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慢性肥厚性鼻炎
1、慢性单纯性鼻炎:鼻塞呈间歇性、交替性,双下鼻甲肥大,弹性可,麻黄素收缩效果明显,所以排除。
2、萎缩性鼻炎:鼻塞呈持续性,嗅觉丧失,易鼻出血,专科检查见:鼻腔内大量脓痂阻塞或鼻粘膜萎缩,脓痂时可有臭味,故可排除。
3、慢性鼻窦炎:多有脓性涕,查体见双侧中鼻道有黄色脓性涕,伴头疼,头疼与鼻部症状相关,鼻塞加重,头疼加重。该患无上述症状。


鼻中隔偏曲:
1、鼻中隔血肿:患者多有外伤及手术病史,一般病史较短,隆起部位有波动感。
2、鼻中隔粘膜肥厚:鼻中隔局部隆起,隆起部触之较软,不易出血,表面光滑。
3、鼻中隔肿瘤:鼻中隔向一侧或双侧隆起,表面不平,触之易出血,质脆。


鼻息肉、鼻窦肿物
1、内翻性乳头状瘤:多发生一侧,手术易出血,有恶变倾向,病理可诊断。
2、鼻咽纤维血管瘤:多发于男性,易出血,有鼻出血史多在鼻腔后部及鼻咽部,影象学检查可诊断。
3、鼻腔恶性肿瘤:单侧鼻塞,少量鼻出血伴有脓臭味,外鼻变形,面部麻木,有剧烈头痛,病理诊断可确诊。
4、脑膜-脑膨出:多位于鼻腔顶部,色灰白,光滑,质软,可CT、MRI确诊。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
1、中耳癌:好发于中年以上病人,耳内有血性分泌物伴耳痛可出现张口困 难,外耳道及鼓室内有新生物,触之易出血,影象学检查骨质破坏,病理检 查可确诊。
2、结核性中耳乳突炎:多有结核病史,起病隐袭,耳内脓液稀薄,鼓膜穿孔为紧张部中央性或边缘性,有时见苍白肉芽,听力损失明显,肉芽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分泌物涂片、培养可确诊。
3、慢性外耳道炎:以耳痛、耳痒为主要症状,流脓一般无臭味,听力下降不明显,偶可伴耳鸣情况,局部检查见外耳道皮肤肿胀,表面粗糙,鼓膜无穿孔。CT无乳突炎情况。


咽扁桃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
1、鼻咽纤维血管瘤:多发于男性,易出血,有鼻出血史多在鼻腔后部及鼻咽部,影象学检查可诊断。
2、慢性肥厚性鼻炎:也有鼻塞症状,但鼻腔检查双侧下鼻甲肥厚,麻黄素收缩不明显故可诊断。
3、咽异感症。患者咽部异物感,多与吞咽无关,无吞咽困难,无咽痛。咽喉部检查无异常。
4、慢性咽炎。患者表现为咽干、咽痒及咽异物感,偶有咽痛。检查:咽后壁粘膜慢性充血,可见淋巴滤泡增生。
5、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常有慢支、哮喘等呼吸系统病史,呼吸困难、憋气与睡眠无关。查体:有肺部体征。胸透可鉴别诊断。6、慢性单纯性鼻炎:鼻塞呈间歇性、交

替性,双下鼻甲肥大,弹性可,麻黄素收缩效果明显,所以排除。
7、扁桃体生理性肥大:多见于小儿及青少年,无自觉症状,扁桃体光滑、色淡,无脓栓,无反复炎症发作史。
8、扁桃体角化症:为扁桃体隐窝口上皮过度角化所致,可见白色尖形砂粒样物,触之硬,附着牢固,类似角化物也可见于后壁和舌根等处。
9、扁桃体肿物:一侧扁桃体迅速增大或扁桃体肿大并有溃疡,常伴有同侧颈淋巴结肿大,应考虑肿瘤可能。

