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十二讲书评

魏晋南北朝十二讲书评
魏晋南北朝十二讲书评

《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书评

本书作者为周一良先生,其学贯中西在中国史、日本史、亚洲史、敦煌学及中外关系史诸领域均有很高造诣,尤其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用功颇深。《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为周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方面文章的选集,按照时序与专题结合的原则进行编排。本书共分为十二章节,其包括我和魏晋南北朝史(代前言),第一讲论诸葛亮附:白羽扇,第二讲魏晋兵制上的一个问题,第三讲乞活考——西晋东晋间流民史之一页,第四讲两晋南朝的清议。第五讲《世说新语》和作者刘义庆身世的考察附:刘义庆传之“世路艰难”与“不复跨马”。第六讲《南齐书·丘灵鞠传》试释兼论南朝文武官位及清浊。第七讲论梁武帝及其时代附:萧衍以及东晋南北朝人小字,第八讲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第九讲从北魏几郡的户口变化看三长制的作用,第十讲论字文周之种族,第十一讲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附一:魏晋南北朝史学著作的几个问题附二:魏晋南北朝史学与王朝禅代。第十二讲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零拾 1.曹操遗物 2.鲑 3.晚有子 4.乐舞杂伎 5.珠襦玉匣及其他附录一学术自述。附录二怎样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出版后记。

周一良先生,于1930年入北平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科,1931年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1932年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1935年毕业后入燕京大学研究院肄业一年。1936~1937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助理员。1939年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入远东语文系,主修日本语言文学,并学梵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兼在哈佛大学陆军特别训练班教

日语。1944年获博士学位。1944~1946年任哈佛大学日语教员。1946~1947年回国任燕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47~1949年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49~1952年转任历史系教授,并曾兼系主任。1952年以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亚洲史(后改亚非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主任。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人类科学文化史》第三卷编委会编委、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日本史学会名誉会长。

周一良先生通晓数种外语,甚笃汉学,学贯中西。30、40年代在魏晋南北朝史领域用功颇深,50年代以后由于任务多歧,研究涉及诸多方面,70年代末以后重理旧业,为推进和深入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论著已结集者有《魏晋南北朝史论集》(1963)及《魏晋南北朝史札记》(1985)。《论集》包括关于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民族、典制、史学等方面问题的论述,《札记》则重在诠释史料。两书皆立论严谨,富于创见,往往从对具体问题的精当考辨中揭示出重要的历史问题,并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推重,如《乞活考》等文每为有关论著所援引。而在199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重新印刷出版了周一良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大名家名著文丛),该书按时间顺序分为上下两编,汇集了他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所发表过的大部分论文。

周一良先生在40年代就留意于中国佛教史及敦煌文献。其博士论文《唐代印度来华密宗三僧考》(英文)在欧美佛教史学界颇受重视。

还探讨了《牟子理惑论》的著作时代,提出独到之见,研究并讲授佛典翻译文学。敦煌研究方面,参加了关于变文俗讲的讨论,考订了若干写本文献和敦煌文学作品中词语,并曾协助《敦煌变文集》的编校工作。又研究敦煌写本书仪,撰写关于书仪的分类、源流及其对日本的影响等论文。

学习和研究某一时期的历史,首先要弄清楚时期地理人物,时间,就是应该知道并且尽可能记住,这一时期中有哪些主要年代。地理,是指历史人物所活动的地理舞台,亦即空间方面。人物,是指活跃在当时历史舞台上的是那些民族。而在这历史框架之外,还有类似骨骼的成分,这就是政治,竞技,军事,社会这些方面的典章制度问题。政治制度是封建帝王赖与统治和实行剥削的主要制度,体现在封建政权的官制和法制上。而经济和军事制度则保证的是封建帝王的统治。而在我研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社会门阀制度由形成到极盛发展的时期,世族大家与寒门矛盾不断。而研究南北朝史,门阀制度与士庶关系是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很多问题的关键之一。士庶区别于两者内部的阶层,处于人身依附关系的各色人等,们发制度的起源,发展,南北士族的异同,门阀与皇权的关系等等,都是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因素错综复杂,而其延续时间,总共将近400年,其时期之长没仅次于绵延四百余年的两汉,比起唐,宋,明,清等时期都更为长远。单从这一点看,魏晋南

北朝也是古代史中应当重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是门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门阀制度的萌芽,始于东汉时期,政治上,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经济上,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门阀制度,其形成于曹魏、西晋,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而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

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这一时期士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而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上述三种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

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

族地主乘机以军供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后经候景之乱、隋灭陈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产生于魏,盛行于晋的门阀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终消亡。

参考书目:《魏晋南北朝史札记》、《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

参考论文:《乞活考》、《论梁武帝及其时代》

《品味四讲》读后感_心得体会

《品味四讲》读后感 保罗·福塞尔的《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是本好书,这个大概是不会有什么争议的,不管是读过或没听说过它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同意书中的两个重要观点: 1.经济能力决定品味 2.每个人都不想扮演自己 也正因为此,在品味方面,我们总能看到底层试图装扮为中层,中层试图装扮为上层,上层则试图装扮成平民阶层的奇怪现象。可事实上,“品味”也好,“格调”也罢,伪装不仅行不通,甚至很多时候是病态且好笑的。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让自己不再迷恋这一滩镜花水月?有没有一种可能,让自己懂得珍惜自己的所有就是美好呢? 答案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像其它的“可能”一样,这一种“可能”,亦需要人去创造,比如,从阅读开始。 正好前段时间听了程培才老师的讲座,里面有一段视频是蒋勋谈美的觉醒,讲得特别好。于是上网搜了蒋勋的文章,看了《美是一种信仰,忙是心灵死亡》这篇文章,被蒋勋“生活美学”的理念吸引,如获至宝。开始看蒋勋的文章,一发不可收拾。 在当当买了蒋勋的《品味四讲》,《生活十讲》,《孤独六讲》。封面很淡雅,我也很喜欢。我小心翼翼的打开封面,排版也是很简朴的风格。这套书我如获珍宝,留着慢慢地看,即使每天只看一页,也会让自己浮躁得心平静下来。

