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育学简答题:(58-82)

58、高等教育所具备的文化功能?
答: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首先,文化是社会精神生产的产物,而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从事精神生产的最重要部门之一。其次,高等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各种文化的功能。再次,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都比较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已有文化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这是实现学校更新文化功能的最根本的方面。

59、高等学校职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答:1、18世纪以前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2、19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3、19世纪末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

60、高等学校各职能之间关系。
答: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4、上述现代高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6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答: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人向什么方面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2、社会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内涵。
答:1、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2、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则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个人本位目的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及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通教育。

6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答:1、发展速度要适度;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4、发展终生教育。

64、高等学校学制建立的依据。
答: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在人类社会上早期,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组织还没

有正式形成。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出现了一些早期的学校,但这些初期的教育机构还不能够形成完整的体系,学校间也不存在严格的高等、中等、初等的级别。到了近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2、学制的建立要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任何社会对教育机构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有一定的思想和规格要求,以维护本阶级的政治利益,这主要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性质和办学任务上。3、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是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分段以及学生入学年龄、修业年限的基本依据,它体现了统一性的原则。

65、高校教师职称与职务的区别与联系。
答:1、职称是指不同学术水平的大学教师的职位称呼;而职务是指教师被聘任后从事某个岗位工作所应承担的职责与任务。 2、职称和职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职称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学术或技术能力水平以及工作水平,而职务是指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的岗位。职称一经确定,终身享有,但职务则有任期限制。受聘人的任职资格审定,是由相应级别的教师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来执行。

66、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与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
答: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开展师范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热门话题。建立和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下面对相关的主要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资格制度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等作简要阐述。教师是人类社会一门很古老的职业,但是长期以来,教师职业并不被认为是一门专业。因此,长期以来,教师职业的非专业化,或专业化。在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备受关注的重要环节。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也表明,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再好的课改方案也难以发挥其优势,因此,必须坚持培训先行,做好全方位、分层面、按阶段分时期的教师培训工作。(书本无此标题内容,实属个人归纳)

67、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三种模式。
答: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68、西方国家高校权力结构的三种模式。
答:西方一些学者通常将西方各国的高校权力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即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

69、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答:1、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

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2、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3、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级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4、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

70、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3、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71、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答: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72、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答:1、在高校师生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2、高校师生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

73、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2、培养目标和规格要实事求是,切忌偏高或偏低;3、培养要求应体现层次、规格的差异性,切忌笼统;4、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可比性。

74、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1、独立性的增强;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75、高校课程的分类方法。
答:1、从学科是分科地组织的还是综合地组织的,即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分类,可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中心)课程;2、从层次构成上看,即以课程对某一专业的适应性和相关性而言,又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3、根据课程规模大小可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76、编制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
答: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77、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意义。
答:1、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2、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机动性;3、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和新课程的不断增加,推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78、高等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步骤。
答: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2、编审试题;3、通过随机抽样编制试卷;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阅卷评分;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79、高校科研的主要特点。
答:1、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学科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2、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3、大学是进行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80、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答: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2、以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来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支持未成名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81、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诸种关系。
答:1、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2、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3、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关系;4、深入性与广泛性的关系;5、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

8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地位与作用。
答:1、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2、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