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和国内的牧草状况)

国际和国内的牧草状况)
国际和国内的牧草状况)

国际和国内的牧草状况

一、国际牧草生产与贸易概况

(一)国际牧草生产情况

1、国际牧草生产基本情况(1)牧草产业地位牧草属于作物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牧草生产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以xx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就将紫花苜蓿列入战略物资名录。xx牧草年产值约110亿美元,仅次于xx和大豆。草产业已成为xx农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发展健康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改良中低产田和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2)面积和产量xx、xx、澳大利亚、xx等国是牧草生产的主要国家,____年,xx牧草种植面积为2435.4万公顷,产量1.52亿吨;青贮xx面积为241.4万公顷,产量1.12亿吨;xx牧草种植面积为737.9万公顷,产量3043.2万吨;澳大利亚各类干草产量超过650万吨,青贮饲料干物质产量约220万吨。(3)单产国际上牧草平均产量xx7500~/hm2,并形成专业化的草种生产产业带,草种产量达1100~/h

2。(4)牧草品质国际牧草发达国家牧草品质较高,牧草收获田间损失在5%以下,贮藏损失在3%~5%。以xx紫花苜蓿干草为例,平均粗蛋白含量为16%~20%,虽苜蓿品质分为5个等级,但一级品苜蓿干草占到全部苜蓿干草产品的70%以上,粗蛋白含量18%以上。

2、国际品种结构和加工情况根据牧草原料的不同,草产品分为紫花苜蓿、猫尾草、xx、xx、xx、xx草、狗xx,以及豆科和禾本科混合干草等产品。全球生产加工的草产品主要包括干草(hay)、青贮饲料(silage)、草块与草颗粒(cubes)、草粉(meal)、秸秆(straw)和xx蛋白(leaf protein concentrate)等六大类。

(二)国际牧草贸易状况国际牧草贸易主要有苜蓿草粉及颗粒(19.4%)、苜蓿干草(9.9%)、秸秆及谷壳(12.8%)、非豆科干草(8.2%)等。____年,国际牧草产品贸易量为694.40万吨,贸易额(22.89亿美元)比____年增加了近87倍。参与牧草产品贸易的国家也由____年的60个增加到____年的180个,牧草产品国际市场日趋活跃

二、国内牧草生产与贸易概况

(一)国内牧草生产状况

1、国内牧草生产的基本情况(1)在国际牧草生产中的地位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牧草产业非常落后,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的大部分豆科牧草产品质量较低,缺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生产分布总体分为5大优势区域,即xx、xx和xx草产品生产加工优势产业带,青藏高原和南方草产品生产加工优势区,牧草生产的“一带两区”已初步形成。未来还有可能在xx 低xx、xx沿岸、xx三角洲、xx沿海xx和xxxx的盐碱地、滩涂地等区域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牧草生产。(3)面积和产量____年,牧草种植面积为1200万公顷,其中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近280万公顷,干草产量2300~2500万吨。(4)单产牧草平均产量较低,仅为4500~/hm2;且还未形成专门的牧草生产种子带,草种生产还不规范,草种产量低,单产仅500~/h

2。(5)品质牧草品质较低,牧草收获过程中田间损失xx20%以上,贮藏损失xx10%~15%,平均粗蛋白含量为13%~16%,80%以上的苜蓿草产品质量仍为三级品。

2、品种结构用于牧草生产的种类主要有紫花苜蓿、羊草、xx、xx、披碱草、xx、猫尾草、紫花苕子、xx、多花xx、青贮xx、xx、xx草、聚合草、象草、xx、杂交狼尾草、红豆草、xx、多年生xx、菊苣、饲用高粱等,其中紫花苜蓿产品占90%以上。紫花苜蓿和羊草是北方地区的主栽品种之一,多花xx是南方地区的主栽品种之一,xx是青藏高原的主栽品种

一。

3、加工情况全国牧草生产加工企业共有450多个,其中设计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的35个,占8%,设计生产能力1万吨以下的98个,约占21%,设计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的9个。总设计生产能力500多万吨,总实际生产加工量仅100多万吨。牧草产品品种结构中,77%左右的草产品为草捆,2%左右为草块,8%左右为草颗粒,7%左右为草粉,6%左右为其他草产品,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力。

