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秋,东北野战军向国民党军发动决战,只用52天就解放了东北全境,随即,林彪率领百万大军浩荡入关,彻底改变了全国战场的形势。他们克天津、取武汉、下广西,一直打到海南岛,辽沈战役后不到一年,蒋介石就给赶出了中国大陆,可见东北战争是国共内战的转折点。[2]潜行的十万大军苏" />

铁马冰河:东北解放战争全纪录 (10集)

铁马冰河:东北解放战争全纪录 (10集)
铁马冰河:东北解放战争全纪录 (10集)

铁马冰河:东北解放战争全纪录(10集)铁马冰河:东北解放战争全纪录(10集)

690)this.style.width='690px';" height="124"> 1948年秋,东北野战军向国民党军发动决战,只用52天就解放了东北

全境,随即,林彪率领百万大军浩荡入关,彻底改变了全国战场的形势。他们克天津、取武汉、下广西,一直打到海南岛,辽沈战役后不到一年,蒋介石就给赶出了中国大陆,可见东北战争是国共内战的转折点。

[2]潜行的十万大军

苏联因为忌讳美军在华北登陆,故意让中共进入东北,为国民党接收制造障碍。蒋介石气愤地命令杜聿明打出山海关,同时下令东北行营撤回关内,而中共因为有苏联在背后支持而喊出口号,独霸全东北,拒敌于国门之外。

[3]占领大城市

国共停战初见成效,和平似乎指日可待。这时东北突然出现

新的机会,东北局书记彭真提出一个大胆假设,何不占领这些大城市,然后与国民党谈判再让出一部分以换取对自己更有利的和平呢。

[5]林彪在东北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后,林彪指挥民主联军进行了夏,秋,冬三大攻势,将东北战场的形势彻底扭转过来。到一九四八年初,国民党军只剩下长春沈阳锦州三座孤立无援的坚城。而东北野战军,由刚出关时的十万人,经过刻意经营,已经发展为百万大军。本集介绍了双城时期的林彪,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统帅,有什么性格特点,他又是如何将部队一点点发展壮大起来的。

[6]辽沈决战

林彪与毛泽东经过七十多个回合的电报争论,最终把辽沈战役的第一战放在锦州。1948年8月,东野七十万大军秘密南下,改变国共命运的辽沈决战已经箭在弦上。国共内战的决战关头,蒋介石也掏出心里话,一旦锦州失守,关外五十万精锐就包了饺子,丢了东北,共军获得了工业基地,这鸟枪换炮,那是天下无敌。蒋介石决定孤注一掷。

[7]锦州之战

锦州不仅是蒋介石在东北的最后防线,也是他的心理底线,他没有想到林彪会劳师远征,冒着补给线被切断的兵家大忌,围攻重兵把守的锦州城,如果打下了锦州,就把几十万国民党军关门打狗,一旦锦州久攻不下,国民党援军里应外合,共军就很难全身而退了。1948年秋,毛泽东和蒋介石面临

一个均等的机会。

[8]长春之战

1948年4月,西柏坡的毛泽东接到东总长长的电报,东北

野战军总司令员林彪的电报说,由于大军南下作战困难较多,东总在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虑后决定计划攻打长春。同毛泽东想将国民党军关在东北全面歼灭的方针是背道而驰,虽然毛泽东勉强同意林彪的计划,但是回电批评东北将领在精神上处于被动说:我同意你们先打长春,是因为先打长春较为有利,而不是南下有不可克服之困难,你们不应该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

[9]消失的西进兵团

蒋介石欣赏职业军人的性格,特批廖耀湘去法国圣西尔军校深造,后来证明蒋介石有点伯乐的眼光,廖耀湘升任新六军军长后,成为蒋介石五大王牌之一。四平保卫战当中,正是新六军首先突破林彪的防线,一举扭转战局。后来,他又升

任第九兵团司令,统领沈阳军务,如此年轻有为、身经百战的名将,怎么会几天就落个全军覆没呢?

[10]最后的生机

1948年11月,东北解放战争已接近尾声,国民党军队五十万精锐损失殆尽,能够撤往关内的唯一出海口,辽宁营口成为他们的最后一条生路,五十二军军长刘玉章,借林彪专注于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之时,抢占先机,占据营口,保住了东北解放战争中唯一整建制撤出关外的国民党部队。

