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人卫版医学生考试必备通用版

实验诊断学人卫版医学生考试必备通用版
实验诊断学人卫版医学生考试必备通用版

血液常规检测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RBC平均值测定和RBC形态检测;WBC计数及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值测定和血小板形态检测。

2、裂细胞又称RBC 形态不整,指RBC发生各种明显的形态学改变,RBC可呈梨形,泪滴形,新月形,长圆形,哑铃形,逗点形,三角形及球形,靶形等,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溶血尿毒症综合征、恶性高血压。

3、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 body):RBC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1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红白血病。

4、卡-波环(Cabot ring):成熟RBC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红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是纺锤体的残余物质或是胞质中脂质、蛋白变性所致.见于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白血病

5贫血:单位容积循

环血液中RBC数量Hb

量及HcT均少于正常

值低限。

6、管型:蛋白质,细

胞碎片在肾小管,集

合管中凝聚成圆柱

状蛋白聚体

7、低蛋白血症:血清

总蛋白STP<60g/L

或清蛋白<25g/L

时8、红细胞沉降率

(ESR):是指红细胞

在一定条件下沉降

的速率,主要受血浆

中各种蛋白的比例

改变和红细胞数量、

形状等因素的影响。

9、“胆酶分离”现象:

急性重症炎症肝炎

时,病程初期转氨酶

升高,以AST升高显

著,如在症状恶化时

黄疸进行性加深,而

酶活性反而降低的

现象。提示肝细胞严

重受损预后不佳。

10、白血病:造血系

统的恶性肿瘤,造血

组织中白血病细胞

异常增生与分化成

熟障碍,并浸润其他

器官和组织,而正常

造血功能受抑制。

11、溶血性贫血:是

指各种原因导致RBC

生存时间缩短,破坏

增多或加速,而骨髓

造血功能不能相应

代偿而发生的一类

贫血。

12、高蛋白血症或高

球蛋白血症:STP>

80g/L或G>35g/L

时称为高蛋白血症

或高球蛋白血症

13、核左移:周围血

中出现不分叶核粒

细胞百分率增高(>

5%)时称核左移,见

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急性失血,急性中毒

及急性溶血反应。

14、核右移:周围血

中若中性粒细胞出

现5叶或更多分叶,

其百分率超过3%者,

称核右移,主要见于

巨幼细胞贫血功能

衰退,也可见于应用

抗代谢药物。

1、心电图主要临床

应用范围?主要适

应症:心律失常、心

肌梗死。

其他适应症:房室肥

大,心肌缺血损伤,

炎症、药物作用,电

解质紊乱,各种监

测,宇航医学,运动

医学。

2、心脏除极、复极

四原则1、除极时,

正电位在前,负电位

在后;复极时,正电

位在后,正电位在后。2、探查电极对着正电位,描出向上波;探查电极对着负电位,描出向下波?

3、除极进行的快,波陡直而窄;复极进行的慢,波圆钝而宽;

4、心脏的除极,自心内膜向心外膜进行,复极自心外膜向心内膜进行。

3、常规应用导联有几个?名称及其代表意义?常规应用导联有12个,包括:标准导联ⅠⅡⅢ,加压单极导联:aVR、aVL、aVF,以及胸导联:V1、V2、V3、V

4、V

5、V6。代表意义:Ⅱ、Ⅲ、aVF表示心脏下壁电位变化,Ⅰ、aVL表示高侧壁,V5、V6表示前侧壁,V1、V2、V3表示前间壁,V4表示心间,V3、V4、V5表示前壁,V1、V2、V3、V4、V5表示广泛前壁。

4、正常心电图四波名称、代表意义及正常值?

