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

浅谈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
浅谈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

浅谈青海民族特色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香毛措(青海,海南,813000)

内容摘要:饮食作为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性基础,伴随着人类的发展逐渐形成特有的文化。青海世居着藏、回、土、撒拉、蒙古族五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饮食文化各具特色,本文由此分析了青海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及其促进作用。

关键词:旅游产业,饮食文化,品牌建设

ON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QINGHAI DIET CULTURE AND TURISM DEVELOPMENT

Abstrac t:Diet of human survival as the basic material foundati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as gradually formed a unique culture. Qinghai world home to hide, back, soil, Sarah, five of Mongolia minority nationalities, the national food culture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et culture of tourism industry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and effect, and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et culture the importance and possibility were analyzed, discuss. Key words: tourism industry, diet culture, brand construction

引言

发展饮食文化,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这是因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之一,不仅是人们在旅游活动的根本需求,而且也是旅游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1]。此外,饮食文化的质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从食生产的角度来看,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概括了饮食的历史、习俗及与其他文化的相关联系。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及风味食品中都蕴涵着一个民族的信仰、习俗、性格、审美意趣、历史文化。

1.对青海省世居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介绍

青海世居着藏、回、土、撒拉、蒙古族五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发展中形成其独特的民族饮食习俗。如图1:

民族特色民族饮食

回族油香、馓子寸寸面、杂面巴烙、长面、豆面搅团、豆面散饭、羊肉面片

拉面、臊子面、扁食

撒拉族散饭和搅团、麦索儿、指甲面片

蒙古族吃全羊、马奶酒、乳食、奶皮

藏族下更保、灌肠、手抓羊肉、开锅羊肉

土族烘锅馍、沓呼日、哈流、哈力海

图1 特色民族饮食

1.1青海回族饮食文化

回族860多万人口,在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全国各省市都有分布,但却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宁夏回民比较集中,约120万人口,其中回民大多分布于甘肃、河南、河北、青海、新疆、云南、山东等地。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是著名的回族聚居地。其民族形成可上溯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波斯人来中国经商留居中国一部分,及13世纪被迫迁到我国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不断与汉族等民族通过通婚、信教等。

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因而有其特有的饮食习俗,且善于理财,善于经营。居住在农村中的回民多从事农业、运输业、畜牧业等;城市中的回民多从事手工业、商业、屠宰业、饮食服务行业,以经营清真小吃而闻名。回民饮食禁忌比较严格。喜食牛羊肉及偶蹄类食草动物的肉以及鸡、鸭、鹅等家禽。不吃猪、驴、骡等不反刍动物的肉和凶猛禽兽的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不吃带鳞的鱼,不嗜烟酒等[2]。回族喜饮茶,茶具多是细瓷,很讲究。

回民虽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饮食禁忌,但因隶属教派(新教、老教、小坊派教等)、居住分散、各地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受周围各民族的影响及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诸因素,各地回民饮食风俗也有差异。青海全省回族几乎遍布每个州和县,但绝大多数回族聚居在以西宁为中心的农业区各县。回族平日一日三餐,

按一般的饮食习俗,早餐是清茶、奶茶、馍馍,炒菜有粉条、洋芋、酸菜和花菜。午餐是馍馍、煮洋芋、炒洋芋、盖碗茶(放有冰糖等)。晚餐经常是旗花面(放有洋芋、萝卜、酸菜、葱)、寸寸面、杂面巴烙、长面、豆面搅团、豆面散饭、羊肉面片、拉面、臊子面、扁食(饺子)。下边简介几种回族食品:

①油香:也称香香锅。是一种又圆又厚的油炸面饼。宁夏一带回民做油香分为普通油香、糖油香和肉油香三种。炸油香是非常严肃的事,炸前要沐浴净身。吃时正面向上,撕开吃。只有在宗教节日或办红白喜事时才做油香吃。

②馓子:又名环饼、细环饼。面粉中加红糖、花椒水、牛羊奶、油,揉成面团,拉成细条,盘绕成椭圆形馓子坯,炸制而成。

③羊肉尕面片:青海西宁市区内到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面片馆,在青海方言中“尕”是“小”的意思,因为这种面片只有指甲大小,故得名羊肉尕面片。根据配料的不同和制作方法的不同,尕面片又分为“西红柿羊肉面片”烩面片炒面片“清汤面片”。

1.2撒拉族饮食习俗

撒拉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绝大多数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邻近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乡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青海省西宁市和祁连、乌兰、贵德、同仁、兴海等县及新疆的一些地方,也有少量撒拉族人居住。

撒拉族自称“撤拉尔”,汉文史书中有“撒兰回回”、“沙刺族”、“撒拉回”、“撒鲁儿”、“萨喇”等称谓。至于撒拉族的来源等问题则无正式记述。根据一些史学家的研究和民间传说,撒拉族可能是古代来自中亚撒马尔罕一带的一个部族同青海省循化一带的藏、回、汉等民族长期融合后形成的一个民族。传说他们的祖先赶着骆驼,驮着一部《古兰经》来到循化街子,只剩下18人(一说是7人)。因骆驼到此化为石头,遂定居于此,时间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但这仅是一个传说,实际年代应是比这更早的元代。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习惯,包括衣着、服饰、饮食、起居等,大致与当地回族相似,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撒拉族仍保留着牧民的许多饮食习俗,爱吃羊肉,尤其是手扒羊肉和羊肉火锅,还喜食酸奶,嗜好茯茶、麦茶和奶茶。同其他伊斯兰教信徒一样,也禁食猪肉和自死之动物。撒拉族的节日同回族一样,过节要蒸糖包或肉包子,或做油炸蛋糕。撒拉族待客用茶,茶中放桂圆、冰糖,当地称这种茶叫“三炮台”,即盖碗茶,又香又甜。撒拉人遵守伊斯兰教规禁烟酒,对客人也不劝烟酒。待客食品有馓子、糖包、花卷、肉包等,还吃羊油炒饭,菜是碗菜,由羊肉、土豆、大白菜、粉丝等煮成,勾以稠芡。若是贵客,主人还以手抓羊肉款侍,上菜时

