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产生的背景

总的来说,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适应政府管理改革和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建立的需要而产生的。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国非经济、非政治的社会公共事务是由事业单位来承担的,并以政府事业体制进行管理。我国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具有政、企、事一体化,党政不分,政事不分,企事不分的特征,从而造成了事业单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政事职责不清、机构混设、人员混用的现象非常普遍。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凡是事业都应该由政府举办,并应由财政供给经费;凡是事业单位的职工都属于国家干部;事业属于上层建筑,属于非生产活动,不创造价值;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都属于社会公益性或福利性的,不能实现商品化、市场化,等等。这些观念既是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现实反映,现在又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共事业发展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障碍性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方而要求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对政府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实现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变。另一方而,社会事务日趋繁杂,公众对社会公共服务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事业范围明显扩大,不仅包括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而且还包括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治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等等,公共事业开始从政府事业向社会公共事业转型,建立新型的公

共事业管理体制是公共事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多,加快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时代赋予普通高校的使命和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98年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正式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同国外相比较,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据统计,到2001年底,全国已有132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已建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依托原有的相关师资或专业开设的。其建立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一些综合类大学以原有的行政管理专业师资为基础建立;二是将原有的专业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通过改变专业名称而建立,如师范院校的教育管理专业、医学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艺术院校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体育院校的体育管理专业等。可以说,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这一特定的专业形成方式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得以迅速建立和发展的一个直接原因。正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时间短、速度快,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困难,急需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实践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专业认识模糊不清,突出表现在对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界定存在较大的认识上的分歧。

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提高办学效益,有效地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本文指出了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对策。 [标签]特色专业专业建设办学特色 其主要问题,一是许多高校把专业建设定位在专业数量的增加,特色专业建设的意识不强;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各专业的一些要求,比如统一专业目录、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设置、统一使用教材等,不利于形成和发展特色专业;三是重专业建设、轻课程体系建设;四是教育主管部门重专业的审批,轻专业的规划。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缺乏足够的竞争是高校缺乏特色专业建设原动力的问题之所在。目前高校间竞争虽然存在,但还是发展中的竞争,绝大多数的普通高校还没有产生生存危机,高校还是我国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座堡垒,还没有完全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高校入学考试、招生形式、招生数量以及专业设置等还完全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毕业生无论是否能及时就业都全部进入社会,不存在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滞留在学校的问题,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完成四年的学业。所以,高校专业建设只注重专业数量的增加,因为较多的专业可以使生源更为充足,同时,较多的专业设置也是学校实力的标志。 特色的形成源于竞争,没有公平竞争的机制,就会失去发展的压力和动力。世界上所有办学成功、特色鲜明的大学,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产物。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给大学发展造成的最大危害,莫过于办学自主权的丧失和竞争机制的破坏。特色形成需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这种公平的竞争环境包括各种资源的配置、办学自主权的享有、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高校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特色专业建设必须有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这种平台是高等教育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即质量。这种缺乏竞争的环境必然使学校在专业建设中缺少特色专业建设的动力。 2.没有专业设置主自权,高校法创办特色专业。过去,我国在专业管理体制上,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权限集中在国家教育部;现在除了少数学科专业(主要是目录外学科专业、特殊专业以及少数过热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仍然由国家教育部掌握控制外,绝大多数学科专业的审批权都下放到省(直辖市、自治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时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学科专业目录内也有一定的专业设置自主权,但须在教育部备案。2001年教育部批准7所部属高校可以自主审定、开办和调整学科专业,这种改革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同高校的联系,促进高等教育地方化,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学科专业设置权的下放,使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和布局出现向地方经济文化倾斜的好势头,充分显示了学科专业管理体制改革后所激发的高等学校办学潜力和活力。地方政府在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校自觉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强高校办学特色方面,发挥了重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选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库 1. 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个案分析 2. 论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公共导向 3. 全球化语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释 4. 公共物品中的技术构成分析 5. 论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技术理念 6. 城市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证研究 7. 电子政务规划设计的实证分析 8. 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研究 9. 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 10. 当代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 11. 中国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的特色问题研究12.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贡献 13.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困境分析 14. 政治理念与行政体制改革 15. 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 16. 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 17. 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 18. 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 19. 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 20.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21.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 22.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 23.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 24.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 25. 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 26. 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 27.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 28. 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 29. 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 30.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31.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 32.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 33. 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 34. 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 35.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 36. 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 37. 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38. 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 39. 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40.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测绘科学重点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测绘科学重点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科师资队伍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数量不足,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及学术带头人。 2、科研基础薄弱,尚未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稳定的科研基地,承担的各类课题和获奖成果偏少。 3尚未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影响了整体水平提高。参加各类学术活动较少,不能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信息和前沿研究课题的动态。 4、学科建设投入不足,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学科建设基地;现有实验室仅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缺少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制约了学科发展。 (二)改进措施: 1、加快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步伐,高度重视学术队伍建设,每年引进高职称或高学历人才1~2人,每两年有1人晋升高一级职称,每两年有1人获得高一级学历。 2、打好学科建设基础,进一步落实学科梯队组建调整工作。按学科研究方向构成科技创新团队,加强组织考核,带动青年教师提高科研水平。明确学科带头人及学科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的职责,建立学科方向实验室及工作室。 3、重点支持学科团队成员带课题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积极参加