和其它正襟危坐谈品味的书不同,蒋勋先生的《品味四讲》与其说是深刻的学术著作,不如说是让人感觉亲切的炉边谈话(事实上,这本书也的确是蒋勋先生电台节目中谈生活美学部分的合集)。 在《品味四讲》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关于品味的大道理,亦不会有用来证明这些大道理的公式或图表,有的,只是蒋勋先生用文字给我们营造的一个空间——一个每每阅读起这本书,就可以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品味”不再是匆忙去观赏或拍照的艺术集会,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眼睛、耳朵,甚至是通过自己做的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的美妙滋味。 在这个空间里,那个过去一板一眼讲《红楼梦》,讲唐诗、宋词的蒋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他希望通过此书,鼓励大家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又或者,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在家的温馨中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在这个空间里,蒋勋始终认为,离开“食、衣、住、行”这些平凡又琐碎的细节,生活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重心与中心。美,或许不在剧院,不在音乐厅,不在画廊;美,就在我们生活中。 这空间里的真理,像极了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 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完整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丰富的安静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这十二封信首先是写给我们的,写给现世的青年。也给前世的先辈,后世的小辈。我向来不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我的为人处世,相应的,也不轻易遵循别人的原则来影响我对待周遭一切的态度。说我顽固也好,执拗也罢,我在信中反复游离,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被人牵制和引导的局促,是意识到迷途知返而方向全无的纠结,是想要改变而难以改变的无奈。让我陷入一场既想有所突破而又无药可救的自我否定之中,别无选择。写下它们之前,我心情沉重,不知为何,情不由衷。这种不安加剧了我的浮躁,我急需寻找能让自己沉得住气,静得下心的某些情愫,来让我安稳,让我安静。十二封信,也带给这个甚嚣尘上的世界一些关于回归安宁的启迪。 书海里的安顿 倘若一个慵懒的午后,斑驳的树影摇曳着零星的温暖的阳光,一炉沉香屑袅袅燃起的时候,那一杯热气腾腾的茗茶便开始引你进入浩浩茫茫的书海,灵魂停歇之处,与古人神交,与今人同游,自是怡然。 总觉得孟实先生似那身披长袍,脑续长辫的满清遗老,站在疮痍满目的金銮殿堂给后世的青年娓娓道来那些沧桑过际辉煌不再的神明历史,无限的怅惘,无穷的忧患,还掺杂着无边的期冀,

无尽的希望。我总在想,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标志:第一封信未必是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但放在开头,决定是有其存在的理由。朱先生是文人,是学者,不光是在冠以这样的身份和名义之下才有此之举,教育问题的根本从来都被国人摆在固定的高度奉如神明,谈读书,这是一个必经的切入点,也是现今阶段攻克诸多教育流弊的准难点。当然,也是教育问题附属之下永不过时的话题。在此,就勿需赘言。 先生在信中侧重谈及读书兴趣的培养,选择性读书的问题,并推荐了很多书目以供参阅。其实,之前有写过一点关于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大概是从林语堂先生的文章里得到的一点启发,在这里有触类旁通的妙处。所以,同而不论,便来说说我一点新的看法。 我并不特别关注读书的精深的内在价值和显性的外在效用,我比较在意的是读书于人身心的调和。为什么有那么多乐意沉溺书中不愿自拔的人?我记得贾平凹先生说过,好读书就得受穷,好读书还得伤身,好读书没当官的好命。好读书不是好丈夫,好读书没有好人缘,读书人性古钻。照此看来,读书真是烂事一桩,读书人真是衰人一个。但是,我就看中一点,读书,调和身心。这不是虚夸,例证之多如牛毛,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在党的,野党的,未亲闻,也耳闻。奔着读书而去的,为着读书而来的,生息不止。 读书真真是好,在这个世界里,你任意驰骋,随意想象,恣

《写给语文老师的书》读后感小学作文

《写给语文老师的书》读后感小学作文 《写给语文老师的书》读后感小学作文 读,我不仅感动,而且深受启发,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语文教育的意义。正如作者所说:“让语文教育回归家常,如衣、食、住、行之所需—简单且实用的听、说、读、写。”语文教育生活化,正是本书魅力所在。全书共四辑,内容极为丰富,每辑的名字“行走”“结果”“裁缝”“调味”读来倍感亲切,极富生活化,其实生活中处处可教,语文教育就是生活。 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语文教育,我认为非常独到。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语文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成枯糙乏味的和空洞无物的;而语文结合了生活,就有丰富的内容,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生活处处充满了语文,本文教育问题的浅见到阅读策略的观摩。作文方法的探讨,再到目前最受年轻人喜爱的文章题材(简讯及讲稿)举证、略述,都体现出作者对当时语文教育的关切与反思。 作者对教育问题的.见识,体现了她独有的敏锐的观察力。她让我们了解到语文教育不再是一般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自我生发的思想体系构建,体现了作者对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作者在书中强调,语文教育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关注学生的健康,特别是学生的心灵空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点也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最大特点是谈到阅读和写作教学时,结合了很多有价值的名人名篇及学生力作进行分析,如结合蒋勤先生的《孤独六讲》来阅读一本书的策略,结合国北教大语文和创作系的柯思琪同学的《深情》来谈扩写的技法等等。作者对材料的驾驭非常的熟练,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自己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看法。书中遣词造句自然不着痕迹,语言精练生动,如行云流水,富有诗情画意。()《写给语文老师的书》是以语文教学内容为抓手,紧紧围绕师生的切身需求,以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具体教学内容的变化及变化的理论依据,并且以实例分析如何更好的设计和实施语文教学活动,更好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构建自己的语文素养。在丰富的理论导构下,呈现丰富的教例,以此搭建起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困惑,鼓舞教学热情和创作热情的平台。 所以,这不仅仅是一本审视语文教学的书,还是一不部关于文学观、文化观,生活关并集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对于我及所有语文教学工作者有着密切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给青年的12封信

