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中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中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中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和腐殖质等) 的连续体或混合体 。

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09, 37( 3) : 1315- 1316, 1318

责任编辑

张彩丽

责任校对

傅真治

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中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徐慧

摘要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4)

综述了 溶解性有 机质的来 源、组成及其 对土壤中 污染物环 境行为的 影响。 关键词 溶解 性有机质 ; 污 染物; 土壤 ; 环境行为 中图分类号 X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2009) 03- 01315- 02

Effect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 DOM)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of Pollutants in Soil

XU Hui (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ources, component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and its effect on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of pollutants in soil were re- viewed.

Key words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Pollutant; Soil;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土壤中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是近几十年来土壤、生态和环 境科学等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溶解性有机质作 为陆地生态系统中一类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活跃的有机组 分, 影响着土壤中污染物( 重金属、多环芳烃、农药) 的迁移能 力[ 1- 2] 以及营养元素的生物有效性[ 3- 4] , 已经成为土壤科 学、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 5] 。 1 溶解性有机质

千的 DOM 一般包括: 单糖、低聚糖和简单有机酸, 而高分子 量 DOM 成分主要有多糖、多肽等[13] 。 2 溶解性有机质在土壤中的行为

2. 1 吸附 DOM 可以被土壤吸附。通常 DOM 带负电荷, 因 此, 负电荷密度较高的土壤对其吸附较弱; 而含氧化物较多, 负电荷密度较低的土壤则有利于对 DOM 的吸附。Karsten 等 报道, 土壤吸附的 DOM 约有 50% ~ 70% 被铁铝氧化物和氢 1. 1 概念

溶解性有机质(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通

氧化物所吸附[ 14] 。此外, 土壤有机质通过影响土壤电荷种 常指能够溶于水的那部分有机物。严格地说, 这只是一个操 作上的定义, 它是指物料用水浸提后, 能通过 0. 45 Lm 的滤 膜, 具有不同结构及分子量大小的有机物( 如低分子量游离 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有机酸等, 和大分子的酶、氨基糖、多酚 [ 6]

1. 2 来源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DOM 主要来自植物凋落物、 类和密度等也影响到 DOM 的吸附, 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 对 DOM 吸附越弱[ 15] 。

不同来源的 DOM 在土壤中的吸附状况差异较大, 这与 DOM 的组分及其性质密切相关。通常含低分子量组分或含

亲水性组分较高的 DOM 不易于被土壤吸附, 而含高分子量 或疏水性组分较高的 DOM 则容易被土壤吸附 [16] 。 根系分泌物、土壤动物及微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在农业生 2. 2 迁移

值得指出的是, DOM 本身在土壤中有一定的迁

态系统中, 施用的外源有机物料( 如还田秸秆、各种农家肥、 城市污泥物等) 是 DOM 另一重要来源[ 7] 。不同生态系统中 DOM 量差别很大。在湿地土壤溶液中 DOM 浓度通常为 25~ 50 mg/ L, 与森林土壤剖面淋滤水中的 DOM 含量相近[ 8] ; 农地 移性。有研究发现, 土壤中 DOM 的迁移能力与土壤 pH 值有 关, 农田土壤中施用石灰能大大加速土壤中 DOM 的溶出和 淋滤 [17] 。DOM 在介质中的迁移性还受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 高, DOM 淋滤作用增强[ 18] 。 土壤溶液中 DOM 浓度变化在 10~ 80 mg/ L [ 9] ; 而在某些微域 2. 3 生物降解

DOM 中含有单糖、多糖、氨基酸、氨基糖和

土壤环境中( 如有机肥- 土壤交界面) , DOM 浓度还可能更 高[ 10] 。因而, 在研究 DOM 性质的过程中, 其来源是一个非常 重要的因素。 蛋白质等多种有机组分, 在土壤中极易受微生物活动的影响 而生物降解。Rainer 等认为, 土壤中约有 10% ~ 40%的 DOM 容易被微生物降解[ 19] 。DOM 在土壤中的降解性主要受土壤 1.3

组成

DOM 是一类成分复杂的混合物, 不同来源的

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一切影响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如温 DOM, 其性质与组成差别很大。因此, 了解 DOM 的组分十分 必要。

DOM 组分的区分主要按极性大小分组( 如大孔径网状树 脂- 离子交换树脂联用法) 和按分子量大小分组( 如透析、凝 胶过滤法) 2 种方法进行 [11] 。Leenheer 根据 DOM 组分的极性 度、水分、pH 值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都可能影响 DOM 在土 壤中的降解性[ 20] 。有报道指出, DOM 与重金属形成的配合 物不易被微生物降解是由于有机物结构趋于复杂化和稳定 化, 因而可以抵抗微生物的分解[ 21] 。 3 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状况将其区分为亲水性酸性组分( HIA) 、碱性组分( HIB) 、中 3. 1

DOM 对 土壤 中重 金属 行为 的影 响

DOM 中含 有

性组分( HiN) 和疏水性酸性组分( HoA) 、碱性组分( HoB) 、中 性组分( HoN) 等 6 大组分[ 12] 。按 DOM 组分的分子量大小进 - COOH 、- OH 、- NH 2 以及 C= O 等多种官能团, 它们都可 以与金属发生配位、络合反应, 使得 DOM 成为重金属迁移活 行分级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常认为, 分子量大小是影响 化的/ 载体0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 DOM 在土壤中的行为

DOM 性质的主要因素。Cleveland 等采用透析法将 DOM 区分 为< 500 Da 、> 30 000 Da 的各级分子量的组分, 分子量小于几

必将左右土壤中金属元素的环境行为。

Wonga 等研究污泥与污泥堆肥中的 DOM 对土壤锌、镉的 吸附作用, 发现在 pH 值 5. 0~ 8. 0 时, DOM 的加入能明显降 作者简介

徐慧( 1979- ) , 男, 江苏大丰人, 硕士, 讲师, 从事 土壤有机 污染研究。 低土壤对锌、镉的吸附[ 23] 。Yang 等研究报道 DOM 能大大减

分子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非可溶性有机物所吸附, 将大大削减上述共迁移的发生

270. 27 mg/ kg, 主要原因是 Hg 与 DOM 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从 而降低了土壤固相对汞的吸附[24] 。此外, DOM 对金属的作 用还受到自身性质的影响。含亲水性的、低分子量组分较高 的 DOM 不易被土壤吸附, 它们与金属形成可溶性络合物, 能 提高金属在土壤中的活性, 小分子 DOM 与大分子 DOM 相比 具有更多的结合位点, 重金属与 DOM 的络合能力随着 DOM 绿肥和污泥中的 DOM 能减少草萘胺在土壤上的吸附, 促进 草萘胺迁移, 并且绿肥 DOM 的影响比污泥 DOM 更显著, 在 黄棕壤上效果更明显 [36] 。由此可见, DOM 对土壤有机污染 物环境行为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 取决于它们自身的性 质、特征以及相互作用的介质条件。 4 研究展望

