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儿童心理

视障儿童心理
视障儿童心理

视障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感知觉特点

1.视觉渠道完全堵塞或者严重受阻,难以获得外界事物的视觉信息。

2.认识活动主要靠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功能。

3.手作为主要的触觉和动觉器官,在认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自古有“以手代目”之说。

(二)言语和思维特点

言语特点:

视障儿童虽然靠着听觉能通过自然的交往途径掌握语言,但是离开视觉功能的积极配合,其语言发展总是受到一定的影响。

1.容易发生构音障碍

2.对词义的理解缺少表象

(三)个性发展特点

1.气质倾向

研究表明,黏液质与抑郁质类型较多,胆汁质与多血质较少。

2.性格特点

(1)自我概念弱,自相矛盾现象突出,不善于自我调节。

(2)意志特征:坚毅性、依赖性与不果断性。

(3)情绪性:钻牛角尖,情绪易波动、消沉。

3.视障儿童的兴趣

(1)对声音有较强的兴趣。

(2)对音乐有较好的情趣和爱好。

(3)学习文科的兴趣高于理科。

(4)有一些特殊兴趣:爱摸、爱拆

(5)总体来说,兴趣不够广泛。

4.能力特点

(1)听觉分辨能力、触觉能力、嗅觉能力比较强。

(2)语言模仿能力较强。

(3)听觉记忆能力较强。

(4)定向行走能力薄弱。

(5)应变能力弱。

(6)部分儿童操作能力弱。

(7)适应社会能力弱。

(四)障碍感觉

通常把盲人及时察觉障碍物的能力叫做障碍感觉。视力残疾的儿童定向方式取决于外部条件及个人的经验。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物体的高度、天气的情况、地面的性质、声音的强弱、盲人的主观状态。

(五)盲相

盲相又叫盲态,是指视障患者因早期干预不当而造成的一种外部状态。表现为:行走时的异常状态;重复性的呆板动作。

完整word版听障儿童听觉口语教学高级词汇

附件 中级词汇表 高级词汇表 名词 动物类 骆驼犀牛壁虎狐狸大猩猩梅花鹿 刺猬毛驴眼镜蛇恐龙泥鳅海马 鲨鱼鲸鱼章鱼海豚珊瑚乌贼 猫头鹰乌鸦喜鹊麻雀龙虾海星 蝉蚕家畜啄木鸟孔雀鹦鹉 爬行动物猛兽犬家禽野兽飞禽 野生动物蔬菜类空心菜柿子椒金针菇豆芽生菜笋韭菜香菜西兰花葱马蹄木耳 大蒜丝瓜茭白洋葱生姜 食物类拉面蛋炒饭炒面摊鸡蛋烧麦烙饼 垃圾食品西餐快餐中餐布丁红烧肉零食干果 果脯坚果奶酪粗粮饮料类红酒香槟啤酒白酒饮品 形状|体类长方体圆锥体圆柱体正方体球体 乐器类古筝扬琴小提琴手风琴琵琶大提琴 文体用品类毛笔水粉颜料裁纸刀调色盘水彩圆珠笔墨水书籍 身体类眼球痣脸颊下巴额头腮帮子 鼻梁眼睑下唇上唇喉咙食指 手腕无名指中指手肘脚掌关节 血液膝盖疤痕脚踝粪便腹泻 蛀牙龋齿 - 213 - 附件 中级词汇表 时间类 傍晚清晨深夜前天后天点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星期日星期天小时半小时一刻钟分钟 周月时间今年去年明年 过去现在未来黄昏三更半夜 节日类 节日元旦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

