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论与能带结构

群论与能带结构
群论与能带结构

波矢群与波矢星

取空间群的点群0G 的0g 个群元{R},分别作用在波矢k 上,得到0g 个波矢Rk 。由于k 与k+G h 是等价的,可把他们看作是相同的波矢,所以,0g 个波矢Rk 就不一定都是不相同的了。跟据这种考虑,可以将

点群0G 的群元分成两类,其中一类元满足

Rk=k+G h (1) 式中的G h 是倒格矢(可为零矢量)。另一类满足

Rk ≠k+G h (2) 空间群的点群0G 中所有满足(1)式的群元,构成一个群,这个群称

作波矢群0G (k )。

显然波矢群0G (k )是空间群的点群0G 的子群,因而也是简单空间群

G 的子群。将点群0G 按子群0G (k )作陪集分解,得

000(){'0}()G G k R G k =++

若以0g (k )表示波矢群0G (k )的阶,那么,上式中的陪集代表元的

个数就应该是

m(k)= 0g /0g (k )

式中的m (k )个陪集代表元{'0}j R 是属于群0G 而不属于波矢群0G (k )的,所以,以它们作用于波矢k 上,满足(2)式或写成 'j j h R k k k =+

其中k j ≠k ,我们将m (k )个陪集代 表元作用于k 上,得到m (k )个与k 不等价的波矢,这些波矢的集合就称为波矢星(包含k )。

例:二维正方格子布里渊区

取其任意一点的波矢k,以C4v群的八个元素分别作用其上,除R1k=k 外,其它七个元素均满足(2)式,则波矢群仅由恒等元组成,波矢

星由八个波矢组成。

取k y上的一点k,波矢群

G(k)为{R1,R8},波矢星由四个波矢构

成。

由此得,布里渊区中不同的点的波矢星中的波矢数是不同的。当波矢

星中的波矢数较大时,相应的波矢群

G(k)的阶就越小(由前述可

g(k)*m(k)=0g),即这点的对称性性较低。为此可定义布里0

渊区中的一般点,对称点,对称轴和对称面。

一般点:布里渊区中某一点k的波矢群

G(k)仅包含一个恒等元

G(k)为平庸群)。

对称点:此点的波矢群

G(k)不是平庸群,波矢群0G(k)的阶0g越

大,这个对称点的对称性就越高。

对称轴:布里渊区中的某一线上所有的点都具有相同的非平庸波失群

G(k)。

对称面:略。

E(k)的对称性

对于对称操作E n(Rk)=E n(k)

即对于某一k,经对称操作后得到的新k的E n值相等(Rk与k在同一能带中)。即若知道某一点k的En值,则由对称操作所得到的新k (Rk)k’的E n值也可获得。

如果在简约布里渊区中划出一个体积为简约布里渊区体积的1/

g的

区域(

g为0G的阶即对称操作元素的个数),而且在这个区域中没有0

两个以上的波矢是在同一个波矢星中的。那么,当我们知道这么一个“基本区域”内的能带结构时,利用上式就可以得到整个布里渊区内的能带结构。

如二维正方晶格:点群为C4v群,有八个元素,则可将简约布里渊区分割成8个等价区域,只需讨论其中一个,就可以得到全部。此“基本区域”称为简约布里渊区的不可约体积。

E(k)的简并度

K是一般点:此处的能级是非简并的。

K为对称点:此处的能级简并度取决于其波矢群的不可约表示的维数(维数决定基函数个数,即波函数个数)。

如二维正方晶格Γ点波失群为C4v群,其有一维和二维的不可约表示,则Γ点可能有能带二重简并发生。

K为对称线或对称面上的点:略。

简并度与相容性

在BZ中,随着波矢的变化,例如,由Γ点经Δ轴到x点。波矢群

G

0(k)不同,能量E(k)的简并度不同;作为波矢准连续函数的本征函数Ψ(r),随着波矢的变化,本征波函数Ψ(r)对称性也变化。

在不同波矢k处,波函数对称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用相容性来描述:称。。。是相容的。

例如:简立方晶体,波矢由由Γ到Δ轴变化。(讨论能量E(k)的分裂和本征函数Ψ(r)的相容性)。

O群(上标为这个空间群在某一定同形点群中的序简单立方体群为1h

O )。列号码,最终号码表明属于同一点群有多少个同形空间群(110)

h

Γ点:

