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1、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后现代主义一 ? 现代主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意识领域内的表现。其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 (1)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之后的事情?(2)二者存在着一种思想逻辑方面的关联,即后现代主义是指“在现代主义走向极端之后”,是在一种“物极必反”的意义上“在、、、之后” 的。

(二)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 1、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的生存状态更加恶化? 3、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威胁着人们生存的自然家园(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1、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语言中心主义。 ?2、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 ?3、消解主体性。 ?4、反对整体性、统一性。 ?5、反对中心、寻求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6、反对理性,消解现代性。 ?7、反对符合价值论,强调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和知识的商品化。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一)后现代解构主义(二)后现代实用主义(三)后现代精神分析学(四)后现代女权主义(五)后现代历史主义(六)后殖民主义

(一)解构主义德里达(德里达(1930——):):? 《人的终结》、人的终结》? 《撒播》撒播》? 《文字语言学》文字语言学》? 《解构与批评》解构与批评》? 《书写与差异》书写与差异》 ? 《继续生存》继续生存》 ? 《人类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人类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福柯(1926——1984))精神病与心理学》《精神病与心理学》《疯狂与文明》疯狂与文明》?《什么是作者》《什么是作者》?《话语的秩序》《话语的秩序》?《权利知识》《权利知识》?《性史》《性史》?《戒律与惩罚:监狱的诞生》《戒律与惩罚:监狱的诞生》《知识考古学》知识考古学》?《诊所的诞生:医学知觉的考古学》《诊所的诞生:医学知觉的考古学》?《事物的秩序:人文科学的考古学》《事物的秩序:人文科学的考古学》? 利奥塔(1924——)利奥塔() ? 《力比多经济学》力比多经济学》 ? 《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后现代状况:的报告》的报告》 ? 《话语、图腾》话语、图腾》?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1、德里达的解构主义、1 )摧毁逻各斯中心主义所谓逻各斯中心

主义是德里达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认识论的总称。从词源上看,“逻各斯“是希腊文logos的译音,本义为言语、思想、思维、理性——世界的普遍规律、理念、宇宙精神、神的理性、上帝的话语、“我思”、“实体”、“绝对精神”、“先验自我”、、逻各斯中心主义是指理性、本质、终极意义、价值、第一因、超能指与所指、超结构等一切思想、语言、经验以及万物之基础的东西。追求现象背后的逻各斯成为哲学的终极价值和最终目标。2)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出发,消解中心与本质,颠)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出发,消解中心与本质,覆二元结构和等级结构。覆二元结构和等级结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学说,即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物质与精神、灵魂与肉体、实在与虚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中心与边缘、内部与外部、善与恶、生与死、有与无、语言与文字等二元结构。并认为前者先于后者。传统哲学就是以这种理想化的方式去营造被其认为是“本质的”、“中心的”、“本源的”等先在性的事业,而把自以为是“非本质的”、”非中心的”、“衍生的”、“边缘的”等,排除在“中心”或“本质”之外,并受其制约。这种二元对立的等级结构必须加以解构。要把一切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让各要素之间、等级结构两极之间进入一个“自由嬉戏”的范围。3)反语言中心主义,并由此进一步结构形而上学大厦本身)反语言中心主义,在语言中心主义者看来,语言高于书写,语言是第一性的,书写是第二性的,语言、说优于写作。因为,说或言语的时候,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在场,说话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所说所想,能够使自己的所说与自己的思想保持一致,而听话人也能根据此情此景比较好地把握说话人的意思,因此,说话或言语具有直接性、现实性,或说言语是唯一的意义的直接表达者和意义的忠实传播者,而书写则必须经过“符号” 这一中介层次才能表达意义。用书写出来的符号表达抑郁,由于作者不在场,其意义则是难以自明的,只有经过解释才能接近意义,而解释者难免不存在误读、误解和误用。所以,书写同语言相比,不具有同一性、真实性、直接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它只能是第二性的或语言的派生。德里达认为,书写比语言更具有优越性书写比语言更具有优越性同语言相比,书写虽然存在“不在场性”,但书写比语言更具有永久意义的“出场性”。因为书写(文字)是以物质的形态保留了人们的思想,而人们的每一次阅读,都能感受作者的“出场”,而获得无穷无尽的意义。而语言则转眼即逝,它与显露的意义也并非同步,更缺乏考证性。这是语言自身存在的弊端。书写虽然不是以在场的言说

形式来表达意义,但只要读者一接触它,它会永无止境地言说,使读者能不断发现新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书写能不断提高人们的言语水平,从而改变言语、丰富言语、弥补言语的局限性。言语绝不象“语言中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比书写更具有超然的优越性或惟一的确定性,相反,书写则是语言的补充,并能休整言2、福柯:反人本主义、福柯:(1)否定人本中心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理性的动物,也是政治的动物”,“以人为本的世界”、“人生而平等”、“我思故我在”、“天赋人权”、“人为自然立法”,“生命意志”、“超人“ “人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 等等,人可以认识世界,包括人自身。但这种认识绝不象人本主义所认为的那样具有超越性和无限性,恰恰相反,人的认识只能是特定知识空间与特定时代的有条件的有限认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本主义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理性化成了泡影。“人如同画在沙滩上的肖像,将被冲刷掉” 2)否认人本自由论)人是权力的产物。权力主要通过三种空间形态的运作,达到对人的肉体和心灵的惩罚:规范化形态、检查、监视。“人之死”则成了上帝死后的必然。

(二)后现代文化哲学(新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

罗蒂:1931——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实用主义的后果》《偶然性、反讽和协同性》《客观性、相对主义和价值》《价值和进步》《哈贝马斯与利奥塔论后现代性》(1)启迪哲学)罗蒂把哲学分为两大类:体系哲学和启迪哲学。体系哲学在西方是主流,体系哲学重在营造中心体系哲学性、整体性和同一性。启迪哲学重在建构被传统哲学家遗忘了或忽视了启迪哲学的边缘性、相对性、差异性,以发现新的、更好的、更为富有意义和成效的言说方式。 (2)后哲学文化后哲学文化罗蒂认为,近代的启蒙有双重后果。一方面。启蒙推翻了以基督教为核心的基础主义用科学代替了迷信,用理性代替了信仰,改变了所有文化部门都由神学裁定的状态,开辟了一个“后神学文化”的时代。另一方面,启蒙又用哲学填充了先前神学留下的位置,认为只有哲学才能达到外部的终极实在和永恒的终极真理,从而成为审查和裁判各种文化知识的法宝,——启蒙使“神学文化”变成了一种“哲学文化”。在后哲学文化中,哲学仅仅是后哲学文化中的一员,哲学的文化至尊地位被破除,柏拉图的“哲学之王”死去了,不仅哲学不再处于知识的基础和核心地位,而且知识根本就不再有任何基础和核心。哲学不再享有特权,任何一门知识也不再拥有特权。在后哲学文化中,既无实在,也没有真理。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没有标准的时代,在这个

