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与文化传播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

交流与文化传播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
交流与文化传播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

交流与文化传播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

【基本知识】

马可·波罗东行和《马可·波罗行纪》四大发明的传播

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应用

【重点知识】

1、联系张骞通西域的知识,结合马可·波罗的史实,比较中外两次交往的异同。

2、了解马可·波罗东来与《马可·波罗行纪》对东西方交流作出的贡献。

3、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及阿拉伯数字传播的意义;推动了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有助于人类共享文明成果。

【课堂记录】

公元前2世纪,中国西汉时期张骞远赴西域,开通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公元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东来,又一次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一、马可·波罗的东来

七下第10课已经介绍,请学生阅读课本第50页第2段小字。

1、历史条件

问:为什么元朝时期中西交流活跃,有不少欧洲人士陆续东来?

思路:一、蒙古远征的结果。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线路;二、蒙古开放的政策,当时鼓励交流,重视外贸。

2、时间:13世纪

3、著作:《马可·波罗行纪》——“世界奇观之书”

4、《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行纪》客观起到了介绍和传播东方文化的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对后来新航路的开辟有所启示,但其中也存在过誉和失实的地方。

二、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

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在七年级课本上已有专门介绍,可引导学生回顾。

1、传播使者:阿拉伯人

2、传播路线

(1)造纸术传播

东:朝鲜、日本由北向南

南:越南、南亚

西:中亚、西亚、欧洲由东向西

造纸传播的意义?1、欧洲人在未使用纸之前,常用加工的小羊皮抄写《圣经》,用料贵,书写不方便,流传面相对狭窄,不利于东西方文化交流;2、一开始欧洲人先使用的是中国的成品纸,后来学会中国的造纸术,这时纸作为文化交流的用品,普遍有效地为各民族服务,推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2)火药西传(元代)

路线:中亚、西亚、欧洲

火药及其发射工具的结合,大大推进了作战武器的发展,由此从冷兵器时代进入到热兵器时代,极大改变了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

火药与造纸术的传播,两者都是以战争作为媒介而传入欧洲的,阿拉伯人都起到了桥梁作用。

(3)印刷术的传播(10世纪北宋)

路线:东亚、东南亚、中东、欧洲

印刷术与造纸术的结合充分发挥了传播文化的巨大功能。

(4)指南针西传(12世纪南宋)

路线:经阿拉伯人(或欧亚大陆腹地)传入欧洲

3、传播影响(课本54页最后一段)

三、阿拉伯数字

1、发明:古代印度人

2、改进:中古阿拉伯人

3、传播:印度→阿拉伯→北非地中海沿岸→欧洲

4、作用

(1)方便了商业贸易活动

(2)促进了数学和整个自然科学的进步

【课后习题】

对照唐、元时期中国造纸术和火药西传以及晚清时期西学东渐、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谈谈自己的感想。

思路:本题可从中国古代文明成果的西传、近代西方文明强行输入中国的史实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多侧面看待和分析历史现象。中国古代文明的西传,推动了欧洲文明的进步,而西方列强的东侵,却使中国沉沦于半殖民地的痛苦深渊之中。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同步试题

第8 课交流与文化传播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应从马可波罗的东来、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和阿拉伯数字三个方面把握。马可波罗的东来主要是介绍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 响。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外传的路线及对人类产生的重大贡献。通过介绍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文撷英】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 【重点精析】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及意义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 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计数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数,同一个数字符号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则在该位上写上“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十个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很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0?9这十个数字及其计数法的传播,使世界各地有了统一的计数方法,从而便利和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与交往;它还推动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见,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与传播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极为重要。【疑难点拨】为什么元朝时期中西交流活跃,有不少欧洲人士陆续东来?