G(k)=O h,O h有10个不可约表示;

Δ轴:

G(k)=C4v,C4v有5个不可约表示;

由表可得Γ点的简并度可为1、2、3. Δ轴上的点简并度可为1、2. 若Γ点简并度为3,然而Δ轴上的点简并度最高为二,

则当波矢由Γ点变化到Δ轴,对称性降低,能级必然分裂;

如p带的Γ15(T1u态)为三度简并,由特征表可知,Γ15分裂为一个A1(Δ1)及一个E(Δ5), 我们称这两种情况下的波函数对称性是相容的。也可说C4v群的不可约表示Δ1与Δ5,与O h群的不可约表示Γ15是相容的。记作Γ15=Δ1 Δ5

这表明在Γ点处属于Γ15的能级与属于Δ1及Δ5的能级有相同的值,但当k沿带轴变化,而逐渐靠近x点时,能带就会分裂为具有Δ1及Δ5对称性的两支(如图)

.

但究竟哪一支能量高,则要通过计算才能知道,

相容性的概念与前面讨论过的由于晶格场对称性连续下降而简并度连续减少的概念是相同的。

可跟据k沿着不同方向对称性的变化作出相容性表。

K沿着Σ轴变化时,Σ轴的波矢群为C2v,这个群有四个一维表示;K沿着Λ轴变化时,波矢群为C3v,有两个一维表示和一个二维表示。跟据这些群的不可约表示的特征标,可求出它们的约化系数,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相容性关系(下表)。

K 沿着对称轴方向增加而达到布里渊区边界时,其对称性会突然增加,原因是两个相差一个倒格矢的波矢k 是等价的。如当沿着Δ轴改变k 到达边界上的x 处时,x k a π=与'x k a π=-处的波矢等价,于是波矢

群就突然扩大为包含有垂直x 轴的镜面反射的对称操作,所以波矢群就从C 4v 扩大为D 4h 群。D 4h 群有16个共分10类。用上面的方法可以求得在X 处D 4h 群的不可约表示X i 与在Δ轴处C 4v 群的不可约表示Δi 之间的相容性关系。(也可查阅相关文献)

如果将布里渊区各对称点的E (k )及各对称点之间的相容性关系求出来,利用E (k )的连续性,就可画出能带的大致性状。

《六国论》课教学设计.docx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苏洵,积累、梳理并归纳文言知识。 2.理解并掌握本文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严密的论证及借古讽今的写法。 3.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及本文的现实意义。 4、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缜密的构思和对比手法。 2、学习文言字词和固定句式。 【学习难点】 1、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特色。 3、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 2.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注意读正字音、读清文意、读出感情。 一、激趣导入,培养兴趣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

六国论段落划分指瑕

《六国论》段落划分指瑕 自贡一中雷国锋 高中第三册课本上,把苏洵的《六国论》分为五个自然段,我认为其段落的划分法值得商榷。 我对第一、四、五段的分法并无异议,认为问题主要出在第十一句上,试浅析如下: 《六国论》第一段便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接着又将这一中心论点化为两个分论点:其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其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接下去第二、三段就依次论述了上述分论点。第二自然段论述的是第一个分论点,即韩、魏、楚三国因赂秦而力亏,导致其灭亡。第三自然段论述的是第二个分论点,即齐、燕、赵灭亡的原因。第三段共十一句话,其前十句的结构关系图如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①至③论述了齐国灭亡的原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⑤、⑥论述了燕国灭亡的原因:“以荆卿为计。”⑦至⑨句论述了赵国灭亡的原因:“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④句和⑩句总评燕赵灭亡的原因。那么该怎样来理解⑾句呢?我认为⑾句是在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是对2、3段的总结:“三国各爱其地”承2段,“齐人勿附于秦”承3段①至③句,“刺客不行”承3段⑤、⑥句,“良将犹在”承3段⑦至⑨句,总之,⑾句乃对2、3段的总结,而非仅仅对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分析,因此让⑾句附于第2个分论点后是不恰当的。我认为,《六国论》自然段的划分应作如下调整,才更能体现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 第一种办法是让⑾句独立成为文章的第4段,以强调作者由客观到主观的论证思路,这样全文就成为六段,其结构关系如下: 1 2 3 4 5 6 第二种办法是把课本上的2、3段合为一段,让这个合成后的段成为分总结构,即让“向使三国各爱其的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对上文进行总结。

