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比较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比较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比较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比较

1

本文系根据天津市“历史与现实”沙龙一次讨论中的发言扩充、改写而成。欢迎天津市关心政治的朋友参加我们的沙龙。有意参加“历史与现实”沙龙的朋友请加入飞信群“毛泽东思想学习与实践”。请先下载飞信程序(Fetion),安装,登陆后点击“群组”,再点击“搜索群”,如按条件搜索,输入“毛泽东思想学习与实践”,如精确搜索请输入“31334129”,搜索后双击群名,再点击加入即可。

一、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的产生

16世纪至18世纪,西欧进入封建主义衰落时期,随着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扩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迅速发展起来。在西欧,资本主义开始逐步取代封建主义。1566年,尼德兰[1]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到19世纪,西欧基本上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二)资本主义的成就

在政治上,西方资产阶级在人民支持下,推翻了封建统治,镇压了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以资本主义代议制取代了宗教势力和封建专制制度。

在精神文明方面,资产阶级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反对封建专制主义,高举理性的旗帜反对蒙昧主义,在文艺复兴和推翻封建主义统治的

斗争中起到过杰出的作用。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产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同时,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在经济上,创造了很高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评价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三)资本主义的弊端

1.资本主义的残暴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就是靠极其野蛮的手段完成的。英国资产阶级在圈地运动中用暴力烧毁村庄、赶走农民。许多农民因此沦为乞丐和盗贼。托马斯·莫尔在他的《乌托邦》一书中对资本主义揭露道:“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了。”

自从发现了新大陆和新航路,资本主义出于剥削和掠夺的需要,又对落后民族实行侵略、奴役和大规模杀戮。在美洲大陆,殖民主义者甚至在立法会议上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或俘虏一名印第安人,赏给40英镑。据估计,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原有7000万人到一亿人,现在减少到只有几十万人。奴隶贸易给非洲的黑人也造成深重的灾难。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由于利益的驱使,帝国主义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矛盾引起的。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八十年代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帝国主义国家就发动了六十多次大型侵略战

争,其中仅美国直接出兵的就有二十多次。

目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军事和科技方面的优势,采用更阴险的欺骗和讹诈手段,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控制和渗透,它们利用文化侵略、世界秩序、技术垄断、资本输出、不平等交换等剥削手段,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的剥削。

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还表现为:

1)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3)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19世纪2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逐步由进步性向反动性发展。

保罗·克鲁格曼说:“在一个受到需求不足持续威胁的世界里,自由市场体制是难以永远运行下去的。”“现在应该重新认识市场自由主义,特别是全球化的兴起对人类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在多大程度上保留和扩大自由市场的好处。”

3.资本主义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立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资本主义,都不能跳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对剩余价值或利润的无限追求,以利润最大化为生产的最高宗旨和目的,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过是实现利润的手段和条件,并以不侵蚀利润为限。就资本的本性而言,追求的是资本的可持续增值,而不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占世界人口1/4的工业化国家,消耗着世界能源的3/4。其中美国以世界人口的4%耗费了全球能源供应的35-40%。这是以发展中国家广大人民减少消费、缩小全球需求为前提,也是以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费和提前消费为前提。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拒不承担保护世界环境的义务。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繁荣,与巧取豪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西方国家环境质量的提高,与毁坏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和输出有污染的工业密切相关,它们甚至违背国际法,向发展中国家直接倾倒工业废料。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的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二、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的产生

16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趣又有益的新书》(即《乌托邦》)的问世,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19世纪,又产生了三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19世纪,随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产生,马克思、恩

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其后,列宁肩负起马克思主义的重任,同伯恩斯坦、考茨基等修正主义者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斗争,把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917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上150多个国家中,共有58个号称是社会主义国家[2]。其中比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有15个(苏联、中国、朝鲜、越南、老挝、蒙古、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古巴),人口超过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回顾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它们在制度上都不够完善。现在名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六个(中国、朝鲜、越南、老挝、斯里兰卡和古巴)。

第二国际时期,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分裂,现在欧洲的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即是从第二国际分裂出来的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流派。[3]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分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将资本主义的优点与社会主义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克服二者的缺点,寻找一条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瑞典等北欧国家是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民主主义是一种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开始浮现的政治意识形态,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支持者里分离出来的众多分支之一。最初社会民主主义包含了主张革命路线的社会主义者如罗莎·卢森堡和列宁[4],和其他主张渐进式改革的如爱德华·伯恩斯坦、卡尔·考茨基和尚·饶勒斯。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和俄国革命后,“社会民主主义”成了非革命路线的社会主义者专有的称呼。现代的社会民主主义强调透过立法过程以改革资本主义体制,使其更公平和人性化,至于原本理论上所追求的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若非被彻底遗忘、便是被以资本主义的方式重新定义了。社会民主主义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 邓小平的描述

1985年8月26日会见津巴布韦领导人穆加贝时说,“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弄清楚。”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时又说道:“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高尚全所述

高尚全的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以民为本;二是市场经济;三是共同富裕;四是中华文化;五是民主政治。”

前瑞典首相帕尔梅说,世界上社会主义的流派有二三百个之多,但是,放弃

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所谓社会主义,不管其鼓吹者如何标榜,这种社会主义已经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了。

