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论文

中外园林论文
中外园林论文

学生课程论文

2011 - 20012 学年第 2学期课程类型校公选课

课程名称中外园林课程编码********* 班级********** 姓名****

学号*********** 主讲教师 ****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对现代园林的影响

摘要:中国园林艺术的出名,在很大程度是有赖于它所创造的园林景观中所蕴含的种种意境。通过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意境进行园林创作,中国古典园林获得了人们极高的评价。中国古典园林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庞大的园林体系,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思想情怀,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有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是因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标准是对“意境”的追求。“意境”的追求使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含蓄的美、自然的美。

本文以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为研究基础,讲诉“意境”的含义、作用及对园林的影响。隋唐之前,中国的古典园林重在对自然山水的追求和崇拜中。隋唐之后,禅宗思想对造园者的主体—文人士大夫的影响日益加深,特别是精神和审美情趣上的影响更加深远。首先要求园中的景物要贴近自然但又不能机械的模仿自然的风貌,要寄情于景,借园中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情。通过“写意”的造园手法、奇妙的景物布置,让人们进行充分的联想使我们感觉到景物外的思想。另外在古典园林在空间的营造上讲究动与静的结合,在极其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空灵”的感觉。园林的空间越分隔,身临其境的观赏者就能在有限的面积内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感觉。中国古典园林中还讲究“曲”与“直”的结合,线条的美感也影响到观赏者对园林“意境”的感悟。

关键词:意境;中国;古典园林;

目录

中文摘要..........................................。 (2)

目录 (3)

绪论 (4)

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5)

1古典园林的萌芽阶段 (5)

2古典园林的转折阶段 (5)

3古典园林的兴盛阶段 (6)

4古典园林的成熟阶段 (6)

5古典园林的成熟后期 (7)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7)

古典园林艺术对现代园林的影响 (8)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绪论

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在全球经济发生巨变的不利形势下,中国毅然挺立、中流砥柱的风姿让世人深切体会到了中国抗击风险的能力和不屈向上的民族精神。世界的目光除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日益关注外,渐兴刮起的中国风也让世人看到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潮流产生的影响,而作为诠释中国文化意义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古典园林,同样也面临着新一轮的关注和考验。然而在这个讲求信息多元化、交互化的时代,一件好的园林作品如若不能与人们相互交流、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功能服务,带给人们体验上的享受,那就不能算作是成功的作品。另外在西方现代园林的大行其道的形式下,各种风格的园林作品充斥着中国市场,如何为古典园林找到一席之地,摆脱以往固有形象,形成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中式园林,就成为目前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古典园林发展历史和各阶段的特点剖析,从中总结出古典园林存在的价值和历史局限性,并对现代园林的发展和特点进行归纳,着重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上进行探索研究,从设计思想、设计形式以及设计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这类优秀的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园林实例进行举证和分析,从中提炼和总结出现能够使“现代中式”园林得以实现的指导理论原则,从而丰富园林设计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经验,为中国园林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2相关概念及界定

2.1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通俗的说,“文化”是指人们为了征服自然、谋取物质财富而采取的方法、借助的形式、形成的思维;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多种需要而创造的艺术享受、生活乐趣;是指人们为了协调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而创造的法律、道德、行为规范;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自身的认识而产生的自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因为人类又是分地域和种族存在的,所以又指民族精神、爱国思想、乡土情谊等。毛泽东同志也曾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尽管国家与文化并不是完美对应的,可以认为不同国家因为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特定的文化。跨文化研究表明不同国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古典园林数字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应用研究的生活满意感呈现比较稳定的差异性。不仅国家间如此,美国内部不同文化群体间也存在这种差异。哲学家Diener和sub 在1998年提出主观幸福感与经济、社会因素一起,是衡量社会生活质量的三大要素。有的文化中,人们会选择放弃即时的幸福以追求自身文化中更看重的其他目标,如发现与白人学生相比,从亚洲来的美国学生更可能为了学业目标放弃眼前的快乐。 Suhetal 的研究发现在不同文化中一些内部因素比如情感对生活满意感判断的作用也不相同,也让我们知道,控制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具有文化普适性,但是,主观幸福感水平不仅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在不同文化中其平均水平也不同。

2.2 意境的本质

何谓意境,意境是诸多文化、艺术在进行创作、表现和细细品味时的最高美学价值取向之一。意是创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哲学理念,境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意境就是创作者在创作时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简单地说就是创作者将自己的感情,理念和价值取向融入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当中,从而使观赏者能够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欣赏体会到创

造者的思想感情并且产生联想。中国传统哲学理论非常注重“意”的表现,只要把自己心中的“意”表现出来那么就不再在乎原来的客观存在了。《辞海》中对意境的解释:意境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客观存在反应在人们思维中的一种抽象造型观念。

唐代的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写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景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皆张之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简单解释就是一级的境界只能识到山水之貌,二级境界是能体会到诗人借山水之貌抒发的感情,而最高境界就是作者把自己思想、理念和志向寄托于山水之间并赋予山水象征意义,即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我,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上两位先生提到的境界都是主观思想与客观存在的结合,都属于我们提到的“意境”。