思路:第一,蒙古远征的后果。蒙古大军的西征南扩,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线路,提供了一个各地交往的大舞台。这个情况类似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影响。第二:蒙古的开放政策。蒙古的军事征服建立起一个覆原广阔的大帝国,包含多种民族,古统治者在帝国境内对各族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采取开 放宽容的政策。当时鼓励交流, 贸。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中国正是() A 、北宋时期 B 、南宋时期 C 、元朝时期 D 、明朝时期 2、下面哪项不是《马可?波罗行记》流传后,产生的作用() B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 、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所启示 、公元751年怛(da)逻斯之战后 、北宋初年 4、欧洲人自己开始制造火药武器并用于实战是在() A、1241年,蒙古铁骑攻入东欧腹地后 B、公元7---8世纪,造纸术传入欧洲后 C、1258年,蒙古军围攻阿拉伯的巴格达以后 D、公元14世纪上半期 二、填空题 5、13世纪晚期,意大利人________________ 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 6、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_______________ 。 8、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始于中国_______________ 时期。重视外 A 、游记内容宏富,妙趣横生 C 、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3、中国的造纸术正式外传是在 A、公元7世纪以前B C 、东汉时期D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科技与文化知识点归纳总结

9课科技与文化(一)(二) (二) 理解古代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 (1)古代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部分人从事科学、文化、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2)(2)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存在,为古代希腊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民主政治和思想自由的环境中, 公民通过辩论来探寻知识和追求真理,促进了古代希腊文化的兴盛 (3)独特的希腊神话促进了古代希腊文化的繁荣。 (4)对外贸易的发达也促进了古代希腊文化的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希腊人不仅接触到了些其他民族的文化, 同时也使世界各地的商人和学者汇集于希腊,极大地促进了古代希腊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理、浮力定律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学者 文学与戏剧: 《荷马史诗》作者:相传,由盲诗人荷马加工整理而成。内容: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各24卷。 地位: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古代希腊戏剧的代表作—《俄底浦斯王》作者:古代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特点:注重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历史地位: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成熟。 古代希腊戏剧事业比较发达的原因:(1)古代希腊经济兴旺,民主政治发达,文化繁荣,这是戏剧发达的社会基础。 (2)政府支持,设施完善,群众爱好,这是戏剧发达的直接条件。 《天方夜谭》体裁: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内容: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 著名建筑: 麦加大清真寺(1)位置:坐落在现今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2)地位: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 (3)建筑特点:有25道大门,道道精雕细刻;7座尖塔,座座高耸入云;围墙、楼梯、台阶和整个地面都是用洁白的大理石铺砌,使大清真寺显得庄严肃穆 (4)寺内中心:克尔白神庙,是前来朝觐的穆斯林必须拜谒的地方。 巴黎圣母院(1)位置: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一个岛上。(2)地位: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3)修建时间:始建于12世纪,前后用了一百八十多年时间才全部建成。(4)建筑风格:高而尖,属于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一)

《交流与文化传播》(华东师大版)

《交流与文化传播》 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苏凤 《交流与文化传播》是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内容,主要讲述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这为学生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以及建立世界历史学习的横向学习。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马可·波罗东行和《马可·波罗行纪》影响;四大发明的外传路线,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应用等事实,培养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和交往历史意义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交流分享法、事例探讨法、歌曲穿插法、历史知识生活化法、现象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珍爱和平;增强民族自豪感、向心力和凝聚力;取其精华,抛弃糟粕的传承文化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观点;弘扬和继承人类共同文明成果。 【教学重点】