四波: P波: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时间<0.12S,振幅;肢体导联<0.25mV,胸导联<0.2。形态:Ⅰ、Ⅱ、aVF、V3、V4、

V5、V6。导联向上,

aVR向下,其余导联

呈双向倒置或低平

均可。QRS波:心室

除极的电位变化。时

间<0.12S,多在

0.06~0.1S。①V1、

V2导联多呈rS型,

偶呈QS型,RV1≦

1.0mV,V1:R/S<1。

②V5、V6导联呈qR、

qRs、Rs或R型,R

≦2.5mV,V5:R/S

>1。③ⅠⅡ导联QRS

主波向上,RI≦

1.5mV,Ⅲ导联主波

方向多变。④aVR导

联主波向下,QS、rS、

rSr′、Qr型,R<0.5

mV。⑤aVL、aVF导联

qR、Rs、R、rS型,

RaVL<1.2 mV,RaVF

<2.0 mV。T波:心

室快速复极时电位

变化,振幅>同导1

/10R或1/8R,形

态与QRS主波方向一

致。U波:心室后继

电位变化,U波方向

大致与T波一致,较

T波小,V3、V4导联

常见。

5、正常心电图四段

名称代表意义及正

常值?四段:P-R间

期:心房开始除极到

心室开始除极的时

间,P-R时间:

0.12S~0.20S。QRS

时间:心室除极时

间,<0.12S,多

0.06~0.10S。ST段:

心室缓慢复极过

程,ST段下移<0.05

mV,ST上抬在V1~V2

导联≦0.3mV,V3≦

0.5mV,V4~V6≦

0.1mV。QT间期:心室

肌除极和复极全过

程,0.32~0.44。

6、V1、V5导联常见

波形有几种?V1:P

波多变,QRS波群形

态,rS偶有QS型。

V5:P波直立,QRS

波群形态,qR,qRs,

Rs,R型。

7、心电图目测法,

正常值及偏移时临

床意义?

目测法:目测Ⅰ、Ⅲ

导联QRS波群的主波

方向,估测电轴是否

发生偏移:1、若Ⅰ、

Ⅲ导联QRS波群均为

正向波,则电轴不

偏;2、若Ⅰ导联QRS

波群为正向波,Ⅲ导

联出现较深的负向

波,则电轴左偏;3、

若Ⅰ导联QRS波群为

负向波,Ⅲ导联出现

正向波,则电轴右

偏;4、若Ⅰ导联QRS

波群为负向波,Ⅲ导

联出现负向波,则电轴极度右偏。

正常值:正常电轴的范围:-30°~+90,左偏:-30°~-90°,右偏:+90°~+180°。临床意义:1、电轴左偏可见于左心室肥大,左前分支阻滞等;2、电轴右偏可见于右心室肥大,左后分支阻滞等;3、电轴极度右偏可见于右室极度肥大,也可见于正常人。

8、窦性P波规律及窦性心律判断?正常窦性心律:(1)符合条件①每个QRS波前都有相关P波②P 波形态符合窦性P波的规律:在Ⅰ、Ⅱ、aVF、V3~V6导直立。aVR导倒置其余多变③P-R≥0.12S。(2)同一导联P-P间距相差≤0.12S。(3)心率:60~100次/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简称病窦综合征或病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或其周围组织(亦可包括心房、房室交接区等)的器质性病变,导致窦房结冲动形成

障碍和冲动传出障

碍而产生的心律失

常,主要以窦性心动

过缓、窦房传导阻

滞、窦性停搏为主,

也可出现心动过缓-

心动过速综合征。①

严重的窦性心动过

缓,每分钟少于50

次。②窦性停搏和

(或)窦房阻滞。

③心动过缓与心动

过速交替出现。心

动过缓为窦性心动

过缓,心动过速为

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或扑动。

④慢性心房颤动在

电复律后不能转为

窦性心律。⑤持久

的缓慢的房室交界

区性逸搏节律,部

分患者可合并房室

传导阻滞和束支传

导阻滞

9、三种早搏、阵发

性心动过速及心房

纤颤的心电图特

点?

