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学设计

生物化学教学设计
生物化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姓名

学号

2013年9月

生物化学课程初识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熟悉生物化学的含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2.了解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过程。

二、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

1.生物化学的概念(5 min)。

2.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10 min)。

3.生物化学发展简史(10 min)。

4.如何学习生物化学(15 min)。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生物化学的含义、学科范围、研究对象等。

四、教学方法

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课堂讲授、板书阐述、当堂互动等。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王镜岩等编著:《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7 郑集等编著:《普通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七、思考题及作业题

1.生物化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是什么?

2.简述生物化学的发展过程。

3.举例说明生物化学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糖类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掌握糖的定义、分类及物化性质。

2.了解三种主要双糖的组成,键种及其结构细节。

3.了解淀粉、糖原、纤维素的组成单位及其特有的颜色反应和生

物学功能

4.了解部分糖类具有的旋光性质。

二、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

1.旋光异构(40 min)。

2.单糖的结构及性质(40 min)。

3.重要单糖及其衍生物(60 min)。

4.寡糖、多糖概念以及常见的一些糖类之间的关系(20 min)。

5.其他糖类(糖蛋白、肽聚糖及细菌杂多糖等) (20 min)。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部分糖类的旋光性产生原因以及深层物化原理。

2.单糖与双糖的基本结构、性质

3.部分糖类之间的聚合水解关系。

四、教学方法

教师课堂讲授,课堂互动教学,当堂测试等。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结合课堂板书与师生互动。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王镜岩等编著:《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7 郑集等编著:《普通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七、思考题及作业题

1.简述糖类定义、分类及其物化性质。

2.糖类命名规则,举例命名。

3.多糖、寡糖的关系以及聚合形式。

4.部分糖类旋光性的产生原因,旋光性的产生原因在分子结构水

平上的体现。

5.简述部分糖类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

脂质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了解掌握脂质的定义与分类及其特征。

2.了解常见脂肪酸以及部分必须脂肪酸的定义与种类。

3.学习掌握三脂酰甘油的特征、结构与性质。

4.了解其他类脂质的结构及性质作用。

5.掌握脂类碘价、酸价等重要概念。

二、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

1.脂肪酸介绍(10 min)。

2.三酰甘油与蜡的相同与不同点,借以推广脂质概念(10min)。

3.脂质的氧化与不饱和度概念(30min)。

4.其他脂质:磷脂、萜与类固醇、糖脂及脂蛋白等(40min)。

5.脂质的提取、分离与分析(20min)。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脂肪酸的结构特征与性质。

2.脂类的定义、分类与功能。

3.三脂酰甘油的相关性质。

4.掌握脂类碘价、酸价等重要概念。

四、教学方法

教师课堂讲授,课堂互动教学,当堂测试等。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板书和教师讲授结合使用。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王镜岩等编著:《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7 郑集等编著:《普通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七、思考题及作业题

1.简述脂质定义、分类与功能。

2.天然脂肪酸具有的共同之处。

3.阐述脂质的碘价、酸价等概念,产生原理。

4.何谓脂质过氧化?简述其产生机理与危害。

5.简述必须脂肪酸的定义与种类,在人体中的作用。

维生素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了解维生素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

2.重点掌握水溶性维生素的类别、结构以及它们与辅酶之间的关

系(如V B2与FMN、FAD,V B3与NAD+、NADP+等)。

3.熟悉脂溶性维生素V A、V D、V E、V K。

4.了解可以作为辅酶的金属离子(铁、铜、锌等)。

二、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

1.维生素概论(20min)。

2.水溶性维生素的种类与作用(40min)。

3.脂溶性维生素(30min)。

4.作为辅酶的金属离子(30min)。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维生素的概念以及生物学意义。

2.水溶性维生素的类别、结构及他们与辅酶之间的关系。

3.生物体内常见的作为辅酶的金属离子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

教师课堂讲授,课堂互动教学,当堂测试等。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板书和教师讲授结合应用。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王镜岩等编著:《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7

郑集等编著:《普通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七、思考题及作业题

1.简述维生素的定义及其生物学意义。

2.简述部分水溶性维生素与相关辅酶的关系及其重要功能。

3.简述脂溶性维生素的种类及功能。

4.NAD+与NADP+是何种维生素的衍生物?他们是什么酶类的辅

酶?有何重要作用?