国内学术交流;争取主办国内高水平的学术会议。聘请国内知名院士、教授、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专题讲座。 4、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实践基地的现实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实验和实习,严格教学过程的考核,确保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在科研项目与成果方面,以拟申报的校、市级科研项目为基础,充分发挥和扩大龙岩市地方矿产资源优势,寻找与江西理工大学的合作,申请更高层次的项目。为我们完成任务书要求的科研项目与成果、科研经费、专利申请、科研成果转化等任务奠定了基础,也可将学术研究成果的总结形成专著。 6、多渠道争取经费,积极申购仪器设备,扩充其软硬件设备,顺应学科研究发展的需要,提高科研教学设备档次,完善其实验室功能,扩大实验室规模。 (三)经费使用情况 1、购买测绘学科的软件包括测量平差软件4600元、GIS软件5200元;计9800元。 2、购买测绘急需图书资料3600元。 3、软引进测绘专业教授费用及教授来校学术讲座5500元。 4、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共五次计14000元。

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成因及策略 组织文化是一切现代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是组织行为的准则和成功的核心。组织文化反映了一定社会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是组织中个体的见解、观点、情感、知识和技能的总和[1]。学校组织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它具有组织文化的一般内涵和结构特征。学校组织文化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形成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人的精神风貌的总和。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组织文化传统和不同的组织文化风格。 很多学校都希望通过组织文化建设来塑造学校的品牌,以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进而以良好的学校品牌形象为学校发展创造契机。但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学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为系统的办学理念,而有的则通过校训、校风、校歌来体现[2]。有的学校主要从教育教学管理中强调创新,实行了“目标等级管理”,即下一级对上一级负责,或者说上一级对下一级负责。比如,分管某年级的副校长对年级主任负责,年级主任对各班主任负责,班主任对任课教师负责,最终责任到个人。这样使教育教学问题直线管理,分级管理,加快了处理问题的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加强了员工的责任心,逐步完善了学校管理制度。然而,总体上仍显得保守,如在员工激励问题上仍残留着平均主义思想,在收入分配方面、奖励方面档次没有拉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造成这种情况,一方面在于学校几十年的传统文化惯性,不讲原则的“和”、“吃大锅饭”文化形成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在于学校对创新的理解不够全面。创新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从管理制度到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全面创新来支撑,相互关联和互动,才能促使其均衡发展,落到实处。 2.行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沾亲带故关系及拉帮结派等形成的网络错综复杂,很多时候会影响正常激励机制的执行。如在学校对某些员工进行选拔和晋升的主要依据中,人情关系仍不可避免地成为学历、能力和业绩之上的主要依据。在评先评估过程中,上级部门的干涉影响评选的公正、公平性。与某些管理人员或上级领导沾亲带故就可以不受或少受处罚、不执行或打折扣执行规定的现象仍然存在,以至有损学校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沾亲带故的关系长期存在,逐渐使得学校的组织机能弱化,出现因人设职,机构臃肿的现象。产生上述现象除中国传统的关系本位的影响之外,还有另外一些原因,一是学校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中对团队精神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通过广泛的宣传渠道、多样化的宣传方式,使团队精神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内心,从而营造起一个提倡团队精神的文化氛围。二是没有及时推行与团队精神相适应的全面的行为规范制度,使团队精神的培养脱离了员工的实践,没能体现在学校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工作中。 3.制度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是一定精神文化的产物,同时它对于学校组织文化具有强化作用。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去制定和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学校精神文化起反作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一般有如下薄弱环节:一是制度不完备;二是制度完备,但不严格执行或不执行;三是制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doc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拥有极强的综合性,科学基础十分扎实,其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这个专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下面将深入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极其出路。