作为读者的一个朋友,以友好而又富有劝诫的笔触娓娓写来,以宽广的胸襟包容一切, 深远地作出指导,这是朱光潜先生以孟实的署名给青年的一种思想引领,从不同的方面感悟 人生,让青年更好地规划未来。虽然朱光潜先生好像与我们这些追逐时尚的年轻人很是遥远, 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的许多看法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这些信里折射出了一代美学大师对青 年的关怀,以及那丰富的涵养。  朱光潜用独特的方式与视角对生活与现实做出了种种发人深省的回答。为那个时代的青 年们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考方式,也为我们现代读者的思维中注入了一股新的清泉。他以“谈” 的方式一步一步的让我们体会到在现实中、在生活中,应有的态度与处事的方式。  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潜先生首先给我们谈到读书。读书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只是看你读到如何的水平罢了。往往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或是听从父母的安排,或是出 于一种社会习惯,或是为了以后的名誉……这种种的动机没有一个是发自内心的“想读” ,所以这样的“读书”难免会感到枯燥、迷茫、无趣、乏味。然而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中提 到“读书最重要的是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对读书产生热情,在读书的过程中才会有思维的 灵感。这样的一种读书态度自会让我们爱上读书,这样的读书态度让我们不仅是在读书,而是在学习,从书中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与技巧。朱光潜先生用他略带风趣的语言给我们诠 释了一种单纯的读书方式,让我们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  谈完读书,朱光潜先生又给我们解答了关于内心情绪的一些问题。那就是“谈动”与“谈静”。首先,谈动为我们解决了如何排解烦恼的问题,朱先生说“烦恼来自抑郁,而郁在于 泄,泄在于动”,排解烦恼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动”,而何为“动”,“动”可以是打羽毛球、慢跑、游泳等运动,也可以单纯的肢体的动作。不管怎样就是不要忘记“谈谈笑笑,跑跑跳跳”。而谈到“静”,朱光潜先生又说“静主要是来自于感受,感受来自于领略”,只要我们 用心去真诚的感受、领略这个世界就会从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与世界的宁静。朱光潜先生就 是用这种浅显平淡的文字,让我们领悟到内心的情感宣泄与沉淀的方式。这实在是让我们在 平淡中感觉到了一种深刻的感动。  在每个有学生的时代不得不谈到的就是学生运动,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反日游行”,虽是爱国青年的满腔的热血,但是它确实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在此,我们看看朱光潜先生是 怎样“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的。他认为一个人若是要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有所为、 有所献。首先考虑的应该的自己的精神世界,要端正好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知识。再去考虑社会运动,我们不能单单的靠自己的满腔热血与一时的冲动,不能只注意到物质的表象,重要的是要注重精神的磨练与进步。  然而,要怎样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与磨练精神呢?为此朱光潜先生又为我们谈到了“十字街头”,十字街头是面临抉择的一个路口,它自然就可以为我们解决关于“如何”的问题。在十字的街头,大家聚在其中随波逐流,渐渐的难免会趋于流俗化。朱光潜先生认为在这种 流俗化的潮水中,我们应该打破偶像,做一个“十字街头的众多矮小之人中的大汉”,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淹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这样的见地不是每个学者或者读书人都 能感悟到的,而朱光潜先生却能用他一贯的平实、浅淡的语言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我又一次的被他平淡真诚的语言给感动得一塌糊涂。  在谈到关于人生的话题时,朱光潜先生依旧是用他独特、平淡的文字给我们谈到了“多元宇宙”,“多元宇宙”这个词语给人一种艰深、僻远的感觉。但是朱光潜先生却把它拿来与“人生”联系起来,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认知。朱光潜先生说“人生是多方面的”就如一个多 元宇宙,有它的方方面面,我们不能单纯的凭借一方面的东西去判定它的对错、美丑、善恶、信义、真伪。在不同的宇宙中有不同的判定方式与标准,因此在人生中也应随机应变,在适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9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

第9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220~581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控制了西域政权的是()。 A.前秦 B.后赵 C.前凉 D.代 【答案】A 【解析】公元370年,苻坚灭前燕,374年,夺得东晋的益州,376年,灭前凉和代,382年,控制了西域,至此,前秦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完成于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作品不包括()。 A.《后汉书》 B.《三国志》 C.《宋书》 D.《南齐书》 【答案】B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官家、私家都注重修史,其中《后汉书》为刘宋时的范晔所做;《宋书》作者是南朝梁人沈约;《南齐书》作者是南朝梁人萧子显。《三国志》是西晋的陈寿所撰。

