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冀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冀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冀教版

第18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的形成等史实;分析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了解曹操、诸葛亮的有关事迹。过程与方法:通过战役胜败原因得分析,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和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趋势;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学重点:

三国鼎立局面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只是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同学们有谁知道这首词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是啊!“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英雄人物”,一部《三国》,既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又让曹操的“奸”、诸葛亮的“神”、关羽的“仪”根植于百姓心中。但文学终究不是历史,请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东汉末年,拨开岁月的尘埃,还原历史的真面目吧!

板书课题:18 三国鼎立

师: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始皇“六王毕四海一”顺应了民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今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军阀互相混战,谁能脱颖

而出成为一方霸主?

(让学生阅读“官渡之战”一节〔从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五个方面分析战争〕)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师:一场“官渡之战”让曹操名扬天下,只有3万兵力的曹操为什么能打败拥兵10万的袁绍?

讨论归纳:袁绍虽人多势众,但他为人刚愎自用,治军不严,而且心胸狭隘,遇事优柔寡断,军队战斗力不强;而袁绍的短处恰恰是曹操的长处,他重用人才,且治军严明。

师:胜利后的曹操在班师回朝途中,意气风发挥笔写下了《龟虽寿》。(让学生齐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充分感受诗人气吞山河的豪迈气势。)师:“官渡之战”曹军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那么曹操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

讨论归纳: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用人上:“唯才是举”,重用人才;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师:曹操的雄才伟略、宏伟气魄令人叹服。正如他在《观沧海》中所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师:统一北方时曹操已年过50了,他的壮心是什么呢?顺利实现了吗?其间发生了什么大事?

(让学生仔细阅读“赤壁之战”一节,标出重点。)

赤壁之战

(请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的赤壁之战)

链接: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故事

1、草船借箭

2、苦肉计

3、诸葛借东风

4、.舌战群儒

5、.蒋干盗书.

师:想一想孙刘联军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讨论归纳:1、孙权基业稳固,占有地利;天时

2、刘备礼贤下士,颇得人心;地利

3、孙刘联合,战术得当;人和

4、曹操骄傲轻敌,曹军存在致命弱点

小结: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再也无力南下;刘备乘机占据荆州大部取得立足之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二、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的形成一览表:

师:记得西汉初年,大臣陆贾曾对汉高祖刘邦说:过去我们是骑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骑在马上治天下。那么,魏、蜀、吴三国是如何治理江山社稷的?

(2)三国的治理

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

小结:三分天下的政治局势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结果,也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经阶段。分裂的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演绎着自己多彩的人生,谱写着壮丽的历史诗篇。

初一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马钧和翻车,诸葛亮治措施;卫温。 2、思想教育:(1)曹操、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2)马钧制成的翻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3)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州,这一史实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少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能够基本统一北方的原因。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课前提示并交待: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自东汉后,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提问:“东汉未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由于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与此同时,在北方,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不少的军事割据政权,各自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混战局面。(出示图片《东汉未年军阀割据形势》)。 在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军阀是袁绍和曹操。他们为争夺天下,决战于官渡。 一、官渡之战(200年曹操——袁绍) (请学生阅读132页小字,分析曹、袁的力量对比) 袁绍:地广兵多粮足,出兵10万,轻视曹操,傲漫。 曹操:只有3—4万兵力,但他能谋善断,肯于采纳部下的建议,重视敌情。 提问:官渡之战中有一个关键人物是谁?为什么? (答:许攸降曹献策),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火烧鸟巢成功,10万袁军大乱,曹操大败袁军。袁绍从此一蹶不振,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从此,北方军阀中再没有曹操的对手。所以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提问:想一想,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 (要求答出:(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2)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131页的黑体字。(生读)这首诗抒发了他的雄心大志,曹操的雄心大志是什么?(生答:统一全国)。这时江南的局势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生答:占有长江下游江南一带的孙权,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的刘备,虽然还没有地盘,但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的辅佐,力量也在不断壮大。) 曹操自持兵力强大,率20万大军南下。请问这时南方孙权、刘备采取了什么措施呢?(生阅读课文后答:孙、刘联合抗曹) 二、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周瑜、诸葛亮的孙、刘联军)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当时双方力量对比怎样?(生答:曹军20万,孙刘联军不到5万人)处于劣势的周瑜、诸葛亮定出什么计策战胜曹操的?(学生回答,教师强调“火攻”并生动讲述火烧赤壁)结果曹操以多败少,仓惶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 请同学们想一想: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以多败少呢?(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原因有三:1、曹军不习水战。2、曹军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战术合乎天时地利。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三、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打出投影片《三国建国年表》交待清楚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魏、蜀、吴三国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结合《三国鼎立图》讲清各自的位置,并强调记忆)。 四、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 (强调屯田效果,请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经过屯田,兴修水利后,出现的景象。) 曹魏政府注意水利灌溉,发明家马钧制造了能连续提水的翻车,效率很高(出示投影《翻车》,简要介绍其原理及作用)经过几年努力,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诸葛亮治蜀 (出示投影片《诸葛亮》画像,请学生读有关文字,然后提出问题)诸葛亮治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生答:奖励农耕,重视水利;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等) 3、孙吴开发江南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条件:(1)避战乱南迁的北方农民带去了先进的农具,农业生产技术及提供大批劳动力;(2)江南人民特别是与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共同劳动的成果。(3)江南气候自然条件适合农业生产。)吴国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1)制瓷业;(2)造船业发达。据说孙吴的船队到过100多个小国和地区,其中有一次重大的航行,是孙权派哪位大将率万人船队到过了当时的什么地方?(生答:夷洲),这一事件证明了什么?(台湾与大陆早就建立了联系,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 小结: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 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作业:课后1—3题。

