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_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课程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和电影的出现、发展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变化的史实,培养提取信息能力,分析概括归纳能力。过程与方法:

师生对话、创设情景、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东西方生活方式、习俗的激烈碰撞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密切关系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东西方文化。

教学重点: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尤其是服饰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下发学案,落实基础;课前布置任务,小组查阅相关资料,并以制作课件展示清朝前期、清末民初中国的服饰、发型、女鞋、见面礼、婚礼等的基本状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谈话法等

新课教学过程:

总体设计思路:

第一环节:小组成果展示和生生合作探究阶段

清朝前期“未变”:小组成果展示,合作竞争;教师补充史料,加深认识。

清末民初“巨变”:小组成果展示后,进行生生合作探究

第二环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阶段

【情景导入】

教师:1912年的《时报》曾刊登过一篇名为《新陈代谢》的文章,其中写道:“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这一系列关于社会生活领域“兴与灭”的对比,说明近代中国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生机勃勃的新生活已经到来。那么,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巨变?今天带着疑问共同探讨: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设计思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近代报刊文章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拉近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

【讲授新课】

出示本节课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我国近代报刊和电影的发展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依据课标本节课重点探讨:

一、欧风美雨驰而东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概况

二、东风花柳逐时新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原因

三、何事秋风悲新潮?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启示

一、欧风美雨驰而东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概况

教师:课前已分组探究并搜集资料,现在请各小组同学分别展示合作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预做学案,课堂通过小组展示成果,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组同学展示: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社会生活概况,如服饰、发型、女足、礼仪。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清朝前期服饰、妇女缠足陋习体现了民族压迫、男尊女卑的时代特点。

(过渡)鸦片战争前后,随着西式生活方式的传入,国人在服饰、发型及女子足履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组同学展示:清末民初社会服饰变迁及“断发”、“不缠足”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清末民初服饰变迁、断发、“不缠足”运动的发生,受到革命运动及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体现了民主革命、妇女解放的时代要求。

三组同学展示:清末民初礼仪、丧葬习俗的变迁。

教师引导学生对清末民初社会服饰及社会习俗变迁进行总结,结合学生展示的内容,思考:“这些变化从本质上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从清军入关强迫汉人剃发留辫的民族压迫政策到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宣布“五族共和”,彰显民族平等;从男权社会迎合男性畸形审美观的“三寸金莲”到“天足”流行时尚,体现妇女解放、追求男女平等的进步思想;从等级森严的服饰规制到平民皆可穿着的中山装、旗袍,凸显追求自由平等的时代精神。当然,近代社会服饰及社会习俗的变迁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运动等改良、革命运动的开展密不可分。由此可见,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教师:(过渡)在社会服饰、习俗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出现了近代报刊及电影。

四组同学展示:近代传媒(报刊、电影)发展历程,介绍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定军山》、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民国时期著名影星阮玲玉、蝴蝶、周璇,并播放故事片《长相思》插曲《夜上海》。

教师:(过渡)一曲《夜上海》把我们带回到上个世纪30年代光怪陆离的“十里洋场”,切身感受到近代社会娱乐生活的丰富多彩。现在,我们依据表格对近代社会生活及习俗变迁做一简要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列表使知识由松散到集中,并形成直观对比,从中推出近代由不变到

巨变的过程和特点,以此形成近代变迁的整体认知。

师生参照表格,共同回顾总结近代社会服饰、习俗、传媒变迁。

教师:(过渡)接下来,让我们做一回追逐时新花柳的东风,寻根究底,重点探讨引起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有哪些?