3.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得到了迅速发展,援儒入道,在道教官方化过程中有重大贡献的北朝人物是()。 A.葛洪 B.陶弘景 C.寇谦之 D.陆静修 【答案】C 【解析】在北朝,道士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造,剔除可能被用于组织斗争的教义、仪式,增加礼度和服食修炼的内容。他还托言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等道经,并献给北魏太武帝。他得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信任和支持,道教被宣布为“国教”,地位在佛教之上。 4.户调式是西晋基本的经济和财政制度,它的内容中不包括()。 A.土断 B.占田制 C.户调制 D.品官占田荫客制 【答案】A 【解析】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后开始实行户调式,目的是为了平均分配土地,防止土地兼并,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它包括三点内容: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而土断是东晋时实行的。

5.下列我国的石窟艺术中,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的有()。 ①大足石刻②云冈石窟③龙门石窟④莫高窟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大足石刻开凿于唐末宋初;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均开凿于北魏时期,莫高窟开凿于前秦时代。 6.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前一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之处是()。 A.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向边疆扩散 B.士族庄园经济与寺庙经济占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活跃,商业发达 D.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7.有关宇文泰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胡汉杂糅的府兵制 B.依托《周礼》改革官制

孤独六讲读后感范文

孤独六讲读后感范文 孤独六讲读后感范文 孤独是一种宿命。孤独,无处不在。也许是上帝惩罚人类的一种方式。当我们拥有智慧的时候,孤独就不可避免。每个人都感受过孤独感,然而每个人面对孤独感的感受都不一样。大部分人都是逃避,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会去面对。当人们面对孤独的时候,会感到不自在,会害怕这样的感受再次到来。也许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是一种群居动物,这种天性到了21世纪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无法从我们身上消失——当一个群居性的动物独处的时候,是彷徨失措的,更甚至于会心哀致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习惯于群居的动物们上面看到。 我们会在什么时候感受到孤独?我觉得,正是我们处于群体的时候,才能感到深刻的孤独;正是我们和亲密的人相处的时候,才能感到深刻的孤独。不知道大家有没试过,当你和你的朋友们说话,但是你的朋友们并不能理解你所表达的意思,所以当你慷慨激昂的时候换来的却是一片沉静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感到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即使是身边亲密的人,也是无法完全了解我的。” 《孤独六讲》里面,对寂寞以及孤独这两种不同的感受,做出了明确的解析以及对比。孤独不等于寂寞,寂寞不等于孤独。寂寞与孤独的表现形式虽然都一样——一种离群的感觉,然而无论从心理感受,还是从人对离群的反应来看,都截然不同。寂寞,等于向外寻求回应而不能,就觉得这个世界再没能回应。孤独,等于不向外寻求回应而反观自身,向内寻求回应而圆满。 如果是一个寂寞的人,他怎么可能觉得快乐?他总是觉得没人理解自己,没人看到自己,没人关心自己,自己因没有关注似乎不曾存在,因而内心悲凉。他们悲凉的原因是因为,他忘了当这个世界没有别的人的时候,至少还有一个自己存在。如果人人都肯面对自己的孤独感,而不是选择逃避,也许这个世界很多问题就不会发生,至少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就不会出现。也许就是因为我们习惯在群体里面的生活,我们习惯了身边有人的存在,即使他与你根本上是绝缘的,但是只要有一个人在,都会令自己的感觉好受些;因此,我们还未能习惯面对自己。 孤独,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个能让我们好好面对自己的机会。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们在思考中所进行的活动,我们对某件事或是某种时刻的感受,我们是否仔细的琢磨过原因呢?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很深刻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以书信的形式专门写给中学生的。 内容概要: 一、谈读书 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于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的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的方法便用不着说。个人天资习惯不同,哪种方法收获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你自己终究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绝不给你一个方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二、谈动 文章主要讨论了用“动”来解除个人烦恼的问题。开篇先从有些人心存“烦恼”入手,写般人的厌世哲学;也谈自己有时也很烦恼。接着表明“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的观点,然后用“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解说自己观点的正确,以此证明有烦恼的人不要忘记用“动”来解除自己的悲伤情绪。三、谈静 文章是从“感受”的角度讨论人生的快乐。开篇讨论了“感受”的内涵,即感知到对象、对象引起人的心灵的反应、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等,然后讨论“领略”能够让人生更快乐的道理;接着讨论“静趣”,即“静”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趣味。最后,讨论了“静的修养不仅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的观点。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本文是在当时中国的中学生只会空喊口号而不能走入民间的情况下写的。文章开篇先介绍了叶楚伧、恽代英等人如何对待国事的问题,并列举了上海大同大学不鼓励学生参加爱国运动的章程等。然后讨论当时国人的通病,即只煽动“类我”的观点,作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作为中学生要敢于走人民间,要敢于放下架子,要敢于从自身找出个人的错误等。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化的转型特点 汉代大一统王朝及其社会文化的特点。汉末社会及文化的新因素,士人群体的分化与儒教对士人作用的松动、文学上抒情与玄思风气的初现。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汉代文化的关系,延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皇权、强权及门阀三种政治形态的复杂交替。玄学思潮的发生与持续,儒家、道家及道教、佛教等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抵抗与交融。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民间文学与政教文学向文人文学的转变,文人文学传统的正式形成。文学中人主题的突出,从政教文学向性情文学的发展。关于“文的自觉”、“人的自觉”的问题的讨论历史,鲁迅的观点、李泽厚等人的观点。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艺术自觉,文学形式的发展,王瑶的观点。文体意识的突出及文体的大发展,由形式技巧而形成文体。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演变趋势 刘师培、鲁迅等人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多变、不安定性与文学发展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平衡性。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多阶段性。魏晋型文学:以人主体精神与富有现实及历史内涵的感情世界为主要的表现对象,采用比兴言志的基本方法,文学风格相对的高古自然。南朝型文学:以人审美生活与审美客体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伦理价值的隐晦与主体精神的失落,气骨顿衰的风格现象,文学艺术美的充分强调及其得与失。 第二章建安文学 第一节建安文学繁荣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1.建安风骨与时代 建安人的精神状态与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从乱世到初步治平之世。乱世中蒿目时艰、慷慨悲哀的文学。初步治平之世,文学向华丽壮大的风格出现的。