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危机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在学科这个视角去看,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是公共管理学科,有关其专业培养目的,有关部门高校专业目的作出了一下的定位: 培养拥有公共事物管理理念以及实践能力,可以达到我国文体卫这些事业单位公共管理条件的复合型以及实践型人才。这个培养目的看上去,不存在问题。但是其发展途径不是很宽阔,并且我国有关单位在用人方面封闭性较强,同时事业单位名额不多,所以,很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难度较大,这一定会导致人才需要和供给之间产生冲突,对于专业发展十分不利。 (二)课程安排不科学 课程体系不健全是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存在的重点问题,很多高校在课程安排方面都觉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际上就是政治和经济以及管理等学科的融合,必须要把其有关的专业课程吸收进去,才可以凸显这个课程的特点。例如,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一共安排了十二门课程,其中包含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同时还包含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有着必要的联系,但是都是将理论当作核心的课程,学科缺少

必要的相容性,不是十分有价值,没有办法凸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特色。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出路 (一)明确定位加快发展 明确定位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长时间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要求教育部必须要具体提出该专业发展标准和条件,同时针对我国国情和事业单位具体情况,预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方面的需要。之后将其当作根本的依据,科学的调整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规模以及专业的分布。每个高校必须要合理掌控办学规模,合理招生。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教育主要负责部门还要强化该专业评估工作,针对评估得到的结果,让高校去合理地调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掌控该专业办学的规模,改变发展的速度和方向,进而确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改善专业课程体系 若想完全解决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方面不合理的情况,在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必须要重视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个,将经济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学当作必修内容,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把新的公共管理知识以及有效的管理方式等均添加到课程体系当中。 第二个,针对专业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强化专业必修课程和课程方面的建设,见专业口径和前提下实施深入的专研,凸显出专业的特点。 第三点,把教学的内容分别分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能力培养这三个模块,合理的划分每个模块占用的课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诸暨市交警大队 信息化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要素,也是提高交通安全管 理效率、实现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交通安 全管理工作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交通监控、违法处理、 事故处理、车管业务、服务群众、自动化办公等环节和领域已逐步推 广运用,使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节约了 警力,提高了执法效能,因此,进一步加快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显 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规范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设置、使用和管理,更是重中之重。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建设是改革和加强公安交通安全 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警务保障措施,更是交通警察依法、规范、有效、严格管理的前提。目前,通过道路交通科技非现场执法的数量已 远远多于现场执法。提高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管理应用水平,适应 非现场执法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是加强交警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当前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局限性。信息化是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提高工 作效率、改进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将在交通管理工作中起到非常重 要的作用。而目前对信息化认识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重基础装备建设,轻信息化建设。认为信息化是远水不解近渴, 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感觉过于虚幻,不如实实在在的更新部分警 用装备来得实际;二是认为信息化无非就是实现办公自动化,对警务 过程的科技应用投入重视不够。