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及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历史意义。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 一.情境导入:公元前2世纪,中国西汉时期张骞远赴西域,开通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公元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东来,又一次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为纪念他,在我们西子湖畔矗立着他的铜塑,究竟他来中国做了些什么?又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怎样影响?(出示幻灯片:马可波罗雕塑图片) 二、板书课题:8、交流与文化传播 三、新知探究 1.检查预习自学效果,教师出示三张幻灯片,针对学生完成情况纠正。 A、填空 1)、13世纪晚期,意大利人_____________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 2)、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_________。 4)、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始于中国__________时期。 5)、生活中常用的阿拉伯数字,最早是由古代________人发明的 B、选择题 1、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中国正是( ) A、北宋时期 B、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2、下面哪项不是《马可·波罗行记》流传后,产生的作用( ) A、游记内容宏富,妙趣横生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D、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所启示 C、填表题: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及意义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第8课 交流与文化传播 华东师大版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应从马可波罗的东来、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和阿拉伯数字三个方面把握。马可波罗的东来主要是介绍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外传的路线及对人类产生的重大贡献。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文撷英】 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 【重点精析】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及意义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计数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数,同一个数字符号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则在该位上写上“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十个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很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0~9这十个数字及其计数法的传播,使世界各地有了统一的计数方法,从而便利和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与交往;它还推动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见,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与传播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极为重要。 【疑难点拨】 为什么元朝时期中西交流活跃,有不少欧洲人士陆续东来? 思路:第一,蒙古远征的后果。蒙古大军的西征南扩,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线路,提供了一个各地交往的大舞台。这个情况类似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影响。 第二:蒙古的开放政策。蒙古的军事征服建立起一个覆原广阔的大帝国,包含多种民族,蒙古统治者在帝国境内对各族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采取开放宽容的政策。当时鼓励交流,重视外贸。【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中国正是( ) A、北宋时期 B、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2、下面哪项不是《马可·波罗行记》流传后,产生的作用( ) A、游记内容宏富,妙趣横生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D、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所启示 3、中国的造纸术正式外传是在 A、公元7世纪以前 B、公元751年怛(da)逻斯之战后 C、东汉时期 D、北宋初年 4、欧洲人自己开始制造火药武器并用于实战是在( ) A、1241年,蒙古铁骑攻入东欧腹地后 B、公元7---8世纪,造纸术传入欧洲后 C、1258年,蒙古军围攻阿拉伯的巴格达以后 D、公元14世纪上半期 二、填空题 5、13世纪晚期,意大利人_____________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 6、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的是《_________________》。 7、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_________。 8、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始于中国__________时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第8课 西欧庄园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8课西欧庄园 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庄园性质: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2.居民分类: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3.土地种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 4.剥削方式:佃户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5.共用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6.自由农民: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自由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法庭保护。 二、庄园法庭 1.主持者:领主或他的管家。 2.审判内容 (1)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等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会受到起诉与处罚。 (2)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也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 3.特点: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法庭开庭的时间、地点不固定。 4.惩罚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 5.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6.作用: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维护了领主的利

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劳动中的农奴【常考点】 1.庄园性质: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2.剥削方式:佃户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3.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交流与文化传播同步试题

第8 课交流与文化 传播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应从马可波罗的东来、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和阿拉伯数字三个方面把握。 可波罗的东来主要是介绍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 响。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外传的路线及对人类产生的重大贡献。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 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文撷英】 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 重点精析】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及意义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 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计数 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数,同一个数字符号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数值。如 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则在该位上写上“ 0”。“ 0 ”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 十个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 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 很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 字。 0?9这十个数字及其计数法的传播,使世界各地有了统一的计数方法,从而便利和推 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与交往; 它还推动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人 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见,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与传播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极为重要。 疑难点拨】 为什么元朝时期中西交流活跃,有不少欧洲人士陆续东来?

