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阿司匹林会出血吗

吃阿司匹林会出血吗
吃阿司匹林会出血吗

吃阿司匹林会出血吗

阿司匹林有可能会对肠胃造成不良的刺激,如果用药不当可能会引起胃溃疡,导致胃出血的表现,在这方面一定要有所注意,另外阿司匹林还可能会导致过敏性反应,比如说在用药以后皮肤出现皮疹,对于过敏性体质人士来说,可能会导致过敏性哮喘等等,在用药方面一定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项。

吃阿司匹林会出血吗

1、过敏反应

特异体质者服用此药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其发生率约为20%,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这是因为阿司匹林抑制了环氧化酶之后,堆积的花生四烯酸经另一途径生成了大量的过敏介质所造成的,可伴有荨麻疹或喉头水肿,用皮质激素有效,但常规抗过敏药肾上腺素的疗效不佳。这种现象的具体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这些人对阿司匹林具有特异的药理反应。

2、胃黏膜损伤

阿司匹林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及溃疡等。多数患者服中等剂量阿司匹林数天,即见大便隐血试验阳性;长期服用本药者溃疡病发率高。笔者曾遇1例患者因高热口服阿司匹林0.6g/次,每日2次,3日后呕血500ml。除药物的酸性直接致胃黏膜损伤外,注射用药亦可发生。阿司匹林能透过胃黏膜上皮脂蛋白膜层,破坏脂蛋白膜的保护作用,于是胃酸就可逆地弥散到组织中损伤细

胞,致毛细血管破损而出血。近来发现前列腺素对于维护胃黏膜具有一定的作用,而阿司匹林已证明能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黏膜上皮脱落增加并超过更新速度,加重溃疡的程度,使胃黏液减少。为此,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因此,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的药物,如米索前列醇等,对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有特效。

3、肝损害

阿司匹林所致的肝损害,在国内报道较少,有资料表明:当血清阿司匹林浓度下降后,转氨酶也恢复正常。药物引起肝损害可能与肝细胞中毒或过敏反应有关。

4、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

阿司匹林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作用,未能抑制凝血酶原在肝脏合成,能抑制环氧酶的活性和减少凝栓质A2的形成,阻止血小板聚集,使其不易放出凝血因子,具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为此,有消化道出血或溃疡病者,在临床上有出血倾向或者近期有脑出血病史者不宜服用本药。孕妇服用阿司匹林,在早产儿中常出现脑损害如脑出血等,因此,孕妇在分娩前2~3个月应停用该品。阿司匹林可引起造血功能障碍。笔者曾见1例服用该品引起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患者,服用该品4h后全身发痒,7h后鼻衄、牙龈出血不止,伴全身紫癜,骨髓象示红细胞系明显受抑,经对症治疗,10天后骨髓象恢复正常。阿司匹林偶可引起溶血。

5、肾损害

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长期大量服用该品可致氧化磷酸化解耦联,钾从肾小管细胞外逸,导致缺钾、尿中尿酸排出过高,较大损害是下段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管型等。

6、神经精神症状

用抗风湿剂量时,在治疗开始的3~4天,有时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

当抗凝药遇上消化道出血 咋整

当抗凝药遇上消化道出血咋整? 2016-03-15 来源:丁香园作者:iang 在临床上,我们往往需要权衡抗栓药物的利弊,比如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我们该如何处理呢?通过下面的病例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所收获。 病例介绍 患者,女,78 岁,因「乏力、活动后呼吸困难伴头晕 1 天」入院,患者自诉入院前天晚上解两次黑便,入院当天早晨再次解黑便一次,否认便血或咯血。既往有房颤、高血压和子宫内膜癌病史,曾行子宫切除术。10 年前,患者有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病史,当时因颈动脉狭窄正在服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 患者吸烟史多年,正在服用的药物包括阿哌沙班 5 mg bid、阿司匹林81 mg、氨氯地平、阿替洛尔、阿托伐他汀、地高辛、氢氯噻嗪和雷洛昔芬。末次服用阿哌沙班时间为入院前24 小时。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面色苍白,无发热,血压118/58 mmHg,心率79 次/ 分,氧饱和度100%,胸骨左侧下缘可闻及收缩期柔和杂音,腹软,无肌卫。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82 g/L(3 月前血红蛋白为148 g/L),凝血酶原时间为16.7 s(参考值12.3~14.9 s),血肌酐在正常范围内。 治疗上予静滴质子泵抑制剂(PPI),并行食管、胃、十二指肠内镜(EGD)检查,结果显示胃溃疡合并活动性出血,注入肾上腺素并用探针烧灼后成功止血。随后复查血红蛋白69 g/L,予输注1u 红细胞,血红蛋白升至80 g/L。 那么,出院前,以下哪种治疗方案最为合适? A. 延迟抗凝治疗直至EGD 后8 周