化学教案——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

第十五章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 第一节氨基酸第二节蛋白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性质,了解肽键及多肽;了解蛋白质的组成;初步掌握蛋白质的重要性质和检验方法;了解蛋白质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能正确进行实验分析,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抽象形成规律性认识。辅以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使学生的科学态度、思想情趣得到陶冶;通过中国合成胰岛素这一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民族自豪感。由1931年我国学者吴宪提出蛋白质变性学说,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的热情和献身护理事业的责任感。 激发兴趣和科学情感;培养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难点:肽键的形成和科学抽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2学时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演示实验、讨论 【教学用具】试管、试管夹、酒精灯、胶头滴管。 (NH4)2SO4饱和溶液、鸡蛋白溶液、蒸馏水、乙酸铅溶液、CuSO4溶液、浓硝酸。【教学过程设计】 第1学时

CH2-COOH+NaOH CH2-COONa+H2O NH2 NH2 形成内盐 R-CH-COOH R-CH-COO- NH2 NH3+ 两性离子(内盐) 氨基酸在不同PH的溶液中的变化及存在形 式R-CH-COOH NH2 【讲解】若将某种氨基酸溶液的PH调至 一特定值,使酸式电离的程度恰好等于碱 式电离程度,氨基酸则全部以两性离子存 在,净电荷为零,氨基酸分子呈电中性, 在电场作用下,既不向正极移动,也不向 负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 的等电点。有“PI”表示。 【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溶液的PH 小于PI,氨基酸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是 阳离子?两性离子?还是阴离子? 【追问】溶液PH等于PI呢?溶液PH大 于PI呢? 【指导学生归纳】请看表15-1,请归纳酸 性、中性、碱性氨基酸的等电点数值范围。 【讲述】氨基酸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时,溶 解度最小,最易从溶液中析出,利用这一性 质,可以分离、提纯氨基酸。 回答:阳离子 回答:两性离子 阴离子 回答: 酸性AA的PI在 2.7- 3.2 中性AA的PI略 小于7,一般在 5-6.5之间 碱性AA的PI在 9.5-10.7之间 氨基酸的等电点:PI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板书内容设计意图

上海海洋大学生物化学期末试卷教案资料

生物化学期终试卷(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一、是非题:(共20分) 1. 细胞色素是指含有FAD辅基的电子传递蛋白。【F】 2. 哺乳动物无氧下不能存活,因为葡萄糖酵解不能合成ATP。【F】 3. 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1,6-二磷酸果糖,需要磷酸己糖异构酶及磷酸果糖激酶催化。【T】 4. 酮体是指在肝脏中合成的丙酮酸、乙酰乙酸、B-丁酸。【F】 5. 在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和能量代谢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T】 6. 脂酰CoA在肉毒碱的携带下,从胞浆进入线粒体中氧化。【T】 7. ATP虽然含有大量的自由能,但它并不是能量的贮存形式。【T】 8. 葡萄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之一,酵解途径和三羧酸循环都是在线粒体内进行。【F】 9. 磷酸吡哆醛只作为转氨酶的辅酶。【F】 10. 奇数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经β-氧化后全部生成乙酰CoA。【F】 11.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新生肽链N端第一个残基都为fMet。【F】 12. 真核生物mRNA多数为多顺反子,而原核生物mRNA多数为单顺反子。【F】 13. 核糖体是细胞内进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部位。【T】 14. 一般讲,从DNA的三联体密码子可以推定氨基酸的顺序,相反从氨基酸的顺序也可以毫无疑问地推定DNA顺序。【F】 15. 原核生物转录终止时不一定要ρ(Rho)因子参与。【T】 16. RNA的转录合成和DNA的合成一样,在起始合成前亦需要有RNA引物参加。【F】 17. 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mRNA是由3'端向5'端进行翻译的。【F】 18. 1mol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生成乳酸,需经1次脱氢,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过程,最终净生成2molATP分子。【T】 19. 原核生物DNA聚合酶都有5'-3'的外切活性。【F】 20. 脂肪酸氧化降解主要始于分子的羟基端。【F】 二、单项选择题:(共20分) 1. 生物体内ATP最主要的来源是:【D】 A、糖酵解 B、TCA循环 D 、氧化磷酸化作用C、磷酸戊糖途径 2. 线粒体外NADH经α-磷酸甘油穿梭作用,进入线粒体内实现氧化磷酸化,其p/o值】C【为: A、0 B、1 D 、2 、 3 C3. 在三羧酸循环中,由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所催化的反应需要:【A】 +B、A、NADNADP D 、FMN 、ATP C4. 糖酵解是在细胞的什么部位进行的:【B】 A、线粒体基质 B、胞液中 D C、内质网膜上、细胞核内 5. 糖酵解时哪一对代谢物提供~P使ADP生成ATP:【B】 A、甘油醛-3-磷酸及果糖磷酸 B、甘油醛-1,3-二磷酸及烯醇丙酮酸磷酸 C、甘油醛-α-磷酸及葡萄糖-6-磷酸 D、葡萄糖-1-磷酸及烯醇丙酮酸磷酸 6. 下列化合物中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是:【B】 A、ADP B、6-磷酸葡萄糖 D 、烯醇丙酮酸磷酸C、乙酰磷酸

