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招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

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堤堰,决陂塘决:疏浚

B.后安石当国当:掌管

C.众不能诎诎:通“屈”,使屈服

D.人言不足恤恤:体恤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贷谷与民,出息以偿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

苏子与客泛游于赤壁之下

C.

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1..给文中加虚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B.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C.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D.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4分)

(2)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4分)

(3)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4分)

参考答案

9、D(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项,“恤”在古代汉语中有“体恤”“安抚”“忧虑”等意思,结合语境,可知该处为“忧虑”的意思。)

10、D(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因而要紧密结合语境来判断,然后再与题目所给出的出自教材的一些语句中的文言虚词的用法相之较.A项,前者为介词,译为“给”,后者为动词,译为“亲附、亲近”;B项,两者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向”,后者译为“在”;C项,前者为介词,译为“因为”,后者为连词,译为

“而”;D项,两者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C

12、(1)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大意1分,“友生”1分,“携以示”1分,“延誉”1分)(2)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大意1分,“不次进用”1分“激”1分,“奔竞”1分)(3)陛下难道能够以长久依靠上天赐予的宠幸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大意1分,“其”1分,“以天幸”1分,“为常”1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不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王安石考中进士,被选为上等,出任签书淮南判官。按以前的制度,任职期满允许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唯独王安石没有这样做。再调任鄞县知县,修筑堤堰,疏浚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的谷能够陈谷换新粮,郡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后来任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做宰相,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进阁职务,他不肯参加。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把王安石需要俸

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请求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又进京担任度支判官,当时是宋仁宗嘉祐三年。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以雄辩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议论,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让天下人大惊失色,不至于让天下人都张嘴来反对我。因为我的政策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策。借助天下人的力量来增长国家的财力,收取天下的财力来供给国家的用度。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没有因财力不足而成为国家忧患的,值得担心的是没有增长财力的方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可是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以长久依靠上天赐予的宠幸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以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政务,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赞同的意见,王安石陈

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变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开题报告】王安石词主要特色论析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王安石词主要特色论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也是一位在诗文方面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但比起北宋其他几位大家,关于王安石的研究显得相对冷清,且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其诗文及政治思想,他的词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个被忽略的地位。王安石的词留存较少,但数量少并不代表没有研究的价值。对于王安石词,一些论者历来采取褒贬不一的态度。对他的词持批评态度的人物代表有李清照,她在《词论》中说:“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对他的词持赞赏态度的人物代表有清代的刘熙载,他指出:“王半山词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惟未能涉乐必矣,言哀已叹,故深情之士无不问然。” 笔者较赞同后一种观点,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认为王安石的人生经历和文学主张都赋予了他的词独特的色彩,王安石词在宋词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本文将在对王安石词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词的主要特色,并探索这些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使人们对王安石的词有更加进一步的了解。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 引言 一、王安石词的主要题材 ㈠咏史词 ㈡咏物词 ㈢禅理词 ㈣描景词 ㈤闲适词 二、王安石词的主要特色 ㈠脱离艳科 王安石词的创作背景:唐五代以来,在词的创作方面有着绮靡的风气,内容大都为男女恋情和伤怀别远,北宋初期的词也大多如此,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的词力求在题材上脱离艳科传统,“一洗五代旧习”。

