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及建议

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及建议 摘要: 多年来,我国北方草地生态主要由于超载的人口,加上不适宜的追求眼前利益的政策引导,滥垦、滥牧、滥采、滥伐,造成大面积的草地退化、沙化,生态环境恶化。文章阐释了草地沙漠化的成因、现状;提出了必须由国家高度重视治理、全民行动、长期坚持治理才能解决草地生态问题及遵循客观规律保护建设利用草地,恢复自然生态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草原生态;恢复;草地沙化 草原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全球草原总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草原是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但却养育了全球近1/3的人口,人们的食物结构中有11.5%来自草原。同时,草原又具有保护陆地生态环境多样性、减少沙尘危害、减少水患、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但是,在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干扰以及近年来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全球有近一半的草原已经退化或正在退化。草原退化已成为当今全球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 1 草原沙化原因及现状 1.1 草原沙化是自然现象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 草原是介于荒漠与夏绿阔叶林带之间的地区,草原上的植物属于夏绿旱生性草本群落类型。草原气候的特点在于比夏绿阔叶林带干旱,但比荒漠要湿润。如果气候持续比原来更加干旱时草原便向荒漠过渡,这就是荒漠化的过程。沙漠化是一个环境退化现象。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有的一直处于裸露状态,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即是如此。另一类沙漠,主要是平沙地,被后来出现的黄土层和土壤层所覆盖,处于潜伏状态。这种被埋藏在地表以下的粉沙,被称作“古风成沙”。由于人类将森林伐尽,将野草烧光,其结果是将地表土搞得支离破碎,在表层土薄的地方,地下潜伏的粉沙便暴露出来。由于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季风强烈,地下暴露的粉沙便四处吹扬,形成地表沙层,聚起沙丘。于是原先的草地、耕地变成了现在的沙漠。中国北方的许多沙漠都是人造沙漠,如毛乌苏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人造沙漠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存在,在非洲、美洲分布广泛。草地的沙漠化使大气侯变得干燥,土地滋生能力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小学教学计划和教案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 教 学 计 划

**** 2013年9月1日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 教学计划 一、总体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贵阳”的情感。 2、了解贵阳的气候、物产、民族风情、名胜风光、产业经济等,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心家乡的品质。 3、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态公德意识。 二、教材总体设计思路 1、教材以生态文明知识为主线,吸纳先进的课改理念,力求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的教育教学要求。 2.抽取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思维等特征,从学生乐学入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教材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基本不涉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原因和规律的探析。教材以贵阳的人文、地理、气候、景观、产业等为典型范例,来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力争做到“四要”:一要让学生喜欢,二要对学生的人生产生影响,三要学生读出贵阳生态的比较优势,四要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材按“正文+小栏目(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构建教材体系,以“课-目”结构呈现,共9课。 “读一读”:课本知识的拓展性内容,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并使教材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合不同学生的

要求。 “想一想”:侧重思维活动的设计。 “做一做”:侧重行为活动的设计。 每课还设计了小引言,用以开篇引导或承上启下,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或提示本课学习内容。 5、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图片,传递各种信息,发挥多种功能。如:用卡通人物陈述故事和提出思考的问题,用彩色照片表现我们生活的城市真实的现象,用图示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原理等。图文并茂,以图代文,使陈述更为简洁。由于改变了文字叙述过分强调系统严密的观点,较好地解决了由于信息量增加而带来的书本太厚的矛盾,同时,也使学生更爱看书。 三、课时安排(31课时) 第一课我的家乡——爽爽的贵阳4课时 第二课好山好水好地方4课时 第三课大自然的馈赠3课时 第四课一方水土,一方文化4课时 第五课风景名胜去处多4课时 第六课生态农业好处多3课时 第七课无污染的生态工业3课时 第八课四通八达的交通网3课时 第九课贵阳的明天更美好3课时 四、教学: 1、每一课的“引言”概括了该课主要内容,教学中要充分重视。 2、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插图、文字材料进行教学。 3、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当地实际,观察周围事物,收集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学习。

