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二轮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二轮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学案 3月22日

备课人:程晓凤邵艳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技巧。

2.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翻译句子。

教学重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迁移知识,准确翻译

一、高考考纲要求

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最能够体现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因而成为这两年高考考察的一个重点。在2001年以前,文言文阅读理解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的,占3分;从2002年开始,变成了主观体的形式,当时占分值为6分;2003年增长为8分,2004年又进一步增长为10分,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可见,高考命题专家对这一题型的重视。

二、回顾相关知识:

(一)、文言文翻译注意“五看”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五看:

1、看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宾短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在复习中,考生必须对各种句式的表现形式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时才能运用自如。如:

(2004·上海)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译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此例中,“有见暴如是叟者”,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只有弄明白了句式才好下手。

2、看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考查得比较多的是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如:

(2003·全国)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译文是: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还有:

(2004·湖南)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译文: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句中“全”和“名”,一个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是名词用作动词,知晓这两个字的活用现象,才能翻译得准确得体。

3、看通假现象

通假现象大致有五种情况:1、音同形似;2、音同形异;3、音近形似;4、音近形异;5、音异形似。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180个左右,平时注意了积累,考试时就不为难了。如:(2002·上海春季)知者创物,能者述焉。译文是: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传述)。这句话考查的重点是对“知”和“焉”的理解,如果不了解“知”字的通假现象,就丢失了一个得分点。

4、看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的考查近几年在文言文客观题中时有考查,并且多以古今异义的复合词出现。2001

年全国题考查了“反间、南面、鼓噪、扰乱”,2002年北京题考查了“穷困”,2003年北京题考查了“具有”等等,2004年则拓展到了主观翻译题中。

(2004·天津)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译文: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追击败兵。

句中的“意气”一词,就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意气”来翻译,否则失当。

5、看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就考了这样一个句子:

其李将军之谓也: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就考查了“其……之谓也”这个固定结构。(2004·湖北)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译文: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句中“无以”就是一个固定结构。

常见的固定结构有20多种,以下几种需特别引起注意:

如……何、奈……何、若……何,译为“对(把)……怎么办呢”?如:若楚惠何?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呢?

何……为、何以……为、奚以……为译为:“还要……干什么呢”?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上天要使我灭亡,我还要渡河干什么呢?

得无……乎、无乃……乎译为:“恐怕……吧”?如: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庸……乎、其……乎译为“难道……吗”?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难道我中国果真是老大吗?(二)、文言文翻译“三要点”

文言文翻译在今年的高考中所占分值从以往的5分提高到10分,赋分的提高也使高三师生对它的关注程度随之增加。如何做好这一题成为高三师生文言文复习中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文言文翻译要求遵循“信(准确)”、“达(畅达)”、“雅(文采)”的原则,这即是复习目的又是考试要求,要想做到这三个字,必须在细处做功,从深处挖掘,我个人认为,在指导学生做此题时有这么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翻译应由整体(语段)到个体(语句)。

许多学生接触到文言翻译题时,往往急于求成,凭着自己对该语段中出现的实词和虚词意义的一知半解盲目下笔,造成失分,其实大纲中规定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几乎全部存在一词多义现象,仅凭某句话中该词出现过的义项去翻译所有使用该词的句子,正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即使你能够掌握翻译对象的所有义项,也还存在一个选择问题,以什么来选择?以文段的意义和具体的语境来选择最准确的义项。这就要求学生在翻译前要首先清楚文段写了哪些人和事、人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作者在文段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倾向、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问题。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要求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有同学在训练时译为“这是李将军说的吗?(译成问句,其为代词)”“李将军说的是他吗?(其与李将军构成复指,谓后省略之)”,误译为问句(见到问号),产生许多新解,都是由于没有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看这个句子(前面讲得非常清楚是“传曰”,怎么可能是李将军所说呢?)

