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贸易结构浅析中国贸易失衡的弊病及解决措施

从贸易结构浅析中国贸易失衡的弊病及解决措施
从贸易结构浅析中国贸易失衡的弊病及解决措施

从贸易结构浅析中国贸易失衡弊病及解决措式

内容摘要

当前中国拥有巨额的贸易顺差,尤其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巨额贸易顺差引发的贸易失衡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棘手问题:人民币成为众矢之的,升值压力日趋增大;各种针对中国的贸易反倾销有增无减,过分依赖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危机中弊端日益显现。本文根据国际贸易相关理论,针对中国长期以来的贸易失衡状况,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贸易主体结构以及贸易地理方向方面分析了中国贸易失衡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

并针对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贸易失衡贸易结构

一、引言

当前全球贸易总体处于失衡状态,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和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中国为迅速崛起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典型代表,长期拥有巨额的贸易顺差,被很多人认为是全球贸易失衡的最大赢家。但是就中国贸易地理分布,商品结构、贸易主体等方面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是表面看来的那样光鲜亮丽。资源外流、国民福利减少,产业结构升级困难,创新能力提高缓慢等一系列问题无不围绕着巨大的贸易顺差而产生。

长期不变的顺差国地位,令热鼓舞的外汇储备,透过数字看结构,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贸易强国之路还很漫长。

二、全球贸易失衡概述及原因分析

当前全球贸易失衡的突出表现是中美两国,乃至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两个集团之间存在着巨额经常性账户顺差与逆差.

2009年中美货物贸易额近3000亿美元,比建交初期的1979年增长了118倍

值得说明的是现实状况不仅仅是上表显示的中美之间,中美并不是个案,很多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存在相同的状况。尤其以亚洲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之间表现的尤为突出。以印尼为例:

印尼近年进出口贸易额(万美元)

并且很多发达国家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已经临近国际经济学家提出的6%的警戒线。

也即是说,早在很久以前贸易失衡就已经为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

美国前财务部长鲍尔森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曾经说: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高储蓄率导致的全球贸易失衡是当前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很显然,这是美国为自身开脱的伎俩。当今贸易失衡的必然性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以及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同地位。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演进的过程中将国内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发展中国家以降低成本开拓海外市场。与此同时国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得制造业逐渐弱化。然而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高消费习惯,使得国内面临着高需求与低产能之间的矛盾。此时,扩大进口就成了最便捷的解决之道。贸易逆差顺势产生。

发展中国家的状况则是,生产面临资金不足,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内需不足等问题。因此这些国家积极吸引外资,利用丰富劳动力发展制造业,并且鼓励出口,贸易顺差的产生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中国贸易结构简述及弊端分析

从国际收支状况来看。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但是国际贸易分析并不是从结果上获得一个直观的令人鼓舞的数字那么简单。当我们更进一步从结构上剖析:谁在中国出口创汇中充当着主力;我们出口了什么又进口了什么,实际付出了什么,又实际得到了什么;所有的出口商品流向了那些地区。仔细思考过后就会发现,光鲜亮丽的顺差光环下是国民福利流失、资源外流、产业升级缓慢,创新能力提高困难等一系列黯淡的词条。

1.外资企业在中国贸易主体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长期以来中国基本保持了资本项目的顺差主要是来自外国的直接投资。外国投资取代国内投资。不得不说明的是:中国发生的吸引外资并不是外国资源的利用,而是股权与债权的置换。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数据: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额从1991年的120.47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4442亿美元,增长了36.87倍,年平均增长率达193.62%,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呈现加速的形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自1991年的16.75%开始逐年递增,1995年时突破30%,1997年则突破40%,2001年达到50%,至2005年已经上升到58.29%,之后年份小有波动,仍呈上升态势。①

数据表明:无论在出口还是在进口方面外资企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主体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自2001年起比重已经超过了50%,国有企业以及其他国内企业的贸易优势地位失去已经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现在,再让我们回头看看那些令人鼓舞的数字,除去一半甚至是一半以上的外企份额,真正属于国内企业的数额还几何?大量外企涌入中国,推高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国内企业竞争力增强,谁又能保证,此时的某些国内企业不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呢?调查表明很多的国内出口企业生存困难,很多是靠出口退税在维持生存的。

外资创下了大量的贸易顺差,留下了一个光鲜的数字,把我们推上了一个虚无的位置,

备注①信息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24期发布日期:2009-10-20 点

②引用自张二震马野青《国际经济贸易学》

但是贸易中的利益又回到了资金提供者的钱包——有顺差不一定有增长,相反国内企业的

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2.对外贸易地理向过于密集

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从地域上来讲是过于集中的。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出口集中会造成国内出口商的恶性竞争,影响出口收益;容易受制于人,面临经济政治的风险②,尤其在经济危机状况下,过于密集的贸易地理方向会加剧经济的冲击,增加了摆脱危机的难度,甚至会遭遇贸易伙伴的危机转嫁行为。