30:10

[1]谁来控制东北

30:26

[2]潜行的十万大军

30:07

[3]占领大城市

29:56

[4]浩荡入关的百万大军

30:25

[5]林彪在东北

29:58

[6]辽沈决战

29:50

[7]锦州之战

30:02

[8]长春之战

29:49

[9]消失的西进兵团

30:14

[10]最后的生机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三卷 中原逐鹿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三卷中原逐鹿 第一章延城长缨缚苍龙1 蒋介石出手“犁庭扫穴!” 人类历程已经行至公元20世纪40年代。在中华大地的黄土高原,有一块山丘起伏、沟壑纵横、地形险要的红色区域,放射着绚丽的光彩。 陕甘宁解放区,东临黄河中流峡谷,西抵环江,南至渭北山地,北傍长城,包括陕西北部和甘肃、宁夏北部,共20余县,方圆10万平方公里,160 万勤劳、善良、正义、勇敢的赤色军民在此耕作生息。 延安,坐卧陕西北部,东临黄河,西连子午岭,南依铜川、渭南、咸阳,北接榆林,居广袤平原与浩瀚沙漠戈壁之间的山重岭险地带,天赐神秘不庸之地,为陕甘宁解放区首府,炎黄子孙的精英多聚于此。 宝塔,八角形九层栋阁,高纵44米,底层北门眉书“俯视红尘”,南门横额刻“高超碧落”,座于延安东南四周群山之冠、原名嘉岭山的宝塔山上,庄严雄浑,挺拔巍巍,劈风傲霜,昂首远眺那太阳升起的地方,迎接着新中国那黎明的曙光。她们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革命基地、革命圣地和革命的象征,引得世界瞩目、人民向往,也使得反动腐朽势力极端仇恨恐惧。 礎润而雨,月晕而风。种种征候显示,一场特大暴风雨就要

来临,陕北高原的黄土红地即将经受空前的战斗洗礼。1947年2 月28日,南京。 一辆超级型林肯牌黑色轿车由远而近,缓缓驰进蟋卧于黄埔路的总统官邸院内。余怒未消的蒋介石下得车来,气鼓鼓的径直入室而去。 在上午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会议上,蒋介石对他的麾下大动肝火,斥责将官们矜骄自大,嫌弃他,不听他的话,并将一切战场失败的总因归咎于没照他的指令行事,还郑重警告“照此下去,都要做共匪的俘虏。” 下午2 时,蒋介石亲自要通了参谋总长陈诚的电话。“辞修吗?琴斋就要到了!你叫上健生,到我这里来。” “校长,健生那儿是我通知呢,还是校长直接唤他一声好哇?”对方说话吞吞吐吐,显出为难的样子。“不要总是鸡肚狗肠的,当下共匪日愈猖獗,大家要精诚团结,参谋总部和国防部的通力合作至关重要!党国利益高于一切嘛。”蒋介石又焦躁起来。他知道陈诚与白崇禧素有不和。 “是!校长,学生马上通知。” 扔下电话,蒋介石又躺人那宽大松软的沙发里。他是要国防部长白崇禧和参谋总长陈诚,来这里共同商议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方案的。 自蒋介石去年6 月撕毁停战协定,开始全面内战以来,在华东、东北、华北等各个战场上连

高中历史 解放战争的过程与意义1

解放战争的过程与意义 (2017-2018学年山东青岛模拟)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诗词反映的是 A.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解放军粉碎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D.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决战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 (1)解放战争的过程 (2)意义 ①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

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李宗仁回忆录》记载,他于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时,“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该回忆说明当时 A.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城郊 B.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兵临城下 C.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 D.太平天国军队即将攻陷南京 中央军委下达命令:“沿黄河各县预备船只,准备载送我军渡河作战。”沿河的千余名船工、水手宣誓:“为了全国老百姓的总翻身,要用一切力量,把大反攻的部队,迅速摆渡到对岸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预备战略反攻 B.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C.实施战略转移 D.挥师南下,抗日反攻

下图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某次战役。该战役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D.标志着战略决战的结束 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D 【解析】根据地图中的北平、天津可知这是平津战役。根据所学可知,平津战役标志着战略

查看历史记录伟大的历史记录

查看历史记录伟大的历史记录 《伟大的历史记录——徐肖冰电影成就展》 大家好,欢迎参观徐肖冰电影成就展。 徐肖冰,中国共产党新闻纪录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从 __黑暗的背景下走出来,走向红色之都——延安,从此与“红色摄影”结缘。 在这里,我们以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展出了徐肖冰在上海各电影公司、延安电影团、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抗美援朝中方新闻代表团和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等时期的电影成就。 1、初识电影: 徐肖冰同志1932年起在上海天一、明星影片公司、西北电影公司任摄影助理,参加过《风云儿女》、《自由神》、《都市风光》、《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进步影片的摄制工作。 2、延安电影团: 1937年抗战爆发后,在太原毅然投身革命。1938年初参加组建八路军延安电影团,参加拍摄大型新闻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39

年1月赴华北敌后抗日前线,先后在晋西北、晋察冀、太行等抗日根据地拍摄电影和照片,1940年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战地摄影采访。1941年返回延安后参加拍摄《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党的七大》等影片,同时拍摄了大量新闻照片。 3、民主东北: 1946年春调东北电影制片厂工作,参加拍摄了《活捉谢文东》、《农民翻身》、《翻身年》(秧歌剧)、《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 __》、《解放长春》、《解放东北的最后战役》、《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等多部影片,其中《东北三年解放战争》荣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长纪录片二等奖。 4、解放了的中国: __,徐肖冰同志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导,参加拍摄《 __朱总司令莅平阅兵》、《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新中国的诞生》等新闻纪录片。与苏联合作摄制《解放了的中国》纪录片,获1949—1955年优秀纪录长纪录片一等奖,徐肖冰同志作为中方主创人员之一,1950年获 __奖金一等奖。 5、抗美援朝:

