利用效果最好,在这种碳源上菌丝的长势最好,而且长得最快、最密、最壮,其次是甘油和葡萄糖;利用效果最差的是乳糖;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速度顺序是可溶性淀粉>甘油>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果糖>木糖>乳糖。

不同C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图六)

2.2.4.3氮源对长柄口蘑菌落生长的影响(如图七)不同氮源对该菌丝生长的影响有明显差异,试验结果表明长柄口蘑对牛肉膏这种氮源利用最好,在牛肉膏这种氮源上菌丝的长势最好,而且长得最快、最密、最壮,其次是酵母膏,在氯化氨和碳酸氨上不能生长,也就是长柄口蘑不能利用这两种氮源;不同N源对菌丝生长速度的顺序为:牛肉膏>酵母膏>甘氨酸>硝酸钠>蛋白胨>硫酸氨。

不同N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图七)

3讨论

长柄口蘑是云南热区发现的一种野生食用菌,经济性状较好,研究该菌的人工驯化栽培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索其生物学特性是该研究的关键一步。试验发现长柄口蘑的最适宜的培养基是CPDA,最适温度是31℃,最适PH值为6,最适碳源是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是牛肉膏。

参考文献

[1]张震岳《食用菌学》重庆大学出自版社1988.73

[2]蘇萬峯《食用菌栽培技术》五州出版社

[3]戴芳澜《中国真菌总汇》,科学出版社。北京;1979

[4]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79

[5]应建渐,藏穆《西南地区大型经济真菌》科学出版社。1994

[6]黄来年《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7]卯晓岚《中国大型真菌》,河南科技出版社。2000

[8]袁明生,孙佩琼《四川菌蕈》,四川科学出版社。

[9]邓叔群《中国的真菌》,科学出版社。北京;1963

[10]黄来年,适合热带地区栽培的珍稀菇——巨大口蘑,食用菌 2001,23(5).-12-13

[11]卢成英,钟以举,张敏,吉首大白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研究,微生物学通报.2001,28(4).20-23

[12]黄年来《中国食用菌百科[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3,111—112.

[13]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8;40-42.

[14]Biglow,H.E.and J.W.Kimbough.1980.Tricholma titans,a new speciec from Florida. Mycotaxon 11: 425-429.

[15]Cifuetes,T.and G.Guzman.1981.Descripcion y distribucion de hongos tropicales (Agaricales) no conocidos previamente en Mexico. Bol. Soc. Mex. Micol. 16:35-61.

[16]Heim,R.1970.Breves diagnoses latinae novitatun genericarum specificarumque nuperdescriptarum. Rev. Mycol.34:333-347.

[17]Kornrtup.A.and J.H.Wanscher.1978.Methuen handbook of colour 3rd.ed.Eyre Methuen Ltd,London.

[18]Massee,G.1912.Fungi exotici,XIV.Bull.Misc.Inf.Kew 1912:253-255.

[19]Nagasawa,E.and T.Hongo.1981.Tricholoma giganteum,an agaric new to Japan.Trans.Mycol.Soc.Japan 22:181-185.

[20]Peerally,A.and G.Sutra.1973.two new species of Tricholoma from Mauritius. Rev. Agr. et Sudriere de I’Ile Mauridce 53:117.

[21]Peerally A.1979. Tricholoma spectabilis Peerally and Sutra,an excellent giant edible mushroom from Mauritius.Mushroom Sci.10:817-828.

[22]Pegler,D.N,D.,J.Lodge,and K.K.Nakasone.1998.The pantropical genus Macrocybe gen. nov. Mycologia 90:494-504.

[23]Singer,R.1986.The Agaricales in modern taxonomy.Sven Koltz Scientific Books. Konigstein, Germany. 981 pp.

[24]Singer,R.1990.Agaricales new for Mexico or Central America.Anales Inst. Univ. Nac. Auto. Mexico, Ser. Bot.60:27-36.

[25]Zoberi,M.H.1972.Tropical macrofungi.Mcmillan,London and Basingstoke.

[26]Chee-Jen Chen and Zuei-Ching Chen,1999.Tricholoma titans,a new record for

Taiwan, Fung. Sci. 14(1,2):27-30.

Studies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itics of Tricholoma longistiperum Abstract: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itics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itics of Tricholoma longistiperum Z. F.Zhang, Y. H. He & X. Y. Ruan were reported, Which was a kind of wild edible fungus in yunnan. The most favorable media for growth of Tricholoma longistiperum was CPDA. As to the growth of the fungus, the favorable PH was 5~7 with the optimum PH 6, the favorable temperature was 10~35℃with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31℃. Among the tested carbon and nitrogen resources, starch and beef extract were better than others.

Key words:Tricholoma longistiperum biological characterisitics

双孢菇覆土技术要点

双孢菇覆土技术要点 一、覆土时间:待菌丝长到床底,竹竿两侧并明显见白色菌丝时,方可覆土。 二、覆土前准备: 1. 覆土原料配方:100m2种植面积用土 2.5m3(约3吨)、石灰100斤、谷壳150斤、多菌灵1斤、钙镁磷肥50斤。 2. 覆土原料准备:覆土前三天,取地表20cm以下土,剔除石子等杂物,铺成80cm厚;然后将石灰、钙镁磷肥、多菌灵、谷壳均匀洒在上面,用锄头翻土1次,混合均匀,再挖穴灌水,浸1天后直至湿度均匀一致,边翻边用锄头搓,使谷壳与土充分掺合,谷壳表面明显有土沾附,用铁锹铲到一起形成一个堆,第二天覆土备用。 3.床面整理:覆土前一天,用手将菇床料面轻轻搔动、拉平,再用木板或手将料面整平整(床面仍然呈瓦背形),以便覆土厚度均匀一致。 三、覆土 1. 先按每350㎡用天王(100毫升装)和螨帮(80毫升装)各1瓶混合后,兑水350—400斤均匀喷洒在培养料上;再将葡萄糖(4-5斤/100m2)用细砂混合均匀后洒在培养料上。 2. 用钉耙很薄很薄地抓堆置的土,将大坨抓散,再抓到小撮箕里,双手掂撮箕从每个床宽的中线向床沿簸撒,一般簸3-4下到床沿,然后用手将表面抹平,不可按压,以免土层板结。