选修5化学教案第4章第3节蛋白质和核酸教学设计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三节蛋白质和核酸 一、教材分析: 本节书是在学生对有机物知识有较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要认真了解的一部分重要知识。同时,在必修2教材中,有“基本营养物质”一节,已经简单介绍了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物质。所以学生对蛋白 质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神奇物质。这一节的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大胆探索新的知 识,做到乐学和主动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氨基酸、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2)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盐析、变性、水解、颜色反应等)。 (3)了解蛋白质的用途。 (4)了解酶的作用和用途。 (5)了解核酸的作用。 2.能力和方法目标 通过蛋白质的学习,提高对“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的认识。调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蛋白质、酶等重要物质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强唯物主义教育。 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首先合成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事例,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和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性质。 难点:氨基酸的性质和肽的形成 四、学情分析: 教材中,主要突出蛋白质的性质,还有是氨基酸的性质和成肽反应。本节先从学生已经了解过的蛋白质的性 质入手,必修2讲蛋白质的性质时,简单介绍了灼烧蛋白质的现象和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先让学生回忆总结,引 入蛋白质的变性,盐析,水解。再着重介绍蛋白质水解的产物——氨基酸,羧基的性质学生已熟悉,氨基的性质 是新知识,但氨的性质也是较熟悉的。利用学生已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思考探索氨基酸的性质。同时还复习相关 知识。然后简介结构完全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引导进行探索。以问题为桥梁,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实验-解决问题这一模式进行螺旋教学,以突破教学重点,并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五、教学方法:对比、分类、归纳、总结等方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实验,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物投影仪,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高中生物《蛋白质和核酸》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对于课堂导入环节:温故知新导入,回顾细胞里面的元素和化合物,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基本元素,最重要的元素。细胞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分别包括什么,引 出蛋白质,核酸。 对于课程讲授环节:因为是复习课,先请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氨基, 羧基的写法,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然后,利用课件,讲授氨基酸的相关知识,包含的元素,结构通式,结构特点,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 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重点 讲解脱水缩合过程。脱水缩合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的过程。同时,引出蛋白质计算的相关公式。 (1)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和脱去水分子数的关系 ①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②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各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去水分子数×18。 (2)蛋白质中游离氨基或羧基数的计算 ①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 ②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 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各氨基酸中氨基或羧基 的总数-肽键数。 (3)蛋白质中各原子数的计算 ①碳原子数=氨基酸数×2+R 基上的碳原子数。 ②氢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氢原子的总数-脱去水分子数×2。 ③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的总数-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 基上 的氧原子数。 ④氮原子数=肽链数+肽键数+R 基上的氮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氮原子的总数。 (4)假设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由n 个氨基酸分别形成1 条肽链或m 条肽 链: 请学生回答出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 不同,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是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蛋 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具有催化、运输、运动、结构、免疫、调节等许多功能。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 讲授完后,做练习题,PPT 上展示出来。15 个判断题。

大学生物化学教案

生物化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一、生物化学的含义 生物化学是云应化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及其与生理功能相联系的一门科学。 二、生物化学的内容 有关营养专业的生物化学即不同于以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生命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生命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规律,以及一切生命现象的化学原理为基本内容的普通生物化学,也不同于研究食品的组成、主要结构、特性及其产生的化学变化为基本内容的食品化学,而是将二者的基本原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由与食品、营养的一门交叉学科。 三、学习和研究生物化学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把握有关食品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注意食品的组成、特性、生理功用以及在加工、贮存、代谢构成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2、正确处理好理解和记忆的关系。 3、注意知识的不断总结 4、学会自学 第二章蛋白质的化学 第一节概述 一、蛋白质的概念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构分子有机化合物。 二、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是构成组织细胞的最基本物质 蛋白质含量占干重45% 2、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抗体是血清中的r球蛋白 C、既有的收缩则是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 E、激素也是蛋白质 3、供给能量 每一克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提供的能量为417kj 第二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碳、氢、氧、氮,一些蛋白质含有硫;有些含有磷 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一)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二)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α—氨基酸 天然氨基酸有300多种,但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二十种。 1、及有酸性的羧基(—COOH),也有碱性的氨基(—NH2),因此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带电情况,随溶液的PH值而变化。等电点PH=PI时,氨基酸为中性,最易沉淀,带电量为0。 2、除甘氨酸外,其他氨基酸都有旋光性,蛋白质中为L型。 3、各种氨基酸的R集团结构和性质不同,他们决定蛋白质性质。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5高中《蛋白质和核酸》教案一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5高中《蛋白质和核酸》教案一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三节蛋白质和核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 2、年级:高二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四章第三节 5、教学时间:40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来自人教版选修 5 《有机化学基础》第四章第三节蛋白质和核酸。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含氮生物高分子化合物,它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这节内容从蛋白质在生物界的广泛存在引入,教材先介绍氨基酸的结构与性质,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常识性地介绍了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然后重点讨论了蛋白质的水解、盐析、变性、颜色反应等性质。教材最后对酶和核酸作了介绍。氨基酸的教学,应抓住氨基酸是多官能团化合物,在教学中应用迁移、替代、延伸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2教材中,有“基本营养物质”一节,已经简单介绍了蛋白质的性质,学生已经学习羧基的有关性质,在生物课中已学习酶和核酸的知识,本节教学可在这些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应用所学知识对身边生活问题进行解释的能力。 3、设计思路: 本节的教学设计总的思想是从身边事从学生已有知识引入,然后引导学生在探询相关问题的答案中学习新知识。具体来讲就是对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学习,蛋白质的性质的学习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操作技能与观察能力,使之正确进行实验分析,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抽象形成规律性认识。 ②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思维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的科学态度、思想情趣得到陶冶;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氨基酸的性质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题为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课程结构上紧承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而继续介绍生物大分子,又在课程内容上呼应必修第二册的遗传分子基础部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生物学的一节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学生打好生物学框架的基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了前面学习蛋白质的经历,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生物大分子的一个逻辑以及思路,所以本节内容采取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引导讲解为辅,学生围绕本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核酸的种类。 (2)简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3)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功能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 首届国际DNA证据研讨会于2004年11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人民警察学院举行。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项法庭证据鉴别技术像DNA鉴定一样,能够以99.999 9%的精度锁定或排除犯罪嫌疑人。在全国司法系统推广DNA证据鉴定技术,建立全国联网的犯罪现场DNA 证据数据库以及重点监控人群DNA数据库,对于大幅提高破案率、缩短结案时间,震慑强奸、杀人等恶性犯罪分子,维护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DNA指纹法技术在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指纹,而且每个人的指纹都很独特,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中提取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有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那么DNA是什么?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我们一起带着疑问进入今天的学习。 推进新课 一、学生看书进行自学并分小组进行合作式的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 核酸分为那两大类?核酸的作用是什么? (2) 核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核酸的单体是什么?具体组成怎样?

