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史的书名、著者、成书时间、体例、内容

24史的书名、著者、成书时间、体例、内容
24史的书名、著者、成书时间、体例、内容

写出24史的书名、著者、成书时间、体例、内容

A.《史记》(汉·司马迁)公元前91年成书

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B.《汉书》(汉·班固)公元83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以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

C.《后汉书》(南朝宋·范晔)公元488年成书

纪传体史书,该书记述了东汉由光武建武元年至献帝延康元年(25-220)一百九十五年间的历史,分纪、传、志三个部分。D.《三国志》(晋·陈寿)公元289年成书

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

E.《晋书》(唐·房玄龄等)公元648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F.《宋书》(南朝梁·沈约)公元488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G.《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公元514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著《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

H.《梁书》(唐·姚思廉)公元636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I.《陈书》(唐·姚思廉)公元636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陈书》共三十六卷,其中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无表志。

J.《魏书》(北齐·魏收)公元554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

K.《北齐书》(唐·李百药)公元636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後约五十馀年史实,而以记北齐历史为主。

L.《周书》(唐·令狐德棻等)公元636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历史。

M.《隋书》(唐·魏征等)公元656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隋朝一代的历史。

N.《南史》(唐·李延寿)公元659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

O.《北史》(唐·李延寿)公元659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记述北朝从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P.《旧唐书》(后晋·刘昫等)公元945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记载唐代(公元618--907年)一朝历史。Q.《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公元1060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记载唐代一朝历史,在体例上比起《旧唐书》新增了《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其中《兵志》是《新唐书》的首创。

R.《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公元974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五代十国”的历史。

S.《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公元1053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公元九○七年)至后周显德七年(公元九六○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与《旧五代史》相比,作者把“褒贬义例”放在新五代史的首要地位,并以孔子编撰春秋的“义例”,作为自己立论的原则,用“春秋笔法”对五代历史进行褒贬。

T.《宋史》(元·脱脱等)公元1345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两宋朝代的历史。

U.《辽史》(元·脱脱等)公元1344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

V.《金史》(元·脱脱等)公元1344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W.《元史》(明·宋濂等)公元1370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X.《明史》(清·张廷玉等)公元1739年成书

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近年来中国历史教材的改革

近年来中国历史教材的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陈其 …… 三、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发挥其教育功能,提高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挑战。 90年代以来,历史课程教育改革在中国进一步深入。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试验大纲)。与以往的大纲相比,试验大纲有了明显进步。比如,它提到历史学“具有认识社会和教育的功能”;对“提高国民的素质”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认清世界发展进程,进一步了解国情”。基础知识方面,它强调要学生“认识近代以来世界形成统一整体的进程,近代世界格局的变化”。能力培养上“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思想教育方面,增添了“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和养成“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等等。 但是,随着形势的迅速发展,试验大纲的局限性开始显现,表现在:历史教育的很多功能没得到充分发掘;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品格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所忽略;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照顾历史学科体系,对历史教学体系则考虑不足;知识点密度大、概念多、理论性偏强、难度偏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到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它还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在智育方面充分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0年教育部制订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大纲)。这部大纲是在1996年国家教委编订的《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基础上修订而成。根据这部大纲修订的历史教科书(试验修订本)经过几年的试验,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历次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这部大纲在许多方面都有了新进展。首先,高中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更加全面。它规定,要“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公民”。 其次,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得到拓展。除继续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和“维护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陈其余桂元 一、课时安排 依据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在初中一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共70课时。上册用一学期,有35课时。新教科书实际只编写了22课,每课教学为1课时,共需22课时。其余课时由各地、各校灵活掌握,包括4节活动课和1节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课,以及讲授乡土史教材或民族史教材、校本教材等。 二、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 新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即根据中国古代史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表现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又适合中学生特点的主题进行叙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古国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连绵不断、源远流长。自夏朝以来的王朝体系,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古代文明连续发展的轨迹,这是一种国情。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线索还缺乏了解,不易把握纵向脉络,因此,新教科书采取了以主要朝代的兴衰更替反映时序的办法,予以弥补。 本册的四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四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前后的知识,综合性的看问题,又因为侧重于文明的起源问题,其他问题可以少讲或不讲,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或社会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科体系,回避了学术界近年来讨论比较激烈、争议比较大的社会形态的划分问题,同时又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而对于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发展与衰亡、东汉的兴亡等传统教科书必讲的内容,有的用楷体字简略叙述,有的干脆不涉及。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从学术的角度看,这四个单元的题目,不一定能完全概括相应历史发展时期的所有特点,但它肯定注意到了如何适合学生的特点。以第四单元为例,魏晋南北朝还有其他一些特征,如门阀士族统治等,其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但从以前的教学情况看,像门阀士族制度一类的知识,距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所以,尽管它们重要,在初中阶段我们还是暂不涉及。