时代中“怎么都行”。后哲学文化是一种没有权威的文化,权威不仅是不需要的,而且是不合适宜的。没有文化至尊,各种文化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彼此之间没有中心与边缘、主要与次要之分。所以,后哲学文化是一种没有权威的文化,权威不仅是不需要的,而且是不合适宜的。(3)反基础主义——是罗蒂理论的重要特征,也)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基础主义——指坚信人类的知识存在着某种永恒不变的基础,知识的合法化即渊源于它。这种基础无需辩护、不容质疑,非经推论、牢不可破。它超越一切时代、一切历史基础和一切社会基础,是知识的终极或第一因。传统哲学认为,确立知识的基础,是认识论的最高目标,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发现这种基础。对“基础”的渴望与探求一直主宰着西方两千年来的哲学。(4)反对符合真理论)符合真理论——认识与事物的本质相符合即是真理。罗蒂认为,真之为真不在于是否与实在相符合,因为事物并不存在一个先天的本质,等待人们去客观地如实地反映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意义只存在于人们对事物的阅读和解释行为中。真理也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它只用来表示人们对事物的态度,而不表示对事物的说明,因此,真是我们最好加以相信的东西。杰姆逊:1934——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囚牢》《侵略性的寓言》《大众文化的物化与乌托邦》《政治无意识》《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逻辑》杰姆逊:杰姆逊:主体衰竭与真实感的丧失主体在后现代主义世界中,其命运岌岌可危。用杰姆逊的话来说,主体已“消散”。它丧失了昔日的中心地位,从文化的主角跌落为文化的奴仆。随主体的消失,后现代主义文艺丧失了现代主义的那种风格、人格、自我和创造性。杰姆逊认为,现代主义是以独特的个人风格的成就为其基础的,个人风格、人格和创造性是与天才主体、具有超凡魅力的主体相联系的。一旦主体衰竭,与之相连的个人的风格等等也就不再成为可能。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不再表现人的精神和个性。人的主体性、自我、人格和风格走向了终结。社会真实感的丧失————是后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所谓真实感的丧失,是指高科技社会中的人与物、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整个链条破碎了,丧失了所谓真实感。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1、现代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通讯方式,使维系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本真状态的真实感丧失了。 2、现代复制技术、基因技术彻底改变了食品的天然属性和本质,导致了人们对现代文明的不信任。

3、是真实感的丧失,彻底改变了现代心理距离和视觉距离的美学原则。

(三)女权主义 ? 女权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 ? 它围绕着妇女在

社会中的受压迫、不自由、不平等的地位和根源展开理论探讨 ? 第一次女权运动: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 第二次女权运动: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爆发。 ? 60、70年代,女权主义把男女之别视为这个社会中妇女受歧视的最终根源,认为男女之间的冲突是一种带有根本厉害性的冲突——革命的对象是男人而不是社会制度。 ? 他们批判以男性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提倡两性平等,积极参与反对性别歧视的斗争。 ? ? ? ? ? 在第二次女权运动中出现了许多理论派别:自由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 自由女权主义自由女权主义——崇尚欧洲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原则,以个人自由、独立、天赋人权以及理性的意义等为依据来解释妇女解放。 ? 男女角色与地位差异,根源于法律和政治上的不平等 ? 激进女权主义——妇女是最受压迫的阶级,男人对女人的压迫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压迫,是其他社会压迫的基础和核心。 ? 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父权制。 ? 主张通过科学技术使妇女摆脱生育和养育孩子。 ? 消除男女差别。拒绝异性恋,提倡女同性恋、、、 ? 女权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 1、妇女在现代社会依然没有摆脱受压迫的处、在社会、家庭都处于从属地位。境,在社会、家庭都处于从属地位。在家庭中的生活是一种异化了的生活状态。的生活是一种异化了的生活状态。 ? 2、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和父权制的结合。和父权制的结合。 ? (1)妇女受受压迫不在生理方面,而在于社会方面。 ? (2)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不是单一的,而是整体的。 ? (3)妇女受压迫的重要原因在于她们在生产劳动力的家务劳动的价值不被承认 ? (4)受压迫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结合 ? (5)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是导致妇女手压迫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

3、妇女解放是以经济解放为主的整体性解、经济解放、放——经济解放、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经济解放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 ?

4、开展多种形式的反对资本主义和父权制的、斗争。斗争。 ? 产生于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社会思潮. ? 主要代表人物:萨义德、斯皮瓦克、 ? 霍米?巴巴 ? 后殖民主义的主要内容1、对东方主义及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萨义德在《东方学》、《东方主义再思考》《文化和帝国主义》等著作中对东方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进行了批判。东方学都是东方主义,东方主义只是东方学发展并非所有的东方学东方学到一定阶段才有的性 …… ? 萨义德认为,东方学东方学发展的19世纪,开始将有关东方的基东方学本观念------专制倾向、乖戾思维、不求精确、不思进取等凝固为牢不可破的连贯整体,西方读者正是通过这种有关东方的话语来认识东方。在西方读者的视