《生物化学》教案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糖的还原性及多糖的实验 一.实验目的 学习鉴定糖类及区分酮糖和醛糖的方法;了解鉴定还原糖的方法及其原理。熟悉淀粉多糖的碘实验反应原理和方法,了解淀粉的水解过程。 二.实验原理 费林(Fehling)试剂和本尼迪特(Benedict)试剂均为含Cu2+ 的碱性溶液,能使具有自由醛基或酮基的糖氧化,其本身则被还原成红色或黄色的Cu2O ①。此法常用作还原糖的定性或定量测定。其反应表示如下: 目前临床上多用本尼迪特法,因此法具有:①试剂稳定,不需临用时配制;②不因氯仿的存在而被干扰;③肌酐或肌酸等物质所产生的干扰程度远较费林试剂小等优点。 淀粉广布于植物界,谷、果实、种子、块茎中含量丰富,工业用的淀粉主要来源于玉米、山芋、马铃薯。本试验以马铃薯为原料,利用淀粉不溶或难溶于水的性质来制备淀粉。 淀粉遇碘呈蓝色①,是由于碘被吸附在淀粉上,形成一复合物,此复合物不稳定,极易被醇、氢氧化钠和加热等使颜色褪去,其他多糖大多能与碘呈特异的颜色,此类呈色物质也不稳定。 淀粉在酸催化下加热,逐步水解成分子较小的糖,最后水解成葡萄糖,其过程如下: (C6H10O5)x(C6H10O5) y C12H22O11C6H12O6淀粉各种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淀粉完全水解后,失去与碘的作用,同时出现单糖的还原性。

实验二 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了解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学会一种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蛋白质由许多氨基酸组成,虽然绝大多数的氨基与羧基成肽键结合,但是总有一定数量自由的氨基与羧基,以及酚基、巯基、胍基、咪唑基等酸碱基团,因此蛋白质和氨基酸一样是两性电解质。调解溶液的酸碱度达到一定的氢离子浓度时,蛋白质分子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以兼性离子状态COO -NH 3+R 存在,在电场内该蛋白质分子既不向阴极移动,也不向阳极移动,这时溶液的pH 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pI )。当溶液的pH 值低于蛋白 质等电点时,即在H+ 较多的条件下,蛋白质分子带正电荷成为阳离子;当溶液的pH 值大 于等电点时,即在OH- 较多的条件下,蛋白质分子带负电荷,成为阴离子。 COOH NH 3+P COO - NH 3+P COO - NH 2P H-OH 阳离子 兼性离子 阴离子 pH pI 在电场中: 向阴极移动 不移动 向阳极移动 蛋白质等电点多接近于pH =7.0,略偏酸性的等电点也很多,如白明胶的等电点为pH =4.7,也有偏碱性的,如精蛋白等电点为pH 在10.5~12.0。在等电点时 蛋白质溶解度最小,容易沉淀出。 实验三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紫外线吸收法;蛋白质的沉淀反应 一、 实验目的 学习紫外线(UV )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了解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原理,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学习了解蛋白质沉淀反应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由于蛋白质中存在共扼双键的酪氨酸和色氨酸,因此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吸收高峰在280毫微米处。在此波长范围内,蛋白质溶液的光密度值(O.D.280,或吸收值)与其浓度呈正比关系,可作定量测定。 该法迅速、简便、不消耗样品,低浓度盐类不干扰测定。因此,已在蛋白质和酶的生化制备中广泛采用。本法的缺点是:(1)对于测定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差异较大的蛋白质,有一定的误差。故该法适用于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似的蛋白质。 (2)若样品中含有嘌呤、嘧啶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会出现较大的干扰。例如,在制备酶的过程中,层析柱的流出液内有时混杂有核酸,应与校正。核酸强烈吸收波长为280毫微米的紫外光,它对260毫微米紫外光的吸收更强。但是,蛋白质恰恰相反,280毫微米的紫外吸收值大于260毫微米的紫外吸收值。利用它们的这些性质,通过计算可以适当校正核酸对