2、翻译要有针对性,要抓住翻译要点。

同一次考试要有针对性一样,文言文翻译的命题者在命题时也同样有针对性,细读高考评分标准就会发现把文句大意翻译出来有时也不一定能得满分,因为整句意思只占设定分值的一部分,另有一部分分值体现在对关键词语的准确翻译上,如前面所举“其李将军之谓也”中的“其”,仅仅知道

它能做代词是不够的,还要译出它做副词时的“大概、恐怕”的义项,除了实词和虚词意义这一要点之外,还有很多可以称之为文言翻译要点的东西,如某些使用了比喻义的词语,“会猎、更衣、藩篱”等;某些意义固定的习惯用语,“下车、乞骸骨”等;通假字的考查,2000年上海春招“竟不索其直”等;考试大纲中明确不考的词类活用、简单句式等,它们也有变相出现的可能。

3、重视对翻译结果的检验。

①、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来检验翻译的结果是否通顺。我经常在阅卷过程中碰到这种情况,关键词翻译对了但全句并不通顺,也即翻译结果成了一个病句。这种情况促使我要求学生做完这类题目时用辨析病句的标准来检查这个句子,避免错出在最后。

②、代入检验。数学上有一种确定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的方法,就是把结果代入题干中进行检验,文言翻译同样可以这样做,翻译的结果是否准确,回到原文中是最好的检验办法。

三、实战演练

1、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2007上海卷)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3分)

3 .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

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2008上海卷)

(1)力不足,死焉,职也。(3分)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3分)

4.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

(2)

5.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6.阅读下边的一段文言文,翻译划线句子。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武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1)

(2)

四、总结回顾

文言文翻译教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技巧。

2.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翻译句子。

教学重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文言句式

教学方式:学生口头翻译,老师适当点拨,从而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高考考纲要求

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最能够体现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因而成为这两年高考考察的一个重点。在2001年以前,文言文阅读理解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的,占3分;从2002年开始,变成了主观体的形式,当时占分值为6分;2003年增长为8分,2004年又进一步增长为10分,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可见,高考命题专家对这一题型的

知识网络:(创新设计216页:知识能力整合)

一、文言文翻译注意“五看”

2004年以来,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主观翻译题增加了翻译的文字量,分值由5分增加到10分。这一调整对考生综合表达和转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我们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五看:

1、看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宾短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在复习中,考生必须对各种句式的表现形式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时才能运用自如。如:

(2004·广东)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奚以”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现象,翻译时须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译出。又如:(2004·上海)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译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此例中,“有见暴如是叟者”,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只有弄明白了句式才好下手。

2、看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考查得比较多的是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如:(2002·上海)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是: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要翻译好这个句子,须弄清“奇”字是意动用法。又如:

(2003·全国)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译文是: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还有:

(2004·湖南)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译文: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句中“全”和“名”,一个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是名词用作动词,知晓这两个字的活用现象,才能翻译得准确得体。

3、看通假现象

通假现象大致有五种情况:1、音同形似;2、音同形异;3、音近形似;4、音近形异;5、音异形似。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180个左右,平时注意了积累,考试时就不为难了。如:(2002·上海春季)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译文是: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传述)。

这句话考查的重点是对“知”和“焉”的理解,如果不了解“知”字的通假现象,就丢失了一个得分点。又如:

(2004·青海)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2004·江苏)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译文: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青海卷中“裁”就是通假字,通“才”,理解为“只,仅仅”。江苏卷中的“少”通“稍”,理解为“稍微,稍稍”。如果对通假现象不了解,句子就很难翻译正确。

4、看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的考查近几年在文言文客观题中时有考查,并且多以古今异义的复合词出现。2001

年全国题考查了“反间、南面、鼓噪、扰乱”,2002年北京题考查了“穷困”,2003年北京题考查了“具有”等等,2004年则拓展到了主观翻译题中。

(2004·天津)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译文: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追击败兵。

句中的“意气”一词,就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意气”来翻译,否则失当。

5、看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就考了这样一个句子:

其李将军之谓也: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就考查了“其……之谓也”这个固定结构。(2004·湖北)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译文: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句中“无以”就是一个固定结构。

常见的固定结构有20多种,以下几种需特别引起注意:

如……何、奈……何、若……何,译为“对(把)……怎么办呢”?如:若楚惠何?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呢?