2015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化学试卷答案与解析

2015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化学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2分)(2015?贵阳)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将于6月26日在贵阳举行,今年论坛将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议程、新常态、新行动”为主题.若你是本次论坛的 3.(2分)(2015?贵阳)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4.(2分)(2015?贵阳)建立基本的化学观念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化学,如形成守恒观念, 二氧化碳 2CO 2SO

二氧化碳 5.(2分)(2015?贵阳)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下表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清洁剂.且 )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48分 7.(2015?贵阳)作为实用的、富于创造性的中心学科,人类越来越离不开化学了. (1)认识物质世界需要化学.如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自然界的水和石灰石,实验室里的硫和镁等.写出其中两种物质的化学式N2、O2. (2)农作物的增产依赖化学.如常用的化肥NH4Cl、KCl、Ca(H2PO4)2等,其中属于氮肥的是NH4Cl.氮肥和磷肥可根据其外观颜色的不同加以区别,这里“外观颜色”属于物理性质(填“物理”或“化学”) (3)各种新药合成依靠化学,2015年1月,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抗癌新药西达苯胺获准全球上市.西达苯胺的化学式为C22H19FN4O2,该物质由五种元素组成,一个西达苯胺分子中有48个原子,西达苯胺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碳.

8.(2015?贵阳)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体验探究的过程,也可以从事实中得出结论或规律.分 9.(2015?贵阳)建立微观和宏观的联系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从而也让我们感受到化学微观世界的浪漫与奇妙.

蒙古族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蒙古族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摘要】草原是游牧文化的载体,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是游牧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土壤。达茂旗是包头市唯一的牧业旗,拥有悠久的游牧文化历史、独特的游牧文化资源,游牧文化中的生态因素对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本文总结了蒙古族游牧文化,归纳了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因素,分析了游牧文化对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蒙古族;游牧文化;草原;生态文明;达茂旗 一、蒙古族游牧文化概述 长久以来,游牧民族世代生活在草原上,孕育和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蒙古族是一个勇猛强悍的游牧民族,长期称雄于北方草原,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传承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族游牧文化是指游牧民在蒙古高原地区上千年的游牧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如何协调人与牲畜、牲畜与牧草、牧草与草场之间的矛盾,并且在游牧实践中,逐渐创造了一整套适应内蒙古高原自然环境条件的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哲学观念和宗教信仰。”[1]蒙古族游牧文化中处处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头市达茂旗地处大青山北麓,与蒙古国接壤,这里曾经居住在众多的游牧民族,全旗总人口约114312人,蒙古族19698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7.2%,保留了较为完成的草牧场,面积大约为163.13平方公里。这里的蒙古族绝大多数生活在草原上,继承了和发扬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游牧文化。 包头市达茂旗蒙古族游牧文化具有丰富多彩、历史悠久、保留完整、多元化的特征。这里有传承了几百年之久的哈布图·哈撒儿祭祀,景教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发展的蒙元文化,原生态的蒙古民族风情,独特的敖包祭祀、祭火、祭驼等祭祀文化,传统的蒙古牧民生产生活方式。散落到草原深处的历史文化遗存足以证明这里是蒙古族人的家乡,比如分布在阴山南北的乌兰察布岩画、游牧文化与景教文化融合时期的敖伦苏木古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寺庙普会寺和广福寺等。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应该把游牧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深度挖掘这种古老文化中的生态因素,发挥其在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因素 蒙古族游牧文化植根于辽阔的草原之上,草原是游牧文化的载体。蒙古族的游牧活动主要是“逐水草而居”的四季轮牧,在生产生活中注重保护草场,保护牲畜,在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中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民族禁忌和法律制度方面注重环保,努力协调好人、草、畜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物质层面的生态因素 1、生产方式中的生态因素。蒙古族世代居住在广袤的草原上,人烟稀少,