㈡以禅入词 禅理词在王安石的所有词作中占了很大比重,有11首之多。 1、后人对王安石禅理词的不同评价: 后人对王安石禅理词评价不一,有褒有贬,但笔者认为王安石的禅理词有他独有的特色,从这些禅理词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所尊崇的佛禅思想。 2、王安石禅理词中所体现的佛禅思想 ⑴、以心为本,随缘自适——高扬心灵的地位是为了解脱世间的烦恼。 ⑵、“忘机”——心灵创伤的自抚。王安石的禅理词大都作于罢相后,变法的失败在王安石的心灵中或多或少投下了阴影,他只能在禅境中忘怀世间的纷争,寻求心灵的抚慰。 ㈢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可以说是因苏轼词的风格和作法而得名的,但它并非始于苏轼。王安石就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从题材、语言、风格、手法等方面逐步发展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为苏轼对其的成熟作了先期准备。王安石以诗为词的创作主要包括下面两个部分: 1、集句体词的首创:王安石先在自己的诗中尝试了集句体,然后将这种形式运用到了词中,“集句成篇,借他人语句,表自身情感,创自己意境”,他是集句体词的发起人。 2、开豪放先声:王安石开豪放先声的作品主要体现在他的几首咏史词中,他扩大了词的题材,打破了所谓的诗词分工论,把词提高到诗的地位,使词不仅可以言情也可以言志,直接为现实的政治经济服务,为苏轼和辛弃疾等人词风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三、王安石词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人生经历对他的词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王安石作为一代名臣,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对他词的创作必然产生了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改革失败的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对他的生活和心境都产生了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词的创作。 2、佛禅思想的影响: (1)、王安石与佛教的渊源,与佛教中人的交往。 (2)、王安石对佛教经典做过深入研究。 3、诗学思想的影响:诗作为个人抒情的传统比词要悠久得多,文人以词写心之时,必然要受到诗的影响,甚至成为其潜在的心理背景。王安石在诗的创作方面开始得较早,成就较词也要高,他在晚年写诗的同时尝试写词,诗学观念对他词的创作显然会有影响。 结束语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古诗周公诫子翻译赏析

古诗周公诫子翻译赏析 文言文《周公诫子》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注释】恭:肃敬,谦逊有礼荣:荣华显贵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尊盛:位高势盛卑:低下。贵:地位显要。畏:同“威”,威严。聪明:指明察事理睿智:聪慧,明智愚:愚拙,不巧伪哲:明智,聪明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由:奉行,遵从慎:谨慎,慎重【翻译】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b/19670,并凭借行为

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谨慎吗?”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崔神庆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崔神庆传 崔神庆,贝州武城人也。明经 ..举,则天①时,累迁莱州刺史。因入朝,待制于亿岁殿,奏事称旨。则天以神庆历职皆有美政,又其父尝有翊赞之勋,甚赏慰之,擢拜并州长史。因谓曰:“并州,朕之枌榆①,又有军马,比日简择,无如卿者。前后长史,皆从尚书为之,以其委重,所以授卿也。”因自为按行图,择日而遣之。 ②神庆到州有豪富伪作改钱文敕文书下州谷麦踊贵百姓惊扰神庆执奏,以为不便,则天下制褒赏之。先是,并州有东西二城,隔汾水,神庆始筑城相接,每岁省防御兵数千人,边州甚以为便。 ③寻而兄神基下狱当死,神庆驰赴都告事,得召见。则天出神基推状以示之,神庆据状申理,神基竟得减死。神庆亦缘坐贬授歙州司马。 ④长安中,累转礼部侍郎,数上疏陈时政利害,则天每嘉纳之。转太子右庶子。 ⑤时有突厥使入朝。准仪注②:太子合预朝参,先降敕书。神庆上疏曰:“伏以五品已上所以佩龟者,比为别敕征召,恐有诈妄,内出龟合,然后应命。况太子元良国本,万方所瞻,古来征召皆用玉契,此诚重慎之极,防萌之虑。昨缘突厥使见,太子合预朝参,直有文符下宫,曾不降敕处分。然古人虑事于未萌之前,所以长无悔吝之咎。况太子至重,不可不深为诫慎。以臣愚见,太子既与陛下异宫,伏望每召太子,预报来日,非朔望朝参,应须别唤,望降墨敕及玉契。”则天甚然之。寻令神庆与詹事祝钦明更日于东宫侍读。 ⑥俄历司刑、司礼二卿。神庆尝受诏推张昌宗,而竟宽其罪。神龙初,昌宗等伏诛,神庆坐流于钦州。寻卒,年七十余。明年,敬晖等得罪,缘昌宗被流贬者例皆雪免,赠神庆幽州都督。 ⑦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趋奏省闼。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 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开元、天宝间,中外族属无缌麻 ..之丧,其福履昌盛如此。东都私第 门,琳与弟太子詹事珪、光禄卿瑶,俱列棨戟 ..,时号“三戟崔家”。琳位终太子少保。 (选自《旧唐书·崔神庆传》,有删改。)注释:①则天:即武则天,并州人。枌榆:泛指故乡、故里。②仪注:制度,仪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庆到州 /有豪富伪作改钱文敕 /文书下州 /谷麦踊贵 /百姓惊扰 B.神庆到 /州有豪富伪作改钱文 /敕文书下 /州谷麦踊贵 /百姓惊扰 C.神庆到 /州有豪富伪作改钱文敕 /文书下州 /谷麦踊贵 /百姓惊扰 D.神庆到州 /有豪富伪作改钱文 /敕文书下 /州谷麦踊贵 /百姓惊扰