圣诞节国庆节父亲节教师节母亲节 场所类剧院便利店网吧酒吧会议室咖啡厅 饭店温室酒店杂货店音乐厅购物中心 车库草原瀑布码头批发市场湖泊游泳馆洞窟洞穴隧道丛林山岗郊外田野岔路口房间郊区 称谓类军人先生女士小伙子孕妇军官 中国人小学生姑娘 /天气气象类落日夕阳烈日沙尘暴雷阵雨 日出 晚霞龙卷风台风露水 日常用品类便利贴名片公文包淋浴器座便器旅行箱烟斗通讯录设施类门禁广告牌霓虹灯健身器材广播休息区 阀门管道告示栏跑道栅栏 角色类管理员修理工推销员导购快递员 农民 飞行员空姐的哥主持人新娘新郎 交警解放军指挥强盗站长的姐 舵手列车长宇航员军官乘务员船长 哨兵水手CEO 猎人渔夫农夫 - 214 - 附件中级词汇表 运动员战士贼扒手海盗 电器类 灭蚊器mp3 复印机扫描仪消毒柜打印机 电饼档家庭影院电暖气音箱 材质类原材料/橡胶稻谷银小麦金属金子 文体活动类演唱会舞台剧足球舞蹈演出篮球 远足日光浴野餐攀岩郊游音乐会 降落伞乒乓球旅游扑克 抽象概念兴趣爱好喜好红包角色动力 特点网络科技模型地点称呼 材质原料材料情绪情感电源 时间中国国家外国故乡家乡账单挂号信信件国歌国旗标志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 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 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 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 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 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 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 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 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 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 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 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 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 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 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的消费心理特点分析

儿童的消费心理特点分析 一、认识商品的直观性 一般而言,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主要由直观刺激引起,对商品的注意和兴趣主要于商品的外观因素的影响,如商品的图案、色彩、造型、声响等这个特点在低龄儿童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最容易被结构简单、色彩明快鲜艳、能活动、带响声的玩具所吸引。另外,由于低龄儿童的商品知识及消费经验较少,生活范围局限很大,他们不了解市场商品的营销情况,很难辨别商品的好坏,也不在乎商品使用的社会效应。这就使得儿童对商品的认识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和直观、表面的特点。 二、使用商品的模仿性 一般而言,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行为的认识与调节能力都处于低级水平。他们对自己、他人以及外界事物的认识往往以别人的行为、思想作为指导,本身缺乏独立的判断分析能力,在行为上表现出很大的模仿性、从众性。在消费活动中,儿童购买欲望的产生或对商品好坏的认识,受别人的消费行为及评价的影响很大,而大都对周围其它人的模仿,年龄越小,模仿性越大。特别是学龄前期,别的小朋友拥有某件玩具或用品,常常会诱使儿童产生消费欲望,并以此作为其向父母要求购买的理由。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模仿性消费逐渐被有个性特点的消费所代替,购买行为也开始有一定的动机、目标和意向。 三、消费情绪的不稳定性

儿童的情绪不太稳定,在对消费品的喜爱上也表现出很大的情绪波动。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消费情绪是极不稳定的主要表现在消费情绪容易变动,受周围环境、其它人的评价与情绪影响很大,缺乏主见,表现出对商品时而喜欢,时而不喜欢,容易向对立的方向转变。对别人喜欢的东西,自己也易喜欢,而对别人不喜欢的东西,自己也会厌弃。此外,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较差,缺乏对感情、行为的控制与调节能力,情绪容易冲动,喜好带有随意性,同时对商品喜欢与否的情绪也坦率地流露于外表。总之,儿童在消费活动中经常会表现出对商品的喜好不稳定、兴趣易变的特点。 四、选择商品的模糊性 儿童在购物活动中常常表现出一种捉摸不定、犹豫不决、左顾右盼的心理他们之所以在购买中表现出这样的心理现象。主要是因为他们年幼,生活知识缺乏,对购物活动生疏,缺乏商品知识和消费经验,不会挑选加之他们往往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在公共场合有些胆怯,于是在选择商品时常常显得犹豫不决、无所适从。 五、求新、求奇、求知、好玩、好胜的感情动机较强儿童在婴幼儿期的需要,主要是生理性需要。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其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心理活动水平不断提高,儿童的消费心理也逐步带有一定的“社会性”,其购买行为受求新、求奇、求知、好玩、好胜等感情动机的支配相当明显,而生理性消费动机的支配作用大大减弱。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以下是关于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 "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 ·