将羊尾巴对准主要客人,并送上一把小刀。客人将羊尾割下,抓在手中送入口中。羊尾最肥嫩,故要献给尊贵的客人。此外撒拉人也以火锅涮羊肉招待客人。撒拉族以务农为主。食用的粮食主要是小麦、青稞、荞麦。通常的吃法是做成馍馍、面条、散饭和搅团。

①散饭和搅团:散饭和搅团的做法,都是在沸水中撒面粉,搅成糊,只是搅团较稠些。吃搅团时,一般要另备汤菜和蒜、辣椒等调味料。

②麦索儿:每到农历六月,当青稞临近收割时吃“麦索儿”(即“吃青”)。方法是将青稞穗头剪下,捆成小捆,用柴草火烤熟。然后搓出青稞仁即可食,也叫“控青稞”。若将烤熟的麦仁磨成细粉,装进碗,浇上熟菜油,拌入蒜泥、油泼辣子、盐等,再配上拌菠菜等青菜,便成为麦索儿。不过,麦索儿要当天做当天吃,隔夜则变馊。

③指甲面片:撒拉家族较喜欢吃面片,将面掐成如指甲片大小的小片,用肉、萝卜丁、葱等原料炒成臊子,然后与指甲片大小面片拌好。还有将面条制成雀舌状,极滑口。油香、馓子、焜锅饼、油搅团(以油拌面制成)也是撒拉族爱吃的面食。

1.3青海蒙古族饮食文化特色

蒙古族,半数以上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东三省、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各地蒙古族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发展状况的差异,在饮食习惯上也不尽相同。在牧区,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史书以“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来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饮食习惯[3]。烤肉、烧肉、肉干、手抓肉均为蒙古族家常食品,其中手抓肉最有名,四季都可以食用。

①吃全羊:全羊则是宴请远方宾客的最佳食品。吃全羊有两种做法:一是煮食,即把全羊分解为数段煮熟,在大木盘中按全羊形摆放好,就可食用。二是烧全羊,把收拾干净的整羊入炉微火熏烤,最后刀解上席,蘸板盐食用。

②马奶酒:蒙语叫奇格。是牧民夏季的最好饮料。制法是把马奶倒入容器中,不断地搅拌,直至发酵变酸,提取出奶油后,纯净的乳清就浮在了上边,味道变辣时就成为马奶酒。是待客佳品,善饮者一次能喝上几斤。

③乳食:乳食是蒙古族居民一天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奶食、奶茶、奶油、奶糕等均为蒙古族根据季节变化经常食用和饮用的食品。此外,夏季里人们还喜食酸奶,或拌饭或清饮,以清暑解热。

④奶皮:把奶熬好后,上边凝成的一层厚皮揭下来即是奶皮,可夹上白糖吃,也可放火上烤得冒油后再蘸糖吃。炒米,蒙语称“敖特巴达”。是用糜子米经过蒸、煮、炒、碾子轧等工序制成。可直接人口吃,也可用黄油、奶皮、糖拌着吃,或用奶茶泡着吃。

在农区、半农半牧区,蒙古族因与汉族杂居.所以饮食习惯已逐渐与汉族大体

相同。农区的蒙古族主食以玉米面、小米为主,杂以大米、白面、黄米、荞面、高梁米。随着温室、塑料大棚的普及,农区蒙古族食用蔬菜的品种不断增加。在菜肴烹制上,农区以炖、炒为主.也加以烧烤,吃些牧区食品如手抓肉、奶制品等。蒙古族农民多保留了牧区的好客习俗,来了客人要先敬茶,无茶或不沏新茶皆为不恭,而且以“满杯酒、满杯茶”为敬,不同于“满杯酒、多半杯茶”的汉族习俗。

1.4藏族饮食习俗

青海省藏族大多聚居在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海西州、果洛州、玉树州。他们长期生活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这里牧草丰茂,主要牲畜是牦牛和羊。农作物以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牦牛奶、牛羊肉、糌粑等。食品的花样虽不算多,却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奶食类:在青海藏区,牛奶通常用来煮奶茶、制酥油和做酸奶。酸奶有一种芳香的气息。不少老年人夏季以酸奶为主食,认为酸奶能使他们益寿延年。

米面食品:大米和面粉是牧民们喜爱的粮食。他们除用大米熬奶粥、肉粥,用面粉做面片、饺子、烤饼和油炸饼外,还做一些颇具草原风味的食品,有:糌粑、“仪贴”(油搅团)、安多面片、面条等。还有“雪吐”(水油饼),“卡什茨”、“曲什茨”、“郭勒洛洛”(以上均为烤饼类)、“醒”(酥酪糕)、“折阔”(大米汤)等,多在礼仪活动中食用。青海藏区每年消费大量茶叶,牧民们可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一日无茶。其茶为砖茶,来自内地。藏区并不产酒,牧民们爱饮的青稞酒来自毗邻的城镇。藏民不分男女老幼对酒都有偏爱。青海藏区饮酒时不摆菜肴,不猜拳行令,而以歌伴酒,不用杯盏酒盅,而用平日饮茶的小碗。

肉食类:青海藏区居民只食偶蹄动物,禁食奇蹄类动物。至于栖息在江河湖泊中的鱼类,虽说无蹄无爪,但在传说中它们是属于龙家族的,也不能食用。倘若有人竟然敢吃鱼,据说必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牧民们烹制肉食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白煮,从无烧、烤、煎、炸、炒之类的烹饪习惯。煮肉十分讲究火候,通常是将带骨头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滚沸一阵儿,捞出来就可以食用了。这种半熟的开锅肉,肉中见血,但吃起来鲜嫩不腻,越吃越香。因为大块肉要用手抓着吃,所以当地把这种肉叫做“手抓”。吃手抓时一手抓肉一手执刀,把肉片削下来吃。也常常用牙咬住肉,拿起小刀顺着嘴唇把肉割断,大口大口地咀嚼。初次目睹这种吃肉方式的汉族客人往往为之瞠目,担心他们会割破嘴唇。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青海藏区就连四、五岁的孩子也会用这种方法吃肉。他们吃过肉的骨头,都刮得干干净净。藏族人不允许将未啃干净的骨头扔掉。