3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形成及发展

魏、晋、南北朝后的隋、唐时期的中国国力强盛,文化和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山水画家层出不穷,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在注意对客观事物的写生同时注入了自己的感情思想。唐代的诗人对山野田园等自然风光的描写情有独钟,使读者深深的感受到诗中所表现的悠然、恬静的生活态度。在这个时期,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林己经有了互相渗透的迹象,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园林的“意境”理念渐渐的深入到造园者的内心。

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1古典园林的萌芽阶段

从殷、周到秦、西汉,再到东汉的 1200 年历史,可以算是古典园林的生成期,古典园林的雏形是以为皇宫贵族提供狩猎、祭司场所的“囿”、“台”形式开始的,据《周礼·地官·囿人》郑玄记载:“囿游,囿之离宫,小苑观处也。”段玉裁注:“《释名》曰:‘观,观也,于上观望也。’观不必四方,其四方独出而高者,则谓之台。……高而不四方者,则谓之观,谓之阙也。”早期的“囿”、“台”除了兼顾狩猎、祭司的功能外,也因其天然的山水环境,豢养的珍禽野兽所组成的天然动植物园,成为皇宫贵族们观赏自然风光,栽植奇花异果的场所,而逐渐的具备了园林游览的基本功能。《诗经》中就多次记载有关花草树木作为景观的描写,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但是这一时期的古典园林还处在萌芽阶段,造园活动仅集中在皇家园林,手法受到生产力的影响而比较的简单,仅是对自然山水轮廓的描摹,没有统一的规划,对山水的描摹还仅限于实体的宗教崇拜,未深化到自觉的审美意识上,属于功能性园林。

2古典园林的转折阶段

公元 220—589 年是中国历史上分崩动乱的年代,魏晋南北朝的地方割据,催生了儒、道、佛、玄诸家思想的争鸣。思想的解放为文化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造园艺术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古典园林从此走进了历史的转折点。频繁的战争,使三国、

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相继建立了各自的政权都国,兴建行宫别苑蔚然成风。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已经摆脱了前一时期用于祭司、狩猎的简单功能,而将重心转向了游赏为主。在对自然山水的态度上也从以前简单的模仿向适当的提炼、概括转化。如北魏洛阳华林园,《水经注》描述:“……御坐前建蓬莱山,曲池接筵,飞沼拂席,南面射候,夹席武峙,背山堂上,则石路崎岖,岩嶂峻险,云台风观,缨峦带阜,游观者升降阿阁,出入虹陛,望之状凫没鸾举矣。……”而建章宫内的太液池也是摹拟东海三座仙山而建。在诸子百家争鸣之时,动荡的政治社会也让私家园林有了成长的沃土,一方面达官显贵们利用园林的生产功能来争奇斗富,兴建庄园、别墅。另一方面,一些政坛失意的才子利用园林回归自然的本性来抒发自己隐逸的精神寄托,从而催生了田园风格园林的诞生,其所蕴含的隐逸之情和对炎凉世态的悲怆心理,深刻的影响到了后世私家园林发展创造思路。园林在本质上发生了重大飞跃,由秦汉时期的侧重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转向魏晋时代的作为陶冶情操、安顿心灵的精神居所。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园林被赋予了除功能外更多的感情和艺术因素,对园林的定位也更加的清晰,“园林”一词也正式的出现在诗文当中:“驰骜翔园林。”(晋。左思)“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晋。张翰)。

3古典园林的兴盛阶段

两晋南北朝在经历了三百年的硝烟战火后,在隋文帝的统一下开始了中国复归统一的道路。隋唐时期中国国力昌盛,社会安定繁荣,泱泱大国“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气势,也让皇家园林具有了鲜明的“皇家气派”。开始出现了如隋唐长安城一样的整体规划,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的园林类别。更出现了如西苑、华清宫、九成宫、兴庆宫,一样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这时的私家造园之风也更加兴盛。《画墁录》就记录了当时的兴盛之景:“唐京省入伏,假三日一开印。公卿近郭皆有园池,以至樊杜数十里间,泉石占胜,布满川路,至今基地尚在。省寺皆有山池,曲江各置船舫,以拟岁时游赏。”这时的诗人、画家对造园活动有了更多的干预,将写实和写意的书画创作手法进一步深化,形成了鲜明的文人园林风格,虽然园林的意境表达还未触及,但已经形成了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特点。另外在造园手法上对筑山、理水也有了一定的技巧,杜甫《假山·序》描写到:“一匮盈尺……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嵚岑婵娟,宛有尘外至”。“假山”一词开始在造园活动中普遍运用。昌盛的国情也促生了寺观园林和公共园林的发展,对其有了文献记载,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就描写过一处公共园林的建造。