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 ·

浅谈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李婧婧

浅谈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李婧婧 【摘要】: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育的重心正逐步沿着教书向着育人的轨迹上发生着变化。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健康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而听障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心里健康的维护显得尤为特殊、棘手和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特教工作者首先要对聋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研究出系统化的心理辅导教育及心理干预的方式方法,并用我们的热情、关爱,无私奉献的精神照亮聋生心中,给予他们温暖,指引他们成长。 【关键词】:听障儿童心理障碍 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所指出的:“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听障儿童作为人口基数较大的一个特教生分支,他们特殊的生理决定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他们在认知、学习、交往等诸方面的困难和心理偏差,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是一件极具有必要性又

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如何正确认识聋生的心里障碍,正确引导聋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挑战和人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本文主要研究的议题。 一、听障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听障儿童、即听力障碍儿童,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因而听不到或者听不清周围的环境声音以及言语声的儿童。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听力语言残疾人2057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34.28%其中14岁以下的约200多万,每年还有3万多新增聋哑儿童。有研究表明,聋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接近30%。 在关于聋生心理障碍的一系列调查中,集中体现了以下一些问题:聋生在特教学生中占据着相当高的比例,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大群体,而聋生中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主要表征为:(1)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不佳、焦虑倾向性明显高于普通正常学生;(2)自我评价方面,存在自卑倾向;(3)情绪情感体验方面、存在孤独体验情结(4)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程度不同的对人焦虑;(5)个体发展方面,听力残疾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与正常学生基本一致。 从心理学、心理健康的角度去分析,聋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交敏感,偏执,抑郁三个方面。

儿童心理特征

儿童的一般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具有下列特点: 1.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光景的时候,他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三、四岁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所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处处为孩子作示范,作榜样。 2.好奇心理:儿童生来是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到了四、五岁,好奇动作就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来了,他总要停住脚看看;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了,他也要去看看。根据儿童的这种好奇心,做父母的对他爱看爱问就不要厌烦而予以斥责,应当尽量满足他,给予他解释一切。柏拉图说过,“好奇是知识之门”,儿童若不好奇,那就不去接触事物了,不与事物接触,就明白不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 3.好游戏心理: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做父母的就必须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应为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着充分的运动;给孩子适宜的伴侣,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影响;利用他好动的心理,教以待人接物等行为,或指导其有益的运动。 4.合群心理:婴幼儿尤其喜欢群居,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合群心就发展得更强烈。做父母的要积极利用这种心理,选择良好的小朋友,驯服的动物和小布娃娃之类,以安慰他的寂寞,促进孩子诚恳、忠厚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发展。 5.喜欢野外生活心理: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到室外去玩就欢喜,终日在家里就不十分高兴。不过小孩子的野外生活须以年龄为限。年龄较小的儿童,叫他们采采花、种种树,举行短距离的活动就可以了。年龄较大的儿童,便可叫他们采集标本,举行旅游活动等等游戏以增长他们的知识,强健他们的体魄,愉快他们的精神,使他们无形中得到许多好处。小孩子不论年纪大小,男的女的,都喜欢野外生活,做父母的要经常领孩子到野外去玩玩走走。

儿童心理学教育案例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改掉一个不良习惯,远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适时的把握好爱的尺度,应该多从情感上靠近,心灵上沟通,方法上变通。 习惯成自然,习惯一旦养成往往很难再改变,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注意方法的运用。只有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心理学案例。 儿童心理学案例: 今年上一年级的小华不但做事拖拉、粗心,而且特别犟,不管怎么教导他就是屡教不改。更令人苦恼的是,犟儿子遇上了倔爸爸。小华的爸爸整天都紧盯着孩子的这些问题不放,不失时机地训斥。最近,家里的矛盾开始升级了,这父子俩都有点“掐”上了:儿子很反感爸爸说他,只要爸爸一开口,儿子索性就捂上耳朵,还说“不喜欢爸爸”。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比较典型的因教育方式不当而引起幼儿逆反情绪的案例。结果导致父子矛盾升级——孩子跟爸爸较上劲儿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的个性是可以遗传的,在这对父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相似的个性特点。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对成人的一些要求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不再是一味地顺从于他人,有点儿“我行我素”。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一味训斥,甚至打骂,就容易使孩子在个性发展上走向两个极端:或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胆小怯懦;或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目中无人。 教育孩子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儿童心理。在本案例中,孩子被爸爸无休止的、“马拉松”式的说教所包围,以至于产生逆反心理,抵触爸爸的教育。 面对孩子的逆反表现,这位爸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的孩子为什么烦我?我的教育方式妥当吗?我了解孩子多少?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所乐意接受的呢?……想明白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应对措施: 正确认识儿童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真实再现,并非是可怕的“洪水猛兽”,它是儿童自我意识强化的一种表现。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孩子的逆反行为。在逆反期内,家长尤其不要跟孩子斗气较劲,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尊重孩子,发扬家庭民主,多听各方意见,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和改错的时间,不要以家长的“威严”压制孩子,降服孩子。 赏识孩子,肯定孩子。 在家长赏识的目光里,教育充满了希望。得到家长的赏识,孩子心情愉悦,信心倍增,内心充满了幸福感,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意见,克服自身的小毛病。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数落、训斥孩子,对孩子吹毛求疵,不仅影响自己的情绪,而且还会使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潭之中。 蹲下身子,耐下性子。