何……为、何以……为、奚以……为译为:“还要……干什么呢”?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上天要使我灭亡,我还要渡河干什么呢?

得无……乎、无乃……乎译为:“恐怕……吧”?如: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

庸……乎、其……乎译为“难道……吗”?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难道我中国果真是老大吗?

二、文言文翻译“三要点”

文言文翻译在今年的高考中所占分值从以往的5分提高到10分,赋分的提高也使高三师生对它

的关注程度随之增加。如何做好这一题成为高三师生文言文复习中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文言文翻译要求遵循“信(准确)”、“达(畅达)”、“雅(文采)”的原则,这即是复习目的又是考试要求,要想做到这三个字,必须在细处做功,从深处挖掘,我个人认为,在指导学生做此题时有这么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翻译应由整体(语段)到个体(语句)。

许多学生接触到文言翻译题时,往往急于求成,凭着自己对该语段中出现的实词和虚词意义的一知半解盲目下笔,造成失分,其实大纲中规定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几乎全部存在一词多义现象,仅凭某句话中该词出现过的义项去翻译所有使用该词的句子,正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即使你能够掌握翻译对象的所有义项,也还存在一个选择问题,以什么来选择?以文段的意义和具体的语境来选择最准确的义项。这就要求学生在翻译前要首先清楚文段写了哪些人和事、人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作者在文段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倾向、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问题。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要求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有同学在训练时译为“这是李将军说的吗?(译成问句,其为代词)”“李将军说的是他吗?(其与李将军构成复指,谓后省略之)”,误译为问句(见到问号),产生许多新解,都是由于没有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看这个句子(前面讲得非常清楚是“传曰”,怎么可能是李将军所说呢?)

2、翻译要有针对性,要抓住翻译要点。

同一次考试要有针对性一样,文言文翻译的命题者在命题时也同样有针对性,细读高考评分标准就会发现把文句大意翻译出来有时也不一定能得满分,因为整句意思只占设定分值的一部分,另有一部分分值体现在对关键词语的准确翻译上,如前面所举“其李将军之谓也”中的“其”,仅仅知道它能做代词是不够的,还要译出它做副词时的“大概、恐怕”的义项,除了实词和虚词意义这一要点之外,还有很多可以称之为文言翻译要点的东西,如某些使用了比喻义的词语,“会猎、更衣、藩篱”等;某些意义固定的习惯用语,“下车、乞骸骨”等;通假字的考查,2000年上海春招“竟不索其直”等;考试大纲中明确不考的词类活用、简单句式等,它们也有变相出现的可能。

3、重视对翻译结果的检验。

①、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来检验翻译的结果是否通顺。我经常在阅卷过程中碰到这种情况,关键词翻译对了但全句并不通顺,也即翻译结果成了一个病句。这种情况促使我要求学生做完这类题目时用辨析病句的标准来检查这个句子,避免错出在最后。

②、代入检验。数学上有一种确定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的方法,就是把结果代入题干中进行检验,文言翻译同样可以这样做,翻译的结果是否准确,回到原文中是最好的检验办法。

实战演练

1、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2)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

【参考译文】

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穿透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华佗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

2、2007上海卷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省略部分补全1分;倒装句式1分;“异”1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以”1分;“卒”1分;“至于”1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2)不久,高幹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

。3. 2008上海卷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关键词:焉、……也)(3分)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关键词:虽然、罢、然)

答案:⑴(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

(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一直住在这里)(1分)

参考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项城县被叛军围困。县官李侃不知怎么办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官,叛贼到了应当守卫;(抵抗的)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假如您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朝廷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不怕牺牲的士兵,就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杨氏在庭院召集差役、百姓,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既然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差役、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忘记自己的身份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得到几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的城墙深的护城河来固守。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上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叛军,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叛军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华歆捡起金子然后丢掉了

华歆放下书出门去看

5.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译文:藏丹的地方就有红色,藏漆的地方就有黑色,因此君子必须慎重选择和自己相处的人。

6.阅读下边的一段文言文,翻译划线句子。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武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参考答案:

1、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匈奴,但他不敢去求见苏武。

2、空自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受苦,你的信义又如何表现于世呢?