东北解放战争的过程

较量: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 作者:金冲及文章来源:《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更新时间:2008-1-9 在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国共双方进入这个原本比较陌生的地区后,都面对许多复杂的未知数和变数,因而多次变更原有的决策和工作部署。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先入东北,但处境仍十分艰难。国民党军队在进攻初期拥有显然优势。经过九个多月的反复较量和检验,共产党实行“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针,把工作重心放在放手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上,终于站稳了脚跟,为下一阶段扭转整个东北局势奠定了基础。 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是指1945年9月东北局成立至1946年6月国共双方暂时停战。在东北解放战争全过程中,这个阶段的情况特别复杂:矛盾涉及国际国内方方面面;事态发展充满变数和未知数,而且急剧地变化着,常会发生出人意料的事情,双方都在摸索着前进,多次变更原定的决策和部署;国民党军队在进攻初期拥有显然优势,咄咄逼人地向前推进,共产党军队虽已先入东北,但环境陌生,立足未稳,又受到种种限制,处境十分艰难。经过九个月的较量,力量对比逐步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终于渡过最困难的时期,形成双方相互对峙、此长彼消的格局,为下一阶段扭转整个东北战局奠定了基础。 由于这个阶段情况极端复杂,许多问题无论当时或以后,包括一些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的人中间,都常存在争议。这些争论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只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而没有看到其他方面,或者没有足够估计当时东北环境的异常复杂和迅速变动带来的影响。本文试图粗略地考察和探讨这个阶段东北局势是怎样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 一、抗战胜利前夜国共双方对东北问题的设想 中国有句老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情的成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事先能不能有正确的预见和准备。 日本那样快宣布投降,对国共两党来说多少都有点意外,但总的趋势在1945年上半年已能感觉到了。那时相继召开的国共两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东北在战后全局中的地位以及相应对策,两党的态度有相当大的不同。 中国共产党将东北问题看作战后全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把极大的注意力投向这里。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将来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呢?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7 解放战争(含解析)

课时作业17 解放战争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国民党正规军进入上海前,首先到上海的是属于军统系统的忠义救国军。接下去就是“鸡鹰满天飞,饿虎就地滚”,前者是指由重庆乘飞机前来的接收大员,后者是指原来潜伏上海而此时公开出面趁火打劫的“地下工作人员”。上海市民痛心疾首地问道:“难道这就是天亮了吗?”材料所述这一现象发生的背景是( ) A.国民革命时期北伐部队进入上海 B.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C.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进驻上海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逼近上海 答案:C 2.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坛政党纷起,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涌现的大小党派有105个之多。与民国初年的组党热潮相比,二者都( ) A.有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 B.以防止一党专政为宗旨 C.推动政体发生根本变化 D.以时局重大变动为背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政党政治。两次组党热潮分别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抗战胜利两次时局变化为背景,D项正确;辛亥革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广大民众的参政意识不高,A项错误;防止一党专政主要是抗战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的愿望,B项错误;民国初年的组党热潮以专制政体结束为背景,而抗战胜利后的组党热潮并未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C项错误。故选D。 答案:D 3.(2019·日照市一模)下图为8月11日朱德总司令命令。判断该命令的目的是( ) B.建立东北根据地准备解放战争 C.配合东北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

D.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解放战争。从各部出发地来看,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只有到抗战后期才发展到;从对各部的称呼上,这不可能发生在建国之后。抗战胜利后,中共利用东北由苏军控制、国民党力量薄弱的机会,做出了夺取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后方的战略决策。“一九四五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大上更明确地提出了争取东北的任务,强调指出,从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答案:B 4.(2019·廊坊市质检)台湾泰宇版历史教材中写道:1946年,“制宪国民大会召开后,中共控制的解放区代表拒绝与会,共军先发制人,全力进行扩张。但国军亦采取强力反制,至三十六年六月(即1947年6月)止,共军胜少败多,损失惨重”。据此判断( ) 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B.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一手材料比二手材料更接近历史真相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常识。在历史研究中,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会导致研究者对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答案为B。 答案:B 5.(2019·河南驻马店调研)1945年8月,《大公报》社评说:“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毫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该报道反映出当时国人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C.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D.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解析:1945年8月,正是国共重庆谈判前夕,全国人民都希望国共两党和平协商,共建新中国,故A项正确;1945年春,中共七大已提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故B项错误;重庆谈判是国共之间的谈判,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故D项错误。 答案:A 6.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检测题

