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的行动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的行动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的行动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的行动研究

研究生姓名王玉杰

导师姓名冯夏婷

专业(方向)小学教育

年级2008级

现工作单位三亚市第九小学

研究生处制表

2009 年11 月2 0日填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的行动研究

姓名王玉杰性别女入学时间2008.6 院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专业(方向)小学教育

论文题目中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的行动研究英文

指导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务签名

冯夏婷教授

论文工作计划简述(开题报告内容)

一、本论文课题国内外概况和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空前开放和多元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国民教育体系、模式的改写、重建过程。在这课改现场,“教育生态化”的概念日渐兴起。“生态化”是将生态学原则和原理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内,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问题,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情况,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教育生态化”大体上可以看作是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从而实现教育系统的综合平衡、运行高效、功能优异及其与社会环境的良好协同”。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语文阅读教学新的内涵和要求。自新课改以来,语文阅读教学顿时别有洞天,生机无限:教者不再谨守师道尊严,不再定于一家之言,不再囿于教材局限;课堂上有了学生发言时的语惊四座,争论时的面红耳赤,质疑老师时的理直气壮……诸如此类,精彩纷呈。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也由此走向了多元、深入和灵动,新课改引导下的语文阅读课堂,可谓风生水起,新潮涌动。这是主流。然而在品位课堂教学诸多时尚元素的同时,也不乏选择困惑的现代文化心态。

我们应该看到,在这热热闹闹、耳目一新、繁花似锦的课堂教学中,有不少与课标“形似神异”的交往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流于形式,流于表面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手段跟风学招走形式;训练虚晃一枪不到位;对话简单空乏少真情……凡此种种,肤浅与浮躁的语文课堂,值得引起关注。笔者分析了时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存在的一些现象,具体如下所述:多元解读——背离准则;情境创设——虚假欺骗;课堂生成——信马由缰;自主、合作、探究”——有名无实;资源拓展——过度泛滥。

置身于这样的语文教学,隐藏着的是让人恐惧的空洞、浮躁和虚假。学生学习的效能何在?学生的科学精神、诚实的品质怎样来培养?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还能等闲视之吗?这里,看不到生命的真实存在,看不到生命体验的鲜活,看不到生命成长的困惑和愉悦。学生真实的生命在空洞、虚假的课堂教学中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个体?所有这一切现象,都在向我们召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返璞归真,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

那么,究竟怎样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才是我们所呼唤和追寻的呢?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洗尽铅华、自然和谐、流动简远的“原生态”的课堂才是真实、理想的语文课堂。

(二)、相关概念界定

1、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一种有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课文)作者等多重主体参与、伴随着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教学主体之间的动态的对话过程。

阅读教学不是老师讲学生听,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高,其收获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读书的形式最好是个人诵读或默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的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生态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Ecology)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当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态”的定义会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3、阅读教学生态化

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大循环中,教学生态是其中—个独立存在的小循环。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学生、教师、文本、阅读环境作为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因素构成了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态系统,他们之间信息、能量的传递和转换维系着整个系统的平衡与和谐。

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的生态化,就是通过对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各生态因子之间多元复杂关系的优控,使之达到一种稳定、有序、合理的发展状态,从而实现人本、文本、与生活之本的统一,促进主体因素——学生生命实体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生态环境中,教师、学生甚至教学文本都保持自身的生命活力,同时这三者和谐交融、亲密无间,使阅读教学充满诗意,溢满乐趣。在这过程中,师生不断追求生命成长、人格发展的统一和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实现阅读教学生态化,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必须要营造和谐自然的课堂情境、自由开放的心理环境、互动对话的阅读情境。

4、行动研究

王蔷在《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中将行动研究的定义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几点:(1)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2)它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直接参与和开展调查与研究;(4)行动研究需要一系列的步骤来完成;(4)其目的是不断改正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提高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12] 以上几点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行动研究是“什么”、由“谁”来做、在“哪儿”开展,“如何开展”,也说明了行动研究是“为什么”目的而做的。

(二)、本论文课题国内外概况和文献综述。

1、国外生态课堂研究简述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为“住所”或“栖息地”。“生态学”自1866年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卡尔首次提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海卡尔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正式使用应该是始于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W. ) 。1932年,他在著名的《教学社会学》中曾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

20世纪40年代, 美国堪萨斯大学心理学家巴克和赖特从社会的自然生态角度,探讨儿童行为的发生、发展特点与教育的关系问题。

1962年,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R ?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书中对人类在工业化过程中不顾环境恶化,导致生态失衡的严重后果提出警告,认为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地球,与自然建立合理的协调与平衡,才能维持其健康生存。

随后,阿什比用生态学诠释大学教育,用生命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突变说”、“遗传环境论”等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论。

教育生态学( 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2rence Cremin)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来的,他在书中列专章进行了讨论,指出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原理来研究教育的种种现象、成因, 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 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主席托斯顿?胡森对此曾高度评价,认为这对发展跨学科研究,开拓教育科学新领域是个重要贡献。

之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在全球掀起热潮: 1977年,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出版了《学校生态学》,以研究教育资源分布为宗旨;斯坦福大学的艾斯纳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教育改革与学校教育生态学》;波特兰州立大学的鲍尔斯教授等人多年来则坚持研究生态危机给文化、学校的教学、课程等带来的影响,等等。

20世纪70年代相继召开的有关人类环境问题的三次国际会议促进了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此后, 许多学者对人类生存的宏观环境和教育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经过70多年的发展, 人们对教育生态学的宏观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构架, 但在微观层面上对课堂的生态学研究还比较薄弱。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放到了环境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拓宽深化。1987年,卢莱西(Lacey,O.)和威廉斯(Williams,R.)合编了《教育、生态学与发展》;古德来德(Goodlad,J.I.)侧重于微观的学校生态学研究,他提出学校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强调从管理的角度入手,统筹各种生态因子,以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提高学校