(二)国内牧草贸易状况

总体来看,我国牧草产品国内市场短缺,处于净进口状态。

1、出口贸易

牧草产品出口总体呈先增后降趋势。____年出口量为0.01万吨,____年达到最高峰,出口量达41.39万吨,此后开始下降,____年出口量为9.3万吨,占世界牧草出口量的1.9%,出口价为124.70美元/吨出口的牧草产品主要包括苜蓿草粉及苜蓿颗粒、秸秆和其他草料产品等。

2、进口贸易

xx牧草进口量呈快速增加趋势,进口的牧草产品主要有苜蓿草捆、草粉及草颗粒、秸秆和其他牧草产品等。____年进口量为0.33万吨,____年达到最高峰,为29.07万吨。此后开始下降,____年降到20.43万吨,占世界牧草进口量的3.01%,进口价格为205美元/吨。但____年后,由于三氯氰胺事件的发生,优质饲草尤其是苜蓿进口量呈快速增长态势,进口价格也上涨约300美元/吨。____年1-6月我国进口苜蓿干草9.35万吨同比增加422.90%

据xx网从海关总署获悉,1-6月,我国进口苜蓿干草9.35万吨,同比增加422.90%,进口额为2,461.04万美元,同比增加360.30%。1-6月平均进口价格为263.29美元/吨。

6月进口1.07万吨,同比增加160.40%,进口额为289.47万美元,同比增加160.50%,其中从美国进口1.00万吨。6月平均进口价格为271.76美元/吨。经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超常速发展,我国奶业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改善居民营养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然而,____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对我国奶业产生了致命冲击,几家大的龙头企业营业额骤降一半以上,至今仍然在崩溃边缘挣扎。回顾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既有客观上奶牛品质良莠不齐、饲草料质量不高、饲养管理总体粗放、政府监管缺失等原因,也有主观上奶业企业过度竞争、部分环节的经营者缺乏诚信等原因。但本文认为,本次奶业危机发生的根源,在于国内蛋白饲料不足,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导致真实乳蛋白达不到标准,出现大量添加“三聚氰胺”现象。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现象,全面提升我国奶产业素质,必须首先解决蛋白饲料不足的

问题。苜蓿草作为一种蛋白含量较高的优质豆科牧草,积极推动牧草产业发展无疑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完整版)资料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2011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 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 2002—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2003 年、2004 年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45.62%、81.8%。到2006 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 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 473 亿美元,也创下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2008 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19 460.3 亿美元,再次创下储备新高。 (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2002—2008 年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在此期间,经常项目顺差一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趋势,而资本项目变化幅度较大。 (三)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中国的服务贸易常年保持逆差,而货物贸易常年顺差,并且顺差规模还在逐年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当中,货物贸易对经常项目的顺差起到了主要作用,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四)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且仍在不断增长。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9 104.82 亿美元。由以上的分析,中国国际收支从2002—2008 年间保持了一个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实际上,到2010年第三季度,这个局面还在持续当中。2002 年以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盈余双双大幅增长。 国际收支顺差在2002年以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2002---2007年间,经常项目余额每年平均以40.74%的速度增长。从2002---2007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货物与服务贸易差额是衡量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货物项目是经常项目的决定因素,在经常项目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项目差额各年变化都不是很大,变动比较平稳。 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项目,即资本项目、金融项目。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如债务减免、移民转移等。金融项目包括我国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动的所有交易,按投资方式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资本和金融项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是一个与经常项目并重的大项目,是一国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项目。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加深,资本项目金额越来越大,其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及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2002—2011年资本项目差额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本项目是逆差以外其它年份都保持了一定量的顺差。整个资本项目差额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以政府和银行间借贷款形式为主的其他投资,其次是直接投资,其一直都处于顺差状态,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所占的比重最小的是证券投资。 2002--2004年,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波动幅度呈现出明显增大的趋势,它们之间的相互比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2年以后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有较大增长。从2002--2007年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影响资本和金融项目的主要因素是金融项目,自2002年到2003年,直接投资余额全部都表现为大额顺差,余额在370_-470亿美元之间平稳波动。其他投资和证券投资余额的均值都表现为平稳逆差,分别为-159.83亿美元和-43.54亿美元,在2002--2007年期间,只有少数年份是顺差,证券投资只有在2003、2004年是顺差,这两者的波动幅度都比较大可以说起伏不定。2002--2007年之间资本项目的顺差主要来源于直接投资收支,这期间由于直接投资每年连续保持大量顺差,并且顺差规模持续不断的扩大,所以就保持了资本项目在大多数年份出现了顺差。证券投资收支所占比重一直比较小,对整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但值得关注的是其他投资收支,在许多年份中其绝对值甚至超过直接投资收支,成为资本项目收支中的主要逆差因素。短期资本项目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其他投资项目内,按照长、短期分类来看,其他投资收支逆差主要是由贸易信贷等短期资本项目的巨额逆差造成,其中包括了资本外逃等因素的影响。 2002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一年一个台阶,其中货物项目差额始终为顺差,而且均值达到了1483亿美元。货物项目差额一般比经常项目差额小,2003年之后,经常项目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特点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集团化、金融国际化和区域性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资本流动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 第一,跨国流动的巨额短期资本同实物经济越来越脱节,变化大大决于实物经济的变化,严重“虚拟化”,具有投机性强、流动性强、破坏性大的特点,因此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种虚拟资本往往可以用较少的本金控制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千倍于己的资金,投向风险高、回报高、周期短的外汇、股票、期货以及衍生工具等市场。它们抓住某国经济结构中的弱点进行炒作和投机,且其流动不遵循实物经济的逻辑和规律,而主要受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左右。因此,表现为资本大规模的无序、不可预测的跨国流动;这种不受实物经济规律约束的虚拟资本的大规模无序流动反过来对实物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竞争使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国际并购、重组更加活跃,高潮迭起。80年代以前,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通过在东道国新建项目来形成生产能力,进入目标市场。80年代中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跨国投资则主要以兼并和收购方式实现,并一次次掀起并购热潮。通过同行业并购,跨国公司强强联合,得以优势互补、增强实力,直接借助已有的资源和渠道迅速有效地进入和占领目标市场。据