4古典园林的成熟阶段

从北宋到清初是古典园林发展的成熟阶段,延续隋唐的兴盛,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在保持其辉宏规模的同时,也保持了大自然生态的“林泉抱素之怀”,吸收了私家园林的造园养分,为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的民间造园活动频繁,尤以江南地带最为兴盛,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南方私家园林,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造园家,他们大多是文人阶层,不断丰富的造园经验,促其著书立说。在造园风格上受到宋代书画的影响,园林也呈现出与书画相同的简远、疏朗、雅致的意境,成为园林成熟期的重要标志。在造园手法上,叠山、置石均已呈现出臻于完美的高超技术,形成风格迥异的各家流派,对现实水体形态的描摹也已能达到趋于移缩真景效果,尤其对建筑、水体、植物、山石这些造园要素的巧妙组合,已达到了写意与写实的完美结合,同时催化出如“须弥芥子”、“壶中洞天”等美学观念。

5古典园林的成熟后期

从清乾隆到宣统的一百七十年,是古典园林走向顶峰继而转入衰落的阶段。现存的古典园林实物,绝大多数属于这一时期,所以一般意义上的古典园林,指的就是成熟后期的中国园林。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在沿袭成熟期丰硕成果的同时,受到政权统治者满族人对自然山川特有的眷恋,而开创了新的规划方式——园林化的风景名胜区。如具有“幽燕沉雄之气”的香山静宜园就是典型的北方山岳风景名胜的代表。此时的私家园林有了更为细化的分类,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并且结束了对自然山水单纯的粗放描摹,转而进入微观的精致刻画,将“小中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审美意识进一步的升华。但是相比前一阶段,对园林细部的过分关注把玩和造园理论的停滞不前,使得造园活动缺乏创新性,浮泛空洞,无补于实。这也预示着中国古典园林结束了它辉煌的三千年的历史,开始走向衰退阶段。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中国园林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由于人们审美价值的改变和人们对园林需求的改变,中国的园林被注入了很多新的思想,这些变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我们不能阻止这些的发生,只能顺应改变做出调整。中国古典园林是属于某个人或者某个集体的,而中国现代园林是属于全体国民的。

中国古典园林是集欣赏和生活于一体的艺术空间,而中国现代园林只供人们欣赏和游览,很少或者没有提供人们居住的功能。中国古典园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中国现代园林处于钢筋水泥的城市之间,是为所有市民服务的。

中国现代园林要继承中国古典园林建造时经典的“意境”追求,要体现皇家园林的恢弘气势和私人园林宁静致远的气质,要结合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我们会发现现在城市里的建筑都是简单高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样建筑使用先进的建造技术和更加结实的建筑材料。但是它们太单调乏味了,它们缺少变化、几乎是直线的集合体。置身于这些死气沉沉的高楼大厦之间,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到这些建筑物的设计者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者。所以,我们现在的园林就要将现代的建筑手段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取向结合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进步,人们要求现代的园林要以人为本,要塑造生态的园林。什么是园林的以人为本,简单说就是开放的、贴近自然园林,现代的都市人口膨胀,我们的园林不能再像中国古典园林那样只为少数人服务,它们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大众,所以园林要做成开放式的、大众型的。这样人们就能更直接的接近园林,贴近自然。现代园林为什么要是生态型的呢?现代城市人口、空间、资源和环境和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的现代园林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的做到贴近自然,做到现代园林集美学、空间景观、生态平衡于一身。

现代园林的建造还要突出时代的精神。这个时代的人们要求贴近自然,要求环境的保护,要求生活的便利,要求尊重人性。这些时代特征在现代园林中都要得到体现才行。那么我们如何创造现代园林的“意境”呢?

首先,我国古典园林的建造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园林的建造者大多是文人士大夫,他们创造出来的园林“意境”是少数人才能体会到的。现代的园林对于现代人来说更为重要,现代的园林为我们提供了接近自然地场所,所以在造现代园林时造园者要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融入“意境”之中。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关注的是自然,现代园林要在关注自然的同时更加照顾人的感受,要以人为本,从人的需要出发建造园林。

其次,要建造生态型的园林。现代社会告诉发展,要求我们园林要不光要包含自然意识,要将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结合起来构成生态平衡的园林,要注意科学性、艺术性、生态性这三种新概念融入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中,使“意境”的含义更加广阔。在现代园林“意境”的追求中我们还要关注现代文化艺术的作用,现代文化艺术不仅能使现代园林的“意境”具有时代感和时尚性,还能和现代人的思想产生共鸣,让人们更容易接受现代园林“意境”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时代发展了,科学发展了,文化也发展了,我们园林的创造也不能再走中国古代的老路,现代园林“意境”追求的含义也比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含义更加广阔,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园林“意境”营造时即要吸取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思想理念和营造手法,并加以选择性的使用,更要关注时代的变化,将新思想、新方法拿来注入“意境”之中,为我国园林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尽到应尽义务。