①下更保:“下更保”(干肉)也是藏区人民的美食,家家必备。这种干肉多在秋末冬初时制作,选用肥壮的牛羊宰杀后,劈成大块,挂在避光通风处

阴干。这种干肉不再烹调。食者用刀割下一块,放进嘴里,嚼得津津有味。“下更保”是一种主副兼顾的食品,能长期贮存,携带食用又极方便,故是外出放牧和狩猎时的干粮。在冬季,藏族人还喜欢用“下更保”蘸辣椒吃,香辣味美,生津开胃,活血驱寒。牧区藏族一般无固定的餐次,饿了即食。故常见牧民闲暇时即坐下来,边谈笑,边嚼干肉和喝奶茶,牧猎时,也不时割下一块肉放进嘴里。

②灌肠:灌肠是藏族妇女最拿手的的技艺之一,灌肠基本上分为四种:一是肉肠,肠内装肥瘦兼有的肉丁;二是面肠,肠内装进油和面,有时也拌进一些野葱末;三是肝肠,肠内装捣碎的肝;四是血肠,肠内装牛羊的鲜血。藏族牧民进食肉和肠有一定规矩。要由帐房主妇负责按人分配,包括客人在内,每人面前均放一份。主妇分配食品时是非常公正的,每个家庭成员面前的肉和肠,在品种、数量上都力求一样。当然,可能给老年人和儿童以特殊的照顾。如果在滚开的锅里只有一个羊心,热情的主妇也会把它分成数块,让每人都尝到。只有一种肉——腰子,传统习惯是不能分食的,要给男主人吃。

1.5土族饮食习俗

土族大多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县、大通县。土族的称谓各地不一,青海省互助、大通和甘肃省天祝一带自称“蒙古尔”、“蒙古尔孔”、“察汗蒙古尔”。民和和三川地区则多自称“土昆”。甘肃省卓尼地区则多自称“土户家”。

尽管土族同蒙古族有血源关系,也有人认为土族系突厥人的后代,但土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其中还保留了不少早期畜牧业时代流传下来的古老风俗。土族由于长期同汉、藏、蒙古族交错杂居,互相通婚,在宗教信仰方面同藏族一致;而在政治、经济方面则向汉族学习,并使用汉文。在饮食习惯方面,不仅同蒙古族相似,而且深受汉、藏民族的影响。

土族人的祖先在青海东部地区定居下来后,最初以经营畜牧业为主,人们吃的是肉类和乳品,后转以农业生产力主,改以吃粮食为主。但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畜牧业时代的痕迹,如喜食羊肉和乳品。馍馍、面条等制法同汉族一样。土族还有自己一些较奇特的食品,如“沓呼日”、“哈流”、“哈力海”等。土族人还嗜茶喜酒。

土族人忌食圆蹄牲畜(马、骡、驴)的肉。其原因有的说,昔日唐僧取经白龙马驮经有功,为给白龙马报恩,所以不吃;有的说,土族人供罗吉天王神(罗吉音近骡子),所以不吃;还有一种说法,吃了圆蹄牲畜的肉,来世转牲畜,不能投人胎了。由不吃圆蹄牲畜肉,也可以看出藏族饮食习俗对其影响之大。

土族的节日同当地汉族基本一致。土族人在不同的节日做不同花样的馍,吃不同花样的饭。诸多节日中,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最为隆重。

土族人招待一般客人,先吃烘锅馍(即把发面团装在锅盒里,埋在草木灰火中烤熟的干饼),第二是喝茯茶,第三上清油煎饼和牛奶茯茶。上不上菜、上什么菜没有什么讲究。一般情况下,都要请客人喝酒,一敬就是三大杯,杯子较大,而且要求喝干,这叫“吉祥如意三杯酒”。实在不能喝酒的客人,用无名指蘸酒对空弹三下,也可以应付过去。但能喝酒的人不得假装成不能喝,如果让主人知道了会很不高兴。敬过酒后,则边饮酒边唱歌,宾主相互赞颂,热闹非常。客人启程前要吃长面条或面片,叫做启程面。客人出门时,主人托酒杯等候在大门口,向客人每人敬上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这样再加上主人在客人刚到门前时敬的“临门三杯酒”,一个客人至少要喝九杯酒。

如果招待的是贵宾,除了像上面说的那样敬酒外,桌上要摆一个装饰着酥油花的炒面盒子;在一个长20厘米、宽14厘米的木制方盘中,摆一块同木盘大小相当的肥肉,上插一把长约16厘米的刀子;在酒壶上要系一撮白色羊毛。土族人认为这是对贵宾最隆重的招待。

①沓呼日:"沓呼日"是土族人招待客人的特有食品。在麦面中加上清油、盐水拌匀,做成圆饼,放进灶内烤熟,吃起来酥脆可口。

②哈力海:草麻叶粉和青稞面搅拌或面糊,用油煎薄饼卷着吃。

上述通过对青海世居少数民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藏族、土族一些民族特色饮食的了解,我们知道旅游者到异地他乡旅行和逗留,为的是满足精神、物质上的某种需求,而饮食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里饮食早已超越了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目的,而是体现人们热爱生活、彰显自我、追求高雅、注重体验、丰富情趣的文化载体和符号,是一项包含着丰富社会意义的重要文化活动。旅游者在观光、休闲、购物的同时,更多的要求即是体验文化。饮食无疑是体验旅游地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到异地他乡观赏、品味、享受未曾见过吃过的稀罕饮食,既饱口福又长见识,是一种生理和文化的双重享受,也是旅游者的一种需求和认识旅游地文化的重要方式,它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好奇心理,增加旅游的乐趣和成功感。饮食文化无疑是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各地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4]。挖掘、开发、弘扬、发展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对提升各地、各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促进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青海旅游业发展中的民族特色饮食文化

2.1青海省旅游业状况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

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提高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2.1.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

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10年1—11月份,青海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213.7万人次,创汇2007万美元,旅游收入达70.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7%。

2.1.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

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2.1.3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显现

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10年青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10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2.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

2.1.4引入市场机制,调整投资结构

旅游业引入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

2.2国内旅游者对青海旅游业的评价

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在青海民族文化建设中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5]。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团结统一,并区别于外族的一套符号和观念系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游客对青海旅游业的总体评价(图2)。

项目

好较好一般差

卷数比重% 卷数比重% 卷数比重% 卷数比重%

总体152 15.3 761 76.7 65 6.6 14 1.4 住宿设施243 24.5 448 45.2 292 29.4 9 0.9 餐饮195 19.7 442 44.6 330 33.3 24 2.4