3. 覆土厚度:2.5-3cm 4. 从顶层到底层依次覆土,若土掉在地上可以捡起再用。 5. 土含水量:半干半湿,用手捏可成团,撒地可散。 四、覆土后管理 1. 当天覆土后,当晚关窗一晚,第二天8-10点开窗,洒水5-7斤/m2,然后通风4天4夜,再在下午洒水1斤/ m2,晚上10点关窗,以后不再开窗直至菌丝长到土面(约7-8天)。 2. 菌丝长到土面后,及时补细土直到看不到菌丝为止,关闭门窗直至菌丝长出细土表面(约7-8天)。所用细土为上次覆土剩下的,在覆土前三天应喷湿,湿度与上次覆土湿度一样。若重新取土,同样按比例加谷壳、钙镁磷肥、多菌灵、石灰。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双孢菇属于担子菌亚门,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目前我国栽培的双孢菇都是白色变种,主要适用于卖鲜品,或加工成罐头。 双孢菇的菌肉肥嫩,并含有较多的甘露糖、海藻糖及各种氨基酸类物质,所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g干菇中含蛋白质36—40g、脂肪3.6g、碳水化合物31.2g、磷718mg、铁188.5mg、钙131mg、灰分14.2mg、粗纤维6g,此外还含有维生素B1、B2、Vc,尼克酸等,由于它的营养比一般蔬菜高,所以有“植物肉”之称。 双孢菇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对病毒性疾病有一定免疫作用,所含的蘑菇多糖和异蛋白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可抑制肿瘤的发生,所含的酪氨酸酶能溶解一定的胆固醇,对降低血压有一定作用,所含的胰蛋白酶、麦牙糖酶等均有助于食物的消化,中医认为双孢菇味甘性平有提神消化、降血压的作用。 双孢菇人工栽培始于法国路易十四时代,距今约有300年。我国人工栽培在1935年开始试种,栽培1m2双孢菇需要投入10元左右,可产双孢菇5—8kg。经济效益很好。 双孢蘑菇的栽培工艺流程为:栽培季节和菌种准备→菇房与菇床设置→配料→前发酵→后发酵→铺料播种→发菌管理→覆土→出菇管理→采收 (一)栽培季节安排 我国的蘑菇生产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十分明显,因此,合理地安排栽培季节是生产成功的首要条件。确定蘑菇的栽培季节,必须遵循两个原则:第一,要根据蘑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所要求的最适温度范围;第二,要根据栽培地区全年气温的变化,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气象条件。 (二)菇房设施 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菇房,其基本条件都必须符合以下要求:菇房应具备良好保温﹑保湿性能和通风换气条件;菇房大小要适宜,使之能合理利用空间,便于管理,并可避免室外气温变化对室内温度造成较大的波动;要有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便于拆卸﹑清洗﹑消毒,有利于防治病虫害。床架要南北向排列。菇房栽培体积(空间)的利用率约为10%~11%,菇房面积的利用率约为20%~22%。即1000 m3体积的菇房,有效栽培面积在200~220m2。床架不论采用何种材料,均应方便生产结束后进行处理。每季菇结束后都要彻底清理和消毒,特别是老菇房尤为重要。 (三)双孢蘑菇的培养料的配方 双孢蘑菇是典型的腐生真菌,通常发生在腐熟的粪草有机质上,因此又被称为草腐菌或草生菌。但严格地说,它不是草生菌而是粪生菌,畜粪的含量和质量则是决定双孢蘑菇产量至关重要的因素。蘑菇培养料的重要构成是畜粪和草料,培养料必须有足够的数量和良好的质量。从理论上讲,生产1000g蘑菇需要220g干物质,其中90g干物质构成蘑菇子实体的组成部分和残留在堆肥内的菌丝,130g干物质作为能源被消耗。在高产菇房中,培养料中畜粪、草料一般每平方米约35~45kg,培养料的厚度要达到18~20cm。培养料的质量主要

松口蘑应用研究进展

日用化学品科学 DETERGENT &COSMETICS 第37卷第10期2014年10月 Vol.37No.10Oct.2014 松口蘑(tricholomamatsutake)是一种与松树共 生的真菌,又称松藤、松茸及合菌等,属于担子菌刚伞菌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口蘑属(tricholomo)[1]。松口蘑广泛分布在美洲、欧洲、东亚及西亚等地区。在我国,松口蘑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日本每年从世界各地进口松口蘑,约40%来自中国云南[2]。松口蘑生长需要的环境独特,目前还不能完全人工栽培,属于国家二级濒危保护物种,是一种珍贵的野生食用菌[3]。 研究发现,松口蘑含有多种功效成分,包括多糖、氨基酸、蛋白质、多肽、甾类、萜类、挥发油、油脂以及酚类等[4]。松口蘑不仅可以作为美味的食材,还具有抗肿瘤、抗突变、抗辐射、抗菌、增强免疫功能、保肝、促进胃肠蠕动、抗衰老和美白等多种功能[5],因此,松口蘑不仅可用于传统的医药、食品、保健食品行业,也有望在化妆品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1松口蘑的功效成分 综合文献报道,对松口蘑功效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松口蘑多糖、酚类和萜类上,包括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等方面。1.1多糖 多糖是植物的主要功能性成分,多具有包括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辐射、抗菌、抗病毒及保护肝脏等保健作用。 1.1.1多糖的提取 提取多糖的方法,常用的有热水浸提法、碱液提取法、酶解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水提法和微波辅助水提法等。刘刚等用石油醚回流提取脱脂,再用甲醇和水提取,经浓缩和醇沉后得到松口蘑多糖,提取率达7.91%[6];廖丽娟等研究了提取温度、酸碱盐介质种类及浓度等因素对多糖质量浓度的影响,采用20g/LNa2CO3溶液,在90℃条件下提取,再在沸水中提取得到松口蘑多糖,每千克松茸提取液中松茸多糖质量为33.1g[7];张娅等采用超声波辅助水提取,提取率可达5.10%[8];蒋中海等采用酶解法复合提取,在纤维素酶添加量为2.0%,果胶酶添加量为2.0%,木瓜蛋白酶添加量为2.0%,温度为60℃,pH为4.0,时间为80min条件下,提取率达6.5%[9];么宏伟等采用微波提取,微波功率为660W,萃取时间为45min,提取率达11.25%[10]。1.1.2多糖的分离纯化 提取后的粗多糖中通常会含有蛋白质、核酸及生物碱等物质,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有活性炭色谱法、离子交换层法和凝胶过滤层析法等。冯磊等通过X-5树脂分离纯化松口蘑粗多糖,树脂对松茸多糖的吸附率可达30.83mg/g,且可有效去除糖类等水溶性杂质及脂溶性杂质,选择性地保留有效成分,使松茸多糖的含量提高15%左右[11]。刘刚等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和SephadexG-100凝胶滤过色谱对松口蘑多糖进行分离纯化,经脱蛋白和脱色后,可得到3个松茸 松口蘑应用研究进展 邓影妹,赵 华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化妆品研究中心,北京市植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 摘要:论述了松口蘑的主要功效成分及提取分离、分析方法,综述了松口蘑在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及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同时,展望了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前景。关键词:化妆品;松口蘑;功效成分;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TQ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64(2014)10-0026-05 DOI:10.13222/j.cnki.dc.2014.10.007 收稿日期:2014-08-01作者简介:邓影妹(1988-),女,河北人,硕士研究生。 ·26·