古典园林艺术对现代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所取得的成就,使它不但在历史上已被外国所借鉴或吸取,直到现在,它仍然还保持着极大的魅力。众多的私家园林首先通过空间布局来引导气流穿堂入室,形成过堂风;园内挖湖堆山,既有利于排水,便于植物生长,又可在山丘之巅享受微风拂面带来的清爽;而西北叠山、东南理水的风水原则,目的是阻挡冬季寒冷的西北风,同时使夏季的东南风从水面上吹过,更加凉爽宜人。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其自有而系统的特征,中国古典园林多附于各类建筑,与另一半主要功能区合而为一,系统优化。植物通常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种植大量的健康植物,会创造一个清新而充满活力的环境,有助于消减现代家具中各类日用品产生的辐射和静电,也可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建筑提供新鲜空气。总而言之,中国古典园林是综合性大系统,它与其他各类型子系统交织融合。重新认识中国古建筑园林,透过形式,超越诗情画意等浅层内涵,深入实质,廓清主要特征,便可拓出一片新天地。旧的园林形式终将随着新时代的出现而逐渐走向衰落,新型园林也必定是在旧形式的废墟里成长起来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是园林形式衰落、乃至消亡的根本原因,而急功近利、盲目抄袭只能导致各种园林思潮的加速消亡。因此,继承与创新是园林艺术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而它又建立在对古今中外园林艺术的全面了解,尤其是对本土文化和景观资源的深刻理解之上的。惟有继承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勇于创新、融贯中西、博采众长,才能使中国现代园林真正走向健康发展之路。因此 , 我们要辩证的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手法 , 创造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现代园林。只有传承古典园林的精粹,结合中西方现代造园技法,才能更好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以和谐为中心的现代城市园林服务。

结语

在来势汹涌的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大地上遍布的是各种欧美、东南亚等风格的景观作品。文化深厚而富有历史意义的古典园林早已被人们丢弃在历史的车轮之下。更为可惜的是那些经典的造园手法,很少有人能够系统、娴熟的掌握和应用。而经过实践和岁月的历练证明,诸如“相地合宜”的造园手法和“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是最趋近客观真理,并且能够解决当代关注的人性和生态问题的。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不仅仅是为了对历史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景观展现社会需求的同时,还要起到保护和重塑城市历史地段价值的意义。是作为中国本土的设计者对古典园林历史传承延续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宋珊《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中国期刊网 2009.5

[2]李洁《中国古典园林数字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应用研究》中国期刊网 2011.5

[3]柳金英《传承古典建和谐现代园林》中国期刊网 2010.11

[4]路翰鹏《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追求对现代园林的影响》中国期刊网2010.5

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园林艺术在中国 ——以拙政园为例浅析意境的组织规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论文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docx

A大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论文题目苏州拙政园浅析 学号 姓名 联系方式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学年学期 年月日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的东北隅,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园林。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 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 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 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 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 , 每一处景观和设计 , 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可以说 , 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 , 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 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接下来,我从园林构建的山水、地形、植物和建筑四个方面来浅赏一下这一古 典名园。 拙政园在开始营建时 , 由当时的大家文征明主持设计。文征明的总体思路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法乎自然。拙政园所在地原本是一块地势低洼 之地 , 因排水不畅 , 多积水 , 单纯从造园角度看 , 这块地非理想之选。考虑到苏州地 区地下水丰富 , 地势低下利于开池引水, 文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低洼之地大动干 戈如填土等 , 反而巧妙 地以水造景 , 以水彰景 , 以水联景 , 以水为主线 设景布点 , 将 31 处景点 尽数囊括其中。此后描 摹诸景点时即以水为 脉络 , 如“循水而西”、 “至是水曲折而北”、 “水尽 , 别疏小沼”、 “又前循水而东”、“至是水曲折而南”、“至是伏流而南”, 总之, “凡诸亭槛 台榭 , 皆因水为面势”。如此 , 将拙政园内的景点串成一体。时至今日, 拙政园仍 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 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 如中部水面 , 被池中二岛及房屋、曲桥、花木分割为几部分后 , 显得水面流通环回 ,

中外园林景观赏析结课作业

中外园林鉴赏 王佩佩 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 12402010608 1.摘要 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综合艺术品,是通过人工构筑手段加以组合的具有树 木、山水、建筑结构和多种功能的空间艺术实体。我认为园林的结构主要由树木、山水和建筑三项要素所构成。而且三个要素呈有机的组合状态,构成完整的缺一不可的空间艺术境界。比如只有树木,没有人工改造的山水和建筑,则无异于植物园、林场;只有建筑,没有树木及山水,又无异于一般工厂、学校、医院及民居等。三种要素巧妙地熔于一炉,才构成园林这一综合艺术实体。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2.关键词 中外园林建筑特点风格 3.课堂内容 课堂上介绍了很多建筑的鉴赏,包括古罗马的建筑,绝对君主时期的法国园林,伊斯兰建筑的风格,日本造园艺术以及中国江南的四大园林。 古代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在今黎巴嫩)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法国在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推崇古典主义的建筑设计风格,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造型设计极为严谨,普遍采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以规模庞大、造型雄伟的宫殿建筑和纪念性广场建筑群为代表。早期法国古典建筑的主要代表有巴黎罗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由于古典式设计风格的盛行,罗浮宫的东立面被视为恢复古代理性美的典范。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新的宫殿设计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园林艺术上均被当时的欧洲各国效法。被誉为法国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的主要类型,它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点中必须建立的建筑。真寺建筑必须遵守伊斯兰教的通行规则,如礼拜殿的朝向必须面东,使朝拜者可以朝向圣地麦加的方向做礼拜,就是面向西方;礼拜殿内不设偶像,仅以殿后的圣龛为礼拜的对象;清真寺建筑装饰纹样不准用动物纹样,只能是植物或文字的图形。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 ,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 ,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