草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老日根村在全村范围内集中开展草原生态环境 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针对全村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和部分社鼠害严重的现状,根据镇委、镇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村“两委”决定今冬明春在全村范围内开展草原生态卫生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为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草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到2010年6月底,全村草原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牧民定居点环境卫生得到较大改善,实现冬春草场无鼠害目标。 二、主要任务及整治区域 (一)主要任务。各社要以此次整治活动为契机,全面动员、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劳力、集中力量,充分利用捕鼠夹等工具,采取多种方式随时、随地灭治,进一步加大对草场鼠害灭治工作,做到防治一片、控制一片、巩固一片,最终实现冬季草场无鼠害。对户与户交界的鼠害防治区域要相互延伸,户与户交界的防治区域相互延伸10米,做到不留“死角”,灭治效果明显。 (二)整治区域。根据镇委、镇政府的安排,我村的草场重点鼠害灭治面积要达到10万余亩(其中包含药物灭治4万余 (三)继续加强草原环境卫生整治。各社要集中时间,积

极清理、填埋、平整公路两侧、房前屋后、草场的垃圾、碎石、废弃垡墙、废弃土坑等。对生活垃圾清理做到日产日清,定点填埋;对牲畜圈舍内的粪便要及时处理,进行定期清扫、消毒,并做好草场施肥;对废弃土筏墙、废弃土坑要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平整,要做到无坑洼、无严重积水。通过力口强草原环境卫生整治,使人居环境和草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实施步骤 此次草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9年12月10日至12月15日) 召开专题会议,全面动员部署,制定实施方案,建立组织机构,并按照实施方案,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集中整治阶段(2009年12月16日一2010年5月30 日) 各社要集中灭治冬春草场鼠害和整治冬春草场、牧民定居点、道路两侧等环境卫生,打一场草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完成规定的整治任务。 (三)总结整改阶段(2010年5月31日一6月25日) 先由各社负责进行初验、自查,尽快查漏补缺,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6月中旬由村“两委”对全村草原生态环境整治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总结评比,对整治效果明显的社进行表彰,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的社进行处罚。

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

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 (2013年2月4日贵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2013年3月30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 第三条本市以建设生态观念浓厚、绿色经济崛起、城乡环境宜人、生态文化普及、生态制度完善、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的生态文明城市为发展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应当将生态文明理念、原则、目标、方法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第四条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遵循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城乡统筹、合理开发、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法治保障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编制和实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 (二)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三)制定资源有偿使用、生态产业扶持等政策措施; (四)制定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五)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决策、协调、合作和激励机制; (六)确定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等试点与推广。 县、乡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利和义务,有权检举、投诉和依法控告危害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实行首问责任制,及时处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方面的检举和投诉。 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带头并且鼓励、引导公众

草原生态系统保护

草原生态保护 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地区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基本机能单位。草原生态系统在其结构、功能过程等方面与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它不仅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而且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是欧亚大陆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体是东北-内蒙古的温带草原。根据自然条件和生态学区系的差异,大致可将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分为三个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主要点: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 草原上的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由于降雨稀少,乔木非常少见。那里的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草原上啮齿目动物 特别多,它们几乎都过着地下穴居的生活、瞪羚,黄羊,高鼻羚羊,跳鼠、狐等善于奔跑的动物,都生活在草原上。由于缺水,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两栖类和水生动物非常少见。 草原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在我国广阔的草原上,饲养 着大量的家畜如细毛羊滩羊,伊犁马、三河马,库车高皮羊等。