的办学效益。1990年~1993年,鲍尔斯连续出版3部著作,其内容既有微观的对课堂生态的研究,也有对教育、文化、生态危机等宏观教育生态研究。

教育生态学依据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以及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简言之,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教育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得以从生态学的角度去关注教育问题,关注人的生命。特别是,当这种关注最终落在教育的“终端”———课堂教学上时,为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打开了一闪天窗,它成功地实现了诸多教育理论间的统整,实现了由元素分析向研究诸元素之间关系的迈进,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当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所以能越过大洋,引起国内学者的敏感和重视,主要是因为我们面对着共同的家园,面对着共同的课堂教学问题。由于它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与今日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下去须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里,东西方走向了同一条通道。就教育层面而言,以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来看,要从根本上变革现代世界观,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特别是要从教育入手,从课程教学入手,从儿童抓起。在教学过程中,将诸如“相互依存”、“协同合作”、“伙伴关系”、“灵活性”、“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等教育生态意识观念贯彻其间,将教学超载、关系失衡、无视人性、无话语泛滥、权力控制、缺少和谐的课堂来一番彻底的改造,使之成为迷人的后现代生态课堂。

2、我国课堂教学生态化研究简述

我国古代就有生态思想的萌芽,孟子的天时、地利、人和的观点,老庄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都闪烁着整体、和谐、尊重自然的生态观。有这样一个故事:惠施和庄子是魏王的好朋友。一次,魏王给两人分发了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有意让他们比比谁种的葫芦大。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几乎每天都浇水、施肥、锄草,结果种出的葫芦苗一棵也没成活;庄子呢?只是偶尔去看看,发出的葫芦苗却长得格外好,慢慢地都开花结了果。惠施很纳闷,请教庄子,“为什么我用心栽培,苗都死光,先生您从来不管不问,苗反而长得那么好呢?”庄子笑答:“其实我也在用心管理呀,不过与你的方法不同罢了!我用的是自然之法,顺应葫芦的生长规律,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你不管它们的感受,拼命施肥,哪有不死之理呀?”惠施恍然大悟,“这么说,害了它们的恰恰是我自己啊?”故事告诉我们,以人合天,而绝非以天合人;是天人和谐,而绝非人定胜天,人类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人类只能依照自然界的规律,去适应自然,而绝不是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对大自

然无限制地索取或随意改造。

遗憾的是,漫长的封建社会,阻滞了生态思想的传播和进一步的发展。直至上世30年代,我国学者对德、日两国学者关于教育环境学的研究的译介才为我国的教育生态学打开了研究之门。在这方面,由于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差异,台湾的学者的研究先于了大陆。大陆直到上世纪7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才逐步兴起。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吴鼎福教授是我国大陆内较早对教育生态学进行研究的学者,自1988年发表《教育生态学刍议》以后,连续发表多篇论文,并于1990年与诸文蔚合作出版了国内大陆第一本专著《教育生态学》。在这本专著中,作者借助深厚的生态学知识基础,从环境的角度对教育生态问题给与了关注,并借用了较多生态学理论、概念、术语,阐述了教育中的生态问题。

进入90年代,有关教育生态的研究开始增多,这之中包括曹虎的《论教育的生态效应》,载《江苏教育研究》1991年第3期;刘尔明、张敦奎的《教育生态学论纲》,载《北方论丛》1993年第2期;伍孝江的《学校环境与教育生态》,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1期;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随后任凯、白燕合著的《教育生态学》,由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李聪明的《教育生态学导论》1999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他们都借用生态学的原理深入地分析了教育现象;范国睿的专著《教育生态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阐述的文化与教育生态、人口与教育生态、教育资源与教育生态的关系,还列专章讨论的课堂生态环境,这为以后对课堂生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生态更是成为了广大学者所关注的热门话题。至今,已出版十多部关于教育生态的专著,发表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论文更是数以百计。这些论著涉及教育的宏观研究(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学校制度等)和微观研究(高教、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环境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已经起步,所存在的问题在于如何将生态学的原理运用于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中,如何确定教育生态学独特的研究领域、发挥教育生态学的别样魅力。同时,对课堂生态的探索起步较晚,而且缺少应有的力度。

对课堂生态论述较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南京师范大学汪霞2005年发表于《全球教育展望》的论文《我们的课堂生态了吗》,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深入分析了当前课堂中的非生态现象,提出“以生态的眼光、态度和方法来关照、思考和分析课堂,则课堂应该包含开放的、多样性的目的,而不是单一的、预设的目的;是更加灵活、允许存在更大差异的,而不是狭隘、独有和统一式的;是平等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而不是霸权控制、窒息心灵的;是学生作为主体人的精神交流场所,而不是可怕的‘现代精神地狱’;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启动其

自由天性、展示其多彩自我的舞台,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知识加工场。”这为一线教师对生态课堂的探索吹响了号角,也为从事这一课题研究的有志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同年,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李森发表于《教育研究》的《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一文也值得关注,他从教育生态的角度,提出了课堂的整体性、协变性和共生性三大特征,还讨论了课堂的四大生态功能,即滋养功能、环境参照功能、动力促进功能和制度规范功能,从理论上对生态课堂的研究以有益的补充。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