统计,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并购约占全球并购总额的8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占20%。1997年以购并方式实现流动的外国直接投资已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流量的58%,价值高达3420亿美元。欧元启动后,欧洲资本大市场的形成将迫使欧洲的企业、金融机构大规模合并重组,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第三,资本追求利润和投资安全的双重属性,在跨国流动时表现得更加明显。外国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实际上是对投资地的安全和增值可能性进行评估和权衡的过程。从流向上看,约70%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向发达国家,30%流向发展中国家,且集中在少数社会政治稳定、政策完善宽松、经济发展较快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资料1990、1995、l997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比例高达79.3%、70.6%和68%,而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比例分别为20.6%、28.l%和30.2%,且主要集中在拉美、加勒比地区和南亚、东亚及东南亚地区,非洲的份额极小。 第四,随着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的加快,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的成功及其持续发展将更多地取决于能否便捷而有效地利用东道国的本地智力和社会综合资源(相对于自然国是否具有鼓励开发创新的商业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否拥有具备创造和创新潜力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储备,是否拥有相关的配套产业和企业群,是否具备丰富资源而言)来加强其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东道的知识、智慧和信息等

2010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2010年xx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一、2010年xx收支总体情况 xx国际收支交易规模及其与GDPxx 2010年,全球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我国涉外经济总体趋于活跃,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较2009年上升13个百分点,贸易、投资等主要项目交易量均较快增长。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5.2%,与2009年的比例基本持平,仍明显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高点。国际收支统计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4.3%,较2009年下降0.7个百分点。主要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年内呈现一定波动。境内市场主体的负债外币化倾向依然较强,外债规模有所上升,外汇贷款继续增加。 2010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05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2009年为下降4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6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2009年为增长8.5倍。各主要项目情况如下: 1.货物贸易顺差与2009年基本相当 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进口增速快于出口,货物贸易顺差未现大幅增长。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0年货物贸易出口15814亿美元,进口13272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1%和39%。货物贸易顺差2542亿美元,较上年略增2%。 2.服务贸易逆差收窄 2010年,服务贸易收入171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2%;支出193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2%;逆差22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25%。 3.收益项目顺差大幅增加 2010年,收益项目顺差30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2倍。由于我国对外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投资收益净流入182亿美元,2009年净流入1亿美元。同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论文为您编辑了“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20XX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XX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XX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