二、东风花柳逐时新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教师出示材料,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结合下列材料探究分析,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

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材料二 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

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三 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的民主工商业产生并曲折的发展,

中国沿海及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材料四 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 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

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推选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总结: 电影 报刊 传

葬礼

婚礼

见面礼 女足形 男发型

女装

男装 服

清 末 民 初 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 领 域

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和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状况对照表

从父母媒人行繁琐六礼 跪叩、长拜作揖 小脚 剃发留辫 宽松长袍 长袍马褂 厚葬流行 西装、中山装

旗袍 不缠足 鞠躬、握手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断发 文明简洁葬礼 出现近代报刊 拍摄电影

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政府和改良、革命运动的推动;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设计意图:探究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社会生活的重点领域已经做了初步探究,最后再给予综合类的材料,引导学生由材料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加深难点的分析和理解,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过渡)通过探讨分析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外因,即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起了重要作用。有学者曾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在沉沦”中“上升”。“沉沦”中,近代中国社会传统的习俗、观念、体制收到外来文明的冲击。面对冲击,近代曾有人发出悲观的论调。

展示材料:

《国粹学报》主编邓实强调的是“欧风美雨,驰卷中原,陆沉矣,亡无矣”。……还有《江苏》第七期的一篇文章:“欧风吹汝屋,美雨袭汝房,汝家族其安在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何事秋风悲新潮?我们应如何看待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从中又得出怎样的认识?

三、何事秋风悲新潮?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启示

合作探究二:根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认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依据材料,提取信息,得出结论。

材料一: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岳麓版教材《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

民国初年的青岛民国初年的胶州农村

材料四“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茅盾《子夜》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从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中得出的认识,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整体来看:社会生活不断西化、近代化,呈现出传统与近代并存,中西并存的特点

2.从分布看,不平衡:存在地域和城乡间发展不平衡

3.从过程看,社会生活变迁艰难、缓慢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本节课知识框架,回顾总结。

情感升华

教师:(过渡)回到刚才我们看到的悲观论调,“欧风美雨,驰卷中原,陆沉矣,亡无矣”。近代中国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陆沉了,亡了”吗?

教师引导学生全面看待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产生的影响。一方面,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冲击了传统的观念、习俗,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色彩;另一方面,也应该从发展趋势上来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近代社会难能可贵的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

“变”使得中国在欧风美雨的刺激下呈现出近代化的趋势;“不变”既反映了民族传统的传承,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艰巨性。由此可见,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中西文明间兼收并蓄、不断扬弃的过程。

在全球文明间的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持怎样的态度?出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纵观中国近代史,我们曾经在“欧风美雨”中传承文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在我们综合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可以继续发扬光大,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们坚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设计意图:经过对变迁史实和原因、特点的分析,学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最后,再补充史料,拓展丰富教材知识,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近代变迁,从中得到历史的感悟和升华。

课堂达标:

1、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3、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4、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5、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课后拓展:

1、推荐书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1月版

李长莉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7

月版

2、研究性学习:“天下第一村”——周村,是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的一座商业重镇。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皇帝开埠后,一时“天下之货聚焉”。

探究近代周村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以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式呈现并在班级交流。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高一年级学生,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较强,乐于参与学习。经过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学习小组相对稳定、机制运作良好,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本节课涉及到社会生活领域,材料丰富,学生兴趣浓厚。因此在课前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查询、图书阅览等方式搜集资料,汇总整理、制作课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予以展示,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展示探究成果的能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积极探究的欲望。但学生对服饰、习俗、礼仪变迁及近代传媒发展资料的搜集大多停留在感知层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并分析引起其变化的因素。基于此,我在课前建议学生从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这一问题着手,增加“清朝前期服饰规制”、

“满人剃发结辫”及“三寸金莲”习俗的由来等内容,在课堂展示环节,及时引导学生适时探讨原因类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围绕“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其原因”预设问题,出示相关资料,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或者师生谈话的方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及归纳概括能。

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价值观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功用之一。对高一年级正处于价值观养成期的学生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课堂小结部分,我引导学生全面看待西方生活方式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产生的影响,准确把握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中西文明间兼收并蓄、不断扬弃的过程。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效果分析