《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评析

《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评析 《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评析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 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 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 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 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 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 ①行:操行。

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⑤淫漫:荒淫,怠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 ⑦意:意志。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试题】 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 悲守穷庐()又相天子() 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冶性()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王安石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一:王安石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二:王安石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王安石传的译文文言文王安石传的译文 cshaieb00bf9 2014-10-17 详细段落译文如下:王安石,临川(今江四抚州)人,喜欢读书,擅长写文章.曾(此处应没有“巩”字)带着自己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对这些文章很是称赞.提拔他到考中进士的前列,任命他为淮南判官.按照旧例,在地方任期已满的官员允许献上自己的文章申请在朝廷任职,只有王安石没有这样做.调到鄞县作知县,又到舒州作通判.文彦博担任丞相,因为王安石的恬淡甘于作低等官职推荐他,王安石请求不要越级提拔自己,以免激起争相追求提拔的风气,欧阳修推荐他做谏官,王安石都以祖母年高为借口推辞了.欧阳修因为觉得王安石急需朝廷俸禄,又向朝廷请求,任命王安石为群牧判官,改任度支判官.王安石的议论文章高深奇丽,能用许多文辞来证明他的观点,对自己的信仰很坚定,慷慨有改变世俗风气的志向.于是上奏了一万字的奏章,其大意概要为:“如今天下的财力越来越穷困,风俗越来越衰败,根源在执政者不懂得法度,没有效法先王的政策.效法先王的政策,是效法他的出发点(本意)而已.效法他的出发点,那么我的改革变更,就不至于让天下人大惊失色,不至于让天下人都张嘴来反对我,因为我的政策本来就是符合先王的政策.借助天下人的力量增长国家的财力,取国家的财力来供给国家的用度;治理天下从古代开始,没有因为财力不足而担心的,值得担心的是没有增长财力的方法.” “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 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但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又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这样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御史中丞吕诲论述王安石十大过失,皇上因此贬吕诲外出任官,王安石推荐吕公著代替他担任原职.韩琦的规谏上疏承到皇上那儿,皇上有所感觉醒悟,想听从他的意见,王安石自己请求离开.司马光代皇上答复他的辞官诏书,上面写有“天下士人大夫群情汹涌,黎民百姓纷纷骚动”的话,王安石大怒,抗拒诏书自我申辩,皇帝谦恭的安慰辞谢他,命令吕惠卿颁布旨意,韩绛又劝皇上留下王安石.王安石入朝答谢,因此借机向皇上进言说朝中内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拉帮结党的状况,并且说:“皇上想要靠先王的正道来战胜天下流习恶俗;因此与天下恶俗做个轻重权衡,如果流俗恶习占上风,那天下人就都从流习了;如果陛下您的权力大,那天下人将都会归顺陛下左右的.权力与东西互相为轻重权衡,即使千钧重的东西,增加损失的不过是写钱财罢了.现在奸邪之人想败坏先王治世正道,来阻碍陛下的行动,于是皇上您与流俗恶习争权的时候,增加金钱开支,发挥的作用很小,而天下的权力将转移道流习恶俗一边了.这才是新法纷纷扰扰的原因.”皇上认为有道理.于是王安石急需负责政事,韩琦的进谏没有成功.篇三:王安石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四:王安石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五:王安石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王安石传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悬赏:0答案豆提问人: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王安石传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

