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与预防分析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与预防分析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与预防分析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与预防分析

发表时间:2015-04-30T09:57:06.2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4期供稿作者:袁劲松

[导读] 同时,在缝合过程中用0.5%甲硝唑或生理盐水逐层冲洗,完成缝合后用75%医用酒精砂条湿敷切口等[4]。

袁劲松

(贵州省赤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564700)

【摘要】目的:分析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将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等详细记录下来,对其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阑尾炎患者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患者的病程、病理类型、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留置引流密切相关(P>0.05),但和患者的性别无相关性(P<0.05)。结论: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受到患者病程、病理类型、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临床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将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关键词】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231-02

急性阑尾炎属于一种急腹症,在普通外科极为常见,通常情况下采用急诊手术治疗。单纯性阑尾炎术后具有较低的切口感染率,但是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具有较高的切口感染率,一方面增加了患者病痛,另一方面还在极大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1]。本研究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与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阑尾炎手术,均知情同意。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在9-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5±10.2)岁;病程在2-49h之间,平均病程为(25.6±10.4)h;手术时间在0.5-2.5h之间,平均手术时间为(1.5±0.3)h。在病理类型方面,45例患者为单纯性阑尾炎,25例患者为化脓性阑尾炎,10例患者为坏疽性阑尾炎;在切口类型方面,71例患者为麦氏切口,9例患者为探查切口;在术后留置引流方面,10例患者留置引流,70例患者未留置引流。

1.2 方法

将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等详细记录下来,对其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

对本研究中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的过程中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数资料比较,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急性阑尾炎患者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患者的病程、病理类型、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留置引流密切相关(P>0.05),但和患者的性别无相关性(P<0.05)。具体见表1。

表1 急性阑尾炎患者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原因分析(例/%)

3. 讨论

3.1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

本研究结果表明,急性阑尾炎患者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患者的病程、病理类型、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留置引流密切相关(P>0.05),但和患者的性别无相关性(P<0.05),充分说明了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不受患者性别的影响,但是受到患者病程、病理类型、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患者腹腔中的脓液直接接触了切口。相关医学研究结果表明,切口感染的几率会在手术缝线等异物存在的情况下显著提升,在极大程度上超出了机体对细菌的清除能力,将腹腔内的脓液积极清除掉并对切口进行合理清洗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2]。

3.2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

临床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将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促进切口被污染几率的显著降低,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将腹腔内的脓液有效清除干净,从而对脓液及化脓的阑尾接触切口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手术过程中可以应用盐水纱布将脓液直接蘸取出来,尽量不应用生理盐水冲洗,以对腹腔内感染几率显著提升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应用一次性隔离包膜覆盖切口,从而将切口被污染的几率降低到最低限度[3];2)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少用或不用电刀,以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将切口感染的复杂性降低到最低限度;3)完成手术后对切口缝合的过程中尽可能逐层缝合,促进各层之