084418_影响国际收支状况的因素分析

影响国际收支状况的因素分析 0951466 28 摘要:国际收支发展状况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备受关注的问题。通过学习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我对影响国际收支状况的因素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关键字:国际收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通过对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数据的简单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多年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来呈现出双顺差,一是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源于进出口顺差,出口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二是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主要源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这两方面在影响国际收支的各个因素中都有体现,主要从内外两因素着重分析。 (一)、内部因素 1、高储蓄和低消费 储蓄相对过剩从内外部经济的联系看,外贸差额实际上等于一国的净储蓄额(储蓄-投资=出口-进口)。因此,经常项目盈余在国际经济学中通常也被为对外净投资,我国经常项目连续盈余十二年来突出反映了我国相对储蓄过剩的问题。对于居民而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居民在医疗、住房、教育费用及养老方面还承担着更多的责任,所以居民对自己的收入不是积极的消费而是放在手中进行预防性储蓄,导致预防性储蓄占了很大比重,而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差额便形成经常项目的余额,出现经常项目顺差。储蓄相对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投融资体制低效,金融市场欠发达,微观经济主体信用度不高。 2、政策性因素 (1)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改革了外汇管理体制和外贸体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实行鼓励出口和奖出限入的政策,其特点是大力鼓励出口,放松进口。对出口制成品减免关税、外销退税和给予出口补贴;对出口部门所需的原材料、零配件和机器设备进口,减免关税或减少进口限制;给出口商提供一定比例的进口限额和许可证等。同时,在外汇和汇率政策上,除给出口企业和出口商优先提供外汇或实行“外汇留成”、“出口奖金”等。通过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和不遗余力的引进外资,外贸出口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功重要手段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了我国经常性项目的贸易顺差。 (2)汇率信号扭曲 汇率是内外经济关系的连接点,汇率变化会引起资源在国内经济部门与涉外经济部门的流动,从而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由于汇率信号扭曲,导致国内资源过多流向贸易品部门(制造业),非贸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作业】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18·“千校联盟”预测,25)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 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灭亡教训 答案 D 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2.(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3.(2019·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 答案 B

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与原因

第三节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与原因 一、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摆脱了经济衰退,经济开始复苏,保持低的通货膨胀率,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较低;苏联解体,东欧各国面临经济体制的转轨,这种转制是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资金短缺异常突出;国际债务危机在经过十年的努力后有所减缓,但仍存在隐忧;石油输出国由于石油价格持续疲软的情况下,收入锐减,贸易出现逆差,资本流入减少、流出增加。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 1、国际资金流量增长迅速,不依赖于实物经济而独立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世界贸易的增长,例如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在1990-1994年间,资本流入量是其同期经常账户赤字的两倍。1996年,泰国资本流入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13%。而且,国际资本流量的增长是持续性的,不受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比如,世界出口贸易量曾因世界经济的周期性衰退在1979-1982年及1990-1993这两个阶段中出现下降或徘徊,而国际资本流动却在上述两个时期未受影响,保持了持续高增长的势头。另外,一大批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居于突出地位的离岸金融中心都出现在经济和贸易不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诸如巴哈马、巴林、开曼群岛、新加坡、阿联酋等。国际资本流动的以上这些特征都说明它已经摆脱了对实物经济的依赖。 2、发达国家在国际资本中仍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比重逐步增加。 二战后发达国家不仅保持着资本输出主体国家的地位,而且成为最大的受资国,国际直接投资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OECD国家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占国际直接投资的80%左右,其成员国对外直接投资的70%左右也被其他OECD成员国所吸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达国家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最大资本输出国,又是最大资本输入国,对外大量投资与大规模吸收外资往往结合于一身。而发达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支配地位,决定了其在国际直接投资法律规则的制定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但又有迹象表明,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普遍加

中国国际收支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国际收支的历史和现状 浏览次数:1010次悬赏分:100 |解决时间:2009-10-11 16:17 |提问者:匿名 从结构特点,变化趋势等方面来说明,还有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回答的好的再追加100分。 最佳答案 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