听障儿童教育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第一章 绪论 听觉的重要性 人类接收外界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依靠听、看、触摸和嗅等实现的。其中听和看是最主要的方式。 先天的听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出生前,我们虽然看不见却能听见,即使是在深度昏迷中,人们常常能听见周围发生的事情。听觉又会影响语言的习得, 内容提要: 听力障碍的概念 听力障碍的发生率 听力障碍的分类 听力障碍的原因与诊断 听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听力障碍的概述 一、听力障碍的概念 特殊教育词典( 1996 ) :听力障碍又称聋、重听、听觉障碍、听力残疾等,是指“因听分析器病 变或损伤,导致听力减退或丧失的状态。 “残疾”一般是医学或生理学上的名词, “障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名词。但二者在我国 现阶段都被当做同义词来使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希望大家都使用“听力障碍”这一术语。二、听力障碍的出现率 儿童期听力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缺陷,在所有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为 0.1%-0.3% ,其中重度及极重度听力障碍约占 0.1% 。但在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中, 听力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 2%-4% 。 听力残疾发生率的确定,涉及到标准、检查技术和仪器设备等问题,同时也与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福利有关。由于调查的方法、对象、年龄、地区的不同,其结果不完全一致。世界卫生组织: 1985 年全世界有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残疾者 1180 万,到 2000 年时达到

万, 且不包括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残疾者。 美国言语语言听力协会( 2001 )报告:每 1000 人中有 95 人有慢性听力损失,美国大概有 2000 万人在听觉交流的加工和接受上存在困难。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2006 )报告: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 8296 万人,听力残疾有 2004 万人,占 24.16% 。男童发生率高于女童,农村发生率高于城市的发生率。 三、听力障碍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和不同的标准,听力障碍有不同的分类 (一) 听力损失程度:聋和重听 表 1-1 各种听力残疾的标准 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 学语前耳聋和学语后耳聋( 4 岁) 四、听力障碍的原因和诊断 (一)听力障碍发生的原因 先天原因:指在出生前造成儿童听力障碍的原因 ( 1 )遗传因素: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传导性耳聋是由基因导致的。染色体隐性遗传占80% (特殊 教育导论: P306 ) 。如果家族中有聋人,那么其子女为聋人的概率要高。

儿童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特征 我们教小孩子必须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若能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 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效果的。 普通的小孩子生来虽有种种不同之点,然大抵是相仿佛的。若家庭教育不好,小孩子本来不怕动物,大来会怕的,本来身体强健的,大来会瘦弱的。至于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然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所以我略略地把儿童心理述之如下,以资施行家庭教育者之参考。 一、小孩子好游戏的 小孩子可以说是生来好动的。二三个月的婴儿就能在床上不停地敲手踢脚,独自玩耍。到了五六个月的时候,看见东西就要来抓,抓住了就要放进嘴里去。到了再大一点,他就要这里推推,那里拉拉,不停的运动了,一等到会爬会走,那他的动作更加复杂了。忽而立,忽而坐;忽而这样,忽而那样;忽而爬到那里,忽而走到这里。假使我们成人象他那样活动两个钟头,那一定疲乏不堪了。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他的游戏动作比从前还要繁多,而他的游戏方法也与从前不同了。从前他只能把椅子推来推去,现在他要把椅子抬来抬去,当花轿了;从前他只能把棒头敲敲作声以取乐,现在他要拿着棒当枪放了。到了八九岁的时候,他的身体比从前更加强健得多了,精神也非常充足了,知识也渐渐丰富了,因此他的游戏动作也就与从前不同了。此时他喜欢玩各种竞争游戏了;什么放风筝,踢毽子;什么斗蟋蟀,拍皮球;什么打棒头,捉迷藏他都能够玩了。