DOM 是土壤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组分, 一定条件下由于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的土壤, 重金 属有向土壤深层迁移的现象。Zhao 等指出, DOM 能增加 Cu 和 Zn 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 [26] 。Jordan 等用土柱试验研究水 溶性有机物对土壤 Pb 的迁移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 DOM 的 增加, Pb 的迁移性增强[ 27] 。DOM 对重金属起着载体的作用, 是促进许多污染物向地表水体或地下水体迁移的重要因素, 但应注意到上述吸附作用与土壤胶体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作 用是同时存在的。土壤中非可溶性有机物的含量与可溶性 有机物相比占有绝对优势, 如果金属离子同时被土壤颗粒中

DOM 充当了许多微量有机或无机污染物的吸附剂和主要迁 移载体, 诸多难溶污染物, 如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才 得以在土壤和水环境中产生明显的迁移或扩散。因此, 继续 加强有关 DOM 在环境系统中 的产生与消长规律, 特别是 DOM 及其与污染物共同作用的机理研究, 对合理预测污染物 的环境行为和科学地进行环境风险评估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 1] TEMMINGHOFF E J M, VANDERZEE S E M . Copper mobility in a copper) contaminated sandy soil as affected by pH and solid and dissolved organic ma-t ter[ J]. Environ Sci Techno, 1997, 31: 1109- 1115.

。 [ 2] AMYT KAN, MASON B TOMSON. Ground water transportation of hydrophobic

由于 DOM- 金属配合物的形成, DOM 能明显促进土壤重金

属活化和向下迁移, 而且 DOM 中低分子量或亲水性组分所 占比例越低, 活化作用越强。

organic compounds in the presence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J] . Environmen- 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1990, 9(3): 253- 263.

[ 3] EMMA S KRITZBERG, SILKE LANGENHEDER. Influence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source on lake bacteria plankt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J] . Microbiology Ecology, 2006, 56(3): 406- 417

3. 2 DOM 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DOM 对

[ 4] 成卫, 李忠佩, 刘丽, 等. 溶解性有机质在红壤水稻土碳氮转化中的作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迁移过程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 DOM 对有机污染物有增溶作用, 有利于有机污染物 的解吸, 提高其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它的疏水性组分与污染 物有高度的亲合力是其提高疏水性有机污染物水溶性和迁 移性的重要原因[ 29] 。有研究者认为 DOM 与农药在土壤表面 的竞争吸附会减少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容量, 有利于土壤中农 药的解吸, 提高其活性[ 30] 。Song 等发现经污泥渗滤液灌溉后 农田土壤中绿麦隆迁移明显加快[ 31] 。Rosalia 等发现施用污 泥后土壤中 DOM 能与 PCP 结合成稳定的络合物, 提高污染 物的活性[ 32] ; 另一方面, DOM 与有机污染物在土壤表面的共 吸附可能增加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容量, 减少有机污染物在土 壤中的淋溶迁移。Moona 等发现 DOM 的存在降低了疏水性 多环芳烃萘和菲随地下水的迁移能力[ 33] 。其原因有 2 种: 共 吸附和累积吸附。所谓共吸附即 PAH 优先吸附到土壤 DOM 的一个或多个组分上, 形成的络合物和 DOM 同时被吸附到 土壤颗粒上; 累积吸附是指 DOM 的一个或多个组分优先吸 附到土壤颗粒上, 土壤由于对 DOM 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强了 对 PAH 的吸附能力。

Ling 等研究表明, 从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提取的 DOM 在水中可以与阿特拉津结合, 从而降低土壤对除草剂阿特拉 津的吸附, 而从堆肥中提取的 DOM 则与阿特拉津在土壤固 相上结合, 提高了土壤对其的吸附[ 34] 。由此可以看出, DOM 来源不一样, 对污染物的影响机制也不一样。唐东民等研究 表明, 水稻秸秆腐解产生的溶解性有机质对苄嘧磺隆在土壤 中的吸附行为有抑制作用, 秸秆腐解时间越长, DOM 对苄嘧 磺隆吸附抑制作用越强; 其原因在于 DOM 的亲水组分和疏 水组分在 DOM 抑制土壤吸附苄嘧磺隆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腐解时间越长, 亲水组分越低, 而疏水组分越高 , 反之, 亲水 用[ J] . 生态环境, 2006, 15( 6) : 1300- 1304.

[ 5] 王良梅, 周立祥. 陆地生态系统中水溶性有机物的动态及其环境学意义

[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11): 2019- 2025.

[ 6] KALBITZ K, SOLING S, PARK J H, et al. Controls on the dynamic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soil[J] . Soil Sci, 2000, 165( 4) : 277- 300.

[7] MARTIN H CHANTIGNY. Dissolved and water- extractable organic matter in

soils: a review on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J] . Geo- derma, 2003, 113( 3/ 4) : 357- 380.

[ 8] HOCKADAY W C, GRANNAS A M, KIM S, et al. Direct molecular evidence for

the degradation and mobility of black carbon in soils from ultra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al analysi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from a fire- impacted forest soil[J] . Organic Geochemistry, 2006, 37( 4): 501- 510.

[ 9] 卢萍, 杨林章. 陆地生态系统中人为因素对 DOM 影响研究进展[J] . 生

态学杂志, 2005, 24 (11): 1308- 1313.

[ 10] KALBITZ K, SCHWESIG D, RETHEMEYER J. Stabilization of dissolved organ-

ic matter by sorption to the mineral soil[ J] .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5, 37( 7) : 1319- 1331.

[ 11] 武云天, SCHOENAU J J, 李凤民, 等. 土壤有机质概念和分组技术研究

进展[J]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4): 717- 722.

[ 12] LEENHEER J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preparative isolation and fraction-

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from natural waters and wasters [J] . Environ Sci Technol, 1981, 15: 578- 587.

[ 13] CLEVELAND C C, NEFF J C, TOWNSEND A R. Composition, dynamics, and

fate of leach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J ]. Ecosys- tems, 2004, 7(3): 175- 185.

[ 14] KARSTEN KALBIT, DAVID SCHWESIG, JANET RETHEMEYER. Stabiliz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by sorption to the mineral soil[ 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5, 37(7): 1319- 1331.

[ 15] 韩成卫, 李忠佩. 溶解性有机碳在红壤水稻土中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

[ J]. 生态学报, 2008, 28(1): 445- 451.

[ 16] 王良梅, 周立祥. 施用有机物料对污染土壤水溶性有机物和铜活性的

动态影响[J] . 环境科学学报, 2003, 23( 4): 452- 456.

[ 17] 段雷, 周益, 杨永森, 等. 酸化及化学修复剂对森林土壤有机物淋溶的

影响[J] . 环境科学, 2008, 29(2): 440- 445.

[ 18] ASHWORTH D J, ALLOWAYA B J. Soil mobility of sewage sludge-derived dis-

solved organic matter, copper, nickel and zinc[ J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4, 127( 1) : 137- 144.