这里先放下出口商之间的恶性竞争不谈。关于受制于人这一点,我们最大的贸易对象美国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反思。奥巴马继任美国总统后出台的政策:轮胎特保案,给中国相关行业造成了极大冲击。

【受此次轮胎特保案影响最大的当属S佳通,9月15日,该公司公告显示,美国是公司控股的福建佳通轮胎有限公司出口产品重要市场之一,2008年该公司销往美国市场的乘用及轻卡轮胎约占其全年销售收入的1/4,本次美国政府针对中国产轮胎的特保措

施预计将对公司未来在美国市场销售业务产生不利影响】①

有经济学家估测,大约有10万产业工人因此失业。经济和政治风险更是显而易见,次贷危机已经通过巨额的外汇储备传到,我们付出了资源,劳动力,换回了大量不断贬值中的美元,还要面临着被列为“汇率操纵国”的威胁。

3.中国的贸易品以消费品为主,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

在旧的国际分工格局下,比较优势决定了各国的贸易结构。根据比较成本理论,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都是能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国家也能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优势②。

要素禀赋理论自从提出到现在,虽然遇到了许多挑战,但仍是解释国际贸易的重要理论基础。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的产品成本不同是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各个国家分工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经过国际贸易各国均获得最大福利。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应该出口那些使用本国密集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使用本国非密集要素生产的产品,从中取得经济利益。要素禀赋理论我国贸易状况仍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也会继续成为预测未来贸易走势和制定相关贸易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劳动力。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资金还是技术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在劳动方面的优势地位,因此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遍地开花,“中国制造”充斥着世界各个角落。在世界贸易以中间品为主的情况下,我国的消费品出口依旧占据主导。甚至东南亚各国都将中间品出口到中国推动“中国制造”。

2006及2007年部分出口货物种类数量及金额

①信息来源:中华网

②转引自张二震马野青《国际经济贸易学》

这种商品结构使得国内很多企业安于组装、加工、制造,国内产业升级缓慢,技术创新意识强化困难。根据“微笑曲线”,我们的很多出口行业处在加工制造节,付出大量的劳动力,获得微薄的利润。

国内三次产业贡献率:(%)

三、坐拥巨额贸易逆差的中国面临的各方压力

1.人民币升值压力大

“双顺差”以及巨额的外汇储备,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将中国推向了风口浪尖。

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已经超过了20%.然而近期西方国家针对

人民币升值的舆论此起彼伏。美国甚至意图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汇率升值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外贸易:出口减少,进口增多,失业增加,甚至国际收支失衡。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经指出:中国的制造业的利润率平均只有5%,所以只要升值5%,跟我们出口有关的厂商们利润全部被吃光。

2.各种反倾销案

据WTO统计,2008年中国遭遇到的反倾销调查达73起、反补贴调查达10起,分别占全球同类案件总数的35%和71%,是全球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成员。今年上半年,中国遭受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更多达58起,涉案金额超过80亿美元。

各种廉价的“中国制造”是顺差的最大贡献者,但是也因此为中国对外贸易引来了一系列的争端。尤其在各国都经历着空前的危机情况下,中国依旧靠着廉价的加工品一如既往保持着顺差,使得我们变成了危机中的众矢之的。各种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接连不断:(1)2008年6月,美国在10天里针对中国钢铁产品采取了3起反倾销调查。

(2)欧盟对中国的鞋和鸡肉等等提出了反倾销诉讼。

(3)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线材实施24%的反倾销税。

出口作为我国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这样的状况无疑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极大地冲击,使得我们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的情况下面临着更加困难的发展局势.

3.面临着外汇储备缩水的危险

应该说这是一个依旧是一个与汇率有着直接关系的方面,长期以来的贸易顺差,使得我过从一个外汇极度匮乏的国家成为一个拥有外汇最大的国家,那些天文数字样的

美元逐年增长,但是就像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危机来临之时,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人民币在各方压力下不断升值,出口减少是一方面,更加直接的影响是,美元贬值的背后

是国内资源的流失,外汇储备缩水。

五、解决中国贸易失衡的途径

有上述可见,中国贸易失衡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在全球经济低迷,贸易不景气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需的出口大国更加不能无视这些。扩大内需,转换经济增长点,调整业结构等等在目前都显得不可不为,不得不为。

1.扩大进口,为外国商品进入中国提供更多的方便

为了缩小贸易顺差,应该促进进口,积极研究先进设备的进口。政府可以放宽进口限制,允许企业自主购买更广泛的国外产品不再申报。并且应该特别的国立企业进口外国的一些先进的设备,加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对这些先进的设备进行研究,将外国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转变为自己的技术。

2.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降低出口幅度,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并举

在我国众多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中,出口退税一支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一直以来很多地方政府将出口创汇作为政绩考核的关键指标,这就助长了盲目追求贸易顺差忽视出口结构的现象。