《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某文献记载:1948年12月6日,人民解放军包围徐州,开始对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性进攻,先后俘获国民党杜聿明兵团、黄维兵团。与这一记载相关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2.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A.沈阳 B.徐州 C.北平 D.天津 3.解放战争时期,揭开土地改革运动序幕的文件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五四指示》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4.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 A.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 B.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C.稳定地价,国家根据核定的地价征收租税 D.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度 5.小明在“纪念解放战争胜利70周年”的演讲比赛中,演讲词里面有“歼灭国民党军队55万余人”、“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语句。据此可知,他所讲的是 A.关门打狗、决战东北 B.大军合力战淮海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6.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A.渡江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7.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山城为之沸腾。重庆各界纷纷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要和平,争民主”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8.林彪是建国十大元帅之一,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非常突出,最典型的代表就是 A.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 B.百团大战和辽沈战役 C.平型关大捷和辽沈战役 D.台儿庄战役和淮海成役 9.读初中时,小明的爷爷给他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的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某个战役的故事,这个战役是( ) A.第三次长沙会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渡江战役

淮海战役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

淮海战役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淮海战役的详细过程,希望大家喜欢! 淮海战役历时两个多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如下: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这个阶段里国民党军一再对中国共产党的作战计划判断错误,共产党在国民党不知情的情况下扑向了徐州。因为国民党总司令官刘峙作战的能力不高,导致国民党军的布阵非常不利,共产党将黄伯韬的兵团歼灭,攻占了宿县,孤立了徐州。 第二阶段: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在这个阶段共产党歼灭了黄维兵团,因为其他的兵团怕被中国解放军攻击而拖延北进,这就导致黄维被孤立,位置十分突出。中国共产党没有像国民党那样乱了阵脚,而是根据淮海的形式吃掉了黄维的兵团,并挟持住了杜聿明的集团,还看住了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经过精密的战略布局,黄维的兵团被歼灭。 第三阶段: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这个过程共产党全力对抗上一阶段没有歼灭的杜聿明集团,经过分析为了取得成功,共产党先对其进行了孤立,后来完成了分割包围傅作义集团

后再对杜聿明集团发起了进攻,取得了胜利。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大面积区域中对国民党进行的有战略的进攻战役,淮海战役的成就是辉煌的也是来之不易的,经过了三个阶段,历时两个多月才取得了胜利,这份胜利是属于中国共产党的,因为是他们的努力才成就了淮海战役的成功。 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淮海战役中的参战方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实力相差很大,并且国民党还得到过美国的武器和金钱资助,实力比共产党强很多,但是共产党还是将国民党打败了,这其中的原因有几下几点: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淮海战役取胜的关键,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有很多兵团,但是中国共产党用正确的领导将他们一一歼灭,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淮海战役中毛泽东运用了马克思列宁的思想,这是淮海战役中的灵魂,给予淮海战役正确的精神指导。 3.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坚持武装斗争,为战争取得胜利付出了自己的血和汗,甚至是生命。 4.淮海战役中有着团结的力量,这次战役的革命统一战线非常广泛,让所有的共产党团结在一起,共同对抗国民党。 5.在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积极地拥护共产党,给了他们很多的支持,正是因为这份支持和关爱,让共产党的力量更加的强大了。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淮海战役取得了胜利,它的胜利也带来了很多的积极意义,那么这些意义是什么呢?

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2]

第17课解放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 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与国民党在重庆谈判。这一问题需要联系时代背景认识战后的政治形势和国共两党的意图,所以是难点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须从本单元内容整体分析和认识,知识跨度大、理论性较强,学生不容易掌握,故又是一难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为主,讲述为辅

最新《解放战争》读后感 读后感随笔

《解放战争》读后感 军旅作家王树增创作的《解放战争》,与其说是一幅军事战争的历史画卷,不如说是一篇记录着我们前辈们精神历程的壮丽史诗。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我们又有了一份新的感动和体验。感动的,不仅仅是书中对战争细节的揭秘或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宣示,更多的是体验到了书中所揭示的一个人类历史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人民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最终力量! 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奇迹。内战初期,国民党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共产党。在军事方面,国民党军队达470万,装备精良;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只有127万,且装备简陋。无论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当时的世界舆论,都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没有悬念。可战争却在短短的4年里来了个大翻盘。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的胜利呢?所有这一切根本无法用军事理论去阐释。但偶然中体现的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团结了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愿望的先进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一切革命力量,实行了符合中国人民要求的一系列政策。 在政治方面,共产党所主张的政治理想,就是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抗战结束之前,毛泽东就说过,我们要建设一个这样自由民主的中国,即:“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