交通138 13.9 404 40.7 413 41.6 38 3.8 景点秩序与卫生101 10.2 316 31.9 450 45.4 124 12.5 文化娱乐91 9.2 290 29.2 558 56.3 53 5.3 旅游购物81 8.2 328 33.1 518 52.2 64 6.5 导游服务206 20.8 417 42 339 34.2 30 3

图2国内旅游者对青海旅游业的评价

注:青海省旅游局统计资料(青海旅游2010年第四期)

所列数据说明国内游客对我省旅游业的评价较高,从总体上来看,评价好

的占15.3%,评价较好的占76.7%,与2009年调查相比,评价好与评价较好的

比重由53%提高到92%,说明这两年来我省加大旅游景点和接待方面的配套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极大的改善了旅游环境。但是餐饮这一块相对而言不是

很满意,当然这也与南北饮食差异有关。青海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无可争议的优

胜权,中国最美最大湖泊青海湖,藏传佛教及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诞生

之地塔尔寺集聚于青海,近年来,坎布拉国家森林地质公园也到了游客的青睐。

从旅游局统计的省内景点门票收入来看,塔尔寺、青海湖、坎布拉在2009

年位列前三甲。2009年,青海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08.61万人次,实现旅游

总收入60.15亿元人民币。距省会西宁仅27公里的塔尔寺,以其悠久的历史,

浓郁的文化气息名扬海内外,也成为外地游客到青海的首选之一。塔尔寺接待

游客153.67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8614.51万元,青海湖景区内的仅二郎剑、

鸟岛、沙岛三个景区就接待游客61.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931万元。坎布

拉也越来越得到游客的认可,2009年接待游客6.0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6%,实现门票收入730.4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

国际旅游消费中,饮食消费仅次于购物消费,占第二位。而在国内消费中

更居于首位,足见饮食在旅游中的重要性。因此发展民族饮食文化对于旅游业

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这是因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产业的基本要素

之一,不仅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根本需求,而且也是旅游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青海世居着藏、回、土、撒拉、蒙古五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饮食文化各具

特色,并且在整个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饮食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

3.青海省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对旅游业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饮食文化不仅是人们在旅游活动最根本的需要,而且是旅游活动最为重要

的内容之一,在旅游产业中发展饮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3.1饮食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需要

旅游产业作为一项集吃、、住、行、游、购、娱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而吃则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发展最为基本的需要。可见,在旅游产业的构成要

素中,吃即饮食文化是排在了首位的,其在旅游产业发展活动中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了现代旅游产业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饮食文化的质量与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质量如何。因此,提高饮食文化的质量与水平,对于提高旅游产业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至关重要[6]。此外,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需要人们具有较高的能量,这就更加需要饮食文化来支撑。

3.2饮食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极为紧密

饮食文化同旅游发展的关系比较紧密[7]。实际上,在旅游产业中,饮食文化主要包括饮食质量、供给、营养、卫生等方面的内容。我们清楚,人们在进行旅游活动过程中,最先关注和关心的问题,首先是饮食文化。可见,饮食文化的质量与水平如何,已经成为了发展旅游产业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旅游产业发展日趋完善,人们必然就越来越注重饮食文化方面的需求。因此,要加快发展旅游产业,首先就必须进一步发展旅游过程中的饮食文化。这是因为,饮食文化直接影响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身体状况、完成旅游活动等的质量。换句话说,人们在旅游活动中不仅要吃饱吃好,而且要安全。

3.3饮食文化对旅游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饮食文化对旅游质量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一般而言,饮食的安全与卫生,直接影响到了整个旅游活动的质量与效果。我们试想,如果一个地方的饮食安全卫生问题比较严重,甚至有可能危害到旅游人们的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的话,那么到这个地方来旅游的人们必然就会越来越少。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的质量与效益有下降趋势,这其中饮食不够安全与卫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由此可见,为了切实提高旅游产业的质量与效率,我们首先就必须着力搞好饮食安全与卫生工作,特别是旅游区域内的饮食安全与卫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对人们的综合吸引力。

4.青海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在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4.1政府对民族特色饮食文化不够重视

青海世居着藏、回、土、撒拉、蒙古五个少数民族,在旅游业发展中,回族、撒拉族饮食占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然而藏族、土族、蒙古族饮食文化在餐饮业中根本得不到体现,并且撒拉、回族饮食文化任由其发展,没有一定的发展模式,虽说口福街、大食巷虽具有的一定规模,但相对而言政府支持力度还是不够。

4.2饮食文化挖掘不深,开发力度不够

青海地区较知名的地方菜、小吃比较少,一般较知名的就几家,如西宁大

厦、中发源、群科长春苑等,然而一切较具名气的大型饭店如西宁伊尔顿国际饭店、兴旺国际饭店、黄河源大饭店等都以八大菜系为主,稍带一点地方菜,以至于地方菜根本没有立足之地,相对也得不到发展。

4.3外来菜系对青海本地菜系的冲击力较强

在青海西宁市大街小巷中外来菜馆如云,菜品更是丰富,如川味火锅、韩国铁板烧、日本料理、麻辣鸡翅等一些菜品对青海饮食业影响较大,使本地人都喜欢走向那里,以至于本地菜馆客流量越来越少,导致本地饮食文化得不到发展。

4.4未利用特色饮食资源宣扬民族文化

“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大致概括了我国不同地域的饮食特点[8]。它反映了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对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食品调理是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青海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气候相对而言比较寒冷,像咱们青海的手抓羊肉、酸奶、干肉,撒拉族的撒拉膳食,西宁的酿皮、擀面皮、狗浇尿等特色饮食资源很有发展潜力,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特色饮食资源,以宣扬民族文化为宗旨,为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建设而努力。5.开发利用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

民族饮食文化涉及民族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历史进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差异及饮食来源、制作、器具、礼俗、饮食观念和思想等各个方面。这里主要强调了青海几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代表性风味饮食。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将各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会增加地方民族旅游的吸引力,丰富旅游活动的内涵,增强旅游者对旅游的满意度[9]。同时,还能增加地方旅游收入。因此,通过对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5.1 加强对民族饮食文化的研究