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发表时间:2012-10-24T14:41:22.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0期供稿作者:林颖 [导读] 有些病人术前不作皮肤清洁护理,只是单纯刮毛,而且还用锋利的刮毛刀刮而不是用脱毛膏或剪刀剪。 林颖 (安徽省利辛县人民医院 236700) 【摘要】术后切口感染是困扰医患双方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寻找易感因素、易感环节、分析感染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有效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它的发生,提升医疗质量。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010-02 1、原因分析 微生物普遍存在于人体及周围环境中,当手术人员(主要是手)、病人皮肤、手术器械、敷料、用品消毒与灭菌不彻底时,就可将微生物传播到手术野内,从而使手术伤口发生沾染和感染。可见,手术切口感染原因与病人自身、环境、工作人员的无菌技术等有直接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1 病人自身因素,(1)知识层次、性格特征、卫生习惯、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等,比如卫生习惯差、过分焦虑等对疾病的预后都不利。 (2)过度肥胖、免疫力低下、糖尿病人群、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治疗者、自身污染严重者。 1.2 环境因素 1.2.1 通道及布局不合理,三区划分不明确,易致交叉感染。 1.2.2 空气污染,手术室空气中的含菌量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浮游菌总数达700cfu--1800cfu/m3时,感染率明显增高,若降至180cfu/m3以下时,则感染的危险性就大为降低。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有(1)供应手术室空气的质量。(2)手术室中的人数。(3)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走动与说话。(4)工作人员的服装与手术盖布的质地。棉织品易产生纤维絮,与空气中的浮游菌,微粒形成气溶胶,增加感染机会。(5)保洁及空气消毒不到位。(6)手术间内温湿度不适宜,温度过高,工作人员体内代谢快易出汗,影响操作并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温度过低易发生低温功能障碍影响术后恢复。 1.3 工作人员的因素,据报道,来源于医院工作人员的切口感染约占手术部位感染的35%,主要在于: 1.3.1 医务人员重治疗、轻预防,对切口感染认识不足。 1.3.2 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匮乏,消毒隔离意识淡漠。 1.3.3 手术人员的技术:手术过程中的无菌观念,手术技术娴熟程度,手术时间长短、分离、结扎、止血是否彻底,缝合有无死腔,引流是否通畅等。 1.3.4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长期、联合、大剂量使用抗生素,至细菌耐药、病人抵抗力下反而易引起感染。 1.3.5 手术前皮肤准备不科学、手术后切口护理不规范。有些病人术前不作皮肤清洁护理,只是单纯刮毛,而且还用锋利的刮毛刀刮而不是用脱毛膏或剪刀剪。术后切口换药、拔管不注意无菌操作。特别是手卫生观念差。经常可见医生换药不洗手、不戴口罩帽子。另外,有的换药室无水设施、无消毒措施。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放置混乱。 1.4 手术类型,污染手术与无菌手术先后顺序不合理,有些医生消毒隔离意识淡漠,缺少整体观念,常常按自己的意愿随意安排手术。 1.5医疗用具的污染麻醉护理操作中使用的监护仪导线、中性电极导线、配电盘的导线以及各类仪器的电源连接线等易被污染,但消毒时不易引起注意或消毒不彻底,形成交叉感染源。 2 应对措施 2.1 建立健全组织手术室成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主任、护士长任组长,负责手术室医院感染工作的分析,制定应对办法,下设院感专职管理护士,负责对应对办法的监督实施。同时,主任、护士长随时与医院感染办公室汇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取得医院支持。 2.2 制定具体办法 2.2.1 针对病人自身原因,一方面建立术前访视制度,每天专人访视病人,做好术前宣教工作,消除病人因紧张、焦虑情绪,做好沐浴、清洁皮肤的指导。另一方面,重点阅读病历,了解病人全身情况,对自身免疫力较低或有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与患者及其主管医生沟通,对病人全身情况给予调节、使其达到耐受手术的最佳状态。 2.2.2 加强环境管理 (1) 尽量减少手术过程中进入手术间的人数,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参观手术人数控制在3人以内。(2)每天动态消毒净化手术室空气,每天清晨在手术前清洁所有的水平表面,手术之间清洁所有的水平表面,每天手术结束时,彻底清洁消毒手术室,每周一次彻底清洁整个手术室,(3)空气消毒机,空调滤网定期清洗、更换。(4)各种仪器的导线、连线每天消毒巾湿擦并重点管理及督查。(5)使用质地优良的织物以减少线绒的产生。(6)控制手术间的温湿度,温度22°—25°、湿度在50%—60%,不仅满足人体舒适度,又不利于室内微生物生存。 (7)每月一次做空气、物表的生物学监测,使空气菌落数必须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2.2.3 对工作人员的管理 (1)针对工作人员知识缺乏、观念淡薄、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我们及时与医院感染办公室沟通,要求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培训,使他们清楚工作中引起医院内感染的因素、感染造成的严重后果、控制感染的措施。重点讲解手术室“门关、鞋关、更衣关”的重要性,要求全院人员自觉遵守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不要随意出入手术室观看手术。并制度检查考核奖惩办法,防患于未然。(2) 与病区护士长交流换药室的规范管理,要求改变不合理布局,增加消毒设施,监督医生的无菌操作,检查手卫生的落实情况。(3)对需要刮毛的,要用剪刀剪或用脱毛膏,离手术开始时间越近越好。(4)手术中爱护组织,轻柔操作,彻底止血,彻底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结扎的线头勿过多、过长、手术进行中严格无菌操作。(5)每月对科内医护人员及保洁员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培训,使他们对手术后感染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严谨工作。 2.2.4 合理使用抗生素强调术前30分钟使用抗生素,术后按原则及时停药,不超时、不超量。 3 体会 手术室是人流与物流聚集,污物与无菌物品并存之地,感染来源多,渠道多,是院内感染的重点部门,外科无菌技术和手术基本操作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模块四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任务八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复习提问】 1.肠梗阻病人的护理要点?禁食、胃肠减压 2.肠梗阻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痛、吐、胀、闭 【案例】 张先生,18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天,伴恶心呕吐入院。患者2天前上完体育课后开始出现腹部疼痛,以脐周为主,并出现恶心呕吐,未做特殊处理。后腹痛加,腹痛转移至右下腹,来医院就诊,给予收入院治疗。既往健康。查体:T39℃、P100次∕min 、R20次∕min、BP120 ∕80mmHg神清、急性痛苦面容,体型偏瘦,心、肺(-),腹肌紧张,未触及包块,右下腹压麦氏点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结肠充气试验(+)。血常规WBC18×109/L,腹部B超示阑尾肿大。 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 思考: 1.张先生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依据是什么? 2.张先生入院后护士该如何护理呢?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 具备为急性阑尾炎术后病人在无菌原则下更换切口敷料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急性阑尾炎病人的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 具备对急性阑尾炎病人进行病情评估的能力;具备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为急性阑尾炎病人制定健康指导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阑尾(图片) 阑尾又称蚓突,是细长弯曲的盲管,在腹部的右下方,位于盲肠与回肠之间,它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并闭锁。 阑尾在腹腔内的位置决定于盲肠的位置,活动范围变化很大,受系膜等的影响,阑尾可伸向腹腔的任何方位。