野中,这种话语真实地反映了东方社会的现状,具有客观性,借助于这种话语就可以准确完整地了解东方。即使出现了关于东方的新材料,也完全可以在这种 …… ? 东方学东方学把东方视做有待解刨的生物标本、有待教化的学生、有待审判的嫌疑犯,甚至是有待改造的罪犯,使东方由异于西方的世界变成了有待控制的世界。可以说,正是东方主义,东方才被描述为有待研究和评判的对象,有待拯救或照料的事物,有待约束和惩罚的东西、、、。 ? 东方学东方学不仅认为东方乃是为了西方而存在,而且认为东方永远凝固在特定的时空之中。其结果是将东方和西方这一区分极端化,东方与西方的距离越来越远,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与西方的隔阂越来越深。 ? 萨揭示:在东方学东方学中,亚洲一直被视作遥远、静寂、东方学陌生的异域,伊斯兰被视作欧洲基督教桀骜难驯的敌手。为了征服东方,首先就要认识东方,然后必须侵入和占领它,再由学者、士兵和法官加以改造。? 2、东方民族文化身份的研究 ? 文化身份——后殖民理论家揭示出,殖民统治者否认东方民族具有自我理解、自我阐释自我表达自我理解、自我表达的能力。自我理解自我阐释和自我表达 ? 殖民统治者与东方人之间的关系是:前者书写后者,而后者则被前者书写,前者居高临下地研究后者,后者被动地接受自己的角色。其结果是,殖民者代替殖民地人们发言,撰写殖民地的历史。 ? 殖民统治者不但用西方的思想方法去理解东方,而且殖民统治者不但用西方的思想方法去理解东方,鼓励东方人用西方的方式理解和解释现实。鼓励东方人用西方的方式理解和解释现实。东方民族文化身份的扭曲和重建——后殖民理论家着重探讨了西方文化殖民在语言、翻译和文学领域的突出表现。 ? 3、面向未来的民族文化意识 ? 后殖民理论家认为,东西方之间的差异并不代表一种永恒的秩序,而只是一种历史经验,它们的终结或减弱,也许指日可待;文化是多样的。各种文化和文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任何对其进行一元化或简单化的企图都注定要落空。也要承认差异的存在。但不把差异看成是凝固不变的东西;承认差异带来的阻碍,又不能由此认为民族之间无法交流;差异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敌意和对抗,研究、探讨和描述差异,正是为了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总之,认识差异的目的是为了平等对话而非为了制造新的对抗,是为了寻求价值共识而非加剧价值冲突。 ? 后殖民主义评价 ? 1、有助于西方社会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再认识。 ? 2、有助于东方世界对东西方关系的再思考。 ? 3、陷入文化决定论。、新历史主义? 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 海登?怀特 ? 新历史主义从根本上说是凭借解构主义的“文史互文史互文外无意”的观念起家的。通”,尤其是德里达的“文

外无意文外无意它将客观存在的“历史”等同于文本形态的历史,从而不再理会真正的历史,而是无拘无束地沉浸在文本阐释的欢愉之中。? 新历史主义还怀疑历史的客观性,认为历史以文本形态流传,而作者的描述必然携带有其所处时代的价值标准、文化背景、社会观念以及必要的工具——语言,而所有这些因素都会歪曲历史的真实性,使历史的原貌被剪裁和改制。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作者的自以为是的历史,而不是真正的历史本身。

(五)新历史主义 ? 鉴于此,新历史主义不再关注历史的本来面目,而是用“现在时”去反顾历史,对历史作出自己的解释,将历史的真实意义让位于文本的真实意义。历史只有借助语言才能被接触”,是新历史主义者 ? “历史只有借助语言才能被接触历史只有借助语言才能被接触的一个论点。历史话语的地位要高于历史事实,历史应为话语服务,为了话语的需要可以改变现实与历史,文本、话语、人物都拥有对历史进行构架的权利。

三、后现代主义评析

(一)合理性1、后现代主义表现除了强烈的否定性、批判性。而后现代主义表现除了强烈的否定性、批判性否定和批判是思想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2、后现代主义反对权威主义、强权主义、霸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反对权威主义、强权主义、霸权主义、教条主义,有利于文化社会的发展。现代主义思想教条主义,有利于文化社会的发展。文化从反霸权主义、权威主义为开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它却树立了自己的霸权和无数的权威。现代社会文化对人的控制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3、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了批判。后现代主义揭示资本主义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症状,指出了工业化的误区,这对于正在从前现代化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无疑具有启示和警示作用。

(二)理论失误1、思想方法的片面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双方的思想方法的片面性。统一,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共同促进事物的发展。 2、绝对的否定观。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所推崇的东西,给予了彻底否定,如主体性、真理性、理性、、、“我们生活在太阳那边的第三世界,第三。没人告诉我们该做什么。教我们数数的老人很和善。总是到了该离开的时候。如果天下雨,你要么带上雨伞要么不带。风吹掉了你的帽子。太阳照样升起、、、”

超真实世界和后现代生存危机

Vol.33No.5 M ay 2012 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唐·德里罗(1936~ )是美国最优秀的后现代 小说家。自1971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美国志》以来,他先后创作了十余部长篇小说。其中,第八部小说《白噪音》是德里罗奠定文坛地位的重要之作。此书不仅摘下了该年度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入选《时代杂志》百佳小说,更被誉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最具经典性代表作,人称“美国死亡之书”。《白噪音》构建了一个到处充斥着符号的超真实世界,小说中真实和非真实世界的界限已在符号控制论的作用下发生了转变,最终导致了人类主体性的丧失。借此,德里罗复印了被高科技和大众传媒所主宰的美国后工业社会,揭示了后现代美国人们麻痹的精神状态。 一、超真实世界的形成 购物中心和现代科技被誉为是消费社会的两大里程碑。他们在符号消费社会中构建超真实世界这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购物中心 购物中心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百货商店。但前者相比之下,以其所具有的综合性功能更能有效地刺激消费。首先,通过汇集、陈列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商品,购物中心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小说中杰克陪同默里购物时,忍不住对面前琳琅满目的商品感慨万分:22英尺高的梯子,6个品种的砂纸,能伐树的大马力锯子,特大号的扫帚;绳索像热带水果一样悬挂着,编着漂亮的棕色绳辫,又粗又结实。一项调查研究表 明,一位消费者在购物的整个过程中平均会看到 30,000种不同的商品。这个巨额的数目再次印证 了购物中心中物品的丰富,消费者们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购买所需的商品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 其次,购物中心不仅仅是购物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成为了人们一处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中村商城是小说中杰克一家经常购物的大型购物商厦,里面配置了各色各样的现代化设施。除了大小百货商场外,光是它的主楼就是一栋十层楼的建筑物,中央是一个带配水池的院子,四周还有散步的小道和花园,还有演奏的乐队。除了纵情购物外,人们可以在里面散步、吃饭、做游戏之类的放松自我。因此,这些购物中心在帮助人们满足物质方面的基本需求时,也满足了精神方面的需求。 再次,云集了大量商品的购物中心不单单给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们甚至最大程度地刺激了符号消费,加强了它在消费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换言之,它们正是实现符号消费整个过程的场所。所有的商品均无例外地变成了符号,包含着一系列的文化意义。正如小说中默里所揭示的那样,人们在购物中心里的消费行为目的只在于破译和重组一些“精神数据”。换言之,人们消费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变成符号后所代表的文化含义。因此,人们进行的只是一种符号消费。而这种日益主导人们消费行为的符号消费,在上述场所的推进下为人们构建了一个虚假的社会。 超真实世界和后现代生存危机 吴 玲 (广西工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摘要:购物中心和以大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在美国后工业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两者在实现符号消费的同时,为其打造了一个超真实世界,导致了人类主体性的丧失。在小说《白噪音》中,德里罗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映射了美国消费社会的方方面面。 购物中心和媒体建构起的超真实世界中,符号消费最终带给人们的只能是一连串的困境:纵情消费却产生异化,抗拒异化却害怕死亡,没人能逃避这些生存危机。 关键词:《白噪音》;购物中心;大众媒体;主体性的丧失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145-03 基金项目: 广西工学院硕士基金项目(编号:070229)。145--