(一)房性早搏:①

QRS波群前提前出现

P′波,形态与窦性P

波不同;②P′R≥

0.12S;③QRS波呈室

上型④代偿间歇不

完全。(二)交界性

早搏:①提前出现的

QRS波呈室上型,其

前或其后可出现逆

行P″波也可无P″

波。②若逆行P″波

出现在QRS波之前,

P″-R间期<0.12S,

若出现在QRS波之

后, R - P″<0.2S

③代偿间歇大多完

全。(三)室性早搏:

①提前出现的QRS波

宽大畸形,其前无相

关P波;②代偿间歇

完全③QRS时间≥

0.12S④T波与QRS主

波方向相反。(四)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

过速:①连续3次或

3次以上出现房型早

搏、室上性早搏;②

QRS波呈室上型,心

室律绝对整齐(同一

导联,R-R间期相差

<0.01S)③频率

160~220次/分。

(五)室性心动过

速:①连续出现3次

或3次以上室性早搏

②频率150~200次

/分③心室律稍有

不齐。(六)心房纤

颤:①正常P波消失,

代之以大小不等,形

态不同,间距不一致

的小颤动波(小f波)

②心房频率350~

600次/分③QRS波

群呈室上型,心室律

绝对不整齐④T波在大多数导联上不能明视。(七)心房扑动①心房活动呈现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扑动波之间的等电线消失,在Ⅱ、Ⅲ、avF或Vl导联最为明显,常呈倒置。典型房扑的心房率通常为250~350次/min;

②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比率是否恒定。当心房率为300次/min,未经药物治疗时,心室率通常为150次/min(2:1房室传导)。

10、一、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完全性左、右束支ECG的特点?

(一)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①每一个P波后都有一个相关的QRS波②P-R间期>0.20S。(二)二度Ⅰ型:①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出现一次心室脱落,而后出现最短的P-R间期,随后P-R间期又逐渐延长,直至再出现一次心室脱落,如此反复②房室传导比例3:2、4:3等。

(三)二度Ⅱ型:①

P-R间期固定(正常

也可延长)②房室传

导比例2:1、3:2

等。(四)三度:①P

波与QRS波无关,各

按自己的频率出现

②心房率>心室率

③根据心脏潜在起

搏点位置不同,QRS

波群可呈室上型或

宽大畸形。(五)完

全性左束支传导阻

滞:①QRS波形改变:

V1、V2导联可呈QS、

qrS或rS型,r波极

小,s波深而宽大;

V5、V6导联呈宽阔的

R波,其R波升支或

顶端可出现切迹,亦

呈M型②QRS时间≥

0.12S,V5导联VAT

≥0.06S③ST-T继发

性改变。

(六)完全性右束支

传导阻滞:①QRS波

形改变:V1、V2导联

可呈M型或rsR′;

V5、V6导联呈qRS型

或RS型,其S波增

深或宽钝;②QRS时

间≥0.12S,V1导联

VAT≥0.06S③ST-T

继发性改变。

11、典型预激综合征

的ECG特点?

①P-R间期<0.12S

②QRS波起始部出现

粗钝模糊的△波③

QRS时间≥0.12S,

P-T时间正常(<

0.26S)④出现继发

性ST-T改变⑤A型预

激V1~V6导△波与

QRS主波均向上;B

型预激V1、V2导联,

△波与QRS主波均向

下。

12、左、右心房、室

肥大的ECG特点?

(一)左心房肥大:

①P波时间≥0.12S

②P波多在Ⅰ、Ⅱ、

aVL、导联呈平顶或

双峰,两峰距>

0.04S.

(4)

(二)右心房肥大:

①P波振幅增高≥

0.25②P波在Ⅱ、Ⅲ、

aVF导联呈高尖型。

(三)左心室肥大:

①反应左心导联QRS

波电压改变:RV5≥

2.5mV,RV5+SV1>

3.5Mv(女),RV5+SV1

>4.0 Mv(男),垂位

心RaVF>2Mv,横位

心RaVL>1.2mV②继

发ST-T改变,以R

波为主的导联,ST压

低,T波低平、双向

或倒置。

(四)右心室肥大:

①QRS波改变:V1导

R/S≥1,V5导R/S ≤1;②心电轴右偏≥+110°。

13、心肌梗死的分型及定位诊断?