3.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所谓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指舍弃了各种形式差别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点,它标志着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社会主义制度(那时还没有社会主义这个词,但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高级阶段和初级阶段)的界定有三个基本要素:公有制;计划经济;民主。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分析,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其主要观点有:1)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消灭一切私有制和剥削阶级;2)整个社会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多的财富;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旧的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依然存在,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4)商品和货币退出经济生活,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不复存在;5)阶级已经消灭,阶级差别也不存在了。

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恩格斯提出,未来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所有制性质决定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是与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

列宁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叫做社会主义社会。他提出,社会主义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加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一定阶段还不能消灭商品

生产和商品交换,还得利用货币,还有阶级和阶级差别,社会主义社会还得保留国家,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意即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就根本谈不到社会主义)。

(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逐步消失;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在苏联和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和教科书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一般有:

1. 1. 生产资料公有制

2. 2. 计划经济

3. 3.对个人消费品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

4. 4.。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5. 5.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特征,总的看来,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上并未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在生产力发展速度上各种具体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上全面超过了资本主义)

6. 6.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实行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人民群众不仅享有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支配权,而且享有管理一切国家事务的权利,并对社会主义的一切事业享有民主管理的权利

7. 7. 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广大人民具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忘我的劳动态度、集体主义精神和自觉地组织纪律(按:我个人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民还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造反精神)

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比较

所谓发达国家,实际上都是那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较早或生产力发展较快的、后来演变为帝国主义的国家。他们虽然丧失了原先占有的殖民地,但仍能利用经济、军事和科技方面的优势,继续盘剥、奴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人民并利用所攫取的财富来缓和国内的矛盾。而社会主义无一例外地都是在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经济底子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

如何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行比较呢?

首先,要从经济上进行比较,看哪种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比较。最好还要揭示两种生产力通过何种不同机制对生产力发展发生不同影响的过程。但是这个问题属于较复杂的理论问题,这种分析在这里从略。

其次,还应从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上进行比较,这里也不作具体分析。

本文仅从第一个方面,即从经济的角度对两种制度的优越性作一点简单的分析,即从两种生产力发展的效果上进行比较。

对生产力发展的效果进行比较,基本上可以看出两种社会制度孰优孰劣。但是要注意,只简单地考察一下两种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随便得出结论,

那是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我们不应作静态的比较,而是要把不属于社会制度的因素及非本社会制度固有的因素对生产力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剔除。这就要求我们恰当地选择比较对象,另外我们还要科学地选择比较的指标。

思考题:以下这段文字说明了邓小平的什么哲学?

“197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万吨级远洋轮‘风庆号’远航欧洲后返抵上海,‘四人帮’借题发挥,大造舆论,攻击周恩来总理及其他革命领导干部,不支持国内造船,是‘崇洋媚外’等等。小平一句话就把他们顶了过去:‘才一万吨的船,吹什么牛!我1920年到法国去留学时,坐的就是5万吨的外国邮船……’我想当时江青等人可能连几万吨的轮船也没见过吧。”——摘自网文

说明邓小平把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地造成的落后,归结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甚至社会主义制度的落后。[5]

(一)苏联与美国的比较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的俄国,是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它的现代工业,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落后于英、美、法等国,广大工人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一次大战,俄军惨败,沙皇退位,杜马(国会)组织民主临时政府。1917年俄历十月,列宁党人杀死沙皇及其家属,推翻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军事共产主义。1918年3月3日列宁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退出对外战争,割让给德国土地100万平方公里,赔款60亿马克。内战结束后,实行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

斯大林掌握国家权力后,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1)1926-1928,改建和扩建多个原有工业,三年内投资33亿卢布。(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工业1500多个,投资248亿卢布,重工业占86%。1932年宣布四年三个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3)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工业4500多个,实行机械化技术改造,投资538亿卢布,重工业占83%,轻工业占17%。十来年间,改建和新建工业9000多个。

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时,它的工业产量比战前增长了六倍多,工业产值超过英法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1937年的工业产量是1929年的428%,而整个资本主义工业,因为受20年代末开始的空前的经济危机的打击,1937年的产值仅是1929年的96%,从而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即使是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也一直对斯大林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给予高度评价。戈尔巴乔夫也认为,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是一个创举,它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当作经济发展的合力”,“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是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功勋”。

从1921年~1951年苏联工业生产增长了11.7倍,而同期,美国只增长了1倍,英国只增长了60%,法国只增长了4%。这样,连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苏联从1928年到1940年,工业生产以年均递增21%的速度持续发展,创造出用短短十二年时间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用五十年至一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奇迹。从1951年到1980年,苏联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高出美国1至2倍。由于经济增长速度长期高于美国,使得苏美经济实力的差距日趋缩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俄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6.9%。1950年,苏联工业产值增加到到美国工业产值的30%,而1980年则达到80%;1950年,苏联国民收入只有美国国民收入的31%,1980年则达到67%。1980年,苏联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居于世界第一位,整体经济实力列世界第二位。此外,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军事力量等许多领域,苏联都具有优势或与美国旗鼓相当。例如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就是苏联制造并送上太空的。苏联的建设环境与美国是不能相比的,它不仅遭受了长期战争的破坏,而且面临着西方的封锁。苏联能够在资本主义包围的孤岛中成长壮大,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

从朝鲜,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的对比来看,朝鲜1957年~1970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9.1%,罗马尼亚1951年~1976年,平均每年增长12.9%,南斯拉夫1948年~1976年,平均每年增长9.5%,而从1951年~1970年英国每年工业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美国是4.1%,西德7.5%。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发展速度,一般都远远超过资本主义国家。