[ 19] RAINER MW AMON, RONALD BENNER. Bacterial utilization of different size

classe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J ].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1996, 41 ( 1) : 41- 51.

[20] KARSTEN KALBITZ, DAVID SCHWESIG. Changes in properties of soi-l de-

riv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duced by biodegradation[ J] . Soil Biology and

形 机物、二氧化碳和水; 二是共代谢作用

2、3。

表 2 可降解氧化乐果菌株的革兰氏染色、 态及排列状态 是当今筛选环境修复菌最常用的方法, 一般是利用农药厂排 污口及其周围或者长期使用农药的土壤, 经过富集培养, 从 Table 2

Gram stain, configuration and arrangement state of degradable omethoate strain

而获得优良的菌株[ 9] 。该试验中, 笔者先在营养丰富的富集 培养基中富集可以耐受高浓度氧化乐果的菌株, 随后将富集 编号 Code BT-2

BT-5 革兰氏染色 Gram stain

G-

G+

形态 Configuration 球形

Spherical 球形 排列 Arrangement 排列不规则 Irregular 排列不规则 的高耐菌株转入基础培养基, 进一步筛选具有降解氧化乐果 能力的菌株。

微生物对农药的转化作用有 2 种方式: 一是矿化作用, 农药可以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源而被微生物分解利用, 生成无

BT-10

G+

Spherical 球形 Irregular 排列不规则 , 有些合成的化合物

Spherical

Irregular

不能被微生物降解, 但若有另一种可供碳源和能源的辅助基 质存在时, 它们就有可能被部分降解。该实验在基础培养基

Table 3

表 3 可降解氧化乐果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degradable omethoate strain

中加入一定量的葡萄糖, 使得在以葡萄糖作为第一碳源的条 件下, 能够筛选出具有共代谢能力的高效率降解氧化乐果的 菌株 [3] , 为降解农药残留污染提供基础。 菌株编号 Strain code 淀粉水 明胶水 解实验 解实验 Amylohydr- Gelatin hydro- olysis test lysis test

糖发酵实验 V#P 实验 M#R 实验 Sugar fermen- V#P M#R tation test test test

参考文献

[ 1] 周世宁. 现代微生物技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 2] 汪小兰. 有机化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BT-2

-

-

产酸产气 - -

[ 3] 胡萍, 王一帆, 徐达, 等. 高效降解氧乐果菌的初步筛选[ J] . 食品与生

物技术学报, 2007, 26(2): 92- 96.

Production of gas and acid [ 4] 杨小蓉, 宗浩, 郑鸽, 等. 一株降解氧乐果的高效菌的分离和鉴定[ J]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1, 24(4): 392- 394.

BT-5

BT-10 -

- +

- 产酸产气 Production of gas and acid 不产酸不产气 -

- -

-

[ 5] 沈齐英, 刘欢, 张英俊, 等. 乐果好氧降解菌的驯化和筛选[ J] . 环境污

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5, 6( 4) : 44- 46.

[ 6] 刘新, 尤民生, 廖金英, 等. 甲胺磷降解菌的分离与降解效能测定[ J] .

武夷科学, 2001, 17: 51- 55.

[ 7] 袁永成. 农药乐果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 J]. 科技经济市场, 2006( 6) : 61 No production of gas and acid

注: / + 0 表示阳性, /-0 表示阴性。 Note: + . Posit ive; - . Negat ive.

3 讨论

从受污染严重的土壤中筛选分离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

( 上接第 1316 页)

[21] MYNENI S C B, BROWN J T, MARTINEZ G A, et al. Imaging of humic sub-

stance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s in water and soils [ J] . Science, 1999, 286: 1335- 1337.

[22] LIU X L, ZHEN S . Metal sorption on soils as affected by the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sewage sludge and the relative calculation of sewage sludge applica- tion[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7, 149(2) : 399- 407.

[23] WONGA J W, LIA K L. The sorption of Cd and Zn by different soils in the

presence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from sludge[ J] . Geoderma, 2007, 137( 3/ 4): 310- 317.

[24] YANG L K, LI L. Effect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on adsorption and desorp-

tion of mercury by soil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8, 20( 9) : 1097- 1102.

[25] 陈同斌, 陈志军. 水溶性有机质对土壤中镉吸附行为的影响[ J] . 应用

生态学报, 2002, 13( 2) : 183- 186.

[26] LY ZHAO, SCHULIN R. Coupled mobiliz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and

mentals (Cu and Zn) in soil columns[J]. Geochemical, 2007, 71( 14) : 3407- 3418.

[27] JORDAN R N, YONGE D R. Enhanced mobility of Pb in the presence of dis-

solved natural organic matter[J ]. 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 1997, 29: 59- 80.

[28] 曹军, 李本纲, 徐福留, 等. 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与铜的相互影响[J] .

- 62.

[ 8] 钱存柔, 黄仪秀.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 9] WANG Q R, LIU X M, CUI Y S. Concept and advances of applied bioremedia-

tion for organic pollutants in soil and water[J]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1, 21 (1) : 159- 163.

[ 10] 王伟东, 牛俊玲, 崔宗均. 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综述[J] . 黑龙江八一农垦

大学学报, 2005, 17(2): 18- 22.

环境化学, 2001, 20(6): 562- 565.

[29] 吴文铸, 占新华, 周立祥. 水溶性有机物对土壤吸附- 解吸菲的影响

[ J]. 环境科学, 2007(2) : 45- 49.

[ 30] SPARK KM, SWIFT R S. Effect of soil composition and dissolved organic ma-t

ter on pesticide sorption[ J].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2, 298 ( 1/ 3) : 147- 161.

[ 31] SONG N H, CHEN L, YANGH. . Effect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on mobility

and activation of chlorotoluron in soil and wheat[ J]. Geoderma, 2008, 146( 1/ 2): 344- 355. [ 32] ROSALIA SCELZA, MARIA ANTONIETTA. Response of an agricultural soil to pentachlorophenol (PCP) contamination and the addition of compost or dis- solved organic matter[J] .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8, 40(90) : 2162- 2169.

[ 33] MOONA J W, GOLTZB M 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effects on the perfor-

mance of a barrier to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transport by groundwater [ J]. 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 2003, 60( 3/ 4) : 307- 326.

[ 34] LINGW T, XU J M, GAO Y Z. Effect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from sewage

sludge on the atrazine sorption by soils[ J] . 中国科学 C 辑( 英文版), 2005 ( S1): 109- 116.

[ 35] 唐东民, 伍钧. 有机物料中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吸附除草剂的抑制作

用[J] . 生态环境, 2008, 17( 2): 589- 593.