周公诫子

《周公诫子》教案 常营镇第一中学李秋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韩婴及其《韩诗外传》的文学常识;并能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并能把握课文内容,领悟选文主旨,学习言简意赅的写法。 ?情感价值观:从课文内容中受到教育,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材分析: 《周公诫子》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篇课文,该单元是一个古诗文单元,所选古诗文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周公诫子》这篇课文中以“握发吐哺”来形容君王为国礼贤下士,殷切求才;并以六中“谦德”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到了九年级,已具备借助工具书阅读理解浅近文言文,并大致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教法与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和谐完美的统一。对于本文,我主要采用诵读法,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引导,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分析方法。学法上,我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准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有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和讨论交流法。 媒体选择与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有关周公的视频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教学设计>文章的写法。 教学准备: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有关周公的故事及诗文,进而循此导入新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周公诫子 ――韩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关于周公的视频导入对周公的介绍,引出课题。 周公”何许人也? 师归纳:周公,西周初政治家。文王第四子,武王之弟,姓姬名旦,又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曾佐武王伐商,多次建功。武王死,以成王年幼,由他摄理政事。周公摄政七年,“握发吐哺”,呕心沥血。曹操《短歌行》中诗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二、解题:诫:告诫,警告劝诫。本文是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内容, 三、了解韩婴,伯禽。 韩婴,西汉古今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今北京)人。 选自《韩诗外传》,题目是编者加的。本文是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内容,诫:告诫,警告劝诫。 伯禽:姬姓,字伯禽。周公长子,周代鲁国的始祖。 四、温故知新:(1)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典故有哪些?《岳母刺字》、《孟母三迁》、

《周公诫子》精讲精练

《周公诫子》 【通假字】 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畏”通“威”,威严) 【古今异义】 1、聪明睿智 古义:明察事理 聪明: 今义:听觉、视觉敏捷,指智力发达,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强 2、德行宽裕 古义:宽大,宽容 宽裕: 今义:宽绰富裕 【一词多义】 名词: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成王封伯禽于鲁) 1、封: 动词:封闭,封合。(节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动词: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2、亡:动词:灭亡(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动词:走失(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介词:给,把(成王封伯禽于鲁) 3、于: 介词:对(吾于天下亦轻矣) 连词:因为(子无以鲁国骄士) 4、以: 连词:并且(守之以恭者) 形容词:强大(人众兵强) 5、强: 形容词:强,好(博闻强记) 形容词:聪明,智慧(聪明睿智) 6、智: 名词:有学问(守之以浅者,智) 【作者简介】 韩婴: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治今北京市)人。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南宋以后,仅存〈外传〉。 【背景探秘】 周公,西周初政治家。文王第四子,又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曾佐武王伐商,多次建功。武王死,因成王年幼,由他摄理政事。管叔、蔡叔等起而反对,散布流言蜚语,纣子武庚乘机勾结管、蔡和东夷部族联合叛周。他亲率大军再次东征,讨平叛乱。又派召公营建东部维邑(今河南不洛阳),驻兵八师,对殷顽民加强监督,称成周。旋全面实行封邦建国方针,先后建置七十一国,包括同姓五十五人(其中武王兄弟十五人),异姓十六人,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在封区范围内普遍推行井田制,