【精编_推荐】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报告

2000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报告 2000年外债流入有所减缓,金融机构境外金融资产大幅上升,导致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下降。2000年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为19亿美元,比1999年下降75%。2000年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增加,对外发行债券和股票规模扩大,当年偿还发债本金规模下降,证券投资逆差回落。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资本和金融帐户中其他投资的逆差规模有所上升。新借外债趋缓和金融机构拆放和存放境外同业的金融资产大量增加是导致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下降的主要原因。 2001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报告 证券投资项下呈现较大逆差。证券投资项下逆差194.06亿美元,上年同期该项为逆差39.91亿美元。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连续降低基准利率,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利率逐步下滑,在此情况下,我国金融机构境外资产从原来大量的长短期存放和拆放形式,逐步转向购买收益更加稳定的境外证券,造成2001年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大幅增长,进而在证券投资项下呈现大幅逆差。 2001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反映的证券投资逆差比2000年有大幅的增加,从2000年的39.91亿美元增长为2001年的194.06亿美元,净增154.15亿美元,增幅达到386%。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相反方向的变化: 一方面看我国居民持有的非居民证券资产变化(资产)。从对比表可以看出,2001年和2000年相比较,我国居民持有的非居民证券资产增加额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增幅为82.39%,这同样说明我国对外证券投资的增长。而从证券资产结构来考察,所增加持有的全部为债券证券(其中中长期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的比例约为1/3)。同时我国持有的非居民证券资产减少额也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是和增加额的上升相比仍然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国居民持有非居民证券资产净增加额有很大幅度的上升,幅度为82.66%。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报告

国际收支平衡分析报告 ——基于2000-2011年数据分析 国贸09-2 男生275寝室组 成员:牛通通朱济强赵若鹏 曹存猛霍文豪朱龙飞

经常项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经常项目的差额状况一般与货物项目相一致。 服务项目是指一个国家对外提供服务或接受服务所发的收支,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各种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娱乐以及政府服务的收支状况。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服务项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年均达到了103.9亿美元。这说明我国的服务项目近年来,基本上是进口大于出口。如图表所示,服务项目对经常想和睦差额起到的是反向冲减的作用,部分货物贸易顺差被服务贸易的逆差所抵消。但是服务项目的差额与货物项目的差额相比较小,因此服务项目差额不会改变经常项目差额的方向。有图表可知,历年来服务项目的差额呈现出递增的趋势,2008年突破100亿美元的大关,2009年更是达到了294亿美元的高峰,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依然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表现出相对下降的势头。

经常账户大贷方,从2000年到2008年总体保持稳定,08-09年下降,10年有回升,借方与贷方大体相同,虽然08-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减少,但是由于进口也相对减少,所以总体并为导致经常账户的逆差,使得从2000年以来,保持顺差。 二资本金融账户分析(负责人:朱龙飞曹存猛) 证券投资净流入有升有降。2006年处于低谷,2008年证券投资净流入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我国对外证券投资下降。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下降。2011年,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196亿美元,较2000年的负增长现象有较大改观。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回流62亿美元,较2000年回升幅度较大;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134亿美元,较2000年有所减少。 其他投资净流入总趋势为升-降-升-降。其中,2004年其他投资净流入一度达到196亿美元,为历史最高。2008年达到最低。从2010年到2011年净流入资产大幅下降。2011年,其他投资项下净流入255亿美元,较2010年下降65%。其中,我国企业和银行对外赊账或存 放款,导致其他投资项下对外资产净增加1668亿美元,增长43%;境外对我国企业和银行赊账或存放款,导致其他投资项下对外负债净增加1923亿美元,增长2%。

近期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近期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一、国际资本流动趋势特点 1.1、官方发展融资比重下降,私人资本的主导地位不断加强 国际资本流动从性质或主体结构看,大致分为政府(官方)和私人两大部门。二次大战后,政府部门的流动(主要是官方发展融资)曾在整个国际资本流动中占主导地位,尤其是战后欧洲的恢复重建和日本经济的崛起过程中更是如此。而近年来,官方发展融资逐年减少。目前,私人资本流动已占全球资本流动的3/4以上。国际私人资本扩展与发展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科技进步提高了企业、公司盈利能力和水平,为增加资本积聚和积累创造了条件,从而出现大量资本过剩,而世界经济-体化发展则为过剩资本提供了新的跨国投资和盈利机会,特别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大规模私有化以及放松金融管制,对资本的需求,极大地激发了为资本的流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从而使私人资本流动的主导地位进-步加强。 1.2、长短期资本互相快速转换,国际资本流动的期限结构日益模糊 国际资本流动,通常被划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来考

