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建设》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建设》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建设》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包括三个子系统:政治、经济、文化,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中共中央实行以“社区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和管理的新思路下,社区被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议程上来。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和谐社会的调节手段,而是通过文化的激发力和感召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

神动力和正确的发展方向。

一、社区与社区文化简述

(一)社区的渊源

社区一词虽然由英文community翻译过来并被沿用至今,但社区的内涵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管子?乘马》说‘方六里,名之曰社’,指的是人群聚居的区域。西晋人杜预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请致千社’中‘社’字的解释是:‘二十五家为社’,指的是以家庭为基础构成的社会群体。从这个角度看,汉语的社字,已包含现代人所谓‘社区’的内涵。”

“我国学者费孝通先生说:‘人和社会团体,各种机关、学校等分布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结构,一个系统,这就是社区。’(参见费孝通《社会学的探索》)”

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在国家民政部的指导下,在城市的街道和里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区,从此社区这一概念被引进老百姓的生活中。

(二)社区的内涵

社区是现代城市的基本细胞和基础。一般而言,社区是指社会中聚居于一定地域范围内、遵从一定文化规范和制度约束的居民群体及其组织化的共同体,它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结构与细胞,也是一个社会经济运行、政治稳定和文化生活的基础。在传统意义上,社区是个内涵较大的广义范畴;而实际上,人们更多使用的是相对于散居式乡村而言的狭义社区概念,更多的是指涵盖大中小型城市里居民生活相对集中的区域群体。

如今,社区的内涵已经扩大到人群聚居的小市镇或大村落。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位,它聚集着各种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社区现代化,也就没有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的兴起有着广阔的时代背景,它既

是人类文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以社区体制取代单位体制的必然要求。

(三)社区文化的概念

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系统,它是一定地域地区社区居民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文化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还有一种说法是特定区域当中,人们的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区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理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审美方式和娱乐时尚等。“作为社会整体文化的基本单元,社区文化是文化多元性的具体表现,也是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的是一个大文化的范畴,包括文化活动,文化建设,文化管理等方面,其核心是社区精神,即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和各项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的支配和滋养下逐渐形成和优化出来的群体意识和群体精神。”⑵社区文化在潜移默化的感染每个人,良好的社区文化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一)和谐社会的由来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左传·襄》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又是另一种境界下的和谐社会。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观念正深入人心,并成为全社会的主旋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完整提出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一是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从国际上看,这一时期往往是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时期,不能不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二是正确应对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另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形成了多元化

的利益格局。因而,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大量出现了,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而解决这些矛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情况,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自然要提上日程,提到比过去更为重要的位置。三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⑶

(二)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党的十六大将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小康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还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还应当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而社区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的功能体现。“社区文化对于社区建设的意义非同一般。社会越发达,城市化程度越高,城市文化就越会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城市社区文化在整个社会的基层文化也就越居于主导地位。”⑷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部分,从物质基础的经济建设,到非物质的伦理道德、精神文化、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作为基层文化,社区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建设中最能体现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例如:“塘桥街道用先进的文化提高社区的组织化程度,现在已经拥有了由居民参与设计、创作的区标、区歌、社区‘温馨公约’、《2004—2010年社区发展纲要》、《‘温馨在塘桥’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扩充社区文化内涵的标识与章程。每年交叉举行的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运动会已成为社区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的文化体育盛会。每月一日的广场升旗仪式,每月第一个周四的‘综合环境整治日’成为广大居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固定载体。社区报、社区精神、各种‘塘桥杯’赛事为社区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亮点。塘桥街道社区建设取得了党群关系和谐、条块关系顺畅、管理与服务相通、信息反馈便捷的良好效果。”⑸由此看出,先进文化有利于凝聚社区民心。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和谐,文化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桥梁。社区文化以其特有的功能,通过文化活动这个媒介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共同爱好的社会群体,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了社区群众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了社区的文明程度,营造了广大居民守望相助的人际氛围与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因而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三)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