浅析中国的后现代性现象

浅析中国的后现代性现象 摘要:当代学术语境中,后现代性在中国始终是一个不太明朗的议题。其主要原因是,后现代性在西方本就是一个思想繁杂的理论谱系,进入中国后的理论实践,更使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后现代与中国当下现实的种种问题缠绕在一起。本文就意在通过考察后现代性在中国的缘起、表现与特征,梳理我国的后现代性进程,为我国的加速发展扫清障碍。 关键词:后现代性全球化中国后现代主义 一、引言 后现代性作为一种思想风格,它质疑真理、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质疑普遍进步和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 在中国,后现代性进程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与变化,许多专家学者都为此献言献策,F·詹姆逊在《单一社会性》一文中,谈论了现代性问题研究所要遵循的准则:“任何一种现代性理论,只有当它能和后现代与现代之间发生断裂的假定达成妥协时才有意义。”后现代的到来,无论真假,导致了对现代性的深度反思和对现代性道路进行批判性重构。 二、研究意义 经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语言、历史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因此,对中国的后现代性进程进行研究,就可以有效的规避现代性中出现的种种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上的问题,从而为我国的后现代化进程扫清障碍。并且,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势必会有不同的解释以及学术上的争论,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也可以为我国的后现代性发展提供一个指导方向,不至于让更多的人迷失在后现代性的众多论断中。 三、中国的后现代性 (一)中国后现代性的缘起 中国的后现代性是在现代性开创的背景下出现的,后现代性在中国出现的最初时期,它的身份几乎没有任何合法性。与现代性的出现相对比,后现代性既没有新思想出现的历史机遇,又没有改革开放形成的文化局势,更没有文学界创新的共同愿望,与此看来,后现代性在中国的出现显得并不是那么合乎时宜。 此外,比起远为庞大的主流学术活动,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学界只是冰川一角,地位并不是那么稳定。批判、质疑后现代性的文章或者论断并不在少数。在这些批判中,贺奕的批判显得全面而彻底,在他看来,后现代性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其精神价值空疏。在《群体精神逃亡: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病》一文中指出:“由于缺乏某种终极价值体系作为依托,这种作用最终将流于短促狭隘和浅薄,中国

浅析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

摘要自后现代这一艺术思潮诞生的那天起,评论界对它评判就没有停止过,这其中褒贬不一:多样化、人性化、模糊化、非理性、叛逆性、颠覆性等等,许多评论的词汇表明了每个关注它的人的观点。正是由于它还在发展变化中,因此,学术界还很难做出最恰当的评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设计双重译码功能 后现代主义运动是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在建筑中产生 的设计运动。“后现代主义”这个词的含义非常复杂,从字面 上看,是指现代主义以后的各种风格,或者某种风格,因此,它 具有向现代主义挑战、或者否认现代主义的内涵。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 西方进入“丰裕社会”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从讲究结实耐用转向求新求异。现代主义设计风格长期 以单调、沉闷、冷漠的形式充斥城市,已不能适应多元化市场 的需求和商业竞争,人们渴望出现变化。反叛主流设计运动 在此时兴起了,其激进的思想对设计的冲击是不可磨灭的,设 计开始朝向强调个性以及表现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意象、强 调人情化和象征意味的方向转变。后现代主义设计遂应运而 生。它认为产品设计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术和功能,还要具有 丰富的个性和多样的形式,并注重人情化和象征意味。目的 就是建立一种适应后工业社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的 设计原则。 在今天看来,后现代主义设计作为一个模糊、非特定的概 念,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艺术风格流派,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设计 艺术风格和设计理念,而是包括观念、态度、知识、行为、思维 变化而形成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思潮,整体是对现代主义的 反叛。后现代的设计风格纷繁复杂,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 征:非理性。后现代设计中大量地引用矛盾修饰法、讽刺和隐 喻的手法来进行设计,桌子不再是桌子,更是一种概念,一种 符号,甚至是一种政治态度。这种多样化风格现象的出现是 对现代主义的最大挑战,它抹杀了现代主义设计的纯洁性和 至上性,将设计带入到一种可以是“很多”的状态。这种现象 还不能一概而论地评述它的好坏,一方面因为它既有进步的 一面,又有它反动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潮流本身还只是处 于探索的阶段,所以还不能过早地为它盖棺定论。 二、历史上一些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观点 建筑设计家查尔斯?詹克斯在《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中 说:“我所观察和定义的后现代,其解释如下:一种职业性根基 的、同时是大众的建筑艺术,它已新技术和老式样为基础。‘双 重译码’是‘名流——大众’和‘新——老’这两层含义的简 称”。这种“双重译码”的提法使许多评论家把后现代主义设 计看成是“大杂烩”。美国著名建筑师罗伯特?文杜里针对杰 出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设 计原则,提出了“少令人生厌”的观点,鼓吹以杂乱、怪诞、暧昧 为美的建筑学思想,认为建筑师应该向市井文化学习。王受 之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将后现代设计归结为后现代主义、解 构主义和新现代主义;然后又将后现代主义分为高科技风格、 过渡高科技风格、减少主义风格、建筑风格、微建筑风格和微 电子风格。 后现代设计的理论界众说纷纭,没有结果,没有定论,有 的只是零散的、片段式的论述。那么,后现代主义设计到底是 什么性质的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到底是现代主义的延续,还是一个新时代设计的开端?三、笔者眼中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也是一样。后现代主义设计起源于对两个重大时代问题的思考:1、设计如何与传统展开对话;2、艺术及设计如何与消费文化共处。这两个问题是包豪斯时代的先锋设计师所不曾面对的,它们是二战结束以来率先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后又逐渐扩散至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问题,即所谓后现代问题。后现代主义设计虽然无力解决后现代问题,却至少敢于提出并思考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正是后现代设计理念中所包含的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待的成分。很多思潮都影响到后现代的设计风格:朋克、高科技、低技术、极少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各种历史主义变体。后现代设计并非设计师孤独的尝试,市场给了他们最有力的支持,同时设计师的名望也是利润的来源。当60、70年代波普、朋克文化、迷幻药文化以及女性主义兴起时,设计师也应这群新人类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而大胆地进行各种后现代主义尝试,文化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使设计突破功能主义的束缚而自由的发展。后现代设计也是追求功能的。一些在常人眼中匪夷所思的设计其实不正是这个匪夷所思的年代所需要的艺术形式吗?一些莫名其妙的产品其实也总会有它的市场,因为现代社会人的心理复杂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个时代,一切的多元化使得莫名其妙其实就是产品的功能。因为它同样会满足生产者自己或者一部分消费者的心理。后现代主义设计是随意的,不拘一格的,虽然它可以成为反现代主义设计,它的叛逆代表了时代的特色,可是它的挑战都处在设计的风格和形式上,而没有能够涉及到现代主义的思想核心。它缺乏明确的艺术形态宗旨而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自由放任的设计风格,其薄弱的思想性和形式主义的性格特征使它根本不可能取代现代主义设计。80年代是后现代设计思潮与风格最为活跃的十年,但是却缺乏一种系统的设计理论,或者设计思想。这是在现代主义的长期禁锢下,一旦门户大开,必然会有太多的东西奔涌而出。我不能断定后现代的设计会最终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因为,后现代对于个人的、民族的、特定文化的尊重应该不会让一种风格一统天下的。我们生活在新世纪之初,生机勃勃,一切都在发展和变化之中,激动人心又令人困惑不已,我们期待着即将发生的一切。参考文献:[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查尔斯?詹克斯著.李大夏译.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后工业化社会和后现代管理