1965-1985年间部分国家和地区GNP年均增长率对照表:①

国(地)别

增长

率%

(地)别

增长

率%

(地)别

增长

率%

美国 1.34中国7.49印度 1.7英国 1.6苏联 5.89巴西 4.3

西德 2.7

匈牙

7.42

阿根

0.2

日本 4.7

保加

利亚

7.84

墨西

2.7

新加坡7.6捷克 5.15埃及 3.1

香港 6.1波兰8.67

肯尼

1.9

台湾省泰国 4.0加纳-2.2

南朝鲜 6.6

马来

西亚

4.4

尼日

利亚

2.2

(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与印度相比

中印两国都是世界文明古国,都曾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国于1949年解放,印度于1947年独立。两国又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从四十年代末两国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两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为世界各国密切注意。

1949年九月,毛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庄严地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尼赫鲁在也1947年8月宣告:“机会之门为我们打开了”,我们要结束“贫穷、无知、疾病与机会不等。”那么两国的发展情况究竟怎样呢?

就基础而言,独立前的印度经济发展水平稍高于解放区的中国。印度按人口平均的工业产值也高于中国。1949年,印度在发电量、原油、水泥、硫酸、棉纱产量上都高于中国,印度的煤产量为3220万吨,中国为3243万吨。

在农业方面,我国的自然条件不如印度,但耕地面积只有印度耕地面积的70%。印度的自然气候条件也比中国好得多。1950年中印两国的粮食总产量分别为5501万吨和12470万吨。

但在1979-1980年度,中印两国的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是:

发电量(亿度)

原油

(万

吨)

原煤

(万

吨)

(万

吨)

粮食

(万

吨)

棉花(81

年)(万吨)

印度1046

1176.

8

10680

988.8

8

10970136

中国28191061563500

三倍

以上

33211297

1951-1980年,中印两国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5%和5.9%。

在印度和中国长期工作过的印度记者罗恩说:“当印度领导人今天在准备庆祝印度头一个50年的时候,却不得不承认除了在人权和公民自由的领域外,几乎在每一个层面,中国都在改善其人民——包括最穷的公民——的生计方面比印度做得更多”。印度外交部长、前驻中国大使说:“毫无疑问,从直接的对比当中,中国做得比印度更好。所有的主要指标都比印度更好。”

罗恩说:“许多专家现在相信,到目前为止中国得以如此迅速向前推进的原因是部分得力于较早时更粗暴的改革,特别是1949年至1976年毛泽东专政统治时期在枪尖下强迫实施的土地改革措施。人们只主要记得毛泽东时代

1960~1961年大跃进失败之后的饥荒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恐怖政治统治和迫害。但是,特别是在共产党统治初期的50年代,中国却得利于土地的重新分配、普及义务教育、简体字和保健与福利政策以及有助于恢复中国的精神和自尊的其他改革。虽然从今天来看总是要复杂得多,但是共产党对宗教、迷信、秘密会社、三合会和宗派的镇压也帮助中国打破了盘踞地方上的贫穷。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阿马提亚·森是印度西孟加拉人,他认为:‘中国对印度的相对优势是其改革前(1979年以前)奠基工作的产物,而不是其改革后重定方向的结果。’”

2.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相比本来不具有多少可比性,原因有四:

一是经济发展起点不同。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所接受的是封建的、殖民地的,或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烂摊子,这同资本主义经过数百年发展积累起来的雄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基础差距十分悬殊。1977年美国有小汽车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85%,这似乎说明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促进。但如果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在1947年,这一比例就达到了56%,那么就不会为美国这三十年的发展而崇拜得五体投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就普及了教育,二次大战时,一年能产一万多架飞机。而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有80%以上的人是文盲,在1949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只占10%。在全部制造业产值中,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产值只占27%,重工业几乎是空白。例如,与美国相比,1949年美国的煤炭产量是中国的13.63倍,原油产

量是2974.33倍,发电量是中国的80.26倍,钢产量是447.72倍,水泥产量是54.45倍。至于技术相对密集的工业,如汽车、机车和飞机等交通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部门,当时的中国都是空白。二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同。资本主义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血腥的肮脏发迹史。正像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对劳动者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即使在今天,他们仍然凭借技术和资本的垄断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实行不平等交换,从中攫取巨额财富。以跨国公司为例,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直接在发展中国家创办新企业、扩充原有企业和吞并当地企业,既可利用当地廉价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占领当地市场,又可逃避所在国关税壁垒和其他贸易限制,从而能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获取高额利润。跨国公司还依仗其不断膨胀的经济实力通过垄断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许多重要资源、生产部门,甚至对外贸易和金融等各个经济领域获得巨大的利益。

例如80年代,拉美石油开采量的2/5属于美资埃克森公司和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美国资本还控制了拉美的铁矿石、硫矿、铍开采量的40%,锰矿开采量的70%,铝土开采量的75%,铜开采量的30%锌和萤石开采量的50%。六十年代前后,美国子公司一度控制了拉美几乎30%的制造业产值。1950-1973年,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所获利润大596亿美元,相当于同期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累计投资总额的两倍多。(P155)

而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三是经济发展的时间长短不同。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至今,只有九十多年的历史,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到解体不过四五十年历史,处于发展

的初期,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尚未发育健全,如何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在艰苦探索中。而资本主义已有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雄厚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即便如此,全世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中,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也不过二十来个,特别是20世纪新独立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鲜有进入“富国俱乐部”的。

1960年,蒙哥马利来中国访问时向毛主席问道:新中国成立后,你碰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你的主要担忧又是什么?毛主席告诉他:共产党缺乏处理当时所面临问题的经验。多年的战乱把中国搞得千疮百孔,必须要解决工业和农业问题,但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犯了许多错误。

四是发展环境不同。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之日起,就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乃至武装侵略,发展环境十分险恶。而资本主义国家则不一样。当资本主义大发展之时,从世界范围看,封建制度已经彻底衰落,国际环境对资本主义发展十分有利。

1)1951-1980年工农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

项目

中国

(%)

日本

(%)

西德

(%)

法国(%)美国(%)英国(%)

工业总产

12.511.5 5.854 2.3农业总产

4 1.9 2.