蘑菇种植技术

蘑菇种植技术 我国栽培的蘑菇多是白色双孢蘑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其它营养成分,被誉为“人类健康食品”、内销、外销量均很大。因此,大力发展蘑菇生产,对发展农村副业,增加收入,有很大的作用。 一、菇房要求地势较高,四周开阔,环境清洁,房子朝南,顶上设风筒,墙壁上开设南北对称呈长方形的天窗和地窗。菇房要求防风防雨,室内能保温保湿,通风透光(散射光),地面便于冲洗,或便于每次栽培加垫新土夯实。四周墙壁用石灰水消毒,房内每次可用药剂熏蒸消毒,防止杂菌感染。 菇床可用竹制,木制或铁制,床宽1.2米,横档以毛竹或杂木搭架,摊上芦垫等。床与床间距0.4-0.6米,底层距地面0.3米;层与层间距0.6米左右。床架四周留出走道。参考以上条件,各地可根据情况,利用简易房室加以修理利用,或因地制宜搭盖菇房。 二、培养料的堆制 培养料要经堆制发酵处理,分解为可供蘑菇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过去多采用一次发酵,发酵不甚完全,养分末得到充分分解,杂菌和虫害还有存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近年发展了二次发酵(后发酵)技术。 蘑菇培养料主要是用家畜、家禽粪便和麦草、稻草等配制而成。约7月上、中旬开始堆制,粪草比例一般为7:3或6:4。稻草类要先晒干切断,粪便要晒干粉碎。其它配料为少量的石膏粉,过磷酸钙等。培养料用清水或尿液浸湿,一层草一层粪堆好,然后可覆盖草帘保温湿。建堆3-4天后可第一次翻堆,水份不够可加水增温。7-8天以后第二次翻堆,每100平方米培养料中加入1.5千克石膏粉。11-12天后可第三次翻堆,100平方米培养料中加入150克过磷酸钙。堆制后约13天,即完成前发酵。趁热将料搬进菇房,在菇床架上摊开,密闭房内窗户,迅速将室温提高到60℃左右,保持2-3小时,而后可降低到52℃左右,保持4-7天。室内加温可用煤炉或蒸汽管道,并维持室内一定湿度,这就是后发酵。后发酵是蘑菇培养中一项新技术,有杀虫灭杂菌的效果。并使培养料中产生大量有益微生物,氨味完全排除。由于嗜热性微生物的活动,大大地改善了培养料的质地,蘑菇可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增加了。

双孢菇种植环境要求

双孢菇种植环境要求 1、养料 双孢菇是一种粪草腐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配料时,在作物秸秆 (麦秸草、稻草)中加入适量的农家粪(如牛、羊、马、猪、鸡和人粪尿等),还须加入适量的氮、磷、钾、钙、硫等无机养分。合理的配方是获得高产的一个重要基本条件。 2、温度 温度是双孢菇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双孢菇的生长大致分为菌丝体、子实体、孢子形成和萌发四个阶段 菌丝体生长阶段:温度范围5―33度,适温范围22―25度,致死温度为34―35度。 子实体生长阶段:温度范围4―23度,适温范围16―18度,温度高于20度,子实体生长快,个体小,重量轻,肉质疏松,菌柄细长,易产生薄皮菇,品质差。温度低于12度,子实体生长慢,个体大,肉厚,出菇少,产量低。 孢子形成阶段:适温范围18――22度。 孢子萌发阶段:适温范围在24度左右。 3、湿度 双孢蘑菇子实体和菌丝体均含有90%以上的水分,因此水分是影响蘑菇生命活动又一重要因素。双孢菇整个一生所需要的水分来自培养料、覆土和空气。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同。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水份含量在62―65%,菇棚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覆土层含水量在18―20%之间。子实体生长阶段培养料水分在62―65%,菇棚空间相对湿度提高到90%,但要注意,相对湿度超过95%,易发生细菌性疾病,低于70%,菇盖上易出现鳞片,甚至龟裂,影响商品价值。 4、光线 双孢蘑菇是厌光性菌类,除原基形成时需要微弱光刺激外,在整个生长阶段均不需要光线。光线暗,子实体洁白;光线过亮或直射光太强会使菇体表面发黄变褐,品质下降。 5、空气 双孢蘑菇是好气性菌类,在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阶段都需要充足的空气。在菌丝体生长阶段,菇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0.1―0.5%之间。子实体原基形成和生长期间,二氧化碳浓度宜在0.03―0.1%之间,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5%时,就会抑制子实体分化。所以菇棚要注意通风换气,以排除有害气体。 6、PH值 PH值对双孢蘑菇生长影响也很明显。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适宜范围PH5.0―8.0,最适ph7.0。