察,而且,人们往往着重考察其规模、方式和流向。就长期资本流动而言,主要包括国际直接投资、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国际信贷等方式。而短期资本流动则主要包括贸易资本流动、银行资本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和投机性资本流动等项目。长短期资本流动划分的期限标准通常为一年。显然,这两类资本流动的动机、目的以及对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乃至整个世界金融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就是对其监管的要求和认知程度也不一样。毋庸讳言,整个国际资本流动中,人们对长期资本流动基本上是肯定、支持、欢迎和鼓励的,而对短期资本流动则往往是关注、警惕甚至设法限制。但是,随着近来全球金融与贸易管制的放松,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尤其是金融产品创新和资产证券化,使得国际资本流动中长短期资本相互转化既方便迅速又极为频繁。如大额定期存单、货币与利率互换、票据贴现与展期以及各种基金运作等,从而使国际资本流动的期限结构日趋模糊。现实经济生活中,已经很难明确区分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流动。同时,大量短期资本经常混杂在国际贸易或长期资本中一起流动,监管难度和成本也越来越高。 1.3、国际直接投资扩张趋缓,国际银行贷款比例不断上升 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在加速-国经济发展方面都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因而-直以来,国际直接投资也就成了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方式。尤其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

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

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 1994年以来,除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本与金融项目有逆差外,我国一直保持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特别是2003年以来,双顺差规模呈迅速扩大的趋势。迄今,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到一万五千亿美元。 国际收支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加;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增加了资金流出;导致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民族经济发展空间狭窄,出口结构难以调整影响了国内金融业利率市场化进程。 下面通过对2005年到2007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报告的分析,来分析顺差背后的原因。 一、经常项目分析 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1608亿美元,增幅为134%。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收益项目顺差106亿美元,增长200%;经常转移顺差254亿美元,增长11%。 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增幅为55%。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177亿美元,增长62%;收益顺差118亿美元,增长11%;经常转移顺差292亿美元,增长15%。 2007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收益顺差129亿美元,增长253%;经常转移顺差174亿美元,增长28%。 可见,经常项目顺差大幅积累,其中货物贸易顺差是造成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增幅都在60%以上。 造成货物贸易顺差的原因: 1.我国生产力大幅提高。改革开放28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平均达9.6%。改革开放,带动中国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2.我国低廉的成本吸引着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因此,在国内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中国市场上外国品牌的产品中相当一部分已转为由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我国的低廉劳动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化为了劣势,导致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大,也加剧了同他国的贸易摩擦。 3.国家为了保护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这使得国外的同类型产业,在国内失去了竞争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的进口需求。 4.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面对全球产业结构和全球市场格局的变化,美国依然奉行自由贸易主义精神,限制能源资源、高端技术和科技产品的出口。其结果是美国出口机会更少,导致美国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报告

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报告 2000年外债流入有所减缓,金融机构境外金融资产大幅上升,导致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下降。2000年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为19亿美元,比199 9年下降75%。2000年直截了当投资连续保持平稳进展。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增加,对外发行债券和股票规模扩大,当年偿还发债本金规模下降,证券投资逆差回落。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资本和金融帐户中其他投资的逆差规模有所上升。新借外债趋缓和金融机构拆放和存放境外同业的金融资产大量增加是导致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下降的要紧缘故。 2001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报告 证券投资项下出现较大逆差。证券投资项下逆差194.06亿美元,上年同期该项为逆差39.91亿美元。发生这种变化的要紧缘故是美国连续降低基准利率,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利率逐步下滑,在此情形下,我国金融机构境外资产从原先大量的长短期存放和拆放形式,逐步转向购买收益更加稳固的境外证券,造成2001年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大幅增长,进而在证券投资项下出现大幅逆差。 2001年我国国际收支平稳表中反映的证券投资逆差比2000年有大幅的增加,从2000年的39.91亿美元增长为2001年的194.06亿美元,净增15 4.15亿美元,增幅达到386%。产生这种结果的要紧缘故有以下两个相反方向的变化: 一方面看我国居民持有的非居民证券资产变化(资产)。从对比表能够看出,2001年和2000年相比较,我国居民持有的非居民证券资产增加额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增幅为82.39%,这同样讲明我国对外证券投资的增长。而从证券资产结构来考察,所增加持有的全部为债券证券(其中中长期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的比例约为1/3)。同时我国持有的非居民证券资产减少额也有一定幅度的上升,然而和增加额的上升相比仍旧能够忽略不计,因此我国居民持有非居民证券资产净增加额有专门大幅度的上升,幅度为8 2.66%。