5 1.

6 2.3

工农业总产值

8.1

(53-

81年)

10.5

(60

年代)

4.4

(60

年代)

5.7

(60

年代)

4.3

(60

年代)

2.9

(60

年代)

(注:西方国家第三行的数字是国民生产总值,在这三十年中60年代的指标是最高的。)

2)国民收入

中国于1953-1981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共增长了4.3倍,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2。这个增长速度同西德相等,而高于美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日本在五六十年代的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高于我国。

3)劳动生产率

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1953-1981年,我国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7%。其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8.7%,三年恢复时期(1963-1965年)为23.1%。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51-1960年,美国、日本、西德、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1%,11.2%,4.4%,4.8%,2%和7%;1961-1970年,上述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3.6%,10.1%,5.1%,4.8%,3%和6.9%;1971-1979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日本、西德、法国、意大利的对应数字降为3%,4.9%,4%,3.7%和2.8%。

结论,总的来看中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和劳动生产率上还不如发达国家。一方面,这是我国生产力的底子薄、基础差,缺少经济建设的经验造成的;另一方面,在毛泽东时代,我国在科学技术和宏观经济管理水平上,以及企

业管理水平上与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尽管如此,在这三十年中,中国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某些指标上,日本是个例外)。即便是在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上,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和三年恢复时期也创造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任何时期都难以企及的高速度。

3.前后三十年的对比

1)粮食产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年成就展”有这样一组说明文字——我国以占全国耕地48%的灌溉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75%的粮食和90%的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

这个数字说明,一亩可灌溉耕地的粮食产量相当于一亩旱地产量的2.53倍。计算过程如下:

设我国粮食年产量为x万吨,耕地数量为y万亩,则可灌溉耕地粮食单产平均值为70%x÷48%y,旱地粮食单产平均值为30%x÷52%y,因此可灌溉耕地与旱地粮食单产的比值为(70%x÷48%y)/(30%x÷52%y)=2.53。

解放前我国只有1223座水库,其中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1200多座(含部分灌溉工程数),总库容约200亿立方米左右。耕地的可灌溉面积只有百分之十几。1949-1976年,全国拥有水库85400多座(1979

年超过86000座),总库容4200亿立方,其中大型水库302座,中型水库2110座,小型水库(容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下的迷你型水库、塘坝不在其列,

据估计有数百万座)82000多座,总库容4000亿立方。同一时期,全国的农民还开挖人工河300多万公里,打配套机井240万眼。修建各类堤防总长16.6万公里。后30年水利建设也搞了一些,例如进行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共安排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投资345亿元,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168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343万亩。但后30年的水利建设与前三十年无法相比,在耕地面积下降的情况下,灌溉面积增长了至多两个百分点,水库仅建造了827座(估计绝大多数也是人民公社解体前建设的)。

如果人民公社不解体,可以预计,我国的可灌溉面积会继续增加。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同时如果中国耕地的灌溉面积比例提高到70%,2008年的粮食产量应该在65427万吨左右(52850+12577=65427),1982年以来的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将由1.79%提高到2.30%;如果可灌溉面积提高到80%,这一增长率就将提高到2.61%。计算过程如下:

增加的粮食产量=52850×75%÷48%×(70%-48%)-52850×25%÷52%×(70%-48%)

=12577(万吨)

粮食产量增加率=12577÷52850=23. 80%

2)人民生活

1960年5月,蒙哥马利访华。他在5月27日与毛主席的谈话中反复表示了自己对于一个问题的忧虑。他多次提到他所担心的这个问题:“我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想问一下主席,中国大概需要50年,一切事情就办得差不多了,人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 [内容摘要]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今社会国家的两种存在形态,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具体体现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民主制度及国家的性质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主要区别在资产的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的大部分资产是全民所有的,资本主义的大部分资产是资本家个人所有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区别。 正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决定现代人类命运的是两大思想理念、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一直到今天,这和是一个政治家说不清楚、理论家讲不清楚、老百姓搞不清楚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多次说过,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并不清楚。由于有了“不争论”的“发明”,现在大多数人对姓“社”姓“资”的问题已经“不争论”。然而,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理解、认识,关系国家的前途、社会的命运以及我们每个人的利益。 马克思是用社会生产关系来定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大体说,如果一个社会基本生产关系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则该社会是奴隶社会;是领主与农奴的关系,则是封建社会;是资本家与自由雇工的关系,则是资本主义社会;是劳动者与劳动者的关系则是共产主义社会。根据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关系的定义,我国学者一般都把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的实行市场经济的制度称为资本主义;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制度称为共产主义;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人类社会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的思想理念、社会运动和国家制度。列宁曾说过:“我们现在还没有材料用来说明什么是社会主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