思路:第一,蒙古远征的后果。蒙古大军的西征南扩,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线路,提供了一个各地交往的大舞台。这个情况类似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影响。 第二:蒙古的开放政策。蒙古的军事征服建立起一个覆原广阔的大帝国,包含多种民族,蒙 古统治者在帝国境内对各族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采取开放宽容的政策。 贸。 【基础训练】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中国正是() 2、下面哪项不是《马可?波罗行记》流传后,产生的作用 3、中国的造纸术正式外传是在 C 、东汉时期 4、欧洲人自己开始制造火药武器并用于实战是在() 、1241年,蒙古铁骑攻入东欧腹地后 、公元7---8世纪,造纸术传入欧洲后 、1258年,蒙古军围攻阿拉伯的巴格达以后 、公元14世纪上半期 填空题 三、填图析图: 10、右图的人物是 他的著作是当时鼓励交流,重视外 A 、北宋时期 B 、南宋时期 C 、元朝时期、明朝时期 A 、游记内容宏富,妙趣横生 B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 、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D 、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所启示 A、公元7世纪以前、公元751年怛(da)逻斯之战后 、北宋初年 5、13世纪晚期,意大利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 6、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的是《》。 7、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 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始于中国时期。 9、生活中常用的阿拉伯数字,最早是由古代人发明的。 1>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__交流与文化传播导学案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 主备人:霍汉召审核:九年级历史备课组使用班级:使用时间:【学习目标】 1、识记目标:马可·波罗来华四大发明的传播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与应用 2、能力目标:列表归纳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和事例,锻炼整理材料、梳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他们之间的和平交往有助于各地文明的兼容并蓄、借鉴互惠和共同进步。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马可·波罗来华中国四大发明和阿拉伯数字传播的意义 难点:本课有关文化交流的内容杂、头绪多、知识面广,不易掌握预习本课时的难点。 【学法指导】 1、结合学案上的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全文,并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探究问题。 3、根据课前准备、学习状态、巩固情况进行小组评价。 【记忆诀窍】 马可·波罗到中国四大发明来传播小小数字历史久和平交往贡献多【导学问题】 公元前2世纪,中国西汉时期的张骞远赴西域,开通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公元13世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东来,又一次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一)自主学习 ◆知识点1:马可·波罗的东来 阅读教材P50-52,了解马可·波罗东来的目的、时间、经历以及《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目的: 时间: 经历: 《马可·波罗行纪》传播的影响: ◆知识点2: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 阅读教材P52-54,了解中国四大发明外传的经过和影响 造纸术的传播: 火药的传播: 指南针和印刷术的传播: 影响: ◆知识点3:阿拉伯数字 阅读教材P55,了解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传播及影响。 发明: 改进与传播: 影响: (二)合作探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弗朗西斯·培根指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教案(三) 华师大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教案(三)华 师大版 【基本知识】 马可·波罗东行和《马可·波罗行纪》四大发明的传播 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应用 【重点知识】 1、联系张骞通西域的知识,结合马可·波罗的史实,比较中外两次交往的异同。 2、了解马可·波罗东来与《马可·波罗行纪》对东西方交流作出的贡献。 3、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及阿拉伯数字传播的意义;推动了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有助于人类共享文明成果。 【课堂记录】 公元前2世纪,中国西汉时期张骞远赴西域,开通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公元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东来,又一次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一、马可·波罗的东来 七下第10课已经介绍,请学生阅读课本第50页第2段小字。 1、历史条件 问:为什么元朝时期中西交流活跃,有不少欧洲人士陆续东来? 思路:一、蒙古远征的结果。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线路;二、蒙古开放的政策,当时鼓励交流,重视外贸。 2、时间:13世纪 3、著作:《马可·波罗行纪》——“世界奇观之书” 4、《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行纪》客观起到了介绍和传播东方文化的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对后来新航路的开辟有所启示,但其中也存在过誉和失实的地方。 二、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 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在七年级课本上已有专门介绍,可引导学生回顾。 1、传播使者:阿拉伯人 2、传播路线 (1)造纸术传播 东:朝鲜、日本由北向南