B. 停用阿司匹林,48~72 小时之内开始阿哌沙班5 mg bid 抗凝治疗 C. 立即抗凝治疗,但用华法林代替阿哌沙班,控制INR 在2~3 之间,并使用肝素作为桥接治疗 D. 48~72 小时内开始阿哌沙班2.5 mg bid 抗凝治疗 E. 考虑行左心耳封堵术 病例分析 该病例为一例服用抗凝药物过程中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在预防房颤患者卒中和系统性栓塞方面优于维生素K 拮抗剂的同时,也增加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除了阿哌沙班。研究表明,阿哌沙班与华法林相比不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 目前关于消化道出血中使用NOACs 的指南大多数基于专家意见,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重新开始抗凝治疗的时间。尽管 2.5 mg 阿哌沙班在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并发症的同时能更好的减少消化道出血风险,但该剂量适合年龄80 岁及以上以及体重60 kg 以下或血肌酐≥ 1.5 mg/dl 的患者,病例中的患者不符合标准,故D 选项错误。 就该患者而言,出血危险因素为胃溃疡,若止血72 小时之内未再出血,我们可以认为血管相对稳定,因此,胃镜治疗 3 天后恢复抗凝治疗是比较安全的。由于口服抗凝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增加出血风险,而且该患者不存在联合用药适应症,所以应停用阿司匹林减少出血风险,而且停用阿司匹林并不会降低预防栓塞的效果。 对于该患者而言,恢复抗凝治疗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平衡再出和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如果再出血风险高,例如未能发现出血原因,起始出血未能控制或者患者在服用NOACs 过程中有多次出血事件发生,应考虑左心耳封堵术(E 选项)、射频消融或下腔静脉滤

阿司匹林(摘要)

POEM* Low dose aspirin safely reduced thrombosis in polycythaemia vera Question Is low dose aspirin safe and effective for the prevention of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polycythaemia vera? Synopsis Polycythaemia vera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blood viscosity, which in turn leads to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 A previous study with high dose aspirin (900 mg/day) was unsuccessful because of a high risk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this randomised controlled (double blinded) study, 518 patients with polycythaemia, no contraindication to aspirin, and no other indication for antithrombotic therapy were randomised (allocation concealed) to aspirin 100 mg/day or matching placebo. The average red cell count was 5.9 million cells per microlitre, and most patients had a normal platelet count (range 179 000 to 63 000 cells/mm3). The two primary end points were the combination of nonfa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nonfatal stroke, or death from cardiovascular causes, and this combination plus pulmonary embolism (PE) and major venous thrombosis. The groups were balanc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dy, analysis was by intention to treat, and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 mean of three years. The study was stopped earlier than intended because of difficulty recruiting patients and lack of funding.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once a year, and end points were adjudicated by two or more evaluators blinded to the treatment assignment. There was a consistent but not alway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nefit to treatment. The risk of the first (2% v 4.9%; P = 0.09) and second (3.2% v 7.9%; P = 0.03) composite end points was lower in the aspirin group. Thus, you would have to treat 21 patients to avoid one non-fa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non-fatal stroke, death from

2016年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临床指南

USPSTF :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临床指南 近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 )发布了 2014 年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临床指南,该指南是对 1996 年妊娠期间阿司匹林预防推荐的更新。此次更新充分评估和考虑了低剂量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风险升高女性的有效性以及对孕产妇和胎儿的危害,推荐的适应人群为子痫前期风险升高、既往对低剂量阿司匹林无不良反应或禁忌症的无症状妊娠女性。 本文概要简表 适应人群 子痫前期高危的无症状妊娠女性 推荐 妊娠12周后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81mg/d ),证据等级B 风险评估 . 有下列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为高危人群: . . 1.既往子痫前期病史,特别是伴随有不良结局时 . . 2.多胎妊娠 . . 3.慢性高血压 . . 4.1型或2型糖尿病 . . 5.肾脏疾病 . . 6.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 预防用药 高危子痫前期女性在妊娠12-28周开始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 (60-150mg/d ),减少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IUGR )的 发生 利弊权衡 每日低剂量阿司匹林对高危子痫前期女性的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 育迟缓风险降低有明显的净获益 其它推荐 USPSTF 推荐所有计划怀孕或有怀孕能力的女性每日额外补充 0.4-0.8mg 叶酸