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政府,建立一个自由、独立、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在经济方面,我党的土地政策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和土地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参军支援前线成为热潮。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在延安的时候,外国记者曾经问过毛泽东说:“你能不能和国民党军队作战当中取胜?”毛泽东给的回答,根本就没有提到“军队”两个字,他说:“那就要看我们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得好不好。蒋介石肯定要失败,因为他反对农民的土地要求,如果我们能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一定会胜利。”而这也正如作者所言:“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军事的胜负,不如说是共产党以土地改革为引领,逐步获得民心的过程,是人民对战争双方作出了胜负的选择。”淮海战役时我们只有60万人,国民党有80万人,但共产党背后有500万老百姓的支持!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哪一支军队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那样身后会有那么多的民众奋力支持。“在所剩无几的境遇里甘愿倾其全部的百姓,是共产党官兵刻骨铭心的依靠和难以忘怀的归宿。” 人民的选择,以及人民何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解放战争》一书所承载的重要命题。正是人民的选择和支持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胜利。审视这段历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战争中作战双方军事较量的背后,其实是政治的较量和人心向背的较量。“中国

记忆中的红色经典访谈记录

访谈记录 访谈时间:2012年9月2日 访谈地点:家中 被访人:我的外公,年龄68岁,职业;已退休,文化水平:高中 访谈人:11级学生XXX 我:今天我们来访谈一下您记忆中的红色经典吧。首先问一下,您是哪年生人呢? 外公:我是1944年生人,我今年68岁。我出生那年正好是抗日战争的前夕! 我:哦,那当时的社会背景就是抗战,大概是什么状况呢? 外公:1945年日本投降么,那时候我们中国人已经从防守转入反击,日本鬼子就开始节节败退了,我们党的红色根据地也在逐步扩大吧,所以日本已经,不行了那时候。 我:那在当时,您的家庭状况是怎么样的呢?家里是干什么的? 外公:我父亲是在饭店里工作,也就是给人打工,就是,社会的底层吧也就算是,普通劳动人民。所以我从小受的教育也是这种教育,嗯。

我:那最早您是从什么地方接触到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呢?当然啊,我们现在把这些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可是在过去就是那种特别盛行的社会主流文化是吧?您是从哪里了解到的呢最早? 外公:最早了解就是上学以后。咱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就是宣扬一种爱国,爱党,爱民族的精神么?这种精神中国自古就有啊!所以我通过学习历史知识,首先先了解了许多这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个反击外敌的历史,有一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这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从远处说吧,西汉时期,那时候北方有匈奴。匈奴是个游牧民族啊,随着他不断发展壮大啊,他就一直往南侵扰,对汉朝边疆进行不断的骚扰啊。那时候我们就有大将,卫青,霍去病,经常带领军队打击匈奴,后来汉朝皇帝还常常派了一些人去出使匈奴,就是搞一些外交活动。这个代表人物就是苏武。苏武很有民族气节,非常爱国啊,他到匈奴以后啊,因为一些情况就把他扣下了。一开始就各种软硬兼施,威胁不行就利诱,就是你在我们匈奴,我们给你官做,给你多大多大官,多少多少钱。苏武就是软硬不吃,你给我硬的我不怕,你给我软的我也还是按照皇帝的使命去干。后来啊,匈奴单于啊,没办法了,就把他流放到北海。北海就是现在新疆大沙漠啊!那地方自然条件非常恶劣,飞沙走石啊,让他牧羊,放羊去!苏武牧羊么,就是这段历史。苏武啊,到那里以后还是继续他的使命,就是不投降。逼得匈奴单于没办法,也把他送回了西汉。不是以前有句话,叫“苏武流胡节不辱”。他就始终保持着我们中华民族应有的那种气节。以后呢,咱们民间流传的好些个作品呢,你好比杨家将。这个大伙都清楚,杨继业七个儿子,因为打仗,死了六个。真是啊,为了保卫国家疆土,真是诶,不惜一切代价。最后他自己也被困在两狼山,他自个儿碰死的!也不让敌人啊,把他杀了,很有民族气节。还有就是大伙更了解的,大伙更敬佩惋惜啊岳飞岳家军。杨家将是抗辽,岳家军是抗金。这些都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时常对我国边境骚扰。岳家军抗击的这个金兵呢,他就想杀过来以后呢,占领南宋,结果遭到岳家军的顽强抵抗,就在朱仙镇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啊。不管是古人还是现在的人啊,看到这些事情还是非常的敬佩,中国人打心里就敬佩岳飞,敬佩杨继业。这也都表现出来咱们中华民族应有的爱国精神。到了明朝,也有。明朝有名的你像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击倭寇。倭寇是谁啊,就是小日本儿!!明朝的时候就让戚继光打得落花流水。他们那时候就像流寇一样,总骚扰我们边境,让戚继光狠狠地收拾了一下,最后把他打跑了。特别是在近代,这个近代呢,大伙都知道,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小日本儿先把东北给占了,然后到三七年,七月七号,卢沟桥事变,他就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我们国家的战争。不可一世啊,烧杀抢掠啊,掠夺资源,到哪里就烧,杀,抢,无恶不作啊!!!南京大屠杀一下就杀了我们同胞三十万啊!!!表面看起来他不可一世,挺疯狂的,可是我们中国人怎么样,虽然我们武器不行,装备不行,我们有我们的办法,地道战,地雷战,这大伙都知道。发动人民战争,那时候不就讲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十六字战略。敌进,哎你进来了我退了,你来了白来;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教材分析 从1946年6月开始,中国革命进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决战时刻。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军队,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本课列举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了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A、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读图梦里和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B、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以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C、通过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观点来肥西看待历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的探究,认识蒋家王朝覆灭是历史必然的,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从中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新思考、用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党我军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反攻,埋葬了蒋家王朝,维护了国家统一,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2.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的制定。 【教具准备】 地图册 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活动比赛讨论等 【板书设计】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时间: 过程: 二、三大战役 1、战略决策时机的选择 2 、辽沈战役 3、淮海战役 4、平津战役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渡江战役 A、国共北平和平谈判 B、渡江战役 (1)路线 (2)意义 C、南京政府的垮台 D、人民解放军向全国的胜利进军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教师提问:

红军长征全记录

红军长征全记录:鲜血写就史诗信念筑成丰碑 72年前的10月16日夜晚,宁静的赣南于都河两岸,突然出现了大队人马——以越过于都河为标志,中央红军的长征开始了。 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1月,面对国民党军队重重“围剿”,4路红军先后离开养育过他们的红色根据地,踏上远征之路。 当时不会有人想到,他们的远征,会成为一部无与伦比的史诗;他们的精神,会在70年后的今天成为超越时空的巍峨丰碑。 生命铸就的史诗 112岁的红嫂陈发姑至今也不知道,丈夫朱吉薰究竟倒在了万里征程的哪一处。 一个多世纪的人事沧桑,老人几乎都无法记得了。然而,提起72年前那个残阳如血的傍晚,老人浑浊的双眼中依然会泛起点点泪花…… 夜色茫茫,十里相送。行军的脚步声渐渐远去,战马最后一次悲怆的嘶鸣,惊落了多少母亲和妻子的眼泪。 长征就这样开始了。丈夫再也没有回来。 “水打石子翻转身,唔(不)知我郎几时归……”陈发姑一等,就是72年。 在中央红军出发地赣南闽西苏区,在红2、红6军团出发地湘鄂川黔苏区,在红四方面军出发地川陕苏区,在红25军出发地鄂豫皖苏区,都有成千上万像陈发姑一样的红嫂。她们唱着《想红军》《盼红军》,直唱到青丝变白发。一直到今天,她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丈夫那双年轻的眼睛,究竟是黯淡在湘江边、雪山上还是草地里?

4路红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共20.6万余人,途中补充兵力有据可查的为1.7万余人,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超过16.6万人牺牲或失散在了长征路上。单是江西兴国一个县,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有12038名。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每一公里,都有一名兴国籍战士化作的生命路标。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一场与后来的西路军蒙难、皖南事变一起并称为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的战役,险些让中央红军全军覆没。 40多天中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从江西突围出来的中央红军拖着疲惫之躯,奔向广西境内的湘江。已经判断出红军意图的蒋介石,凭借湘江之险,设下了第四道封锁线——仅在兴安至全州间的湘江沿岸,就密布着200多个碉堡和30万人左右的大军。 5天5夜,在湘江两岸,红军将士与5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展开了激烈的搏杀。 91岁的老红军唐进新,就是当时死守湘江西岸要地脚山铺的一名普通战士。老人至今难忘那场一生中经历的最为惨烈的战斗:一个上午的激战,阵地上的人几乎少了一半。当阵地在敌人潮水般冲击中动摇时,后来的共和国国防部长、其时身患疟疾的红4团团长耿飚挥着大刀带头冲了出去…… 阵地,陆续在人员全部阵亡后被敌人占领。团政委杨成武也在反冲锋中腿部中弹。红5团政委易荡平身负重伤,面对蜂拥而来的敌人,毫不犹豫地给自己补了一枪…… 断后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6师18团被敌人阻断在湘江东岸,大部阵亡。34师师长陈树湘中弹被俘后,从腹部伤口处扯断了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 13位团以上干部战死在湘江两岸。突破湘江封锁线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这众口相传了几代人的话,蕴含的是远征中难以想像的苦难风流。92岁的红四方面军老战士韩先良回忆过雪山草地时,几度泣不成声——