(二)专业人才配备不能适应发展需要。虽然在以往的信息化建设中培养、锻炼了一些人才,也积极引进了一些信息化方面的人才,但总体上讲,交通管理领域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也不甚合理,素质更亟待提高。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严重短缺,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新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较远。目前,尤其缺少既熟悉信息技术同时又了解、熟悉交通专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 (三)化缺乏长远规划。对于如何规划、做好信息化建设,还没有一整套的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蓝图,许多地方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短期效应上来,设备或软件没有考虑到发展和升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各种软、硬件淘汰速度过快,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由于技术开发人员缺少交通管理工作实践经验,所开发出的产品缺乏实用性,有的操作不够方便,使看上去功能强大的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却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四)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管理上存在问题。 1、科技测速装备,没有通用的、简单的检查方法。省技监部门一般一年对测速装备进行一次技术执法标定,做完标定后的一年时间内,设备测速是否准确,无法确定。当事人有异议时,民警的解释无法令当事人满意。往往要出现明显的测速不准确后才能发现问题,很可能造成被动局面。 2、交通科技装备的维护,需要专业公司的支持。交通科技装备,不同网络设备等通用装备,一般的技术人员无法进行维护、维修,需要专业公司或设备生产厂家技术人员的支持。

对完善我国学科建设评价工作的思考

对完善我国学科建设评价工作的思考 [摘要]文章以学科建设评价主体为视角,对我国学科建设评价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完善我国学科建设评价工作进行了系统思考。 [关键词]学科建设评价 学科建设评价是加强对学科建设监控的重要手段,是学科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其评价结果反映了学科建设的绩效和水平。随着两级政府及高校对学科建设重要性认识的提升,学科建设评价工作越来越引起政府、高校和社会的重视,尤其是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强化了评价监督职能,学科建设评价成为两级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一、我国学科建设评价的现状 对于学科建设评价有多种划分方式,本文以学科建设评价主体为视角,将学科建设评价分为两级政府开展的学科建设评价、社会中介开展的学科建设水平评价和高校开展的学科建设自我评价。 1.两级政府开展的学科建设评价现状。第一,中央政府开展的学科建设评价工作。中央政府开展的学科建设评价工作主要是对学位授权点的评价。中央政府开展的学位授权点评价活动始于1985年,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已进入定期评价的制度化阶段。2005年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批,正式出台了《关于开展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工作的几点意见》。此次合格评价工作分自我评价、基本状态评价和博士学位论文抽查三个环节进行。由国务院学位办组织,共对8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49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进行了评价。经过评价,共有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不合格,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北京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等1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的评估结果为“存在一定问题,需经整改才能合格”。2008年,对需要整改的22个学科进行了再评价。经过再评价,北京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等18个博士点合格,中国航空研究院(631研究所)的“计算数学”等4个博士点不合格,国务院学位办建议撤销其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2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撤销整改后评估仍不合格的4个博士点。

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许多公司已经意识到公司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正所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许多公司还处于有制度却形同虚设的阶段,那么影响公司制度化建设的因素是什么呢? 制度本身可操作性不强。制度的产生源于公司管理的需要,然而公司管理层在出台制度前,往往没有经过深入基层调研,只是凭借主观需要进行编写。这样出台的制度只是表面上满足了管理者的需要,根本无法有效推行。久而久之,还会导致由于管理层与基层制度执行不畅通而产生矛盾,重则影响公司健康、有序的发展。 没有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公司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往往是由各职能部门起草,这样起草出台的制度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当然也不可避免得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间接影响公司协调发展。 公司培训、导向力度不够。制度是公司管理的基石,是员工的行动指南。公司如果只组织管理人员对新制度进行学习、培训,那么导向面就会比较狭窄,不利于制度的深入贯彻和执行。 因此,为切实规范员工工作行为、量化员工工作业绩,公司必须强化制度建设过程,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制度编写人在编写制度前,一定要深入基层调研。