社区文化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

社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和有效载体。社区文化主要是通过其特定的内在功能来体现的,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社会价值的调适和整合功能,促进价值认同的形成。一定的社区文化,在一定的时间里,会强调特定的文化理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模式,并排斥所否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它既可以鼓励人们与现实相调和,又可以引导人们积极追崇尚未实现的理想和目标。个人生活方式与周围环境和实际条件的协调,是社区文化的整合功能在发挥作用。

“近年来,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适应社会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变化,提出‘文化立社区,温馨在塘桥’的理念,全方位打造社区文化,注重‘规划、环境、载体、活动’建设,探索出以提升文化‘软实力’来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途径。设立了‘阳光驿站’和‘塘桥社区书院’,充分发挥社区图书馆、社区教育学校、文化休闲广场、先进文化展示厅等功能馆室的作用,坚持以先进的文化思想、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的服务形式,吸引众多的参与者。”

⑹搭建了党员实践活动和居民沟通、互动、交往的平台,党员与群众紧密联系起来,密切了党群关系,凝聚了社区群众,有效彰显了党在社区的影响力、凝聚力。并且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居民的政治觉悟,规范人们的行为与价值认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进得来、留得住、有收获”的文化氛围来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新途径,值得我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借鉴和学习。

二是通过社会文化的传承、积累和融合功能,形成“社区精神”和文化认同。任何一个城市社区,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遗产,这种遗产不是由个人继承的,而是由社会中的人们在共同生活中一代一代传递的。每一种文化体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历史个性,在文化的传播、接触、采借、移植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体系经过调整产生新的文化体系,这种相互适应、相互调整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融和。

“金陵社区小花园居委形成了自己的‘社区精神’,该社区向来有爱国传统。附近3个解放前的小旅馆,就是陈毅、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生活、奋斗过的地方。1999年8月,老居民黄兴祥向大家提议用悬挂国旗的方式庆祝国庆后,立即得到了所有居民的一致响应。居民自发出钱,为沿街的126个家庭购置了国旗,奏响了一曲歌唱祖国的‘红旗颂’。这些年来当初居民中已有很多户外迁,许多新的住户搬了进来,但这一优良传统始终没变,通过传承积累,现在居民们都认同已经形成的良好的社区精神,达成爱国主义文化认同。”⑺

又如:“新河镇传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特色,组建好新河镇民乐爱好者俱乐部。民乐是新河镇的特色文化项目,由镇文广站具体负责,各村居委会协调配合,在现有千余名民乐爱好者中,组建一支具有一定演奏水准的民乐演奏队伍举行民乐会演,挖掘民乐演奏人才。”⑻文化传承的结果是原有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得到保留,传承的文化是那些有利于个人、社会生存发展的既在文化中的一部分。新河镇的民乐通过文化传承的继承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文化创造性的人,为文化创造做贡献,将居民紧紧联系起来实现社区文化融合。

三是通过实现个人价值,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现代社会人们更加重视人的自身发展,社区文化活动是实现这种发展的一个好途径。“社区文化是人们自娱、自乐、自学、自教的形式,立足基层,贴近生活,融科技文卫体于一体,十分方便群众,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文化活动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养的提高,不少人不满足于欣赏别人的表演和创作,具有积极的参与和表现自我的欲望,即自我创造、自我表演、自我娱乐、自我教育。人们通过这种自娱自乐的形式,表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⑼

徐家汇街道的专业艺术摄影小组等,参加者都有相当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有的是离退休的专业艺术工作者,他们在社区不仅是老有所乐,也是老有所为,而且充分发挥了个人价值,居民创作摄影艺术作品这样的文化活动等大力推进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文化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桥梁,社区文化以其特有的内在功能,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联系起来,通过社区文化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了社区的文明程度,营造了广大居民守望相助的人际氛围与和谐共处的社区人文环境。

三、和谐社会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创造条件

从社会的基本特征来看,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各方面利益都能够得到充分照顾,相对公平、公正的社会,是实施民主政治的社会,它包含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人与生态的和谐、人与人和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从物质、政治、人文、伦理道德等方面为社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一)物质条件

和谐社会是物质充裕、生活殷实、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决定了社会上层建筑中精

神文化的文明程度。只有社会的物质基础得以保证和发展了,才能为精神文明中的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确保各项文化活动能够顺利有序进行。实践也证明了,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其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和层次越高,就越能提供各种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