南:越南、南亚 西:中亚、西亚、欧洲由东向西 造纸传播的意义?1、欧洲人在未使用纸之前,常用加工的小羊皮抄写《圣经》,用料贵,书写不方便,流传面相对狭窄,不利于东西方文化交流;2、一开始欧洲人先使用的是中国的成品纸,后来学会中国的造纸术,这时纸作为文化交流的用品,普遍有效地为各民族服务,推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2)火药西传(元代) 路线:中亚、西亚、欧洲 火药及其发射工具的结合,大大推进了作战武器的发展,由此从冷兵器时代进入到热兵器时代,极大改变了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 火药与造纸术的传播,两者都是以战争作为媒介而传入欧洲的,阿拉伯人都起到了桥梁作用。 (3)印刷术的传播(10世纪北宋) 路线:东亚、东南亚、中东、欧洲 印刷术与造纸术的结合充分发挥了传播文化的巨大功能。 (4)指南针西传(12世纪南宋) 路线:经阿拉伯人(或欧亚大陆腹地)传入欧洲 3、传播影响(课本54页最后一段) 三、阿拉伯数字 1、发明:古代印度人 2、改进:中古阿拉伯人 3、传播:印度→阿拉伯→北非地中海沿岸→欧洲 4、作用 (1)方便了商业贸易活动 (2)促进了数学和整个自然科学的进步 【课后习题】 对照唐、元时期中国造纸术和火药西传以及晚清时期西学东渐、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谈谈自己的感想。 思路:本题可从中国古代文明成果的西传、近代西方文明强行输入中国的史实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多侧面看待和分析历史现象。中国古代文明的西传,推动了欧洲文明的进步,而西方列强的东侵,却使中国沉沦于半殖民地的痛苦深渊之中。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同步试题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应从马可波罗的东来、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和阿拉伯数字三个方面把握。马可波罗的东来主要是介绍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外传的路线及对人类产生的重大贡献。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文撷英】 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 【重点精析】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及意义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计数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数,同一个数字符号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则在该位上写上“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十个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很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0~9这十个数字及其计数法的传播,使世界各地有了统一的计数方法,从而便利和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与交往;它还推动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见,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与传播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极为重要。 【疑难点拨】 为什么元朝时期中西交流活跃,有不少欧洲人士陆续东来?