2009--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分析

2009年平衡表及分析

分析: 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现象。 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97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2%。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项目顺差2495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294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433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337亿美元。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有: 1. 从09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看出,目前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还不算稳定,国外输入服务多于国内输出,从而造成服务输出的逆差现象,但服务输出的领域已在逐年拓宽以及多元化。在当今时代,国际贸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货物贸易,而是延伸到服务、技术等领域,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国贸中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在国际交往中,我国应注重服务、技术类的输出,促进我国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2. 在国际投资方面,我国在外的直接投资逆差439亿美元,而外国在华的直接投资顺差782亿美元,从数据可看出我国在投资领域的弱势地位,外资已逐渐成为国内企业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本来源。相对于我国在外的投资逆差而言,国内企业吸纳的外资数额更是从深层次响应了出我国“走出去”战略,这也是我国经济开放的体现。 2010年平衡表及分析

分析: 2010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一、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主要状况 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5.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36%;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95%,较2009年增长13个百分点。贸易、直接投资、外债等主要项目交易规模均达历史高峰。 二、2010年中国经常项目的分析 根据对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并结合与09年我国国际收支情况的对比。2010年总体,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储备资产持续增长。接下来,我将着重对经常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美国国际收支分析

美国国际收支分析 近十年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近十年来,美国经济从平稳增长到遭遇次贷危机,再到慢慢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总体而言汇率基本保持稳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一、国际收支概况 美国国际收支结构具有“逆差+顺差”的特点,对外净融资总体呈现扩大之势,基本填补了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并且,自2002年来,美国不仅要为经常项目赤字融资,还要靠债务为其对外直接投资融资。 1.美国长期保持“经常账户逆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近十年来,美国一直是持续的贸易逆差,呈现一种山坡式的数据走势,从2002年的458074亿美元到达2006年的802636亿美元顶峰然后形式渐渐下坡一直到2012年的310729亿,从相对额来看,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重也逐步提高,2006到达现阶段的顶峰6.15%。 与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相对应的是,美国资本和金融项目持续顺差,从2000年到2013年,从2002年的500515亿美元到达2006年的809150亿美元然后又继续走下坡路到2012年的142307亿美元,从2006年开始,数据下坡走势比较明显,与金融危机有着莫不可分的关系。

2.货物贸易持续逆差,而服务贸易和投资收益表现为持续顺差。美国服务贸易近十年来一直表现为顺差,2012年美国该项顺差达到206820亿美元,从2000年开始的趋势是呈现上升趋势,美国经常账户中,投资收益近十年来一直表现为顺差,2012年对外资产的收入达到770079亿美元,而对外支付的投资收益为537815亿美元,顺差额为232264亿美元,从2002年的27398亿美元持续上涨,发展迅速。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美国已经成为最大的负债国,拥有巨额的对外负债,但是投资收益净额却始终为正。 3.证券投资长期保持净流入,是主要的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来源。从美国资本和金融账户看,美国资本流入以证券投资为主,2012年证券投资流入314660亿美元,占全部资本流入的86%。而对外直接投资在美国资本流出中的比重比较高,2012 为58。实际上,近十年来,美国证券投资始终保持净流入状态,直接投资则不同,在2001年到2012年的11年间直接投资有5年以上的净流出,表明在这些年份里对外直接投资额高于国外对美国直接投资额。 二、国际收支项目分析 1.经常项目 从2002-2012年,美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且经常项目主要是由于商品贸易项的长期逆差且差值较大的原因而形成的,其中在2009年,美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较前几年有了明显的减少,下降到378432亿美元,主要原因

国际资本流动习题与答案

国际资本流动习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资本流动 2.外债 3.流动性理论 4.清偿能力理论 二、单选题 1.再投资是指() A.一国投资者在另一国(东道国)开办新企业 B.一国投资者收购东道国企业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以上 C.一国投资者不将其在国外投资所获利润汇回国内,而是作为保留利润对所投资企业,或在东道国其他企业再进行投资 D.一国投资者通过对外国发行的债券或股票方式所进行的投资,只能获得股息或红利,而不能获得外国公司或企业的实际管理控制权 2.下列实际发生国际间资本移动的是() A.一国投资者在另一国(东道国)开办新企业 B.再投资 C.以无形要素入股所进行的投资 D.投资者在东道国筹集资金所进行的投资 3.证券投资与直接投资的区别在于() A.是否从买卖价差中获利 B.是否获得股息 C.是否获得红利 D.是否拥有企业的实际管理控制权 4.资本流动的根本动力是() A.援助他国建设 B.贸易结算需要 C.规避风险 D.获取较高的利润 5.资本流动促进全球经济效益提高,主要是指() A.贸易性资本流动 B.投机性资本流动 C.长期资本流动 D.以上均不对 6.下列属于外债的是() A.一国母公司对国外子公司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