[36] 马爱军, 周立祥, 何任红. 水溶性有机物对草萘胺在土壤中吸附与迁

移的影响[J] . 环境科学, 2006, 27(2): 161- 16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其治理技术进展5

?综 述? 收稿日期:2002211201 基金项目:广东省环保基金资助项目(粤环1999216) 作者简介:徐科峰(1977-),男,浙江仙居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化学与 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及其治理技术进展 徐科峰1,李 忠1,何 莼1,奚红霞1,赵月春2 (11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21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大部分持久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具有致癌性、致突变和致畸变作用,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 害。本文阐述了POPs 的各种性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的污染来源、国内外面临的污染现状及其处理和销毁技术进展,着重阐述了对被POPs 污染的土壤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的技术,以及关于废气、污染土壤和水中二恶英类物质的治理技术。 关 键 词:持久有机污染物;性质;二恶英;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50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644(2003)0420029206 H ealth H azard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and Its Progress in T reatment T echnologies XU Ke 2feng 1,L I Zhong 1,HE Chun 1,XI Hong 2xia 1,Zhao Yue 2chun 2 (11Institute of Chem.Eng.,South China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 hou 510640,China ; 21Depart ment of A pplied Chemist ry ,South China U niversity of A griculture ,Guangz hou 510640,China ) Abstract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are one of hots po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es ,and now POPs have became one of world 2 wide problems.In this paper the properties and the hazard to human πs health of 12POPs on UN EP control list are described.POPs are semi 2volatile ,toxic ,bioaccumulative and persistent in the environment.At the same time ,main sources of POPs are described .Treat 2ment technologies of POPs are reviewed.Es pecially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remediations of soils contaminated by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and the treatment technologies for dioxins contamination of waste gases ,soils and water are em phasized. K ey w ord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properties ;dioxins ;treatment technology 1 前 言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 简称POPs ,指的是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具有很长的半衰期,且能通过食物网积聚,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机化学物质。目前世界上POPs 物质大概有几千种,大都为某一系列物或者是某一族化学物[1]。一般将POPs 分成三类[2]:杀虫剂、工业用化学药品及工业过程和固体废弃物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瑞典政府于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联合主持召开全权代表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90个国家 的代表签署了旨在禁止和/或限制使用12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批公布的目前迫切需要进行控制和治理的POPs 物质。本文将介绍这12种物质的有关性质、毒性及其危害,并阐述了国内外POPs 的污染起因、现状和治理技术进展。 2 POPs 的性质 一般可以将POPs 的性质简单概括如下[3,4]:211 高毒性 POPs 物质在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例如,二恶英类物质中最毒者的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0倍以上,号称是世界上最毒的化合物之一,每人每日能容忍的二恶英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pg ,二恶英中的2,3,7,8-TCDD 只需几十皮克就足以使豚鼠毙命,连续数天施以每公斤体重若干皮克的喂量能使孕猴流产。POPs 物质还具有生物放大效应,即使是

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简述土壤污染及其 防治措施

结课论文 题目: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姓名:程旭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农学系 年级专业:级园艺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王玉芬 12月31日 摘要 本文在综述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和修复方法。指出了当前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严峻,危及粮食生产、食物质量、生态安全、人体健康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认为以预防为主,预防、控制和修复相结合是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土壤环境保护策略。 关键词:土壤污染,预防,控制,修复

引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土壤资源承受的因人口增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土壤退化、气候变化和污染种种等的压力逐渐增大。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它要素的关键环节,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但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有的地方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也会进入土壤,使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污染问题之一。不断恶化了的土壤污染态势,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防治土壤污染刻不容缓。 1土壤污染的含义和特点 1.1 土壤污染的含义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其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其危害 环境监测与评价1001汪文 【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本文介绍了POPs的定义、性质、特点,分析了POPs的来源及其危害。还举出了持久性污染的例子。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特性,危害 POPs的定义 POPs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1】POPs的性质 POPs物质具有抗光解性、化学分解和生物降解性,例如,二恶英系列物质其在气相中的半衰期为8~400天, 水相中为166天到2119年, 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约17年到273 年。这是最主要的性质之一。其次就是,POPs 物质在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例如,二恶英类物质中最毒者的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0倍以上,号称是世界上最毒的化合物之一,每人每日能容忍的二恶英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pg ,二恶英中的2,3,7,8-TCDD 只需几十皮克就足以使豚鼠毙命,连续数天施以每公斤体重若干皮克的喂量能使孕猴流产。【2】POPs物质还具有生物放大效应,POPs也可以通过生物链逐渐积聚成高浓度,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POPs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POPs可以通过风和水流传播到很远的距离。POPs物质一般是半挥发性物质,在室温下就能挥发进入大气层。因此,它们能从水体或土壤中以蒸气形式进入大气环境或者附在大气中的颗粒物上,由于其具持久性,所以能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而不会全部被降解,但半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层中,它们会在一定条件下又沉降下来,然后又在某些条件下挥发。 POPs的特点 POPs的特点之一——收放性:它的特点是通过食物链可以逐级的放大,

土壤环境工作总结.doc

土壤环境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在局党组领导和省厅的指导和全体土壤岗成员共同努力下,认真执行管理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19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本岗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主要完成工作情况 一是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监管,建立第一批1宗污染地块名录,落实风险评估。发布土壤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报请县政府与3家单位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相关措施和企业责任。二是开展粉煤灰、炉渣、电石渣、污泥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调查。编制上报我县禁塑方案,目前待县两办印发。排查非法加工利用洋垃圾企业,目前我县未发现该类企业。三是减少生活垃圾污染,联合综合行政执法局启动7座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四是对大丰1处废油倾倒点应急处置,实施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整治,继续协助公安部门办理3宗非法排放危险废物污染环境案件。五是建立土壤污染防治联系会议制度,完善管理体系。开展年度土壤环境综合治理,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申报3宗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纳入省级项目库。六是强化危险废物日常监管,对辖区内36家危险废物产生及经营单位进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考核结果全部达标。完成危险废物年度管理计划备案113家,完成年度申报登记企业99家。七是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按照《海南省重点行业企业用

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案》,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辖区内30个地块开展用地基础信息调查工作,另外根据我县实际情况,自行增加2个地块,有根据此项工作最新要求,对比二污普企业名单,筛查补全又增加了海南华塑石化有限公司、海南广海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制胶厂、海南美亚实业有限公司马村中转油库、海南福山油田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马村油库、洋浦中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5宗地块,增补地块的信息调查和系统录入工作已经全部通过国家系统的审核。 二、存在问题 一是我县土壤环境专业监测人员配备和监测仪器欠缺,无法自行开展土壤环境质量基本项目监测,土壤环境监测能力亟待加强。二是管理工作基础薄弱。相对于大气、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土壤、固体废物、化学品和重金属环境污染基础信息数据几乎空白,无法为管理提供业务和技术支持,急需开展大量的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初步调查和详查等工作,摸清家底。三是我县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全过程监管落实不到位。 三、2020年工作计划 一是根据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方案要求,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初步采样调查;二是开展老城工业园区周边农村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调查;三是完成澄迈县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调度评估;四是完成澄迈县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评估。五是对涉重金属矿采选、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电镀、固废处理等重点行业开展企业调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负面清单