在短期内这一政策促进了很多出口部门的利润,但是依靠外需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取的,它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在这种只重外需的政策导向下,出口创汇商品的数量提高,但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商品结构却被忽视,造成了资源和能源上的严重浪费,有些企业为了出口规模很大,但是实际利润却很低,这些企业只是依靠国家的出口退税来维持生存。

事实就是:贸易顺差增大了,但是,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却越来越小,这种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不是长远之计。

因此适度的调整出口退税,对于各种竞争不明显、附加值比较低的的消费品出口退税比重稍微降低,以此来促使国内出口部门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对于拥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部门给予更优惠的出口鼓励措施。降低出口幅度与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并举。

3.整外资税收政策,提高利用外水平

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更多采用一般的贸易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中西部地区及第三产业采取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更多的FDI流向资金匮乏的中西部地区和发展滞后的第三产业,促进外资利用的区域平衡及产业结构优化;限制投机性外资的流入,防止金融风险。以期地区产业差异调整与国内总体产业结构升级并举。

4.扩大内需,让国内市场消化更多的内外企业生产产品

一直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消费、出口、投资,其中出口和投资所占比重远远高于消费,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们同样面临着内需不足的经济发展课题。居民消费水平(元)

作为减小贸易顺差的举措之一,其实扩大内需才是治本之策,同时也是提高一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国内市场的潜力一旦激发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具体的实施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

(1)增加政府支出

出是扩大内需最直接的方式,通过政府的各种基础建设,拉动国内消费。

(2)提高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解决城乡收入差距

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可以通过调整个人所得税,调高最低工资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给予农村更多的惠农政策,扶植农业。

(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居民没有后顾之忧,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储蓄率高居不下,消费水平提升困难的状况才有可能缓解。

六、总结

中国巨额贸易顺差为中国实现整体外贸顺差奠定了基础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夯实了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抵御外部冲击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利于解决中国庞大的就业问题,对中国转化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首先,大量的贸易顺差形成了过度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其次,对出口集团的大量补贴是对美国消费者的间接补贴,是财政的巨大损失。总之,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给中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给中国带来了难以计算的成本。

随着不断深入的分析,中国贸易失衡头上的顺差光环逐渐褪去。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回答之前的问题:

(1)谁是对外贸易主体的主力:外资企业充当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顺差并不能代表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

(2)我们出口了什么,进口了什么,实际付出了什么,实际得到了什么:

我们出口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实际得到了不断贬值中的美元以及世界各国的反倾销控诉;我们进口的是各种高新技术产品。

(3)我们的商品主要流向了那些国家:

我国出口集中流向西方发达国家,经常面临着各种经济政治风险。

长期的顺差,巨额的外汇储备并不代表我们已经成为一个贸易强国。相反,路漫漫其修远兮: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实现出口产品和贸易对象的多元化,增强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们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学》张二震马野青

《中美贸易顺差在中国利益在美国》陈德铭

《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带来灭顶之灾》郎咸平

《中国贸易失衡的根源及解决之道》梁肖中国政法大学《商业时代》

《中国统计年鉴》

《当前全球贸易失衡的机制以及中国的地位分析》张海燕《人民币升值与失调程度:1995—2007》杜云苏

《外商直接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冼国明孙江永

《对中美贸易条件恶化的经验研究》王苍峰王恬

《中美贸易失衡原因研究》林莉莉

《中美贸易关系史论》肖虹

《中美贸易逆差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李树杰

《中国出口增长与结构变化: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江小娟中国商务部对外司

中国留学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二、中国留学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我国留学服务贸易出口时以跨境消费方式实现的,若对中国留学服务贸易近年的输出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一些特点:首先,近年来华留学生以自费生为主,留学期限以长期留学生为主。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国留学教育主要是以公派进修和访问学者居多,占到当时出国留学人数的 80%,而研究生教育不足10%;到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随着出国留学政策的放宽,出国接受正规学历教育的留学生逐渐增加。目前,留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已经占到了绝大多数。随着自费留学的升温,我国自费留学的比重越来越大,2012 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 14.4 万人,其中,国家公派 8853 人,单位公派 6957 人,自费留学 12.9万人。同时,我国出国留学生所学专业基本涵盖了国外学校开设的所有学科。其次,中国留学服务贸易输出内容较单一,我国除汉语言学科外,在国际留学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例如,2011年来华留学生94962人,其中学科选择汉语类占69.72%。;2012年来华留学生102991人,其中选择汉语类占比71.03%。第三,中国留学服务贸易总体呈现逆差。例如,但就正规留学生而言,中国目前输出的留学生约占全球总数的20%,在主要留学生接受国中几乎都名列第一。2011年和2012年出国留学人数分别是339700人和399600人,但接纳留学生人数分别是9.5万和14万。而与世界6个主要留学生接受国相比,我国留学收费是最低的,低收费加上人数差异说明的确存在服物贸易逆差。第四,我国出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涉及五大洲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集中在少数教育发达的西方