这些家畜能为人们提供大量的肉、奶和毛皮。此外,草原还能调节气候,防止土地风沙侵蚀。 由于过度放牧以及鼠害、虫害等原因,我国的草原面积正在不断减少,有些牧场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对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世界草原的总面积为45亿公顷,约占陆地面积的24%,仅次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圈固定能量的比例中,草原生态系统约为11.6%,也居陆地生态系统的第二位。 草原也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我国草原的类型较多,从整体上看,内蒙古草原以多年生、旱生低温草本植物占优势,建群植物主要是禾本科草类,基中以针茅和羊草最有代表性。前者为丛生禾草,后者为根茎禾草,根茎发达,对防风固沙起着重要作用;我国中部为稀疏草原,以大针茅为主;西部为荒漠草原,以丛生戈壁针茅为主。 草原对大自然保护有很大作用,它不仅是重要的地理屏障,而且也是阻止沙漠蔓延的天然防线,起着生态屏障作用。另外,它也是人类发展畜牧业的天然基地。 草原生态系统所处地区的气候大陆性较强、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一般都在250-450毫米,而且变化幅度较大。蒸发量往往都超过降水量。另外,这些地区的晴朗天气多,太阳辐射总量较多。这种气候条件,使草原生态系统各组分的构成上表现出了一些与之适应的特点 从总体情况看草原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是适宜于奔跑的

2018中考政治时政热点:命题角度-保护环境

2018中考政治时政热点:命题角度-保护环境 命题角度二保护环境 【热点聚焦】 环境状况2017年6月5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16年,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一阶段实施监测的74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4.2%,比2015年上升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9.1%。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8.8%,比2015年上升2.1个百分点;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1.2%。 世界环境日2017年6月5日上午,联合国驻华系统与北京市环保局、通州区政府联合在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举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相联相生”世界环境日庆祝活动。活动现场,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张世钢说,2017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人与自然,相联相生”,旨在呼吁和鼓励大家走进自然,欣赏它的美丽并了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而以行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重在全社会的参与和行动,联合国驻华系统在世界环境日举办主题活动,旨在体现全球的倡议重在落到具体的行动。 直击考点:①环境形势;②空气污染;③保护环境;④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精确设问 1.如何才能防止空气污染现象反弹? ①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②加强环保科技的应用,减少废气的排放量; ③倡导绿色出行,鼓励公民步行或用自行车代步,控制机动车污染; ④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人们防治空气污染的意识; ⑤鼓励公民敢于并善于同污染大气的行为作斗争。 2.联合国驻华系统在世界环境日举办主题活动说明了什么? ①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难题,气候问题已经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生态的平衡,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严重制约着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经济全球化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只有携起手来,才能战胜各种挑战; ③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只有积极、真诚地合作,才能创造一个生机勃勃而又共赢共享的美好社会; ④求和平、谋合作、促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3.2017年世界环境日为什么要以“人与自然,相联相生”为主题? ①顺应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趋势和潮流; ②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③有利于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4.“人与自然,相联相生”对国家和公民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1)国家: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③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依法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 ④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普及环保知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等。 (2)公民:①落实环保行动,积极践行低碳生活。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少乘汽车多走 路、植树造林等;

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生态研究

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生态研究 一、研究草原生态恢复的重要性 草原资源是我国生态系统中天然形成的最有价值的生态屏障,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另外,它的生态功能也表现在调节气候、改良土壤、增肥地力、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等方面。 草原是蒙古民族生命之根,对游牧民族来说,草原是他们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他们生存的根本,蒙古民族关于保护爱护土地、草原的思想意识、法律法规及其贡献等都来自于蒙古民族把草原看成其生命之根的优良传统。草原生态恢复有利于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草原、植被是五畜的食物来源,从而只有草原生态得以恢复才能为五畜提供足够的食物,草原畜牧业才得以可持续发展。草原生态的恢复给游牧经济提供存在和发展的空间,而作为经济基础的游牧经济的发展则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游牧文化提供和奠定了存在和发展的坚定基础。因此可以说,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对于保护和发展蒙古民族传统游牧文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但是,由于草原多集中于西部和北部,地势高,土壤多呈沙性,沙源丰富,易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再加上多年来的超载过牧,我国的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目前我国90%的可利用草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沙化、退化和盐渍化的草原面积已经达到了1.35亿hm,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水位下降甚至断流、湖泊干涸、水旱灾害频繁发生以及沙尘暴次数增加等现象。草原生态“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生态系统恶性循环、逆行演替,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使人类陷入了自身导演的生态困境之中,已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的生产生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使草原地区及其屏障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且更直接的影响是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甚至引发粮食安全问题。天然草地畜牧业是西部草原地区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牧区经济发展主要靠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使广大牧民丧失了基本生产生活资料,使得生物生产力降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