阑尾根部位置较恒定,其体表投影约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McBurney)点,是阑尾手术切口的标记点。 动脉:回结肠A终末支,易栓塞坏死和穿孔。 静脉:回流至肠系膜上V→门V→门V炎和肝脓肿。 神经:传入脊髓节段在T10、11,故阑尾炎初期上腹或脐周牵涉痛。 淋巴:参与免疫功能。到成年人后,这种免疫功能已被全身淋巴结和脾脏所代替,因此成人切除阑尾,无损于机体的免疫功能。 二、病因 阑尾管腔阻塞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粪石阻塞,异物、炎性狭窄、寄生虫、肿瘤等。 (图片)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大多数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多始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部,发病早期有轻度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生弥漫性腹膜炎后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症状。炎症较重时可出现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等全身中毒症状。 (二)体征 右下腹固定压痛是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部位常在麦氏点。阑尾化脓、坏疽时有反跳痛、腹肌紧张。如阑尾炎穿孔时,疼痛范围也随之扩大,但仍以阑尾部位压痛最为明显。右下腹触及边界不清和较为固定的压痛性包块时,提示阑尾周围脓肿形成。 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直肠指诊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 1.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病人取仰卧位时,用右手压迫左下腹,再用左手挤压近侧结肠,结肠内气体可传至盲肠和阑尾,引起右下腹疼痛为阳性。 2.腰大肌试验(Psoas征):病人取左侧卧位,使右大腿后伸,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说明阑尾位于腰大肌前方,盲肠后位或腹膜后位。 3.闭孔内肌试验(obturator征):病人取仰卧位,使右髋和右大腿屈曲,然后被动向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阑尾靠近闭孔内肌。 4.直肠指诊:直肠右前方触痛,可触及痛性肿块(盆腔脓肿)。

阑尾切除术手术步骤详解

阑尾切除术手术步骤详解 正中切口要经过皮肤、皮下脂肪、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直肌后鞘、腹膜外脂肪、腹膜。麦氏点切口要经过皮肤、皮下脂肪、腹外斜肌腱膜、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腹膜外脂肪、腹膜。手术中要顺利找到阑尾,首先要找到回盲部,先向左上推动下移的大网膜,暴露右髂窝和回盲部,再从回盲部向下或向上探查寻找阑尾。 1.体位仰卧位。 2.切口需视病情而选择,常用的切口有: ⑴右下腹斜切口(mc burney):此切口肌肉交叉,愈合较牢固,不易形成切口疝;且距阑尾较近,便于寻找。切口一般长5~7cm。对诊断有把握的病人多采用此切口。 ⑵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此切口便于延长扩大切口和显露阑尾。年龄较大,诊断不肯定,或估计粘连较重不易操作时,常用此切口。但一旦感染后易形成切口疝。 ⑶妊娠期的切口:因阑尾在妊娠期随子宫逐渐增大而向上外侧偏移,故切口也需相应向上外偏移。 3.寻找阑尾切开腹膜后,若有渗出物或脓液溢出时,需立即吸除。用拉钩将切口向两侧牵开,寻找阑尾,首先要找到盲肠。盲肠的色泽较小肠的灰白,前面有结肠带,两侧有脂肪垂。寻到盲肠后,用手指垫纱布捏住肠壁,将盲肠提出,顺结肠带可找到阑尾[图1 ⑴]。有时需将其前方的小肠或大网膜推开,方能找到盲肠和阑尾。 若阑尾周围无粘连,可用手指将阑尾尖端拨至切口处。不论炎性改变轻重,均不能用止血钳或组织钳钳夹阑尾本身,以防感染扩散;可用特制阑尾钳钳住,或用止血钳夹住阑尾尖端的系膜提出。此时病员由于系膜的牵引,常感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可在阑尾系膜上用1%普鲁卡因封闭。 4.处理系膜切除阑尾的操作应尽量在腹壁外进行;如有困难而需在腹腔内施行时,则应用纱布垫妥善保护好腹壁各层,以防污染。切除阑尾前,需将阑尾系膜及其中的阑尾动脉结扎并切除。如系膜较薄,炎症不重,解剖关系清晰时,可用止血钳在系膜根部阑尾动脉旁无血管处穿一孔,拉过两根4号丝线[图1 ⑵],在上下相距0.5cm左右处各扎一道后切断系膜[图1 ⑶]。近端再结扎或缝扎一道[图1 ⑷]。也可直接并排夹两把止血钳后切断,然后再作结扎加缝扎。