国家。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法国是出国留学的主要地区。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向这七个国家派遣的留学生占到所有海外留学生人数的 96%以上。其中,美国是我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国。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留学生人数自 1989年起曾连续五年位居在美外国留学生人数榜首,1995年到1998年被日本超过,1999年到2001年又再次名列第一,2012年留学美国的中国大陆学生为9.79万人。来华留学的地区结构按照洲际统计,五大洲都有在华留学生,但亚洲占了绝大部分,稳居第一。以2011 年为例,来华留学生共计 195503 人,亚洲的留学生人数共计 141689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72.47%;按照国别统计,近十年来,韩国、日本、美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一直排在前几位。 2012年,来华留学生人数排在前五位的国家为韩国、日本、美国、越南和泰国,其中,在华韩国留学生最多,共计64481 人,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 1/3。 由于服务具有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服务业追求规模效益意义较小,并要求服务提供者应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优势和和专业素质优势,例如,2013年世界留学生总量超过450万,其中约有70%的外国留学生集中在7个发达国家,市场分布极不均衡。 但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看,据IMF统计,2009年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6597.6亿美元,到2011年出口额扩大到7203.7亿美元,是1990年的1.42倍,而2009年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出口2062亿美元,到2010年增加到3944亿美元,是2009年的1.91倍,高于发达

从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来分析相应的对策

从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来分析相应的对策 摘要: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关于环境方面 的限制只会越来越多。本文从当前环境对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中分析出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最后提 出了我国在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时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外贸管理;环境壁垒 一、环境对贸易的不利影响 各国早已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互动 。环境问题对贸易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是为保护环境而采取某些限制性措施来禁止一些产品的贸易构成“绿色贸 易壁垒”,影响着正常贸易的发展,盲目增长的进出口贸易也会给国内的生态环境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例如, 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的盲目出口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出口而生产高污染产品也会对环境 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加入WTO 之后,遭遇关税、配额限制的可能性减少, 而环境壁垒却成为我 国外贸发展的新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发生的重大调整导致发达国家将污染密集型产业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因生产外国的污染严重的产品,造成本国的环境严重恶化,但同时我国由于技术和资金等 方面的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治理。以1991-2001年间为例,我国进口了大量污染废弃物, 1991年为99万吨,占 当年全国进口额的0.49% ,而2001年我国的进口污染物为1 119万吨,达到了历史最高,占当年全年进口额的2.07% 。 绿色壁垒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绿色壁垒从环境保护上来说,它可以限制那些破坏生态环境和影响人类生 活健康的贸易活动;从出于贸易保护的绿色壁垒上看,它利于发达国家制定苛刻的环境标准而实行贸易保护,这对 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壁垒。中国处于发展的状态下,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产品和服务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绿色环保要 求,致使很多产品出口受限。例如,被称为目前世界上最苛刻的食品安全标准——日本《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

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方向 四大因素支撑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们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本国经 济的最初推动力。世界自由化政策的效果,世界经济保持较高增长 速度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 济体制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以及9%左右的实际增长率为外贸发展 创造了良好内部环境,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政策的改革。我国在劳动力资源、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潜力上又具 有比较优 势。外资对我国增加出口,改善国际贸易地位起了积极作 用。 利用世界产业转移的契机我国外贸从初级产品出口转换为轻工 纺织品的出口,再到机电制品的出口,目前利用世界高科技产业转 移的机遇正向高科技制品为支撑点转变。改革开放以前一般贸易一 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后加工贸易异军突起,超 过一般贸易的增长,目前已经占到出口总额的 55%,进口总额的39% 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发展尤为迅速。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升级,人 们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遍及各个传统服务 部门和新兴服务行业,从商务、旅游、运输、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 到信息、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经纪、通讯和各种专业服务,都 成为各国谈判和扩大市场准入的对象。由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 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政府逐步开放服务市场,服务贸易自由化程 度的提高,服务贸易将越来越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货物贸易以高新技术为载体 , 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制造业在世界 范围内正在朝着更高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增长,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 货物贸易正在萎缩,高知识密集型产业贸易的上升诱发当代知识贸 易。知识不再仅仅是生产要素,而是一种重要的企业战略资源,在 价值创造活动中正逐渐显示其核心地位 ,日益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 争所必要的核心优势资源。 世界产业结构信息化进一步刺激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全球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 的可贸易性,产生了大量新的服务贸易门类,刺激了整个 世界服务 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将使世界服务结构进一步朝着技术、知识密集 型的方向发展,与信息高速公路等高新技术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新 技术为手段的服务贸易将会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造,而知识的生产与创造又 离不开科中国加快了贸易和投资 科技产业化浪潮中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分析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分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结构的合理程度是影响该国在对外贸易交往中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现存的贸易结构的失衡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现存的不足和结构优化的调整策略和方法。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面对虚度挑战。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外贸结构已经基本适应国际经济中通行的新型外贸调控体系。从过去封闭单一的外贸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化的外贸体制,有力的促进了外贸经济的发展。然而现存的外贸结构依然具有很多不足,结构失衡、调整缓慢、缺乏国际竞争力等问题和矛盾依然比较明显,外贸结构究竟现状如何,我们又如何进一步调整外贸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快