王安石传翻译

王安石, 字介甫, 抚州临川人.父王益, 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少年时喜好读书, 一经过目终身不忘.他写文章落笔如飞, 初看好像漫不经心, 完成后, 见到的人都佩服他的文章精彩奇妙.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 欧阳修为他播扬美誉.王安石考中进士, 名列上等, 任签书淮南判官.以前的制度规定, 任职期满, 准许呈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 唯独王安石没有这样做.再调任鄞县知县, 他在鄞县修筑堤堰, 浚治陂塘, 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 把官谷借贷给百姓, 秋后百姓加些利息偿还, 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 鄞县的百姓也感到方便.再任舒州通判.文彦博做宰相,向皇帝推荐王安石, 说他淡于名利, 请求越级提拔, 想以此来遏止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 朝廷召他考试馆职,他不肯参加.欧阳修推荐他任谏官, 他以祖母年事已高辞谢.欧阳修对朝廷说王安石须用俸禄养家, 因此任命他为群牧判官, 他请求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东刑狱, 入京任度支判官, 当时是仁宗嘉佑三年. 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 善于用辩论驳难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学说,敢于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 满怀激情地立下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的志向.于是他向仁宗上万言书, 认为:“如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难穷乏, 风俗一天比一天衰落败坏, 症结在于不知道规律, 不效法先王政令的缘故.效法先王政令, 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 我们所实行的更改变革, 既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 也不至于引起天下人的喧哗, 也就必然合乎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生产天下的财富, 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给天下的费用, 自古代以来的太平治世, 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忧患, 忧患在于治理财政没有符合它的规律.居官任职的人才既然不足, 城乡又缺少可供使用的人才, 国家的重托, 疆域的保持, 陛下能够以长久依靠天幸为常法, 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 我希望陛下能明察朝中苟且因循的弊病,明文诏令大臣, 逐渐革除这些弊病, 以期符合当前世事的变化.我所说的, 流于颓废风俗的人是不讲的, 而议论国家大事的人又认为这是不近事理的陈词滥调.”后来王安石执政时, 他所施行的政策措施, 大多是根据这份万言书而来的.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 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 他都辞谢了; 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 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 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 只是怕他不就任.第二年, 任命他同修起居注, 他推辞了好多

《周公诫子》练习题

《xx公诫子》练习题 一、阅读: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解释下列词语。 封:相:畏:博闻强记: 2.翻译下列句子。 (1)往矣!子无以xx骄士。 (2)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周公提出的六种“俭德”。用六个字,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 4.文中哪句话属于反面论证? 5.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1.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辅佐威,威严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2.(1)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2)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

3.恭俭卑畏愚浅 4.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5.(1)作为领导,要尊重人才,善待人才。(2)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大智若愚。】 二、基础题(10分) 1.给下列字注音。(4分) xx()姬()怠()嚼() 2.下列句中的“之”与“成王之叔父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守之以愚者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莲,xx君子者也 D.执策而临之 3.翻译句子。(4分) ①又相天子,吾于天亦不轻矣。 ②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xx。 三、课文阅读题(20分) 阅读整篇课文,回答问题。 1.解释xx词义。(4分) 俭:畏: 贵:哲: 2.翻译句子。(4分) 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②夫贵为天子,富有xx,由此德也。 3.文中提到的xx、纣是谁?(3分)

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 (附翻译赏析)

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附翻译 赏析) 文言阅读练习:《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 ①行:操行。 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⑤淫漫:荒淫,怠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 ⑦意:意志。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试题】 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 悲守穷庐又相天子 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冶性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王安石传》(有删节)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王安石传》(有删节)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王安石 ,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 , 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 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 “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程臣。 如此人, 在一郡则坏 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 (帝)乃听之。于是,吕公著、 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 欧阳修、 文彦博,荐己者也;富粥、 韩琦,用为侍从者 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搓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安石曰:水 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 帝曰:此岂细事,反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 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 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仿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 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 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 "侠又坐窜岭南。愚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 疑之,遂罢为现文股大学士、知江宁府。 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大傅。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 新义"。晚居全陵,又作《字说》 ,多穿凿傅会。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 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黠《春秋》之书,不使列 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流,面垢不洗,世多 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剌 之。 安石性强忮①,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田。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 安石傅经 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讼。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 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昔种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 ?"对曰"安石为翰林学 士则有余,处辅部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
1/7