具体到语文学科教学层面上,对生态课堂的探索则更晚,研究则更少。在理论上进行相关探讨的有:朱开炎的《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刊载自《课程教材教法》2004第5期。文章以生命活动为宗旨,把讨论作为常规化的教学策略,把领受、整体领悟和点化升华结合起来,预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效益和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美好前景。温德峰的《建构生态的语文课堂》发表于《教学探索》2007.06。他提出:不是刻意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规范或环节的完整,而是力求呈现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态度,追求真实的学习效果。汪潮的《试论三态语文课堂》发表于《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10上》。笔者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应是分析型的,而应是状态型的。这种状态是因素整合的“气氛融洽的”进入境界的,据此可以把语文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类型:生产型、生长型、生成型、创生型。不同的类型反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同状态。湖北省教研室的史绍典的《语文生态课堂构建断想》发表于《中学语文》2004.12期它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自在自为的状态,或者说是对一种语文教学良性生态的憧憬。在“多重对话”的背景下探讨一种文本解读的新的策略。新课程“多重对话”背景下的文本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发生。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呈“生态”样式的课堂(它是生长着的生生不息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它更是灵动的生活的生命的))这样一种课堂是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这几者之间关系的互惠促进;是这几者之间生长与发展状态的最优化。

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的探索,值得提及的是浙江省洞头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林晓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上登载的文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化的实践与研究》。此课题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软、硬生态环

境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把“相互依存”“协同合作”“伙伴关系”“灵活性”“整体性”“多样性”等教育生态观念贯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超载”、“关系失衡”、“无视人性”、“霸权现象”“理念行为脱节”等的教学过程进行调整、整合、改造,把亲和、融洽的精神贯注在每一个有机的因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符合课改新理念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态链”、“生态区”和“生态整体”。

3、已有研究的不足

我们看到课堂上发生可喜变化的同时,也发现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全盘否定传统教学,片面曲解新理念,只注重动态生成,忽视积极的教学设计等不正常的现象。如何切实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念,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有机的结合,将语文阅读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这一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基于生态学的角度去改进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都有较大的研究空间,理论上的完善则更有待加强。

二、本课题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在理论研究上,可对现有的“生态课堂”理论进行完善、矫正和提升。

2.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现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进行统整。

3.在实践层面上,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和成果积累,可以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教师,在成果的推广中大面积提高质量。

(二)、实际应用意义

1.教育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

2.现有对生态课堂的理论假设很多,但如何反映到应用操作层面则相对滞后。如何在现实课堂中实现我们的理想,有待脚踏实地的“行动研究”。

3.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的生态化缺失现象。调查主要围绕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工具性与人文性、教师与学生、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学习文本与拓展知识、打好基础与培养创新能力、继承与发展、课堂中的自然环境与心理环境的调适以及师生关系,课堂、教材与学生等关系等展开。

三、论文基本内容、结构框架

(一)、研究目的

1.由于小学语文本身固有的特殊性,不少理论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比如:工具性与人文性、教师与学生、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学习文本与拓展知识、打好基础与培养创新能力、继承与发展、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关系等等,常常会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究其原因,还是缺少从社会需求与儿童发展这一高度对语文教学内在的诸因素进行统整,亦即缺少生态的语文教学观。本课题试图从生态与发展这一角度回答我们应如何平衡这些矛盾,对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生态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课堂作出合理的展望。

2.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对现有的“生态课堂”理论进行完善、矫正和提升。

3.通过课题研究,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看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视角,引导老师更多地从整体、平衡、发展的角度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实践性的探索。这样,不仅可以在研究中培养实验教师,也可以在成果的推广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和思路:

“生态课堂”不是“知识课堂”、“能力课堂”和“智慧课堂”的对立面,不是要颠覆和重建现有课堂,而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发展理解、时代要求和具体体现。生命发展生态课堂是新课程理论基础中生命观、发展观和生态观的教学论诠释,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性超越。

本课题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软、硬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把“相互依存”“协同合作”“伙伴关系”“灵活性”“整体性”“多样性”等教育生态观念贯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超载”、“关系失衡”、“无视人性”、“霸权现象”“理念行为脱节”等的教学过程进行调整、整合、改造,把亲和、融洽的精神贯注在每一个有机的因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符合课改新理念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态链”、“生态区”和“生态整体”。

本课题研究将紧紧围绕整体、发展、和谐、开放几个核心词加强研究,正确辨析生态课堂与“和谐课堂”、“成功课堂”、“本真课堂”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研究教师在“阅读教学”实验中的案例;处理好本课题中研究中的一些关系:如阅读教学内容的疏与密、阅读教学方法的巧与拙、阅读教学节奏的张与弛、阅读教学形态的动与静、阅读教学语言的庄与谐、阅读教学风格的情与理等。将本真、自然、和谐;生命、生成、智慧;整体、开放、提升等核心概念融注于课题的主旨之中。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A、当前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研究

B、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相关理论的统整研究

C、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的模式研究

D、小学阅读教学生态化的典型课例分析研究

E、创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的途径研究

F、组织后测,评定本实验的效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4.3研究的重点、难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的模式研究

小学阅读教学生态化的典型课例分析研究

创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的途径研究

(二)、研究方法

国外已有的教育生态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比如十分强调运用自然主义的方法(Naturalistic method)的重要性,采用人种学的(ethnographic),即自然的、定性的方法进行现场的研究,如对实地进行长时间的仔细观察,并对观察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描述和分析,这种方法有时有一些数据计量,尤其是对课堂量表的运用和分析,但因为数据的获得是基于自然的环境,所以仍然属于定性研究。

课堂生态研究也正是遵循着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视人种学的研究方法。Smith, Louis M.(1969)提出用人种志的方法研究课堂生态,即用对课堂的直接观察来产生和证明关于课堂环境和活动的假设。“人种志作为课堂研究的方法,包括活动笔记、讨论、教师书面评论、问卷调查等。同时,课堂观察的效力将随着多种方法、多个体、多环境、多变量而加强,Smith, Louis M.是已有文献中关于课堂生态研究方法的最早论述。同时,从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看,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严谨、规范,可操作性强,研究结果具有很高的效度和信度。”