大学生物化学教案

大学生物化学教案 1.化学的概念(共性和个性) 化学学科的共性都是研究: 1)化学组成 物质的本质,包括: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物质的转化即物质转化的条件和方法。 根据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不同,可划分成各种不同的化学: 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我们由此可以引出生物化学的概念。 2)结构与功能: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结构与功能的内在关系。 3)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生物体内大分子、小分子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伴随的能量变化。

4)一切生命现象的新陈代谢,包括:生长、分化、运动、思维等;和自我复制如:繁殖、遗传等。 3.生物化学的内容 1)生物体的化学组成 四类基本生物大分子 2)新陈代谢的研究 3)遗传的分子基础和代谢的调节控制 (a)以膜结构和膜功能为基础的细胞结构效应; (b)以代谢途径和酶分子结构为基础的酶活调节; (c)以酶的合成系统为基础的酶量调节。 1.史前期

2.18世纪(启蒙期) 3.19世纪(发展期) 4.20世纪上半叶 5.20世纪下半叶 6.我国生物化学的发展情况 1.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是工业发酵的基础。 2.菌种是发酵工业的基础 1.框架式记忆 2.上课前预习 3.上课认真做笔记 4.下课后总结

5.结合实验来学习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1.糖的分布 2.糖的定义 1.作为生物能源 2.作为其他物质如蛋白质、核酸、脂类等生物合成的碳骨架 3.作为生物体的结构物质 4.参与信号识别如糖蛋白、糖脂等具有细胞识别、免疫活性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 分为:单糖、寡糖、多糖和复合糖 1.单糖 2.寡糖

由2~6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分子缩合而成,也叫低聚糖。 3.多糖 很多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的生物大分子,按组成有同多糖和杂多糖之分。 糖和非糖物质共价结合成的。 复合物。如糖脂或脂多糖,糖蛋白或蛋白聚糖。 1.链式结构 1)构型 指一个分子由于其不对称C原子上各原子和原子团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而使该分子所具有的特定的立体化学形式。其改变涉及共价键的破坏,划分以甘油醛为基准。 2)异构体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蛋白质和核酸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第三节蛋白质和核酸 一、教学内容 1、课标中的内容 《有机化学基础》主题3 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第 2点:能说出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查阅资料了解氨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3点: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活动与探究建议②实验:酶的催化作用。 ③阅读与讨论:蛋白质结构的复杂性。 ④实验:蛋白质的性质。 2、教材中的内容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含氮生物高分子化合物,它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这节内容从蛋白质在生物界的广泛存在引入,教材先介绍氨基酸的结构与性质,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常识性地介绍了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然后重点讨论了蛋白质的水解、盐析、变性、颜色反应等性质。教材最后对酶和核酸作了介绍。 本节教学应注重学生动手实验及与对生活现象的解释,通过这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氨基酸的教学,应抓住氨基酸是多官能团化合物,在教学中应用迁移、替代、延伸的方法来突破难点。蛋白质的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可考虑用边讲边学生实验的方法进行,并注意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加深学生对蛋白质性质的理解。酶和核酸是现代生物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可以结合我国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在必修2教材中,有“基本营养物质”一节,已经简单介绍了蛋白质的性质,学生已经学习羧基的有关性质,在生物课中已学习酶和核酸的知识,本节教学可在这些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 2、学习方法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应用所学知识对身边生活问题进行解释的能力。 三、设计思想 本节的教学设计总的思想是从身边事从学生已有知识引入,然后引导学生在探询相关问题的答案中学习新知识。具体来讲就是将酶与核酸的知识先通过回忆、阅读的方式讲授,然后提出课本P90相类似的问题引入对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学习,蛋白质的性质的学习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本节内容拟用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酶、核酸、氨基酸的结构和性质 第二课时:蛋白质的结构及性质的学生分组实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2)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盐析、变性、水解、颜色反应等)。 (3)认识蛋白质、酶、核酸等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体会化学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完成蛋白质性质知识的形成,强化“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的认识。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生物化学教案