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探讨

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探讨 发表时间:2013-11-05T16:51:14.670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唐一清[导读] 对所选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进行相应的伤口处理,其中对对照组中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采取常规的方法换药 唐一清 (湖南常德石门县新关镇卫生院 415302) 【摘要】目的:对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 年7 月至2012 年7 月期间普外科伤口感染的患者120 例,在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将所选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60 例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对对照组中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采取常规的方法换药,而对实验组中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采取碘伏与贝复济联合换药。对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以及平均换药次数进行记录,并且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所选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中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的平均伤口感染时间为(27.65±3.12)d,平均换药次数为(23.13±3.41)次;而实验组中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的平均伤口感染时间为 (13.35±2.12)d,平均换药次数为(10.46±2.31)次,即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更短,且平均换药次数更少,p<0.05。结论:在对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进行伤口处理时,采取碘伏与贝复济联合换药对于患者的愈合情况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 【关键词】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临床治疗 在对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进行伤口处理时,采取碘伏与贝复济联合换药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1]。本文就此对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1 年7 月至2012 年7 月期间普外科伤口感染的患者120 例,在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将所选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有60 例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患者的年龄段在23 岁至8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51.5±4.7)岁,其中创伤伤口患者为16 例,手术切口患者有44 例。实验组中有60 例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患者的年龄段在22 岁至8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4±4.5)岁,其中创伤伤口患者为18 例,手术切口患者有42 例。两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伤口类型以及伤口深度等方面类型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选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进行相应的伤口处理,其中对对照组中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采取常规的方法换药,即在使用酒精、碘酒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消毒后,使用凡士林纱布或雷夫诺纱条将其创面以及腔隙填塞,再使用无菌敷料将伤口进行包扎,并且根据患者的具体渗液情况对患者进行换药。 而对实验组中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采取碘伏与贝复济联合换药。即先使用生理盐水将患者的创面进行彻底的清洗,后使用0.02%的呋喃西林溶液对其创面进行清洗,使用75%的酒精对患者的伤口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后,将坏死组织进行清除,再讲患者的脓性分泌物进行清除后使用0.5%的碘伏纱布敷于伤口表面,再使用凡士林纱布进行覆盖,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换药,直至患者的新生肉芽长出,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创面清洗以及0.5%的碘伏进行伤口消毒后,使用贝复济于伤口促进患者的肉芽生长。对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以及平均换药次数进行记录,并且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所选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 1.3 数据处理 将结果输入SPSS18.0 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对比采取t 检验;数据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一中的数据资料可知,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更短,且平均换药次数更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见表一。 表一.两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的比较( ±S) 组别例数平均伤口愈合时间(d) 平均换药次数(次) 对照组 60 27.65±3.12 23.13±3.41 实验组 60 13.35±2.12 10.46±2.31 3.讨论 人们在进行疾病相关治疗时,由于各种原因易出现伤口感染情况,而普外科伤口感染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患者在进行疾病治疗时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应对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积极的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处理[2]。 而导致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有相关数据可知,相对于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的概率较高,而相对于年轻患者,年老患者的感染概率较高。第二,患者在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时,若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则伤口感染概率更大。由于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较长,会使得患者创面暴露时间更长,从而导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降低,致使出现伤口感染的概率更大[3]。第三,由于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手术器械的消毒不完全以及手术方式的不恰当易会使得患者的伤口感染概率更大。第四,患者自身机体免疫情况若较差,会使得患者的伤口感染概率较大。因此,为有效的降低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的出现,应有意识的加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同时严谨对待手术治疗。另一方面,在对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进行伤口处理时,应积极的采取有效的临床治疗,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4]。