鼾症:
1、中枢性呼吸睡眠暂停:脑部疾患及其他原因引起中枢性呼吸暂停,无明显咽腔狭窄,鼻部无阻塞性改变。结合病史,脑CT及多导睡眠监测可诊断;
2、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常有慢支、哮喘等呼吸系统病史,呼吸困难、憋气与睡眠无关。查体:有肺部体征。胸透可鉴别诊断。


声带息肉:
1、慢性喉炎:也有声嘶症状,但检查可见喉黏膜充血,声带由白色变粉红色,但声带息肉患者声带及喉黏膜多无充血,而是声带边缘有新生物生长,可以此鉴别。
2、声带小结:也有声嘶症状,但检查可见双侧声带前中1/3交界处有对称性结节状隆起,而声带息肉患者声带边缘新生物多单发,且呈息肉样改变。



外耳道息肉:
1、中耳癌:患者有长期耳流脓病史,十年以上,伴面瘫,剧烈耳痛,耳道内菜花样新生物。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有长期耳流脓病史,反复急性发作,一般无眩晕及面瘫。查体可见鼓膜穿孔。该患可能同时伴有中耳炎。


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咽炎:咽后壁淋巴滤泡隆起,表面可见黄白色点状渗出物。下颌角淋巴结肿大,压痛,可鉴别。


先天性耳前瘘管:
耳廓假性囊肿:病人常偶然发现耳廓前面上方局限性隆起,渐增大。大者可有胀感、波动感、灼热感或痒感,常无痛感。肿胀范围清楚,皮肤色泽正常。穿刺可抽吸出淡黄清液,培养无细菌生长,故可鉴别。


鼻出血:
1、急性鼻炎至鼻出血:患者多伴有鼻塞,发热,流涕等急性炎症的表现,局部检查可见鼻腔粘膜急性充血。
2、鼻腔肿物至鼻出血:常见的有鼻咽纤维血管瘤,鼻中隔毛细血管瘤,鼻腔及鼻窦鳞癌,鼻腔恶性肉芽肿。患者多伴有鼻塞,局部检查可见鼻腔肿物。CT可见鼻腔占位。
3、鼻中隔偏曲至鼻出血:出血量一般较少,局部检查可见偏曲的中隔。偏曲部位可见粘膜溃疡。
4、克氏区糜烂:局部检查可见出血部位源自克氏区糜烂粘膜。
5、血液疾病:患者血常规异常,伴有其它部位出血。伴有血液病的全身表现。
6、其它:外伤、维生素缺乏、急性传染病,化学品及药物中毒、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




会厌囊肿:
1、急性会厌炎:病人多有畏寒发热,体温在38-39℃,多数病人有剧烈的咽喉痛,吞咽时加重,间接喉镜检查:可见会厌明显充血、肿胀、严重时会厌呈球形。
2、喉癌:多有咽喉痛、痰中带血等症状,检查见肿物呈菜花型、溃疡型、结节型或包块型,且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喉肿物(性质待查)
1、下咽癌:肿物位于咽食管接合部(环后区)或梨状窝或咽后壁。早期症状仅为咽异物感、咽痛,渐出现吞咽及呼吸困难。因出现症状较晚,确诊后多为晚期,早期即有扩散各转移。
2、喉乳头状瘤:可出现声嘶、喘鸣等症状,一般无疼痛。检查可见喉腔内单发或多发赘生物,灰白色或淡红色或深红色,表现不平,呈乳头状,无溃疡。
3、喉息肉:重者可出现声嘶等症状,一般无疼痛。检查可见喉腔内荔枝肉样赘生物。
4、喉结核:多伴有结核病史。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有声嘶、喉痛、咳嗽等局部症状。检查可见声带鼠咬状改变,其间红白相间丘状突起,边缘充血水肿。抗结核治疗有效。
5、喉梅毒:有梅毒病史。身体其它部分有梅毒表现。声嘶伴咳嗽。局部见粘膜充血、粘脓性分泌物、粘膜斑,可见局限性暗红色梅毒瘤。