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教师寄语: 课题第18课时三国鼎立课型新授课授课人审核 学习目标1、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2、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3、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学习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学习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导学过程预 习 自 测 1、官渡之战:发生时间是年,是在末年,地点在,今 省中牟。作战双方是军和军,这次战役的特点是,影响是:为曹操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发生时间是年,(末年)地点在,今嘉鱼, 作战双方是军和军,这次战役的特点也是,影响是: 为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顾茅庐说的是和的事情。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夸奖的。 4、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时间是年,三国时期,蜀国的丝织业兴旺, 行销三国,吴国的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的船队曾到达(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课 堂 交 流 与 探 究 一、官渡之战 1、学生阅读,了解官渡之战的基本情况,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特点、影 响 2、思考曹操为什么能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政治 经济 用人 二、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了解赤壁之战的基本情况,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特点、影 响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国名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 魏 蜀(汉) 吴 1、 将表中内容设计成一个示意图: 2、如何评价三国鼎立

导学过程课 堂 反 馈 练 习 与 巩 固 1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①招贤纳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010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年度考古学论坛,“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被列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关注。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3观察下图,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刘备 C.孝文帝 D.曹丕 4.2009年12月28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发掘一座东汉大墓,经考证,确定为曹操高陵。 下列事情中,曹操所做的是() A.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建立魏国 5.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操军不习水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09年12月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发现曹操陵墓。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有()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7.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A.200年 B.208 C.220年D.222年 9.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 A.刘备B.袁绍C.孙权D.刘禅 学后反思

人教版七上《第18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

人教版七上《第18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 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 [教材版本]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 [课标要求]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缘故、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缘故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缘故。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缘故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辨论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然而,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专门是符合实际情形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认识到评判历史人物时,要紧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进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缘故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情分析] 1. 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通俗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要紧故情况节都专门熟悉,专门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评判。 2. 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已显著地进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进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设计理念]

鉴于对《标准》的明白得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情形想像、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把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材分析] 1.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繁重的灾难,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进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进展奠定了基础。 2. 教材差不多上落实了《标准》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争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截了当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同意和明白得。 3. 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宽敞的活动空间。 [教材处理] 1. 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常所熟悉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判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要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摸索和争辩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进展规律。 2.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截了当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缘故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关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预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进步,为以后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更让同学们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趋势。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适时地引导学生们说:正如歌词里唱到的世事成败转头空,三国时期多少英雄豪杰都已付诸谈笑中,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1、首先,检查一下提前下发的学案上的需要学生们预习的内容。 2、讲解第一目的内容:官渡之战: 过渡语:一说到三国就得从东汉末年说起,汉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混战不得不提到我国北方的两个军阀:袁绍和曹操,同时出示PPT三国时的地图:袁绍和曹操各自的实力范围,简单地介绍和评价一下曹操。然后,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寻找PPT出示的问题: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然后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这些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随后让学生观看一段简短的视频来直观形象地感受官渡之战,通过观看的视频方式,创设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讨论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