本着尊重员工、理解员工、相信员工的原则制定制度,从而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促使制度运行上下畅通。 二、建立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由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牵头,协调部门间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统一汇编和梳理,提高管理制度的协调性和指导性。 三、公司领导人要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工作,经常组织召开管理工作总结和提升研讨会,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使其为公司发展更好的保驾护航。 四、加大宣传和导向力度。在条件许可得情况下,组织全员学习,加强公司宣传报道工作,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拥有极强的综合性,科学基础十分扎实,其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这个专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下面将深入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极其出路。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危机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在学科这个视角去看,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是公共管理学科,有关其专业培养目的,有关部门高校专业目的作出了一下的定位: 培养拥有公共事物管理理念以及实践能力,可以达到我国文体卫这些事业单位公共管理条件的复合型以及实践型人才。这个培养目的看上去,不存在问题。但是其发展途径不是很宽阔,并且我国有关单位在用人方面封闭性较强,同时事业单位名额不多,所以,很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难度较大,这一定会导致人才需要和供给之间产生冲突,对于专业发展十分不利。 (二)课程安排不科学 课程体系不健全是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存在的重点问题,很多高校在课程安排方面都觉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际上就是政治和经济以及管理等学科的融合,必须要把其有关的专业课程吸收进去,才可以凸显这个课程的特点。例如,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一共安排了十二门课程,其中包含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同时还包含社

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有着必要的联系,但是都是将理论当作核心的课程,学科缺少必要的相容性,不是十分有价值,没有办法凸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特色。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出路 (一)明确定位加快发展 明确定位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长时间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要求教育部必须要具体提出该专业发展标准和条件,同时针对我国国情和事业单位具体情况,预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方面的需要。之后将其当作根本的依据,科学的调整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规模以及专业的分布。每个高校必须要合理掌控办学规模,合理招生。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教育主要负责部门还要强化该专业评估工作,针对评估得到的结果,让高校去合理地调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掌控该专业办学的规模,改变发展的速度和方向,进而确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改善专业课程体系 若想完全解决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方面不合理的情况,在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必须要重视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个,将经济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学当作必修内容,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把新的公共管理知识以及有效的管理方式等均添加到课程体系当中。 第二个,针对专业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强化专业必修课程和课程方

学科群建设的困难和解决对策

所谓学科群,是指为适应现代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由若干相关学科围绕某一共同领域,以一定形式结合而成的学科群体。学科群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学科高度分化和综合的结果,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若干相关学科有序组合而成的学科的集合。 高等学校进行学科群建设,可以打破现有学科、院系的屏障,形成由带头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科间的相互交叉、融合与渗透,形成学科间互联互补、共生共荣的机制,实现学科发展的综合效应、交叉效应和横向效应,集成多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优化学科结构;第二,有利于优化学术队伍,建设创新团队,进行联合攻关,承担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综合性课题,增强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创造重大科研成果,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强化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第三,有利于实现文理工渗透、文理渗透、理工渗透、文工渗透,充分吸收各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在更宽的学科领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第四,有利于实现学科资源的配置优化、资源共享,发挥高等学校资源使用的最大效率,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科和学校发展。 因此,学科群的建设以其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独特价值,被誉为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最具有突破意义的新动向。一、存在的困难 许多大学虽已意识到学科群建设的重要意义,也已开始了进行了

相关的探索工作,但一些学科群在建设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学科分散,缺乏带头学科,难以组织或支撑学科群建设。 许多地方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较多,这为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学科群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是,地方学校的学科多小而散,基础薄弱,学科间缺乏联系的传统与基础,缺乏必要的交叉和融合;学科发展不协调,学科间处于离散状态,使有限的学科资源游离分散,很难有效利用和实现资源共享,学科建设往往是单兵作战、各自为战,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 一般来说,学科群内有一两个主干学科作为龙头学科,发挥带头作用,通过凝聚、整合与协同相关学科,辐射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群内的骨干、相关学科对带头学科进行支撑,相关学科、骨干学科与带头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但一些地方大学学科的离散状态,导致学科建设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带头学科和优势学科,不能组织带领相关学科共同发展,而且学科间缺乏必要的关联和交叉,学科间的凝聚力不强,也导致组织学科群建设时困难重重。 2、盲目建设,拼凑现象严重,难以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学科群是为了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需要,由若干学科相互渗透,密切配合,共同围绕着大学的中心任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学科群体。一般来说,国内大学学科群的形成主要有以下路径:院系学科自然演变形成,行政干涉新组建形成,科研任务凝聚形成,学术团队自发形成;学科群组织表现为院系实体、学术团体或科研课题组等形式。