一、基本阐述 1. 重要性 子痫前期是妊娠女性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子痫前期作为一种并发症对孕产妇和婴儿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有影响,全球范围内 2%-8% 的妊娠女性受此影响,在美国,15% 的早产由子痫前期所导致。子痫前期定义为妊娠 20 周以后出现高血压(血压>140/90 mm Hg)和蛋白尿(24h 尿蛋白≥0.3g)。 在未出现蛋白尿的情况下,子痫前期根据出现高血压伴随下列任一情况分类: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受损;肾功能不全;肺水肿;脑或视觉功能障碍。 2. 风险状态 子痫前期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既往子痫前期病史(包括早发型子痫前期),宫内发育迟缓(IUGR),早产,胎盘早剥或死胎,孕妇伴随疾病(慢性高血压、1 型或 2 型糖尿病、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胎妊娠。 结合血清标志物、子宫动脉多普勒超、临床病史和检测指标等危险因素的风险预测模型正在研发,目前尚无预测精确的模型用于临床。 3. 预防治疗的益处 USPSTF 发现,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子痫前期高危女性接受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的风险,显示出明显获益。 临床试验中,低剂量阿司匹林(60-150mg/d)使子痫前期的风险降低了 24%、早产风险降低 14%、宫内发育迟缓的风险降低 20%。 4. 预防治疗的危害 USPSTF 发现,有足够的证据显示低剂量阿司匹林作为预防药物并不会增加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和胎儿颅内出血的风险。在一项对随机对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的 Meta 分析发现,阿司匹林并不会明显增加低危 / 中危 / 高危子痫前期女性上述不良事件的风险。此外,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胎盘早剥的风险无明显区别。 有足够的证据显示,低剂量阿司匹林作为预防药物用于子痫前期风险增加的女性不会增加围产期胎儿的死亡率。USPSTF 认为妊娠期间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害处微乎其微。 5. 评估意见 USPSTF 使用“中度确定”认为每日低剂量阿司匹林降低子痫前期高危女性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风险有明显的净获益。 二、临床考虑 1. 适应人群 该推荐的适应人群为子痫前期风险升高、既往对低剂量阿司匹林无不良反应或禁忌症的无症状妊娠女性。 2. 子痫前期风险评估 目前尚无根据生物标志物、临床诊断检测或病史的方法就能识别子痫前期高危女性。大多数临床医师根据病史识别高危女性,而基于病史的危险因素或许有助于指导患者和医生决定开始服用阿司匹林。 尽管该推荐并未系统性地回顾临床风险评估,但指南还是给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见下表)。该方法或许有助于识别子痫前期绝对风险至少为 8% 的患者,这也与 USPSTF 回顾的研究中对照组观察到的子痫前期最低发病率一致。 具有 1 项或以上高危因素的女性应该接受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具有多项中等危险因素的女同样也可能从低剂量阿司匹林中获益,但使用该方法评估的证据不确定。临床医师应评估子痫前期的风险并告知患者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利弊。 子痫前期风险评估

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与作用

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与作用 作者:叶松药学 1341129 张方青药学 1341115 摘要: 阿司匹林自从问世以来,已经慢慢发展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阿司匹林的效力绝非仅限于医治头痛脑热的小毛病, 许多令人鼓舞的最新研究表明, 阿司匹林能够治疗许许多多严重疾患。 一、阿司匹林的发展史 阿司匹林从发明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在这100 年里, 人们不断地发现阿司匹林的新效用, 它因此被称为“神奇药”。2300 多年前, 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腊生理和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已发现, 水杨柳树的叶和皮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 但弄不清它的有效成份。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 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廉价“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 当产妇生育时, 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 作为镇痛的药物。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 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 直至1800 年, 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 由此解开这个千年之谜。1853 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 Ger har dt) 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1898 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 FelitHoffm ann ) 又进行了合成, 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 疗效极好; 1899 年由德莱塞( Dreser ) 介绍到临床, 并取名为阿司匹林( Aspir in) 。1900年,阿司匹林以每片含500毫克乙酰水杨酸的片剂形式与世人见面,这个剂型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标准剂量出现的药品。在1925年欧洲大流感期间,阿司匹林曾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1953年,阿司匹林能降低心脑血管患者死亡率的论文公开发表,虽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但无疑使其站到了新的起跑线。1969年7月12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阿司匹林作为小药箱的一名重要成员,伴随了这次远征。但是直到1982年,人们才开始真正认识到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这也开启了阿司匹林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在阿司匹林诞生的百年时间里,拜耳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对阿司匹林进行了一系列改进。20世纪早期,拜耳将阿司匹林由粉剂改成了片剂。20世纪50年代,推出了适合儿童服用的阿司匹林咀嚼片。70年代,加入了维生素C的阿司匹林VC泡腾片诞生了。90年代,为阿司匹林增加了一层膜衣,制成了在肠道内而非胃部溶解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以减少药物对胃部的刺激。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 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 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 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1] 二、药理作用 阿司匹林为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中常用的药物, 其作用和用途有: 1. 解热作用: 可使发热病人的体温降至正常, 但对正常体温无影响。常用于感冒, 发热过高。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2018-(34755)