2、从文体角度看建安文学的实绩 建安时代音乐重建与诗歌兴盛的关系,乐府新声与五言诗的兴起。赋体与赋风的变化,抒情小赋、体物的赋的兴盛。 第二节曹操与曹丕的诗文 1、曹操其人的再评价,曹操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现实感、 同时又富于理想精、人文怀抱的人。从综合的作用来看, 他是建安文学的最大贡献者。曹操的诗风与文风是他多 方面气质的表现,通脱而机智的文风,苍凉而又沉雄、 高爽的诗风。 2、曹丕的个性与文学表现上的趣味。曹丕诗歌的音乐 性。曹丕诗歌在表现女性感情世界及女性美感形象上的 成就。曹丕《典论·论文》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巨 大贡献,文气说、文章“本同末异”说。 第三节曹植的文学创造成就 造就曹植理想主义气质的早年时代及生活环境。邺下文风对曹植的溉养。曹植晚期的生命悲剧与文学精神之飞跃。超越时代,显示天才的表现力的曹植诗歌,对五言诗文人化的巨大的贡献。《洛神赋》,思美人赋系列,曹植的杰出的艺术创造。 第四节七子等人的文学 围绕曹氏父子的邺下文人集团之形成。建安文士与曹魏集团的关系。王粲的学术与文学。《登

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后感 读完《孤独六讲》,恰是一人,窗外,正“沙沙”地下着小雨,不时,一只鸟飞过。 “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作者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点明了孤独的根本。我们曾以为,孤独就是独身一人,就是那没有边际的黑暗与寂寥,真正的孤独要学会背弃,就像嵇康“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从容,魏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潇洒吧。一个人的身体可能在人山人海中纵情欢笑,可他的内心却可能毫无波澜。身体上的孤独只能叫做是空虚,而精神上的出走才是真正的孤独。相比之下,我们不禁想到现在太多的人,一回到家,开电视,打电话,玩手机,从来没有孤身一人静静思考的时候。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是的,过度的欢愉反而让人丧失精神上的灵动,没了面对孤独的勇气。我们应当面对孤独,天地间的所有必定孤独,人生于天地,亦归于天地,我们的孤独没人分享,也必须品尝一一这是我们生命的必修课。 作者将孤独分为六类: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而这些,我们又何尝没有或多或少地遇见呢? 一:情欲孤独 书中说,情欲孤独是“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太多的人赞美青春的意气风发,但我们却忽略了源于身体的活力与一种莫名的渴望,至于目的,没人知道。面对的办法?作者说:“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我曾试着做这件事,心里便莫名的十分平静,仿佛清泉流经山谷,蜂蝶飞过花丛。我们需要用面对自己的孤独方式,来清理身体的无限疲惫与无限活力。苏东坡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至于自省的途径,是“倚杖听江声”。当我们独自面对自然,或是面对自己,我们才是真正的孤独,亦是在真正地回归自然,至于现在的都市,我们只看到了处处红尘,处处喧嚣。我们迷茫地在城市中徘徊,仿佛无家的游子。至于只属于青春的情欲孤独,没了,只有无尽的狂欢。 二:语言孤独 “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就是语言孤独。 作者认为,语言往往是误会的开始。或许吧,语言需要带有一些暧昧,一些未知,才能拥有真正的美一一美,有时正如“雾里看花”,雾散尽了,反而显出悲哀的落花。 我一直都很不喜欢赴宴,我曾觉得在那么多的人,我都认识,都说中文,可我就莫名地感到陌生,仿佛我与他们是两个完全不能相容的群体。或许,这也是一种语言孤独吧!共同的语言固然清晰,固然准确,可这种准确又有多少最实在的意义?无非是让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互相了解罢了,某些时候,语言,我们大可以将其看作成一种音韵,这不是颠覆,而是根本。 我还想起“佛陀拈花,迦叶微笑”,整个过程中没有一点一点语言,却依旧充满韵味,或许,有些时候,语言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吧。语言并不是应酬的工具,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可太多的人,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件事,语言,已经没有生机,变得麻木了。 三:革命孤独 所谓革命,其实也是一种青春的仪式,只不过是始于踌躇满志而终究落寞虚无罢了。而我们,似乎也不太能够分清革命和政治的根本区别吧。 在大多数人眼中,革命是血腥的,政治是心机的,其实不然。纵观天下,敢革命者多少年,项羽青年起兵,孙权年少东吴,毛泽东则吟诗长沙。革命是一种理想,“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所说的,便是这种开拓者般的视野。 至于革命者,都会是诗人,他们的诗歌,都是用血与汗写就,拥有着贴近大地的悲凉之

《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7篇

《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7篇【篇一】 好像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也同大部分青年一样浑浑噩噩的生活着,粗陋肤浅高谈阔论,有时不知道自己在说些干些什么;或许我有目标,但又因为某些因素而未能实现。我们都觉得自己努力了,奋斗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子的,我们还差了很多,还有很多能做的更好。 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说的没错,这简直是我们青少年的通病! 我是该好好反省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 我学东西,是贪容易;在有问题时,从众心理太大;做事情时,虎头蛇尾;大多数时间,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12封信。 现在科技是进步了,但是以往那些“十年一赋,三年不窥园”的人都不见了,现在的青少年呀,都少了些耐力与激情,少了之前人们不计失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努力的勇气和决心,