后工业化社会和后现代管理 一、后工业化社会 1.含义 后工业化社会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教授1973年推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提出的,认为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将看到“后工业社会”的出现。他认为社会可以分为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等三个部分。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技术和职业制度。以技术为中轴,将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形态。这种划分是共时性的,又是历时性的,共时性体现在这三种社会在目前世界上是并存的,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历时性体现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规律。,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是当今世界上并存的三种社会形态。前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等国,这些国家基本上依赖第一类经济部门:农业、矿业、渔业和林业。这些经济部门完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它们的生产率低,并且由于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波动而使其收益大幅度摇摆。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日本和前苏联,其劳动力的大部分从事工业或产品制造业,围绕着经济增长这一轴心原则而运转,能源的开发利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保证,技术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美国将是第一个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广泛地说,如果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如果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那么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后工业社会的关键变量是信息和知识,主要经济部门是以加工和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第五产业,诸如运输业、公共福利事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卫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 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征 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用五个方面的特征来加以说明: 1 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2 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 3 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 4 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 5 制定政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任何国家的经济,随着逐步工业化,各产业的生产率将发生变化,从而必然会产生大多数劳动力转向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劳动力又将向服务业方面转移。因此,后工业社会首要的也是最简单的特征就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 “如果工业社会的定义是根据作为生活标准标志的商品数量来确定的话,后工业社会的定义则根据服务和舒适——保健、教育、娱乐和文艺——所计量的生活质量的标准来确定的。”职业分布以技术阶层的崛起为特征区别后工业社会的第二个方面,是职业分布的变化。所谓职业分布,不仅指人们在何处工作,还指他们从事何类工作。随着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工作重心转向办公室、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自然引起职业向"白领职员"转移。拿美国的职业结构来说,直到1956年,白领职员总数才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总数。此后这两者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到1970年已经超过5:4。然而最令人吃惊的变化是专业和技术职员的增长,这部分职员的增长率是从业人员总数增长率的2倍。还有一项统计数字更能说明全貌,这就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他们是后工业社会的关键集团。整个技术阶层人数的增长率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2倍,而科学技术人员的增长率则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3倍。 贝尔还对美国各学科的学位比重进行了分析。他发现,在1954—1964年中,72%~73%的学

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艺术精神 “变化是生活的法则,现实是永远否定历史的。”西方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包括各个时 期的艺术思想和流派往往也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运转着。从文艺复兴之后17世纪的巴 洛克到18世纪的洛可可以及古典风,继而到19世纪的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 象主义,再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不难看出西方艺术在不断否定自我,同时也在发展自我。尤其从近代的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精神衍变,反映了人类对艺术的一种新的精神心 理结构,使我们产生了对艺术新的思考。 一、现代主义艺术的精神和特征 西方艺术早在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就构建起了以客观、写实为特征的审美艺术精神。但是 这种精神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走到了尽头。西方资本主义的科技和生产力的充分发展,随 之而来是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社会的剧烈变动,加之社会思潮的激烈动荡,必然深刻影响 人们的精神世界,当然也引起了艺术语言的变化。在艺术领域,人们对传统形式的厌倦,以 及审美情趣和审美格调的变化,都在不断冲击着古典传统和写实主义。客观写实的艺术风格 终于在印象派这里终于演奏完了最后一个音符。印象主义画家塞尚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现 代艺术史就是从他开始写起的,然而这位老实巴交、不善言辞的法国人所发动的只是一场画 布内的革命,他要批判的对象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写实主义。从后印象主义开始,具有主观和 写意的艺术精神得到大大的发展。现代主义就是在这种强调个体和艺术自主的时代应运而生的。 现代西方开放式的文化策略,诸如生活方式、宗教、哲学等在传统精神领域的破坏,都在艺 术领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现代主义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形式与风格。对以前的写实主义而言内容或题材至为重要,而到了现代内容或题材被忽略了,形式和 风格突显出来,艺术家的创作语言得到了解放。例如达达主义杜尚的创作艺术就极富有革命性,他是一个彻底的思想家。杜尚告诉世人,当艺术家不必画画,不必做雕塑,因为世界和 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观念比作品更重要,艺术终究还存在一种过程和行为。第二、具象转向 抽象。古典主义的艺术基石就是模仿的审美原则,解剖与透视的科学方法更使得这种“模仿” 发挥的淋漓尽致。然而,在现代西方艺术中,这种空间关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成为了被批判 的对象。抽象被人们认为是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们通过一步步将客观物象分解、 重构、简化和抽象化,创造出了一种独立于客观自然的抽象主义艺术。加之对旧有空间形式 的破坏,立体主义的毕加索就是典型的代表。第三、表现比再现更重要。古典艺术追求的是 一种客观的外在美,而现代艺术则截然不同,它是与个人的主体性密切相关的,更钟情于个 人的感受。例如凡高内心世界的痛苦体验,以及蒙克等表现主义艺术家对社会危机的回应, 都表现在其绘画作品中。第四、创造高于审美。“美的失落”是现代西方艺术的一个重要问题,艺术家们在不断寻找着美的异点,他们在不断的否定这美也在创造着美。正是通过否认在那 里能找到美这样的问题,去寻找美的答案,也正是这种艺术无关审美的看法,使人们看到了 艺术的本质在于新奇与创新,艺术体系是不断革命的体系。艺术领域的不断创造也就意味这 对历史的不断否定,按照欧文•豪的观点要为现代主义下个定义,必须用否定性的术语,把它当作一个“包蕴一切的否定词”。无论是形式语言、表现主题、还是审美功能,现代