论中外园林艺术特点比较

论中外园林艺术特点比较 摘要:由于中西方对自然的认知不同、造园思想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审美情趣、造园方法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中西方园林景观在园林类型、园林规模、园林与建筑的关系、造园艺术与美学风格方面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差异;研究; Abstract: In the West as a result of natural cognition is different, gardening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esthetic taste, gardening and different methods and other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western landscape in garden type, landscape scale, landscape and building relationships, garden art and aesthetic style of the great differences.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garden art style; differences; study; 0引言 园林是栽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览休息的风景区, 是建筑向室外空间拓展的一种形式, 自古以来一直是建筑艺术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分支。园林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来烘托建筑的美; 二是利用各种造园元素来再造自然, 为人们提供一个美丽的户外活动场所。正因为如此, 人们又将园林看作是建筑的一种有机延伸。的确, 游览园林是人类最纯洁的乐事, 最能怡悦人的精神。没有它, 宫殿和建筑物不过是粗陋的手工制品而已; 它又是建筑艺术最好的修饰, 能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能怡悦我们的精神, 因而是最完美、最纯洁的艺术之一。 园林艺术创作是按一定的功能和审美需要,将山水、植物、建筑进行有机组合。世界各国均有自己的造园活动,并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园林、古希腊园林、古罗马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伊斯兰园林、日本古典园林等,这些园林都自成体系,有明显的特点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概括地讲,前两种风格最为典型并引人注目,一直成为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的代表。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天成, 西方园林则追求秩序与控制,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1总体布局上的差异 中西园林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山水还是突出建筑。中国古典园林在总体布局上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园林景观构图主体, 其花木配合山水布置,园林建筑亦服从于周围的自然环境, 与山水树木相协调, 并作为陪衬、表现或点缀山水意境的一部分。中国传统造园要求人工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 所以, 在园林设计中遵循“ 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原则。

中国园林鉴赏论文

一、筑山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玩赏艺术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他所筑的良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明代造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清代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二、理池 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 (一)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榭,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

园林鉴赏论文

故宫与苏州园林的异同鉴赏 苗辉 水建电气112 2011011936 关键词:苏州园林故宫建筑特点 故宫:旧称紫禁城。在北京市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名永乐4年(1406年)始建,永乐18年基本建成。迄今560多年历经24个皇帝。虽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仍然保持原来的布局。占地72万多平方米,楼宇90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周围宫墙长约三公里,四面矗立着风格绚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由外朝、内廷之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化、武英两殿为两翼,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利的主要场所。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和奉神的地方。东南面为南北狭长的前庭,有天安门和瑞门,形成宫门前面一长系列建筑的前奏。正门即午门,北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午门后有一方形广场有弯曲的金水河横贯,河上跨五座汉白玉单孔石桥,桥北是九间重檐庑殿顶的太和门,其两侧并列昭德、贞度二门。广场东西有通往文华殿和武英殿的协和、颐和二门。三大殿是外朝的主体建筑,入太和门迎面是面阔11间重檐庑殿顶的太和殿,中间是方形单檐攒尖顶的中和殿,最后为九间重檐歇山顶的保和殿,三座殿建在一个工字形三层汉白玉的台基上,四周廊庑环绕,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丽的建筑群。内廷从乾清门开始,在中轴线上的建筑物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周围的十二座院落。乾清宫东西各有六组自成体系的院落,即东六宫和西六宫东六宫南面有奉先殿、斋宫,西六宫前面是养心殿。内廷中轴线之东有宁寿宫一组建筑,俗称外东路,西有慈宁宫、寿康宫、英华殿等。内廷另有花园三座,御花园在故宫中轴线的煞尾处宁寿宫花园在宁寿宫养心殿之西,慈宁宫花园在慈宁宫之前。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故宫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故宫还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是研究明、清两代历史和历代艺术的重要资料。 燕山夜话——藏着的故宫 故宫,5个多世纪的最高权力中心、明清两代皇宫、24个皇帝的起居之地;位列世界五大之首的“殿宇之海”,收藏百万无价之宝的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藏着的故宫,是占故宫总面积近三分之二的办公区,这里被铁锁紧闭,或被" 游人止步”阻拦,在你踏入故宫圣地之时,你便注定无法见到;这里被故宫人精心珍藏,悉心爱护,自紫禁城建成500余年来,从未开放,是世人眼中永远的禁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以众多精雅的园林名闻天下。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湿润,交通便利,旧时官宦名绅退休后多到苏州择地造园、颐养天年。 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