少了遇事冷静从容不迫,少了生活的动力...... 而现代人更多的只是不重基础,说些不切实际的话,做些毫无意义的事。 也许我们是该想想,不脚踏实地,怎能仰望天空? 我懒散了这么些天,这么多年,早就应该觉悟,可是依旧这样过下去,呵呵,好多人不就像我一样迷迷糊糊过了一辈子吗?!好在现在还不算晚,不算晚... 我应该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乐。 我“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世俗图近利。要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索嗤笑的呆气和想象,能景仰不计成败的坚苦卓绝的努力。” 希望有些有志青年能够好好看看这本书,看看我的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人生。 【篇二】 读高中时领略过朱光潜先生著作———《谈美》,所以他一直以“美学家”的形象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如今读大学了,发现这“十二封”写给中学生的信,起初还有些许遗憾,觉得错过了最佳阅读时期。但读毕,却意识到现在的大学还不及那时的中学,尤其在思想深度方面。现在读,还不晚!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作为读者的一个朋友,以友好而又富有劝诫的笔触娓娓写来,以宽广的胸襟包容一切,深远地作出指导,这是朱光潜先生以孟实的署名给青年的一种思想引领,从不同的方面感悟人生,让青年更好地规划未来。虽然朱光潜先生好像与我们这些追逐时尚的年轻人很是遥远,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的许多看法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这些信里折射出了一代美学大师对青年的关怀,以及那丰富的涵养。 朱光潜用独特的方式与视角对生活与现实做出了种种发人深省的回答。为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考方式,也为我们现代读者的思维中注入了一股新的清泉。他以“谈”的方式一步一步的让我们体会到在现实中、在生活中,应有的态度与处事的方式。 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潜先生首先给我们谈到读书。读书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只是看你读到如何的水平罢了。往往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或是听从父母的安排,或是出于一种社会习惯,或是为了以后的名誉……这种种的动机没有一个是发自内心的“想读” ,所以这样的“读书”难免会感到枯燥、迷茫、无趣、乏味。然而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中提到“读书最重要的是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对读书产生热情,在读书的过程中才会有思维的灵感。这样的一种读书态度自会让我们爱上读书,这样的读书态度让我们不仅是在读书,而是在学习,从书中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与技巧。朱光潜先生用他略带风趣的语言给我们诠释了一种单纯的读书方式,让我们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 谈完读书,朱光潜先生又给我们解答了关于内心情绪的一些问题。那就是“谈动”与“谈静”。首先,谈动为我们解决了如何排解烦恼的问题,朱先生说“烦恼来自抑郁,而郁在于泄,泄在于动”,排解烦恼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动”,而何为“动”,“动”可以是打羽毛球、慢跑、游泳等运动,也可以单纯的肢体的动作。不管怎样就是不要忘记“谈谈笑笑,跑跑跳跳”。而谈到“静”,朱光潜先生又说“静主要是来自于感受,感受来自于领略”,只要我们用心去真诚的感受、领略这个世界就会从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与世界的宁静。朱光潜先生就是用这种浅显平淡的文字,让我们领悟到内心的情感宣泄与沉淀的方式。这实在是让我们在平淡中感觉到了一种深刻的感动。 在每个有学生的时代不得不谈到的就是学生运动,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反日游行”,虽是爱国青年的满腔的热血,但是它确实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在此,我们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的。他认为一个人若是要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有所为、有所献。首先考虑的应该的自己的精神世界,要端正好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知识。再去考虑社会运动,我们不能单单的靠自己的满腔热血与一时的冲动,不能只注意到物质的表象,重要的是要注重精神的磨练与进步。 然而,要怎样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与磨练精神呢?为此朱光潜先生又为我们谈到了“十字街头”,十字街头是面临抉择的一个路口,它自然就可以为我们解决关于“如何”的问题。在十字的街头,大家聚在其中随波逐流,渐渐的难免会趋于流俗化。朱光潜先生认为在这种流俗化的潮水中,我们应该打破偶像,做一个“十字街头的众多矮小之人中的大汉”,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淹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这样的见地不是每个学者或者读书人都能感悟到的,而朱光潜先生却能用他一贯的平实、浅淡的语言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我又一次的被他平淡真诚的语言给感动得一塌糊涂。 在谈到关于人生的话题时,朱光潜先生依旧是用他独特、平淡的文字给我们谈到了“多元宇宙”,“多元宇宙”这个词语给人一种艰深、僻远的感觉。但是朱光潜先生却把它拿来与“人生”联系起来,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认知。朱光潜先生说“人生是多方面的”就如一个多元宇宙,有它的方方面面,我们不能单纯的凭借一方面的东西去判定它的对错、美丑、善恶、信义、真伪。在不同的宇宙中有不同的判定方式与标准,因此在人生中也应随机应变,在适