3、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文言文翻译

九年级文言文翻译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拥有的话,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追求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所喜欢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所讨厌的有超过死亡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不去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避开祸患的手段,有哪一桩不能采用呢?这样做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采用它;照此就可以避祸,却有人不采纳它。因此,可知人们所追求的有胜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只是道德高尚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本性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它就能活命,不吃它就会死亡。但如果吆喝着施舍,路过的饥民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面对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那么高官厚禄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难道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结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自己所结识的穷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原本的本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向背,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然而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的原因。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们同心协力的原因。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

最新整理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

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口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 4.狼文言文原文翻译 5.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二轮复习之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

二轮复习之文言文翻译 第二课时强化语境意识,提升翻译精准度 任务情境文言语句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考生在这方面一直很困惑、很苦恼,训练 了这么长时间,也做了很多文言语句翻译的题目,但就是拿不了高分。这其中固然有积累不 够、不厚的因素,但更与考生在翻译时不好的习惯或者意识有关:总是把目光集中在题上, 别的内容一概不看。这样做很不好,因为任何一句话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前后内容有 一定的联系。这就要求考生有语境意识,而且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只有把要求翻译的句子放 在原文中,联系前后内容,才能保证翻译得心应手,从而提高翻译的精准度。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王行瑜帅邠州,辟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赐绯。及行瑜反,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 伐,行瑜败死,邠州平。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太祖闻而嘉之,奏为郑滑支使。(节选自《旧五代史·张策传》,有删改) (1)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杜纮字君章,起进士,为永年令。神宗闻其材,用为大理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修《武经要略》。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知郓州。尝有揭帜城隅,著妖 言其上,期为变,州民皆震。俄而草场白昼火,盖所揭一事也,民又益恐。或请大索城中, 纮笑曰:“奸计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彼无能为也。”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徙知应天府,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杜纮传》,有删改) (1)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轮复习 文言文翻译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 【二轮复习总体构想】 对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加以解决。注重翻译规律的把握。注重培养学生的“采分点”意识。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增强学生“采分点”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切实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切实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注意培养学生“采分点”意识,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 3.注意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译难词难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一轮复习检测 1.学生独立翻译下列句子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检测没有标志的被动句)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检测固定结构、句式、古今异义、偏义复词)(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检测通假、活用)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检测委婉说法的翻译)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检测修辞的翻译、词类活用)(6)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①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②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③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汉书·贾谊传》)

(检测重点诗词“属”、状语后置、古今异义“秀才”、省略句、虚词“焉”) 2、小组内互批、讨论。 3、小组推荐同学展示,其他组补充完善。 教师适时点拨。 二、师生共同回忆文言文翻译的一些要求、方法、技巧。 (1)翻译的要求 信。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 达。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雅。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能表现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 就中学生而言,第三点是较高的要求,高考也暂不会对此作要求,但前两点是必须做到的。 (2)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多年来,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 (3)翻译的方法 留: 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删: ①句首发语词 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 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 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换: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及文言文大全含注解译文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 【小学一年级】 上册: 1、一去二三里 yī qù èr sān lǐ 【宋】·邵雍· 【sòng 】?shào yōng ? 一去二三里, yī qù èr sān lǐ 烟村四五家。 yān cūn sì wǔ jiā 亭台六七座,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 八九十枝花。 bā jiǔ shí zhī huā 【注释】 ⑴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⑵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⑶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⑷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⑸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题解】 这是一首儿歌。此诗选取诗的第一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一去二三里”,即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的意思。“二三”表概数,并非实指。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种用法。 【译诗】 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 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 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 【赏析】 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 2、画 huà 【唐】·王维· 【táng 】?wáng wéi ? 远看山有色, 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 近听水无声。 jìn tīng shuǐ wú shēng 春去花还在, chūn qù huā hái zài 人来鸟不惊 rén lái niǎo bú jīng 注词释义: 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②惊:吃惊,害怕.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 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 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 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 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 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 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 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 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 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 写出了画的特点。) 【赏析】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 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 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 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 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 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 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 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 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 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 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 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 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 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 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 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 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 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 “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 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 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 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 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 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 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 在画中。仅仅是如此吗?写的近近是画中的 花吗?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 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 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 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 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 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 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 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而 我们又将归往何方?去追寻什么呢? 【链接】 我知道: 中国画:简称“国画”,它用毛笔、墨,和中 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并与 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 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3、静夜思 jìng yè sī 【唐】·李白· 【táng 】?lǐ bái ? 床前明月光,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疑是地上霜。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举头望明月,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低头思故乡。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注词释义: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古诗今译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 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 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 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 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 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 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 1