1、超急性期(早期):T波对称高耸,ST段呈斜型抬高,无异常Q波。

2、急性期:T 波倒置,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出现异常Q波(振幅>R/4,t ≥0.04S)。

3、亚急性期(近期):T波倒置变浅,ST段恢复至基线,残留异常Q波。

4、陈旧期(愈合期):T波恢复直立低平倒置,ST段恢复至基线,残留异常Q波。定位:1、广泛前壁:梗塞波形出现在V1~V6导联,也可波及Ⅰ、aVL导联;2、前间壁:梗塞波形出现在V1~V3导联;3、心尖部:梗塞波形出现在V4导联,也可波及V3、V5导联;4、前侧壁:梗塞波形出

现在V5、V6导联,

也可出现在Ⅰ、aVL

导联;5、高侧壁:

梗塞波形出现在Ⅰ、

aVL导联;6、下壁:

梗塞波形出现在Ⅱ、

Ⅲ、aVF导联;7、梗

塞波形出现在V7、

V8、V9导联。

14、急性冠脉供血不

足:典型、变异型心

绞痛,慢性冠脉供血

不足的ECG特点?

急性冠脉供血不足:

1、典型心绞痛:发

作时,ST段呈水平或

下斜型下低达

0.05mV以上,T波倒

置或双相,发作后恢

复正常。2、变异型

心绞痛:ST段抬高,

T波高耸(T波振幅

发作时可增高)发作

后恢复正常。

慢性冠脉供血不足:

①持久性ST段压低,

T波低平或倒置(少

数呈对称倒置)②有

时可出现早搏,心房

颤动或房室传导阻

滞,以及左心室肥

大。

15、低血钾、高血钾、

洋地黄中毒的ECG特

点?

低血钾:①T波降低,

U波增高,呈T-U融

合,或出现T波倒置,

U波增高,呈TU矛盾

出现。②多见兴奋异

常,如室早、阵发性

心动过速。

高血钾:①T波高尖,

基底部变窄如帐篷

状;②QRS波增宽,R

波降低,S波增深增

宽;③P波变小以致

消失,少数出现窦室

传导;④可出现各种

传导阻滞,以室内阻

滞多见。

洋地黄作用曲线:以

R波为主的导联上出

现ST段下斜型或水

平型压低与“- +”

双相T波形成鱼钩样

或水槽样改变。

洋地黄中毒:A:兴

奋起源异常,可见各

种类型的早搏及阵

发性心动过速,但以

室早二联律多见;B:

传导异常,可出现不

同程度的房室传导

阻滞,以二度房室传

导阻滞多见。

16、心脏循长轴转

位?

自心尖朝心底部方

向观察,设想心脏可

循其本身长轴作为

顺钟向或逆钟向转

位。顺钟向转位:正

常在V3或V4导联出

现的波形转向左心

室方向,即出现在V5、V6导联上。逆钟向转位:正常在V3或V4导联出现的波形转向右心室方向,即出现在V1、V2导联上。

19、RBC检测和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RBC及Hb增多:多次检查成年男性

RBC>6.0×1012/L,Hb>170 g/L;成年女性RBC>5.5

×1012/L,Hb>160 g/L即认为增多。1、相对性增多:因血容量降低,RBC容量相对升高,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绝对性增多:临床称RBC增多症,

①继发性RBC增多症

②真性RBC增多症。(二)RBC及Hb减少:多次检查成年男性

RBC<4.0×1012/L,Hb<120 g/L;成年女性RBC<3.5

×1012/L,Hb<110 g/L即认为减少。生理性减少:婴幼儿,老年人,妊娠;

病理性减少:贫血。

(三)RBC形态改变:

正常形态:双凹圆盘

形、大小一致。d:6~

9μm,d(平均值)

=7.5μm,厚度:边

缘约为2μm,中央约

为1μm。

21、网织红细胞检测

的临床意义?

1、反应骨髓造血功

能,用于贫血的诊断

和鉴别诊断,Ret↑:

造血功能旺盛,见于

溶血性贫血、急性失

血性贫血、缺铁性贫

血;Ret↓造血功能

减低,见于再生障碍

性贫血。2、疗效判

断观察指标 3、病情

观察的指标。

24、血清总蛋白

(STP)和清蛋白(A)

降低临床意义?1肝

细胞损害(肝炎肝硬

化肝癌)清蛋白降低

伴γ球蛋白增加2营

养不良3蛋白丢失过

多(肾病综合征)4

消耗增加(慢性消耗

性疾病)5血清水分

增加

25、血清总蛋白

(STP)和球蛋白(G)

升高的临床意义?