【教育策略】总起来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 第一,做父母的应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到充分的运动;第二,做父母的应寻找适宜的伴侣使小孩子得到优美的影响。有此二者,小孩子的身体就容易强健,心境就常常快乐,知识就容易增进,思想就容易启发。 二、小孩子好模仿的 小孩子未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了。他一听见鸡啼羊叫,也要啼啼看叫叫看;一看见别人洗面刷牙,也要洗洗看刷刷看。到了二岁光景的时候,他能模仿复杂的动作了。倘若他看见他母亲扫地洗衣,他也扫扫洗洗看;倘若他看见他父亲吐痰吃烟,他也要吐吐吃吃看。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他的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大了。什么娶亲,什么出殡,他都要模仿了。 【教育策略】总而言之,小孩子好模仿的,家中人之举动言语他大概要模仿的。若家中人之举动文雅,他的举动大概也会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语粗陋,他的言语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 三、小孩子好奇的 小孩子生来好动的,生来好模仿的,也是生来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去拿。到了四五岁,他的好奇动作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马车来了,他总要停住脚看看;听见外面的锣声鼓声响了,他总要跑出去看看。有一个四岁的小孩子,一日同他的母亲去探望他的小朋友,看见他小朋友的家里有许多蜜蜂,他拿了一根棒头把蜂巢敲敲看,不料一敲蜜蜂出来刺他了。又有一个五岁的小孩子,天天把园里所种的红萝卜掘起来,看他怎

浅谈少儿消费心理特征与营销策略

浅谈少儿消费心理特征与营销策略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城镇居民消费市场特别是家庭消费市场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是家庭消费出现“少儿中心化”趋势,即少年儿童(通常指从幼儿园至阶段即3-15岁年龄段)对家庭消费呈现愈来愈强的影响力。正确把握好少儿的消费心理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开展营销活动。研究少年儿童的消费心理特点,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儿童用品的设计、生产,实行广告、文化、情感等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儿童消费者的需要。 关键字:少儿消费心理营销策略 引言:随着国民家庭收入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提高,儿童及家长对儿童消费品的关注重点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由于现在是独子家庭,孩子便成了家中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在生活日用品还是在其他消费品上,孩子成了影响父母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这种“少儿中心化”趋势对市场消费的影响力并不仅仅局限生产儿童用品的企业,而是延伸到许多日常生活用品乃至所有与生活消费相关的产业,甚至许多家庭在购买日常家庭用品时,父母也要仔细看看商品上的使用说明,如果其消费时需要限制儿童使用或对儿童健康不宜,多数家庭会放弃购买打算,某些产品格外畅销恐怕也与这种“儿童消费中心化”的趋势不无关系。少儿需求是给商家带来的市场效应可见一斑。要抓住父母的钱袋,先要抓住小孩的心。 一、少儿的消费心理特征 1.消费的依赖心理 由于少年儿童的购买能力还没有完全独立,在购买商品时,往往缺少自己的主见,因此,他们表现出很大的依赖性,而且年龄越小,依赖性越大。他们只知道要这样购买商品,而不考虑为什么要如此购买。这时的老师、父母对他们的购买决策有重要的影响。在学习用品上通常老师的建议更具影响力,而在生活上,父母的建议显得更为重要。 2.消费的模糊心理

发展心理学小案例及分析

发展心理学小案例及分析

————————————————————————————————作者: ————————————————————————————————日期:

从“拾柴火”看性格模式 [现象实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了解到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的畏缩图方便;有的动摇,有的则是胆怯。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心理点评] 由以上实验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待冬天夜晚取柴以便烤火取暖这相同的客观现实,各人的态度不一样。有人不怕黑、不怕冷,高高兴兴地到山沟里去取干柴;有人虽然也去山沟,却嘟嘟嚷嚷不愿意;有的怕黑又怕冷,图方便就近取湿柴等等。可见每个孩子对待相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因而采取的行为模式也不同。在心理学中将他们这些态度和行为称为性格特征。用科学术语说,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所谓对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人们追求什么,拒绝什么,表明人们活动的动机和方向。而行为方式即在其态度下与之相适应的行动,即指人们如何去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事物,如何避免他所要拒绝的事物,并且这种态度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也是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以上述试验为例,说某个孩子是勇敢的,不仅是他的态度,而且有其在寒冷的黑夜里到山沟去取柴的行动,而这又是经常性的、稳定的。所以恩格斯认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他在做什么,而且表现他怎样做。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其模式也各种各样。如何了解人们的性格特征,则可以从其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着手。

青少年心理问题8种成因及应对

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少年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思维形式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地位。好奇心、模仿力强,情绪化较强,情感、理智水平较低,言行易受情绪和情境影响。自我意识发展较快,个人评价易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近几年来,在少年儿童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一些专家调查发现,所有问题的出现,无一例外地与少年儿童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关,这使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们感到不安。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他们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全民族的素质,如何加强和促进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家长和所有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少年儿童处于快速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身心变化急剧,内心的冲突和矛盾频繁迭出,因此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方面。 (一)自卑心理 部分少年儿童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不可救药、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懒、委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还有部分少年儿童并不是本身有某些缺陷和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喜欢的位置上,并由此心灵笼罩上愁云。他们缺乏自信心,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二)逆反心理 很多少年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影响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三)孤独心理 一些少年儿童很少和别人交往,爱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郁闷。有人调查少年儿童的孤独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境遇型。由于家庭迁移、升学、转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适应能力较差,缺乏主动交往的能力和意向,变成一名孤独者。(2)自我封闭型。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不足,便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个人天地里。(3)行为方式型。现在的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到大总是以独处的方式生活、学习,难于了解别人,也难于让别人了解,因而感到孤独。(4)性格自傲型。有的学生自高自大、自命清高、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因而滋生孤独。 (四)嫉妒心理 在学校里,一部分少年儿童因漂亮的容貌、优异的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教师的宠爱,也会引发另一部分少年儿童的嫉妒之心。具有嫉妒心理的少年儿童,一旦在学习和其他方面不顺利时,就会怨天尤人,而不能冷静地自我反思。在极端的情况下,有些少年儿童甚至发生人身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五)惧怕心理 就少年儿童群体来说,存在着优等生惧怕同学的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等现象;就少年儿童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或作文、惧怕使父母的希望落空、惧怕记忆力忽然衰退等现象。一旦惧怕惯了,就容易产生