《孤独六讲》读后感800字作文

《孤独六讲》读后感800字作文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孤独六讲》读后感800字作文,欢迎阅读参考。 《孤独六讲》读后感800字作文(一) 我这人有个不好的习惯——一本书我能够反反复复地读上好几年。这个学期,在"莫言热";的大潮下,我选取了蒋勋的《孤独六讲》和吴思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蒋勋写的文字总是温和的,中国式美丽的,甚至是阴柔的,或者是缓慢的。力量内敛却极有力极深沉,让阅读世界里面生活的人们无法绕开他,就如同日本作家妹尾河童在细致观察生活这个方面做到了所向披靡,蒋勋的艺术评论也是一种登峰造极了。我早早地在晓风书屋买到青花般色彩的《孤独六讲》,书本的外貌就是一团浓浓的孤独,盘踞手中化不开去。当时我对它的预期是劝导心灵干涸的人们寻找生活的好处云云,万万想不到其实这难以启齿的孤独二字竟能够坦然成为生活的方法。享受孤独也好,思索孤独也好,或曰畏惧孤独还是好,人其实不能总是太苛求,生命中该来的自然会来,如果孤独了,反而能够是新生活的一扇窗。 蓝白色相间的《孤独六讲》,我有的时候坚信它是一本哲学书,正因"这是一个愈来愈孤独的社会,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那里似乎是对人类情感关怀的提出问题环节,我们每个人都急着说话,每个人也都没把话讲完。是不是社会的发展真的应验了人常说的"表面愈华丽,内核愈空虚";呢!蒋勋对孤独的处理是有条理的,他创造了孤独美学,那里面包括: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孤独。一个人到头来还是一个人,孤独是生命存在的常态,但是主流的声音永远是在避免这个常态,相反地总是更多的讨论群众、外在的形制来造成生活的繁荣。孤独长期不被重视,逐渐边缘化,成为了生存的变态,以前张楚唱"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孤独在每个人心里是不能告诉别人的,正因孤独是软弱的,愚蠢的,不识时务的,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是个拿不到台面上的情绪。 孤独,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个能让我们好好应对自己的机会。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们在思考中所进行的活动,我们对某件事或是某种时刻的感受,我们是否仔细的琢磨过原因呢?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有的很深刻很强烈,但是如果要让我们说出原因的时候,我们大概都很难说出来,而需要去思考、探究了之后才能说得出来。其实我们都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我们以为知道自己的好恶就算是了解自己了,但是仅仅是知道自己的好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知道我们的好恶的来源。为什么我会这么想?为什么我会这样?当我们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称得上了解自我,而只有在了解自我之后,才能知道自我当中存在什么问题,自我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其实,蒋勋这本书所写的,要比我所感受的更加深刻。无论是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还是**上的孤独,都是一种孤独,但是这么多的孤独存在着,也因而造成了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儒家虽然说到慎独,然而却没有教会人应对自我的方法。记得之前去逝了的台湾圣严法师说过的,"应对它、理解它、处理它、放下它";。我们应当谨记。 《孤独六讲》读后感800字作文(二) 孤独作为一种美学,是可能的吗? 这是我翻看蒋勋新著《孤独六讲》前内心最迫切的犹疑。孤独,当下好似流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患染过。吊诡之处在于,最害怕孤独的现代人其实最孤独。很简单,现代性的一大特点即是,个体意识的明确。随之而来的既有所谓独立人格的确立,也有此前意想不到的困境,譬如说孤独。更搞笑的是,当人们意识到陷入孤独之境时,第一反应则是回避孤独,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作为一名青年,我们既要学会好动,也要学会好静,在动与静之间,选择去做最好的自己。 1、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 笔记:想到了两个字“勤”与“懒”。我们总能在勤奋之中寻找可以让自己为之去努力的趣味,却从不会在懒惰的状态下找寻到人生的意义,当然,这里的懒惰并不是慵懒的意思。 2、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 在动。 笔记:安静的时候,是思想最发散、灵感最容易来的时候,但安静也需要有一个度,安静久了,容易心生抑郁,抑郁久了,容易产生忧愁,甚至会怀疑人生的意义,产生对世界的非正常看待。而想解决郁愁,唯有让自己忙起来,做一些喜欢的有意义的事,去痛快的发泄自己。 3、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 笔记:这个世界,不会有愁苦,愁苦全源自于自己给自己的那个世界。不管你什么样的心情,这个世界依然在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转,既然这样,那又何苦自讨忧愁呢?

4、假如你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 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艺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笔记:对自己最了解的人永远是自己,只有自己知道,自己适合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最幸福;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做什么事能够让自己生活的更有意义。在“动”的前提下,做自己认为有意义可以让自己开心的事就好。 5、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 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笔记:如果把“动”比作创造力行为,那“静”就可以比作感受力行为。没有内心感受力的创造,也只是一副没有感情的空壳而已,不冷不热,呆滞着。 6、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笔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想要自己得生活越来越快活,那就一定要在生活中寻找到更多的趣味,培养出自己的兴趣所在,兴趣所达,幸福所至。 7、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于没有 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于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默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集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 2、文笔之分 3、生死主题 4、游仙主题 5、隐逸主题 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第二,。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 2、七子 3、建安风骨 4、正始风力 5、嵇阮 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 指、和;“七子”是 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 《》(“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代表作有《》。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 《》,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3首。 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和。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阮籍的代表作是《》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的先河。 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 四.简答 1、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 2、简述曹操在建安文坛上的地位和作用。