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山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谭秀森 一、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199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简称《高等教育法》)第三条规定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即社会主义性质。《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还规定了高等教育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培养专门人才等活动来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而这些活动通常是由其专门机构——高等学校来实现的。 高等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如何确保高等教育任务的完成呢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是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建设。高校管理制度是高校为了组织和管理各项工作,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在全校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条例、规定和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高等教育的性质及任务规定了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载体。办学理念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应与各项具体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将其基本内涵、本质要求渗透到具体制度规定中,将其本质要求制度化、成文化、具体化,以确保学校办学理念得以具体实现。 第二,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是学校完成培养目标的有效保障。制度对于高校活动主体,如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具有普遍的、平等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它使分散的、无序的个体活动变得统一、有序、高效。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保障。 第三,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基本路径。“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学校民主化、法制化管理的前提。”[1]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理念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必然延伸,这就要求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必须走法制化之路,使学校内的各项管理工作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法律上切实保证高校管理的高水平。 二、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与之相应,也需要有完善的、科学的制度制定规范以及制度执行、监督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管理制度的效力。具体地说,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应涵盖以下内容:“不仅包括从制度起草前的调研、立项工作,到制度的起草、修改、通过和发布,还应包括制度的执行、落实和督察工作。” [2]因此,对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考察,至少应从制度本身、制定程序、制度执行与监督、制度配套体系建设等几方面进行。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李冠一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办公室,河南郑州450053) 摘要: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和社会需要的呼唤下诞生的。近10年来,从 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管理的专家学者在认真研究考察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公共事业 管理专业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等进行着积极研究和大胆探索。在本专业建设过程中较有影响力的北派南派之论争,对于增强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尽快完善该专业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南派;北派 中图分类号: C9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 - 3192 (2008) 03 - 0098 - 05 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他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韦伯的“官僚科层制”理论运用到政府的管理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行业的不断出现,社会分工的不断专业化,政府的规模日益扩张起来,政府机构臃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西方国家不断进行着政府机构改革,私有化、市场化、社会化、地方化成为西方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政府机构和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体系,尽快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迫在眉睫。在加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中,不仅能够转变政府的职能,提高政府的效率,压缩政府的规模,而且能够较好地发挥社会非营利机构的作用,使我国的公共事业发展能够不断满足公众的需要。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背景与过程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是新兴的管理领域,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是我国新兴的学科,且被予以国家重点扶持。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业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变化与调整,引起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一场旨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的政府管理改革运动逐渐开展起来。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在此过程中逐渐改变重组,渐渐形成了新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这就需要加强对新的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认识和探讨,积极培养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适应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根据目前所见材料,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正式提出源于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在1997年向国家教委高教司上报的《关于在我国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可行性报告》。在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和认真论证的基础上,国家教委1998年修改了高等教育本科生教育指导目录,目录中新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规定了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据此,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作为首批试办院校,于1999年开始招生。以此为开端,我国院校开设了该专业, 2001年增加到107所, 2003年为224所, 2004年更增至327所[ 1 ] 。今后,随着我国社会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管理实践中各种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范围界定的不断认识以及管理方法的不断革新与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进一步完善,培养的人才方能更加符合社会管理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方能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成为高等院校一个迅速发展的实用型社会科学的热门专业。高等院校目前建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依托原有的相关师资或专业开设的,其建立途径有 二:一是一些学校(如综合类大学)以原有的行政管理专业师资为基础而建立,属于新