作为高原城市,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氛围较浓,但是民族饮食文化这一模块研究不是很深,毕竟八大菜系中不含有青海地方菜。因此青海应打出自己的特色,建立一个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开发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的发展。

5.2 加大政府对青海特色民族饮食的开发、保护和扶持

一直以来,青海省着力举办大型民族饮食展,如清真美食节等一系列活动,此种活动能有效地推动民族饮食文化特色。但是这种饮食展览活动任由各商家出招,没有一个较正规的程序,以及各说其好。政府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饮食文化,开发民族饮食文化资源,并在各种发展中充当指挥者,引导旅游业产业与特色民族饮食文化有效结合,促使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10]。而不是任由民族饮食文化自由发展,这样只会导致饮食文化的自生自灭。

5.3推进民族饮食与旅游结合突出特色民族饮食文化

大力推进特色民族饮食与旅游业的结合突出地方特色民族饮食文化特色,近年来,青海旅游业持续发展,旅游人数逐年提高。但整个西宁饮食场所受到外来菜系的冲击,青海餐饮业市场无一家以专属青海民族特色饮食场所。所有餐饮业市场很混杂,这样相对游客而言是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但是对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没丝毫益处,它反而压制了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源源不断的游客是民族饮食稳定的客源,他们对异地他乡的民族饮食文化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他们不仅希望吃到异地他乡的美味,同时也希望感受异地的饮食环境[11]。

5.4 饮食与旅游优化组合

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时,首先应挑选那些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声望的资源,然后加以优化组合,对于菜肴的合理搭配、文化内涵的联系做出评价,结合旅游者的心理因素、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的开发,适时有目标的推广。

5.5 与医药旅游相配合开发医疗保健民族饮食产品

中国饮食历来就有“医食同源”的内涵,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理论,体现在各民族饮食文化中[12]。青海作为三江之源,在这里有冬虫夏草、枸杞、贝母、雪莲花、鹿茸等一些名贵药材,将它们加以整理、研究、创新、推广,必然会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这不仅对青海医疗旅游的发展有益,并且会对青海的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5.6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青海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开发饮食文化资源已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资源能推进青海新农村建设,推进青海食品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的发展,拓宽农民致富之路。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资源能促进青海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7 注重青海民族饮食文化品牌建设

青海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它应打出自己的民族饮食文化品牌。首先就要打出自己的民族饮食特色,现在人们一提到青海就想到青海湖、塔尔寺,但根本想不到具有青海民族特色的民族饮食。像一提到北京,人们会想到北京烤鸭,一提到兰州就会想到兰州牛肉面,一提到天津就会想到“狗不理”包子,一提到山东就会想到一品豆腐,一提到四川就会想到麻辣火锅,因此我们要学着一提到青海就要想到具有青海特色的饮食产品。

青海不是没有好产品,而是一直没有注意自己的饮食文化品牌的建设。青海应该重点打造具有青海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品牌无非两种途径:一靠质量,二靠宣传[13]。质量是可以信赖的,宣传当然要

以本地电视台向全国宣传,如同大美青海广告片一样,我们青海应下大力度将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发展很好的结合起来,它将会对青海民族饮食文化品牌建设具有推动作用。总之,青海有着丰富的民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只要深入挖掘,不断创新,从满足旅游者物质、精神两方面需求出发,就一定能促进青海青海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瑞新,论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04).

[2] 青海旅游.文史杂志,2010年第四期

[3] 曹诗图,孙静.旅游文化学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7

[4] 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5] 潘宝明等.中国旅游文化,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6] 张文勋,黄泽,张胜冰.民族文化学论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7] 李洪波,张现民。钱学森谈饮食文化.文史杂志,2006.

[8] 赵荣光: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2006.

[9] 郭之媛.略论“滇味”食俗的文化底蕴和产业开发的价值[J].云南民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1): 16.

[10] 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1] 王刘刘,论我国的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12] 窦国祥.中华食物疗法大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3] 施维达,段炳昌,等.云南民族文化概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

作者:香毛措(1964--),藏,讲师,青海省海南州委党校党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为管理学。

独具特色的三峡饮食文化

独具特色的三峡饮食文化 华夏之地,地大物博,东西南北,气候有异,物产各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因地理条件、物产的不同而演变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特色及差异,于饮食、宗教、节庆、婚丧、歌舞、劳作等等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些极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也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历史的战争、迁徙、行商、游历等活动又使得它们相互之间交流融合、兼容并蓄。 三峡饮食文化作为根植于峡江地区的文化现象,既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因峡江地区独有的地理、经济、社会条件,而显现出自己的地域特征。具体而言,三峡地方饮食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地理环境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风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民嗜酸而食胕…”这段文字,其实是说明了气候、物产、地理条件等因素对饮食习俗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三峡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貌以丘陵为主,尤以峡江两岸地区,山势陡峭,连绵不绝,虽不比成都平原与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但仍然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再土壤肥沃,雨量充足,一年四季分明,温差较大,但平均气温较高,热量丰富,适于亚热带植物生长。因此,三峡地区农业自古就较为发达,在陈文华先生所著的《中国稻作起源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到了在大溪文化考古中发现有13处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这说明三峡地区的先民很早就开始种植稻谷等农作物,而遗存有13处之多,也说明当时的农业文明,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三峡地区群山环抱,水汽不散,秋冬尤为阴冷潮湿,久处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或可使气血不畅,进而产生风湿等疾病。因此,三峡地区的人民,多喜食辛辣等刺激性食料,嗜好饮酒,以兹促进血液循环。加之峡江地区地势不平,夏日炎热,平日劳作,于体力和盐分损耗颇大,而辛辣的食物和白酒正可解乏,味重的食物可以补充身体盐分。 二、悠久的制盐历史 在三峡地区多处,皆有渗涌不决的天然盐泉从地下冒出地面。凭借得天独厚的盐资源和较为发达的制盐业,三峡地区的先辈们较远其他地区的人们幸运,他们很早就活的有滋有味。丰富的盐产,悠久的制盐历史,给厨师和主妇们提供了积累用盐经验的极大机会,川菜号称百菜百味,素以味道变化繁杂、得体可口显著于世,其中用盐的技巧,功莫大焉。 盐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那就是制作各种腌渍食品。中国制造腌渍食品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古时称这种制作食物的方法为“菹”,腌渍蔬菜的为菜菹,腌渍肉食为肉菹。随着饮食文化的精细化,“菹”有进一步划分为“菹”和“齑”,即大块腌渍的为菹,而讲食物剁碎后腌渍的齑。在三峡地区,最为知名的和独具特色的腌渍食品,当属泡菜,腌菜和腊肉。 而近来风行于世的重庆江湖菜,大量的使用泡海椒,泡姜作为主要调料。重庆江湖菜究竟为何物,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答案。有的人说它是无门无派的“迷宗菜”;有人说它是叛经逆典的“搞怪菜”;有人说它肤浅,是只晓得“黑起”放海椒|、“黑起”放花椒、“黑起”放味精鸡精、“黑起”放油、“黑起”装的“五黑菜”;还有人说它如古之侠士行走江湖,兴之所至,不羁常理,潇洒放荡,是为江湖菜。且不论江湖菜之本源、宗派、是土是洋,近十年来重庆江湖菜在全国各地迅速崛起却是不争的事实,自酸菜鱼始,毛血旺、泉水鸡、辣子田螺等等菜品如过江之鲫,纷纷涌现,令人目不暇接之余,却又爱不释口。 所谓江湖菜,其实并不神秘,它就是来自于乡野市井的民间菜。相对于受过系统培训的厨师而言,普通家庭在做菜时更为写意,食材之搭配,味道之调和,完全是依照自己的喜好,