速发展,是新时期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外贸结构特征 对外贸易的结构可以从进出口贸易的行业及地区分布、国际贸易分工等诸多方面的对比关系来计算。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外贸结构从整体来看,近年来主要呈现出规模逐渐扩大、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对外贸易顺差继续保持的特点。这与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而加工贸易的发展主要原因又在于国外对于我国的直接投资的增长,近年来许多在华外商对企业的投资额逐年上升,其投资企业就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主要构成主体,特别是进料加工。这一过程表现出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特点,也造成了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大的现状。这样的贸易结构容易造成的结果有三方面:我国的贸易顺差现状带动外汇储备的增加,消费需求的严重不足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稳定造成一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加工贸易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研发、营销方面相当薄弱,在以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巨额的利益被投资的外商获得;第三,我国的外贸现状推动我姑哦进入国际经济摩擦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快增长和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之间构成一定的矛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越来越多的被卷入贸易摩擦,许多国家的“中国威胁论”增加了外贸环境的不稳定性,也损害了我国制造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发表时间:2018-10-15T10:33:43.7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作者:马韶辉[导读] 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劳务的交换活动。 (辽东学院) 摘要: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劳务的交换活动。这种交货活动由来已久,并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先是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其中的问题,然后分析了推动中国外贸的策略,最后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趋势,望文中所述,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对外贸易;一带一路;贸易结构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贸易顺差不断增长 结合近几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数据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贸易顺差不断增大的问题,外贸出口额大致处于稳定上涨的趋势,但进出口却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以2016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中国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下降0.9%。其中,出口13.84万亿元,进口10.49万亿元,贸易顺差3.35万亿元。因中国市场的广阔,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这使得一些贸易进口被外资企业的投资所替代,加之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以贸易出口为目标,国内需求不足,使得外贸顺差逐渐扩大。 2、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都存在很明显的区域差别,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来说对外贸易活动要活跃得多,发展速度更快,贸易活动持续涌入东部地区,这使得东部地区具备很大的贸易优势。当前,中国的出口地区大多数分布在东部,而后便是中部最后为西部。不管是低技术附加值产品亦或者是高技术附加值产品,都是东部占据优势,即便目前中国正逐渐将对外贸易向中西部转移,但转移的幅度及速度还有待提升。于此同时,因受到地区间长期发展失衡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中西部地区在承接转移能力上存在一定的欠缺,无法实现快速有效的转移。 3、贸易摩擦持续增加 在中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张的局势下,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伴随而来的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最近几年,中国在对外贸易活动中所遭遇的反倾销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事件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逐渐扩张慢慢变多。一直到2016年年底,中国遭遇外国反倾销调查已达2000多起。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加之欧美经济面临疲软,中国将面临越来越严密的贸易壁垒保护,所受到的反倾销调查可能会越来越多。随着中国和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二、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1、扩大内需,缓解贸易顺差 必须将内需为主,以内需带动外需作为主要发展模式,从而让消费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功效,推动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为其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在此过程中,企业需对国家当前的外贸形势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把握好市场机遇,让集中出口风险分散化,同时还需缓解国家集中出口某个国家的顺差压力。另外,企业还需加大内销市场的拓展。当前,中国的国内市场还有待发掘和扩展,尤其是农村市场,其具备极大的潜力。因此,企业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需关注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 2、大力发展中西部贸易,平衡贸易结构 当前,中亚五国作为连接欧洲和亚洲大陆桥的关键区域,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国拓展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将来,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会持续扩张,覆盖经贸、金融以及投资等各个领域,不仅合作内容会越趋丰富化,同时,合作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为加强欧亚各国之间的经济互动,使合作更为深入,中国需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共同的构建,应以“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为基础,不断调整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于此同时,也需重视对外贸易产品的不断更新,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 3、加大自身优势培育,减少贸易摩擦 对于中国来说,要想从对外贸易大国逐渐朝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强国进行发展转变,深化和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十分必要,同时还要加强与各种经济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随着特朗普政府表示退出TPP,以对外贸易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新加坡等国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对于此时的中国来说,以RCEP为基础深化和亚太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和渠道,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中国还需不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力度,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全国经济增长。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 1、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出口市场当前已经发展为以亚洲为核心,以欧洲和美洲为两翼的模式。根据当前中国所拥有的贸易伙伴来看,如美国、日本、欧盟、巴西以及澳大利亚等,中国贸易伙伴已经分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一种多元化格局。随着近几年多边贸易的缓慢发展,大多数国家都开始以双边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来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而对于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中国来说,对外贸易的市场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扩展,基于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理念,健全多边贸易体系,这一系列举动将使中国的商品出口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服务贸易所面对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越来越广阔,中国将更便利的从国际市场获取自身所需的资源及先进技术。 2、对外贸易合作竞争空间逐渐扩大 从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开始,很多国家已经和中国进行了合作协议的签订,当今,中国的贸易对象已得到了全面的扩展,范围覆盖到全球。随着合作关系的逐渐扩张,不但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选择贸易伙伴的自主性也到了提升,合作渠道更为多样,合作方式更为多元。基于这些贸易活动的开展,中国所拥有的话语权将越来越强,今后在国际贸易中的自主选择范围也会随之扩大。