高中文言文及翻译大全

高中文言文及翻译大全 三峡郦道元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归田园居陶渊明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 使至塞上王维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 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像蓬草飘出汉塞, 像飞燕飞入胡天。 大沙漠里飞烟直上, 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

文言文翻译二轮复习学案(教师版)

蕉岭中学2015届二轮复习学案 文言文句子翻译 【学案略语】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句式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文言文翻译”这一考点考查知识面较广,可能涉及到高中阶段所需掌握的全部特殊文言现象:实词(通假字、偏(同)义复词、偏义副词<见、相>、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虚词(18个)、兼词(诸、焉、盍、叵、耳)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固定句式),本学案将进一步帮助同学们构建文言文考点知识框架,训练同学们的采点得分意识,帮助同学们多得分、得高分。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修改常见的翻译失误(在原句中改)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误译:晋国侯爵和秦国伯爵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国君对晋国国君没有以礼相待。 晋国国君和秦国国君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国君对晋国国君没有以礼相待。 2.把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了。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能把今义当古义。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因为蔺相如的功劳大,任命他为上卿。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不吝啬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误译: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要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误译: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孙权把曹操的书信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误译: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课外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课外文言文是初中各类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学生应该注意积累字词,这样才能更好的翻译句子,并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只有不断的练习才能翻译的更加熟练,才能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 二、复习预习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文言文中常见的字词的意思。 1.通假异读 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如果有别,一般要按照所表示的本字来读。例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的“扳”字,要读为pān(攀)。 2.一词多义 无论古代、现代,一词多义均是正常的、普遍的。例如:“于”的意思有 (1)到。例如: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2)在。于舅家见之(《伤仲永》) (3)比。贤于才人远矣(《伤仲永》) (4)从。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3.古今异义 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的情况外,还表现在词义不断演变。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学习文

言文,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例如:“或”字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有的人今义:或许,或者 4.通假字 本有其字,古人有时不用本来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同音替代现象,叫做“通假”或“古音通假”,被替代的那个(未出现)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例如: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5.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在具体的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等)例如: 不能称前时之闻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二、方法归纳 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古属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帝号、年号、书名等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保留,不用翻译。 删 即通过删去无法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文。如无法译出的文言虚词。 增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文语句。(1)便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句子 换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转换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如把”岁”换成“年”,“布衣”换成“平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