1·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时,那么就要通过革命的形式推翻旧有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资本主义社会当生产力高度发达时,资本主义私有制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制度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越发达,就预示着资本家为自己挖掘坟墓,即帝国主义就是没落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要走向灭亡。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最终解决,提出了由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就是说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为资本主义想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条件。首先,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资条件,这就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就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还产生和锻炼了实现消灭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社会力量。这种社会力量就是无产阶级。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组织形式和可供借签的经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竞争和无政府状态规律的作用,各个企业、生产部门、各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平衡的。到了垄断资本主义石器,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了,不平衡现象大大加剧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引起政治、军事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列宁很据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加剧的新情况,提出了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世界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环节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根据这一新的科学论断,成功的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缓和、加剧、再缓和、再加剧的过程。社会主义革命是否成功和能否巩固革命成果,取决于当时当地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这就是说,社会主义革命既可以发生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时期,也可以发生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腐朽性垂死性加深的时期,既可以发生在现今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这样,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代替,就可能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是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存在逻辑上的“扬弃”关系。概括地说,这种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既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否定,有事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继承。具体地说,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经济;它们都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实行生产资料的劳动群众共有是和按劳分配的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是想资本主义死有事和少数人剥削广大劳动者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关系,使资本主义经济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的一种参照物。社会主义国家也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吸取可供自己借签的新的经验和新的经济形式。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3·所谓社会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使全体国民共同富裕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所谓资本主义,就是经济的发展以资本的发展为主,以资本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和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资本主义重在资本。而社会主义,则是以社而社会主义,则是以社会的发展为主,以社会的发展来实现和保障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全面进步的目标。社会主义重在社会、重在人,重在人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一、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人们会认为“为什么现在还赶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有更大的优越性,为什么到现在还赶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个问题,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首先,应该把资本主义国家看全了。过去一讲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人们通常是将社会主义与“发达的”资本主义比,而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那种资本主义排除在外。全世界有180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其中发达国家只占很小比例,绝大多数处于落后、贫困状态。印度与中国国情相似,他们自己的经济学家承认,中国人均生活水平是印度的三倍。尼加拉瓜有位叫卡德纳尔的神父提供了一个看待这个问题的新视角。1994年他在墨西哥《美洲纪事》杂志上撰文说:“新闻界得意洋洋地在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的失败,但是他们不提资本主义的更大的失败。资本主义只在世界10%或20%的人口中取得了成功。对于第三世界,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穷人来说,资本主义是灾难性的,而资本主义的失败先于社会主义的失败。”其次,对客观事物要正确地使用对比,对比对象要有可比性。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正是缺乏可比的基础。 一是经济发展起点不同。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所承受的是封建的甚至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烂摊子,这同资本主义经过数百年掠夺积累起来的“资本巨富”差异十分悬殊。 二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同。资本主义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血腥的肮脏发迹史。正像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对劳动者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即使在今天,他们仍然凭借技术和资本的垄断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交换,从中攫取巨额财富。而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历史,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不过四五十年历史,处于发展的初期,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尚未发育健全,如何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在艰苦探索中。而资本主义已有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雄厚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即便如此,全世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中,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也不过二十来个,特别是20世纪新独立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鲜有进入“富国俱乐部”的。 四是发展环境不同。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之日起,就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乃至武装侵略,发展环境十分险恶。而资本主义国家则不一样。当资本主义大发展之时,从世界范围看,封建制度已经彻底衰落,国际环境对资本主义发展十分有利。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地形成和对抗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早在二次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曾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进行过多次讨论,1945年2月4日——2月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辽养胜地雅尔塔举行了战争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的第二次会晤,会议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战后对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改组波兰政府及波兰疆界的确定、南斯拉夫新政府的建立、苏联对日作战、联合国会议、对战后保持和加强在战时实行的合作、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问题,并分别达成了协议或初步协议,会议还产生了两个文件,一是《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声明》,二是《雅尔塔协定》,前者是三国就战后欧洲的政策和建立联合国问题达 成的谅解,后者则是三国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所达成的秘密协议。雅尔塔会议是确定战后欧洲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一次 历史性会晤,它的实质是根据各自的实力和