目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正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高速发展的中国旅游业,需要大量高素质旅游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这既为旅游本科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加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以应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培养出符合现代市场需要的大学毕业生,已成为各高校提到历史日程上的新课题。本文试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及培养人才模式方面人手,谈谈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有关思考,以求教于万家。 一、目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定位不够明确。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地高校开办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积极性高涨,纷纷快速上马以抢占市场。 但办学目标不够明确,定位也缺乏一定的准确性。主要问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专业方向设置太多太细,使学生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差,难以形成宏观视野,站在应有的高度分析问题,降低了高等旅游教育应有的效益;二是专业设计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人才专业知识与技能越来越适应不了迅速发展的市场需要,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2. 课程体系不够合理。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对象的由各相关课程组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系内课程给予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应能使他们用来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的各种问题。但目前各高校在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开设的各课程与旅游管理业务有很强的逻辑联系,因人设课现象严重;二是课程设置上呈现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既增加了课堂教学时数,浪费了学习的时间,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且令学生和教师们无所适从;三是专业技能课开设不力,强调理论知识,轻视技能操作,使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3.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各高校旅游专业专任教师人数不算少,但缺乏一支稳定、高水平的专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大多是半路出家,新出校门的多。对行业缺乏了解,缺少专业实践技能和实务经验,擅长的是纸上谈兵。且有相当一部分旅游课程的教学仍然采用灌输式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独立思考能力未得到重视和发掘,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4. 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开放。旅游业是一个发展速度极快,知识和技术创新性很强的行业,人才输出的学校与人才输入的企业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均衡的动态系统,是旅游院校健康发展的保证。但目前许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未与市场接轨,未了解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只专注于按学科要求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未能开放地、积极地与行业、企业对接,建立互动性产学关系。相对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产生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错位的现象。 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对策 高等旅游教育是造就旅游专业创新人才的支柱和基础。从上述分析可知,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大量问题,必须针对性地加大改革力度,才能增强自身应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 1.专业定位要体现特色定位作为产业或部门运行的战略性方法,目的是发现和创造相互之间的差异性,确保在复杂的竞争中以适应性博得顾客的认同性。以独特性获得竞争的优势性。在这一目的的驱动下,旅游管理本科层次的定位就是适应快速而不确定变化的市场竞争的需要,通过培养大批符合社会化需要的优秀人才,做大做强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实力。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定位要充分认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从行业背景看,旅游管理专

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的思考

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的思考 杨玉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并留校工作。1986年,留学联邦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1988年回到复旦大学工作。1999 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2006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2009年1月任现职。 □杨玉良 ●不要过分固定地看待一个学科,不要以为存在一个院系就一定代表了一个学科。一个学科的内涵可以分属于不同的院系,许多院系的存在往往是历史原因所致。学科的划分除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外,同时还有很多判断标准。 ●学校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扩展。我们要保证一批优势学科能首先达到“世界一流”,就要防止资源的过度“稀释”,就要突出重点和特色,就必须有所舍弃。 ●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派生新学科是大学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表明,几乎所有的“软学科”均诞生于“硬学科”,因此,大学必须加强和重视基础学科(硬学科)的持久建设。基础学科不强,就没有能力去组建其他新学科。 ●在考虑大学院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当我们看到学科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时,组织结构往往分歧不大,但在考虑到不同学科内容相互连通的一面时,特别是在考虑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后,对于组织结构的设置就会有很大的争议。