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2018-2019年度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历史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第18课三国鼎立 班级:姓名: 往史回首: 扬帆起航: 一、航行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 三国经济概况; 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官渡之战VS 赤壁之战

三国的建立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 三、同舟共济:(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你能解释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吗? 2、评一评,你心目中的曹操和诸葛亮是怎样的历史人物?

精讲点拨: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2、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3、三国时期,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四、牛刀小试(我达标我快乐) (一)选择题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A.211年 B.222年 C. 220年 D. 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 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A.台湾 B.海南岛C西藏 D. 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初中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三国鼎立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ree Kingdom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三国鼎立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学科 历史 设计教师 教授内容 第18课三国鼎立 时间预设 1课时问题预设: 1比较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实力,分析战争中曹胜袁败的因。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称赞的是谁?说出一个有关他的成语。 3、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 4、读教材105页图,填出魏蜀吴的地理位置,总结三国是怎样形成的。 5、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共同结果是什么?并分析导致

这一共同结果的原因。 学习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结果;熟记三国形成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知道三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2、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条件。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3、学习周瑜、诸葛亮灵活机动的作战策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知识结构:一、官渡之战:2XX年,袁绍vs曹操,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二、赤壁之战:2XX年,曹操vs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魏220年称帝洛阳曹丕;汉221年称帝成都刘备;吴222年称王建业孙权四、三国经济的发展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展示内容:三国鼎立背景: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破坏。末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末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形成:魏:年称帝,定都,三国开始。蜀:年称帝,定都。吴:年称帝,定都。经济发展:魏:蜀:吴:巩固达标:1、东汉末年,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黄河中下游的()a 曹操和袁绍 b 刘备和孙权 c 曹操和刘备 d 孙权和袁绍2、曹操以少胜多,为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8课三国鼎立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有()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孙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 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A消灭袁绍的势力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C南下统一全国D废掉汉献帝 3.右图中的故事发生在() A官渡之战前 B赤壁之战前 C蜀汉政权建立后 D西晋建立时 4.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5.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 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A曹操B诸葛亮C周瑜D孙权 6.三国时期,夷洲是指() A吴国B台湾C海南岛D辽东半岛 二、填空题 1.年,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官渡。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草船借箭、火烧连营”这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出自赤壁之战中,这次战役发生在年,交战的双方是和联军。结果是曹操战败,奠定了的基础。 3.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知识空间 思维发散点拨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本课的重要内容。建议同学们根据以下提示分析作战双方胜负原因。①分析双方的有点和弱点,包括军事实力,采取的措施,用人的态度等。②分析其战略战术,这往往也是战役取胜的关键。想一想,还有其他原因吗? 2.历史歌诀:历史课内容丰富,为了便于记忆,老师在本单元编写了一些歌诀。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更希望你能再次基础上加以补充和修改,以帮助你学习历史知识。三国纷争魏蜀吴,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第18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2、理解三国鼎立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过渡;;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地分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我自信,我学习,我思考,我快乐!) 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 (2)在阅读课文时,要边阅读边勾画,对重点知识作出重要标记; (3)规范书写,认真完成; (4)力争把自主学习部分全部掌握。 一、官渡之战: 1、背景:(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曹操占据带,实力不断增强;袁绍盘踞一带,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 2、经过:________年,_________率十万大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_______。曹军只有三四万人,___________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大败___________。 3、意义: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_____________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基本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年,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___________,请来了有才能的___________辅佐。割据江东__________,统治比较稳固。 2、经过:经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说服,孙权同意联合抗曹,双方组成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____________一带和曹军对峙。___________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3、意义:赤壁之战奠定了_____________局面的形成。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背景:赤壁之战后,__________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_____________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__________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年,曹操的儿子_________废掉汉献帝的,自称皇帝,国号_______,定都_________;221年,_________在_________称帝,史称______________;222年,________称王,国号_________,后定都___________,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