凤凰大视野 2009以来 节目单

凤凰大视野节目单 2009-01-12铁马冰河东北解放战争全纪录(一)2009-01-13 铁马冰河东北解放战争全纪录(二)2009-01-14 铁马冰河东北解放战争全纪录(三)2009-01-15 铁马冰河东北解放战争全纪录(四)2009-01-16 铁马冰河东北解放战争全纪录(五)2009-01-19 铁马冰河:东北解放战争全纪录(六)2009-01-19 铁马冰河:东北解放战争全纪录(七)2009-01-21 铁马冰河:东北解放战争全纪录(八)2009-01-23 铁马冰河:东北解放战争全纪录(十)2009-01-22铁马冰河:东北解放战争全纪录(九)2009-01-26-疯狂乐翻天(二)(1) 2009-01-27-疯狂乐翻天(二)(2) 2009-01-28-疯狂乐翻天(二)(3) 2009-01-29-疯狂乐翻天(二)(4) 2009-02-02-近人曾国藩(1) 2009-02-03-近人曾国藩(2) 2009-02-04-近人曾国藩(3) 2009-02-05-近人曾国藩(4) 2009-02-06-近人曾国藩(5) 2009-02-11-近人曾国藩(8) 2009-02-12-近人曾国藩(9) 2009-02-13-近人曾国藩(10) 2009-02-16-将军一去-滇军抗战将领殉国录(1) 2009-02-17-将军一去-滇军抗战将领殉国录(2) 2009-02-18-将军一去-滇军抗战将领殉国录(3) 2009-02-24-家春秋(2) 2009-03-02-家春秋(6) 2009-03-06-家春秋(10) 2009-03-10-沉浮-回望中国民族企业家(2) 2009-03-11-沉浮-回望中国民族企业家(3) 2009-03-12-沉浮-回望中国民族企业家(4) 2009-03-13-沉浮-回望中国民族企业家(5) 2009-03-16-中国远征军(1) 2009-03-17-中国远征军(2) 2009-03-18-中国远征军(3) 2009-03-19-中国远征军(4) 2009-03-20-中国远征军(5) 2009-03-23-中国远征军(6) 2009-03-24-中国远征军(7) 2009-03-25-中国远征军(8) 2009-03-26-中国远征军(9) 2009-03-27-中国远征军(10)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能够概括出土地改革的内容,说出土地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果;认识土地改革运动对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作用。(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间及其意义;能够列表归纳出三大战役的时间、指挥者、参战部队、战术、歼敌人数、作用、胜利意义;记住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的时间;通过观看视频,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 二、自主学习 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自学检测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时间:1947年 2.依据: (1)《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_______________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 ______________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结果:农民分得了___________、房屋、粮食和衣物。 4.意义 (1)使农村的___________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农民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___________、物力保障。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挺进大别山: (1)概况:1947年夏,__________、__________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2)意义:直接威胁_________、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2.三大战役: (1)背景: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5.渡江战役: (1)概括:1949年4月,人民解放者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2)结果:占领_________,结束了_________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_________。

解放战争练习题

人民解放战争 一、单项选择题 1.抗战胜利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最根本目的是(B) A.确保蒋介石集团控制中国政权B.在中国扶植一个亲美反共政府 C.排挤老牌殖民国家在中国的势力D.维护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统治 2.1946年政协会议有关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争论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要不要实现国家军令、政令统一B.要不要继续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要不要废止国民党的一党专政D.要不要实现政协通过的《和平建国纲领》3.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的努力B.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C.蒋介石内战准备不充分D.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 4.面对抗战胜利后的全国人民代希望“全国党派,无论在朝在野,均各以和平建国为共同目标”的呼声,中国共产党 A.呼吁国民政府进行军事改革B.积极与国民政府和平谈判 C.主动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D.积极防备国民党发动内战 5.近代历史上,列强在中国的势力演变过程中,美国开始处于绝对支配地位是在 A.甲午中日战争后 B.八国联军战争后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6.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后和抗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三次政治民主化的机会,但均擦肩而过,其根本原因是 A.民主政治不适合中国人的习惯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民主化基础 C.帝国主义的阻挠 D.中国没有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趋势7.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A.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8.1947年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突进中原互为犄角,形成鼎足之势,其最大的意义在于() A.揭开全国性反攻的序幕B.直接威胁到了南京和武汉 C.迫使国民党军调主力回援D.是人民战争的大转折 9.1949年元旦,蒋介石“求和”声明的真实意图是() A.停止内战,和平建国B.与共产党划江而治 C.用假和平作缓兵之计D.建立民主政府 10.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献词中出的重要号召是 A.“将革命进行到底!” B.“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C.“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 D.“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11.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二十二年统治的由兴而衰的历程说明了() ①国民党不代表着中国进步阶级 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的理论 ③民族解放是世界历史的进步潮流和发展趋势 ④近代以来中国人救国救亡、振兴中华尝试的又一次失败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高一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过程一