B.直接投资和股票投资 C.已签订借款协议而尚未提款的债务 D.由口头协议或意向性协议所形成的债务 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债务危机是由哪国触发的?() A.墨西哥 B.美国 C.巴西 D.阿根廷 8.认为债务危机是暂性困难的是() A.清偿能力理论 B.支付能力理论 C.流动性理论 D.以上均不对 9.债务危机的根本解决,不取决于() A.有利的国际环境 B.债务国的经济调整与国际债务的良性循环 C.外部资金注入债务国 D.汇率的波动 10.我国对外债实行的管理机制是() A.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加强管理,严格控制 B.分级领导,分级负责,加强管理,严格控制 C.分级领导,统一负责,加强管理,严格控制 D.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加强管理,统借统还 11.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密切相关。若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则该国货币汇率与资本流动的关系为() A. 汇率下跌,资本外流 B. 汇率下跌,资本内流 C. 汇率上升,资本内流 D .汇率下跌,资本内流 12.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是由下列哪一位经济学家提出的() A Minsky B Kindleberger C Fisher D Krugman 13. 第一代金融危机理论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是() A. 信息不对称 B. 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的不协调

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分析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国际收支状况作为反映该国对外经济往来的晴雨表,对一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和探讨国际收支对于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高竞争力、促进收支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中,国际收支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国家进行经济研究的重要科目之一。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 一、我国国际收支主要状况 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态势。但中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总体上,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出“双顺差”,促进了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其中以货物贸易顺差增长最明显。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2015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总差额230亿美元,同比下降85%。其中,经常账户顺差1486亿美元,增长85%;资本和金融账户(不含储备资产)逆差1256亿美元,2014年同期为顺差778亿美元。 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中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 二、中国国际收支运行现状的原因分析 1、国内投资储蓄明显大于消费,内需不足,消费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的消费趋于保守,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低消费使得我国有效需求不足,供大于求;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高储蓄的结果不能形成足够的消费需求,也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导致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过剩产能通过对外出口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

国际资本流动习题与答案

国际资本流动习题与答案一、名词解释 1.国际资本流动 2.外债 3.流动性理论 4.清偿能力理论 二、单选题 1.再投资是指() A.一国投资者在另一国(东道国)开办新企业 B.一国投资者收购东道国企业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以上 C.一国投资者不将其在国外投资所获利润汇回国内,而是作为保留利润对所投资企业,或在东道国其他企业再进行投资 D.一国投资者通过对外国发行的债券或股票方式所进行的投资,只能获得股息或红利,而不能获得外国公司或企业的实际管理控制权 2.下列实际发生国际间资本移动的是() A.一国投资者在另一国(东道国)开办新企业 B.再投资 C.以无形要素入股所进行的投资 D.投资者在东道国筹集资金所进行的投资 3.证券投资与直接投资的区别在于() A.是否从买卖价差中获利

B.是否获得股息 C.是否获得红利 D.是否拥有企业的实际管理控制权 4.资本流动的根本动力是() A.援助他国建设 B.贸易结算需要 C.规避风险 D.获取较高的利润 5.资本流动促进全球经济效益提高,主要是指() A.贸易性资本流动 B.投机性资本流动 C.长期资本流动 D.以上均不对 6.下列属于外债的是() A.一国母公司对国外子公司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B.直接投资和股票投资 C.已签订借款协议而尚未提款的债务 D.由口头协议或意向性协议所形成的债务 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债务危机是由哪国触发的?() A.墨西哥 B.美国 C.巴西

D.阿根廷 8.认为债务危机是暂性困难的是() A.清偿能力理论 B.支付能力理论 C.流动性理论 D.以上均不对 9.债务危机的根本解决,不取决于() A.有利的国际环境 B.债务国的经济调整与国际债务的良性循环 C.外部资金注入债务国 D.汇率的波动 10.我国对外债实行的管理机制是() A.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加强管理,严格控制 B.分级领导,分级负责,加强管理,严格控制 C.分级领导,统一负责,加强管理,严格控制 D.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加强管理,统借统还 11.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密切相关。若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则该国货币汇率与资本流动的关系为() A. 汇率下跌,资本外流 B. 汇率下跌,资本内流 C. 汇率上升,资本内流 D .汇率下跌,资本内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