急性喉炎:
1、急性会厌炎:也有咽痛吞咽痛,但间接喉镜下可见会厌明显充血、肿胀,该患者会厌未见充血、肿涨,故可排除。
2、急性扁桃体炎:高热,咽痛剧烈,吞咽困难,双侧扁桃体表面可见白色或黄色点状渗出物,间接喉镜检查可无异常,该患扁桃体轻度充血,可排除。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1、鼻息肉:表面光滑,呈灰白色,半透明的新生物,状如新鲜荔枝肉,触之甚软,且可移动,不易出血,亦无触痛,一般有变态反应及感染史。
2、血管瘤:具一小蒂或广基,常呈暗红色,表面光滑或桑椹状,触之易引起严重出血。
3、乳头状瘤:常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肿瘤外观呈息肉样,表面不平,质较硬,触之易出血。
4、纤维瘤:多发于青年,生长极慢,检查见肿物被覆黏膜,圆形、广基或有蒂,表面光滑,色红或灰白,触之稍硬,一般不易出血。


外伤性脑脊液鼻漏
过敏性鼻炎:也有鼻腔流清水样物的病史,但多有打喷嚏及过敏史。


鼻前庭囊肿
1、慢性单纯性鼻炎:鼻塞呈间歇性、交替性,双下鼻甲肥大,弹性可,麻黄素收缩效果明显,所以排除。
2、鼻中隔粘膜肥厚:鼻中隔局部隆起,隆起部触之较软,不易出血,表面光滑。
3、鼻中隔肿瘤:鼻中隔向一侧或双侧隆起,表面不平,触之易出血,质脆。


甲状舌管囊肿:
1、颈前部淋巴结:患

者颈前部肿物,偶有压痛,活动度好,不随吞咽活动,B超为实性肿物。位置可不位于甲状软骨与舌骨之间。
2、口底皮样囊肿:常见于20岁左右青年人,位于颏下三角区内,肿块柔软,表面光滑。针吸细胞学检查见大量表皮样细胞可确诊。
3、甲状腺瘤:女患较多,多位于20~40岁,生长缓慢,偶有发展较快并有胀痛,表面光滑。一般为于甲状软骨水平以下。


上颌窦囊肿
1、鼻及鼻窦乳头状瘤: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一般为单侧发病,少数可见骨质,局部可见鼻腔息肉样物,表面不平,质较硬。病理可确诊。
2、鼻窦恶性肿瘤:单侧鼻塞,少量鼻出血伴有脓臭味,外鼻变形,面部麻木,有剧烈头痛,CT可见骨质破坏,病理诊断可确诊。



突聋:
1、前庭神经元炎:患者发病前二周多有上感病史,症状为眩晕,听力无变化。
2、美尼埃病:患者眩晕,听力下降,病史为多次反复发病。该患初次发病不可诊断为该病。



咽旁间隙脓肿:
1、扁桃体周围脓肿:起病似急性扁桃体炎症状,咽痛常向同侧耳部或牙齿放射。检查见病侧舌腭弓显著充血、肿胀,扁桃体肿大,被推向前方(前上型)或前下方(后上型)。同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穿刺抽出脓液可诊断。咽旁间隙脓肿扁桃体本身无病变。B超或CT可鉴别。
2、咽后脓肿:急性型起病急,可有畏寒、发热、咳嗽、吞咽困难等症状。常有呼吸困难,入睡时加重,可有鼾声。慢性型无咽痛,随脓肿的增大,逐渐出现咽部阻塞感。颈侧位X线片、CT对本病有诊断价值。
梅尼埃病:
1、前庭神经元炎:以突发眩晕,向健侧的自发性眼震,恶心、呕吐为特征
,前庭功能减退而无耳鸣和耳聋;
2、前庭药物中毒:有应用耳毒性药物的病史,眩晕起病慢,程度轻,持续时间长,非发作性,可因逐渐被代偿而缓解,伴耳聋和耳鸣;
3、突发性聋:约半数患者伴眩晕恶心,但极少反复发作,听力损害中而快,以高频为主,不波动;
4、迷路炎:有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手术病史;
5、位置性眩晕:在特定头位或头位变换时发生的眩晕,伴有眼震,而无耳鸣及听力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