①慢性肝脏疾病②M

球蛋白血症(多发性

骨髓瘤、淋巴瘤)③

自身免疫性疾病

(SLE、风湿热、类

风湿性关节炎)④慢

性炎症和慢性感染

(结核、黑热病)

26、中性粒细胞增多

的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多:下

午高于早晨,妊娠、

分娩、情绪激动、高

温或严寒、剧烈运动

或劳动后发生。2、

病理性增多:①急性

感染:化脓性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肺炎

链球菌)②严重组织

损伤及大量血细胞

破坏:严重外伤,大

手术、大面积烧伤、

急性心肌梗塞③急

性大出血:内出血④

急性中毒:A内原性: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尿毒症、妊娠中毒B

外源性:铅、汞中毒

及安眠药中毒、生物

性中毒⑤恶性肿瘤:

消化道恶性肿瘤⑥

某些药物:皮质激

素、Licl等⑦急性溶

血⑧白血病:急、慢

性粒细胞白血病⑨

骨髓增殖性疾病:真

性RBC增多症,骨髓

纤维化,原发性血小

板增多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高(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

热时可引起嗜酸性

粒细胞增多7).

其他:风湿性疾病、

脑腺垂体功能减低

症、过敏性间质性

肾炎等也常伴有嗜

酸性粒细胞增多

2.嗜酸性粒细胞减

少(eosinopenia):

常见于伤寒、副伤

寒初期,大手术、

烧伤等应激状态,

或长期应用肾上腺

皮质激素后,其临

床意义甚小。

淋巴细胞:增高:

百日咳,传染性单

核细胞增多症,病

毒感染,急性传染

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

骨髓单核细胞综合

征、传染性单核细

胞增多症和单核细

胞增多症。单核细

胞增多症可发生于

恶性新生物、贫血、

疟疾和黑热病及原

虫感染各种疾病

中,也可发生梅毒、

进行性结核、病毒

性肝炎、败血症、

心内膜炎、甲亢和

结节性关节炎等疾

病。

乙肝两对半1

(HBsAg-乙肝病

毒表面抗原)为已

经感染病毒的标

志,并不反映病毒

有无复制、复制程

度、传染性强弱;2

(HBsAb-乙肝病

毒表面抗体)为中

和性抗体标志,是

否康复或是否有抵

抗力的主要标志。

乙肝疫苗接种者,

若仅此项阳性,应

视为乙肝疫苗接种

后正常现象;3

(HBeAg-乙肝病

毒e抗原)为病毒

复制标志。持续阳

性3个月以上则有

慢性化倾向;4

(HBeAb-乙肝病

毒e抗体)为病毒

复制停止标志。病

毒复制减少,传染

性较弱,但并非完

全没有传染性;5

(HBcAb-乙肝病

毒核心抗体)为曾

经感染过或正在感

染者都会出现的标

志。核心抗体IGM 是新近感染或病毒复制标志,核心抗体IgG是感染后就会产生的,对于辅助两对半检查有一

定意义(6HbcAg

阳性,提示病人血

清中有感染性的

HBV存在,其含量

较多,表示复制活

跃,传染性强,预

后较差)

压力(KPa)外

蛋白(g/L)生化分析细胞计

数及分

细菌定性定量葡萄糖氯化物

正常0.69~1.9

6

新生儿

0.29~0.7

8

(-)

0.2~0.

4

新生儿

0.2~1.

2

2.5~4.

5

新生儿

3.9~5.

120~13

婴儿

110~12

2

(0-8),

多为淋

巴细胞

(-)

化脓

性脑膜炎↑↑↑

+++

以上

↑↑↑↓↓↓↓

显著增

加,数

千,以中

性粒细

胞为主

(+)

结核

性脑膜炎↑↑

+~++

+

↑↑↓↓↓↓

增加,数

十或数

百,以淋

巴细胞

为主

抗酸

染色

可以

看到

抗酸

杆菌

病毒

性脑膜炎↑

+~++ ↑正常或

稍高

正常

增加,数

十或数

百,以淋

巴细胞

为主

(-)

(6)血清胆红素(μmol

/L)

尿内胆色素(μ

mol/L)