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 ,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 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 小时内小卒中或TIA 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 :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 ,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 1.3% 。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 2 倍。 COMPRESS :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而有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 :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 患者的疗效。阳性结果 入选条件: 40 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 或小卒中患者 发病 24h 内 方案: ①阿司匹林75mg/d ×90d ②阿司匹林75mg/d ×21d+ 氯吡格雷首剂 300mg ,随后 75mg/d ×90d 结果:双抗治疗组90d 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 。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 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 2014 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 ABCD2 ≥4 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 (根据 24h 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

浅谈阿司匹林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 论文名称浅谈阿司匹林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化工学院 专业生物化工工艺 班级生化1110 指导教师

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杨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杨酸的商品名。本文主要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药理作用及前景等方面来谈谈对阿司匹林的认识。 关键词:阿司匹林:合成:水杨酸

摘要 (1) 1 引言 (1) 2 阿司匹林认识及发展 (1) 2.1阿司匹林的简介 (1) 2.2阿司匹林认识过程 (2) 3阿司匹林的作用 (4) 3.1 镇痛、解热 (4) 3.2 消炎、抗风湿 (4) 3.3 关节炎 (5) 3.4 抗血栓 (5) 3.5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 (5) 3.6 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 (6) 3.7 老年痴呆症 (6) 3.8 降血糖作用 (6) 3.9 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 (6) 3.10 白内障 (6) 3.11 注意事项 (7) 4 阿司匹林的药物毒性 (7) 5 市场前景 (8) 6.1国外市场发展稳定 (8) 6.2国内市场前景光明 (9) 6 结语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11

1 引言 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杨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杨酸的商品名。 近年来,国内外阿司匹林应用研究渐趋活跃,相关的专利和研究论文经常见到,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问世。 2 阿司匹林认识及发展 2.1阿司匹林的简介 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 中文俗名: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 英文名称:Aspirin 化学普通命名法: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 化学系统命名法:2-(乙酰氧基)苯甲酸[2] 分子量:138.12 结构式: 密度: 1.35g/cm3

阿司匹林“抵抗”及处理策略

阿司匹林“抵抗”及处理策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 一、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基石 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流行趋势,极大程度地威胁公众健康,并带来严重的社会负担。50年代末至今,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了4倍,占全年死亡人口的1/3。据估计,每年由此造成的医疗费用,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分别高达19亿和196亿元。因此,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选用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是减少死亡、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WHO指南指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应以所有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控制50%的致死或致残率。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被发现至今已近40年,大量的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ATC)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四分之一,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三分之一,血管性死亡减少六分之一。阿司匹林的抗栓效果显而易见。然而仍有部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会出现血管事件。针对这种现象,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 (Aspirin Resistance)的概念。

二、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 阿司匹林“抵抗”,又被称为“耐药”或“治疗反应变异”等,目前尚无确切而统一的定义。阿司匹林“抵抗”通常用来描述如下两种现象。一是服用阿司匹林不能预防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发生,被称作“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根据ATC的数据,其发生率估计在 10.9%~17.3%之间。阿司匹林“抵抗”也被描述为针对一种或多种血小板功能试验,阿司匹林无法产生预期效应,如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等,被称作“生化阿司匹林抵抗”。根据不同的研究人群和所采用的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其发生率估计在5%~20%之间。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室检测,目前尚无公认的方法。主要采用测定皮肤出血时间、光镜下检测或采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100检测血小板聚集力及通过尿中的血栓素排泄产物反映体内血栓素生成情况等,但由于特异性、敏感性、与临床的相关性不确定,以及可重复性差等原因,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大家比较关注“临床”与“生化”阿司匹林“抵抗”之间有无关联。实际上,针对这一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为止,仅有2002年Eikelboom和2003年Gum等报道的两项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抵抗”与临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这两项研究中,前者是回顾性研

阿司匹林的发现与作用精选文档

阿司匹林的发现与作用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阿司匹林的发现与作用 摘要:阿司匹林自问世以来,逐渐发展成为现今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但它的作用却不再局限于解热镇痛,经过多代人的不断探索开发,阿司匹林能够帮治愈更多的疾病。 关键词:阿司匹林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阿司匹林是人类常用的具有解热和镇痛等作用的一种药品,其作用效果也是极其显着。而且,其他的疾病的治疗,它也表现出其独特的治疗效果。 阿斯匹林发展史: 阿斯匹林的发明起源于随处可见的柳树。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廉价“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当产妇生育时,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作为镇痛的药物。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在2300多年前,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腊生理和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已发现,水杨柳树的叶和皮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但弄不清它的有效成份。 直至1827年,英国科学家拉罗克斯首先发现柳树含有一种叫水杨甙的物质。1853年,德国化学家杰尔赫首次合成水杨酸盐类的前身—纯水杨酸。它具有退热