高一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过程一 推进新课 请同学看教材上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合影照片,完成问题: 1.蒋介石既然确立了独裁和内战的方针,又为何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2.毛泽东该不该去?为什么? 3.谈判的成果是什么? 4.会谈是否给中国人民带来和平? 问题情境1:争取和平民主 1.重庆谈判 (1)原因 美国为了自身战略利益,扶蒋反共。 国民党迫于国内外求和平、反内战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策略,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共产党方面,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同时也考虑到蒋介石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可能经过和平谈判,有条件地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地位,造成两党合作、和平发展的新阶段,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 (2)时间:1945年8月至1945年10月10日。 (3)结果:经过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内容有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及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4)影响:如果蒋介石以后发动内战将陷于被动地位。 2.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根据“协定”,1946年1月召开各党派代表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协会议,再次确认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中共为实现民主和平作了积极的努力,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支持。但是,毫无诚意的国民党继续坚持一党专制独裁的方针,执意破坏《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先后制造了一系列迫害民主人士的惨案,暗杀了著名民主人士闻一多等人,加紧内战部署。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问题情境2:全面内战时期 多媒体显示: 材料一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暂时占有优势。它有430万军队,占领着3亿以上人口的地区,控制着全国大部分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他们还接收了100万投降侵华日军的全部装备,并且有美帝国主义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材料二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只有120万人,不及国民党军队的1/3,装备是“小米加步枪”,并且被分割在十几块根据地里。解放区只有1亿多人,其中大部分地区土改刚刚开始,反动封建势力还没有被肃清,革命的后方还不够巩固。同时,解放区基本上没有外援,一切靠自力更生。 提问:面对敌强我弱,国民党暂时占有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优势,中共采取了怎样的方针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1.战略防御 (1)方针政策

红色经典书目有

红色经典书目有;《伟大的长征》系列丛书:《红军长征记》(1937年丁玲主编)29元;《谁最早口述长征》39元;《开国将帅在长征路上的故事》29.8元;《大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前后》20元;《我的长征——寻访健在老红军》(上下册)45元;《三十七孔窑洞与红色中国》27元;《南昌起义之后》23元;《毛泽东的神来之笔——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之战》29.8元;《追寻——一个红军后代的长征故事》20元。 《外国人笔下的红色中国》丛书: 《前西行漫记》26元;《西行漫记》27元;《续西行漫记》25元;《北行漫记》19元;《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22元。 《中国人民解放军征战纪实》丛书(共二十三种): 《秋收起义纪实》26元;《广州起义纪实》16元;《南昌起义纪实》23元;《红一方面军征战纪实》(上下)39元;《红二方面军征战纪实》(上下)40元;《红四方面军征战纪实》(上下)49元;《陕北红军征战纪实》19元;《南方游击队征战纪实》23元;《新四军征战纪实》(上下)41元;《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纪实》23元;《八路军一二零师征战纪实》21元;《八路军一二九师征战纪实》21元;《延安红色大本营纪实》26元;《东北抗联征战纪实》28元;《牺盟会及新军征战纪实》22元;《粤、海军民抗战纪实》23元;《第一野战军征战纪实》40元;《第二野战军征战纪实》37元;《第三野战军征战纪实》31元;《第四野战军征战纪实》33元;《华北野战军征战纪实》28元;《海军征战纪实》23元;《空军征战纪实》20元。 《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征战纪实》丛书(共二十二卷): 《第一军征战纪实》21元;《第十二军征战纪实》22元;《第十六军征战纪实》29元;《第十九军征战纪实》26元;《第二十军征战纪实》28元;《第二十一军征战纪实》26元;《第二十二军征战纪实》29元;《第二十三军征战纪实》26元;《第二十四军征战纪实》26元;《第二十五军征战纪实》27元;《第二十六军征战纪实》32元;《第二十七军征战纪实》26元;《第二十八军征战纪实》29元;《第二十九军征战纪实》30元;《第三十一军征战纪实》27元;《第三十八军征战纪实》29元;《第三十九军征战纪实》26元;《第四十军征战纪实》26元;《第四十七军征战纪实》26元;《第五十军征战纪实》21元;《第六十军征战纪实》20元;《第六十四军征战纪实》28元。 《瓦解敌军纪实》丛书(共五部): 生动再现我党我军隐蔽战线危险、复杂、曲折的瓦解敌军工作,深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胆略、智慧和胸怀。《红色高参》28元;《卧底将军》36元;《策反英雄》35元;《特殊任务》37元;《秘密使命》31元。 《新中国剿匪纪实》丛书(共六部): 丛书把全国剿匪战役分六个区域来记述,生动传神。分别是《东北大剿匪纪实》41元;《华北大剿匪纪实》38元;《西北大剿匪纪实》41元;《华东大剿匪纪实》43元;《中南大剿匪纪实》47元;《西南大剿匪纪实》35元。 《参谋长战争回忆》丛书(共三卷): 作者杨迪是身经百战的作战高参、参谋长,他的回忆录披露了诸多作战细节。《抗日战争在总参谋部》29元;《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34元;《创造渡海作战的奇迹》25元。 《我的见证》(口述历史)定价:49元200位抗日英雄和亲历者的口述历史,再现抗日战争的历史细节。 《军魂》(纪实)定价:29元第一部权威完整记叙古田会议历史的纪实文学。 《中国女子大学风云录》(纪实)定价:26元“延安女性档案”首次全景公开,讲述战争岁月中近百位传奇女子的非凡经历。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纪实)定价:32元简述中国人民解放军70个军的发展沿革,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