环境土壤学

环境土壤学 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40(理论24,实验16) 学分:2.5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实验)。 中文简介: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调控技术的一门学科,主要讲授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环境意义,土壤圈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土壤污染及污染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污染土壤的修复等内容。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既是环境地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土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作为自然体、生产资料和环境条件的“环境土壤”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掌握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反应行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土壤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以及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化途径、有效防治技术及治理方法,为学好环境科学类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农业环境生态建设、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学习环境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利用环境土壤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为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土壤的基本形成过程,正确认识土壤的基本性质和环境功能,理解、掌握土壤圈元素循环及其环境效应,掌握土壤污染的来源及污染类型,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了解污染土壤修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学生讲授等,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讲授与提问、引导和自学、观察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能相互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实物、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视频手段等有机结合,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图像、动画和视频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

土壤有机物污染及其治理技术

土壤有机物污染及其治理技术 发表时间:2019-01-15T11:20:58.94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作者:冯朋远 [导读] 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面对土壤污染,应坚持预防为主 冯朋远 山东省环科士壤生态发展中心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面对土壤污染,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根据我国发展现状,建立相适宜的土壤污染治理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由于土壤污染自身的特点很难引起公众关注,所以在预防和治理土壤污染的同时还应加强土壤污染科普与宣传,充分利用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公众参与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使土壤污染防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关键词:土壤有机物污染;治理技术 引言 尽管国内外已经开发出几十种物化和生物方法用于治理石油污染的土壤,但由于污染物和土壤本身性质的多样性使得每一种治理方法只能用于特定的治理场地。因此整合各种土壤治理技术,提高治理效率,减少土壤的二次污染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1.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 1.1重金属污染 土壤中重金属来源于各种各样的渠道,其中包括大气沉降、污水灌溉、工业固体废物堆放不当、采矿活动和使用农药和化肥等。污染物中包含具有生物毒性的金属如:Hg、Cd、Pb、Cr、As等;也包含只对特定生物具有毒性的金属,如:Zn,Cu,Ni,Sn,V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壤中重金属的种类和含量不断增加,重金属不易被降解,在食物链中易累积严重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成为学者和大众关注的问题。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化学浸出、化学固定、电动力治理、vitrifytechnology)、生物治理法(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动物吸收降解)。 1.2有机物污染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HOCs)常包含石油烃、多氯联苯、多环芳烃(PAHs)、多氯二苯和一些难以降解的农药。有机物的疏水性使其具有潜在的毒性,致癌性,生物有效性弱,易在食物链中积累,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然成为关注的热点。合成有机化合物种类的多样性及用途的广泛性,使得有机物污染来源广泛,如食品的生产和保鲜、工业制造,以及人类和动物医疗保健均有大量有机污染物产生,这迫使研究者在土壤有机污染治理上做了大量工作,接下来将简要介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治理方法。 2.土壤有机物治理方法介绍 2.1物理化学治理方法 溶剂清洗土壤是一种用单一溶剂或多种溶剂混合物萃取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非原位修复法。常采用溶剂有:水与其他溶剂的混合溶液、共溶剂、表面活性剂。近年来溶剂的无毒性和生物有效性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大量研究提出用环糊精(CDs)和植物油等作为无毒萃取溶剂。土壤清洗——水+有机溶剂/共溶剂。水与有机溶剂共同作用萃取土壤中的 PAHs 等污染物,学者已经做出大量研究,常采用一种或多种有机溶剂与去离子水混合萃取或清洗土壤中的污染物,文献中提到的有机溶剂有:乙醇、丙醇、三氯甲烷、环己烷、戊烷、丙酮、甲苯、石油醚等。 2.1.1溶剂清洗 2.1.2土壤淋洗(SoilFlushing) 土壤淋洗是在受污染的土地上,通过添加萃取剂提高土壤中非水相有机污染物的流动性,加强污染物从土壤中脱附原位治理技术。土壤性质,污染物性质及饱和度严格制约该治理方法的有效性。土壤淋洗效果的差异性主要取决于选取萃取剂的不一样,必须根据实际污染情况选取。也有研究者用电动力和表面活性剂辅助土壤淋洗治理,这样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2.2化学氧化 化学氧化可用于治理有机物污染的土壤。氧化剂从常见的Fenton试剂与臭氧到不常见的过氧酸、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和活性过硫酸钾钠。Flotronetal.在研究Fenton试剂解吸和降解土壤中的荧蒽时,虽然对污染物有很好的降解作用,但是在该过程中产生具有极强毒性的副产物。Kawaharaetal.用Fenton试剂处理杂酚油污染的土壤,结果发现有机物种类反而增多。这表明Fenton试剂有可能只是初步治理,将难降解的污染物转化成分子量较小的化合物。 2.3光催化降解 光催化降解是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光催化剂促进土壤中有机物的氧化反应。该项技术已广泛用于废水处理,也有学者将其应用于饱和烃污染土壤治理。Zhangetal.在使用紫外光照射下用TiO2作光催化剂降解土壤中的菲、蒽等有机物,发现该方法促进了有机物的降解。在过程中尽管产生了TiO2的多种衍生物,但对有机物的降解没有影响,土壤的pH在酸性条件下有利于对有机物的降解。 2.4电动力治理 电动力原位治理技术是在土壤两端添加电极产生低直流电,让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核素和部分有机污染物)移动至相反电极。在污染物移动的过程中电渗流起主要作用,因此需要提供溶解剂。常用的溶解剂有:表面活性剂(3%Tween80,lgepalCA-720),共溶剂(20%n-butylamine),环糊精(10%HPCD);实验所用的电压是在2.0VCD/cm的周期性电压范围内。R.E.Saicheket.al在研究中发现阳极的pH影响荧蒽在高岭土中的溶解和迁移,两端电极的pH是电动力治理中需要关注的因素。 2.5微生物治理法 由于微生物治理成本低廉,在废水处理上受到广泛关注。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微生物条件将影响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三种途径:有氧降解、无氧降解、厌氧降解。一些合成的化学物质生物可利用性差只有特定的微生物菌落和酶才对其起作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_POPs_及其生态毒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收稿日期:2002-03-25 作者简介:苏丽敏(1976-),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有毒有机污染物生态毒理研究。 ?综述?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 Ps )及其生态毒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苏丽敏,袁 星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 P s )是一类具有持久性、易于生物富集、对人和生物具有毒性的有机污染物质。PO P s 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们对人和生物具有免疫毒性、内分泌毒性、生殖发育影响、致癌性以及其它一些毒性效应。因此应加强PO P s 生态毒性的研究。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态毒性;生物测试;Q SA R 模型 中图分类号:X 1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41(2003)09-0062-03 在过去的40年中,由于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化学品越来越多,人们对这些化学品的警惕性也在不断提高。一类被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物质已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因为这类物质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健康和环境问题。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毒性,对于这类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又称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简称 PO P s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 N ECE )[1] 将它们定义为是一类具有毒性,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在环境中能够持久存在,且能通过大气运动在环境中进行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199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需要采取国际行动的首批12种PO P s ,即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DD T 、氯丹、六氯苯、灭蚁灵、毒杀酚、七氯、PCB s 、PCDD s 和PCD F s ,前9种是农药,PCB s 是工业化学品,PCDD s 和PCD F s 是化学产品的杂质衍生物和含氯废物焚烧的产物。 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 2.l 持久性 PO P s 在环境中难于发生化学分解和光解,也难 于被生物降解,因此它们一旦排到环境中,可以在水 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中长久存在,这是PO P s 的一个重要特征。 2.2 具有远距离传输的特性 PO P s 具有半挥发性,这一特性使得它们易于从土壤、生物体和水体中挥发到大气中并以蒸气形式存在或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又由于它们在气相中很难发生降解反应,所以在沉降前,会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这一特性使PO P s 的影响不仅局限在使用地,而且影响到全球范围,尤其是极地地区。2.3 具有生物蓄积性 PO P s 是亲脂疏水性物质,又不易发生化学反应和代谢降解,这就意味着它们易于进入生物体的脂肪组织中,并且积累的浓度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升高,即生物放大作用,这种作用可使最高级哺食者体内的PO P s 浓度比环境中的浓度高很多个数量级。 影响PO P s 在生物体内蓄积量的因素主要有:(1)化合物氯取代的位置和氯取代的多少[1]。总的说来,随着氯的增加,代谢速率减慢,容易蓄积。氯取代的位置也很重要,邻、对位有氯取代的PO P s 的代谢速度较慢,毒性较大。(2)与生物体本身有关。①与生物体在食物链中的位置有关。营养级别越高,所受的毒害就越大。②与摄食方式有关。即使同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由于摄食方式的不同,受污染的程度也会不同。研究发现:在PCB 、DD T 、毒杀酚和氯丹污染的地区,以高级哺食者海豹为食的加拿大海象要比以软体动物为食的海象受到的污染严重[2]。③与生物的代谢特征有关。生物体代谢特征的差异会导致PO P s 在不同生物体内的滞留时间有较大的差异。如二恶英在鼠体内的半衰期只有几周,而在人体内却长达7-9 第25卷 第9期 重 庆 环 境 科 学 2003年9月