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山东省沾化县第二中学2011级 高三语文复习学案 姓名使用时间2014年3月日编号 课题文言文翻译编制人吴春娥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在广泛的实践中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通过当堂检测,熟练运用方法,规范答题。 评价设计目标1:课堂探究1、2、3 目标2:当堂达标检测 课堂探究学生纠错 (教师点拨)一、利用积累,把握文意。 ⑴乐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 广乃作二百句语,述之志。岳因取其意,便成名笔。时人咸云: “若广不假岳之文,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矣。”(《晋书·乐 广传》) 译文:乐广擅长清言,却不能操笔,请潘岳替自己作表。潘岳说: “我应当得知你的心意。”乐广于是口述二百多句话来表述自己 的心志。潘岳于是取乐广的意思加以整理,就写成了名作。当时 人都评论说:“如果乐广不借助潘岳之笔,而潘岳不取乐广的意 旨,也就无法成就这样的美文。” ⑵(2012高考广东卷)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 漕运梗阻,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亲赴上海, 筹雇商船。(《清史稿·陶澍传》) 译文:道光五年,陶澍被调任到江苏任职。一开始洪泽湖决堤, 漕运不通,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 论并阻挠他。陶澍毅然承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 船。 总结:注重积累.(课本、练习题)。建议:把训练题中的典型句整 理到笔记本上,常读常记,做到耳熟能详。 二、借助语法,解字释句。 ⑴(2013高考江苏卷)李丰,字安国。明帝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三国志》注引《魏略》) 译文:李丰,字安国。明帝登上了帝位,有一次见到一位吴国投降的人,问道:“你在江东时,听到中原地区谁称得上名士啊?”投降的人回答说:“我听说过李安国。”这个时候,李丰担任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李丰的名声竟然遍布整个吴越地区了吗?” ⑵太宗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陛下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旧唐书·裴矩传》) 译文:唐太宗有一次听说许多案件都有受贿的人,就派人用财物去试探他们。有个官员接受了馈赠的一匹丝绢,太宗很生气,将要杀了他,裴矩进谏说:“陛下您用罪来陷害别人,恐怕不合礼仪。”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召集百官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如果每件事能象这样,何愁天下不能治理好!” 总结:注重语法。 据词性辨义,据成分释句。 三、关注语境,前后印证。 ⑴颜之仪,字子升。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译文:宣帝即位,晋升为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加食邑一千户。宣帝其后越来越昏纵,颜之仪冒犯主上的尊严屡次进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 ⑵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也。绍薨而辅其长子谭。及绍二子尚攻兄谭,谭使毗诣太祖,曰:“今河北岁凶,而袁氏兄弟龃龉,有违天道,此乃天亡尚之时也。他年或登,尚改修其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太祖称善。(《三国志·辛毗传》) 译文:袁绍死后他辅佐袁绍的长子袁谭。等后来袁绍的二儿子袁尚攻打兄长袁谭,袁谭派辛毗向太祖求救。辛毗说:“现在河北年成不好,袁氏兄弟又相互争斗,有违天道,这是老天灭亡袁尚的时候。来年如果收成好了,袁尚修改他的德行,你就会失去用

近五年高考文言文翻译

历年文言文翻译 2018年1卷《晋书鲁芝传》 1、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 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 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2018年2卷《宋史范纯礼传》 1、吏问其故,威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2018年3卷《宋史范纯礼传》 1、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2、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生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 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 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 2017年1卷《宋史范纯礼传》