中外园林赏析论文

古典与现代交融的尝试 ——南苏园欣赏与批评 南苏园是我校西南一隅学术活动中心后的一处江南园林,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为交大为数不多的具有较浓厚人文气息的景观之一。然而,由于其偏僻的地理位置和较为封闭的管理方式,交大学生很少了解其情况。2012年11月1日,我们一行人在老师带领下,前往南苏园考察。 一,基本情况 南苏园属于南方园林,人工山水园林,按照中国古典园林样式兴建,中国园林的四大要素:建筑、水体、山石、植物,在园中均有体现。园子占地面积不大,除去功能性较强的学术活动中心会议室,余下的几乎是几步路就可以逛遍。这也体现了江南园林“轻盈淡雅”的特点,这在交大广阔的校园中,也是很有特色的。园子挖有一池,号河从园边流经。南苏园现在基本作为学术活动中心的附属空间,且看上去并未受到精心打理,实为可惜之处。 (图1 南苏园一景) 二,建筑 南苏园建有舫、亭、廊、堂、阁等中国古典建筑,以及一些半古典半现代的会议建筑。规划者似乎力图让古典的园林发挥一些现代的作用。 入口处是现代气息较浓厚的会所,掩映在河畔垂柳之中。(图2) 园中建有一座蔚然舫。(图3)分为前厅和后厅两部分。比起一般的舫,还是有所简化。然而飞檐斗拱,映入水中,还是趣味无穷的。 园中建有鸳鸯亭,还有普通的四角亭。其中鸳鸯亭与画舫隔水相望,亦是情趣盎然。(图4)

园中花窗、门洞的设计,亦是体现出一种“隔”的效果,走在其间,颇具韵味。(图5) (图2 河畔功能性较强的会所) (图3 蔚然舫) (图4 鸳鸯亭与画舫隔水相望)

(图5 花窗:框景手法的运用) 三,理水与置石 理水是园林中各种水景的设计建造。水是造园的重要元素,古人常把水比作园林的血脉,“有水则活”。 南苏园体量较小,全园环绕小池而建,属于“聚”的布局手法。在入口处,是以号河分隔,辅以亲水植物柳树,杨柳依依,为游人营造出一种私密感。人工建造的小池以土岸为主,兼有石岸,以植物掩蔽水岸,试图营造出幽深的意境。遗憾的是,水中较为空虚,所置湖石亦毫无特色。(图6) 园中置石除湖中置石外,岸边亦有置石,采用散置手法,所惜置石皆乏善可陈。 四,花木配置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一、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美术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于人文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体验、交流评述等教学活动”,并指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使用构建“生活课堂,实现教学生活化”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策略。 二、教材分析 《中外园林艺术》是高中美术“美术鉴赏”模块中的内容,围绕世界各国的园林艺术展开,包括园林的形式功能、各国家园林的介绍及现代园林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独特意义。第一部分是园林艺术的欣赏。先引导学生评述周围的居住环境,说明园林的功能意义。再介绍不同国家园林艺术,让学生对园林艺术产生宏观认识,提高审美水平。第二部分通过让学生运用绘画创作方式来体验各国园林特色的居住环境,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各国园林的特色的理解,深化所学知识。 三、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中外园林艺术的流派和特色,建立对园林艺术基础面貌的认识。 2、学生探讨并体验不同园林风格背后的审美文化上的差异,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学生体会中国园林的特殊意义,树立发扬民族文化的信心,能注意和生活结合。 四、教学难点 以中外园林艺术特点为出发点探索不同园林艺术流派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脉络,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艺术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决定因素。 五、教学重点 1、了解中外园林的主要流派,建立对园林艺术基础面貌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力。 2、初步掌握南北方园林整体风格的区别。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励自主探究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学生熟悉的家乡环境创建生活情境:“宣威每年都要新建一些公园和广场。这是为什么?” 学生:“改善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提升宣威的城市品味。” 教师:“老师很想知道每一位学生的家的外部环境是什么样,这儿有两幅图片一个是房间和空地,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畅谈一下自己会用到什么元素美化居住环境。”学生提了很多建议。 教师:“大家提到的很多东西都用到了园林创作素材,虽然大家不是专业的园林设计师,但很多创意都很符合园林的设计思路:‘诗情画意’。园林的创作在自由自在的想象中最容易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外优秀的园林艺术,来感受它巧夺天工的美丽。” (评析:美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情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其自主地积极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认识中国园林 教师:一提到中国园林,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颐和园!苏州园林! 教师:接下来我们共同来欣赏南北方园林的代表,在欣赏过程中,请同学思考体会南北方园林的特点差异。 多媒体播放:欣赏北方皇家园林作品和南方私家园林作品 学生:北方面积较大,气派宏伟。南方面积小,再现‘诗情画意’的意境。 (评析:学生能欣赏园林的具体不同,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中国南北方园林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认识外国园林 教师:接下来欣赏国外优秀作品,同学们同样要注意观察其中的区别。 学生观察、思考。 (三)、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中外园林赏析.doc