本文从应用研究的角度出发,以小学语文生态课堂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通过观察,撰写研究日记,反思等,针对小学语文生态阅读教学中发生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的实情和笔者的研究专长,本研究将主要采用观察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观察研究法。对课堂现场进行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记录、描述、分析,必要的时候进行录音、录像,课后,与执教者共同梳理,结合执教者的设计意图加以剖析、研讨、改进,这使得生态课堂的创建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机结合起来,生态课堂的理论建设与一线教师鲜活的教学案例结合起来,保持本研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文献研究法。现有的资料表明,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生态课堂的研究,研

究的内容包括教师、学生、课堂环境、课堂行为、学科、课堂评价、社会等各个方面,也包

括对幼儿、特殊儿童的研究等成果,都成为本研究很好的借鉴资源。近些年,国内对生态课

堂的研究正方兴未艾,特别是,理论层面的研究在方向的定位上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本文将对国内外已有的生态课堂方面的文献进行力所能及的梳理,努力为读者展现该研究的

脉络和亦以取得的成果,并结合我们的探索和思考,为完善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理论和实践

添砖加瓦。

行动研究法。这一研究方法,原指大学院校(研究所)的专职教科研力量,走出校园,

与教学一线广大教师合作开展教学研究,努力将自己的课题研究与解决中小学实际问题的需

要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方式。后来,逐步演变为在实验(试验)研究中,以行动的方式来

研究、研究的目的用于改变行动本身这种实践性研究方式。本课题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带

有行动研究的意蕴,因为,除了完善生态课堂的理论构架外,转变一批教师的教学理念,提

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技艺,锻炼一支教师队伍,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行动研究的设计思路

由于行动研究是一种循环不已的进行方式与不断改进的历程,因此,研究根据各阶段的

“教学活动”“孩子们的反应”来分析教学成效,并根据实际教学状况与遇到的问题进行反

思与拟定解决策略。本研究过程见下图。

发现问题,收集、整理资料 拟定研究目的 拟定研究内容 确定研究方法 设计教学内容小学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寻求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四)论文基本内容框架 摘要

1 导 论

1.1 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研究的问题视域

1.1.1从自然生态到文化生态

1.1.2生态视域中的阅读教学

1.2 阅读教学生态化的研究主旨

1.3 方法论说明及基本框架

2 阅读教学生态化之背景研究

2.1 国内外生态课堂研究概述

2.1.1国外生态课堂研究简述

案例分析

课堂记录 课后反思

文献

持 提出相关建议

探讨教学历程

探讨生态化阅读教学的途径 资料收集与效果分析 修正教学策略 进行教学

进行教学 文献支

2.1.2我国生态课堂研究简述

2.2 当前阅读教学非生态现象透视

2.2.1 分数驱使下的唯知识课堂

2.2.2 教师控制下的去主体课堂

2.2.3 封闭环境下的超忍耐课堂

2.2.4 恶性竞争下的超强化课堂

3阅读教学生态化之内涵研究

3.1 课堂何以成为一种“生态系统”

3.2 阅读教学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分析

3.3 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的内涵

4阅读教学生态化之构建研究

4.1 知识、情感、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整性4.2 开放、互动、创造:教学过程的生成性4.3 探索、发现、体验:教学活动的主体性4.4 理解、尊重、欣赏:教学管理的人文性4.5 宽松、民主、和谐:教学环境的互利性

5阅读教学生态化之实践研究

5.1 活动设计与兴趣激发

5.2 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

5.3 开放阅读与激活思维

5.4 生活经验与解读文本

5.5 自主探究与合作互助

5.6 文化继承与知识创新

5.7 学习文本与知识拓展

5.8 整体感知与腰斩文本

5.9 大处着眼与小处着手

6阅读教学生态化之评价研究

6.1 生态课堂的评价观

6.2 生态课堂评价的动力

6.3 阅读教学生态化评价的旨趣

6.4 阅读教学生态化评价的视角

6.4.1 尊重多样的视角

6.4.2 和谐共生的视角

6.4.3 动态发展的视角

6.4.4 整体开放的视角

6.5 阅读教学生态化评价的机制与方式

7阅读教学生态化研究之反思

7.1 理想与现实的会晤

7.2 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的生态思考

7.3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论文计划、进度及解决的问题

(一)、本研究的计划和进度

阶段时间内容

研究准备阶段2009年9月-

2009年11月

此阶段先进行理论学习,包括相关的文献研究,明确阅读教学、生态等相关理念,确定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调查分析阶段2009年12月-

2010年1月

制定完善整个研究方案,列出详细日程安排。通过访谈法,了解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生态化缺失的情形及成因。

设计教案,探讨教学策略2010年1月

-2010年2月

实施试验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寻找阅读教

学生态化的案例,探讨相关的教学策略。

教学实施与反思阶段2010年3月

-2010年7月

实施合作教学,每周一节,时间30分钟,并根

据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反思改进教学策略。

总结阶段2010年8月

-2010年10月

收集、分析资料,形成结论。

期间每一阶段都要及时向导师汇报以获得帮助指导,实验进行阶段要保证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努力使案例鲜活。

(二)、待解决问题和要突破的重、难点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的相关理论的统整研究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的模式研究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的典型课例分析研究

4、创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途径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R],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R],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走进新课标》丛书委员会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语文

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7〕.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窦桂梅编著:《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中青年专辑——窦桂梅与语文教改

的三个超越》[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

〔9〕.程红兵著:《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中青年专辑——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

育》[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

〔10〕.施良方著:《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C],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林存华、张丽娜编著,郑金洲主编:《新课标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参与教

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郑金洲、蔡楠荣编著,郑金洲主编:《新课标课堂教学探索系列——生成教

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4〕.杨四耕著,郑金洲主编:《新课标课堂教学探索系列——体验教学》[M],福

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于漪著:《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版。

〔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美]梅里尔·哈明著,罗德荣译:《教学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M],