1、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2017年2卷《后汉书赵熹传》 1、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卷3年2017. 1、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岉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2016年1卷 1、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 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专题一:突破文言文翻译重难点,提高精准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一、内容概述 (一)涉及的考点(回归考纲) 古代诗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涉及的能力点(回归考纲) 理解能力 (三)考题回顾(不看答案,学生重做一遍,为诊断问题服务。考题具有典范性,或是江苏的常规考题,或是有可能的考题,或是其他省市的有启发性的考题) 例1. 2017江苏卷《汪容甫先生行状》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译文: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凭借学问,那么我对容甫应当称他为老师了。 ⑵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译文: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 附选文相关段落。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例2. 2018届徐州摸底考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仲翔颇有干用,乃以为判官,委之军事。(4分) (4分)郭仲翔很有才干能力,(李蒙)就任命他担任判官,把军中的事务交付给他。(“干用”“为”“委之军事”句式各1分,文句通顺1分。) 评分建议:“干用”译为“有才干”亦可;首先看翻译的文句是否通顺,其次看实词和句式的翻译准确程度。 (2)仲翔亲庐其侧,行服三年,德保安不已。(4分) (4分)郭仲翔在吴保安的坟墓旁亲自修了一座庐舍,穿孝服守丧三年,对吴保安一直感激不尽。(“庐”“行服”“德”各1分,“亲庐其侧”句式1分) 评分建议:“庐”译为“建造了一座庐舍”亦可;“行服”译为“守孝”亦可;“德保安不已”译为“感激吴保安从未停止”也算对。 附选文相关段落 会南蛮作乱,以李蒙为姚州都督,帅.师讨焉。蒙临行,辞元振。元振乃见仲翔,谓蒙曰:“弟之孤子 ..,未有名宦。子姑将行,如破贼立功,某在政事,当接引之,俾.其薄俸也。”蒙诺之。仲翔颇有干用,乃以为判官,委之军事。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1)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高玉玺审核人蔡勤贵2014-9-15 【学习目标】 1、学习并运用译句的基本方法。 2、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加强采点得分意识。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 【真题回放】(2014年湖北高考卷)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答案:有的乡民拉着吴德基(南康丞)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他也不斥责。 【方法指津】 一、文言翻译的要求 二、文言翻译的原则 三、具体方法 字词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典例】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14年全国卷) 【研习】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侯和秦伯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貌。(若翻译成“晋国的侯王和秦国的霸主”就错了。) 2、删:把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虚词、衬字删去。这些词包括:句首发语词、句中舒缓语气词、结构作用词、凑足音节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典例】昼夜勤作息 译文:白天和夜晚都勤奋的劳作。(“作息”为偏义复词,只强调“作”。) 【研习】①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是要靠勇气的。(夫,发语词)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 译文:我对于国家(的治理),尽心了。(之,取独;也,停顿;焉耳已,语气助词)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词……换言之,该留的留下,该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14年山东卷) 译文: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②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译文:扬言道:我看见相如,一定侮辱他。 综合练习(一)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换) 译文: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 ③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13年湖北卷)(换) 译文: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4、调:把文言句中的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调整过来。(特殊句式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14年重庆卷) 【答案】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5、补:古汉语比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为了译文完整流畅,增补原文中省略掉的成分或意思。 【典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14年江西卷) 【答案】(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研习】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省略主语、宾语) 译文:(蛇)碰到草木,(草木)都死了;如果咬伤人,没有抵挡它的方法。 ②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省略句子) 译文: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是有所悔恨的。 6、贯:古文中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等手法,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典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14年湖南卷) 【答案】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本句亦是定语后置句式)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文言文的翻译(教师版)

文言文翻译专题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与准则 标准: 信达雅 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留保留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古代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国号、年号、典章制度、度量衡单位 2对对译 在实词的使用上,文言文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所以,找到与之相应的有共同语素的双音节词。“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优势;“今两虎共斗,其势不具生”趋势。 3换替换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吾余予换成我,把女、汝换成你。把子、吾子等换成您。 4、删就是删除。某些文言助词,现代汉语无对等的词语进行翻译,而删除后又不影响句意的表达。“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之,取独。也,语气助词。可删除。 5补是补充。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常见的省略有省主语、宾语、(介宾短语的宾语)以及介词“于”,翻译时应根据语义补出,并加上括号。 6调就是调整结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句式称为倒装句,翻译时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 三、应考策略: 1加字 单音节词前后加字使它变成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如天下事有难易乎 天下的事有困难的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古书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 例如:将兵与备奋力逆操 将:率领;逆:迎击 而事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瑰:珍贵;观:景象 3保留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国号、年号、典章制度、度量衡单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如;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予、除之外均可保留。 4调序法倒装句调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例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状语后置。 5补充法将省略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 不可,直步百步耳,是亦走也。

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

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 专题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 一、文言文翻译注意“五看”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五看: 一看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宾短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在复习中,考生必须对各种句式的表现形式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时才能运用自如。如: (2004?福建)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文:(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2004?广东)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以上两例中,“何请”和“奚以”都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现象,翻译时须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译出。又如: (2004?上海)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译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此例中,“有见暴如是叟者”,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只有弄明白了句式才好下手。 二看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考查得比较多的是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如: (2002?上海)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是: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要翻译好这个句子,须弄清“奇”字是意动用法。又如:(2003?全国)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是: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还有: (2004?湖南)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句中“全”和“名”,一个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是名词用作动词,知晓这两个字的活用现象,才能翻译得准确得体。 三看通假现象 通假现象大致有五种情况:1、音同形似;2、音同形异;3、音近形似;4、音近形异;5、音异形似。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180个左右,平时注意了积累,考试时就不为难了。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