《周公诫子》练习题

《周公诫子》练习题 一、阅读: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解释下列词语。 封:相:畏:博闻强记: 2.翻译下列句子。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2)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 周公提出的六种“俭德”。用六个字,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 4. 文中哪句话属于反面论证? 5.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1.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辅佐威,威严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2. (1)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2)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 3. 恭俭卑畏愚浅 4.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5.(1)作为领导,要尊重人才,善待人才。(2)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大智若愚。】 二、基础题(10分) 1.给下列字注音。(4分) 禄()姬()怠()嚼() 2.下列句中的“之”与“成王之叔父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守之以愚者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莲,花之君子者也 D.执策而临之 3.翻译句子。(4分) ①又相天子,吾于天亦不轻矣。 ②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三、课文阅读题(20分) 阅读整篇课文,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义。(4分) 俭:畏: 贵:哲:

《王安石传》原文及译文

《王安石传》原文及译文 王安石 传有少年得斗鹑①,其侪②求之不与,恃与之昵③辄持去,少年追杀之。开 封当④此人死,安石驳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 盗也;追而杀之,是捕盗也,虽死当勿论。”遂劾府司失入⑤。府官不伏,事下 审刑、 大理⑥, 皆以府断为是。 诏放⑦安石罪, 当诣阁门谢。 安石曰: “我无罪。 ” 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 [注释] ①斗鹑:鹑,一种鸟,身上长有麻点,性凶狠,古代常有“斗鹑”娱乐。② 侪(chái)伙伴。 ③昵:亲近。④当:量刑判处。⑤失入:罪轻而罚重。⑥审刑、大理:审刑, 指中书省下属的审刑院, 掌管上奏案件的裁决; 大理, 古代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 ⑦放:宽免。 17、用“/“给文中画线句子 划分良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 分) 恃与之昵辄持去 18、解释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3 分) (1)是: (2)诣: (3)谢: 19、说说“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的意思。(2 分) 20、用自己的话说说少年杀人的原因。(2 分) 21、结合全文,请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3 分) 参考答案 17、恃与之昵/辄持去 18、(1)对,正确(2)到……去(3)道歉,谢罪 19、这个人不给(他斗鹑)那个人却强拿走(斗鹑),这是强盗行径。 20、少年得到一只斗鹑,他的伙伴索取不成就侍机拿走,少年就杀了他。 21、他熟悉法令,知道当时“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了解情况后果断 得出结论并弹劾府司, 说明他做事果断, 秉公办事, 不官官相护; 最后维持原判, 按理他被免到阁门谢罪可是他却不认罪,说明他坚持己见,性格倔强。 (答出其
1/5

文言文《宋史王安石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货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有少年得斗鹑,其侪求之不与,恃与之昵辄持去,少年追杀之。开封当此人死。安石驳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追而杀之,是捕盗也虽死当勿论”遂劾府司失入。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皆以府断为是。诏放安石罪,当诣阁门谢。安石言:“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令判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预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B.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C.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D.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秩满,古代指官吏任期届满,也称“满”。“秩”是古代官吏的俸禄。 B.大理即大理寺,古代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C.青苗即青苗法,农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到当地官府贷钱粮,以补助耕作 D.太傅,西周始置,辅君王的大臣,历代沿革有所不同,多为勋臣加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聪明颖悟,文才为人赞赏。他从小喜欢读书,过目不忘,不假思索便可写出精妙的文章,曾巩将他的文章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修极力赞赏。 B.王安石秉持法理最终不被采信。他从法律规定出发,分析两少年因争鹌鹑导致的命案认为杀人者其罪可赦,但上面的司法部门均维持原判决。 C.王安石推行新法,得到皇帝支持。在与皇帝的一番问答之中,他阐明自己的治理主张,皇帝认为他讲得正确,专门设置机构支持王安石推行新法。