双孢菇栽培技术问答

双孢菇栽培技术问答 1. 双孢菇是一种什么样的食用菌? 双孢蘑菇,也称蘑菇,洋蘑菇,是世界第一大宗食用菌。双孢菇属草腐菌,中低温型菇类,北方地区稻草、麦草丰富,气候也比较适合双孢菇的生长,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目前,我国栽培的双孢菇以白色品种为主,俗称白蘑菇,来源于法国,其色泽纯白,外观好看,鲜食及加工罐头都很适宜,历来各国栽培甚多,其主要栽培模式为发酵料床栽覆土出菇模式。此外,同属草腐菌的栽培品种还有巴西蘑菇(也称姬松茸)、美国棕蘑菇等,其栽培利用的原料、栽培工艺基本和双孢菇无太多实质差异,可参考双孢菇的这些技术要点进行。 2. 双孢菇正常生长需要哪些营养物质? 双孢菇是粪生草腐菌,生长发育需要的碳素营养可通过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获得。可以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等。大分子的碳源如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等必须依靠其他微生物以及双孢菇菌丝分泌的酶将它们分解为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后,才能吸收利用。 所需要的氮素营养主要由发酵腐熟后的牲畜粪便、微生物菌体等来提供。人工栽培时常用的氮源有尿素、铵盐(硫酸铵、碳铵等)、蛋白胨、氨基酸等。这里加的无机化肥在发酵过程中可被微生物吸收、转化为有机氮源。因此,各种农作物秸秆和各类粪肥,甚至化肥,均可做为栽培双孢菇的培养料。 双孢菇生长还需要一定的磷、钾、钙等矿质元素及铁、钼等微量元素。因此在配制培养料时还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加过磷酸钙等化肥以及石膏、石灰以满足双孢菇生长发育的需要。 3. 双孢菇正常生长发育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1)温度。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2℃~24℃。25℃以上菌丝虽然生长很快,但纤细无力,且易早衰;32℃以上菌丝发黄,倒伏,以至停止生长。10℃以下,菌丝生长缓慢。子实体形成的最适温度是14℃~16℃。低于12℃子实体生长缓慢;16℃以上,子实体生长快,但柄细长,皮薄,易开伞,质量差,产量低。 (2)湿度。菌丝体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含水量60%~65%,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培养料含水量低于50%时,菌丝生长缓慢,绒毛菌丝多而纤细。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含水量65%~70%;覆土含水量保持在18%~20%;菇棚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超过95%,菌盖易发生各种细菌性病斑;若低于70%,菌盖表面变硬,易空心、白心;低于50%,停止出菇,菇蕾会枯萎死亡。 (3)光照。双孢菇的菌丝体和子实体均不需要光线。子实体在阴暗的环境下长得洁白、肥大;若光线太强,长出的子实体表面硬化,畸形菇多,商品价值差。所以,双孢菇属于不喜光菇类。 (4)空气。双孢菇生长需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菌丝体、子实体阶段都需要充足的新鲜空气。出菇阶段,二氧化碳浓度应控制在0.1%以下,否则子实体菌盖小,菌柄细长,易开伞。 (5)酸碱度。双孢菇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是5~8,最适7.0~8.0。进棚前培养料的pH值应调至7.5~8.0;覆土的pH值应在7.5~8。每采完一期菇喷水时适当加点石灰,以保持较高的pH值,可抑制杂菌孳生。 4. 双孢菇常用栽培配方有哪些? (按100平方米栽培面积计) (1)麦秸(稻草)1500公斤、干牛(马)粪1500公斤、尿素20公斤、豆饼5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石膏粉40公斤、碳酸钙30公斤、硫酸铵15公斤。料的pH值8.0。

桑黄的研究进展

第24 卷第3 期中国食用菌E DI BL E FUNGI OF CHI NA 7 桑黄的研究进展 宋力1 , 孙培龙1 , 郭彬彬2 , 魏红福1 , 陈灵杰1 (1 .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杭州310014 ; 2 .浙江康裕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浙江东阳322109) 摘要: 桑黄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 本文介绍了桑黄的药用功能、深层发酵、桑黄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以及桑黄多糖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关键词: 桑黄 中图分类号: S64611 +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8310 (2005) 03 - 0007 - 05 桑黄( Phellinus igniarius 、Phellinus linteus ) 别名: 火木层孔菌、针裂蹄( 裂蹄) [ 1 ] , 是珍贵的药用真菌。其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北美、中南美等地。桑黄子实体中等至较大, 无柄。菌盖半球形, 剖面扁平至马蹄形, 深烟黄也略有研究。国内外桑黄研究较多集中于桑黄深层发酵条件优化和多糖提取研究, 也有桑黄多糖分子结构及抗癌免疫学机理的研究等。现将桑黄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 1 桑黄的药用功能 111 抗肿瘤作用温克等[ 3 ] 比较了桑黄等四种真菌提取物的抗癌活性, 发现桑黄有较好的抑瘤作 用, 见表1 。 表1 桑黄等四种真菌提取物的抗肿瘤效果 按体重剂量抑瘤率 色至黑色, 有同心纹和环棱, 初期有微细绒毛, 后实验组中文名称/ g·k g - 1 / %变光滑、稍龟裂, 硬而木质化, 2 ~12cm ×3 ~ 21cm , 厚115~10cm , 边缘锐或钝, 其下侧无子实层。菌肉深咖啡色、锈褐色或浅咖啡色, 厚 2 ~ 7mm 。桑黄生于杨、柳、桦、桃等阔叶树的枯立木 Phellinus linteus 桑黄0105 43109 Agaricus blazei murrill 姬松茸0105 31101 及立木上及树干上。初期象一块黄土, 经过一段时Ganoderma lucidum 灵芝0105 38199 间的生长, 样子像树桩上伸出的舌头。桑黄常用的拉丁学名有多个, 包括Phellinus igniarius 、Phellinus linteus 和Phellinus baumii ; 我国产的桑黄的基原为针层孔科( Phellinus igniarius ), 日本、韩国产的桑黄的基原为Phellinus linteus , 其外观相似, 但其菌种是不同的, 所含有效成分也差异很大。据中科院戴玉成[ 2 ]考证, 东南亚地区称为桑黄的担子菌并不是Phellinus linteus , 桑黄真正的拉丁学名为Phellinus baumii , 而刘正南等[1 ] 认为, Phellinus linteus 为针裂蹄菌, 桑黄属火木层孔菌,学名应该是Phellinus igniarius 。直到现在, 桑黄的菌种分类还有争议, 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桑黄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桑黄因其着生树种不同, 分为桑树桑黄、杨树桑黄和桦树桑黄等品种。桑树桑黄子实体入药最佳, 味微苦, 民间用以治疗“月水不调”, 据《药性本草》记载: “治女子崩中带下, 月闭血疑, 产后血凝, 男子玄癖”等, 常用量16~30 g 水煎, 一次服完, 日服二次。 桑黄多糖的研究上世纪末在国内外逐渐兴起, 其中韩国和日本对桑黄研究较多, 美国和西欧对桑 P L - 2 . P L - 5 0105 3517 Chihar 等[ 4 ] 的研究表明从27 种真菌提取物中, 桑黄中提取的多糖有最好的抗癌效果, 抑瘤率达9617 % , 见表2 。 吉林农业大学杨全[ 5 ] 用桑黄粗多糖(为桑黄菌丝体胞外多糖和菌丝体胞内多糖混合物) 的抗肿瘤作用进行了实验, 发现桑黄粗多糖能使荷瘤鼠的存活期明显延长(p < 0101) , 但对实体瘤的作用较弱, 试验结果还表明, 桑黄粗多糖的抗肿瘤作用与其剂量有关。 112 提高免疫力H wan - M ook KI M 等[ 6 ] 用P. linteus 的菌丝体胞外多糖( EPS) 进行免疫学实验, 发现EPS 不仅能够使T 细胞增殖, 而且对不同同类抗原的T 细胞也有增殖作用, 并且毒性T 淋巴细胞的毒性在加桑黄胞外多糖( EPS) 后大大增强。 Y un - Hee Shon 等[ 7 ] 发现桑黄提取物可以诱导相Ⅱ解毒酶包括苯醌氧化还原酶( Q R) 和谷胱甘肽- S 转移酶( G ST) 的活性, 并且提高了谷胱甘肽的水平。