李欧梵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李欧梵: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美国) 李欧梵 内容提要:本文系作者1999年5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为文科学生所作的演讲,主要介绍美国学者杰姆逊关于"后现代"文化研究的方法、观点及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价值,并借助其理论来观照分析当代中国(包括大陆和台港地区)的一些文化现象,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杰姆逊所称的"后现代阶段"?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同时试图解释"后现代"问题何以在中国引起热烈争论的原因。"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互交融的状况,正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复杂性。1985年秋天,美国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在北大举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演讲,这些演讲后来辑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这本书,"后现代",或者说"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这个名词,据我所知就是杰姆逊教授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在当时来说,此举相当大胆,因为他80年代初才开始从单篇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后现代理论,而他的那本"大书"《后现代主义后期资本主义的逻辑》,就是访问北大后问世的。换言之,他第一次向世人介绍自己的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理论,是在北京大学。我想这对于北大是一个相当大的荣誉。最近我又重读这本书,仍然觉得受益良多。来北大之前,我又买了一本杰姆逊教授最新出版的论文集TheCulturalTurn (Verso ,1998),译成中文名为《文化转向》,意即当代整个文化批评和文化理论的文化转向。书中收录了他写于1983年到1998年的8篇论文,1983年那篇经典性的论文《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也在其中。这本书受到美国各个学界的重视,我从前的同事,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也是马克思主义者,PerryAnderson ,本来要为这本书作序,结果却越写越长,竟至成书,名为TheOriginsofPostmodernity (Verso ,1998),即《后现代性的来源》。以介绍杰姆逊入手,Anderson把整个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来龙去脉都展现出来。据Anderson 说,这个名词最早见于西班牙文坛,后来在1950年左右,中国革命刚刚成功时,有一位美国诗人CharlesOrson 提出了一个主张:20世纪的上半叶是现代,下半叶就是后现代;后现代的动力不是西方,而是第三世界,特别是中国的革命。这样说来,中国与西方后现代的起源可能还有一层关系。当然,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杰姆逊教授在其北大的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所谓文化上的现代和后现代,是和整个西方经济历史的发展相关的。所谓现代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名词,而现代性是较为广义的文化历史上名词。他把这个时期定在1880年左右到1930年左右;而他认为后现代阶段是从1960年前后开始的。 这是他的一种历史分期法。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有非常大的区别,因为现代性所表现的是资本主义盛期的状况,他引用了列宁的名言: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极端,就是帝国主义。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资本开始向世界发展,这种发展到了最极端之时,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而文学艺术表现的就是所谓"highmodernism",即高潮现代主义。可是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西方世界在文化方面有了非常大的变动。杰姆逊受一位重要的比利时学者ErnestMandel 的影响,写了一本叫做LateCapitalism(《后期资本主义》)的书,认为后期资本主义和盛期资本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后期资本主义逐渐地跨国化、国际化乃至现在所说的全球化,而全球性的资本主义近几年来最大的发展就是全盘的金融化,所谓金融化就是把抽象的钱在世界的各地运转。在他看来,这种抽象的金融化倾向给西方文化带来了非常大的转变,后现代的文化即所谓电动器械、电脑,以及资讯的高速流通,其中最重要的是媒体,特别是视觉媒体,已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他认为,五六十年代电视的发明为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电视的普及使整个人类生活视觉化。彩色电视机所表现出的形象完全是虚

浅析后现代主义艺术

浅析后现代主义艺术 【摘要】后现代艺术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渐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在众多艺术家的参与和努力下壮大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上都突破了传统,一系列优秀的作品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觉审美和享受。“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一词,对于新一代设计师而言,并不陌生。然而,对于它的含意和概念却往往含糊不清。它涉及到艺术、设计、文学、语言、历史、政治、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态等诸多领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艺术形象 在人类艺术历史的长河中,历经了各种艺术思潮的变迁和转换,从浑厚气魄的古罗马艺术到追求完美、寻求比例谐和统一的希腊艺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美为基础的理想艺术,到追求宏伟和朝向理性辉煌炫耀的古典主义艺术,到十九世纪的充满幻想和激情、直觉的浪漫主义艺术,到追求光线氛围视觉上细微变化的印象主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二十世纪的近现代,人类的艺术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了,它就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它的种类繁多而又复杂,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大地艺术、涂鸦艺术、拼贴艺术、行为艺术等等。 一、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环境背景 在历经二战的灾难之后,在全球经济化的进程中信息开始迅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后现代在文化上则表现为多元化、开放性和对传统的观念的反叛。设计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首先兴起于建筑界,而后迅速波及到其他设计领域。这时候后现代主义已经从一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消费品。这个背景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和生活形态,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去,作为引导时代潮流和走在时代前沿的艺术同样不能避免,很多艺术家不愿再回到人们以往熟悉的艺术样式上去了,这时候甚至连单纯的形式都显得复杂多余。后现代主义艺术就在这个含混复杂而又多变的氛围里诞生了,它既具有传统的魅力又富于新鲜的生机,再创并展现了新时代艺术的辉煌。 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形象特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现代主义艺术结束后,用绘画表达自己思想的艺术家观念上发生了很多变化。他们试图找回某些东西,比如形象、图像、叙事、诗意以及对传统的敬意,来平衡自己的艺术作品。“后现代主义设计”在设计实践上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但没有一个占主导趋势的流派或思想。同时遵循人在设计生活中主导作用,具有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人性化的特征。 在艺术媒介方面,后现代主义容纳了范围宽广的风格、主题和形式,从传统上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一..简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