中国服务贸易结构问题探析

中国服务贸易结构问题探析 近十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增长近四倍,重要性日益提升。但是长期的服务贸易逆差问题与最近几年的增速回落需要高度重视,这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存在的结构问题逐渐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传统的运输与旅游服务部门规模大但竞争力持续下降,新兴部门中的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部门成长迅速,使得服务贸易结构有所改善,但金融、保险、通讯等高附加值服务部门依旧竞争力不足发展迟滞。对这些结构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标签:服务贸易;结构;逆差;发展 1982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仅为46亿美元,2012年则达到了472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6.7%,远高于同期全球服务贸易平均增长速度。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服务贸易失衡日益严重,尤其最近三年服务贸易逆差呈现急剧扩张态势,从前高速增长过程中所掩盖的结构性问题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可持续增长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已刻不容缓。 1中国服务贸易近十年的总体发展状况 1.1服务贸易规模十年间总体呈现增长 近十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继续快速发展,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03年的1021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4726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从468亿美元增长到1914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4%,居世界第5位;服务贸易进口额从553亿美元增长到2812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为6.7%,居世界第3位。不过,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发展水平与货物贸易相比仍有显著的差距,2012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11.1%,而服务贸易出口额仅占4.4%。 图1中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趋势图 (2003-2012)(单位:亿美元)1.2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出现下滑迹象 近十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长率18.5%,依旧远高于全球服务贸易平均增长率,但需注意的是近几年来出现的增长率下滑的迹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国内外一系列问题,我国服务贸易当年增速即出现下滑,而2009年则更是首次出现负增长。在2010至2011两年恢复增长之后,2012年再度出现增速下滑,当年服务贸易总额仅增长9%,远低于十年平均增长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已经持续下滑两年,2012年仅增长2.9%。如果说2008至2009的增速下滑是受全球金融危机拖累,2012年的增速下滑则显得不那么简单。 表12003-2012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单位:亿美元)

浅析国际服务贸易(doc 9页)

浅析国际服务贸易(doc 9页)

国际服务贸易浅析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服务贸易己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整体竟争力低下。本文就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相关对策。首先,论文阐明了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提供方式和特点,然后,通过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竞争力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一、国际服务贸易方式特点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一国服务提供者向另一国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服务贸易作为货物贸易的辅助项目是二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崭露头角,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国际服务贸易通过四种提供方式被定义:过境服务 (Cross Border supply),即从一成员方境内向另一成员方境内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 broad),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在另一成员方境内接受服务;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到另一成员方境内建立经营企业或专业机构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Personnel),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个人到另一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 国际服务贸易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式,其特点鲜明:第一,服务贸易是一种无形贸易,具有不可触摸性、不可储存性和不易运输性,因而导致服务出口方式多样化;第二,服务贸易的生产与消费往往同时发生,所以服务的生产和出口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服务的进口和消费过程;第三,服务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智力,如专利、版权、法

中国与日本的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录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对外贸易的理论 ................................................................................................. 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及特点 ......................................................................... (一)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 ................................................................................. (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特点 ................................................................................. 1.对外贸易商品特点............................................ 2.对外贸易方式特点............................................ 3.对外贸易地理特征............................................ 三、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 (一)对外贸易政策不够完善 ..................................................................................... (二)对外贸易方式不够平衡 ..................................................................................... 1.重视创汇能力而忽视品牌打造.................................. 2.重视出口贸易而忽视进口贸易.................................. 3.重视出口产品而忽视高端价值.................................. (三)对外贸易风险仍然较高 ..................................................................................... 四、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的优化对策 ................................................................. (一)健全对外贸易政策体系 ..................................................................................... (二)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 (三)推动对外贸易技术创新 ..................................................................................... (四)加强国际贸易风险控制 ..................................................................................... (五)引导企业对日直接投资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引言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研究国有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转型,大力扶持各类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美国次贷危机使欧美消费能力急剧萎缩,使我国很多中小企业订单锐减,由于资金缺乏,大量中小型企业破产倒闭。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非均衡增长导致了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比重超过了一般贸易。改变过去对外贸易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注重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促使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型和升级。我国中小型企业对外贸易要实现健康发展,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中国的对外贸易方式多种多样,除一般贸易外,有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和进料加工等多种方式,寄售、代销、包销、独家代理、租赁、拍卖、招标、投标以及期货贸易等在具体业务中也有所采用,在技术进出口中还采取了提供技术许可、顾问咨询、技术服务、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在各种新发展起来的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方式. 针对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问题和出路,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卜爱华指出经济危机使许多客户把目光从欧美国家转向了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这是我国中小企业前所唯有的机遇,我国中小型企业一定要加强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提高创新能力。政府方面要加强中小企业创新要素投入,应以激励为主线,强化对知识、资金、人力等各类要素的鼓励。由于多种因素对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中小企业凭借此次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在跨国经营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我国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方面。在这次贸易方式转型的过程中,突出了我国粗放型外贸增长的一些问题,国内外的贸易摩擦逐渐显露出来。但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财经学院杭言勇指出,浙江省中小企业“抱团”取暖共克时艰的生动案例充分体现了其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特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转型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也为进一步研究中小企业战略联盟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总之,我国进口贸易方式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小企业要走出目前世界性的经济困境,转“危”为“机”,必须树立信心,提高创新能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新加坡经济学家克里斯托佛·尼尔拉认为,中国受全球经济