一、园林的定义 园林:在一定的区域内,利用或改造天然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二、园林功能 1.游憩; 2.居住; 3.精神享受; 4.保护和改善环境; 5.精神食粮(2007年国际风景园林师 联合会( IFLA )将每年的四月份定为‘世界风景园林月’ )。 三、园林的发展演变过程 1.信息文明; 2.工业文明; 3.农业文明; 4.原始文明。 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社会时段服务对象创作内容指导原则 原始文明氏族社会所有成员果园、菜园祭祀活动 农业文明封建帝皇为首的少数宫苑、庭院、花唯美(形式/意境) 贵族园 工业文明工人阶级为主广大城公园绿地系统以人为中心的再生论 市居民 信息文明人类和其他物种整体人类生态系可持续发展 统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伊斯兰、中国) 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正式诞生。 1853 年建立的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近代公园。 四、园林的主要类型 1.园林隶属关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2.布局形式: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 3.地域:北方园林、南方园林、巴蜀园林、岭南园林、西域园林。 明代计成《园冶》(公元前1643 年)是全世界最早的造园艺术理论书籍。 园林景观概述 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地表景色,风光、景色、风景。 景观是一个具有时间属性的动态整体系统,它是由地理圈、生物圈、和人类文化圈共同作用形 成的。 景观: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地理生物资源;人文景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 风土民情。 1972 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各国达成协议,订立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 产公约」,要协力保护人类的共同遗产。 中国在 1985 年成为缔约国,到目前为止,有38 项申报成功。27项「世界文化遗产」、7 项为「世界自然遗产」、 4 项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第二章园林美与园林景观欣赏 二、园林美 园林美:园林师对生活(包括自然)的审美意识(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和优

园林艺术论文

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浅析西湖杭州花圃园林艺术特色 摘要: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无论是周文王时代的囿,秦汉时代的园、苑, 还是明清时代北方恢弘大气的皇家园林,还是温婉细腻的江南私家园林,中国园林艺术各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故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体系,和伊斯兰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共同构成了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本文将从中国园林艺术瑰宝中取一瓢饮,分析杨公堤的园林艺术特色。杨公堤与白堤、苏堤共称西湖三堤,该堤是由杨孟英主持修建,故名“杨公堤”,位于西湖以西,堤上有六桥,分别是怀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杨公堤全长3.4公里,北起灵隐路,南至虎跑路,依次串联起曲院风荷、金沙港、杭州花圃、茅家埠、乌龟潭、三台梦迹、浴鹄湾和花港观鱼等著名景点。下面将根据园林组成要素、造景艺术手法、园路、园林规划方式、园林色彩以及应用这六大板块浅析园林艺术原理在杭州花圃园林中的应用。 关键词:杨公堤、园林建筑、造景、色彩、要素 1:引言 杨公堤是杭州江南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处处体现着江南的温婉细腻。杨公堤作为西湖三堤之一,园林之中风景优美,园林建筑精致美观,一个人北起灵隐路,向南至虎跑路,沿路而行,可观赏杨公堤的全部景点。据史料记载,杨公堤是杨孟英主持修建,雍正二年,虽有扩建,但因河流淤塞,田桑扩大而废去。杭州花圃作为杨公堤的重要组成成分,处处体现着杨孟英等人修建时对江南诗画园林的独具匠心。 如图是杨公堤的导游图,由图我们可以看到杨公堤分为杭州花圃、三台梦迹、 乌龟潭等著名景点。杭州花圃则在杨公堤 北部的西部支段。 进入杭州花圃,入门便是两对大理石 质少女雕塑,此处的雕塑起装饰性含义, 再往里走可见非常漂亮的理水小品,有规 则式的呈梯状排列,宏达有气势。

园林赏析论文

摘要:由于中两方园林艺术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迥异,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中的精华。本文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各自特点,从整体来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和风格差别鲜明。本文在比较中西方传统园林的基础上,从各个角度剖析其异同,力图对传统造园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有所帮助。通过实例比较,进而阐明了中西方园林的不同,以便我们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体系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文化;风格;古典园林;宗教;差异 园林的起源来自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来源于人天性中所同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关于美的思辩,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自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西方古典园林设计起源于布置园圃,同时受到建筑思维的影响,它的整齐、规则、中轴对称、几何布局成为主要的造园手法,植物多表现为“刺绣花坛”之类的趣味图案,道路笔直,以此表现人工美。其中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堪称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代表。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1],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讨论它们之间风格的异同。 1.中西方古典园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各自风格 1.1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表现下形成的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位于北半球,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西边,有喜马拉雅山;东边和南边,有太平洋;只有在北边,没有天然的疆界来抵御历史上有名的入侵。三条大河,从西到东,几乎贯穿了中国大陆:即黄河、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北部有广阔干燥的黄土高原,中部有湖泊、溪流和洪水冲积而成的农田,南部有延伸入亚热带地区的人迹罕至的山脉”[2]。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