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中,学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首先,在高校发展中,几乎都提出将学科建设为作为学校发展的主线。高校对学科的认识和对学科建设内涵正逐步深入。但就学科建设这个主题,仍还存有很大的争论。有人批评学校只重视重点学科,对一般的学科关注不够,甚至把学科建设简单地看成重点学科的申报或者博士点硕士点的申报,学科建设就是围绕着冲击或者保住各级重点学科做文章;也有人认为学校只重视“平台”和“基地”建设,对一般的基础学科重视不够;也有不少的院校不断地提出建设一些新的平台和院系。这种冲动在高校表现得比较强烈。其次,当前国家要求北大、清华、复旦等一批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显然,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最根本的基础,没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建设一流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在这两项认识的基础上,什么是学科,如何进行学科建设,以及在学科建设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作认真思考。 学科发展要遵循其自然规律 学科首先是一种范式,主要为方便教学而不得已为之。事实上,人们对“学科”已有许多研究。把人类知识划分为学科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出于教学上的考虑。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为了便于教学,人们不得不将人类所积累的知识进行分类,由此就产生了学科的概念。“学科”的主要含义是指“按教学和训练所定义的知识的分类”,即把知识条理化。从教学的角度看,学生学习某门学科知识,就是在所谓的“学科”框架里来学习其“范式”。学科的划分具有共同的基础知识和工作范式,同时又常常带有强烈的人为因素、时代特征和社会因素。 因此,不要过分固定地看待一个学科,不要以为存在一个院系就一定代表了一个学科。一个学科的内涵可以分属于不同的院系,许多院系的存在往往是历史原因所致。学科的划分除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外,同时还有很多判断标准。尽管世界上存在着多个体系来讨论怎么划分学科,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学科是具有层次结构的。在这个层次结构里,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有着本质的差别,基础学科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学科间的关系通常有学科间(Inter-disciplinary)、交叉学科(Multi-disciplinary)和多学科(Cross- disciplinary)。 同时,学科有其诞生和发展的规律。学科是一种范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范式是会改变的。社会的重大需求致使知识被不断重新条理化,一些新的学科产生了,而一些学科则走向消亡。原有的学科范式和架构不适应新的形势,就要发生嬗变。除一些类似数学、物理等硬科学外,学科都会经历一个形成——发展——消亡的过程。用“消亡”而不用“死亡”,是因为“消亡”的学科将以另一种形式得以重生、嬗变(trans—mutation),或者原属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的组合形成新的学科。因此,一所大学的某个重点优势学科从种种迹象看已经接近消亡,如果还不思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尽管在短期内这个学科通过进一步投入仍可能显示出优势地位,但从长远看反而会阻碍学校学术的发展。

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专业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我们金华市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还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根据我校机电专业建设的实践,拟就专业建设的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一、应该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 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体现自身功能和特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专业结构调整,是职业教育提高自身适应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们金华市的专业结构还甚不合理、不甚科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宏观方面,全市各校的专业相互重复设置,大致雷同,造成办学资源的恶性竞争;为了适应招生的需要,过多开设一些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专业,如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与财会专业等,造成高入学、低就业的现象。第二,在微观方面,一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多而全,没有学校自己的骨干专业,平均使用加力量,导致专业建设资源不足,发展缓慢;一些学校没有针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随意设置专业,造成学生就业困难。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认为要金华市范围内应该加大专业结构的调整。要加强宏观调控,对重点专业与示范专业进行引导与扶持,在全市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与产业结构相吻合的精品专业,使一些雷同的专业向这些精品专业集中。尽管在目前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控功能已经减弱,然而还是应该有所作为的。 我国区域经济的特点十分明显,因而不同地区对人才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我们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主要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专业建设必须分析当地经济结构的特点,了解劳动市场的主要的需求。各职业学校要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增设新专业,拓宽、改造老专业,形成各自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如我们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企业调查和市场调查,根据永康五金机电十分发达的产业结构特点,确定机电专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专业,围绕机电专业开设数控、财会、市场营销及汽修等专业,使学校的专业结构与永康的产业结构吻合。目前我校3800多在校生中,50%以上是机电专业的学生,并着重把机电专业建设成浙江省示范性专业,形成本校的专业特色。 二、应该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目前职业中学的教学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观念落后,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普高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观念还严重在存在着。二是课程结构不合理,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比例失调。三是课程内容没有与当地社会经济情况接轨,没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接轨。另外就是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都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以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达成专业的培养目标。 近几年来,我们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在机电专业建设上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1、更新教学理念。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与学生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我校把“以人为本”、“按需施教”作为机电专业的教学理念,大力进行教学改革。 2、调理课程结构,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层次重新制订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生就业、升学、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 3、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改革教学内容。我校采用各种方法调查社会和企业,掌握当前永康经济发展对所需人才的规格要求。在此基础上,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开发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课程和校本教材。目前,已经编写出了符合当地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