由本次试验所的相关数据可知,对照组中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的平均伤口感染时间为(27.65±3.12)d,平均换药次数为(23.13±3.41)次;而实验组中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的平均伤口感染时间为(13.35±2.12)d,平均换药次数为(10.46±2.31)次,即而在对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进行伤口处理时,相对于采取常规的伤口处理方式,采取碘伏与贝复济联合换药使得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更为良好。碘伏作为高效广谱的外用消毒剂之一,对于病毒、真菌以及细菌等均有很强的杀灭作用。而贝复济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的创面修复的同时,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情况,对于患者的伤口愈合有一定的积极临床作用。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 发表时间:2011-11-11T13:11:31.0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7期供稿作者:孙俊峰 [导读] 本组91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及60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孙俊峰(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苇塘医院 134700) 【中图分类号】R6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7-0169-02 【关键词】阑尾炎术切口感染预防 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共收治急性化脓性阑尾炎91例,均行手术治疗,并与60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术进行对比,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有无差异,总结阑尾炎术后减少切口感染发生率的方式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组91例患者58例,女33例。单纯性尾炎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13~80岁。 1.2临床诊断标准:诊断依据为:急性腹痛发作,多起始于中上腹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至阑尾所在部位呈持续性痛,转移性右下腹痛时阑尾炎特征性的症状。可伴恶心、呕吐、低热等;如炎症波及壁层腹膜,可伴反跳痛及肌紧张,后尾阑尾炎时腰大肌征阳性,低位阑尾炎时闭孔肌试验阳性,盆腔阑尾炎直肠指检于直肠右前侧有压痛,阑尾坏疽或穿孔时可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体征,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可有全身发热,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及百分比可增加。诊断时需注意老年性阑尾炎、小儿阑尾炎、妊娠期阑尾炎等特殊类型阑尾炎的疾病特点,减少误诊率。 本组91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及60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两组阑尾炎患者均行血尿常规、凝血象、肝肾功离子、肝炎病毒系列、心电图、胸片、右下腹B超及腹部CT等检查,确定无明显手术禁忌症并排除其他腹部疾病。 1.3治疗方法 1.3.1麻醉方法:两组阑尾炎手术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1.3.2手术切口选择:根据临床表现常规选取麦氏切口,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三分之一处或右下腹经腹直肌外缘切口。 1.3.3切口感染预防:①吸引器吸出脓液,清洗腹腔。 1.3.4 术后处理:术后24小时可离床活动,促进肠蠕动,防止肠粘连。 2 结果 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经过严格预防切口感染处理后,其中一期伤口愈合89例,占97.8%,术后切口感染2例,行二期清创缝合后愈合,感染率2.2%。单纯阑尾炎患者组术后一期愈合59例,占98.3%,切口感染1例,行二期清创缝合后愈合,感染率1.7%。两组术后切口感染率无明显性差异。 3 讨论 阑尾炎时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阑尾切除术是治疗阑尾炎最常用的方法。切口感染时阑尾炎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大多是因为手术时污染伤口,腹腔引流不畅所致。又文献报道,单纯性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率可达10%,而化脓穿孔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为20%左右。如何有效降低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减轻患者痛苦,是普通外科医生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要有效降低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必须要重视阑尾炎术前术中后各项措施。现将各种因素总结如下。 术前:要详细了解患者一般状况,包括病程和患者体质等因素。阑尾炎患者阑尾的病理改变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加重。因此,对急性阑尾炎患者,要及时诊断,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治疗。病程大于24小时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明显增加。如果患者阑尾已化脓或穿孔,术后切口感染率更高。患者体质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营养状况,有无合并糖尿病及平时用药情况等。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做相应的处理,做好术前准备。术前禁食水,减少胃肠蠕动,禁用镇痛剂,避免掩盖病情。 小儿患者多伴有高热、脱水,应及时补液、降温;老年患者应注意是否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并发症;妊娠期妇女手术前后可应用黄体酮,减少子宫收缩,防治流产和早产。术前术区备皮的方法及备皮时是否造成皮肤破损与术后切口感染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术前备皮时损伤了毛囊或划伤皮肤,这就为细菌移植创造了条件,术后切口感染率容易增加。因此,备皮操作应细致,避免划伤皮肤,应尽可能选择不去毛或用脱毛剂,避免损伤毛囊。 急性阑尾炎大多是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为主,选用抗生素主要是针对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敏感的广谱抗生素,使用时应按抗生素使用规范遵循早期、足量、联合的原则,一般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加酶抑制剂或头孢类与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或替硝唑。至少手术前1小时使用,使手术时术区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术中:术者在思想上一定要重视阑尾炎手术。阑尾切除术虽然是十分成熟的外科手术,绝大多数普外科医生都能熟练掌握,但是认为其是低级小手术而在思想上轻视是非常不可取的。笔者就曾于外院见过阑尾炎术后严重并发症反复手术病例,给患者及家庭包括主治医生带来严重痛苦。微创是目前医疗趋势,因而很多医生追求手术下切口,但前提一定是能够满足良好显露术野顺利完成手术,否则就是得不偿失。手术消毒一定要彻底,严格按照无菌要求,消毒范围要足够大。防止外源性细菌污染。术中操作要尽量轻柔,避免损伤组织,造成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术中切断阑尾时,要严格按照规定履行消毒的程序。 阑尾切除时间多在1小时内,如手术时间过长一方面术中长时间牵拉切口,可造、成切口局部组织缺血缺氧,降低组织的抗菌能力,增加切口感染几率,另一方面可使空气中的细菌进入切口而污染切口。 手术操作者要牢记,术中的阑尾是有菌的,是可能污染切口的,尤其是穿孔坏死性阑尾炎。因此在开腹后应及时做好切口保护。 手术室因素包括:空气消毒质量是否达标,按要求严格清洁刷手,手术器械是否严格消毒、灭菌等。只有严格要求,提高手术室环境质量,减少术中各个环节切口污染机会,才能减少术后切口感染几率。 术后:要重视抗生素应用;加强切口换药;观察引流多少、性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对症处理。 综上所述,影响阑尾切除术后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阑尾炎疾病本身进展程度有关,更与围手术期的各种处理方法是否恰当