宇航出版社2002年版。

〔20〕.徐继存等:《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载《学科教育》2002年第2

期。

〔21〕.李海林:《论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性》[J],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5年第6期。

〔2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23〕.马笑霞:《语文阅读的认知心理》[J],载《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6

期。

〔24〕.张重起:《依阅读心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点尝试》[J],载《黄冈师范学

院学报》2002年第1期。7.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J],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25〕.王华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J],载《文科

教学探索》2003年第12期。

〔26〕.陆云:《语文学习生态初探》[J],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27〕.杨祥明:《课堂阅读教学的心理特征及其对策》[J],载《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8年第4期。

〔28〕.赵福楼:《论生态语文建设》[J],载《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第12期。〔29〕.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载《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5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无论在什么学段,阅读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策略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不可否认,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比过去开放了,气氛比过去活跃了。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发现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不能做到合理高效。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课前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在这里我主要探讨学生备学的作用。学生备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做好准备。我认为学生的备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课前预习,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容和情感。 无论哪个学科,无论什么学段,预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预习的这种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很多老师无意之中就忽视了对学生预习文章的要求和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有好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生字词语还没解决,教师就匆匆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开始让学生谈体会、说感悟。看起来,好像教学效率很高,节奏很快,其实不然,这样组织教学的直接后果就是“欲速则不达”。 由此看来“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可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现状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容量大、亮点多、节奏快、追求新异。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在促进学生言语发展上下功夫、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不少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将一篇课文演绎成一个展示教师才华的课堂表演剧,以教师本身的优良素质掩盖了语文教学学理上的贫乏。这表明语文教学的现有形态与应有形态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剪刀差。就阅读教学的现状看,变味的阅读教学依然顽固地表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表现在: “例子”并未当例子用,“听说读写”顾此失彼,人文就是爱国,活动就是探究;此外,还有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关系问题,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积累、感悟和分析、训练的关系问题,教师角色转换的不适应,对语文教育目标认识的不适应,教学方法上的不适应,教学评价上的不适应,“单元教学”并未单元化,“目标教学”目标分散,整合就是叠加等问题,造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让教师和学生背上本不应该背负的罪恶,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少年的生机和灵气! 二、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推进,语文教学必然会发生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死亡之谷。就阅读教学而言,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语文教学的理论正处于新旧更替时期,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大都是一些抽象的上位概念和理论,如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综合实践、创新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等等。这些理论是各门学科普适的共性理论,有的并不十分切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却不成文地演绎成直接指导语文教学的主流观点,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课程的母语教学本位目标,陷入了新的误区。 二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和教学规律尚未得到充分的揭示。上世纪的语文教学尚有许多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新课程改革后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既要解决老问题,又要探索新问题,就难免出现一些暂时的混乱现象。 三是语文学科固有的思想性、人文性等形象易感的外显特征,使语文教学不自觉地演变成了得意忘形式的一般性阅读行为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未能有效触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加上滥用多媒体技术,以外在的视觉画面刺激替代了文本阅读,使阅读教学变得内涵空泛,华而不实。 四是教学空间的封闭。学习语文不应只局限于小课堂内,封闭的教学空间只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新课程理念要求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案 导语: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以下XX为大家介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案1 一、方案的提出 《语文课程规范》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同学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同学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同学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课题组教师通过自学、听讲座、集中培训等方式,积累了一定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有较高的课改热情和主动意识,都能积极参与语文课改活动,自觉地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去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在近年来的语文课改中,我们对新课程的运用浮于外表。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同学的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不得法。特别是阅读教学中限于保守的做法,没能灵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往往使“教”与“学”的行为单一而死板。 大家认为提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课题,结合运用现

代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以促进我校语文教学进一步深入进行课改,不时提高教学质量。 二、方案的理论依据 所谓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即有效的阅读教学。一般来说,有效的教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内部的心理活动意识,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的行为表示。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研究教学的有效性或者研究有效的教学最终是从研究课堂教学行为表示来获得的。在我国保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人们习惯于将有效教学研究的视点只放在教师教的行为上而忽视同学学的行为表示,现代教学论研究主张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需既研究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要研究同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语文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内容,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展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理论依据有: 1、《国家课程规范》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一起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和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语文课程应培育同学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同学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

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策略 推荐阅读是语文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现在如何按照课改精神、课程理念、课标要求上好阅读课,也就成了我们广大基层教师研究的重点。人民教育出版社孟令全老师曾经:“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那么一个儿童在他初学语文的起始阶段,怎样帮助他们学习阅读呢?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采取以下操作进行。 一、教会孩子预习课文 新课程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新规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作为教师应该学会解放自己,但更应该充分指导孩子的自由空间。低段孩子自主预习的难度相当大,我们主要是依靠家长的参与,因为一、二年级的家长对孩子希望和热情是最理想的状态,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资源,一开始就召开家长会,明确预习指导的要求:1、能从课文中找出生字,并用符号标出;2、借助拼音和字典认识生字;3、标出自然段序号,尽可能的多读几遍课文;4、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教师的检查则采用抽查,看家长是否签字。但现在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只有爷爷奶奶监管。面对此类学生,抱怨和放弃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自己,住得比较近的孩子可以一起预习,相互监督,教师则重点帮扶不主动的学生。同时教师要适时教会学生查字典,这样帮助学生解决很多问题,就这样长期坚持,到一定的时间,我们所面临的预习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教师自己也相对轻松一些。 二、指导孩子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一要求,注重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了朗读教学。这是学习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应按照以下三个不同层面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习阅读。1、借助于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3、在正确、流利基础上再有感情朗读 因面向的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在这三个层面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每一个环节都要交代明白,阅读落实。例: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不会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你们已经能正确读课文了,现在提一个新要求,把课文的每句话读通顺,读流畅。 ●同学们真行,把课文读得那么正确、流利,下面提个更高的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这样一步一步要求清楚,朗读的三个层面才得以实施、落实。长期坚持下去,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有助于思想情感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对篇章样式的积累。 三、帮助孩子不断加深阅读中的感受和体验 书是读懂,而不是讲懂的。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其感受与体验是不同的。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又离不开读文的。前面提到三个层面阅读,要在不同层面的阅读中,不断地帮助学生提升对阅读认识的水平,就要注意: (一)、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新教材所选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很多优美的意境,课文中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和感受。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张玉会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