对外贸易的现状和前景

随着我国货物贸易和利用外资的不断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领域、对外放进一步扩大,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由于目前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到位,加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还在发展,如能源短缺、利用率不高、对外贸易的摩擦,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是,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预计,2007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较快增长平台,但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一、货物贸易发展状况。 货物进出口贸易高速发展,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上升。贸易主要对象和贸易差额对象变化不大,但对日本却从贸易顺差变为贸易逆差。中国贸易的十大对象顺次为:日本、美国、欧盟、香港地区、东盟、韩国、台湾盛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其中,日本、美国、欧盟和香港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能否顺利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入乡贫富差距。农业谈判能够有效地纠正国际农产品市场及农产品贸易领域存在的扭曲现象,有力地推动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欧美农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从我国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和农产品品质来看。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将由以前高补贴下的价格转向以品质为中心的非价格竞争,然而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部分农产品价格却因其成本和管理流通费用的增加而上涨。从总体上讲,90年代以前我国粮食和棉花的国内价格水平均低于国际市场水平,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近1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价也随之快速增长。据匡算,目前我国小麦、玉米、大米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水平已经高于国际平均价格的二至七成,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另外,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大部分是质量低劣、档次偏低、高附加值少的初级品,其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来源于价格优势,而其价格优势又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上,面对发达国家优质廉价的农产品,中国的优势农产品如果不及时增加科技含量,迟早将被国际市场所淘汰。 目前,美国和欧盟对削减工业产品关税均表示支持。建议提出削减发展中成员七大领域的主要出口产品关税,其中包括目前关税普遍较高的服装、鞋、纺织品,皮革制品等,对于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中国来说还是有利的。但对于贸易方面的摩擦仍需通过谈判,协商。工业产品关税委员会希望这些要点的提出可以进一步促进各成员对此展开具有建设意义的讨论以使市场准入委员会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谈判模式上取得一致。同时,还希望在讨论上述内容时,各成员能够遵守世贸组织协议并从维护基于市场开放的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系出发发表各自的观点。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最主要贸易增长点。 随着中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初级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大量机电产品的进口加快了中国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出口的商品主

精品范文-论中国服务贸易浅析

精品范文-论中国服务贸易浅析 中国服务贸易[论文关键词] 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论文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服务贸易己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整体竟争力低下。本文就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相关对策。首先,论文阐明了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提供方式和特点,然后,通过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竞争力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一)、国际服务贸易方式特点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一国服务提供者向另一国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服务贸易作为货物贸易的辅助项目是二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崭露头角,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多边贸易的谈判重点也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of Services,简称GATS),服务贸易被正式纳入多边贸易体制的管辖范围,对各国服务贸易,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国际服务贸易通过四种提供方式被定义:过境服务(C rossB orderS upply),即从一成员方境内向另一成员方境内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ConsumptionA broad),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在另一成员方境内接受服务;商业存在(mercialP resence),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到另一成员方境内建立经营企业或专业机构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Movemento fP ersonnel),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个人到另一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 国际服务贸易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式,其特点鲜明:第一,服务贸易是一种无形贸易,具有不可触摸性、不可储存性和不易运输性,因而导致服务出口方式多样化;第二,服务贸易的生产与消费往往同时发生,所以服务的生产和出口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服务的进口和消费过程;第三,服务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智力,如专利、版权、法律和会计等,且贸易过程中通常不涉及服务所有权的转让,仅与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有关;第四,服务贸易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都与资本、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密切相关;第五,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一般只在各国的国际收支表中显示,而在各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没有显示;第六;对服务贸易的监控不能通过海关监督和征收海关关税的方式进行,而只能通过国家立法和制定行政法规来达到目的。 (二)、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入世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在履行我国对WTO有关金融、通讯、旅游、教育和咨询等方面的各项承诺的过程中,我国服务贸易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各种制约因素的限制,整体竞争力较弱。 (1)、发展速度快,但整体水平低下 (2)、发展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我国服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从服务贸易进口看,已形成了以金融业、零售商业、旅游业民用航空运输业、房地产业、租赁业等为主的服务行业;从服务贸易的出口上看,已形成了以国际旅游业、国际金融业与保险业、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国际运输业为主的行业。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结构很不合理,我国目前仅能提供40多种服务,其中大部分是传统的消费性服务,如旅游业、商业、餐饮业等,生产性服务很不发达,许多种类的服务尚难以提供,特别是一些资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尚属空白。我国服务贸易收支中规模最大的三个项目仍然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居主导地位,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所占比重十分低,以至于人们习惯于把服务业就业视作解决企业富余人员的渠道,其实这是我国服务业行业水平低给人们造成的误解。 (3)、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尊敬的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汇报的题目是“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化改革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努力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总体判断,中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按照中央总体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努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 一、对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判断分析 本轮金融危机是西方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属于系统性危机,具有明显长周期特征。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虽已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主要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内生的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结构失衡、债务危机、财政赤字等问题频出。主要发达国家非但没有认真反思其政策失误,反而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归结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其结果导致了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合作动力不足,从而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牢固,复苏进程仍面临多重矛盾,致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