CB UCB CB/尿胆尿胆原

UCB 红素

正常人0~

6.8

1.7~

10.2

0.2~

0.4

阴性

0.84~

4.2

梗阻性黄

疸明显

增加

轻度

增加

0.5

强阳

减少或缺

溶血性黄

疸轻度

增加

明显

增加

0.2

阴性明显增加

肝细胞性

黄疸中度

增加

中度

增加

0.2~

0.5

阳性

正常或轻

度增加

改变类

特性常见疾病

大小异常小RBC d<6μm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

铁性贫血

大RBC d>10μm

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

贫血

巨RBC d>15μm

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所

致的巨幼细胞贫血RBC大

小不均

病理造血(在增生性贫血

中度以上)

形态异常球形细

遗传性球形增多症、自身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椭圆形

细胞

横径/长径

<0.78

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

症、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细

淡染区呈

扁平裂缝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少见与DIC酒精中毒)靶形细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异常血红蛋白病

镰形细

镰形细胞性贫血(HbS病)泪滴形

细胞

骨髓纤维化、溶血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棘细胞

棘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后、

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裂细胞

微血管病性溶血、溶血尿

毒症综合征、恶性高血压

细胞缗线状形成多发骨髓瘤、原发性巨幼

蛋白血症

染色反应异常低色素

RBC染色

过浅、中

区苍白区

扩大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

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

性贫血。

高色素

着色深、

中央淡染

区消失

巨幼细胞贫血

嗜多色

增生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铅中毒

结构的异常嗜碱性

点彩

铅中毒、巨幼细胞贫血

染色质

小体

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

血、红白血病

卡-波

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

白血病

有核红

细胞

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

缺氧

22、浆膜腔积液检测?

鉴别

要点

漏出液渗出液

原因非炎性积

炎性积液

外观淡黄色、

浆液性

不定、可为

血性、脓性、

乳糜性

透明度透明或微

多浑浊

比重<1.018 >1.018 凝固

不自凝多自凝粘蛋(—)(+) 白定

蛋白

定量

<25 g/

L

>30g/L 葡萄

糖定

与血糖相

常低于血糖

水平

细胞

计数

常<100

×106/L

常>500×

106/L

细胞

分类

以淋细

胞、间皮

细胞为主

根据不同病

因分别以化

脓性积液

(或结合性

积液早期)

或慢性肺炎

为主

细菌

学检测(—)

可找到病原

积液

/血

清总

蛋白

<0.5 >0.5

积液

/血

清LDH

比值

<0.6 >0.6 LDH <200IU >200IU

24、根据涂片中有核细胞与成熟RBC比例分级?

NC:RBC 常见疾病

度活跃1:1

白血病(尤其见于

慢性粒细胞的癌

变)

显活跃1:10

白血病、增生性贫

活跃1:20

正常骨髓或某些

贫血

减低1:50

慢性再生障碍性

贫血

度减1:200

重度再生障碍性

贫血

血象骨髓象

再生障

碍性贫

血(AA)

①RBC和

Hb↓↓↓

正常细胞

色素性贫

血②Ret

↓↓③

WBC、中性

粒细胞↓

↓淋巴细

胞相对↑

④Plt↓

①骨髓增生

↓↓②粒

系、红系极

度↓淋巴细

胞相对↑③

巨核细胞↓

↓↓④非造

血细胞↑

(浆细胞、

组织嗜碱细

胞等)⑤NAP

↑↑

原发性

血小板

减少性

紫癜

(ITP)

①RBC、Hb

一般正

常,反复

出血者可

↓②WBC

正常③

Plt↓急

性ITP<

20×109

/L,慢性

ITP<

(30~

80)×109

/L

①骨髓增生

活跃②红

系、粒系一

般正常③巨

核系细胞增

多或正常,

产板巨核细

胞降低。

白血病

①RBC、Hb

↓(正常

细胞、正

常色素

等)②WBC

不定,多

数↑③

Plat↓④

①骨髓增生

明显活跃或

极度活跃②

某一系列白

血病细胞>

30%,伴形态

改变,急性

非淋巴细胞

涂片:易见白血病原幼细胞白血病可见棒状小体③红系↓(M6除外)RBC 形态正常④巨核细胞↓(M7除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