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阅读教学,同时也是六年小学语文教学时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于阅读缺乏基本的兴趣、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教学目标把握存在偏差、小学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和运用存在不当等问题。此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承担着知识、思想以及情感等多项教学任务,所以绝对不可以采用机械的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只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进行阅读所需要的最根本的能力就是理解,如果只是在阅读而没有进行理解,那么这样的阅读是无效的。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片面性和随意性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儿童阶段的阅读对于儿童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童年时代所读的书可以让孩子一生铭记,从而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所以想要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同时良好的阅读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果与学生语文的水平高低成正比,并且具有直接的关系。 二、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全体师生严格遵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领导,共同努力,使得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上一层楼。但是语文教学的新的发展只是相对的,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具有很大一部分受到传统的知识管理和教育观念的影响,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该问题我们应当深刻反省自己。 (一)小学语文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的目标把握有偏差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求被称作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基础教育定的,能否完成教学目标以及完成教学目标的质量如何都是检验教学任务完成质量的标准。适当的教学目标对日常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作用。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之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明确新课程改革对于当前自己所教授的阅读教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分解到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其次课标还要求小学阶段背诵背诵优秀诗文总计160篇(段)。并在后面附上了小学阶段必背的古诗70首。我们制定这一方案就是要使学生的阅读、背诵量达到这一要求的底线。 另外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热爱读书,学会读书并在读书的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的开展,在班级甚至是学校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2、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通过读书活动,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更新,活跃学生的思维。 4、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使学生的读书落到实处,使阅读成为我校的特色,逐步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5、能熟练背诵新课标要求背诵的70首古诗。 三、活动构想: 1、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各班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制定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班级读书计划,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低年级的阅读量为5万字,分解到各 个学期每学期应达到1250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分解到每个学期应达到10万字,也就是相当于两本语文书的字数。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 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各班级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个读书计划,班主任要认 真督促检查,确保计划得到落实。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1)各班级要充分利用好班级的黑板报(不能一两个月都不变一次)、墙壁等,营造书香氛围。 (2)征集读书名言,可以把从各方面征集一来的名言抄在黑板报上,或是做成书签与同学交换。 (3)在黑板报的一角开辟读书方法介绍,向学生介绍科学的读书方法。(《小学生阅读报》等报刊杂志上都有介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情趣”导航扬阅读之帆启学习之舟 胶南市珠山办事处辛庄小学李凤红 语文教学不仅要把目光盯在课堂教学上,也要十分重视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运用、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新知激起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使阅读成为“悦读”,阅读是一种享受。 杨屹老师“情趣”教学的内涵是:以情感为依托,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的和谐统一的轨道。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与知的统一。可见,以“情趣”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理念上的导航,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导航,就避免了教学中只重语言训练,不重精神陶冶;只重机械分析,不重学习过程等近乎“残忍”的语文教学,保护好学生求知欲望和感悟的灵性,语文素养便会提高。对老师而言,在“情趣”上下的工夫是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趣因素,语言情趣的发挥,对认知过程趣味的体现。对学生而言,“情趣”体现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就是:觉得阅读内容有意思,想研究朗读;老师说话有意思,想听;阅读过程有意思,读、说、画、演皆想尝试;阅读结果有意思,愿意记诵;阅读体验有意思,是一种享受。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好途径。 1、触摸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 欲让孩子感受读之乐趣,最重要的是放手让他们充分地阅读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在这种接触中触摸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不要过早地介入孩子的自由阅读。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引导,但以不干涉孩子自己的阅读为前提,可以表扬:“瞧,这个同学读得多入神啊!”可以引导:“注意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为什么。”可以点拨:“课文有些地方写得十分有趣,找找看。”可以要求:“读完一遍后,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和你受感动的地方你可以反反复复读。”……将教师的引导作为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佳肴一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程,徐徐端出,完全是仅供孩子们参考,并不要求孩子回答,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干扰他的阅读,这样孩子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心静于阅读,心醉于阅读,享受到较为自在的自由阅读的乐趣。如:苏教版三年级《掌声》讲小英是班里的残疾儿童,她生活在自卑和孤独中,因为同学们的一次掌声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爱说爱笑了,生活充满阳光,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人皆需要掌声,人人都要奉献掌声的道理。我是这样处理的:释题时简单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获得过什么样的掌声,获得掌声后的心情和行为都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找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联系生活换位思考。学生静静地读,认真的划,情动于内心,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比如对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 一、研究的原因 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1、通过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自动性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在培养学生的习惯时,不同年段的侧重点不同: 低年级段重点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每天阅读的习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等的习惯。 中年级段重点培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的习惯。 高年级段重点培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序、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 3、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策略: (1)提出要求,指导预习(2)以笔助思,激发潜能;(3)激发兴趣,指导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学会静下心来品味文章、厚书读薄,薄书读厚。(4)读写结合,注重积累:边读边想,诵读积累;读写结合,实践积累。 4、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的方法 (1)加强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优化环境,让书香弥漫学习生活时空,让阅读伴随学生快乐成长。 (2)引领读书:开卷有益——常读书;良师益友——诵经典;师生共读——开设“阅读课”;美丽性情——欣赏文章。欣赏美文、古诗文、故事,对朗读的文章进行评析,使他们从小就受到语言文字美的熏陶,并且能将这些优美的语句积累下来;亦动亦趣——以读书活动为载体;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日记伴成长。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概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举办各种读书活动,保证学生有书读、有时间读,并获得读书的真正效益,这对于新时期教育发展、核心素养教育落实有着重要意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激发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为基础前提,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实现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展提供有效路径。 