(二)政治条件

民主和谐的政治环境是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社会的政治民主程度越高、法制建设越健全,这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往往更加繁荣与活跃。党的执政方针与思想路线决定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引导社区文化建设朝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前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环境是维护社区正常生活秩序、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只有人们的民生问题解决了,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进而鼓励居民发扬民主自治,积极投身社区建设、社区管理,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人文条件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时,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加强社区居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理想信念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互谦互让、团结友爱、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传统美德,大力宣传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努力营造有浓厚学习氛围、积极健康、和谐共处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创造人文条件。

四、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对策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和城市基层文化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要有系统科学的原则和工作思路为指导,才能积极推进,全面发展。

1、“以人为本”的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其核心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

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

“塘桥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就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进行了访谈式调查,用近一个月的时间,深入不同人群,比较准确地掌握了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和共同爱好。在此基础上,找出和谐社区建设的切入点,即以‘温馨在塘桥’工程为抓手,贯穿‘兴办实事、提升服务、文化贯通、党建统领’的工作思路,积极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公众认同的社区文化。体现了一切为了居民的需要,尊重居民的文化要求服务于民的社区文化建设方略。”⑾新河镇举办“阳光星期六”培训班,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民间音乐,交谊舞等培训,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最为关键的一点。历史表明,文化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所起的根本作用,首先在于满足于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塘桥街道尊重居民需要,一切为居民服务,实现了社区文化蓬勃发展。

文化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⑿只有不断满足人们根本利益和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永葆活力。

2、因地制宜原则

上海的古美街道社区,就依托闵行区每年举行的艺术节的契机,和临近的上海戏剧学院的人才优势,组织开展“共同的家园”为主题的社区艺术节,和“七彩的古美”文化周天天演的一系列的活动,丰富多彩,深受社区居民的喜爱,100多支文艺团体活跃着,形成亮丽的风景线。

“欧阳社区属于人口密集的老城区,其文化街集中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委党校、区教师进修学院、朱屺詹艺术馆等教育文化单位,这些场馆以前由于特定的服务对象和有限的开放时间,都有一定的闲置。社区实行通过错时、错位开放,这样一来,市民可以免费听到各类知识讲座,也能以低票价到朱屺詹艺术馆欣赏高雅艺术。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往开放时间仅为课余、双休日和寒暑假,现在工作日白天也免费对居民开放。文化街两端统一设置指示性街牌,在各教育文化单位所属活动点设置指示性标识和活动时间表‘菜单’”。⒀由上可以看出,社区文化建设必须结合社区的状况、文化资源,有针对性地制定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开展社区区域范围内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符合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

3、开放性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在逐步减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

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也在不断地相互影响和融合。坚持开放性原则是以一种客观、历史和睿智的态度来看待文化,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吸收当代和国外优秀的文化。

“塘桥街道很好的运用了该原则,千方百计引进各种专业文化院团,为居民送上艺术大餐,在满足需求中努力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2005年,塘桥街道先后与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上海民族乐团、交响乐团、上海沪剧院等单位沟通联系,安排了‘高雅艺术进社区----中华民乐进塘桥’大型民乐专场、‘仲夏之夜’----上海沪剧名家广场演出。同时在引进文化大餐,在鼓励社区文化体育团队积极开展活动的同时,引导文艺活动骨干重视活动品牌的原创性,在社区文化站的扶持下,已形成一些保留曲目,被称为塘桥名品。”⒁

高雅的艺术享受既营造了社区的“文气”,又提高了居民的素质。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起来,形成当地社区的优秀文化,深受居民喜爱。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1、从“栖息之所”到“精神家园”,有效激励打造社区文化

社区群众的参与意识淡薄,是社区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缺乏责任感,甚至错误认为社区文化建设是政府的职责。还有很多居民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回家后只把住处当作栖息的地方,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

笔者认为要调动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和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社区文化,以满足社区内不同层次的群众,培养共同的社区意识。在开展文化活动过程中,要树立创新意识,实施激励手段包括情感激励,进一步挖掘有益的活动形式。