哈利波特世界童话走向后现代的标志

[收稿日期]2007-04-10.  [作者简介]马力(1950- ),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研究。 《哈利?波特》:世界童话走向后现代的标志 马力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 [摘 要]《哈利?波特》1—6集的出版之所以在全世界刮起了一股旋风,不仅在于它给老派的魔法故事披上了当代 的外衣,更重要的是它在精神上是属于当代的。它在对生与死、善与恶等文学母题的开掘上,打破了确定性的认知传统和形而上的二元对立认识结构,阻断了人们透过文本对绝对真理的追求。用联系的、非确定性的观点来进行重新认知,从而体现出生中有死、死中有生,生与死互渗并存;恶中有善、善中有恶,善恶互依,以及以人的存在方式来解释人性、以人的行动来判断人性、道德以及人生价值的标准的新理念。在人物形象创造上,对儿童文学只能塑造单纯易懂的人物性格的传统艺术理念加以彻底的解构,从而完成了童话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变。 [关键词]生死;善恶;联系;后现代;行动 [中图分类号]I 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712(2007)03-0032-04 英国罗琳的《哈利?波特》曾在全世界的儿童中获得了广泛的影响,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是后现代社会的产儿,它的问世标志着童话完成了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变。这个转变主要体现在它对生与死、善与恶等文学传统母题的反传统的开掘上,其次还体现在它的人物形象塑造打破 了简单化的传统理念,塑造出具有后现代特点的复杂形象。一 互渗共存的生死观 生与死是一切文学永恒的主题。后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古代艺术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打破了对生死问题的确定性认识。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对生死问题的认识尽管有天渊之别,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在苦苦寻求关于生死问题的绝对真理,后现代艺术却表现出对确定性的绝对真理的放逐。代之以不确定的认识。它还打破了生与死二元对立的认识结构,用联系的互渗的意识取而代之。《哈利?波特》的后现代性首先就表现在它的新的生命观上。 (一)死中有生 《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是最能体现作家后现代生命意识的人物,在他身上最能代表传统巫术生命意识的形象是伏地魔,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生死的鲜明界限。他既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生的形象,也不是传统意义上死的形象,而是一个半死不活、死中有生的形象。自从他向哈利?波特念毒咒,又被反弹回来之后,他就“被剥离了肉体,比 幽灵还不如,比最卑贱的游魂还不如”(《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他说:“我还活着,我是什么,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灵魂一旦脱离了肉体,从传统观点看他就已经死了,但他还有意识,这又意味着他还活 着,可见他是介于生与死之间、死中有生的存在。作家罗琳凭着她敏锐的直觉描绘了此时此刻伏地魔特殊的心灵体验:“我记得在那无法合眼的日日夜夜,我一秒一秒地只是 反复强迫自己活下去。”可见在伏地魔身上最忠实地体现了传统巫术文化的宗旨———拒绝死亡。但是然而伏地魔既死亦生、非死非生的存在状态与他坚不可摧的信仰之间却 形成一个悖论、成为一个反讽。《哈利?波特》中伏地魔的形象打破了生与死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建立在确定性之上的形而上学哲学予以彻底的颠覆。作品通过揭示伏地魔非生非死的存在状态,揭示了传统巫术文化追求永生、拒绝死亡的虚妄性,使这个披着传统巫术文化外衣的故事获得了解构传统巫术文化内核的巨大文化价值。 (二)生中有死 哈利?波特是贯串全书的主人公,透过这个人物我们看到了生与死的又一种结合形式———生中有死。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当伏地魔向哈利下毒咒的时候,是他的母亲用自己的血形成了护身符才使1岁的他幸免遇难,现在这个护身符永远留在哈利的生命里———在他的皮肤里、血液中。活着的哈利与死去的母亲就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渗共融、难舍难分,这就是生中有死。 在《哈利波特与阿磁卡班的囚徒》中,哈利在遭到众多设魂怪的袭击时,他用魔法召唤出来的保护神是一只牡鹿,帮助他逃出一劫。他认为那牡鹿就是他的爸爸。事后哈利向邓布利多提起这件事,邓布利多说:“你以为我们爱过的死者会真正离开我们吗?你以为在有大麻烦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比以前更加清楚地回忆起他们来吗?你爸爸活在你身上,哈利。在你需要他的时候,他在你身上表现得最清楚。 第3期 2007年6月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I 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 ogy No .3Jun .,2007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全球性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 ] 1 历史背景 2 哲学 2.1 文学批评及文化理论 2.2 社会批评 3 艺术创作及人文思潮 3.1 建筑 3.2 设计 3.3 文学 3.4 电影 3.4.1 堂皇语境的终结与多元化 3.4.2 解构主义的启示 3.4.3 社会文化领域的更迭态势 3.4.4 审美意识的新趋向 4 资料来源 5 外部连结 [编辑] 历史背景 若论者接受现代主义是战后社会的处境:人类以刻苦自强精神来重建文明,建立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社会发展运动,当中又结合美国的清教精神,和冷战时代的美苏二元对立政治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了解到为何后现代主义衍生的文化信念会是反对主流方案、反对单一以理性为中心、反对二元对立,更反对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的美式文化生活。相反的,对于现代主义以前的旧式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却充满了怀念之情。建筑师对都市文明和乡间生活的反思,引发我们对现代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对人类正面和负面影响的思考。当然由于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脱离现代生活方式的制约,而各种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恶果,并