止痛作用,但毒性大,对胃有强烈的刺激。 1897年,另一位德国化学家霍夫曼为解除父亲的风湿病之苦,将纯水杨酸制成乙酰水杨酸,这即是沿用至今的阿斯匹林。它保持了纯水杨酸的退热止痛作用,毒性和副作用却大为降低。 1899年,德国化学家拜尔创立了以工业方法制造阿斯匹林的工艺,大量生产阿斯匹林,畅销全球。至今,阿斯匹林仍是一种使用广泛、疗效肯定的药物。 阿斯匹林从发明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在这100年里,它从一个治疗头痛的药物,直至被飞往月球的“太阳神十号”作为急救药品之一。人们不断地发现阿斯匹林的新效用,它因此被称为“神奇药”。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阿斯匹林这一百年老药的新用途仍在不断地被发现,被人类所应用。阿斯匹临床上可用来治疗胆道蛔虫病;阿斯匹林则可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而降低肠癌的发生率;对长有肠息肉的人,服用阿斯匹林,则可以预防息肉癌变;临床上,阿斯匹林还可用于治疗脚癣、偏头痛、糖尿病、老年性白内障、妊娠高血压、老年性痴呆、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溃疡等。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阿司匹林为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中常用的药物,?其作用和用途有: 1.解热作用: 阿斯匹林进入循环系统后,可作用于下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心。 此中枢会监视血液的温度,及引发身体产热或散热的反应。阿斯匹林因此有退烧的作用。因而,常用于感冒和发烧。 2.镇痛作用: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PGS 合成而产生镇痛效应, 但只具中等度镇痛, 又无成瘾性, 故在临床中,该药可广泛应用以缓解轻度或中度的钝疼痛,如头

2018年版糖尿病诊疗指南(药物篇)

一、免疫接种 ★按照常规接种疫苗。 ★≥6个月的患者,每年均应接种流感疫苗。 ★19~59岁的糖尿病患者,如未曾接种乙肝疫苗的,应接种3次乙肝疫苗;≥60岁的糖尿病患者,如未曾接种乙肝疫苗,可以考虑接种3次。 二、预防2型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特别是BMI>35kg/m2,年龄<60岁和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应考虑使用二甲双胍预防2型糖尿病。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能引起维生素B12缺乏。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有贫血或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应定期监测维生素B12。 三、AIC目标值 ★多数非妊娠成人合理的AIC目标是<7%; ★对于有严重低血糖病史、预期寿命有限、有晚期微血管或大血管病并发症、有较多的伴发病、应用了包括胰岛素在内的多种降糖药物治疗仍难达标者的糖尿病患者,AIC目标值<8%。 ★对于更改治疗方案的患者,每3月检测AIC一次。 四、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 ★无禁忌症者,起始治疗首选二甲双胍。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AIC≥9%应考虑起始两药联合治疗。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有明显高血糖症状和/或AIC水平≥10%和/或血糖≥16.7mmol/L,考虑开始胰岛素治疗。 ★如果单药治疗或两药联合治疗在3个月内没有达到或维持AIC目标,加用另外一种降糖药物。 ★对于没有达到血糖目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应推迟药物强化治疗,包括考虑胰岛素的治疗。

★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对不缺乏的患者饮食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中草药或香料,而且长期摄入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可能存在安全性问题。 五、抗血小板药 ★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史的糖尿病患者,用阿司匹林(剂量75~162mg/d)作为二级预防治疗;对阿司匹林过敏的糖尿病患者,应该使用氯吡格雷(75mg/d)。 ★包括至少有一项其他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的大多数>50岁男性或女性,且不伴出血高危因素者,可考虑阿司匹林(75~162mg/d)作为一级预防。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一年是合理的,继续治疗或许也有益处。 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多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值为<140/90mmHg;如果不增加治疗负担,降压目标值为 <130/80mmHg,可能适合心血管疾病高危的患者。 ★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降压目标值为120-160/80-105mmHg,以减少胎儿生长受损。 ★诊室血压≥140/90mmHg的患者,应立即开始接受药物治疗;≥160/100mmHg的患者,应立即启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 ★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推荐使用的药物类型包括:ACEI、ARB、噻嗪类利尿剂以及二氢吡啶类CCB,以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 ★对于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者,推荐采用ACEI或ARB的可耐受最大剂量治疗。一种药物不能耐受时,应采用另一种药物替代。 ★对于三种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未达到降压目标的高血压患者,应考虑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 ★禁止将ACEI和ARB、ACEI和直接肾素抑制剂联用。 ★服用ACEI、ARB类或利尿剂的患者,应监测血肌酐/估计肾小球滤过率和血钾水平。 七、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已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考虑应用ACEI或ARB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有既往心肌梗死的患者,应该在心梗后持续使用β-受体阻滞剂至少2年。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若eGFR>30ml/min应采用二甲双胍治疗,但不稳定或正在住院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避免使用。