中国古典园林欣赏

中国古典园林欣赏 论文

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人们智慧的创作!许多文人墨客都为此留下许多诗篇。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对园林美景同样情有独钟,他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句。其中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更是因苏东坡而来,苏东坡在题咏西湖最有名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从宋代起经元、明、清的千余年来,苏州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独树一帜的私家园林。所有这些古典园林,其建筑布局、结构、造型及风格,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对景、借景遗迹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构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总体特色。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处,南北朝14处,唐代7处,宋代118处,元代48处,明代271处,清代130处。现存的苏州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包括大大小小几百座古典园林。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们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是文人园林的范式。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雨惊诗梦留蕉叶”,这是对苏州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裁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摩。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我们走进“苏州园林”。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

西方园林艺术赏析论文

西方园林艺术赏析论文 2010级农林经济管理一班王东 学号:20103425 课堂上老师给我们大概讲述了世界园林的发展史、西方各个国家不同时期园林的不同特色与风格,期间还给用PPT给我们欣赏了它们的图片。 风景式园林比规整式园林,在园林与天然风致相结合,突出自然景观方面有其独特的成就。但物极必反,却又逐渐走向另一个完全极端即完全以自然风景或者风景画作为抄袭的蓝本,以至于经营园林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而所得到的效果与原始的天然风致并没有什么区别。看不到多少人为加工的点染,虽本与自然但未必高与于自然。这种情况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因此,从造园家列普顿) 开始又使用台地、绿篱、人工理水、植物整形修剪以及日冕、鸟舍、雕像等的建筑小品;特别注意树的外形与与建筑形象的配合衬托以及虚实、色彩、明暗的比例关系。甚至有在园林中故意设置废墟、残碑、断蝎、朽桥、枯树以渲染一种浪漫的情调,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

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结课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之我见 摘要: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而苏州拙政园又是苏州各园林之中的金典之作。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及分类,以拙政园为例从园林特色、园林造景、园林建筑、建筑形式和风格等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分析。 关键词:拙政园园林造景园林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 园林的发展与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传早在周文王时期就有建宫苑活动,后经过春秋、战国及至秦汉时期的发展,完成了从商、周的园、囿向秦、汉宫苑和私家园林的转化。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各种游憩地带,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与艺术,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法:一、按占有者身份分 1.皇家园林 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2. 私家园林 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等。

中外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浅谈中国园林中的假山 ——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摘要假山是中国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久远,对园林艺术影响 深远。中国叠石造山技艺高超,经过3000多年的积淀和不断完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假山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历史古迹和丰厚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园林假山历史技艺 ABSTRACT Rockery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garden .It has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has a far-reaching effect to Chinese garden. The skills of Chinese making rockery is excellent .It formed a unique rockery-culture during the three thousand years studying and continuous perfecting,and leaves behind many historical places and abundant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garden rockery history skill 正文 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在造园中掇石叠山被列为造园的第一要素。 我国假山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经过历代造园匠师的不断积累和总结,造园技艺中假山的假山叠石业已经很完善很成熟。“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长物志》)。假山对于中国园林,就像雕塑对于西方园林一样同等重要。[1]。由此可见假山在中国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无石不成山,无山不成园。假山艺术的欣赏和评鉴也一直是文人雅士所热忠的事情,正如计成所说“园中缀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为者殊有识鉴。”[2]可见假山是贵族和文人雅士才能评鉴的。其实在封建社会,普通百姓关注的是如何才能解决温饱问题,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能力去关注假山。也真是假山这个“贵族性”决定了其处处匠心,精雕细琢的华丽特点。 一、假山历史 中国的假山历史可以追溯到殷末周初(公元前11世纪)的“囿”,“台”,它们可以算作中国园林假山的起源。当到秦汉时假山叠石开始兴起。其中《三秦记》中就有一段关于人造蓬莱山的记载,这是最早关于假山的记载。另外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关于假山的记载,《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于

中外园林差异英文论文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hinese and Japanese Classic Garden about Appreciation of Famouse Garden [07建筑学2班] 徐敏 07202010214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结课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之我见 ——怡园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关键词:园林苏州怡园藕香榭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开始于商周时代的帝王苑囿,秦汉时已初具模仿自然的造园风格,魏晋南北朝时寄情山水的园林大盛,唐宋时又将诗、书、画等艺术引入园林的造景中。经过长期的造园实践,到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最辉煌时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可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可按占有者身份、隶属关系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又可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岭南类型、以及除三大主题风格外,还有巴蜀园林、西域园林等各种形式。 我生活在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的苏州,说起苏州,苏州园林又是一大亮点。苏州园林以它秀丽,幽雅,做工精巧而闻名于世。下面我就谈谈苏州园林——怡园。 怡园为苏州著名园林之一。怡园建于清代晚期同治、光绪年间。原为顾文彬私家花园,是由花园、住宅、义庄、祠堂组合而成的完整的、典型的江南绅宦私人宅园。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九年,耗银20万两建成,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怡园在苏州各园林中建造时间最晚,它吸收了苏州诸园的优点,形成了集锦式园林的艺术特色。 怡园总平面东西狭长,面积约0.6公倾。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