化学教学论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 一、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重点】 1、整体把握: ●(1)备起点 ●(2)备重点 ●(3)备难点 ●(4)备交点 ●(5)备疑点 2、包括环节 ⑴准备工作 ⑵教学目标设计 ⑶教学内容分析、处理 ⑷教学过程设计 ⑸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 ⑹教学媒体设计 ⑺教学反馈与学习巩固设计 ⑻设计总成与教案编制 ⑼课后反思设计 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 1、课程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教学任务、目的、要求; 根据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要求规划、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 构思课程教学的总策略和方法系统; 确定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标准、模式、方法等; 2、学段(学期、学年)教学设计 考虑本学段教学工作与前、后期间教学工作的联系; 进一步确定本学段教学工作的任务、内容(重点)、进度、基本工作方针、措施及教学评价工作等; 制定学段实验和活动等计划; 3、单元(课题)教学设计 确定单元的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或教学目标); 确定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 确定单元的教学结构、策略和方法系统(本单元内容的内外部联系、重点内容的教学、课时划分、学习方式等); 确定单元的教学评价工作方案; 4、课时教学设计 确定该课时的教学目标; 构思该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方法;

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 准备课时教学评价和调控方案; 三、化学基本课堂类型的教学要点【看看就OK了】 1、新课 2、实验课 3、复习课 4、练习课 5、讲评课 第二章 一、角色转变的需要【看看——可能出简单题】 二、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关键】 1、学习内容 (1)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 怎样教?怎样评价? (2)化学课程中的问题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教材) 课程评价 2、学习目标——六会【必考】 ●会备课( ●会写教案●会做课件) ●会上课●会说课●会评课 3、学习方式方法 ●课上 记笔记 思考讨论 ●课下 做作业 多讲多练 多反思 第三章 一、当前中学化学课程的组织形式【不要混淆】 1、必修,选修 2、分科,综合

历年天津武清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

历年天津武清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学而时习之”的主张说明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 B.规律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2.小亮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学习非常刻苦,他的学习动机表现为()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求知内驱力 D.附属的内驱力 3.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下列哪项不属于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因素?() A.社会文化背景 B.座位的排列 C.师生关系 D.校风 4.教学中,王老师发现有些学生精力不集中,于是突然加重语气、提高声调,学生立刻打起了精神。王老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学习兴趣 D.学习动机 5.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A.中心效应 B.晕轮效应 C.天花板效应 D.刻板印象 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 D.情感陶冶法 7.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教学方法是()。 A.变化 B.改变 C.变式 D.突出

8.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主张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的教育家是() A.桑代克 B.夸美纽斯 C.斯金纳 D.布鲁纳 9.在教育过程中,强调“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这是重视下列哪种心理效应?() A.移情 B.强化 C.赞同 D.期望 10.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它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11.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对话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理论依据是()。 A.建构学习论 B.结构学习论 C.认知学习论 D.联结学习论 12.相对而言,更擅长于抽象与数学推理的学习者是属于() A.主观型 B.幻想型 C.感觉型 D.直觉型 13.写作构思的技能、速算技能属于() A.心智技能 B.操作技能 C.逻辑技能 D.识记技能 14.在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不稳定的因素是() A.能力 B.努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 15.刘老师对教学勤恳认真,每次上课都不辞辛苦的讲满整节课,可是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刘老师最应该反思的是()