阿司匹林的常见不良反应有那些

阿司匹林的常见不良反应有那些? 不良反应比较公认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剂量有关,如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导致胃黏膜损害、头痛、耳鸣及听力下降等;一类是与剂量不相关,如过敏等。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中最常见为胃肠道刺激症状和轻度胃肠道出血。阿司匹林引起轻度胃肠道出血与剂量相关,一项综合了5 1项临床试验包括338 191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100 mg/d以下阿司匹林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为1.1%,100~325 mg/d为2·4%,325 mg/d以上为2.5%(Am J Hemat。1.2004,75:40—47)。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通过与质子泵抑制药合用或肠溶剂型来处理,而缺血性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后果无论对家庭还是个人来说都是严重的。 当患者原有消化道溃疡或幽门螺杆菌感染、血液病、肝病、尿毒症或并用其他抗血栓药物及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时,不论什么剂量的阿司匹林或者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均可引起原有病损的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机制有何不同? 作为迄今为止唯一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直接比较的CAPRIE研究(Lancet,1996,348:1329—1339) 显示,325 mg/d阿司匹林和75 mg/d氯吡格雷相比,总不良反应无差异;出血并发症亦无差异,进一步亚组分析虽然阿司匹林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略高,但二者差异很小。而严重皮疹和腹泻在氯吡格雷组较多见,二者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和溃疡出血的机制不同。阿司匹林机制:阿司匹林和其他NSAIDs类一样,其对胃肠道的损伤是药物对黏膜的直接局部刺激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系统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组织前列腺素的合成主、要有两条途径:即环氧化酶1(cox一1)和环氧化酶2(cox一2)遂径。其中,COX一1途径是生理前列腺素合成的主要途径;由此途径合成的前列腺素参与多种生理过程的调节,如保护胃十二指肠黏膜、维持肾脏灌注和血小板的活性等。而cox一2途径则不同,多由炎性刺激诱导,由此合成的前列腺素与炎症、疼痛和发热等病理过程相关。抑制COX.1介导的生理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将阻断后者增加胃黏膜血流、刺激黏液和碳酸氢盐合成的胃黏膜保护作用以及对内皮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使胃黏膜更易被内源性损伤因子(如胃酸、胃蛋白酶及胆盐等)损伤(Gastroenterol clin N0rth Am,1996.25:279—298)。其后果是增加患者对消化道溃疡和其他严重胃肠道并发症的易感性。由于前列腺素发挥胃肠道黏膜保护作用的同时,还起维持血小板活性的重要作用,使用非选择性NSAIDs药物如阿司匹林,可增加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的发生风险(CurrMed Res Opin,2007,23:163—173). 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在损伤愈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机制主要是活化的血小板释放多种血小板依赖性生长因子,促进损伤部位新生血管形成。而血管新生对于胃肠道受损黏膜组织的修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小板减少的动物模型,其溃疡处新生血管较少,同时溃疡不易愈合(P,o。Natl Acad Sci USA,2001,98:6470—6475)。ADP受体拮抗药延缓溃疡愈合的机制是其抑制了血小板释放促血管新生的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等,后者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加速溃疡的愈合。胃肠道(GI)出血是系统性使用VEGF单克隆抗体进行肿瘤化疗的一项严重并发症(J Clin 0ncol。2003.2 1:60_65)。尽管氯吡格雷及其他此类药物对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不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但该作用可延缓黏膜糜烂或小溃疡的愈合过程,导致其他药物或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损伤因素所致的溃疡加速进展,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症状性溃疡或导致其他严重并发症。