双孢菇栽培管理技术

双孢菇栽培管理技术 双孢菇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含量高、味道鲜美等特点,长期使用有疾病、延年益寿之功效,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近几年我县发展双孢菇很快,但在双孢菇生产中,由于技术水平、生产管理等原因,我县的双孢菇生产并未取得希望的辉煌。现将双孢菇生产中的几个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一、双孢菇栽培中冬前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播种后菌丝不萌发、不吃料。播种后菌丝生长不良,菌种不萌发、不吃料,只在料面生长及出现萎缩现象。这是由于菇房内的温度、通风情况及湿度不当等原因造成的。若培养料表面偏干,可及时喷过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钾溶液;如料过湿则要加强菇房通风;当菇房内气温较高时要采取降温措施,使其达到适宜的温度范围;当菇房内有氨臭味时,要及时加大通风量,在培养料面戳洞,排除氨气。 2.覆土后菌丝体徒长。播种后营养生长过旺,绒毛状菌丝生长致密,常冒出土面,形成一种致密的不透水、不透气的“菌被”层。主要是由于高温、高湿导致菌丝体徒长。防止菌丝“结被”的措施是当菌丝长出覆土层时,加强菇房内通风,降低菇房内温度、湿度,并及时喷“结菇水”,以利原基的形成。喷水不要太急,要在早晚凉爽时喷水。一旦发现菌丝徒长,要及时用小刀或竹片挑掉菌被。 3.覆土层菌丝退化。覆土后3~5天菌丝不上土,呈灰白色,细弱,严重者料面见不到菌丝,甚至料面发黑,这是菌丝萎缩所致。原因是覆土后喷水过多过急,造成缺氧而使菌丝窒息萎缩。应立即停止

喷水,加强通风,以利于菌丝恢复爬土。 4.薄皮菇。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因温度偏高,子实体生长速度快,加上出菇密度过大,营养供应不上,容易出现薄皮菇,其产量低,质量差。为避免这种现象,应在喷水期间加强通风,适当增加培养料和土层的厚度,加强出菇期间水分和温度管理。 5.空心菇。主要是由于出菇期间水分管理不当造成的。在出菇期间,菇房温度高,湿度过低,菇体水分蒸发快,迅速生长的子实体得不到水分补充,就会在菇柄产生白色疏松的髓部,甚至在菌柄中产生空心;有时也会因气温低,子实体生长缓慢,在床面因停留时间过长而形成空心菇。为防止出现空心菇,应在双孢菇盛产期间,加强水分管理,及时喷水,并适当进行间歇喷重水,同时也要注意温度的调控。 6.硬开伞。当气温变化幅度大,昼夜温差达10℃以上,加之菇房内空气温度低和通风过多时,易使正在生长未成熟的子实体开伞或出现龟裂。为防止幼菇提早裂开,当外界气温下降时,要保持菇房温湿度稳定,并撬松土层,断裂土层老菌丝,促使萌发新菌丝,保持床面适当含水量。 7.锈斑菇。子实体出土后,菌盖表面生产褐色铁锈斑,虽未长入菌内,但降低了双孢菇的品质。原因是喷水后未及时通风。由于空气湿度过大,菇表面水分蒸发慢,上面出现小水滴,时间一长,形成褐色铁锈斑点。应保持菇房空气清新,喷水后及时通风散湿。 二、双孢菇越冬期间的管理技术 1.打扦戳洞菌床越冬时,首先应对菌床进行一次打扦措施,以

大型真菌及其保护与开发利用

大型真菌及其保护与开发利用 XXX 2010级XXXXXXX 大型真菌经济利用现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事大型真菌,大型真菌是菌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很多种类,并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是目前菌物中最有开发应用前景的一类。 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真菌资源,我国也是最早栽培、利用食用菌的国家之一。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饮食的改善,人们日渐追求绿色饮食消费的理念,营养丰富的大型真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食用菌和药用菌被利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极大地促进了大型真菌业的开拓与发展。 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银耳、猴头、松口蘑(松茸)、口蘑、红菇和牛肝菌等。众所周知, 蘑菇不仅含有蛋白质和无机盐,而且还含有绿色植物不能生产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 、B6、B12 ,维生素D 、维生素D2 、烟酸和泛酸等,每百克蘑菇可产生30~50卡热量,这是大型真菌重要经济价值的一个方面。 另外,大型真菌的药用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看重,我们日常实用的大型真菌中有许多都有着珍贵的药用价值,如香菇对降低胆固醇有着很大的作用,经动物及人体试验证实,常食香菇可降低血液的胆固醇含量。食用菌的具体药用保健价值有:①抗癌作用:食用菌的多糖体,能刺激抗体的形成,提高并调整机体内部的防御能力。能降低某些物质诱发肿瘤的发生率,并对多种化疗药物有增效作用。此外栗蘑中富含的有机硒,可作补硒食品,若长期食用,几乎可以防止一切癌变。②抗菌、抗病毒作用。③降血压、降血脂、抗血栓、抗心律失常、强心等。④健胃、助消化作用。⑤止咳平喘、祛痰作用。⑥利胆、保肝、解毒。⑦降血糖。⑧通便利尿。 ⑨免疫调节。 大型真菌的开发利用 近年来许多国家对食用菌的需求量越来越打,售价也在成倍上升,食用菌产业也成为了一些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从现状来看,发展食用菌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得好产业,从接种到出菇出耳至采收结束仅仅需要100到180天,投入产出比为1:2至4。世界食用菌组织中的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张树庭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生物系麦克斯教授在“食用菌世界产量的近期趋势”一文中指出:“全球栽培食用菌最近五年的产量增长趋势是明显的、增长速度较快。在未来几年,这已增长趋势还可望得到延续,不断发展,其产量均能得到全球性的重视。”