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教学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

七年级历史18课 三国鼎立 学案

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结果、历史作用; 熟记三国形成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知道三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2、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条件。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 3、学习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看他是否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二、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学习难点:三国形成的原因和经济发展的情况 三、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一下学生有关《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人物?大家知道三国鼎立的由来吗?这一阶段发生了哪些战役? 四、基础自主探究: 1、官渡之战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出现势力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_____和______。 时间:______年,交战双方是______和_____,交战地点,交战结果_____ 。影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赤壁之战 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南方长江中下游出现实力比较大的两个集团与之对峙: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______,辅佐他的是_______;一个是割据江东的___ ,统治比较稳固。 时间:____ 年,交战双方是_____和_____交战地点是__,交战结果是___ 。影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_________,孙权在__________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占领_______________ _。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4、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修建了许多; 蜀国:丝织业兴旺,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加强了和地区的联系。 五、小组讨论: 1、课本P103页动脑筋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2、课本P105页动脑筋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3、结合以上两题想一想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考虑) 六、教师寄语: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七、达标测试:(请同学们认真做下面的问题,以检测本课的学习是否取得了成功)

初中关于历史上三国鼎立教案大全合集

初中关于历史上三国鼎立教案大全 合集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喜欢,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发文大全一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课内容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大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教材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这一历史事件时空跨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国鼎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皇权衰微,黄巾起义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等情况,这些知识正是三国鼎立形成的背景之一。同时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背景、形成过程及其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以及相关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等。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____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 况; 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 两次战争中都有一个共同人物,你能找出来吗?他在两次战争中得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 在戏剧舞台上,曹操一般以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我们 来认识下历史上真正的曹操 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 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192年(初平三年),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

部、河南东部),打败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196年(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昌布等割据势力。200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以后,逐步统一黄河流域。208年(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败。216年封魏玉。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写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今尚存有乐府诗二十余篇。他用诗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统一全国的抱负,对当时军阀割据混战,加以揭露批判,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了《龟虽寿》一诗。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传说中的神龟,可以活3000年,但终有死亡的一天;能够腾云驾雾的蛇,也免不了化为尘土。伏在马棚里的老骥,志在千里;年迈的战士,壮志不减当年)。表现出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子曹丕称帝后,被追尊为武帝。 课堂小结 ①一种局面: ②两大战役: ③三分天下: ④四个人物: ⑤五个时间: 达标检测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A.211年 B.222年 C. 220年 D. 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 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A.台湾 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 A.江苏省境内 B.湖北省境内 C. 江西省境内 D.安徽省境内 课后拓展 自己动手设计一个表格,统计我们学过去的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内容包括战役名称,时间,战争双方,结果,意义。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与反思说课讲解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与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深河中学陈继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各自的作用,三国鼎立的形成。 2、能力目标:分析、归纳——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按要求阅读课文,完成学案预习内容,解决问题、发现问题 2、复习提问,通过东汉时期的华佗导出曹操,引入本课 3、讲授、复述、阅读、讨论、归纳,解决学案相关问题和学生心目中的问题。 4、正确识读“三国鼎立示意图” 5、视情况应用多媒体课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曹操胜于官渡败于赤壁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 2、引导学生将文艺作品中虚构、夸张的情节与历史的真实性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区 别文艺与史实能力。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案等。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六、【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材料:“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 (1)、这是谁的言论?(2)、他的著作是什么?(3)、该书的史学和文学的成就是什么? 2、列举回答秦汉时期的科技与医学成就。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点评) (二)导入新课 教师:据史书记载,华佗于208年被曹操杀害。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让我们在本课中寻找答案。 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 (三)学习新课 活动:一位学生根据预习和日常生活中的了解,对曹操进行简要介绍,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曹操的名言和后人对曹操评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白脸奸臣、乱世枭雄” 总结:结合P102课前导言,教师对东汉末年的形势和曹操的为人做简单总结,指出曹操势力的不断发展得益于两个做法:“挟天子以令诸侯”和“招募流 亡农民垦荒”。 过渡:曹操势力的发展引起了袁绍的不满,双方最终爆发了一场战斗,史称官渡之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