阿司匹林作用原理共5页

阿司匹林作用原理 您有过头痛的经历吗?也许有过,几乎所有人都会偶尔出现头痛。您也许还曾服用过某种药物来缓解头痛。这种药物很可能是阿司匹林的同类药物。 您还可能曾经服用过阿司匹林或其同类药物来治疗其他疾病,如发炎(关节或身体其他部位出现肿胀)或发烧。但您是否知道,为了治疗这些疾病以及许多其他疾病,每年人们要服用约800亿片的阿司匹林?例如,有数百万人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脏病!在很多情况下,医生会对您说“服上两片阿司匹林,明早给我打电话!” 本文中,卢克?霍夫曼博士将对阿司匹林进行详细介绍。您将了解到阿司匹林的众多好处以及某些副作用!您还会明白为什么拜耳公司称阿司匹林为“创造奇迹的特效药”。 阿司匹林是水杨酸盐(见下面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类化学物质的成员。几个世纪以来,凡是对医学感兴趣的人都听说过此类化学物质。 早 在公元前五世纪,西方医学奠基人之一、最著名的医学专家希波克拉底,曾在医书中记载了一种从柳树皮中提取的苦涩粉末,这种粉末具有缓解疼痛和退烧的功效。 18世纪,科学家Reverend Edmund Stone 记载了用柳树皮和柳木成功治愈疟疾(症状为发烧并伴有疼痛)的病例。在对柳树皮进行化学物质探测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柳树皮含有一种名为水杨苷的物质,该物质具有以下特点:(1)味道苦涩,(2)可治疗发烧和疼痛。 人 体摄取这种化学物质后,可将其转化为另外一种化学物质,即水杨酸。 1829年,一位名叫勒鲁的药剂师指出,水杨苷是柳木中含有的一种活性成分。多年来,人们利用大剂量水杨酸(最初由意大利化学家Piria 用水杨苷为原料 制成)及化学性质与其近似的物质来治疗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疼痛和肿胀,以及流感等疾病引起的发烧。 水杨酸

2020女性抗栓治疗指南中国专家建议

2020女性抗栓治疗指南中国专家建议 心血管疾病是女性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与血栓密切相关。随着月经周期、妊娠、绝经等生理状态的变化,女性体内凝血状态不断变化,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代谢、临床表现和防治策略存在特殊性。因此,关注女性抗栓治疗的特点,对改善女性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抗血小板治疗 1. 一级预防 不建议女性常规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 女性乳腺癌放疗患者,可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病一级预防。 阿司匹林用于我国女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据。鉴于我国女性较西方人群体型瘦小,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推荐剂量为50 mg/d,肥胖及超重女性为75~100 mg/d,应格外关注出血风险的评估和监测。 因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缺乏获益的证据,不建议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先兆子痫高危孕妇应于12孕周开始服用阿司匹林50~100 mg/d,不建议哺乳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之外的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2019年ACC/AHA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建议,40~70岁心血管高风险、低出血风险的人群,可考虑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一级预防;70岁以上成人不应常规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ASCVD一级预防;任何年龄的高出血风险人群均不建议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ASCVD一级预防。 2. 二级预防 推荐冠心病女性长期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d。 ACS及PCI女性患者,一般应坚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至少6个月,之后根据个体特点,在平衡血栓、出血风险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种类等因素后,确定ACS及PCI女性患者最优的DAPT时间。 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出血风险,必要时调整剂量和疗程。 尚缺乏女性单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获益的证据,不推荐使用。 抗凝治疗 女性抗凝治疗更易发生出血并发症,应进行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评估,当获益超过风险时使用。

近年来阿司匹林被发现的新作用及副作用

近年来阿司匹林被发现的新作用及副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阿司匹林的新作用和副作用。方法从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预防和降低癌症危险、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作用以及副作用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在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其最基本的药理作用是解热镇痛和控制炎症。结论在认识阿司匹林的新用途时,也要对其副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不可滥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新作用;副作用 阿司匹林的用途可谓是相当的广泛,其中最基本的、最常用到的药理作用就是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其中解热镇痛所对应的症状有头痛、牙痛、神经痛和肌肉痛等等;抗炎作用所对应的症状就是风湿热和类风湿关节炎。而在最近几年内,随着医药的快速发展,阿司匹林被临床所应用的作用已不仅仅是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越来越多的新作用被发现,但随之发现的也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现针对阿司匹林的新作用和副作用的报告如下。 1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即脑中风)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是所有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物中,最有效、临床上最值得广泛应用的。临床结果证实,在缺血性中风患者病程2~4周的过程中,如果使用阿司匹林治疗时,会降低因缺血性中风引起的死亡率和复发率,与以往的数值相比少了近11%。还有很多文献报道指出,在心血管病高危患者中,阿司匹林长期治疗能够使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约1/4,其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降低1/3,非致死性脑卒中的危险降低1/4,严重心血管事件病死率降低1/6,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正在得到重视。 2 预防和降低癌症危险 2. 1 降低结肠癌的危险美国某家医院中心出具的一项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合并用药也会气道很好的治疗作用。如这个研究中心对所收治的1.5万名心脏病患者进行的3次研究中,得出的结果数据显示,阿司匹林和降低胆固醇药物“斯塔丁”联合应用,能够杀死患者体内较早出现的癌细胞。另外,为证明能够有效的治疗直肠癌,还对1000名结肠癌患者进行试验,结果显示,加用阿司匹林后明显降低了结肠癌的死亡率,与以往数值相比少了19%。 2. 2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减少胃癌、乳腺癌风险研究员阿司匹林现在就用来治疗癌症,还不是很现实,但是已有资料中也显示出,那些患有胃癌和乳腺癌的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后能够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如:香港大学通过2831项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观察,长期注射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注射剂的患者的死亡率比未注射阿司匹林的患者的死亡率降低22%;英国研究机构对8000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2018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 ●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小时内小卒中或TIA患者的疗效,结果显 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 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1.3%。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2倍。 ●COMPRESS: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 而有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患者的疗效。阳性结果 入选条件: ?40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或小卒中患者 ?发病24h内 ?方案: ①阿司匹林75mg/d×90d ②阿司匹林75mg/d×21d+氯吡格雷首剂300mg,随后75mg/d×90d ?结果:双抗治疗组90d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2014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ABCD2≥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根据24h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 (NIHSS评分≤3分)急性期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d (氯吡格雷首日负荷量300mg),随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75mg/d),总疗程为90d。此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发病在24 h 内,具有脑卒中高发风险(ABCD2≥4)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NIHSS≤3),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1d(Ⅰ,A),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均可作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对于未接受静脉榕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NIHSS 评分≤3 分),在发病24 h 内应尽早启动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有益于降低发病90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但应密切观察出血风险(Ⅰ,A)。 ●应用(未接受静脉溶栓者) ?发病24h内尽早双抗(无证据表明发病24h后双抗能获益) ?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继75mg/d(如果75mg/d起始,需5-7d才能逐渐达到稳态)?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首负,继100mg/d(解读意见) ?应用时间21d(考虑到多数卒中复发在发病后21d内,而长期双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随机化时间NIHSS≤3,随机化时间ABCD2≥4(无证据表明NIHSS>3和低危TIA双抗获益) ●单抗(不符合溶栓、拉栓且无禁忌症)