(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基本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增强。20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经济的份额比2009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欧盟下降了2.4个百分点,而“金砖五国”则上升了2.3个百分点,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达到18.3%,新兴经济体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趋势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需要强调的是,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短期内仍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表一 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GDP份额比例表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有所放缓 贸易投资增长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1985-2005年间,国际贸易出口额从2万亿美元激增到10万亿美元。金融危机使全球的贸易投资受到重创,国际贸易急剧萎缩,跨国资本流动骤减。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12.2%,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从2008年的15.8万亿美元降至12.2万亿美元。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锐减39%,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2010 年虽然有所上升,但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幅将从2010年的12.5%降至7%。在过去的10年里,

浅析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摘要:本文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对中国之后的服务贸易发展给出可行的建议,提出从教育改革、法律完善、政策鼓励等几个方面着手,加快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现状;问题;建议 一、中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状况 自2001年入世以来,在技术、知识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之下,中国服务行业发展呈现出新的走向,主要表现为:服务业在经济交易中渐渐占有主导地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全年GDP达到了74.4万亿元,比去年增长了6.7%。第三产业增加额在GDP中的比例远远领先于第二产业,达到46%,说明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标志着全国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D型站上了新平台。由于第三产业可以解决更多就业人口,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更小,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优化中国未来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也正在酝酿一个趋势:中国的消费提升速度在将来会上升,政府公共服务将逐步完善,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型社会又能进一步刺激消费,升高消费对GDP的拉动程度,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

从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来看,中国2002年的总额为855亿美元,到2015年总额增长到7130亿美元,这十年间增长额为6275亿美元,增长率为740%。就服务贸易出口额而言,2002年中国出口额为394亿美元,2015年出口额为2881.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9.2%。对服务贸易进口额而言,2002 年中国进口额为461亿美元,2015年进口额为4248.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8.77%,高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 另外,自2002年到2015年这十三年之间,除2009年外,中国服务贸易基本上都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同2008年相比,降低了5.8%。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下降12.2%,服务贸易进口额则几乎停滞不前,仅仅增加了1亿美元。这主要是受世界经济大环境的作用,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服务贸易产生了不小的冲击。金融危机导致世界各国陷入了经济衰退阶段,各国的服务贸易需求减少,对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形成抑制作用,进而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国内需求减少,对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口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才呈现出中国服务贸易不增反减的现象。再看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又回到了持续增长的快速列车上,服务贸易总体增长26.4%。那么,这又是为何呢 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利用宏观经济调控,使用了政府这一只“有形的手”,实施了以扩大内需为核心的经济刺

简析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演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简析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演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摘要: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脱离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而孤立的求得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能够掌握世界所有的技术。各国通过对外贸易,取得了所需要的资源、市场和各国人民在长期创造的技术、积累的经验以及它的全部成就,加速了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两段截然不同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2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到1%;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巨大变化,2008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5617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到近9%,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贸易大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贸易政策的制定和经济的增长息息相关。 关键词:对外贸易政策;经济增长;改革开放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foreign trade policy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Abstract:Today's world, no country can be completely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world economy. Isolated countr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btained. Because no country has developed all the resources its needed for economic. Able to master all the technical world. States through foreign trade, to obtain the required resources, markets and people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long term creation of technology,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of all and acceler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ina's foreign trade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two distinct. Before the reform, foreign trade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20.6 billion, the world number 32, representing the proportion of total world trade less than 1%. After the reforms, China's foreign trade witnessed tremendous changes, in 2008, foreign trade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reached 2.5617 trillion U.S. dollars, the world number three, the proportion of the world's total trade rose to nearly 9%. Keywords:Foreign Trade Policy; Economic growth; Reform and opening u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