基础生物化学教案 [说明:◆对于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第一类授课对象):授课学时70-76,实验44-50学时;对于农学、园艺、资环、林学、食品科学本科生(第二类授课对象):授课学时54-60,实验30-46学时;?第一类授课对象理论学时取上限,第二类授课对象,理论学时取下限,具体由授课教师按照学员实际情况合理掌握内容讲解的难易程度,合理布置课外作业,准确把握进度,按期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1.阐明生物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及发展,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学科基本内容; 2.介绍生化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简要介绍学习方法(具体到某个章节)。 第二章蛋白质(10~12学时) 本章重点:蛋白质的分子结构、重要性质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明确蛋白质结构的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酶和信息代谢奠定基础 1.关于氨基酸重点讲授20种基本氨基酸的结构及重要性质,注意: (1)要求学生记住20种基本氨基酸的结构及三字母缩写。近年发现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中存在硒代半胱氨酸,有证据表明此氨基酸由终止密码UGA编码,可能是第21种蛋白质氨基酸。 (2)氨基酸的滴定曲线以丙氨酸为主来讲,简单介绍两种侧链可解离的氨基酸(组氨酸和谷氨酸)滴定曲线。 提问:pH=pK a时,缓冲能力最大,等电点时缓冲能力最小,为什么?His在生理pH条件下为什么是唯一具有缓冲能力的氨基酸? (3)氨基酸的等电点计算公式应用 提问:不同pH下的组成分析和电泳行为? pH>pI时,氨基酸带负电荷,Aa-COOH解离成Aa-COO-,向正极移动。pH=pI时,氨基酸净电荷为零,溶解度最小pH

《蛋白质和核酸》(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源于生活化学用于生活—《氨基酸》教学设计及反思 曾善强 浙江省庆元中学浙江丽水 323800 【摘要】本文从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切入,就如何体现“化学源于生活,化学用于生活”这一主旨,阐述《氨基酸》教学设计的设计思路,以寻求高中化学课堂的和谐高效。 【关键词】氨基酸生活化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立足于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线索的发展需求开展教学,强调引领学生在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化学学科在各个相关领域的应用知识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高中新教材把生活逻辑作为组织内容的方法论基础,使教学内容既找到一个恰当的逻辑起点,又获得了生活的支撑。因此,本节课以蛋白质作为生活逻辑的起点,自然开展课堂教学。蛋白质作为一类重要的含氮高分子化合物,其水解最终产物是氨基酸。从氨基酸的结构和性质出发,结合脱水缩合,再延伸到第2课时蛋白质的性质、结构,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线索,顺理成章展开教学活动。本节课不仅为学生提升科学素养、丰富生活常识提供重要的素材,更是对之前四个专题基础有机化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迁移和应用。通过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让学生体验“身边的化学”和“生命的化学”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化学在研究奥秘的生命问题时所展现出来的独特作用。鉴于学生对烃及其衍生物中的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已有一定的认知,故本节课课堂教学的首要,就是要处理好蛋白质的结构、性质及用途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体会结构对性质的决定性作用,感受从微观到宏观的演绎过程,进而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基于“双逻辑”的整体设计,为学生学习抽象的理论内容搭建坚实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情感,使课堂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主题是介绍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氨基酸的结构与性质,即“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的”第1课时。本节内容位于苏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的专题五《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侧重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尤其是氨基酸、蛋白质可谓与生命贴得更近——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氨基酸作为形成蛋白质的基石,其重要程度自然不言而喻,当然由于高考等终端显示中所占比例较少,常被授课老师及学生所忽视。事实上,氨基酸的教学就化学学科学习方法而言,氨基酸的多官能团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培养学生由官能团推测物质性质的思维方式的载体,有利于提升化学素养。 2.学情分析 通过专题一至专题四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有机化学知识框架,并具备了对有机物性质进行理性推断的能力。但鉴于学生的知识面尚且停留在烃及其衍生物的的典型代表物层面,缺乏对天然有机物尤其是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氨基酸等物质性质的研究经验,

南京大学生物化学本科生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 1 学时 ) 1.1 生物化学的涵义 1.2 生物化学的起源与发展 1.3 生物化学的重要性 1.4 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要求:了解生物化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了解生物化学产生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代表性成果,了解生物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与其它学科的 密切关系。 学习重点:生物化学的涵义;生物化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二章糖类化学 ( 5学时) 2.1 糖类的概念 2.1.1 糖类的概念 2.1.2 糖的分类 2.1.3 糖类的主要生理作用 2.2 单糖 2.2.1 单糖的分类命名常见单糖 2.2.2 单糖的结构 2.2.2.1 糖的链状结构 2.2.2.2 单糖的环状结构 2.2.2.3 单糖的构象 2.2.3 单糖的性质 2.2. 3.1 物理性质 2.2. 3.2 化学性质 2.3 寡糖 2.3.1 寡糖的命名 2.3.2 主要的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的结构性质