治疗阑尾炎术后切口不愈的体会

治疗阑尾炎术后切口不愈的体会 阑尾肌肉和血管的反射性痉挛,致使阑尾管腔梗阻或血运发生障碍,随之出现细菌性感染。 1.2阑尾腔梗阻学说:认为阑尾腔的机械性硬阻是发生炎症的主要原因,阑尾近端 梗阻后,阑尾粘膜分泌物不能排出,使阑尾腔内压力增高,阑尾壁的血运受到障碍,细菌容 易入侵,形成急性炎症。 1.3细菌感染学说:认为阑尾发炎和阑尾腔内存在细菌有关,主要为大肠杆菌、肠球 菌及厌氧性链球菌;细菌也可通过血运到达阑尾壁而发生炎症。 2阑尾炎的发病机理 阑尾炎的发病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阑尾是一与盲肠相通的盲管,管腔狭小细长而游离,阑尾系膜过大容易形成扭曲、梗阻;位居盲肠常易被蛔虫、蛲虫、血吸虫卵等入侵腔内,一旦发生梗阻,腔内压不断增高,造成阑尾腔的缺血,有利于细菌侵入发生感染;阑尾动脉 为末分支,无侧支循环,一旦发生血运障碍很容易影响阑尾壁致坏死穿孔。这些都是阑尾容 易发炎的内在解剖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神经反射、管腔梗阻和细菌感染三种因素都可能存在,且互相影响。在三种因素中,神经因素无疑是经常存在,而且是最先和不断起作用的。 机体内外环境的很多改变均能影响肠道功能,尤其是盲肠和阑尾的功能障碍,包括运动机械 障碍和血液供应障碍,均可成为促使炎症发生的条件。当然腹泻、便秘、腹胀也都可使粪便 逆流入阑尾腔,形成粪石或粪块。阑尾腔的梗阻在阑尾炎的发病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管腔的梗阻和血运障碍既可以是发病的条件,也可以是初期病理变化的结果。但只要有梗阻 因素存在,其炎症往往是严重的。据手术发现在化脓和坏疽性阑尾炎的病人中,其手术标本80%~90%以上可以看到阑尾腔的梗阻,梗阻的原因有粪石的堵塞、管腔狭窄或粘连闭锁, 阑尾的扭曲或粘连,其它少见的原因还有寄生虫和虫卵的堵塞、肿瘤侵犯阑尾开口部等。凡 存在梗阻因素者,或病变严重,或反复发作,因此值得重视。梗阻还可造成阑尾腔的高压状态,使阑尾壁血运障碍而发生坏死。细菌感染是阑尾炎的必备条件,但正常阑尾腔内存在细 菌并不致病,一定还要其它致病条件的参与。机体抵抗力的降低,阑尾营养状态的不良,管 腔的梗阻,则往往是细菌致病的有利条件,感染发生后又可进一步加重梗阻,促进缺血及营 养障碍。 3阑尾炎术后切口长期不愈原因与防治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长期不愈多基于切口感染处理不当或合并其它多种因素所致,临床并非罕见。随着阑尾炎阑尾切除术后预防切口感染措施的进展,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亦有所下降,但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长期不愈,仍是困扰病人及外科医生的临床问题之一。阑尾切除术后多长 时间切口不能愈合才称作长期不愈,文献上并无确切界限。有学者提出,如术后超过三周切 口仍不能愈合者则属长期不愈合范畴。 3.1切口感染及防治:切口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病程及类型:随着病程的延长,炎症 的渗出增多,组织水肿,网膜包裹粘连,手术时分离易使切口感染。另外阑尾化脓坏疽甚至 穿孔,是切口感染的最重要因素;切口创面保护不当及操作不当:切口创面保护不当,易使 炎症渗出液及冲洗液污染切口,粗暴牵拉,钳夹肠管组织裂伤或破裂、残端处理不当等;腹 膜缝合不严,炎性渗出液渗出切口;引流管放置不当;术后换药方法不当;抗菌素的选择、 剂量应用不当等。 切口感染的防治: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它是术后切口长期不愈的 基础。近年来由于一些学者的努力,对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 早期手术,术中尽量减少切口组织损伤,切口创面的保护和冲洗,严格掌握腹腔引流指征,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进行外科手术患者3682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3682例外科手术患者依据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的手术后切口感染147例,术后切口感染率3.99%。结论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自身因素及术中无菌技术、手术时间、伤口类型等有关;制定详细周密的护理防范措施可以减少和避免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 【关键词】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进行外科手术患者3682例,其中男2082例,女1600例;年龄12~80岁;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按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患者诊断标准:凡切口局部红、肿、热、痛,筋膜组织以上有脓性渗出物、或拆线后局部有脓性渗出,无论有无细菌学依据,均属切口感染。 1.2观察内容对本组病例进行回顾观察,了解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及发生感染相关因素。 2结果 3682例外科手术患者依据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的手术后切口感染147例,术后切口感染率3.99%。相关因素调查包括患者自身因素、术中、术后因素,相关造成术后切口感染。 3讨论 免疫在人体中发挥着自身防御、自我稳定和监视作用, 人体的抗感染免疫力先天性免疫缺陷和各种严重营养不良、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肿瘤、结缔组织病、长期应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组织器官移植、手术、衰老等, 其免疫过程都可降低人体抗感染免疫力, 增加手术切口感染机会[2]。糖尿病能减少纤维母细胞并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影响切口愈合;高血糖环境易引起水肿,利于细菌生长;外周血白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能力受限制,容易引起感染。肥胖患者因单位重量血供少, 手术时因脂肪层等影响手术野暴露和操作, 使手术时间延长, 故手术部位感染率较高;手术操作和切口暴露时间长,创面细菌感染的机会和数量增多,且由于手术牵拉脏器造成切口及组织损伤加重,局部抵抗力下降。同时,长时间的操作,出血量增多,且麻醉时间的相应延长,也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机会增多;电刀所产生的瞬间高能电流在切、凝的同时极易造成周围组织的灼伤。电灼时间越长,损伤组织的面积越大、越深。尤其是脂肪组织本身血供较差,热敏感性强,易变性坏死液化一旦缝合后,小部分的液化组织尚能被机体清除、机化,液化组织较多时会因引流不畅导致伤口感染,延迟愈合,感染风险大大增加。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与护理对策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与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判断切口感染,比较切口感染组与无切口感染患者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相关影响因素的选择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营养状态、骨折类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卧床时间等。结果50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0例,感染率为4.0%。感染相关因素感染年龄(54.5±13.2)岁、BMI23.5±1.2、营养不良占33.4%、开放性骨折占73.6%、手术时间(12.3±4.2)h、卧床时间(14.2±3.2)d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大、BMI高、营养不良、开放性骨折、手术时间及卧床时间长,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病区管理,做好营养状况评估,加强BMI高患者切口管理,做好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伤口观察与护理,严格规范化操作,加强基础护理管理是主要的护理对策。 标签:骨科;切口感染;护理对策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是骨折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往往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导致手术失败,控制切口感染是临床医护共同的目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骨科手术患者500例作为实验对象,男350例,女150例;年龄12~71岁,平均(45.8±15.3)岁;开放性骨折320例,闭合性骨折180例;就诊时间1~22h,平均(7.2±3.5)h。 1.2方法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判断切口感染,比较切口感染组与无切口感染患者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相关影响因素的选择包括[1]: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营养状态、骨折类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卧床时间等。 1.3统计处理数据均EXCEL数据库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计数资料用个体例数表示,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和方性检验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感染率50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0例,感染率为4.0%。 2.2感染相关因素感染年龄(54.5±1 3.2)岁、BMI(23.5±1.2)、营養不良占33.4%、开放性骨折占73.6%、手术时间(12.3± 4.2)h、卧床时间(14.2±3.2)d 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处理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以及处理措施。结果: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与年龄、糖尿病、肥胖、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等原因有关。结论: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筛查,通过完善术前检查降低切口长度,提高手术熟练度及无菌操作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机会,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措施,降低切口感染。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处理 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医院控制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发生率约为%~%。切口感染原因很多,涉及手术室管理及医院感染管理的各环节,又与患者的体质及医生的处理等诸多因素有关。文章对 20XX年广西南宁市武鸣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术后患者的切口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针对相应病症采取相应处理,以便有效预防和控制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XX年我院383例普外科手术患者,男201例,女182例,年龄4~80岁,平均40岁。其中Ⅰ类清洁切口85例,包括甲状腺切除术、乳腺癌切除术等;Ⅱ类清洁—污染切口190例,包括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开腹胆囊切除术等;Ⅲ类污染切口108例,包括肠梗阻绞窄手术、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等。其中术前肥胖26例,长期吸烟史38例,术前合并糖尿病24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9例。手术时间30 min~5 h,平均2 h,放置腹腔引流192例。 诊断标准:国家卫生部20XX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于术后第3、5、7天对所有术后患者的切口进行检测、并同时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调查。 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83例患者的体温单、重症监护单、病程记录、医嘱单、麻醉记录、手术记录、辅助检查等资料,对手术感染情况进行评估。 调查指标:调查指标各种高危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史、肥胖、切口分类(Ⅰ、Ⅱ、Ⅲ)、术前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胃肠减压,导尿)、有无引流、切口长度、手术时间。 统计学分析:从监测的手术患者切口感染者为病例组,切口愈合良好者为对照组,计算感染发生率,应用成组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单因素及非条