利益对战后世界的重新安排,并粗略地计划出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中心的世界总格局,同时在三国妥协、谅解的背后却隐藏着由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利益和不同的参战目的而产生的尖锐矛盾。战后,随着东西方关系的恶化,战时的盟国苏联和美、英、法三国分道扬镳。以美国与北约为一方,以苏联和华约为另一方构成两极世界格局。这一格局的存在,既表现为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的政治争夺,又表现为北约和华约在欧洲地区长期严峻的军事对峙,也表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政治制度及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内容更为广泛的斗争。正是这一经纬分明的两极格局的存在与发展,一直左右和影响着战后世界历史的进程,这就是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以“两极”相争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在19世纪末,美国便开始为准备取得世界霸权而忙碌,第一次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2013-3-18 21:37|发布人: ivyjhaine|阅读: 103 | 摘要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国家之间的斗争以及在国家内部的斗争两个方面对20世纪这两种重要的意识形态的相互较量进行一番梳理,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认识。从国家间来说,二者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从国家内部来说,则常常是少数派反对执政党,对国家政策提出批评。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斗争 20世纪,社会主义在国际和各国国内政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社会主义实践从诞生之时起就与资本主义处在斗争与共处并存的状态中。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国家之间的斗争以及在国家内部的斗争两个方面对20世纪这两种重要的意识形态的相互较量进行一番梳理。从国家间来说,二者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从国家内部来说,则常常是少数派反对执政党,对国家政策提出批评。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国家间的斗争 根据社会主义的发展,笔者将20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分为一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这段时间是社会主义国家初建,资本主义力图对其进行围剿,将其扼杀在摇篮里的时期。20世纪初,西欧的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很多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并且当时已经出现了社会主义的国际组织——第二国际。特别是在一战的炮火中,鸣响了十月革命的交响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成立,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但是苏俄的成立及其随后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举动引起了协约国集团的恐慌和仇恨,他们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攻击。他们策动和支持苏俄国内的反革命叛乱,甚至直接出兵干涉苏维埃俄国。“1919年初,外国干涉军增加到28万。1919年春到1920年两年时间内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武装干涉。”[1]从外国武装干涉失败一直到20年代,苏俄都处于政治、外交、经济上被西方孤立的状态。直到1924年,苏联才陆续获得除美国以外的各资本主义大国的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基本是欧洲的现象,在其它地区发展缓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直接的武力对抗,直到20年代在法西斯威胁逐步升级的状况下才暂缓下来。 第二阶段,20年代到1945年。虽然这段时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存在斗争,例如英法美对法西斯实行绥靖政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希望祸水东引,不过,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威胁迫近以及世界大战的实际开展,社会主义苏联与资本主义大国暂时搁置分歧,共同抵抗法西斯。这段时期二者之间以和平共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异同

一、基本定义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政治概念。关于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先哲们原来有过严格的定义,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调控+资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调控+无产阶级政权。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非常清楚:私有制与公有制仅仅只是生产的组织工具,市场调控与计划调控仅仅只是国民经济的调控方式,因此它们都不是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既然如此,就应该重新定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否则将会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我认为:应该从社会分配环节来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所谓资本主义,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的举张与制度,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财团政党政治;所谓社会主义,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坚持全民平等、公平的举张与制度,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全民政党政治。 由上述的重新定义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不举张社会大众利益,资本主义社会也要谋求社会大众利益,但是,有个先决条件,就是要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而社会主义社会总是平等、公平对待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公平对待劳资双方。 二、根本目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而不断满足资本利益。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资本利益而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 由上可知,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并不完全对立,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扼杀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扼杀资本利益。但是二者之间是有显著区别的,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的保障程度不及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资本利益的保障程度不及资本主义社会。 三、基本矛盾 私有资本者与劳工之间的矛盾即劳资矛盾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对于劳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观点,相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因为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但是,对于劳资矛盾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观点,可能有些人将会很难理解,因为它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 那么,怎样认知劳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呢?这是由公有资本的严重缺陷性所决定的。公有资本至少具有以下三个严重缺陷。

【心得体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读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读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一、“两个必然”思想 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阶段,社会化的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主义所取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二、“两个决不会”思想 1859 月1 月马克思在《< 政治在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明确地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决不会”思想表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能否变成现实,归根到底要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成熟程度所决定。 三、“两个决不会“思想和”两个必然“思想是统一的 “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社会主义不是暴力革命

催生出来的,新社会的因素是在旧社会的胎胞逐步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因素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断地增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只有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了,暴力革命才能成为新社会的助产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院、所、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级别2013 级 学年2013-2014学年 学期第一学期 姓名雍资霞 学号112013332222774 类别③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3年7月28日 研究生院制 课程类别 课程考试方式 题号 得分 教师评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题号 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 1、矛盾分析方法的概念。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即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方法化。所谓矛盾分析方法, 就是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本性, 掌握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以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方法。 2、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质。矛盾分析方法是人们分析事物矛盾、解决矛盾问题的基本方法,它要求人们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原理,根据事物的矛盾本性去揭示事物内部诸因素之间、事物与外部其他事物之间、事物发展进程中的过程与过程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等, 因而它是人们分析事物矛盾、解决矛盾问题的普遍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又是辩证法的基本形式。人们通常使用的如质和量统一的方法、肯定和否定统一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统一的方法、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方法等, 无不是一种贯穿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形式。矛盾是标志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分析方法是一种按照矛盾原理、符合矛盾本性的分析事物的哲学方法, 本身是内在地包含综合的。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质是从统一中把握对立, 从对立中把握统一。 3、大家都知道,资本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它必然有着自身的优越性和局限性。那是不是说资本主义有优越性,我们就认为资本主义好呢?甚至比我们的社会主义更好?又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毛概课堂讨论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如何全面认识、正确处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 第一,一般说来,资本主义的一切成功经验都应该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借鉴,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会制度,能够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二者在前进中竞赛,在竞赛中前进。相互间的较量与斗争,在全世界范围内将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要长期共处,就要在斗争、合作和竞争中把握好二者关系。社会主义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开放和艰苦努力,在发展生产力上赢得优势,就一定会在与资本主义的和平竞争中取胜。

的相互交织与融合,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形成“双赢”利益新格局;4.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较量日益激烈,经济竞争与贸易摩擦趋于表面化; 5.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与扩张更加 便利,文化霸权主义威胁日益严重;6.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并没有放弃,军事安全的威胁依然存在。 第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斗争,又有合作。社会主义“速胜论”与资本主义全面“崩溃论”都是缺乏根据的。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仍然是世界上一对基本矛盾,但它不是主要矛盾,二者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鉴的一面,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立于不败之