老年人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老有所长,犹有余热。社区文化中对于老年人开展的文化活动不应该再局限于吹拉弹唱这个范畴,可以利用网络、数字化传媒、无线通讯等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挖掘有益的形式。信息时代,掌握网络、数字化传媒技术已经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长,社区开展老年大学,与数字化传媒相结合,教会老年人使用电脑甚至运用网络开发第二职业。四川有个退休的老人利用网络开了个旧书店,每月为社区服务而快乐,又为社区赚到一定的收入。组建老年人的信息科普队等,与时代紧密结合,宣传数字化资讯,开辟了新的形式。这样的方式既丰富老年人的世界,又与时代紧密结合起来了。

对于上学的青少年,可以与社区内的学校活动相结合起来,学校组织与社区为主题的活动。古美社区并且坚持每年举办“青春无限,运动无限”的社区青少

年乒乓球比赛、五子棋比赛,丰富了青少年的生活,并为青少年搭建了展示其智慧,风采的桥梁。组织学生“喜看古美新变化的活动”,和通过古美一日游“牢记共和国历史”爱国基地巡访等活动增强了社区内青少年的知识和主人公意识。

对于上班一族,可以采取以家庭活动带动的方法参与。从小“家”到大“家”,大“家”的活动渗透到小“家”中来,这样的以家庭为单位从情感激励对社区的热爱,和有效激励和社区服务奖惩结合起来,活动方式力求不繁复。比如:社区征文活动,可以在茶余饭后完成,不占用太多时间和精力。提倡“我爱我家”,“我爱我社区”的摄影征稿活动,能体现有文化内涵的上班族的水平又能保证广泛的参与面;或和家里的老人、孩子一起参与的活动。

对于参与的居民无论老人,上学的青少年,中青年上班族,均实施奖励,与社区服务结合。比如减免一点物业费用或者卫生费用做为对老人和中青年上班族的激励,加品德分作为对上学的青少年的奖励。实施有效的激励方式,让中青年上班一族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加。

综上所述,应用有效的激励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和归属感,所有居民把社区当作精神家园形成社区的文化社会心理和意识,并逐渐形成和谐的社区文化,打造建设社区,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从“银发产业”入手,搞好社区文化产业

社区文化资源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拓展社区文化资源,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探索和尝试利用社区文化资源的新模式,改变过去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单一性。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物力和财力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社区文化投资体系。采取市场运作方式,搞好社区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相结合。”⒂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有很多的说法,笔者认为可以从“银发产业”入手,“银发产业”即老年产业。众所周知,从1999年开始,.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有1.3亿,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是年轻人的3倍,已成为占第三产业比重很大的产业。老年人为社会经济带来一系列的负担,200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社区可以鼓励和扶持老龄产业,根据老年人口的特点和需要,即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如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现代老年产业如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业、老年教育等多种行业提供专用商品及精神文化用品、保健用品。老年服务业、咨询业及旅游业等都是大有发展潜力的老年消费产业。这一收入用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是取之于“银发”用之于“银发”。以老年产业来带动社区文

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减轻老年人给社会带来的负担,缓和矛盾,对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3、实施人文关怀,带动中青年上班族的情感参与

中青年上班族充满活力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中除了本地居民,还有很多的外来人口,还有一部分是外来人士,有一个对家园的归属感对于拼搏在外的,抑或是本地居民都至关重要。