浅谈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及预防

浅谈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及预防 发表时间:2015-01-30T09:53:59.537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1月第11期供稿作者:张泉 [导读] 分析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进行针对性预防。 张泉 (邳州市戴庄镇卫生院江苏邳州221300) 【中图分类号】R6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进行针对性预防。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行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37例作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行急性阑尾炎手术未见切口感染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作历史性回顾。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切口感染;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抽取我院于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行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37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龄为19岁至61岁,平均年龄为(45.61±2.08)岁。取同期入院行急性阑尾炎手术未见切口感染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为15岁至65岁,平均年龄为(47.11±2.11)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一般方法 参照《医院感染感染诊断标准》对患者切口感染状况进行评价,切口感染评价标准:皮肤颜色呈红肿状,出现按压痛,局部皮肤温度较周围高,部分患者切口处出现溃烂现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情况、切口类型等。1.3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数据,并行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表1中因素,两组患者的性别因素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肥胖情况、切口类型、引流管留置情况以及阑尾切除方法存在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切口感染是急性阑尾炎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常见的临床症状,它不仅会增加患者的临床不适感,还会延长切口愈合周期。本组研究中,笔者对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的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年龄、肥胖因素、切口类型、引流管留置情况等因素与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几率存在直接关系。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性预防,降低患者出现切口的感染的几率。 3.1做好术前准备 行手术治疗前,应根据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手术耐受性进行评价,对于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状的患者,应先取药物进行治疗,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同时,对术部皮肤进行彻底消毒,避免因消毒不彻底,增加患者术后感染的几率。 3.2缩短手术时间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37例患者中,21例手术时间超过60分钟,占56.76%,对照组50例患者中,19例患者手术时间超过60分钟,占3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既往研究表明,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几率随之增加。医生行手术治疗前,应对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进行评估,选合适的切口进行手术治疗,加强护士的术中配合,尽量缩短手术治疗时间。 3.3引流管留置情况 一般情况下,行阑尾切除术后,可不留置引流管。然而,当患者腹部存在脓液时,则需常规留置引流管引流。留置引流管引流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引流管的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流速等,于无菌环境下更换引流袋,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几率。 3.4病理组织切除情况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顺行法切除病例组织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研究表明,逆行切除法无法对阑尾残端进行有效的处理,容易增加患者切口感染发生几率,笔者研究结果与其相符。因此,手术治疗期间,医生应尽量采用顺行法切除,并对阑尾残端进行包扎。综上所述,急性阑尾炎患者入院行手术治疗期间,应严格无菌操作程序,并选择适合的手术切口行手术治疗,尽量缩短术中时间,对降低患者切口感染发生几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盛军.基层医院如何有效预防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J].中国保健营养,2013(06):1174 [2]卢晓荣.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06):525-526