有机废气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

有机废气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 在环保工作中,还常使用降尘、飘尘和总悬浮微粒(T.S.P)的概念。降尘是指空气中粒径大于lOym的固体粒子,靠重力作用能在较短时间内沉降到地面。由于粒径小于10mm 的固体粒子不易沉降而能长期飘浮在空气中,故称飘尘。总悬浮物(T.S.P)系指空气中粒径小于100pm的固体粒子。 在实际工作中,以及国内外一些文献资料中,常常未对“粉尘”、“飞灰”、“烟”、“雾”等名词作严格区分,多统称为“粉尘”或“烟尘”。本书中,对工业过程产生的气溶胶顆粒,常以“粉尘”称之,对燃烧过程所产生的固体粒子常称为“烟尘”。 气态污染物气态污染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类。无机气态污染物有硫化物(S02、S03、H2S等)、含氮化合物(N0、N02、NH3等)、卤化物(Cl2、HCl、HF、SiF4等)、碳的氧化物(C0、C02)及臭氧、过氧化物等。 有机气态污染物则有碳氢化合物(烃、芳烃、稠环芳烃等)、含氧有机物(醛、酮、酚等)、含氮有机物(芳香胺类化合物、腈等)、含硫有机物(硫醇、噻吩、二硫化碳等)、含氣有机物(氣代烃、氯醇、有机氯农药等)等。 直接从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与空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污染物之间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在大气污染中受到普遍重视的二次污染物主要有硫酸烟雾(sulfurous smog)、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和酸雨(pH〈5. 6的大气降水)。 硫酸烟雾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含硫化合物在有雾、重金属飘尘或氮氧化物存在时,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雾和硫酸盐气溶胶。光化学烟雾则是在太阳光照射下空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氧化剂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淡蓝色烟雾。其主要成分是臭氧、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醛类及酮类等。大量SO2和NO..排人大气后进一步氧化,被大气降水吸收成为酸性降雨返回地面,称为酸雨。酸雨目前已经酿成国际公害。有一些气体,例如CO2、氟氯烃类等,过去并不视为大气污染物加以控制,近年的研究发现,它们在全球气候变化中产生重大影响,氟氯烃类气体破坏臭氧层,过多的CO2则使大气温度升高,因此现在也作为大气污染物限制排放。 https://www.360docs.net/doc/ed3940655.html,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摘要: 重金属作为一种持久性污染物已越来越多地被关注和重视. 重金属矿山的开采利用是造成当今世界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已经严重威胁和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从我国重金属的利用入手,总结了我国近几年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分析了重金属污染物进入环境介质的途径和方式. 为促进我国矿业开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对重金属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出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重金属; 利用; 重金属污染 引言 所谓重金属污染,是指由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引起的环境污染. 重金属矿山的开采及其产品的利用是重金属污染的重灾区,也是全球重金属污染的源头所在,对于矿山环境,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农作物和人. 其主要原因在于重金属被排入环境后具有永久性,且有明显的累积效应.随着人们对金属矿产品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大,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重金属污染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 以云南铅锌矿为例,云南拥有国内储量最大的兰坪铅锌矿和国内品位最富的会泽铅锌矿,它的开采量日益增大,产生的环境问题也随之日益增多,由于云南铅锌矿山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工艺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和个体私营企业没有专门的尾矿坝,尾矿、废水随意排放,加之由于当地开发无序,滥采滥挖,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矿山特别是铅锌矿山老化,品位下降,开采难度增大,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并使得生态环境的修复、改造和维护难以进行。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定义 重金属系指密度4.0以上约60种元素或密度在5.0以上的45种元素。但是由于不同的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毒性差别很大,所以在环境科学中人们通常关注锌、铜、钴、镍、锡、钒、汞、镉、铅、铬、钴等。砷、硒是非金属,但是它的毒性及某些性质与重金属相似,所以将砷、硒列入重金属污染物范围内。由于土壤中铁和锰含量较高,因而一般不太注意它们的污染问题,但在强还原条件下,铁和锰所引起的毒害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带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常识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常识 一、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定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英文缩写为POPs,是指具有高毒性,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可生物积累,能通过空气、水和迁徙物种进行长距离越境迁移并沉积到远离其排放地点的地区,随后在那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积累起来,对当地环境和生物体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2、性质 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4个重要的特性:(1)环境持久性:由于POPs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它们难于被分解。(2)生物累积性:由于其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点,它能在生物体脂肪组织中进行生物积累,在动物和人体内达到中毒的浓度。(3)远距离迁移能力:能通过蒸发作用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传播。(4)高毒性:POPs大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 3、种类 首批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名单的12种