现在的上班族多是身体亚健康的状态,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且容易患脊椎病,眼睛视力不良。其一,社区文化建设的体育活动器材不应拘泥于广场老年人健身的器材,社区还可以从人文关怀入手,开展和悦身心的健康会所,开展专门针对中青年上班族健康讲座。比如瑜伽和健康操,有氧拉丁,搏击等项目可以调节上班族身心的疲惫,又可以强身键体,迎接社会的挑战,以此开展的文化活动,他们自然而然会在感受关怀和享受健康中参与进来;其二,上班族白天工作在外,回“家”后往往精神倦怠,懒于吃饭,易于得病。社区中的各小区委员会如果可以在一定时间段能提供温馨晚餐,让上班族充分感受到回家的关怀,自然对所在社区充满眷恋与热爱。所谓用我的心温暖你的心,正是如此。其三,笔者认为,从细节入手。细节感动非常重要。社区委员会各小区可以统计本小区上班族人数,定期给他们分发刊物,内容可以包括一天的新闻,小区动态,健康资讯,天气预报等。这样让忙碌的上班族及时了解社区的情况,不至于因各种原因错过社区的文化活动安排。那么在有社区人文关怀之下,再邀请上班族开展文化活动就顺利很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其核心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社区给予的人文关怀,正是符合这样的原则与要求,居民广泛参与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4.加强社区文化人才建设,增强后备力量

社区文化人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必要条件,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实现群众文化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的原动力。社区文化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有限的文化部门的专业人员,应采取多种形式充实力量,如建立社区文化人才储备,吸收社区所属单位的文艺爱好者及离退休人员积极参与,壮大业余文化人才队伍;积极推行志愿者招募活动,与周边院校、科研机构、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建立友好社区文化志愿者联系,以自愿、义务的方式服务社区文化活动;根据需要吸收部分专业化人才进驻社区。鼓励相关院校的相关专业大学生投身社区工作,建立一支适应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要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上海戏剧学院就组织了学生以静安区文化志愿者身份服务于社

会,为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良好的精神风貌营造了“人人参与、奉献社会”的良好氛围,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扩大了上海戏剧学院文化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影响力,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上海市人事局在《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中就明确将社区文化人才纳入了开发目录,以着力引导培养社区文化建设人才。专业人才的参与必将丰富多彩的,寓意深刻的高雅文化艺术活动带入到群众中,将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文化活动进一步艺术化,赋予时代气息。专业人才带来的高雅艺术既营造了社区的“文气”,又提升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品位,和提高了广大居民的素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开办的群众文化管理专业正是根据当前社区文化发展的需要设定的,其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一项艺术专长或多种艺术技能,而且还具备组织、策划、协调的艺术管理能力,应和了时代的需要。由专业的社区群众文化管理人才为首开展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仅符合时代的需要,且形式美,内容好,题材不拘一格,手法新颖别致。这样的文化活动让居民在感染中受到教育,在欣赏中得到知识,身心得到陶冶,人心得到凝聚,有力地保证了社区文化的基层建设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为建设和谐社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保证。

参考文献

1、“浅论社区与社区文化的功能和作用”.https://www.360docs.net/doc/ed4709478.html,/Article/ktlw/whjy/200612/45677.html,2007年5月3日检索

2、江赛清.“论我国城市社区文化的兴起及建设思路”.《求实》.2002年,第7期

3、青连斌.“一年来理论学术界关于‘和谐社会’研究综述”.https://www.360docs.net/doc/ed4709478.html,/GB/8198/70195/70201/4757608.html,2007年5月1日检索

4、杜立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求实》.2006年,第3期

5、邓伟志张雄.“以先进文化引领和谐社区建设----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https://www.360docs.net/doc/ed4709478.html,/jqdt/wbdt/nctzggycx/200607/t20060706_3268 0.html,2007年5月4日检索

6、同5

7、周晓燕澎湃.“黄浦区:上海社区建设的领头兵”.《人民论坛》.2004年,第11期

8、“崇明县推出新举措,加强社区文化建设”.https://www.360docs.net/doc/ed4709478.html,/news.asp?id=1530,2007年5月10日检索

9、张健任剑.“论城市社区文化的功能与发展”.《学术交流》.2001年,第1期

10、沈骏.《社区策划学》.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版.第193页

11、同5

12、王伟.“和谐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https://www.360docs.net/doc/ed4709478.html,/gate/big5/https://www.360docs.net/doc/ed4709478.html,/theory/2 006-07/26/content_4881267.htm,2007年5月10日检索

13、王楠.“欧阳社区文化活动街亮相”.https://www.360docs.net/doc/ed4709478.html,/x/20070511/u1a295836.html,2007年5月7日检索

14、同5

15、杨柳李海梅.“和谐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8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