《诫子书》《周公诫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①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②,守以卑③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④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⑤;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⑥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注释)①恭:肃敬,谦逊有礼.②尊盛:位高势盛.③卑:低下。④畏:同"威",威严。⑤哲:明智,聪明.⑥由:奉行,遵从.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本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 【答案】 5.(1)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 (2)(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6.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

《宋史·王安石传》阅读答案翻译

《宋史·王安石传》阅读答案翻译 《宋史·王安石传》阅读答案翻译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 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 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 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招馆职,不就。修荐为 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 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 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 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 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 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 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 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 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 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

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堤堰,决陂塘决:疏浚 B.后安石当国当:掌管 C.众不能诎诎:通“屈”,使屈服 D.人言不足恤恤:体恤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贷谷与民,出息以偿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周公诫子

周公诫子 一、解题及作者简介。 (一)解题: “周公”,是周初的政治家,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 “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诫子”告诫儿子。 (二)作者简介。 《周公诫子》选自《韩诗外传》,作者韩婴,西汉古今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韩婴,涿郡郑人(今任丘市)人,西汉文、景、武三帝时为官,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官至常山太傅,后人称他韩太傅。韩婴是当时著名的儒家学者,他讲学授徒写成很多著作,其中有《韩故》、《韩诗内传》、《韩诗外传》、《韩说》等。他是西汉古今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三)《韩诗外传》简介。 《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编篡成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二、字词学习。 (一)生字学习。 哺(bǔ):<书>1.喂(不会取食的幼儿)。如:哺育。2.咀嚼着的食物。如:吐哺。 沐(mù):1、洗头发,也泛指洗涤。如:沐浴。2、<书>借指蒙受。如:沐恩。3、姓。 睿(ruì):<书>看得深远。如:睿智。 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纣(zhòu):1. <书>后鞧(qiū)。2.商(殷)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欤(yú):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用法跟“乎”大致相同。 (二)多音多义词。 相 (xiàng):1.辅助。如:吉人天相。2.宰相。如:丞相。3.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4.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如:傧相。5、相貌。 另读(xiāng) 1.互相。如:相识。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好言相劝。3.姓。 (三)通假字。 守以畏【通“威”,威严】者 (四)一词多义。 于成王封伯禽于【介词,将,把】鲁吾于【介词,对】天下亦不轻矣 由由【奉行,遵从】此德也必由【经由】之路由【因为】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以子无以【因为】鲁国骄士守以【介词表凭借,相当于“用”】俭者 智聪明睿智【聪明、智慧】守之以浅者,智【显示出明智】 德德【名词,道德】行宽裕皆谦德【名词,品德,美德】也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名词,恩,恩情】其德【精神】全矣 之周公诫之【代词,代伯禽】曰吾,文王之【结构助词,的】子 德行宽裕,守之【代词,代“德行宽裕”】以恭者犹恐失天下之【结构助词,的】士 (五)古今异义。 1.子无以鲁国骄.【古义——怠慢、轻视;今义——骄傲】士 2.又相.【古义——辅佐;今义——互相】天子 3.吾于天下亦不轻.【古义——轻微,低下;今义——重量小】矣 4.吾闻,德行宽裕 ..【古义——宽大、宽容;今义——指宽绰富余】,守之以恭者,荣 5.富有四海,由此 ..【古义——遵从这些;今义——由于这】德也 6.聪明 ..【古义——明察事理;今义——指智力发达,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强】睿智 (六)词类活用。 1.子无以鲁国骄.【形容词用作动词,怠慢、轻视】士

王安石《材论》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安石《材论》原文及译文赏析 材论 王安石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弊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具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焉,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

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犹锥之在囊囊:口袋 B.驽骥杂处驽:劣马 C.及其引重丰,取夷路夷路:坎坷的路 D.而谟谋谏诤之佐来佐:辅佐的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其孰能讥之乎 C.且不能自异于众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得之则安以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