双孢菇种植技巧

双孢菇种植技术_双孢菇种植技巧 建造菇棚 1、简易地棚式:说明:实验性种植,100-200平方,投资3000 元左右。 第一步:利用以前种植蔬菜的简易小棚,不搭设立体棚架,直接地面栽培。 第三步:直接购买栽培菌种,9月初根据适宜的温度,适时播种。 2、塑料大棚式: 说明:实验性种植,500平方左右,投资2万元左右。 第一步:利用以前种植蔬菜塑料大棚,搭设立体棚架,每层高 60厘米。 第二步:准备牛粪、秸秆,8月份备料,高温堆肥,使用二次发 酵技术。 第三步:直接购买栽培菌种,9月初根据适宜的温度,适时播种。 3、旧房屋改造式: 说明:实验性种植,根据房屋高度搭设立体棚架,根据种植面积计算投资金额,一般每平方30元左右。 第一步:利用废旧厂房、废旧农舍、废旧地瓜大屋窖、废旧防空洞等,根据实际情况搭设棚架,每层高60厘米。 第二步:准备牛粪、秸秆,8月份备料,高温堆肥,使用二次发 酵技术。 第三步:直接购买栽培菌种,9月份根据适宜的温度,适时播种。

4、标准菇棚式: 说明:建设框架式温室大棚或者房屋式菇棚,属标准化、规模型模式。 第一步:聘请技术员,设计生产方案和管理方案。 第二步:准备牛粪、秸秆,8月份备料,高温堆肥,实行二次发酵技术。 第三步:由技术员自己生产栽培种,9月份根据适宜的温度,适时播种。5、企业化生产模式: 说明:属资金雄厚的或者国家投资的项目,可以不分季节实现全年种植。 第一步:聘请技术员,设计生产方案和管理方案。 第二步:准备牛粪、秸秆,机械化备料上料。 第三步:标准化生产菌种,采取控温方式,全年工厂化栽培。 菇棚管理 降湿后覆土很快失水,一般含水率可达20%以下,甚至更低,至春季气温回升后含水率可降至10%左右,土面发白呈松散状。停止用水后喷洒“赛百09”300倍液,以后每隔15天喷一次。喷施5%氯氰菊酯乳油100倍液,杀灭残存害虫,棚外地面解冻后每隔10天喷施一次。撒施灭鼠药,防治老鼠危害菇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装水温空调,升温至15℃左右,这样就能在冬季源源不断的产出鲜菇供应市场。 原料配方 牛粪的晾晒不是高深的学问,各地可以根据各地的情况,根据季节的不同,灵活运用晾晒方法,归根结底是把牛粪晒干成饼状以便储存。 1、100平方米双孢菇备料配方标准

双孢菇栽培技术

双孢菇栽培技术 双孢蘑菇菇体洁白如玉、圆正漂亮、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奇特的食疗保健作用,是世界食用菌产量中居首位的食用菌种类,占食用菌总产量的32%。我国是世界双孢蘑菇生产和出口大国,2002年总产量约为40万吨,仅次于美国占第二位,年出口量近30万吨,居第一位。 1 栽培设施 图1 4种不同类型设施简易图 根据设施特点和栽培实践,在永昌双孢菇反季节生产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设施:西北型节能日光温室(A);一面坡简易棚(B),跨度7米、后墙高3米、墙厚1.5米、无后屋面,其它建造参数与日光温室相同;半地下式一面坡简易温棚(C),地面下挖0.5米、后墙高2.7米、其他建造参数与一面坡简易棚相同;半地下式地槽(D),地面下挖1.0米、跨度7米、后墙高1.8米、厚1.5米,前墙0.8米、厚0.6米、屋面为琴弦结构、在前墙处每隔5米挖一0.3米×0.3米的通风口,后墙离地面1.3米高每隔5米与前墙错开挖一0.3米×0.3米的通风口。 2 栽培季节 春夏栽培:4月堆制培养料,5月播种,6月中下旬开始出菇,至10月底清棚。

3 培养料的堆制 3.1 配方(以每平方米为例) 麦草牛粪培养料 干麦草17.5公斤、干牛粪17.5公斤(或用其它干畜代替)过磷酸钙0.35公斤,石膏粉0.35公斤,石灰0.6公斤、尿素0.17公斤,油渣1.4公斤,水适量。 3.2 备料 3.2.1 畜禽粪使用前应晒干,打碎过1.0厘米规格的筛子。 3.2.2 草料要求新鲜无霉变,麦草最好选用轧碾草,脱粒草要碾压处理,使其茎秆破裂变软有利于吸水和发酵。 3.3 建堆 预堆三天后,在堆料场地用石灰粉画出宽2.3米的堆基。先铺一层草料,厚约30厘米,然后在上面铺一层粪,以盖没草层为度,粪层上面再铺30厘米厚的草,草上再铺一层粪,如此一层草一层粪逐层向上堆积,总层数约10-12层,高1.5米左右,辅料按“下层不加,中层少、上层多”的原则分层撒铺于各草层,其中尿素尽可能多加,石膏、过磷酸钙各添加总量的1/3,水份缺乏时可酌情加入。建堆时注意堆形四边垂直,整齐,料堆顶部做成龟背形,并用牛粪覆盖,增加上层压力,发酵效果好,雨天注意盖薄膜防雨,雨后及时揭膜,以利通风发酵。 3.4 翻堆 3.4.1 翻堆应掌握的原则 翻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粪草的多次翻动,把外部干燥冷却层与内部好气发酵层和底部厌气发酵层的粪草互换位置,以促进微生物的分解活动,进行物质转化,是堆制优质培养料的关键工作。 3.4.1.1 水分调节 采用“一湿二润三看”的原则,即第一次翻堆时水分要加足,第二次翻堆时适当加些水份,第三次翻堆时要看料本身的干湿来决定是否加水,以后翻堆不可再加任何形式的水分。 3.4.1.2 温度控制 在整个发酵期间,堆温高低标志着发酵的好与坏,在前三次翻堆时间内温度都应达到