略谈《六国论》的结构

《六国论》是权书中地一篇,原题为《六国》,是一篇借古讽今,以史论政地出色政论.文章借评论六国破灭地史实,精辟地提出了“弊在赂秦”地观点,以警告北宋统治者,要他们记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写得尖锐泼辣,机锋雄辩,很有警策作用.尽管苏洵地史论并不正确,但他“文为时作”,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地现状,主张抗战守土,这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地. 而且,《六国论》以它结构上地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地基础,而与贾长沙地《过秦论》、柳子厚地《封建论》交相辉映,在我国古典史论中各呈异彩,因而受到后人地称道,可为我们师法. 《六国论》全文共五个小节,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节),文章一开篇就单刀直入提出了观点,对六国地破灭进行评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为全文地论述树起了一面鲜明地旗帜,显示了苏文尖锐泼辣地风格.紧接着从两方面给论点下了注脚.一方面用直陈语气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方面先设问,然后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后作结:“故曰弊在赂秦也”.老苏在立论开始即摆出两个论据,正反对照,虚实结合,为下文地论述举纲张目,并使行文曲折起伏,在跌宕中巩固和突出了论点,象一块磁石,吸引着读者地注意力,真是落笔不凡! 接着文章以其内在地联系,省略一切过渡地文字,“跃入”第二部分,显得极其简练而严谨. 第二部分(、两节),分析史实,纵横捭阖反复论证. 首先作者就“赂者”方面进行阐述.文章围绕一个“赂”字,从正面论证自己地论点,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照应开头地第一个论据,组成论证地第一部分. 这一节共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指出秦之受赂所得百倍于战胜所得,诸侯(韩魏)因行赂地失亦百倍于战败之所失.这层文字,一开头就以“秦以攻取之外”一句,将秦在与六国抗衡中野战夺城地事迹一笔带过,省略了不少文字,把重点放在“攻取之外而得者”,紧扣中心,突出了“赂”.真是惜墨如金,显示了老苏取舍地功夫和组织材料地匠心.这是一层对比文字,拿秦地受赂所得和战胜所得,韩魏地战败所失和因行赂所失作对比;又拿秦和诸侯作对比,在对比中使“秦之大欲,诸侯之大患,固不在战”地观点非常明确.为什么呢?作者有意不讲明这“赂”,故设悬念,以启下文.下文又出人意外地先宕开一笔,从纵处开拓,指出六国土地地来之不易,是其祖先“暴霜露,斩荆棘”,辛勤开垦地结果.而后才转入“赂”,揭露他们地“子孙视之不甚惜”,竟以地“赂秦”,而助长秦之侵略野心,终于造成“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地局面和必然“至于颠覆”地结果.文势跌宕,富有波澜.这层叙述,作者寓情于叙议之中,感情激荡,似痛心疾首,捶胸顿足,谴责之意溢于言表.而文势起伏,步步深入,在对诸侯地“奉之弥繁”地谴责和对暴秦“侵之愈急”地揭露中,自然地进入第三层.第三层引用战国时期主张合纵地苏代地话作结:“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用生动地语言,恰当地譬喻,有力地论据,表达了作者反对忍辱赂秦地主张,从而点明这个“赂”,及其后果.至此,戛然止住,结束了这层论述,显得简洁挺拔,斩钉截铁.确是“止于不可不止”,恰到好处. 三层意思,层层递进,紧扣一“赂”.第一层先摆事实,使人震惊;第二层揭示原因,端出“赂”字;第三层顺理成章,引出结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这样,“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已被充分论述,作者对诸侯地批判之意,也已昭然若揭. 行文至此,作者又以设问过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再掀一波,开辟出另一层议论,照应第一部分地第二个论据,组成论述地第二部分.并与上面地论证对照,在正反对照中使“弊在赂秦”地论点更为突出. 这一节(第节),是就“不赂者”方面来论证地,也有三层意思.?但内容不同,写法有别,富于变化.上一节是以层层递进从纵地方面深入地,现在却是从横地方面发展,对“不赂者”地三国逐一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紧紧环绕“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展开,肯定“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地论点,议论中贯穿着一个主张:战.先说齐,它是东方大国,要是一心联合五国,协力战秦,那是完全可以与秦抗衡地.然而它没有识破秦地远交近攻政策,更没有真诚联合其它五国,实际上附和了秦,终于继五国之后在公元前?年而灭亡.这段史实,本可写出不少文字,但因齐虽未赂秦却也不战,所以苏洵只用数语点明要害,“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略写一笔,显得明确犀利,又流露了作者对齐不屑多谈地神情,把笔墨化在主张抗秦地燕赵之上,又一次看到了苏洵选材组织地匠心.第二层讲燕赵.这是作者寄寓苦心,进行反复分析地重点层次.全层在“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一句总启后,先分析燕,再讲赵;论述了燕赵失败地内因,又用一“且”,递进到对他所失败地外因地分析.“燕虽小国而后亡”,就因为它能战——“斯用兵之效也”;它地所以“速祸”,就因为未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北宋时期,统治者面对契丹、西夏的侵略,一味采取妥;这种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二是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当然,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三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 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举称雄,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真是声震八极,威加宇内。但它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优秀篇章。这三篇文章尽管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各异,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贾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但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面的繁华,看到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汉民族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封建