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纲要 一、规划理念 (1)生态规划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生态环境资源,公平满足现代与后代的发展需要,建设生态。 (2)人本规划理念。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精神的培育,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建设和谐。 (3)特色规划理念。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突出城市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建设宜游。 (4)统筹规划理念。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整体效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建设宜居。 (5)经济规划理念。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投资创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建设宜业。 二、规划重点 (1)合理确定城市性质、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规模,突出生态文明城市定位。 (2)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保障生态文明城市的区域整体发展。 (3)合理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镇、产业和人口分布,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空间布局。

(4)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城市文化,发扬鲜明的生态文明城市精神。 (5)强化空间管制容,突出自然环境特色,构筑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框架。 (6)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系统,提高生态文明城市整体服务水平。 (7)合理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保障生态文明城市高效运转。 (8)调整城市住房供应体系和结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城市居住质量。 (9)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城市安全度。 三、规划围 市域围:为市行政区划围,含市辖六区(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一市(清镇市)、三县(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总面积为803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围:东起乌当区永乐,西至清镇市红枫湖,南起花溪区青岩,北至修文县龙场、扎佐,包括市辖六区(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及清镇市的红枫湖镇、百花湖乡和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总面积为3121平方公里。

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

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 第三条本市以建设生态观念浓厚、绿色经济崛起、城乡环境宜人、生态文化普及、生态制度完善、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的生态文明城市为发展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应当将生态文明理念、原则、目标、方法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第四条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遵循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城乡统筹、合理开发、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法治保障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编制和实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 (二)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三)制定资源有偿使用、生态产业扶持等政策措施;

(四)制定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五)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决策、协调、合作和激励机制; (六)确定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等试点与推广。 县、乡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草原生态保护相关政策研究

草原生态保护相关政策研究 一、引言 草原被称为地球的皮肤,是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保护屏障,其特有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功能,在保护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草原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资源,广阔分布在其它植被类型难以延伸的干旱、高寒等自然环境最为严酷的广阔地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的难度将远远大于海洋、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甚至无法还原。 辽宁省草原大部分位于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大草原毗连,由于缺乏对草原功能的全面认识和有效保护,并受农畜产品短缺时期优先发展生产的影响,长期以来,强调草原生产功能多,重视草原生态功能少;对草原开发利用多,对草原保护建设少,使草原逐渐减少和退化沙化,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全省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009年,辽宁省政府启动实施了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截至2011年,省财政已投入 治理资金3亿元,治理沙化草原面积300万亩,这项工程被辽西北广大农民誉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绿色工程和民心工程。“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将继续开展实施这项工程。本文在总结和梳理近三年草原生态保护经验的同时,重点研究分析加强和完善这项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强生态保护,促进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辽西北草原生态保护实施背景及主要措施 辽西北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包括沈阳、锦州、阜新、铁岭、朝阳等五市,是辽宁省最重要的粮食、畜牧、蔬菜等农产品主产区;同时,辽西北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地处科尔沁大草原南缘,草原面积占全省草原一半以上,发挥着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功能,在保护全省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起,辽西北草原受过度开垦、超载 过牧、矿产开采等因素影响,面积不断减少,已由1980年的1637万亩缩减至2009年的1000 万亩,面积减少了39%现存草原严重沙化面积达750万亩,占草原面积的75%草原载畜量 下降了50%-70%更为严重的是,在与内蒙古交界处,形成了一条长达600多公里、宽达70 多公里,总面积约 4.4万平方公里风沙危害带,流沙蔓延,沙尘肆虐,水土流失严重、干旱逐年加剧,在风沙特别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了沙进人退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及全省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遏制草原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蔓延的趋势,阻止日益南侵的沙漠,辽宁省政府于2009年启动了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 程,采取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建设与保护措施相配套的治理方式。一是补播改良提高草原植被覆盖率。在地表裸露区域播种沙打旺、草木樨、锦鸡儿、荆条等固沙、耐旱、适应性强的草籽,以迅速增加优质牧草种类,提高草原植被覆盖度,加快草原生态修复。二是围栏封育增强草原自然恢复能力。采取刺线围栏等工程措施,对草原沙化严重区域实行围封保护,禁止人畜践踏破坏,增强其自然修复能力。三是草原鼠虫害防治措施保护治理成果。 对危害草原的鼠类,通过使用物理方法、高效低毒化学药品等措施消灭鼠害;对蝗虫等害虫,通过放养草原牧草鸡等生物措施加以有效防治。 经过三年治理,辽西北300多万亩沙化草原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和保护,取得了显著的生 态效益,治理区形成了东起康平、西至凌源的网状分布的草原阻沙带,有效阻止了科尔沁草原沙漠化,工程区草原沙化、荒漠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草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的生态功能得到逐步恢复,辽西北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根据省水土保持研究所2011年最新监测结果显示, 治理区平均植被盖度达到75%比治理前提高54个百 分点,治理区流沙被固定,大风天气不起沙。同时,沙化草原治理后的经济效益也日益显现,土壤流失量由治理前年均每亩1867公斤下降到367公斤,减少了409%每年减少耕地损失 1.5万亩;治理区补播的牧草,秋季收割后饲喂家畜,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改变了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据统计,治理后的草原每 5 亩所产牧草喂养一只羊,300 万亩治理草场增加羊饲养量60 万只,治理区农民每年增收 2 亿元。