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书笔记 这个学期,在“莫言热”的大潮下,我选择了蒋勋的《孤独六讲》。这是本视点独特且略带黑色幽默的书,他从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的多角度诠释了孤独这一人类害怕却又无处不存在的事物它最深刻的涵义。让我用孤独的视角了解人性最深处的欲求,他让我了解我们现代人身上越来越缺失的东西是什么,而那些缺失的东西这个社会产生了的巨大孤独感。 蒋勋写的文字总是温和的,中国式美丽的,甚至是阴柔的,或者是缓慢的。力量内敛却极有力极深沉,让阅读世界里面生活的人们无法绕开他,就如同日本作家妹尾河童在细致观察生活这个方面做到了所向披靡,蒋勋的艺术评论也是一种登峰造极了。 当时我对它的预期是劝导心灵干涸的人们寻找生活的意义云云,万万想不到其实这难以启齿的孤独二字竟可以坦然成为生活的方法。享受孤独也好,思索孤独也好,或曰畏惧孤独还是好,人其实不能总是太苛求,生命中该来的自然会来,如果孤独了,反而可以是新生活的一扇窗。 蓝白色相间的《孤独六讲》,我有的时候相信它是一本哲学书,因为“这是一个愈来愈孤独的社会,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这里似乎是对人类情感关怀的提出问题环节,我们每个人都急着说话,每个人也都没把话讲完。是不是社会的发展真的应验了人常说的“表面愈华丽,内核愈空虚”呢!蒋勋对孤独的处理是有条理的,他创造了孤独美学,这里面包括: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暴力孤独。这其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革命孤独”这一章。 “我听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会秩序,颠覆阶级结构!但是,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废墟上喘息流泪,他彻底知道革命者最后宿命的孤独.”“革命者迷恋自己年轻时候的洁癖,而且深信不疑.”有些年轻老师或是高年级的学长,会在学生发动罢课时,带领同学坐在公园或是校园里,一起探讨罢课的原因,讨论当前的政治制度,措施,每个人都会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种自由的环境令人向往。“革命是一种激情.比亲情、爱情,比人世间任何感情都慷慨激昂.“革命是一种青春仪式.” 书中讲了许多学生游行并不是为什么重大的事,有时只是一种青春仪式。“许多革命运动的发起人都是贵族,过程也相似:先是对生活感到不满,继而在沉沦糜烂的贵族生活中感到存在的孤独,最后选择出走” 例如:托尔斯泰和“安其那”创始人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托尔斯泰出走前写给沙皇的信中那段愿意用土地财富换取土地上农奴的自由的话“我决定放弃我的爵位,我决定放弃我的土地,我决定让土地上所有的农奴恢复自由人的身份。”那是他最伟大的著作。他让我们看到革命是对自己的革命。他所要颠覆的不是外在的体制与阶级,而是颠覆内在的道德不安感。 “革命者自己营造出来的乌托邦国度,多半是现世里无法完成的梦想。总是会受世俗之人所嘲笑,因此他是孤独的。” 司马迁以《史记》对抗权力,取得了政权的人就失去了美学的位置。《史记》中,项羽,屈原,荆轲都是孤独革命者的形象。卓文君也是一个革命者,因为“真正困难的革命往往是道德的革命,礼教的革命。项羽等人都得到了美学的位置,而刘邦等成功人士却失去了美学的位置,“因为成功的人走向现世和权力,在现世和权力中,他无法再保有梦想。”

名著导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名著导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作品概述 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谁就是受信人,谁都应该读一读这十二封信。 每封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题,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作者虽随了个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沉,要从根本上做工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内容简介 (一)谈读书:谈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及读书方法。 课外读书不在于有无时间,而在于决心,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青年时培养的兴趣可以使趣味终身受益,青年时养成的读书习惯也可以坚定意志。平时有学业和工作的书籍,但是仍需要课外书籍开拓视野,培养爱好。书的量大,质又良莠不齐,有必要选择性的阅读。虽然没有说新书都不可读,但真正值得读的书不多。诗集读得再多总需要读《国风》《古诗十九首》,哲学书读得再多总需要读柏拉图的《理想国》。青年往往没有所谓必读书之定数,很多人拟书单常满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和喜爱的书,但是每位受众是不同的,抉择要靠自己。我认为初中前应多读想像类文学,高中以后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以避免中国人常有的少年老成。提两个读书的方法:1.值得阅读的书要读两遍,第一遍快读,了解全文的主旨和特色,第二遍慢读,批评衡量书的内容。2.纲要做笔记,精彩处写意见,书写加工可以帮助记忆刺激思考。 (二)谈动:强调「动」能消愁解闷,使生活愉快。 作为一个青年,颓唐沮丧很令人担心,但其实也是很难避免的。长辈常说年轻人“应该”富有朝气,你只需把这“应该”的话当耳旁风。人是属于自然的,也该顺应自然。可知愈是舒畅愈富生机,愈是闲闷愈是郁结。年轻人不如打网球,弹钢琴,种花草,就是谈笑,跑跳也可以发泄很多不快,带来很多美好。 (三)谈静:说明心静始能领略各种趣味。 接上一篇,人生真理,一半得之于活动,一半得之于感受。对于事物的意见不同,与人的感受有关。天才除了创造力,也与强烈的感受有关。可以领略趣味的人,也不至于岑寂了。内心似一个空间,倒不必逃避现实,而是维持一个清净的心,也就可以为内心留出更多品位的空间。除了培养品位,静的修养也可以让人处变不惊,或是在与人的交往中感悟更多内心世界。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谈救国与读书不可偏废。 有宣传青年务必革命的,有勒令学生不可参与运动的。主张者颇多,均为了自己的利益。话说文人相轻,立场不同者亦无不互为鄙薄得。然事之成立,没有可偏颇前行的。蔡子民说:“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是良言。“夫人必自侮之,而后人侮之”,社会运动常流于大体和空谈,我们应该自上而下的认识自己的家丑,从自己处落实处。亦要做到民间去,学生须丢开架子,勿论清高。 (五)谈十字街头:提醒青年人不要被十字街头的名利、声势、虚伪、刻薄、肤浅等所淹没。 让学术贴近现实生活是走向十字街头,让学术的力量播撒到民众中也是走向十字街头。但是另一方面,学术走出象牙之塔到了十字街头之后,往往流于俗化(vulgarized )。十字街头上握有的最大权威是习俗。守旧是习俗,趋新也是习俗,若盲从附和,不假思索,无论新旧,亦皆是荼毒。习俗对于维持社会安宁价值很大,但维持安宁不是社会的唯一目的,为了使社会翻新,习俗有时时打破的必要。我们社会需要站在十字街头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