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致消化道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现代医药卫生2017年11月第33卷第22期J Mod Med Health,November2017,Vol.33,No.22 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致消化道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秦敬翠,邵丽△,何清(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221009)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导致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 5月至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820例服用阿司匹林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消化道 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史、服药时间、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情况。依据以上临床因素分组,观察各组 患者消化道出血情况,并进一步分析。结果年龄(≥65岁)、服药时间大于或等于3个月、吸烟、饮酒、消化道病史、高血 压病史、Hp感染阳性者服用阿司匹林后易导致消化道出血(P<0.05);年龄(≥65岁)、饮酒史、消化道病史、Hp阳性是脑 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导致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有导致消化道出血 的风险,高龄、饮酒史、消化道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Hp阳性、服药时间长的患者需慎用阿司匹林。 【关键词】脑梗死;阿司匹林;胃肠出血;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9?5519.2017.22.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19(2017)22?3408?02 Correlation factors analysis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duced by aspiri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Qin Jingcui,Shao Li△,He Qing(Department of Neurology,Xu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Jiangsu221009,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duced by aspiri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clinical data of820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who were administrated with aspirin and received in the hospital from May2013to January2017,and the clinical data included gender, age,smoking history,drinking history,history of digestive diseases,history of hypertension,his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hyperlipi?demia,medication time,helicobacter pylori(Hp)infection and so on.To group the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linical factors, the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Results The patients,who were65years or older,with medication time no less than3months,smoking,drinking,history of digestive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and Hp infec?tion,were susceptible to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aspirin.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old age (≥65years),drinking history,history of digestive diseases,Hp infection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P<0.05).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have risk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aspirin,especially to the patien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ld age(≥65years),drinking history,history of digestive diseases and hypertension,smoking,Hp injection and long time of medication. 【Key words】Brain i nfarction;Aspirin;Gastrointestinal h emorrhage;Risk f actors ·论著· 抗血小板聚集在脑梗死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1]明确指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符合溶栓指征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Ⅰ级推荐,A 级证据)。目前,阿司匹林作为经典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脑梗死患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被广泛应用。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患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且出血后的治疗就会比较矛盾,甚至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研究以服用阿司匹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类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旨在指导临床早期预防和识别,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至2017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且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的患者820例,其中男480例,女340例;年龄45~92岁,平均(67.3±11.3)岁。820例患者均经神经内科专科医生按相关标准严格入选。严格规范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消化道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服药时间、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等。 1.1.2纳入标准(1)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2)连续规则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大于或等于7dhz。 1.1.3排除标准(1)消化性溃疡活动期;(2)食道胃底静脉曲张;(3)恶性肿瘤;(4)严重肝、肾及心功能不全; (5)预期寿命少于3年。 1.2方法通过查阅病历及定期随访,明确患者有无消化道出血。对隐匿性出血患者请消化科会诊协助诊断。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血便、腹痛和失血性休克等;辅助检查包括呕吐物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血红蛋白下降、胃肠镜检查阳性等;同时排除消化系 作者简介:秦敬翠(1983—),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脑梗死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E?mail:14114687@https://www.360docs.net/doc/ed4887264.html,。 ·34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