草原生态文明初探(一)

草原生态文明初探(一) 摘要:草原文明作为工业化之前的既有文明,曾恪守一套环境可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这些传统方式之上形成的生态价值观,是草原生态文明价值观赖以生成的源泉。本文致力于发掘草原文明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结合现有诸多生态文明的既有经验,以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草原生态恢复和改善步伐,使草原踏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草原文化;草原生态文明;生态伦理;价值 Abstract:Inprairiecivilization,whichispriortoindustrialization,humanbeingsabidebyasetofenvironm lization.Incombinationwithe xperiencesofotherecologicalcivilizations,itissupposedtopromotetheconstructionofprairieecologica lcivilization,andspeedupthepaceofrestorationandimprovementofgrassland,whichishelpfulforthesu Keywords:prairiecivilization;ecologicalcivilizationofprairie;ecologicalethic;value 草原,作为生物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千百年来,草原生态系统曾展现出温顺的一面,丰美的水草养育了匈奴、鲜卑、蒙古等众多马背上的民族,并孕育了北方民族丰富灿烂的草原文化。随着近代人为因素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草原也展现出肆虐的一面,急剧的草场退化、惊人的草原沙漠化、可怕的沙尘暴和水资源的枯竭已经成为草原人民为了求得生存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鲜明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全党、全体人民的长期战略任务,广大草原人民在面对草原生态危机带来的种种挑战时,应切实地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建设草原生态文明,还自己一个稳定、和谐的草原生态系统。千百年与草原的和谐共处中,马背民族创造了与中原文明遥相呼应的草原文明。这些朴素而精髓的草原文化,是草原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集中体现,是草原人民与草原生态系统求得和谐的生态文明思想。如今,在草原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应当汲取草原文化中有益的精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草原生态系统。 一、草原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 (一)草原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它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是人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文明发展进程。 草原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形成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草原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以实现的人与草原的相互和谐,以及为达到这种和谐做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总和。 (二)草原生态文明的内涵 草原生态文明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解读: 1.人与草原的互相尊重与平等 草原生态文明是人对自然的尊重。具体体现在人要尊重草原,认识草原自身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草原生态系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反对人类以主观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自然,承认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超越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系统价值。他认为,生态系统的创造性是价值之母,大自然的一切创造物,只有在它们是自然创造性的实现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包容力的重要生态单元,整个生态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比任何有机体都更加重要。2〕75- 草原是生态共同体中的一个部分,而人类又是生态共同体中的有机体,因此,人类在一切活