思路:第一,蒙古远征的后果。蒙古大军的西征南扩,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线路,提供了一个各地交往的大舞台。这个情况类似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影响。第二:蒙古的开放政策。蒙古的军事征服建立起一个覆原广阔的大帝国,包含多种民族,蒙古统治者在帝国境内对各族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采取开放宽容的政策。当时鼓励交流,重视外贸。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中国正是( ) A、北宋时期 B、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2、下面哪项不是《马可·波罗行记》流传后,产生的作用( ) A、游记内容宏富,妙趣横生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D、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所启示 3、中国的造纸术正式外传是在 A、公元7世纪以前 B、公元751年怛(da)逻斯之战后 C、东汉时期 D、北宋初年 4、欧洲人自己开始制造火药武器并用于实战是在( ) A、1241年,蒙古铁骑攻入东欧腹地后 B、公元7---8世纪,造纸术传入欧洲后 C、1258年,蒙古军围攻阿拉伯的巴格达以后 D、公元14世纪上半期 二、填空题 5、13世纪晚期,意大利人_____________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 6、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的是《_________________》。 7、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_________。 8、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始于中国__________时期。 9、生活中常用的阿拉伯数字,最早是由古代________人发明的。 三、填图析图: 10、右图的人物是、 他的著作是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西欧庄园》教案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中古”:也称“中世纪”,指封建社会历史阶段。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典型的乡村组织形式。今天我们学习了解第8课:西欧庄园。了解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 第8课西欧庄园 一、庄园的领土与佃户(阅读课本38-40页庄园的领土与佃户一目,完成下列空格,思考回答相关的问题 1.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2.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公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3.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自由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法庭保护。 ●问题: (1)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佃户包括哪些人?(注意看引言部分) 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2)中世纪欧洲流行什么样的经济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大约在什么时间遍布欧洲各地?有何特点? 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3)西欧庄园里的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佃户的生活来源是什么?他们取得的条件是什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优质教案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教学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中世纪意味着落后、腐朽、禁锢和迷信。实际上,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和图片展示: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 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悲惨生活。 提示:封建庄园(乡村);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 3.教师提问: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4.教师过渡:“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这是怎么回事?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 5.教师提问: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其中兴起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有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等。 6.教师提问:这些新兴城市有什么特点? 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城市规模很小,人口较少。 7.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兰西琅城市民起义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提示:(1)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2)反映了城市的兴起使封建经济开始解体。(3)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8.问题思考:在自由城市里,市民和领主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目标导学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教师提问:如果乔治成功逃往城市,他凭借一手剪裁的好手艺就能够在城市继续生活下去吗? 提示:按照惯例,农奴在自治的城市里住满一年零一日,他就是自由民(市民)了。 2.教师提问: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提示:①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②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 3.教师提问:市民阶级中分化出了哪些人?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 提示: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4.问题思考:这些城市的兴起有何意义? 提示: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5.拓展延伸:乔治打算开一家裁缝店,你觉得初来乍到的他能立即开起来吗? 提示:他不能随意开店,需要加入一个叫“行会”的组织。行会内部的首脑称“行头”,基本成员即作坊主称“行东”,行东以下为“帮工”和“学徒”。乔治需要从学徒做起,在学艺期间要向行东缴纳学费,并为其做家务劳动,期满后可升为帮工。帮工要在行东作坊里帮助工作数年,领取少量工资,经行会考核后才能独立开设作坊。 6.问题探究: (1)城市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城市重新兴起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欧洲文明有重大影响。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等级——市民阶级,这些市民的经济力量、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还在稳步提高,这就意味着国家日后要更加重视和支持这些人的利益。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城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制度瓦解。 目标导学三:大学的兴起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学案 华东师大版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 【学习目标】 马可波罗的东来、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和阿拉伯数字三个方面把握。《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外传的路线及对人类产生的重大贡献。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及意义 【难点点拨】 为什么元朝时期中西交流活跃,有不少欧洲人士陆续东来? 思路:第一,蒙古远征的后果。蒙古大军的西征南扩,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线路,提供了一个各地交往的大舞台。这个情况类似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影响。第二:蒙古的开放政策。蒙古的军事征服建立起一个覆原广阔的大帝国,包含多种民族,蒙古统治者在帝国境内对各族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采取开放宽容的政策。当时鼓励交流,重视外贸。 自主学习 1、马可·波罗的东来 《》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被誉为“”。 2、中国的四大发明的外传 (1)中国人发明造纸术,是对人类变革的一大贡献。造纸术的对外传播,道德主于亚洲东部的、、等国,后来经由或 一带传入了南亚地区。 (2)火药的发明,并被广泛用于,是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又一重大成就,中国火电厂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在大举征战的过程中,将他们掌握的火药、火器知识和制作技术传往、和。 (3)14世纪上半叶,欧洲也开始制造自己的,并用于实战。古老的,,再也抵敌不住火器的猛烈攻击,其军事作用愈渐消失。 (4)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始于中国时期,大约12世纪后期,经之

手传往欧洲。中国的和,大概从10世纪末起,相继传入周邻的朝鲜、日本、等亚洲国家,后来可能经由中东地区辗转传至。 3、阿拉伯数字 生活中常用的阿拉伯数字,最早是由人发明的,经过中古人的吸收与改进,最终创制而成。后通过北非地中海沿岸传入和欧洲各地,取代了原先书写、计算均感繁琐不便的,并逐渐流行于世界各地。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中国正是( ) A、北宋时期 B、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2、下面哪项不是《马可·波罗行记》流传后,产生的作用( ) A、游记内容宏富,妙趣横生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D、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所启示 3、中国的造纸术正式外传是在 A、公元7世纪以前 B、公元751年怛(da)逻斯之战后 C、东汉时期 D、北宋初年 4、欧洲人自己开始制造火药武器并用于实战是在( ) A、1241年,蒙古铁骑攻入东欧腹地后 B、公元7---8世纪,造纸术传入欧洲后 C、1258年,蒙古军围攻阿拉伯的巴格达以后 D、公元14世纪上半期 二、填空题 5、13世纪晚期,意大利人_____________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 6、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的是《_________________》。 7、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_________。 8、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始于中国__________时期。 9、生活中常用的阿拉伯数字,最早是由古代________人发明的。 三、填图析图: 10、右图的人物是、 他的著作是