小学阅读活动的创设需要小学联合全校全体师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创设阅读循环氛围,进而激发师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热情,营造良好阅读氛围。提升师生阅读能力以及阅读水平,强化阅读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使师生共同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基于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深入开展阅读活动,已经成为了当前时期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必然途径。 一、小学阅读活动创设的必要性 阅读作为教学形式的一种,传统阅读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无法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因此,必须对传统阅读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以活动作为阅读教学开展的主要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参与积极性,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阅读自主性,以活动参与的形式,对自身的语文知识进行拓展,加深自身的知识储备,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身学习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并在阅读活动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拓宽知识视野,对于学生文学赏析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阅读活动之中,经过教师的引导逐渐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自我阅读需求,在阅读活动中,以阅读知识丰满课程教学知识,以课程教学知识,引导阅读活动,进而全面提升其语文学习质量。阅读活动的创设与开展使学校形成积极、稳定的学习氛围。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到深度阅读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通过阅读活动有效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完善学生的品格,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学校形成师生爱阅读的氛围,是阅读成为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为学校创造安静、安定的学校文化环境。 二、小学阅读活动存在问题及原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杨占英 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10期 语文在我国小学生的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师和家长都不可以忽视语文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一些语文阅读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不但要育人更要育心,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传授,远远大于对学生的知识灌输。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应该从小学开始积累阅读量,扩展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还要重视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培养,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阅读对人的一生都是有益处的。阅读训练应该从小学生抓起,教师应该借助更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关键环节,其相关技能教学及能力培养有助于强化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作用也不容小觑。伴随着新课标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进行,教师在实际教学进展过程中应当贯彻全新要求,强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修养的同时锻炼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一、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年级学生过往学习过程中已然具备一定阅读能力,于该基础上的相关教学展开对于教师技能要求也有显著提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切实结合实际内容,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激发的渗透教学,从而有效挖掘发挥自身主观能力。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小学高年级语文《松鼠》该课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形式向学生播放松鼠日常生活及形态的短视频,给予学生更为直观形象的认知,理解掌握松鼠相关生活习惯,通过该形式的阅读教学开展有效强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参与积极性,构建创设民主和谐学习氛围。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尚浅,故而良好教学氛围对于学生阅读效果而言发挥占据着深远影响意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营造能减轻学生学习精神负担,从而强化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阅读教学进展过程中来。教师应当改变过往传统陈旧教学理念,应以平等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饰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以及相关阅读。强化学生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对学生意见以及实际需求的倾听。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氛围的同时促使学生大胆提出自我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有力保障学生自身创造相结合的精神能够自然而然的发挥出来,从而进一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不管做什么事,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掌握方式方法。良好的课外阅读也需要正确的方法指引。《课标》指出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孩子阅读不同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校本小课题阶段总结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理解文章的方法应该怎样进行,是我们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觉得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一、要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入手 1、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阅读过程。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接龙读等等,都是低年级经常运用的阅读形式“找一找”“看一看”“画一画”“演一演”等形式也是阅读的好办法。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找一找”的形式,在课文中找一找刚认识的汉字或词语。“画一画”“圈一圈”是让学生把学过的字词画出来或者圈上,为将来“动笔墨读书”奠定基础;低年级学生的课本图文并茂,很多插图对学习汉字、了解课文内容都有很好的作用。“看一看”课文中的插图,是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因为读图也是一种阅读。 2、开展朗读竞赛,体验成功的喜悦 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很鲜明,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朗读竞赛,就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感受到阅读的成功,就是这种成功才能极大地鼓舞学生,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课堂上组织小竞赛的时候,可以先关注读正确规定的字、词、句,甚至段。一首诗首先是读正确,无论读得怎样,重点是读得对不对,比一比,赛一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行流利、连贯方面的比赛,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比赛。这样的比赛要分层来进行,单项落实,这样的话就降低了难度,见效快,成功感强,容易调动阅读的兴趣。 3、开展课外阅读,实现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阅读要求第九条“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教材是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范本,不是学生阅读的范本,仅依靠教材提供的篇章来完成阅读总量的5万字是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的。因此,要关注落实课外阅读,开展不同类型的读书活动。 二、要讲究读的艺术 1、初读:要读准,读通,读顺。 2、精读:要悟其义,感其情。 3、熟读:要成诵,要积累。 因此,低年级的阅读必须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阅读就是要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会阅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浅谈中年级阅读教学策略(三年级语文教研组)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认真研究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特点,优化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的措施,保证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的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创设情境、有效提问、巧用评价及读、练结合等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情境; 前言: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阅读教学中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我们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了阅读教学的顺利完成和显著成效: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课外阅读更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我们学校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我认为应从课堂、课外的资源开发两方面入手,接下来简单的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展开对话,丰富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相互建构意义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