地,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对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课题,“一球两制”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国理论界、学术界任重而道远。 当今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相互竞争。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四个如何认识",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四个如何认识"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同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密切相关,同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党所处历史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看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此我们谈一点初步的认识。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华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个论断,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踌的思想束缚,为我们认清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关系具定了理论基础。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这两种社会制度本身所独有的最根本的规定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不是社会主义所独有的东西,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经济不能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只要实事求是地考察资本主义发展史;我们就会看到,资本主义的生产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计划性也在不断地加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确实是盲目自发的无政府状态的经济,经济运行靠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 靠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强制地实现平衡。

但是, 后来情况有了变化。 特别是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时期开始,股份制企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在股份制企业内部,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20世纪2 0 一3 0 年代,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组织在国内占据了统治地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本世纪3 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性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加强计划指导下的国家宏观调控,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越来越多的干预。凯恩斯《通论》为代表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 二战后为西方各国普遍接受。这以后,不少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全社会规模的经济计划。象法国、日本等国,政府还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七年计划”、“五年计划”、“中长期发展计划” 等,宏观调控计划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调竹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尽管这种计划对企业还不具备直接的约束力,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但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甘了导向作用。不承认资本主义生产的计划性这个现实是不对的,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独有物,看作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也是没有根据的。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它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表现形式,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同样不能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所谓市场,就是商品交换的领域和场所。市场是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社

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有什么区别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但这些并没有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人占有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据1990年的统计,全美国除土地和自然资源之外的固定资产中,68%为私营企业所有,13%为居民个人所有,只有19%为政府所有。在股权分散化条件下,控股权依然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他们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如英国0.5%的富翁拥有全国股票的70%。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分配方式方面,当代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作了一系列调整,如实行了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但这些并没有改变按资本多少进行分配的实质和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因此,两极分化愈演愈烈,阶级矛盾更加明显、突出。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一直保持在15%—20%,美国最低层的40%家庭拥有的财富仅占美国总财富的0.2%。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不同。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议会制”,表面上讲自由、民主、平等,实质上是由垄断资本用金钱操纵选举,进而控制政府及其决策,谋求对其有利的政策和制度。仅2000年,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各种竞选费用就高达30亿美元,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几乎都是“富豪内阁”。从思想上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其意识形态主张绝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个人利益至上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盛行于电视、电影和文学书籍,吸毒、凶杀、同性恋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在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强国在政治上打着“人权”的幌子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经济上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利用“全球化”的过程扩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在国际军事行动中,更是处处可见其“国家利益”等等,这些都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似乎是你死我活,不可共存的两个死敌。现实社会并非如此。这是因为,现阶段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阶段。无论自称什么主义的国家,都同处于这一阶段。 传统概念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许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但现在人们所说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则与此不同。它们之间是可以共存的、互补的。 理由如下: 按照传统的说法,资本主义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社会制度。 其模式是: 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调节+资产阶级政权。 社会主义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社会制度。 其模式是: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的总趋势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的总趋势 提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阐述发生这种取代的缘由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内在合理性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摘要: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 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 理告诉我们:会发生这种取代,一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二是资 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客观必然性和 内在合理性。即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道路是曲折的,但社会主义 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作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不论经过多少次的挫折和磨 难,终究会取代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关键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历史趋势必然结果客观必然内在合理曲折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阐述发生这种取代的缘由 1、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这是因 为: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引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的发展和日益尖锐化。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不断积累使社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大规模的生产本身必然会冲破私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资本的不断积累必然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这在客观上势必导致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集中,使资本的社会化占有成为可能;资本的不断积累是对生产过程的管理社会化了,相应地派生出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管理机构,而这些都弱化甚至排斥私人资本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总之,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至少证明了这两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一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也就是说,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一切矛盾尖锐化,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动摇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工人受到失业、贫困和饥饿的折磨。周期地爆发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资本主义制度迟早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客观必然性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是,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仍然是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基

探析当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关系

探析当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关系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关系也进入了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国家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指导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与资本主义并存于世,并与之进行着长达近百年的错综复杂的斗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经历了革命与扼杀、共处与联盟、冷战与缓和、对抗与对话几个阶段之后,终于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车轮进入到了新世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指导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蓬勃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兴起之时就开始了自己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只不过是整个全球化运动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步伐加快,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加深,国际资本的积累进程加快。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急剧的变化和挑战,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全球化是指人类的社会活动空间日益超越国家主权版图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全方位的沟通、和互动的客观历史进程及趋势。全球化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动因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因此全球化最主要的是经济全球化。它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呈现多层次多形式的相互交织与融合,也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争夺与摩擦更加复杂而激烈。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处与合作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共存于当今世界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作为特定社会制度的政治载体——国家,就矛盾的同一性而言,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必然形成更多的共同点、互补点,产生更多的共同利益,相互兼容与借鉴势所必然。两大社会制度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已改变了以往单纯以意识形态划线,相互封闭、封锁,两个市场平行存在和发展的状态,而是相互开放和交流,相互依存和彼此影响,其互补性、关

社会主义为何比资本主义更具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论文题名: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 具优越性 姓名: 学号: 院系: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