2.4 多糖 2.4.1 均一多糖 2.4.1.1 淀粉糖原 2.4.1.2 纤维素几丁质 2.4.2 不均一多糖 2.4.2.1 细菌细胞壁 2.4.2.2 细胞间质 学习要求:掌握糖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单糖的结构和性质,区分单糖的构型和构象,链状结构和环状结构,醛糖和酮糖,α型与β型等重要概念,熟悉单糖的氧化性与还原 性等重要化学性质及其意义;了解三种主要的二糖的结构和性质;掌握重要的多 糖:淀粉与糖原的结构与性质比较,了解其它多糖的种类与生理意义。 学习重点:单糖的结构和性质;淀粉与糖原的结构与性质。 第三章脂类化学 (4学时) 3.1 脂类的概念 3.1.1 脂类的概念 3.1.2 脂类的分类 3.1.3 脂类的生理作用 3.2 脂肪酸 3.2.1 脂肪酸的概念 3.2.2 脂肪酸的结构 3.2.3 脂肪酸的物理性质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3.2.4 必需脂肪酸 3.3 单脂 3.3.1 甘油三酯 3.3.1.1 甘油三酯的结构命名 3.3.1.2 甘油三酯的物理性质 3.3.1.3 甘油三酯的化学性质 3.3.1.4 甘油三酯的生理作用 3.3.2 蜡

生物化学Ⅰ教案讲解

生物化学Ⅰ(静态)教案——于建生课程编号014102 48课时 参考书: [1]Keith E and Colin J Biological Chemistry ,lst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2]Lippard ,S。J ,and Berg ,J。M ,Principles of Bioinorganic Chemistry ,University Science Books ,California 1994 [3]Nelson D L ,Cox M L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3rd,Ed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2000 [4]Biochemistry B.D.Hames, N.M.Hooper and J.D.Houghton科学出版社1999? [5]《生物化学》(第四版)顾天爵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6]《基础生物化学》 D.沃伊特 J.G.沃伊特 C.W.普拉特朱德熙郑昌学主译科学出版社1999 [7]郑集、陈钧辉:普通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等: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沈同、王镜等:生物化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习题集: 1、生物化学习题解析(第二版)陈均辉等科学出版社 2001 2、生物化学考试500题解I.D.K哈尔克斯顿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6 3、生物化学习题入门姚仁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生物化学习题集张来群谢丽涛科学出版社1998 5、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与解答生物化学王克夷祁国荣科学出版社1999 课程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掌握糖类及其衍生物、脂类及其衍生物、蛋白质、核酸等构成生物机体的基础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它们在体内的分布;(2)掌握生物催化剂----酶的化学本质、组成、命名、分类、催化特性、作用专一性及作用机制、米氏方程式的应用;(3)掌握各种维生素、各种激素等生物机体的重要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它们各自的重要作用;(4)了解抗生素的概况以及几种重要抗生素的化学结构、来源、理化性质和作用。 第一章绪论(preface)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对生物化学有一个全面的初步认识,熟悉生物化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存在与应用。 重点讲解: 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 对学生要求:掌握以上重点,同时要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 §1 生物化学的涵义及其研究对象 一、生物化学的定义 生物化学可以认为是生命的化学(chemistry of life)。 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并阐明其化学本质的学科。 二、研究对象及分类 研究对象:一切生命有机体 分类:根据研究对象可分为:植物生化、动物生化、人体生化、微生物生化 根据研究目的可分为: 临床生物化学、工业生物化学、病理生物化学、农业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化学等。 §2 生物化学的任务和内容 一、任务