从儿童的消费心理分析儿童用品包装设计的要点

从儿童的消费心理分析儿童用品包装设计的要点 摘要: 从儿童的消费心理特点入手, 分析了儿童用品包装设计的色彩、图形、外观等视觉要素及安全 要素, 目的在于设计出符合这一特殊消费群体需求的包装设计。 关键词: 儿童消费心理; 包装设计 随着21世纪的来临,现代消费者面临的消费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极其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在:(l)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新产品和各种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推动了消费内容和方式的不断更新。(2)发展中国家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和发达国家区域联盟的建立,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大市场的形成,现代消费者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和各国产品,由此使消费者选择商品的范围得到极大扩展。(3)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消费者实现购物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变革提供了可能性。(4)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日益发达,迅速缩小了地域间的空间距离,促进了国际交往的增加,使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得以广泛交流、融汇,各种新的交叉文化、消费意识、消费潮流不断涌现,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传播。 现阶段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带来多方面的深层影响,并使消费需要的结构、内容和形式发生显著变化。结合我国消费者现阶段的需求动态以及当今世界的消费发展潮流,我们将这一变化归纳为以下趋向。 1.高情感需要与感性消费趋向;2.消费需要结构高级化趋向;3.消费与生活方式相统一趋向;4.消费与环境保护一体化的趋向;5.生活共感、共创、共生型消费趋向。 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分析 摘要:消费是人类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消费包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的原因、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方式、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有关因素。其中消费需求受到个人生活需要和生活追求及其满足程度,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消费环境与条件、政府出台的消费政策等因素影响。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消费者消费需求呈现出广泛化与高度化、情感化与感性化、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化、周期化、伸缩化、互补化和互替化等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消费需求变化趋势消费者 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以商品和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的需求和欲望。当商品经济处于不发达阶段时,消费者的消费领域比较狭窄,消费的内容很不丰富,满足程度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分析、研究消费需求是企业制定市场经营战略与策略的前提。把握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可以为企业创造战略优势;挖掘潜在需求,开辟新的市场;应消费趋势而动有助于提高企业形象。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通过对影响消费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消费需求的分类的分析,探讨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主要变化趋势。 一、影响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特点 消费是消费者满足生活需要,生存及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消费需求取决于消费欲望和购买能力。购买能力主要决定于顾客的经济状况、商品本身的价格、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欲望则主要由自身需要、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追求及其满足状况、消费者嗜好等来决定。而这些因素又受到社会物质、文化等环境与条件的影响。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当犟儿子遇上倔爸爸 改掉一个不良习惯,远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适时的把握好爱的尺度,应该多从情感上靠近,心灵上沟通,方法上变通。 习惯成自然,习惯一旦养成往往很难再改变,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注意方法的运用。只有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心理学案例。 儿童心理学案例: 今年上一年级的小华不但做事拖拉、粗心,而且特别犟,不管怎么教导他就是屡教不改。更令人苦恼的是,犟儿子遇上了倔爸爸。小华的爸爸整天都紧盯着孩子的这些问题不放,不失时机地训斥。最近,家里的矛盾开始升级了,这父子俩都有点“掐”上了:儿子很反感爸爸说他,只要爸爸一开口,儿子索性就捂上耳朵,还说“不喜欢爸爸”。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比较典型的因教育方式不当而引起幼儿逆反情绪的案例。结果导致父子矛盾升级——孩子跟爸爸较上劲儿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的个性是可以遗传的,在这对父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相似的个性特点。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对成人的一些要求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不再是一味地顺从于他人,有点儿“我行我素”。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一味训斥,甚至打骂,就容易使孩子在个性发展上走向两个极端:或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胆小怯懦;或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目中无人。 教育孩子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儿童心理。在本案例中,孩子被爸爸无休止的、“马拉松”式的说教所包围,以至于产生逆反心理,抵触爸爸的教育。 面对孩子的逆反表现,这位爸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的孩子为什么烦我?我的教育方式妥当吗?我了解孩子多少?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所乐意接受的呢?……想明白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应对措施: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 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潜伏期,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生殖期,12岁以后,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更多的人们逐渐意识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并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急需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保健,对家庭、学校、社会及儿童青少年本身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在由上海市卫生中心、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组织的一项对上海市的24000名4~16岁的儿童进行一项调查中发现,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2~14.5%。其中第一位是多动症占7%左右,第二位的是情绪障碍3%左右,占第三位的是社会交往问题1%左右。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保科的张劲松、沈理笑、许积德等综合医院心理门诊中的儿童病例分析,说明症状类型主要有:情绪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其中情绪障碍占34.25%;适应性问题占2.8%;多动性占11.65%;品行问题占3.9%;睡眠问题占1.7%;学习困难占8.8%;内趋力不足占13.3%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对2055名9-15周岁的困境儿童所做心理健康调查时,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儿童有223名,占到10%左右。 一、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都存在发展性的特点,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主要心理问题。通过调查显示: 1、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通过对全国22个城市26个单位的24000名4-16岁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后,指出4-5岁(学前期)主要为社会交往问题;6-11岁(小学时期)主要为注意缺损障碍;12-16岁(少年时期)主要为情绪障碍。 2、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在困境儿童的心理咨询过程中,统计出:0-18岁的儿童主要存在六类问题,比例从高到底依次是:行为问题(47.77%)、情绪问题(27.23%)、学习困难(23.21%)、多动(22.325)、科学育儿知识咨询(17.41%)、适应不良(6.25%),并且发现:11岁(尤其6岁)以下(含11岁)主要是"科学育儿知识咨询"、12岁以上(含12岁)主要以"行为问题"为主。 二、儿童青少年的研究课题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首先要从个体自身、社会、家庭、教育机构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必须坚持"社会-心理-生物"的综合模式,在社会大系统中形成医疗、心理、教育、福利等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网络,以早期干预、及时干预、系统干预、发展性干预等为原则,在干预策略上提倡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并重: (一)直接干预:对儿童直接实施咨询在咨询中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积极实施干预策略(如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与塑造),另外还有通过教育、指导、训练,使其心理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儿童摆脱心理困扰。对特殊儿童,则更注意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从儿童需要出发来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另外还要积极联系社会工作者,对儿童给以社会性的关注和支持。 (二)间接干预:主要是进行儿童生存、发展环境的创设和优化,通过客观因素(尤其家庭环境)的完善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具体措施有: 1.社区建设:在社区建立心理辅导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辅导工作,为社区儿童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家庭随访、专家咨询等,及时为家庭及儿童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技术支持。同时,利用社区力量进行儿童心理健康观念的宣传和普及,使心理健康成为社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校园建设:积极做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包括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科研等等,尽可能使学生在良好身心状态中获得发展。学校