第8课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第8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课标要求】 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马可·波罗国籍、来华时间、著作的名称;知道“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本课设计的对带“胡”字蔬菜瓜果的历史考证活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可·波罗东游历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西方人民自古以来友好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通过学习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马可·波罗在元朝的活动、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二、难点:东西方和平交往的历史作用。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感兴趣的与马可·波罗有关的资料(含文字、故事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东西方的战争,但是你们知道吗?在东西方的关系中,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古代东西方文明通过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以各种形式不断交流,互相影响,创造出新的辉煌。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去感悟一下。(出示课题:第2课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的过程中有许多人和民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元朝时就有这么一个外国人,他在中国生活了17年,并在朝廷作了大官,由他口述的一部书还曾经风靡欧洲。这个人是谁?是什么吸引他来到中国的?在那个自然条件及其恶劣的年代他又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呢?(课件显示第一目标题) 一、马可·波罗东游 (师导)刚才我听见很多同学说出了马可·波罗的名字,他是哪国人呢?(学生容易答出是意大利,并要求记住)为什么元朝时的中国对他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出示小标题)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教案

第8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教学重点 古老而神秘的文字,世界三大宗教 教学难点 埃及的象形文字,佛教的产生 课件下载 https://www.360docs.net/doc/ed8411670.html,/article/zwl/js/kejian/9s8.rar 图片下载 https://www.360docs.net/doc/ed8411670.html,/sjlsty1/index.htm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46页“导入框”图文,温故知新:在你所知道的文物或遗迹中,哪些是用“楔形文字”直接书写的? (《汉谟拉比法典》、导入框的泥版图片、英国人罗林生发现的伊朗西部岩壁铭文等) 承上启下,设疑导读:除了楔形文字之外,还有哪些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它们怎样演进成今天人们通用的文字?运用这些文字进行宣传的世界三大宗教是哪三个?它们的诞生背景、发展进程各有什么特点?产生了哪些影响?(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1 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使用的文字为什么被叫做象形文字?(由于这种文字 是用符号把客观物体的形象描摹下来的,即所谓“画成其物”,所以我们习惯上把它称为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 一。) ·教师强调:我们中国在商朝盛行的甲骨文,也属于象形文字。例如初一时,大家已经很熟悉的“马”字,就是根据马匹奔跑的形态描摹下来的。 2 楔形文字由哪里的古代居民创造出来?此后被哪些民族所采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 创造了它,此后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 教师指出:由于它被广泛使用,人们称它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 3 教师介绍第47页插图《罗林生发现铭文的岩壁》:它位于伊朗西部贝希斯顿村附近通往