小学语文阅读课程开发及实施计划方案

小学语文阅读课程开发与实施案 潍坊市双语学校 2017年7月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阅读对学生的熏,在阅读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能够得以提升。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增加学生人文积淀、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有助于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是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形成基本素养的重要途径。现结合《潍坊市阅读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和区下发的《小学阅读提升工程基础书目目录表》制定我校阅读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一、阅读课程开发目标 1. 激发阅读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 2. 丰富阅读素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拓展读写思维,增强文化底蕴。 二、阅读课程容及实施策略 1. 我校《学子阅读书目》已与坊子区《小学阅读提升工程基础书目目录表》相结合,各年级各学期借助阅读课完成班级共读书目的阅读。阅读书目学校大部分已配齐,由各年级各科教研室组织老师到豆豆书屋统一借阅,级部飘流。 2. 结合各年级各学期所学容以及班级学生实际阅读情况,从推荐书目中自由选择进行阅读。 3.阅读引领教师必须做好阅读计划,上好阅读指导课,科学有效地作好阅读安排和学生阅读情况评估,保证阅读效果。 4.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展示交流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低年级建议设计讲一讲,绘一绘,演一演等活动;中年级设计摘抄优美片段(与读书笔记结合),制作手抄报,讲一讲精彩的故事等活动;高年级可组织写读后感,人物分析,作书评,演讲等活动。 5.每人每学期出一节阅读指导课。具体安排由各年级教研主任协调制定。 三、阅读课程评价式 1.学期末,课程中心将对每个班级进行必读书目阅读情况考查,学生测试成绩纳入教师教学成绩绩效。 2.在单元检测、飞检、期中检测中,将针对规定的必读书目,进行命题考查。

研究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120090 基础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小学基础教育中一门最基本却又极其重要的课程,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具有育人功能,能够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而语文阅读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既然小学语文阅读如此之重要,那么,如何做好阅读教学是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阅?x兴趣 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把读书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自觉阅读。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课前启迪,使学生能根据文章题目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文章内容开展想象,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再进行课上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与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课

堂上的主体地位,可以使学生对阅读始终保持新鲜感及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依托,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质量。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内容及要求随着年级由低到高,安排的也大不相同,精读文章数量逐步减少,而略读课文的数目慢慢增加。如何才能有效利用教材、教辅资源?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精读文章要用感情进行诵读 所选精读课文,大都出自名家之作,对于此类文章,教师采取“兴趣导入―诵读导引―阅读理解―主动探讨―拓展阅读”等方式,品析、积累妙语佳词、重点段落,形成逐层提升的阅读模式。课堂上,教师应本着“导读少讲和以读代讲”的形式减少课文解析时间,给学生充足的诵读训练时间,使他们在入境入情的朗读中理解、品味、体悟,并通过悟情、传情的朗读理解内容,在读后抒发情感、提升语感,体悟语言美妙。 2.略读文章要重点抓住文章大意

小学低段阅读教学目标

小学低段阅读教学目标 小学低段阅读教学目标 1.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要求认的字必须能正确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必须写对写好会用。教师可以通过把能认识的字(或会写的字)组成词语来认(写),所以,小学阶段要求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其中2500个会写,这就能组成7500个词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强调整体识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巩固。在写字教学中,主笔画和字的结构要指导到位。每节课都要花几分钟写字。教师要通过学新温故,要通过比较辨析形近字、多音字、同音字等。要建立学生自主识字的激励机制,激励学生在生活中、阅读中识字,每周用一节课交流识字成果。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2.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低年级应该要求所有学生正确的读,而不是有感情的读。读正确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初步语感。怎样读正确?要做到以下三点:每个字都能读准,特别是多音字、轻声、变调、儿化;不多字少字,不颠倒重复,读准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和句 一、二年级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名人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写作素材,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写作能力。 一、精读范文,积累写作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最佳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整体结构中,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用心去体会、感悟范文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表达方式。通过阅读、分析、研究课文,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从而掌握文章的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通过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作者按时间顺序来写,分别抓住了每个地方,每个季节的景物特点,以总分总的方式成篇的写作技巧。这样,使学生积累写作方法,对提高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二、广泛阅读,丰富语言材料 写作是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反映客观事物的。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储备,就很难写出好文章来。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使用词达一万六千个,没有这么多的词汇,恐怕他也很难写出闻名世界的不朽之作。所以,我提倡学生在读书时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而且,每篇课文学完后,我会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指出些好的词、句、段落等,要求学生背诵,并有意识地在写作中运用。每学完

一个单元,我们还会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把一个单元的优美的词语、精彩的段落,并背诵积累,初步学习运用。如学了“络绎不绝、兴高采烈、焕然一新”等词语后,很多学生的作文中描写家乡的街道、集市或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中都用上了这些词语,从而使作文更具体、更生动了。 三、仿写创新,多种方式练笔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初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讲,我倡导学生仿写。当然,模仿不是写作的最终目的,一味地模仿,不会创新,是不会写出好文章的。我们强调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新,使学生形成好的文风。要突出以下仿写创新形式。 1、仿句式 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常见的关连句子、简单的并列句子,熟读甚至会背诵,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仿写。如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仿照文中“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描写一次课间活动,使学生在习作中体会了句式的用法,学生习作的语言更精彩了。 2、仿段落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范文中精彩片段,或饶有趣味的段落,练习仿写。让学生选择一个使其有所感触的事物写一段话,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及其得到的感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落概念,提高构段的能力。如教学《鲁滨孙漂流记》

小学语文提高质量措施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徐家湾中心小学张凤鸽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落脚点,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终必须要坚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爱好兴趣、价值观、情感态度、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语文学习能为小学生的发展开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的广阔空间,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影响着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职责。 一、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活动 开学初制定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要因班制宜采用适合班级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某些薄弱的语文能力,应加强培养。阅读分析能力较弱,针对他们,就注重对他们进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除上课多让他们说自己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之外,还让他们在课外多阅读书报、课外书,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课文中的听说训练,结合学生的日记、作文,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辅导中,对优生则提高要求,拓展其思维,以求取得更好的成绩,使他们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对个别后进生,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改变他们的学习现状。同时,利用好语文组的教研活动,上好公开课、教研课,听取各个教师的评价,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二、精心设计和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想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感悟、理解、实践三个环节,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境;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问题,再到提出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教师是 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三、分层次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适应能力 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小学时期正是开阔思维的起点。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采用伙伴教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