本节课基于学情、依据课标,通过小组展示、合作探究、师生谈话等多种方式重点探讨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概况,引导学生依据材料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原因。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学科素养及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课前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资料并制作课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搜集整理史料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利用1912年《时报》刊登的文章片段进行课堂导入,以强烈的时空观念,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围绕“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概况”这一主题线索,预做学案,课堂通过学习小组展示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锻炼了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学生分组展示之后,教师通过表格形式指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直观对比,以此形成近代变迁的整体认知。课堂教学过程中,立足教学重点难点、精选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启发思维;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逐步深入分析,归纳总结“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其原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培养了学生历史解释能力。情感升华部分,引导学生全面看待西方生活方式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产生的影响,准确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中西文明间兼收并蓄、不断扬弃的过程。出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为我所用。由此,在无声润物中实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材分析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内容。本课节内容是第10、11课的一个延续,需前后联系,进一步了解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在服饰、习俗、礼仪及文化传媒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节课从“断发易服”、报刊与电影、移风易俗等几个方面叙述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每个子目均配以图片,便于学生形象理解。但知识点相对多而零散,依据课标和学情,我对这一课内容进行整合,重点探讨:

一、欧风美雨驰而东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概况

二、东风花柳逐时新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原因

三、何事秋风悲新潮?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启示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概况”,教材内容涉及服饰变迁、“断发”、“不缠足运动”及近代传媒的变迁。内容相对繁杂,我建议学生以鸦片战争前后这些领域的变迁为切入点,搜集、整理资料,制作课件并在课堂上予以展示。对于“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其原因”这一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解读史料,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逐步深入分析,归纳总结。进而引导学生全面看待西方生活方式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产生的影响,准确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中西文明间兼收并蓄、不断扬弃的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

评测练习

课堂达标:

1、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3、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4、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5、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5一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

表5-16-2

*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见闻,速变通,强国势。” ……《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材料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从1874年到1895午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外,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一、二、三,概述19世纪末中国办报的特点。

(2)根据前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办报的特点的成因。

参考答案

1.D 2.C 3.A 4.D 5.C

6.(1)特点:国人自办的报刊成为报业主体;报刊多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

(2)成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变法思想的主要手段;外国人在华办报客观上提供了借鉴;维新变法失败后,报业遭受重创。

课后反思

本节课涉及近代社会生活史内容,材料丰富,学生兴趣浓厚。因此在课前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查询、图书阅览等方式搜集资料,汇总整理、制作课件。学生在课前汇总资料的过程,感觉对繁杂的材料难以取舍。我指导学生以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习俗、服饰变迁为切入点,进行素材的选取,通过前后对比,形象地展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展示环节,为避免学生讲解流于形式,我建议学生增加“清朝前期服饰规制”、“满人剃发结辫”及“三寸金莲”习俗的由来等内容,在课堂展示环节,及时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学生分组展示之后,我以表格形式指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直观对比,以此形成对近代社会变迁的整体认知。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阅读史料,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培养了学生历史解释能力。情感升华部分,引导学生全面看待西方生活方式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为我所用。由此,在无声润物中实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总体看来本节课预设的教学效果基本达成,教学环节流畅,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此外,还有以下几点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予以改进:

1.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在录课过程中略显拘谨,平时积极踊跃发言的学生在本节课也未完全放开。需要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2.学生展示环节为预设开展,学生课前在资料整理、课件制作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乐于也积极参与。但是,平时课程安排时间紧、任务重,以后教学过程中需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给更多学生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

3.知识小结略显仓促、简单。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可尝试由学生自主总结、梳理当堂知识结构,形成体系。

4.教学语言流畅、凝练,但缺乏感染力。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强化基本功训练。

课标分析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我国近代报刊和电影的发展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依据课标,本节课重点突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及近代传媒发展的史实,结合上述史实分析探讨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及习俗变迁的原因。依据课标和本节课重点难点,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社会服饰、习俗、礼仪变化及近代传媒发展的史实;探讨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呈现的特点;分析引起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材料解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分析概括归纳能力;通过创设情景、师生对话、成果展示、合作探究等方法,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充分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东西方生活方式、习俗的激烈碰撞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密切关系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教师引导学生全面看待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产生的影响。一方面,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冲击了传统的观念、习俗,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色彩;另一方面,从发展趋势上来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近代社会难能可贵的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变”使得中国在欧风美雨的刺激下呈现出近代化的趋势;“不变”既反映了民族传统的传承,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艰巨性。由此可见,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中西文明间兼收并蓄、不断扬弃的过程。

出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