阑尾炎术后护理常规

阑尾炎术后护理常规 外一科卢晴芳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临床上以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点为主要特征,治疗以手术为主。护理急性阑尾炎病人,术前应做好急症手术准备,术后鼓励早期活动,应严密观察内出血、腹腔残余脓肿等术后并发症。 一、术后护理 1 根据不同麻醉,选择适当卧位,如腰椎麻醉病人应去枕平卧6~12小时,防止脑脊液外漏而引起头痛。连续硬膜外麻醉病人可低枕平卧。 2 观察生命体征,每一小时测量血压、脉搏一次,连续测量三次,至平稳。如脉搏加快或血压下降,则考虑有出血,应及时观察伤口,采取必要措施。 3 单纯性阑尾炎切除术后12小时,或坏疽性或穿孔性阑尾炎切除术后,如置有引流管,待血压平稳后应改为半卧或低姿半卧位,以利于引流和防止炎性渗出液流入腹腔。 4 饮食: (1).禁忌任何食物的摄入:阑尾炎切除术后,肠道处于低功能状态,须禁食。在手术后2-3天后,如肛门排气,则提示肠道功能开始恢复,此时可给予少量的流质饮食。5-6天后可改为少渣半流质饮食,这段时间内,流质应清淡富于营养,并且要温服,避免将食物粗渣带入流质中摄入。改用少渣半流质饮食时,忌食带鸡肉、火腿以及各种蔬菜的汤类,即使这些食品已经煮得很烂,也须等到手术后10天才能酌情给予。 (2).忌油腻食物:即使到了手术后第10天,机体能承受软饭时,也不能过早食入油腻食物。 (3).忌发物:手术两周后,尽管恢复得很好,也已经拆线,但是这段时间机体抵抗力还是很弱的,炎症发生的危险依然存在,故必须禁忌发物。 5 术后3~5天禁用强泻剂和刺激性强的肥皂水灌肠,以免增加肠蠕动,而使阑尾残端结扎线脱落或缝合伤口裂开,如术后便秘可口服轻泻剂。

浅析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 付慧明

浅析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付慧明 发表时间:2019-03-21T10:00:59.2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期作者:付慧明[导读] 结论对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加强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和护理可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促进切口愈合,提高护理工作认可度,值得推广。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七煤医院 154600 摘要:目的分析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我院收治的100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根据患者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传统组和综合化组。其中传统组患者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切口以生理盐水冲洗,综合化组患者护理方式为综合护理,切口以过氧化溶液、生理盐水、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对比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对护理工作的评价。结果综合化组各项指标均优于 传统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加强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和护理可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促进切口愈合,提高护理工作认可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护理措施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suppurative appendicitis operation. Methods 100 cases of suppurative appendicitis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aditional group and comprehensive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operation. Among them,the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was routine nursing,the incision was washed with normal saline,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mode was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 the integrated group,and the incision was washed with peroxide solution,normal saline and povidone iodine solution. The incision infection rate,incision healing time and nursing evalu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dexes of the comprehensive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traditional group,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P < 0.05).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incision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uppurative appendicitis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cision infection,promote the healing of incision and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of nursing work,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purulent appendicitis;wound infection after operation;prevention;nursing measures 作为急腹症之一,化脓性阑尾炎在青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其多为单纯阑尾炎发展而成,其发展后可致腹腔感染、穿孔等,临床症状严重,需行外科手术切除。但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加强预防和护理工作极为关键[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的实验对象为近几年我院收治的100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根据患者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传统组和综合化组。传统组患者50例,包括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4.32±11.21)岁;体重43~81kg,平均体重(65.53±10.14)kg;患者病程在2~60h,平均病程为(16.32±2.65)h。综合化组患者50例,包括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34.11±11.01)岁;体重43~81kg,平均体重(65.45±10.12)kg;患者病程在2~59h,平均病程为(16.45±2.12)h。两组年龄、性别、体重、病程等方面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 2.1传统组患者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切口以生理盐水冲洗,遵医嘱进行术后用药指导和切口观察。 1.2.2综合化组患者护理方式为综合护理,切口以过氧化溶液(浓度3%,量100ml,术后先对患者进行浸泡)、然后3min后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擦拭,再用1%聚维酮碘溶液500ml反复冲洗切口。 1.2.2.1术前加强健康教育术前对患者进行化脓性阑尾炎相关知识的讲解,包括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手术后应注意的要点,尤其是术后切口感染,使患者在治疗后自觉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积极预防切口感染。 1.2.2.2心理护理手术都会带来一定创伤,化脓性阑尾炎手术亦是如此,因此需在术前对患者紧张焦虑心理进行有效疏导,使患者在良好的状态下接受手术。 1.2.2.3术后早期运动指导,术后先让患者适当进行休息,但避免长时间卧床,以免出现粘连性肠梗阻,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但活动应适度,以免牵拉伤口导致严重并发症。 1.2.2.4术后加强对切口的观察。定期检查切口情况,观察脓肿、出血情况,及时进行切口消毒和敷料更换,将感染几率降到最低。 1.2.2.5加强引流管护理保证引流管畅通,并根据引流液的量和性质决定拔管时间,一般在术后5d可拔管。 1.2.2.6加强对敷料的观察应注意切口敷料颜色、量和气味,若有异常现象应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处理。 1.3 评价标准切口感染判断标准[2]:切口有化脓,需进行第二次切口引流和重新进行切口缝合。切口愈合判断标准:愈合良好,未出现红肿、积液、硬结等不良症状[3]。 1.4数据分析方法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则()表示,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分析。P值<0.05时表示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数据统计发现,综合化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2.00%)明显低于传统组(12.00%),切口愈合时间(8.23±1.45)d明显比传统组(12.34±4.14)d短;对护理工作的评价(97.12±3.12)分明显高于传统组(81.22±1.24)分,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为常见并发症,其不仅导致切口愈合延迟,且住院时间延长,患者心理焦虑感较重,且合并交叉感染几率增加,对医院来说,也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医疗效率的降低[4]。基于此,采取良好控制措施尤为关键。 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主要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因此术后应常规加强药敏试验和用药干预。另外,手术时间、患者营造状况均跟切口感染发生相关,因此需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加强对切口保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力[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