浅谈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的多元化

设计史论文 班级:艺设09-2 姓名:李风雨 学号:090544205

浅谈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的多元化 所谓后现代主义就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潮。它包含了艺术、设计、文学、语言、历史、政治、伦理、哲学等诸多领域。后现代主义是欧美发达国家以晚期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为背景,掀起批判、否定、超越现代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运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经济、政治观念的反映。 那么为什么说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呢?这是相对现代主义设计而言的。现代主义设计自20世纪初产生,到20世纪30年代成熟,到20世纪50、60年代逐渐衰落的几十年时间里,一直是世界设计艺术的主流,并形成一种国际性设计艺术思潮。这一时期,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着文化和环境的差异,表现出各自的设计个性,但整体上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如出一辙,大同小异。其中,在建筑设计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也就是外观的“火柴盒”式造型。于是,宣扬走多元化和多品味的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打破和否定了现代主义设计单一和统一的造型样式。 二战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复苏与崛起,发达国家逐步从战争的创伤中走了出来。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新技术革命带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技术广泛出现。在这种世界大环境下,后现代主义呼之欲出。 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这场运动的发生呢?我认为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新的消费群的成长。二战后,许多殖民国家获得新生,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人权运动和自由主义更是推波助澜。人们的思潮开始多元化发展,再不像战前那样生活在保守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年轻人大多都是战后出生的,他们虽然没有受到战争的洗礼,但是也是在东西冷战的的岁月下成长的。他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不再像父辈那样充满着理性和执着的思考,比如说面对越战和肯尼迪被刺,他们更显得彷徨和无助。新兴一代的思想观念经过了激烈的碰撞,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消费群体。然而,他们对产品的要求更加人性化,他们开始摒弃传统价值观念,表现出对新事物的迫切渴望。同样,这也决定着单一垄断设计艺术的形式开始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包容的、开放的的设计艺术表现形式。另外,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十几年的重建和发展,它们也从战后的废墟中逐渐恢复元气,经济的好转促使了国家和民众的购买力普遍提高,为新兴一代年轻人消费观念的形成和欲望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意味着经历了几百年的工业文明正处在一个分割和调整的过程中。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ed2055072.html,/question/12248490.html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1)反主体性(counter subjectivity) 后现代主义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提出“主体死亡”、“人已死亡”的口号,他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不现实,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已破灭。 (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3)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独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这就是说,世界本身有语言的结构,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体系。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语言来中介着的,所谓事实、真理只是语言上的。在他们看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这样,人就从西方传统哲学所讲的以人为中心的地位而退居到为语言所掌握的地位。但语言又总是不确定的,并且随言说者的不稳定的情绪而动摇不定。因此,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构的[4]。 (4)内在性(internality)如果说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那么内在性则代表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这表明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再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它不再对精神、价值或终极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相反,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实、创造的内在适应。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现代主义质疑、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它的矛头指向传统哲学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是彻底反传统、反权威的。它由逻各斯中心主义转向非中心的多元主义,由深度模式转向平面模式,由以人为中心转向反传统人本主义。它可以促进我们拓展视野、观念更新,转变以往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科交融,不断向大众化和现实生活贴近。 https://www.360docs.net/doc/ed2055072.html,/viewthread.php?tid=221168 超级调解(下) 宏大叙事(百度) 宏大叙事本意是一种"完整的叙事",用麦吉尔的话说,就是无所不包的叙述,具有主题性,目的性,连惯性和统一性.文艺理论批评中,经常使用这个词语.史学借用这个词语,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 史学中的"宏大叙事"这一概念与历史认识论息息相关,与历史的发展规律及史学家对于这种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与认识紧密相连,隐含着使某种世界观神化,权威化,合法化的本质.罗斯这样写道,"由于将一切人类历史视为一部历史,在连贯意义上将过去和将来统一起来,宏大叙事必然是一种神话的结构.它也必然是一种政治结构,一种历史的希望或恐惧的投影,这使得一种可争论的世界观权威化." 罗斯更加深刻地理解

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兴起(2)

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地兴起(二) ——节选自张羿《后现代企业与管理革命》第二章 三、后现代企业地内涵及典型特征 后现代企业地内涵:在张曙光、东方赢、安同良、郑江淮等界定基础上地发展迄今为止,尽管国内外已有多位学者使用过“后现代企业”概念,但关于后现代企业尚没有准确统一地定义.另外,学术界也并未将“后现代企业”与“后现代管理”概念,进行相应地区分.笔者认为,所谓“后现代管理”是与“后现代企业”这一企业形式不可分割地.从逻辑角度来说,“后现代企业”地存在先于“后现代管理”,而从时间角度来说,“后现代企业”与“后现代管理”地产生几乎是同时地.没有“后现代企业”就没有“后现代管理”,反之,没有“后现代管理”,“后现代企业”也就无以为继. 本书地主要内容是对后现代管理模式进行开创性研究与探索.在阐述后现代管理模式之前,对后现代企业地内涵进行界定是一项基础性地必须地工作.笔者对后现代企业制度地界定,是建立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学者对后现代企业制度界定基础之上地. 中国经济学家张曙光教授指出,使用后现代企业概念,“其目地在于说明这样一种现象,即在管理者分享部分剩余地各种安排中,使其占有企业股份地一个相应地部分.这样一来,管理者也就具有了企业所有者和财产所有者地双重身份.”(张曙光《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205页) 张曙光教授是针对张维迎“资本雇佣劳动”地现代企业模式而提出后现代企业概念地.张曙光认为,在新地高科技企业中所出现地管理者占有股份以及“劳动雇佣资本”现象,是经典现代企业理论所无法解释地.因此,他对后现代企业概念地界定主要是从产权角度出发. 东方赢对后现代企业地界定是,“后现代企业制度,实质是众多独立企业地战略性集团.或者说,后现代企业制度,把由一组资本家控制地巨型企业,转变分立为由多个资本家分别掌管地中小企业地集合体.(东方赢《超速模式》238页)可见,东方赢主要是从公司组织结构地角度来定义后现代企业地. 郑江淮、安同良对后现代企业地定义主要是从企业理论发展史地角度出发地.他们在对企业地新古典理论、企业地能力理论和企业地契约理论进行分析后,认为这几种理论进行对话,取长补短是“大势所趋”.他们指出,“这意味着,一种综合地企业理论正在涌现,而这种理论必定是既符合历史实际、又具有理论预测功能地统一范式.我们把它命名为后现代企业理论,因为人们习惯将契约理论称之为现代企业理论.”(郑江淮、安同良《后现代企业理论地兴起——对企业地新古典、契约与能力理论地超越》,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3期)客观地说,以上几位学者对后现代企业地定义虽各有优点,然而还未能较为全面地概括出后现代企业地内涵.其中,张曙光教授对后现代企业地定义是从产权角度出发地,这种界定最为贴近后现代企业地本质.东方赢虽然试图从组织结构地角度对后现代企业地进行界定,但却没有很好很深地把握后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地本质,而且有以偏盖全之嫌.郑江淮、安同良对后现代企业地界定建立在企业理论发展史地基础之上,这是可取地,但是他们地结论却值得商榷——三种经典现代企业理论地对话和综合,并不会必然地导致后现代企业理论.因为至少,如果没有后现代哲学与文化理论为基础,后现代企业理论地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