中国饮食文化史简谈

中国饮食文化史 (2009-12-19 14:19:10) 转载▼ 标签: 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很早就牢固地树立了“ 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等观念,食是人之大欲。鉴于此,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饮食文化的研究。 一、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诗句反映当时黄河中下游的人们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周公旦所著的早期礼制全书《周礼》,对周代初期的官制进行全面描述。据该书记载,为王室服务的天官大冢宰中,与制作和供奉饮食有关的人员就达2332人,分为22种官职,并且书中还出现了“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等饮食的名称。稍后的《礼记》在其《月令篇》、《礼运篇》、《内则篇》等中又有许多有关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的记叙,其中提到周代“八珍”及周代的风味小吃饵(点心),成为中国有关方面的最早记录。 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相对应,人们也开始研究和记录长江中下游的饮食文化,如屈原及其弟子的作品总集——《楚辞》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歌颂当时楚国的酒与食品,特别是宋玉的《招魂》中提到许多食品和饮料名称,被誉为中国最古的菜谱。在战国末期又出现了专门的烹饪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篇中记叙了商汤以厨技擢用伊尹的故事及伊尹说汤的烹饪要诀:“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机,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该烹调理论成为中国以后几千年饮食烹调的理论依据。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便促进国内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交流,相应地饮食文化研究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追求长寿等道术的流行更进一步促进食疗理论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的许多词赋中都大量记叙当时的饮食物品,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枚乘的《七发》、杨雄的《蜀都赋》等。在王褒的《憧约》、史游的《急就篇》及一些字典(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中也提及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内容。其中王褒的《憧约》中有“烹荼”、“买茶”的文字,是“荼”发展为“茶”字的最早由来。并且出现了研究食疗的专著,主要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山海经》等,为以后食疗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为世人假托“黄帝”所作。全书24卷,共81篇,是中国较早的医学典籍。该书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医学的目的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生气通天论》中提出要维持健康,保持长寿就必须调和五味;《汤液醪体论》中提到酒在治疗疾病中的效用;《藏气法事论》中论述了饮食和养生的关系,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的养生理论,成为后来的中医“三分治疗七分养”的理论依据。此外,《内经》还提供了治疗颜面神经障碍、孕妇胃膈闷胀、消渴病人的口感不适、妇女血枯等病若干具体方剂。

青海省旅游业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青海省旅游业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提高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 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 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

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青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 4.旅游业引入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虽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

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

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文化综合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魅力。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饮食文化与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饮食文化是发展饮食产业必不可少的媒介。挖掘饮食文化价值,将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有机融合,促进饮食产业发展,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关键词:饮食文化文化营销饮食产业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食物生产与消费活动中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它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受社会物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活动相结合,在食品的生产、营销和消费领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的重点是,在饮食消费日益商业化的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与揭示现代食品文化和食品消费服务文化,让饮食文化在商业中发挥精神旗帜作用、价值支撑和对未来发展的牵引作用,并成为发展商业的有效促进因素(李志刚,1997)。 饮食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科学、技术、习俗和艺术等的文化综合体。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饮食文化就是以食品为物质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志。因为饮食的重要性,饮食文化往往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内容可以国家、地域、民族、宗教、食源、生产工艺、炊饮器皿、消费层次、文化品位等进行分类。从饮食文化的内部结构可分为:饮食物态文化、饮食制度文化、饮食行为文化、饮食心态文化等。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狭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如饮食风俗、饮食思想、饮食行为、饮食技术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原料的几经变化、烹调技术的完善以及外部物质条件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步地形成独有的特征(冯玉珠,2009)。 一是生存性。以“民以食为天”为例,可见对于饮食文化的生存性这一特征是没有疑义的。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世界上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而所有的生命都需要营养。 二是传承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区位文化的长久迟滞及内循环机制下的代代相传,使得区域内的饮食文化保持着传承。诸如食物原料品种及其生产、加工,基本食品的烹制方法,饮食习惯与风俗等等。 三是地域性。由于食物原料分布地域性强,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在文化悠久和封闭程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许多风格不尽相同的饮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地。人类为了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努力观察、利用和改造环境,以便进行有效的文化活动,从而直接获取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即形成因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的饮食