POPs分为3类: 一类是有意生产—有机氯杀虫剂:滴滴涕、氯丹、灭蚁灵、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芬;二类是有意生产—工业化学品:六氯苯和多氯联苯;三类是无意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或燃烧生产的副产品:二恶英(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呋喃(多氯二苯并呋喃)。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危害? POPs之所以成为当前全球环境保护的热点,正是由于其能够对野生动物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危害,典型地包括: 1、对免疫系统的危害 POPs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影响巨噬细胞的活性、降低生物体的病毒抵抗能力。研究表明,海豚的T细胞淋巴球增殖能力的降低和体内富集的滴滴涕等杀虫剂类POPs显著相关,海豹食用了被PCBs 污染的鱼会导致维生素A和甲状腺激素的缺乏而易感染细菌。一项对因纽特人的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婴儿的健康T细胞和受感染T细胞的比率与母乳的喂养时间及母乳中杀虫剂类POPs的含量相关。 2、对内分泌系统的危害 多种POPs被证实为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质,

中国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及土壤修复行业概况-土壤环境污染现状

中国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及土壤修复行业概况 -土壤环境污染现状 一、中国土壤环境污染现状 (一)土壤环境污染总体情况 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 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二)土壤污染物超标情况 1、无机污染物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 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 无机污染物超标情况

2、有机污染物 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3 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5%、1.9%、1.4%。 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污染状况 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林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0.0%,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5.9%、1.6%、1.2%和1.3%,主要污染物为砷、镉、六六六和滴滴涕。 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0.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7.6%、1.2%、0.9%和0.7%,主要污染物为镍、镉和砷。 未利用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1.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

常见8类水体污染物的危害

常见8类水体污染物的危害环保知识:悬浮固体 固体物会淤塞排水道,窒息水底栖生物,破坏鱼类的产卵地。 悬浮小颗粒物会堵塞鱼类的腮,使之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颗粒物含量高时会使水中植物因见不到阳光而难以生长或死亡。 悬浮固体物会降低水质,增加净化水的难度和成本。 现代生活垃圾中的难降解固体成分(如塑料包装)进入水体之后,会使水生动物误食后死亡。 有机质和病原体(存在于食物、植物、粪便、动物尸体中的有机成分)

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危及鱼类的生存。 导致水中缺氧而使需氧微生物死亡。这类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维持水体的自净功能。它们死亡的后果是:水体发黑,变臭,毒素积累,伤害人畜。 重金属(汞、铅、镉、镍、硒、砷、铬、铊、铋、钒、金、铂、银等) 对人、畜有直接的生理毒性。 用含有重金属的水来灌溉庄稼,会使作物受到重金属污染,致使农产品有毒性。 沉积到水体底部,通过水生植物或微生物进入食物链,经鱼类等水产品进入人体。

合成化学品(如:苯酚、多氯联苯、二恶英、呋喃等) 这类合成化学品多数是难降解、对水生动物和人有毒性的物质(致癌、干扰内分泌系统、扰乱生殖行为、影响免疫系统等)。它们进入水体会危害水中生物,尤其是引起生物的繁殖行为发生明显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水体的生态系统。 它们的毒性会积累在水生生物体内,通过食物链进入其它生物体,最终进入人体。 它们污染过的水体难以被净化,使人类的饮水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 酸性废水 降低水体的pH值,杀死幼鱼和其它水生动物种群,并使成年鱼类无法繁殖。

酸化的水体使金属和其它有毒物质更易溶解于水中,这会进一步损害水体的生态系统。 酸化作用会杀死一些大型的鱼类。 酸化水体中水生生物的灭绝会使依赖它们为食物的其它物种(比如一些鸟类)的灭绝。 磷酸盐 增加水体中藻类生长所需的重要元素磷,因而引起藻类疯长。 导致水体中细菌大量繁殖。疯长的藻类死亡之后成为水体中细菌的营养,于是细菌迅速增殖。 致使鱼类死亡。大量增殖的细菌会消耗水中的氧气,水体缺氧会引起鱼类死亡。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摘要:土壤污染已成为世界性问题,笔者收集了我国大量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得出了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也相当严峻的结论。土壤污染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并危害人体健康。我国土壤污染危害巨大,污染程度在加剧,但污染防治基础相当薄弱。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的分析,揭示土壤污染防治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切实保护土壤资源及加强土壤保护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土壤污染;污染现状;重金属; 污水灌溉 ; 固体废弃物; 有机农药 1 引言 目前大陆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受矿区污染土地达200万公顷,石油污染土地约500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约5万公顷,“工业三废”污染耕地近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达330多万公顷。土壤污染使全国农业粮食减产已超过1300万吨,因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其他类型的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难以估计。由于污染,土壤的营养功能,净化功能,缓冲功能和有机体的支持功能正在丧失。土壤是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综合性自然资源。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加强研究,采取措施,切实阻止土壤污染继续扩大的趋势,清除被称为“化学定时炸弹”的土壤污染。 2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2.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逐年扩大。根据农业部环保监测系统对全国24个省市,320个严重污染区约548万公顷土壤调查发现,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对全国粮食调查发现,重金属Pb,Cd,Hg,As超标率占10%。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大多数微生物不能使之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2.1.1 随着大气沉降进入土壤的重金属

土壤有机污染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土壤有机污染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概括介绍了土壤修复技术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讨论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着重介绍了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技术,探讨其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研究方向。 关键词:土壤;有机污染;生物修复 第一章前言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污染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土壤污染面积不断扩大,污染程度不断加深。其中有机污染物是土壤中普通存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可通过化肥及农药的大量施用、污水灌溉、大气沉降、有毒有害危险废物的事故性泄露等多种途径进人土壤系统,造成土壤严重污染和地表水及地下水次生污染,已引起各国政府及环境学界的广泛关注[1]。例如多氯有机物DDT带来的环境污染[2];农用污泥造成土壤的多环芳烃(PAHs)污染[3];农用地膜导致土壤的邻苯二甲酸酯(PAEs)污染[4]等。因此,土壤有机污染的清洁与安全利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环境的技术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电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技术等[5]。 第二章土壤有机污染修复技术类型与方法 2.1生物修复方法 2.1.1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 生物修复是一项清洁环境的低投资、高效益、便于应用、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技术。Hamer[6]将生物修复的概念定义为:“利用特定的生物(植物、微生物或原生动物)吸收、转化、清除或降解环境污染物,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生物措施。”生物修复包括两方面内容:(1)利用具有特殊生理生化功能的植物或特异微生物在原位修复污染场所(土壤或水体);(2)应用生物处理或生物循环过程,通过精心设计与合理应用阻断或减少污染源向环境的直接排放,将过去曾受到污染的场所通过生物过程得以恢复,或清除新近排放的污染物。 土壤的治理技术按处理种类分物理治理方法、化学治理方法、微生物治理方法及植物治理方法等。其中生物修复主要指后两种。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处理、修复技术大致可分成3类[7]:(1)植物对污染物修复;(2)微生物对污染物修复;(3)植物-微生物的联合修复。按处理空间可分为原位生物修复(In-situ bioremediation)和异位生物修复(Ex-situ bioremediation)2种。原位生物修复是指对受污染的介质(土壤、水体)不作搬运或输送,而在原位污染地进行的生物修复处理,修复过程主要依赖于被污染地自身微生物的自然降解能力和人为创造的合适降解条件;异位生物修复是指将被污染介质(土壤、水体)搬运和输送到它处进行生物修复处理。 2.1.2植物修复技术