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食用菌,在学术上,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高等真菌的类总称。目前,我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种,其中多属担子菌亚门,常见的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松口蘑(松茸)、口蘑、红菇和牛肝菌等;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其中有:羊肚菌、马鞍菌、块菌等。其中,大部分菌类适宜生长在温暖潮湿的地方,我国南方地区就是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理想地域。 食用菌的价值体现在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两方面。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其含量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几倍到几十倍,含有多种维生素,脂肪含量很低,约占干品重量的0.2%-3.6%,富含多种矿质元素:磷、钾、钠、钙、铁、锌、镁、锰、等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食用菌的药用保健价值有以下几点:第一,抗癌作用:食用菌的多糖体,能刺激抗体的形成,提高并调整机体内部的防御能力。能降低某些物质诱发肿瘤的发生率,并对多种化疗药物有增效作用。此外栗蘑中富含的有机硒,可作补硒食品,若长期食用,几乎可以防止一切癌变;第二,抗菌、抗病毒作用;第三,降血压、降血脂、抗血栓、抗心律失常、强心等;第四,健胃、助消化作用;第五,止咳平喘、祛痰作用;第六,利胆、保肝、解毒;第七,降血糖;第八,通便利尿;第九,免疫调节。 发展食用菌产业是非常有前途的致富途径,具有“短、平、快”的特点,经济效益好,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新路子,我国南方的菌农率先转变思想,树立起食用菌是“小作物大产业”的认识,利用南方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有针对性的开展生产。 温暖湿润的南方环境适合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野生资源的保护和人工促进野生食用菌繁殖生长,即在野生竹苏多发地区,加强对野生食用菌生长竹林环境的保护,防止人畜践踏林地,有条件时给林地添加必需的养料,促进野生食用菌繁殖生长,这是一种简便,有效地获得优质食用菌的一种生产方法;二是人工栽培,包括室内床式、盒式栽培、室外畦式、坑式栽培及温室大棚栽培。食用菌栽培选择优良菌种非常重要,这对食用菌的品质风味和营养含量有着重要影响,较高的市场价格会带来较高的利润;人工栽培虽然在一开始较难掌握,但经过了长期的养殖,使得食用菌的栽培简单化、管理较系统化,产量也比较高,风味稍有不及野生食用菌,然而价低廉的价格也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目前,在我国市场上南方地区所产的食用菌占据了大半江山,其生产技术、工艺,产业链的管理也较为合理,但仍然欠缺一定的农业科技的注入,管理的科学性,相信在加强食用菌产业的农技后,该产业定会不断发展壮大。 在当今科技化生产的时代,农业科技的投入比重往往会影响到农业收入的高低,同时也是衡量该产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传统食用菌产业当中,我国南方的菌农,在生产技术方面已经日趋熟练,但是很难达到新的突破,所欠缺的就是农业科技的投入。众所周知,福建古田所生产的银耳和香菇驰名全国,其所依托的技术支持就是来自福建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及福建省的高等农业院校,如福建农业大学。农业科技的投入,有利于食用菌产业链的紧密化,加强各个环节的联系;有利于突出各个不同地域的特点,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有利于对食用菌的质的提升,在提高产量和质量方面有着明显作用;有利于该产业的规范管理,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有着重要意义。 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增加科技投入的比重,利用科技可以科学合理的选用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菌种及其优良菌种;增加农机设备的投入,机械化、专业化的生产;使食用菌的生产从季节性转向全年性,栽培从平地转向立体化生产;在温度、水分、通风、肥料、病虫害、设备等等,各方面的技术投入,对食用菌的质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注重调研当地生产原料,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必将推动该产业的进步。

双孢菇原种及栽培种生产要点

双孢菇原种及栽培种生产要点 麦粒培养基的配制 配方与处理:麦粒100公斤,发酵后干贮粪草或糠壳10~20公斤。碳酸钙或石高粉1~2公斤。 麦粒营养丰富,菌丝生长旺盛,为防止菌丝活力早衰,每100公斤麦粒中加放硫酸镁50克,磷酸二氢钾100克,效果较好。麦粒颗粒饱满表皮厚,无虫蛀破粒,一般以经过休眠阶段的隔年陈麦浸泡效果好,吸水软化快。 将麦粒浸入1%~2%的石灰水中浸泡,水面要高出麦粒10~15厘米,并经常搅拌,捞去浮粒浸泡时间随水温高低灵活掌握。以麦粒内部浸至无白心时为准,一般水温在26摄氏度左右时大约需浸12~14小时。浸好的麦粒捞出沥水,再倒在干净的水泥地面上吹晾,待麦粒表面水分适度收干后,便可拌入预湿的粪草填充粒、石高粉等。按着装入菌种瓶内麦粒吸水量控制的标准是:每100公斤麦粒吸水吹晾后,湿重达136~140公斤为度。 也可将麦粒用清水浸泡8小时左右,再转入沸水中煮,煮沸15~20分钟。当麦粒熟透(无白心)不破不烂时,捞出沥水进行摊晾,待麦粒表面水分收干适度时,再按上述方法配料。此法麦粒待水均匀对发菌有利。 麦粒吸水调湿后含水量必须适度。含水过低,质地硬、菌稀穿透难、繁殖数量少、播种后易染菌;含水过高,质地软泡、灭菌时易破裂、淀粉渗出糊状、易使麦粒粘结成团、菌丝蔓延后会产生菌被现象。

此外,填充料预湿后的含水量应与麦粒含水量接近。 填充料或叫封口料、导引料、过桥料等。能固定谷粒培养基,缩小谷粒之间空隙,从而有利于种块定植吃料封面,有利菌丝均匀蔓延生长,避免了谷粒松动后造成的菌丝断裂或产生菌被等现象。常用的填充料有粪草、泥土、谷糠、谷壳等。填充料用量约占谷粒培养基的10%~20%。一般要求较碎较短,最好是经过研制发酵,配制混合时,其须湿后的含水量要求谷粒含水量相对一致。发酵干贮的填充粒不霉变。过长过粗的材料需粉碎、粪草要在麦粒吹晾前4小时左右,用石灰水清水预湿,PH8左右。含水量为55%预湿好的粪草用其一半作填充料与麦粒、石膏粉等合拌匀后装瓶,再将一半粪草作基质表面封口料使用。 麦粒培养基分装时要上下震动,以利基质结合相对紧实,分装结束后不必打洞并可按常规灭菌,冷却后结入种源,此法省工方便,是麦粒培养基大生产时常用的方法。 灭菌时间:麦粒结构紧实,热穿透作用慢,灭菌时间要长,灭菌方式以高压灭菌效果较理想。通常1.5千克压力保持3小时以上,常压灭菌100摄氏度时保持10~12小时以上。 棉籽壳培养基的配制 棉籽壳是颗粒型结构原料,其营养成分合理。菌丝不易徒长,是食用等菌种广泛采用的培养材料,用棉籽壳作培养基生产蘑菇菌种。一般1瓶棉籽壳菌种可代替2~2.5瓶粪草菌种使用,蘑菇制种采用发酵棉籽壳作培养基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双孢菇大棚种植可行性方案

濮阳县白堽乡王密城 双孢菇生产加工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郑州惠丰工程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编制二〇一四年一月二十日

编制单位:郑州惠丰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编制负责人:王凯峰 核实人员:杜云山、冯同宇 编制人员:钱钟凯、杨风华