儿童消费特征

少年儿童的消费特征 标签: 少年儿童消费特征 顶[0]分享到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在我国城市家庭中,孩子的消费水平高于成年人。调查表明:全国0岁~12岁孩子的每月消费额超过35亿元。据调查,现在三口之家中,孩子的消费基本上决定了一个家庭的消费方向。80%的工薪阶层家庭中,每月除去必要的积蓄外,一个孩子的平均消费超过一个大人。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做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的家庭少年儿童消费占全家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27. 8%的家庭少年儿童消费占全家总收入的三分之一;35.6%的家庭少年儿童消费占全家总收入的一半;7 4%的家庭少年儿童消费超过全家收入的一半。一些调查还发现,孩子的消费同家庭收入成正比增长,家庭收入增加,孩子消费水平随之提高。在相当多的家庭,少年儿童消费水平高于家庭人均消费水平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偏重子女的消费模式成为当今城市家庭消费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少年儿童消费结构中,发展性消费比重上升成为突出特点。在特定的家庭经济条件下,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形成了与之相应的消费结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少年儿童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规律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在基本生活消费方面,对孩子的饮食安排,父母们注重食物的科学配置,讲求食物的合理搭配及营养成分。各种少年儿童营养食品、辅餐食品进入普通家庭;在衣着等用品的购买上,父母注重款式新颖,穿着漂亮,用料高档。2.在享用性消费方面,父母舍得花费精力、财力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条件。从孩子刚刚出生,父母们就开始为孩子购买各种玩具。节假日带孩子旅游、参观、参加各种娱乐活动,成为时尚,使孩子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3.在发展性消费方面,用于孩子智力开发、特长培养的投资比例大幅度增加。耐用消费品或学习辅助用品,成为一些家庭中孩子们学习娱乐的伙伴。父母们不仅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还不惜重金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或委托有经验的教师管教,或进孩子上高价私立学校、寄宿学校、特长学校。这是近年来在一些较发达地区出现的新的少年儿童消费现象。天津的一项居民积蓄投资意向调查表明,靠工薪收入的家庭积蓄,有41.6%用于义务教育之外的学费补偿,期望子女得以更多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个比例远远高于投向买房、为孩子准备婚事和储蓄的比例。 儿童消费存在误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家庭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满足了少年儿童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由于一些家长认识的偏颇、传媒的误导,以及一些厂家的惟利是图,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少年儿童消费导人误区,于有意无意之中损害了孩子的特殊利益。这种误区表现在:1.盲目消费。近年来,许多家庭在孩子消费中存在相当大的盲目性。父母们出于良好的愿望,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各种可供享受的消费品,创造更多的物质条件,而忽视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需要。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甚至有损于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健康。2.炫耀消费。在当今中国城市家庭中,绝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处于成年人的包围之中,其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一些父母往往以自身的好恶决定取舍,在孩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课件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 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P43)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P68) 答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 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