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他一系列的著名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过秦论》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正如贾谊所说,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这就是所谓“前世不忘,后事之师也”(贾谊《过秦论》下篇)作者论述秦王朝兴亡及其原因,目的是讽劝汉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正确治理国家,巩固封建统治。晚唐时期,唐王朝内忧外患严重,国势衰微,可是最高统治者仍大造宫殿,沉迷声色,这引起了杜牧的忧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李湛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此赋是有感而发的,意在借古讽今。 北宋时期,统治者面对契丹、西夏的侵略,一味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用割地、纳贡等丧权、伤财辱国的方法,换得一时的苟安,使国力衰败,百姓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苏洵面对北宋王朝的社会现实,在《六国论》中借总结六国因赂秦被秦灭亡的历史教训,来讽谏最高统治者,强调人君不应赂敌以求苟安,不要被敌人的积威所劫。其借古讽今的用意十分明显。 1 这种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是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有夸张。无论是《过秦论》中叙述的秦国由兴到亡的经过,《六国论》中引述的六国赂秦的事例,还是《阿房宫赋》中铺叙的阿房宫规模的宏大和秦宫生活的奢华,都是基本符合史实的。即便如想象成分较多的《阿房宫赋》,也是有史料可查的。《三辅黄图》说:“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 这说明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确有其事。引述史料的基本准确,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教学论 重点总结

概念题5 20四个辨析四个8 32 四个简答论述10 30 三个材料题理论来源于简答18分1 教学- 3—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班级教学— 2 教学目标96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3 教学内容161 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主要对象,表现为各门学科中的事实、观点、概念、原理和问题。 4 教学过程129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现实地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合目的合规律地、现实地建构、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 5教学行为194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展现出来的行为,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的核心和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也是教学系统中最具能动性的部分。 6 教学组织形式223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制度和程序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7 教学评价292 指对教学活动的准备、过程和结果的测量、分析、整理和价值判断。 8 教学媒体250 当信息媒体(两个个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信息中介或载体)被用于教学场景,承载、传递和控制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并介入教与学过程之中的时候,就成为教学媒体。补充教学心理学定义,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学校中的教学媒体一般包括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等。 9 学会学习66 (最狭义)指学生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 10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11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1 教学的构成要素4 从求同存异来说,学生、教师和内容乃是大家都认可的基本要素。 ㈠学生学生是一种专门的社会角色,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者;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具有独特个性,身心不断发展完善。 ㈡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教师是特殊的专业技术人员 ㈢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师生活动的客体;教学内容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教学内容经过了教育化的加工处理;教学内容具有教育价值。 2 教学过程的本质基本属性147 150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是教学过程一般的和普遍的自在规定,是具体教学性质的内在依据,它寓于并通过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及功能而得以表征。人为性、对成性、客观性、整体性、实践性、历史性等式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 人为性是指教学过程乃由人的活动所形成的事物。 对成性其最根本的表现,就是教与学双方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对而成。师生双边活动客观性就是在教学生成、运行和演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客观存在性。 整体性是指教学过程在其运行、演化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因素、各环节相互关联、整体发挥作用的特点。 实践性就是教学在其目的、形态、过程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文化和自身的现实建构、

36个教育综合知识人物大全

36个教综人物大全 教育学常考人物 布卢姆 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布卢姆关于教育目标的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布卢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又把认知领域目标分为六个亚领域,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分为五个亚领域,即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性格化。 掌握学习 布卢姆整个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掌握学习"理论。所谓"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孔子 孔丘提倡“有教无类” 作为办学方针,认为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包括了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确定了教育培养统治人才的目的,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孔丘主张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孔丘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新学科,虽袭“六艺”之名,但对所授学科都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是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分科课程的雏形。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十几年,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在教学时必须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的,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然思考但有所领会,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的,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采用因材施教的人。但是“因材施教”一次最早是由朱熹提出的。应注意区分。 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体现了学习要学思结合的。 社会本位论 孔子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关于教学过程 孔子提出“学-思-行”的教学过程,有的时候也可以总结为“学-思-习-行”。 卢梭 代表作《爱弥儿》 自然主义教育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 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15、教学模式:实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和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16、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事物一种教学方式。 17、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叫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和。 18、讲授法:是指教师使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 2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结构。 22、班级授课制:通常是指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3、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纪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4、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教综考前必背知识点(最全)