目录 第一章项目基本概况 ......................... - 4 -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可行性 ..................... - 5 - 第三章市场分析及营销策略 ................... - 5 - 第四章效益分析 ............................. - 6 - 第五章建设内容及规模 ....................... - 7 - 第六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 7 - 第七章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 - 8 -

第一章项目基本概况 项目名称:双孢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实施单位:杰展农业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濮阳市濮阳县白罡乡王密城村 双孢菇又叫白蘑菇或洋蘑菇,口感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一定营养和药用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据科学测定每100克干品中含蛋白36-40克、脂肪3。6克、炭水化合物31。2克、磷718克、铁188克、钙131mg、粗纤维6克、灰份14。2mg,还有维生素B、Vc、尼克酸等,营养价值比蔬菜高,有“植物肉”之称。同时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所含的蘑菇多糖和异蛋白有一定抗癌活性,可抑制肿瘤的发生,所含的酪氨酸酶能溶解一定的胆固醇,对降压有一定作用,所含的胰蛋白酶、麦牙糖酶等有助于消化等。 双孢菇的生长发育的条件: 营养: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来源于粪草,化肥饼肥,石灰石膏等。温度湿度: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3-25°C,空气相对湿度75-80%。实体生长适宜温度为15-18°C,空气相对湿度85-95%。还有水分,空气,光照,酸碱度等。经过专家多次考察,认为本地区很适合种植双孢菇。

双孢菇出菇期的管理技术

双孢菇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用菌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市场较广,种植的人也比较多,而在种植过程中,双孢菇的出菇期管理极为重要,关系到双孢菇的产量和品质。那么对于双孢菇出菇期该怎么管理好呢? 1、水分管理 食用菌生产中水分管理时非常重要的,覆土层的调水是水分管理中至关重要的技术环节,可以采取两种管理方法。一是采取喷雾方法,使得覆土层不是湿透而是洇透,1-2天能时覆土层达到最大持水量,这种方法对于菌丝影响较小,适合粘性土壤。第二种就是重打结菇水,采用的是浇洒方法,一次给足水,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刺激菌丝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快速转化,适应理化性状较好的覆土材料。 2、温度管理 在双孢菇出菇期棚室温度需要一直保持在11-20度之间,这是子实体最佳适宜生长温度,几乎不需要任何的调控,即可正常生长。而随着温度的降低,应该加强保温措施,可以采取覆盖保温膜、中午通风进行调节。近些年有些农户采取烧火墙、土暖气等办法,效果也很不错,低温季节只需保持在8度以上,即可满足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

3、通风管理 菇棚中通风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后期的产量和品质,很多农户往往重视温度和水分管理,但是忽视了通风管理。菇棚通风处理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所需外,还能及时的排出和稀释二氧化碳,将多余的水分带出棚外,尤其是在棚内湿度过高时,这点非常重要。另外通风良好还能预防某些病害的发生,一般要求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在0.05%左右,不要超过0.1%。 4、光照管理 双孢菇最大的特点就是子实体生长阶段基本上不需要光照也能正常生长,但是在弱光条件下,对其生长发育又不会造成妨碍。所以在生产中可以将菇棚盖严,仅在入内操作时打开边角或通气孔即可,有条件时可开灯照明,人走灯灭。

育种技术的研究

摘要食用菌育种技术近年有了很大进展。本文是对野生食用菌驯化、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育种及食用菌“种”的鉴定方法方面研究进展的综合论述。 关键词食用菌育种技术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近年发展相当迅速。无论在野生食用菌驯化方面,还是在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均有重要进展。 1.野生食用菌驯化 野生食用菌的驯化栽培,是食用菌育种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获得栽培菇种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讲,现代人类社会栽培的许多食用菌最初都是从野生种驯化而来。中国食用菌资源特别丰富,据报道已有858种,隶属于48科,136属。其中人工栽培或已试验栽培的86种,占食用菌总数的10%。其余90%左右食用菌处于野生状态。其中可以进行人工驯化,并具有很好食用、药用价值的食用菌种类很多,如口蘑、松口蘑、羊肚菌、巴西蘑菇、大肥菇、鲍鱼菇、美味牛肝菌、大杯伞、鸡腿菇、杨树菇等等。利用和驯化这些具有开发价值的菇种是食用菌品种选育的重要课题,这方面已有不少报道。田绍义(1992)在观察和研究蒙古口蘑生态基础上,通过驯化栽培,选育出87-B-2优良菌株,用马粪、麦秸等配制的发酵料进行床式栽培,已初步驯化成功。河北省迁西县栗蘑研究课题组(1994)从野生种选育出抗杂能力强、高产的优良菌株——迁西大株灰树花,利用棉籽皮、栗木屑等培养料栽培出灰树花子实体,生物学效率达128.5%。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山西省生物研究所等(1987)对鸡腿蘑进行调查、采集、分离和栽培,获得较好效果。罗星野等(1991)研究了鸡腿蘑“昆研C-901”菌株特征,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栽培操作工艺。陈文良(1988)从京郊野生猴头菌菌株中通过驯化栽培,择优选育技术,选育出优质、高产的“北京猴头菌1号”新菌株,具有转潮快、朵大、肉实等优点。 2.诱变育种的研究 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是人为利用某些理化因子强制食用菌遗传基因发生突变的方法。所运用的理化因子称为诱变剂。由于食用菌诱变育种能有效地提高突变的频率,在食用菌新品种选育上应用甚广。 其中一种重要的诱变剂是紫外线。紫外线辐射是一种非电离辐射诱变剂,使用简便,效果显著,是诱变产生突变种的重要途径。陆师义等(1987)用紫外线诱变技术,筛选出品质好、产量高、无孢子的紫孢侧耳新品种,生物学效率达90%~100%,菇朵具有很好的商业价值。陈文良(1986)用紫外线诱变育种方法,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北京大木耳新品种,鲜耳生物学效率达到66.23%~82.08%。耳片也有增大、增厚等变化。陈文良、耿小丽(1993)用紫外线诱变方法,选育出金针菇F9309和F9321两个新品种,拮抗实验和酯酶同工酶实验完全证明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新品种,它门具有柄长、色淡、高产等特点。 其它物理诱变剂研究也有重要进展。周宗俊等(1993)用金针菇菌丝原生质体再生及γ-射线诱变育种技术,育成F8815、F8817等金针菇新品种。王振福等(1997)用返地式卫星搭载诱变育种研究表明,5个株菌丝体中脱氢酶部发生了变异,说明卫星搭载是诱变育种较好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