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山东地域饮食文化 专业:14级视觉传达设计学号:3146602003 姓名:赵亚斌 摘要: 山东饮食,整体说来属于北方类型,地近京津,受京津影响和影响京津都较深刻。沿海和海岛渔区、山区、平原、湖区、城市、古镇又因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情况不同,传统文化不同,个个呈现出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使山东饮食风俗深深地烙上了地域的印痕。 关键词:山东;地域;临沂;饮食文化 一、山东饮食的文化背景 山东古称齐鲁,是中华民族群构时期的策源地之一。史前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齐家文化的沉积,夏、商、周三代的兴盛与文化的纵横积淀,使得北方饮食文化中的齐鲁饮食文化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并因此成为众多区域文化区中影响最大的文化区。这里不仅有陆地所有的五谷蔬果、水陆杂陈,也有内陆极其匮乏的鱼盐及山珍海味。丰富的原料物产、发达的铁器冶炼技术和城市商业及历史文化优势,更兼及通达辐辏的交通往来,使得以齐鲁文化为重心的黄河下游广大地区成为重要的民族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发达地区。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学的发源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几乎支配了整个封建社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深。孔夫子的中庸之道,赋予了山东饮食“和”的最高境界。其饮食本身也达到了敦厚平和,大味必淡的至味境界。 具体说,山东的文化背景又分三个特色较为突出的区域。古运河文化饮食区、齐鲁文化饮食区和海洋文化饮食区。 古运河文化饮食区,主要是指山东古运河两岸城乡的饮食文化。这个区域穿鲁西而过,横跨了鲁西北、鲁西南、鲁南等地区。北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一北京;南到苏杭二州,自北向南,把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如珍珠一般,全部穿在运河这条文化丝带上了。加上黄河东西的流淌,使得运河与之交汇中又溶进了秦晋文化的精灵。就具体饮食来说,运河区域诸城乡的广大居民几乎有着共同的节日饮食习俗,且各地的固有的饮食习俗个例,也因运河的南北流动而广泛交融了 齐鲁文化饮食区,在这里指的是一狭义上概念。就是济南、泰安、淄博以及鲁北、鲁南等地区的饮食风俗。潍坊以东的半岛地有明显的海洋饮食文化特征,故从泛齐鲁饮食文化中分出一道;鲁西及鲁西北、鲁西南(包括鲁南部分地区)有运河通过,其地方饮食受运河的食风影响颇甚,前面已经论述,故也将其划分为一支。 作为山东的第三区域饮食文化,即海洋饮食文化,主要是指山东半岛地区的饮食文化。本区域从历史上说,当属齐文化的故地,重“鱼盐之利”,就是指的本地区。海洋给予人的恩惠,在这个区域表现得尤为突出。鱼盐之利之下的饮食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饮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最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鼓腹而游”,也就是说吃饱喝足之后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先秦哲学家中最富于悲观色彩的庄子尚且如此。那么积极入世的孔子、孟子、墨子、商鞅、韩非等人就更不待言了。 中国人对付鬼神也像处理人际关系一样,总是通过食物来疏通关系。西洋人悼念亡者一束鲜花就可以了,中国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同待待遇(一般还要高一档)。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亲疏和他企盼的大小决定祭祀食品的丰俭。这完全与老百姓对付骑在他们头上的官吏一样,因此有人说祭祀不过是人对鬼神的贿赂。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满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又说,“人生在世,吃穿二事”,说的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

青海省旅游业竞争力分析

青海省旅游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青海是具有世界级高原特色的旅游资源大省和富省,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向西部转移的一个重要后备资源基地和新的增长极;但青海同时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力在全国处于后进状态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旅游业要成为青海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就必须提高竞争力目前研究青海旅游业竞争力的科研成果很少,仅有几篇豆腐块式的论文,系统性和理论性都不够强本文以波特钻石模型为工具,从六个要素方面,对青海旅游业竞争力的现状作出了全面剖析。 一、波特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简介 在产业竞争力研究领域,最有代表性最具权威的经典分析模型是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它为国家F或地区.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个经济分析范式该模型认为一国(或地区)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国内(区内)六大因素的互动和组合作用过程这六大因素即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公司战略及同业竞争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发展机遇与政府行为等,其中前四大因素是产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组成钻石的主体,它们与两个辅助因素:发展机遇与政府行为,共同构成了钻石模型(如图[所示)六大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动态的竞争系统和综合体系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以产业为基础,最初用于国家竞争力的分析,后来扩展应用于地区竞争力的分析解释和政策建议中 二、青海省旅游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六要素分析 (一)生产要素条件分析 生产要素条件主要是指资源环境等,可从优势与劣势两方面分析 1、优势分析 无论从总量丰度,还是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来看,青海旅游资源在世界上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都堪称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是旅游者所憧憬的旅游胜地,如青海湖塔尔寺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坎布拉风景区可可西里动物保护区等景点,都可以作为中国旅游业不断升温的引爆旅游工程。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精、美、情、礼。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这

兰州的饮食文化

兰州的饮食文化 兰州是一个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城市,夹于南北两山之间,在古代黄河穿城而过,是“丝绸之路”重镇!为了让大家更加走进兰州,下面就和大家分享兰州的饮食文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兰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居民的多样性等,共同创造了兰州独具特色的饮食民俗和文化。只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品牌,才能促进兰州城市消费和饮食文化取得进步。 兰州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风格独特,淳厚悠长,自成特色。兰州特色饮食民俗品种繁多,内涵丰富,有清汤牛肉面、酿皮子、浆水面、灰豆子、热冬果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兰州特色饮食文化离不开兰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兰州市大部分地区位于甘肃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处黄河上游,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兰州人自古以来就注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山泉溪流的地方,就开渠自流灌溉,并设置水磨加工粮食。千百年来,经过兰州人的吃苦耐劳、因地制宜和扬长避短,将干旱地区的兰州,建成为著名的“瓜果之城”。 说到兰州饮食文化,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兰州牛肉拉面。拉面是兰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美食,拥有悠久的历史,如今,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兰州牛肉拉面的餐馆。看着一个面团在拉面师傅手中慢

慢变成细长的面条,不由得为之惊叹,其实无论从选材到加配料再到拉面,整个过程都有一定的技巧。兰州拉面的面条劲道,面汤鲜美,在面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兰州美食中的经典。兰州社会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兰州社会文化的传统技艺和舞蹈影响一代代兰州古人的生活。而饮食文化,兰州的文化名片这些对现代兰州人及中国人生活都有影响深远,是兰州值得骄傲的文化。 兰州的饮食文化知识羊肉泡馍在过去是进贡皇帝的饮食而发明的,古时称“羊羹”,宋代诗人就有诗:“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而羊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那时也被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 兰州与西安的羊肉泡馍是大不相同的。兰州的羊肉泡馍是将煮好的羊肉切成大片,放上粉丝,蒜苗、香菜,浇上羊汤,即可食用,原汁原味。还有馍,西安是死面(没有发酵的面)饼,而兰州的是当地一种发面饼,保持了面粉的原始香味,任何佐料不放时都很可口。做法也不一样,西安泡馍需自己掰碎然后回锅再做,而兰州泡馍只管做好汤、放好肉,然后给你一个大饼,你就可以自便了。 你可以一股脑将饼揪开丢进汤里,享受羊汤泡馍的滋味。或一口汤一口饼,再夹大块的羊肉慢慢咀嚼,吸溜两口粉丝,大口的馍,大块的肉,那感觉没得说。 牛羊肉泡馍,最早为西周礼馔,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牛羊肉泡馍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古代许多文献,如《礼记》以及先秦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最初多用于祭祀及宫廷御筵。西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教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实际上,