教育与教育学 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 1、因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剩余产品,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国家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3、生产、生活经验逐渐系统化、抽象化,并由此产生的分门别类的学问,客观上要求专门 的学校和专业的人员来传递这些学问。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学校教育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学校教育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教育产生的标志:文字的出现和应用 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由于文字和书籍尚未出现,教育内容、方式较为简 单;教育机会均等。 2、古代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等级性;教育方法崇尚死 记硬背、强迫体罚;具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形成了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制度;形成了个别施教和集体个别施教的教育组织形式;文字和书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 3、近代教育: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等级制,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国家加大对教育 的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育立法,依法施教;形成了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教育逐渐摆脱宗教影响,走向世俗化;逐步确立了实用功利的教育目的,科学教育兴起; 学校教育逐渐完善 4、现代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深度、广度大大加深;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终 身教育与全民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最有号召力的教育思潮;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根本存在形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全面发展的人正由理想走向现实;教育拥有前所未有的手段;教育日益整体化、开放化;教育地位逐步提高 教育学价值 1、提供日常反思教育经验 2、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3、科学解释生活中的教育问题 教育与社会发展 经济对教育: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影响教育目的;影响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影响教育手段、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 政治对教育:决定教育社会性质;影响教育目的、宗旨;影响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影响教育管理体制 人口对教育: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速度。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文化对教育: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方法 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具体表现为:1、教育可以培养出一批使用、操纵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 B.《中庸》C.《论语》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 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D.示范法 二、填空题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最新自考课程与教学论_重点归纳__知识点归纳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泰勒。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1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3、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是通过合法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于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4、科学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959年9月,主席布鲁纳: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 5、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7、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德国教育家。

8、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1623年《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论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定。 9、卢梭的教学论:《爱弥儿》影响深远。指导思想: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0、裴斯泰洛奇: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1)教育教学原理:1.自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 (2)教学的心里学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里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11、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教学的形式阶段,必定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沈思,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A.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B.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C.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一形式具有逻辑性德、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124题 (精编版)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124题(精编版) 1.孔子的教学思想:学而知之、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温故知新、有教无类、以身作则、诲人不倦、身体力行、“庶、富、教” 2.《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阐述的教育原则: 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藏息相辅等。 3.苏格拉底(妇产科医生)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柏拉图(游戏哥)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自然帝)是古希腊百科 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5.昆体良(辩论哥)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苏 婆理柏政治德,传承自然教育性原则,昆体良雄辩西方第一】 6.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 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7.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开山老祖)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 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8.卢梭(孩子王):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爱自然】

裴斯泰洛奇: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洛克(绅士):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画》,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在白板上画绅士漫画】 第斯多惠: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斯宾塞: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乌申斯基: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艺术对象】 9.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0.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1.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2.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3“和谐教育思想”。

《六国论》学教案

《六国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字、词、句。 2.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领悟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题的本意,感受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1.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2.探究领悟苏洵“借古讽今”的写法。 【学法指导】 朗读法、教授法、归纳总结法 【预习导学】 1.作者介绍 苏洵(1000─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祐集》。 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祐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祐集》。本文选自

《嘉祐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2.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之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3.课文分析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是以作为论据,论证。第三段再从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 4.基础训练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1)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第一章 1、多层面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 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 2.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 3.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 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 1.教学即教授 2.教学即教学生学 3.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2、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 (一)国外的三种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 2.包含模式 一是大教学小课程;二是大课程小教学。 3.循环模式 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二)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2.相互独立论 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一)教学思想的孕育 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 二、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 二)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 三、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 二)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

4.你对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 一)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三)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章 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二)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生成性、过程性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开放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 一)对学习者的研究 二)对社会的研究 三)对学科的研究 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 一)目标分解 二)任务分析 三)起点确定 四)表述目标 第三章 1、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三种取向: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经验 (三)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 2、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注意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3、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 (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 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 综合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