贵阳市生态文明教案

贵阳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生 态 文 明 教 案

第一课我的家乡———爽爽的贵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家乡贵阳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贵阳”的情感。 2、了解家乡贵阳的名片。 3、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所在社区、村寨以及贵阳在某一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贵阳名片及其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就是我们自己的家,今天,就让我们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吧! 板书课题; 我的家乡———爽爽的贵阳 二、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所在地方的特色、特点等。 (1)观看第二页的图,了解他们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家。(2)小组讨论,想一想,应该怎样介绍自己的家,想好以后,向同学们介绍。 (3)不会介绍的同学,学着他们一样简单介绍自己的家。(4)让每一个学生都上台介绍。 三、贵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多样的生活空间,而且具有许多

别致的、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特色,成为贵阳的“名片”。你心目中的那一张“名片”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吧! 1、观看图片“爽爽的贵阳” 2、说一说你知道的一处风景。 3、同学们,你们说的都是贵阳的一张张名片,贵阳市啊,还有很多名片,“中国铝城”、“中国磷都”等到城市,放光盘让学生观看。 4、读诗歌,“爽爽的贵阳” (1)读一读 (2)跟着录音学唱。 四、我们都说了贵阳的美,我们来做一做,设计一张贵阳名片,向其他城市的小朋友介绍一下贵阳的美吧。 (1)想一想,要用怎样的方式表达。 (2)引导学生用做卡片、画画、在其它地方剪图片等。 (3)动手做。 (4)教师指导。 五、总结 让做得好的同学上台前展示。

青海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d4636996.html, 青海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银喜卓玛 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18年第06期 摘要当前在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草原生态文明作为其重要的建设内容,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对青海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保护,本文将从重视其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的必要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这三方面入手展开论述,確保青海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状况良好性。 关键词青海省;草原生态文明;保护;问题;对策 注重青海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有利于增强其在实践中的保护效果,并保持青海省良好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效果,实现对其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充分考虑,深入分析青海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有效的对策并加以使用,促使该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工作开展更具科学性。 1 重视青海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的必要性 为了使青海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工作能够落实到位,则需要对重视其保护的必要性有所了解。具体表现为:(1)重视青海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有利于改善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增加其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效益,实现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2)重视青海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能够使其环境问题得到及时处理,从而满足青海省草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要求,进而为其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3)重视青海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将会实现对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的有效贯彻实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发生率。 2 青海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 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生态保护方面的工作压力大 虽然青海省的天然草地面积大,但受到人为方面不合理利用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使得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生态保护方面的工作压力大。具体表现为:(1)青海省牧区的草地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且草原单位面积产量有所下降,使得该省草原资源难以满足可持续利用的实际要求,间接地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压力;(2)虽然青海省在实践中针对草原生态环境实施了一批保护工程,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其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但是,该省的草原生态环境依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2.2 人工草地规模小,饲草料产业发展有所落后

干旱半干旱草原谐适性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验示范研究

草原生态脆弱带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验示范研究 一、立项背景 1、草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牧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4%。草地资源丰富,但由于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径流模数小,干旱半干旱区约占牧区面积的60%以上,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呈明显的地带性特点,造成水土资源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使得草原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在区域上表现出不同的演变趋势和发展模式。 2、脆弱草原生态系统的可逆性与谐适性 牧区由于大面积超载过牧和人类不合理利用及气候影响,使原本生态脆弱区,退化为荒漠化草原生态系统。从治理角度出发,沙退化草原采取措施后可加速其逆转。依据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自然条件,应用草原生态环境的谐适性基本原理,依靠草地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恢复和发送草原生态环境。 3、现阶段,草原严重超载和退化情况下,草地畜牧业发展和维护草原生态平衡重点是解决饲草料供给,如仅依靠轮牧、禁牧、休牧等维护性的措施,难以大幅度提高草原饲草供给能力和有效地保护草地资源永续利用。必须采用先进的水利技术措施,发展灌溉饲草料地和人工草地,极大地提高畜牧业第一性生产力。但区别于“草原垦荒”等破坏草原生态的无政府生产方式。是在可持续利用原则和水土资源有保障的条件下,通过能源、物源转换,确立畜牧业生产结构发展模型,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谐适性草原生态体系建立基础。 4、目前牧区草原畜牧业生产主要是依靠天然放牧养畜的单一生产结构形式,为改变草原生态环境,逆转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在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需建立科学的种植、饲养、放牧等多元生产结构,采用先进的水利、水保综合技术集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谐适性牧区草原生态体系模式,促进牧区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5、根据牧区水资源短缺、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各异的实际,为