最新5-1土壤环境污染

5-1土壤环境污染

5-1 土壤环境污染 本章内容提要: 一、土壤的环境学意义及特征 二、土壤的污染、自净及污染物的转归 三、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四、土壤质量标准和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五、土壤环境防护与卫生监督监测 土壤在生物圈中的地位: 第一节土壤的环境学意义及特征 一、土壤在自然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1.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重要环节; 2.土壤是结合环境各要素的枢纽; 3.土壤是陆 地生态系统的 核心及其生物 4. 链的首端: 4. 土壤是许多有害废气物的处理和容纳场所。 二、土壤的特征 物理学性质 1.土壤颗粒: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排列状态决定土壤的孔隙率、透气性、渗 水性、容水性和毛细管现象等许多物理特性。 土壤质地的种类及其特征

2.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主要含有: O2、CO2、NH3、H2、CO 、H2S 等。 土壤通气性: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空气量,与大气压、土壤深度和湿度有关。 3.土壤水分 地下水位高,易引起地面潮湿, 形成 沼泽,不利于土壤中有机物的无机 化。 4.土壤容水量

指一定容积的土壤中含有水分的量,土壤容水量大,其渗水性和透气性不良,不利于建筑物防潮和有机物的无机化。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1.土壤颗粒土壤颗粒越小,容水量越大。 2.土壤腐殖质腐殖质多,其容水量大。 5.土壤渗水性 指水分渗透过土壤的能力。土壤颗粒越大,渗水性越大。如渗水过快,不利于地下水的防护。 6.土壤的毛细管作用 指土壤中的水分沿着孔隙上升的作用。土壤孔隙越小其毛细管作用越大。建筑物地面和墙壁的潮湿现象和土壤的毛细管作用有关。 化学特征 1. 土壤的无机成分 土壤中的无机成分由地壳岩石的组成所决定,构成土壤的主要元素含量百分比与其在地壳中相类似。 人体内的化学元素和土壤中化学元素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关系。 两个重要的名词 土壤背景值(background level):又称为本底值,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污染物的危害.doc

污染物的危害 一、COD 化学需氧量. 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 的氧化剂量。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水中 的还原性物质有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 但主要的是有机物。因此,化学需氧量(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 COD是化学需氧量的代号,表示在强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 氧化一升污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可大致表示污水中的有机 物量。 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水中的还原性物质 有各种有机物(为主)、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因此, 化学需氧量(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 指标。COD越高,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有毒的有机物进入水体),不仅危害水体的生物如鱼类,而且 还可经过食物链的富集,最后进入人体,引起慢性中毒。如滴 滴涕的慢性中毒能影响神经系统,破坏肝功能,造成生理障碍,甚至可能影响生殖和遗传,产生怪胎和引起癌症等。 我们常说的富营养化就是水体中营养物质(主要是氮磷

等)过多所引起的。有机物过高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会导致湖 泊湿地退化,打破水生态平衡,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从而 影响到整个生态圈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2、氨氮 我国氨氮排放量远远超出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污染负荷 压力大是造成目前地表水体氨氮超标的最主要原因。氨氮已超 过COD成为影响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的首要指标,氨氮是否纳入 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直接影响COD污染减排工作的环境质量绩效。 氨氮污染物对水环境的综合影响较大 水体中的氨氮是指以氨(NH3)或铵(NH4+) 离子形式存在 的化合氨。氨氮是各类型氮中危害影响最大的一种形态,是水 体受到污染的标志,其对水生态环境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 与COD一样,氨氮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氨氮氧化分 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发黑发臭。氨氮中的非离子氨是 引起水生生物毒害的主要因子,对水生生物有较大的毒害,其 毒性比铵盐大几十倍。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氨氮可被微生物 氧化为亚硝酸盐氮,进而分解为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与蛋白 质结合生成亚硝胺,具有致癌和致畸作用。同时氨氮是水体中 的营养素,可为藻类生长提供营养源,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发生 的几率。 氨氮是总氮在自然水体中的存在形式之一,控制氨氮有利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第二章污染物控制技术 6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6.1 土壤污染 (2) 6.1.1 土壤污染的定义 (2) 6.1.2 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3) 6.1.3 土壤污染的特点 (5) 6.1.4 土壤污染的危害 (5) 6.2 土壤污染及治理 (6) 6.2.1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6) 6.2.2 土壤污染治理 (7) 6.3 修复技术 (9) 6.3.1 热力学修复 (9) 6.3.2 热解吸修复技术 (9) 6.3.3 焚烧法 (10) 6.3.4 土地填埋法 (10) 6.3.5 化学淋洗 (10) 6.3.6 堆肥法 (10) 6.3.7 植物修复 (10) 6.3.8 渗透反应墙 (10) 6.3.9 生物修复 (10)

6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6.1 土壤污染 土壤是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是处在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被称为土壤圈。土壤圈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土壤固相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矿物质约占土壤固体总重量的90%以上,而有机质约占固体总重量的1%~10%。土壤液相是指土壤中水分及其水溶物。土壤中有无数孔隙充满空气,即土壤气相。典型土壤约有35%的体积是充满空气的孔隙,因而土壤具有疏松的结构。 土壤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土壤作为一项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二是土壤对于外界进入的物质具有同化和代谢能力。由于土壤具有这种功能,所以人们肆意开发土壤资源,同时将土地看作人类废物的垃圾场,而忽略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由于这种原因,人类面临着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以及土壤污染等诸多问题。其中,土壤污染的形势极为严峻。 6.1.1 土壤污染的定义 6.1.1.1 土壤背景值 土壤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土壤背景值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成土过程的产物,地球上的不同区域,从岩石成分到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实质上它是各自然成土因素(包括时间因素)的函数。由于成土环境条件仍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特别是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随之不断地增强和扩展,目前已难以找到绝对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因此,现在所获得的土壤背景值也只能是尽可能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数值。 研究土壤背景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之后的组成、数量、形态和分布变化,都需要与背景值比较才能加以分析和判断,所以土壤背景值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特别是土壤污染综合评价的基本依据,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也是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的依据。另外,在土地利用及其规划,研究土壤生态、施肥、污水灌溉、种植业规划,提高农、林、牧、副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环境医学等方面,土壤环境背景值也是重要的参比数据。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土壤背景值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以及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西北黄土、西南红黄壤等的土壤和农作物的背景值研究。 6.1.1.2 土壤环境容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