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提高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 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 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青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 4.旅游业引入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虽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还来自于其可进入性。进入青海省的直达客运列车太少,京广南线、宝成线、兰新西线等线路目前尚无列车开通。一到客运高峰,客票就十分紧张,许多西行的旅客因换车麻烦,只好放弃到青海游玩的意愿。省内的旅游专线和民航也存在着通达区不多、线路少服务设施陈旧和老化等问题。 3.旅游相关产品结构过于简单。青海省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青海有青海湖、日月山、鸟岛、塔尔寺等著名的旅游景区,但青海省对旅游相关产品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发达省份,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

饮食文化

第5章饮食文化 5.1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古话有云“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最早是由桂林人张建勋提出来的,虽然现在张建勋的名字已少有人知,但这句话却被广泛地流传开来并传承下来了。人必须在“食”的问题上无后顾之忧后,才能可能进行其它的活动,例如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活动。所以,无论是在中国的国政还是民生中,“食”历来被视为第一要务,吃得饱了就是“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而一旦吃不饱了难免会发生一场革命。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餐饮已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并由此繁衍出了茶文化、酒文化等许多亚文化体系,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以其工艺精湛、工序完整、流程严谨、烹调方法复杂多变等特点在世界烹饪史上独树一帜。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一书中曾写过:“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前半句话让中国人看了心寒,后半句才聊以慰。到了近代,古老的中华文明竟被西方文明击溃得裹足不前。然而,中国餐饮业则“大行其道”,遍访欧美等发达国家,并且深深扎根于世界各地。 5.1.1 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1.中国饮食文化概念 在《中华膳海》里,饮食文化是指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技艺、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简单地说,饮食文化是生产销售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内容,饮食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与饮食有关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我们中国饮食文化涉及饮与食两方面内容,“食”包括五谷、蔬菜、肉食之类,“饮”则是指酒和茶等饮料。 2.中国饮食文化的类型 按饮食者来分,有宫廷饮食文化、贵族饮食文化、民间饮食文化和宗教饮食文化等等。 (1)宫廷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1]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

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题目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躲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伏上风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着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进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分牢牢捉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进步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进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2 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进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 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轻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职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职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进。 4.旅游业引进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题目。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固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均匀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还来自于其可进进性。进进青海省的直达客运列车太少,京广南线、宝成线、兰新西线等线路目前尚无列车开通。一到客运高峰,客票就十分紧张,很多西行的旅客因换车麻烦,只好放弃到青海游玩的意愿。省内的旅游专线和民航也存在着通达区未几、线路少服务设施陈旧和老化等题目。 3.旅游相关产品结构过于简单。青海省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青海有青海湖、日月山、鸟岛、塔尔寺等著名的旅游景区,但青海省对旅游相关产品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发达省份,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青海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 综上所述,青海省旅游产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克服上述3个主要题目,克服这些题目,并非一挥而就。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防止在发展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及作用的过高预期,避免由于盲目地“上项目”、“辅摊子”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应充分熟悉到旅游产业对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熟悉旅游业发展在青海省的重要地位,克服障碍因素,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用吃的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当然还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 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讲,可以概括成四个字: 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民俗旅游中的饮食文化

探讨民俗旅游中的饮食文化的开发价值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民俗,亦称食俗、食风、食性、食礼或食规,它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饮食民俗隶属于生产消费民俗的范畴,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最具群众性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分支。饮食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民俗,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如今,随着民俗旅游业的兴起,饮食及民俗也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 中国各地饮食文化差异很大,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又极为讲究,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 中国饮食民俗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神韵和魅力;中国饮食民俗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文化形态,独具特色;中国饮食民俗是中华文明的标尺,也是中华民族特质的体现。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有着巨大的旅游价值,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地独特的饮食文化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是一种旅游资源。 以合肥市最大惠民夜市—“罍(léi)街”为例,罍街以拯救、挖掘安徽老字号餐饮为己任,寻根安徽饮食文化;以发展壮大安徽传统特色餐饮为目标。在资深旅者兼饕客的旅行地图上,罍街已成为必去之处。罍街汇聚了合肥本地、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以及全国各地的特色知名小吃老字号餐饮。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耿福兴、刘鸿盛、同庆楼、庐州烤鸭店等安徽本土的中华老字号,更可以品尝到武汉热干面、上海亿方生煎、台湾美食、香港美食等30多家百余种全国特色小吃,体味各地风俗民情。今年5月6日下午,第四届中国(合肥)餐饮产业大会暨首届民俗餐饮文化旅游节在合肥罍街开幕,这不仅为我们展现出一场饕鬄盛宴,也带我们领略了一次民俗风情。 首先,民俗饮食可满足旅游者口腹之欲。罍街的地方饮食,不乏美味,旅游者对这些美酒佳肴的消费,可满足其口腹之欲,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从而增加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活动中的积极体验。中国的饮食民俗历史悠久,定能让游客满意。 其二,地方特色饮食可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和好奇的心理。旅游者外出旅游,是希望得到一种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体验,这是旅游者最基本的动机。来到合肥,罍街的地方饮食,在旅游者日常生活中难以得见,即便有人移植而来,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变异,远不如原产地那么原汁原味,因此,旅游者对这些地方饮食充满新奇之情。加之许多地方饮食知名度颇高,旅游者早知其名,例如合肥的小龙虾、臭鳜鱼、八公山的豆腐等,这无疑会激发人们希望探究竟,以偿夙愿的心情。中国的许多饮食影响深远,被国内外的旅客所熟知。 其三,饮食文化可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当地的地理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