第三课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练习题

第三课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 1.随着开放的深入,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而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节目却淡漠了。如此发展下去,带来的后果是() A、有利于世界文化的融合 B、能够使我们国家尽快与世界接轨,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C、逐渐失去民族特色,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削弱了民族的凝聚力 D、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上题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继续扩大开放,加快我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的步伐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C、要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加强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3.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青年人活动踊跃。提倡过中国传统节日,可以() A.可以有效抵制洋节日的入侵 B.能够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C.能够使青年人重视传统节日,不再过西洋节日 D.能够发挥文化对人影响的强制作用。 4. 中国春节之于中国人,是头等重要的节日。无论富有或贫穷,人们总是早早准备春节的到来,在外的人在除夕总千方百计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这是因为()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春节是汉族人的节日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随着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端午节等22个项目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 A.保护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B.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C.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D.保护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6. 我们之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③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能集中展示和表达民族文化的是() A.种类繁多的体育运动项目 B.庆祝民族节日 C.民族的文化遗产 D.民族的语言文字 各国电影都有其特点,有人曾形象地概括:美国电影打打闹闹,印度电影蹦蹦跳跳,英国电影说说笑笑,法国电影吓你一跳,韩国电影青春学校。回答8~9题。 8.从各国电影的不同特点可以看出 ( ) A.一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B.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 C.一国民族文化的区域性 D.世界各国文化的共同性9.下列关于各国电影特点形成原因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由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 B.由各民族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决定 C.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 D.由各民族间的区域性特点决定 10.中国菜如今有了官方标准英文译名。如“红烧狮子头”在标准译法中被称为Brais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而不能译成Red burned lion head(红烧狮子脑袋)。如果外国客人看到菜单中有狮子的脑袋,一定会向动物保护组织投诉的。这体现了 ( ) ①中西方文化具有趋同性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③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④中华文化在竞争中共同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11.2014年元旦,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在德国,很多人会爬到椅子上,待新年的钟声传来,就跳下来跑到椅子背后,以示甩去灾祸。新年打井水则是英国中部乡村流传已久的风俗,据说第一个打到井水的人是一年中的有福之人。这些都说明 ( ) ①世界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只存在着差异性 ③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④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0年10月7日,在庆祝中意建交40周年和“中国文化年”开幕音乐会上,“东西方在歌剧中相遇”是第一个节目。京剧与西方歌剧咏叹调的选粹“联袂登场”。中国三位著名京剧演员和三位优秀歌剧演员分别以风格迥异的精彩演唱,以及对照鲜明的服饰与化妆,为全场观众演绎了一场中西文化合璧的精品节目,获得观众经久的掌声。这表明 ①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主流文化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中意文化已经消除了差异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猫头鹰,在东方的中国被视为不祥之物,而在西方却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宠物就是一只猫头鹰。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 ( ) A.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勇于抛弃本民族文化 B.通过文化交流,让西方认同我们的观念C.加强不同文化的对话,尊重差异,理解个性D.承认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费孝通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有了一句名言:“各美其关,关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据此回答14—16题。 1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 A.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 B.只有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称誉世界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15.“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本含义是 A.不同民族之问,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多样性B.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最终达到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

第八课答案

第8课答案 【自主测试】 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面临着一系列政治、经济问题,最核心的是(B) A.农民起义高涨B、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C.南北矛盾尖锐D.战争债务负担沉重 2.1785年,华盛顿意识到美国政府是“一个半死不活的、一瘸一拐的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华盛顿采取的措施是(B) A.发动北美独立战争B、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 C.建立美国联邦政府D.开创总统连任两届先例 3.有人说,“在严格实行三权之间的分立和制衡的社会背景下,美国总统是美国权力最大的人,同时也是受制最多的人”。对美国总统权力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美国总统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行政长官B.总统不对议会负责,对宪法负责 C、总统任命最高法院法官无需经过参议院同意D.宪法规定总统有权提名内阁部长4.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起草人汉密尔顿曾引用孟德斯鸠的话“假如人类没有创造出一种政体,它既具有共和政体的内在优点,又具有君主政体的对外力量,那么很可能,人类早已被迫永远生活在一人统治的政体之下了。”汉密尔顿意在说明1787年宪法应具有(C) ①中央集权原则②分权制衡原则③民主原则④专制主义原则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下列对1787年宪法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D) A.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B.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 C.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D、将地方权力全部收归中央 6.近代资本主义各国宪法大都规定设立国家元首一职,近代英、美两国的元首都(D) A.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世袭B.直接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 C.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D、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 7、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 B ) ①允许奴隶制存在②允许各州拥有一些州权③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不能拥有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④最高法院与总统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A.①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英国是历史上最早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这种政体与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的最大不同是( B ) A.政府对总统负责 B.国家元首的权力是世袭的、象征性的、礼仪性的 C.政府和政府首脑都有全体公民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 D.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