摘要针对当今社会存在的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质疑的问题,本文从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民主的实质、对精神文明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动力五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之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关键字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优越性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具优越性当今社会,世界上主要存在两种社会制度,一是资本主义,二是社会主义。那么,在当今世界,究竟哪一种社会制度代表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哪一种制度更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哪一种制度更具优越性?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很明确,那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世界,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可是,有人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度发达以及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就盲目地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制度。由此引发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优越性的思考。 一种社会制度是先进还是落后,应从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个角度去考察。下面,我们从生产实践、人民生活、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经济发展动力等直接反映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这五个方面来论证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具优越性的事实。 一、从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来看两种制度的优劣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根本的是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腐朽性最根本的是其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劳动生产率没有资本主义国家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呢?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要弄清生产实践是检验制度好坏这个根本标准的含义。 (一)生产水平高低与制度好坏的关系 人们通常容易直观地从生产水平的高低来论证制度的优越性,上面列举的那种疑问就是从生产水平来提出问题的。从生产水平的高低来观察制度的优劣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比如,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优越已经没有人怀疑了,为什么呢?因为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创造了更多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水平。这就是从生产水平来判断的。但是,这个生产水平是指它的结果,而不是指它的起点。资本主义创造比封建主义更高的生产水平也是经过一个过程才达到的。比如,几百年前,我国是世界上的封建主义强国,资本主义刚出现时,它的生产水平也不见得比我国高多少。如果判断制度优劣是看生产水平的起点,就会得出资本主义不如封建主义优越的结论,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判断制度的优劣,最根本的,要看它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动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又存在联系。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又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作为过渡性质的矛盾统一体,将存在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世界历史时期。而该矛盾统一体所具有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两个方面,也必将贯串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世界历史时代。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矛盾;同一性; 一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由许多原因生成的。形成“资本主义”的三个主要条件:(1)信贷关系的拓展。(2)专业经理人员的使用。(3)各种有利于资本主义管理的技术的社会共享。我们也可以认为这里的第一个条件包括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或资本的自由流动。第二个条件其实是要求“企业家的自由进出”。第三个条件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可计算性”。企业家的自由进出被新奥地利学派的领袖克兹涅尔认做“资本主义”的定义。如果我们把“信贷关系的拓展”扩充理解为“一般的合作信任关系的扩展,那么资本主义形成的三个条件实际上就可以涵盖在“一般信任关系的扩展”这一个条件里。不仅专业经理人员的任用依赖于“代理人关系”中的相互信任,而且技术的分享和法律,会计,契约等等的可计算性,都是职务于“信贷关系的扩展”这一目的的。 资本主义的实质在于对利润的追逐或循环公式:“货币一资本一更多的货币”。这类看法认为资本主义的实质在于“资本的堆积”,在于“金融资本的吞并行为”。但是马克思抓住了“剩余价值”这个关键,来解释“利润”和资本的金融扩张如何成为现实可能性。“雇佣劳动”于是成为马克思所理解的“资本主义”做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实质。从我们的角度看,马克思的雇佣劳动概念是可以应用到非西方社会的历史过程中的,当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 二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socialis”,意为社会的、公共的、共同的、集体的,也有互助、合作及共同体自治的含义。从词义上看,社会主义强调公共、集体、为大众谋福利,与个人的利己的私有的相对立。社会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道义上产生的,其信奉者都是一些富于牺牲精神、道德高尚的仁人志士,他们身在不完美的社会,却向往并试图设计人类的完美社会,其中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设想堪称“完美社会”的典型[1]。 马克思预言和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变的分析框架中预言和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与间接社会化(即以货币交换为媒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反,社会主义是一种直接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其主要特征如下: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第一,要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中看到两者的统一。不可否认,社会主义与资本上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飞跃。但这种否定绝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扬弃”。我们否定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的剥削制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而要肯定、继承和发扬对社会主义有积极作用的一切文明成果。就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文化越是发展,它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准备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也越是成熟。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而建立的,因此社会主义所应具备的充分发展的经济文化条件,必然是落后和薄弱的。为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就必须运用无产阶级政权,以经济建设为中,引进和利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以补社会主义之不足。这就是说,尽管我们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但社会发展阶段所必需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条件是不可能跨越的。这恰好表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二仁义的内在联系,表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割断这种联系,社会主义就会成为失去根基的空中楼阁。第二,要以社会化大生产观念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小生产占绝大比重,社会化大生产比重很小,且发展程度相当低,因此,小生产观念根深蒂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经济上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改

造小生产,发展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由于我们自己缺乏社会大生产的经验,就必须和应该通过扩大开放,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它们几百年间积累起来的、行之有效的组织社会大生产的经验。但一些持有小生产观念的人,仍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他们用小生产的观念去理解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封闭式的与世隔绝的东西,深怕被资本主义所冲垮。因而对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抱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他们不了解,当今世界经济已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无论哪一个国家,脱离开世界经济的大潮,是不可能存在和发展的。他们更不了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虽是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规律,但两者又有着进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先进利学技术,以及反映刊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我们对资本主义开放的政治前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早已确定,我们绝不搞“全盘西化”,而是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发展普遍适用的东西,这只能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仍以小生产观念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那实质上就是历史的倒退。 庞振达16125041

资本主义的特征

资本主义的特征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 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基本特征①商品生产发展到最高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②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③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④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⑤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 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这种分化,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一方面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另一方面巨额的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转化为资本。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强制地使劳动者同他们的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而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全部过程的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从而既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又给它造成了商品市场。剥夺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历史在不同国家带有不同的特点,经历不同的阶段。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也标志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形式的变换,即由封建剥削变成资本主义剥削。资本原始积累还包括对殖民地的侵占和掠夺,以及其他利用国家权力的暴力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权、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为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变革了封建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扫清了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