资源开发与内蒙古草原保护

资源开发与内蒙古草原保护(论文提要) 孙兆文王亚男 草原文化是草原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意志和追求,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性格,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成为民族的重要标志。草原生态环境和游牧生产方式塑造了草原文化和牧民的精神气质。没有草原生态环境,就没有游牧生产方式,也就没有草原文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草原文化的根基。在开发资源加快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保护好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这不仅是继承、繁荣和发展草原文化的需要;而且是改善内蒙古的生产条件和投资环境,发展工农牧业生产和改善群众生活的需要。 如果说孕育黄河、长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的青藏高原是中国的第一水塔,那么作为华北、东北诸多河流如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滦河、永定河发源和上游流经地区的大兴安岭和内蒙古高原则应被看作中国的第二水塔。保护好林草植被有利于充分发挥内蒙古高原涵养水源、减少风沙、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因而保护好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又是构筑中国北方的生态屏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内蒙古草原,干旱少雨,大风天气多,土壤构成多为栗钙土和风沙土,导致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开发中特别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第一,工程建设中要认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建厂、筑路、规划城镇建设时,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尽量少占用草场、林地和耕地;对于破坏了的植被要及时修整和恢复;采掘区抽出的疏干水不得污染河流、湖泊水体;剩离土和粉煤灰回填采空区灌上疏干水用以恢复植被;煤矸石要用于发电和制砖。第二,推进工业生产生态化。工业生产要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污染,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拒绝引进工艺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第三,推进农牧业生产生态化。发展生态农牧业,就是要实行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有机结合,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主要是维持土壤肥力,保持牧业生态系统平衡主要是牧草生长量与牲畜用草量大体相适应,对退化、沙化的草场要有计划地实行休牧、禁牧,以利于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农牧林业是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相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实行农牧林结合。第四,有计划地发展生态旅游。内蒙古有辽阔的草原,雄伟的大兴安岭森林,浩瀚的沙漠,诸多河流湖泊温泉,各类风光独特的自然保护区,还有多处古文化遗址和绚丽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纲要 一、规划理念 (1)生态规划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生态环境资源,公平满足现代与后代的发展需要,建设生态贵阳。 (2)人本规划理念。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精神的培育,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建设和谐贵阳。 (3)特色规划理念。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突出城市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建设宜游贵阳。 (4)统筹规划理念。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整体效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建设宜居贵阳。 (5)经济规划理念。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投资创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建设宜业贵阳。 二、规划重点 (1)合理确定城市性质、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规模,突出生态文明城市定位。 (2)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保障生态文明城市的区域整体发展。 (3)合理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镇、产业和人口分布,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空间布局。

(4)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城市文化,发扬鲜明的生态文明城市精神。 (5)强化空间管制内容,突出自然环境特色,构筑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框架。 (6)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系统,提高生态文明城市整体服务水平。 (7)合理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保障生态文明城市高效运转。 (8)调整城市住房供应体系和结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城市居住质量。 (9)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城市安全度。 三、规划范围 市域范围:为贵阳市行政区划范围,含市辖六区(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一市(清镇市)、三县(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总面积为803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东起乌当区永乐,西至清镇市红枫湖,南起花溪区青岩,北至修文县龙场、扎佐,包括市辖六区(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及清镇市的红枫湖镇、百花湖乡和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总面积为3121平方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