第4章第3节蛋白质和核酸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三节蛋白质和核酸 、教材分析: 本节书是在学生对有机物知识有较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要认真了解的一部分重要知识。 有“基本营养物质”一节,已经简单介绍了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物质。所以学生对蛋白 质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神奇物质。 这一节的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点, 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大胆探索新的知 识,做 到乐学和主动学习。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盐析、变性、水解、颜色反应等) 了解蛋白质的用途。 了解核酸的作用。 2. 能力和方法目标 通过蛋白质的学习,提高对“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的认识。调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蛋白质、酶等重要物质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强唯物主义教育。 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首先合成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一一结晶牛胰岛素等事例, 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和探索的兴趣。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性质。 难点:氨基酸的性质和肽的形成 四、 学情分析: 教材中,主要突出蛋白质的性质, 还有是氨基酸的性质和成肽反应。 本节先从学生已经了解过的蛋白质的性 质入手,必修2讲蛋白质的性质时,简单介绍了灼烧蛋白质的现象和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先让学生回忆总结,引 入蛋白质的变性,盐析,水解。再着重介绍蛋白质水解的产物一一氨基酸,羧基的性质学生已熟悉,氨基的性质 是新知识,但氨的性质也是较熟悉的。利用学生已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思考探索氨基酸的性质。同时还复习相关 知识。然后简介结构完全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引导进行探索。 题-实验-解决问题这一模式进行螺旋教学,以突破教学重点,并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五、 教学方法:对比、分类、归纳、总结等方法 六、 课前准备: 同时,在必修2教材中, (1) 了解氨基酸、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2) (4) 了解酶的作用和用途。 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激发 以问题为桥梁,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分析问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教学设计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设计新田一中生物组陆井元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这种理念,引导学生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以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识还是很浮浅的,没有深入到核酸物质结构的水平上,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实验及适当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加强直观,从感性认识入手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教学方法自学合作讨论学习讲解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 复习巩固及导入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 2.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及结构通式? 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4.用一句话概括出蛋白质的功能? 5.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有哪些? 通过第五个问题引出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这节 课 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回答如下问题: 1 .DNA是什么物质呢?为什么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 人的信息? 2 .你还能说出DNA 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 1.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 区别,因此,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学生回顾 并回答 学生分组 讨论 核酸的学习 过程与蛋白 质的学习类 似,通过提问 使学生在脑 中形成学习 核酸知识的 框架 联系学生的 现实生活,利 用“问题探 讨”,创设问 题情境,激发 学习兴趣,主 用时5分钟 课后反馈:学 生对氨基酸 结构通式掌 握不好 补救措施:教 师提问后进 行简单的讲 解 用时3分钟 课后反馈:通 过学生对问 题的回答发 现学生的课

生物化学五年制教案

生物化学临床五年制教案 课程代码 MED130004 前言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临床五年制本科生的教学进度安排(总学时106学时), 由本系主讲教师共同制订本教案,以供教师备课、讲课、复习指导参考。 绪论 教学要求: 1.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历史及生物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2.认识学习生物化学对未来医药卫生工作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课时安排: 0.5学时 重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难点: 生物化学的发展历史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教学内容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定义、发展历史概况。 2.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研究的现状、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3.生物化学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日益广泛的渗透及其对阐明疾病分子机理、提高疾病防治水平的巨大贡献。 中、英文专业词汇 biochemistry生物化学 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学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聚合酶链反应 gene knockout基因剔除 ribozyme(RNA enzyme)核酶 human genome project(HGP)人类基因组计划 biomolecules生物大分子 思考题: 1.生物化学的定义是什么?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分别又是什么? 2.生物化学与医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 参考书: 1.Jeremy M. Berg, John L. Tymoczko, Lubert Stryer.Biochemistry. 6th ed. New York : W.H. Freeman, 2007 2. David L.Nelson, Michael M.Cox.Le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4th ed.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2004.

蛋白质和核酸 说课稿 教案

蛋白质和核酸 教学目标 (1)了解氨基酸、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2)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盐析、变性、水解、颜色反应等)。 (3)了解蛋白质的用途。 (4)了解酶的作用和用途。 (5)了解核酸的作用。 重点难点:蛋白质的性质。 第一课时重点难点:氨基酸的性质和肽的形成 第二课时重点难点:蛋白质的性质。 第一课时 [板书]一、氨基酸: [板书] 1、氨基酸概念:羧酸分子里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后的生成物; [讲述] 注意 (1) 氨基:氨气分子(NH3)去掉一个氢原子后的部分。氨基的电子式: (2) α—氨基酸:羧酸分子里的α氢原子被氨基取代的生成物。 (3) α—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石。 [板书] 2、氨基酸的结构:α—氨基酸通式R—CH—COOH, NH2 既含有氨基(—NH2)又含有羧基(—COOH)。 [板书] 3、几种常见的氨基酸: 名称俗称结构简式 氨基乙酸甘氨酸CH2—COOH NH2 α—氨基丙酸丙氨酸CH3—CH—COOH NH2 α—氨基—β—苯基丙酸苯丙氨酸—CH2—CH—COOH NH2

α—氨基戊二酸谷氨酸HOOC—CH2—CH2—CH—COOH NH2 [板书] 4、氨基酸的性质: (1)与酸反应:R—CH—COOH+HCl →R—CH—COOH NH2NH3Cl (2)与碱反应:R—CH—COOH + NaOH →R—CH—COONa+H2O NH2NH2 结论:氨基酸具有两性。 思考:①写出:R—CH—COOH与过量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3Cl 答:R—CH—COOH+2NaOH →R—CH—COONa+NaCl+2H2O NH3Cl NH2 ②在所学过的物质中有哪些物质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 答:Al、Al2O3、Al(OH)3、(NH4)2CO3NH4HCO3、NaHCO3等。 [板书] (3)成肽反应: 二肽 氨基酸氨基酸二肽 [板书] 肽键 思考:1.将甘氨酸和丙氨酸放在同一容器内发生成肽反应,有几种二肽生成?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答案:四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