中国纪录片历史教学教材

中国纪录片历史

90年代之前 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是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的。19世纪末,外国摄影师拍摄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同时又拍摄了纪录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风貌的影片。以后在20世纪初拍摄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大出丧等新闻片。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除日本摄影师拍摄了《辛亥鳞爪录》外,中国摄影师朱连奎等也拍摄了反映武昌起义的《武汉战争》,稍后一些,又拍摄了反映二次革命的《上海战争》。1918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一些以时事和风景为内容的纪录短片:《欧战祝胜游行》、《第五次远东运动会》以及《南京名胜》、《西湖风景》等。1924年前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十分重视纪录片的拍摄。他以大元帅的名义下令有关方面给予电影摄影师黎民伟工作上的方便。黎民伟这个时期拍摄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新闻片和纪录片,并在孙中山逝世后,利用已拍的材料汇编为《勋业千秋》。在这个时期,苏联摄影师布留姆等人也在中国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7年的上海》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用手提摄影机拍摄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纪录片,并从实际工作中培养起一批专业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所属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所属的中央电影摄影场以及西北影业公司等先后摄制了《抗战特辑》、《抗战实录》等新闻杂志片,纪录片则有《芦沟桥事变》、《空军战绩》、《松沪前线》、《湘北大捷》、《民族万岁》和《华北是我们的》等,也给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

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摄制新闻片和纪录片的专业机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其它电影厂也拍摄一定数量的纪录像片。新闻纪录电影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很大提高,并在少数民族中培养了创作人员,摄制了大量新闻片和长短纪录片。如《百万雄师下江南》、《新中国的诞生》、《红旗漫卷西风》、《抗美援朝》、《中国民族大团结》、《伟大的土地改革》、《早春》、《百万农奴站起来》、《黄河巨变》、《非洲之角》、《在激流中》、《征服世界最高峰》、《先驱者之歌》、《莫让年华付水流》、《我们看到的日本》等,其中有些曾在国内外获奖。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70年代以后,电视在全国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新闻纪录电影的播映提供了更及时的手段,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新闻纪录电影除继续在影院放映外,也大量进入了电视屏幕。 在此期间,台湾国民党系统的“中制”、“台制”和民营的公司等也拍摄了一些新闻纪录像片。较有影响的有《传统小镇──美浓》、《国剧艺术》和《龙的传人》等。香港的某些电影企业也拍摄过一些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纪录片如《惨痛的战争》等。 90年代以后

历史课本上没有的历史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同盟国二次大战中国战区最高司令是蒋介石。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内战中“恶贯满盈”的“中美合作所”在抗战中是盟军重要的情报机关。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被影视作品塑造成恶魔的张灵甫是抗战名将,曾经在抗战中丢了一条腿。 (在然后的“解放”战争宣传中,这条丢掉的一条腿又自己长出来了。)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抗战中唯一全歼日本师团的战役-万家岭大捷。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歼敌13余万人的三次长沙会战。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被吹的神乎其神的平型关大捷是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而平型关战役又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没有国民党第二战区的配合,哪来的所谓“大捷”。据日方史料,中共大力宣传的平型关“大捷”,日方死伤约几百人。后来的百团大战主要也是破坏日军的交通线,死伤日军和伪军加起来仅5000人,(CP说日军阵亡50000!),彭德怀还因为这次战役后来在庐山会议被毛打到,原因之一就是说他当初搞百团大战时不遵守修生养息积蓄力量的策略,暴露的共军的实力!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抗战中被日本人认为仅有的两次中国军队的勇猛程度要超过自己的战役之一的桂林保卫战(另一次为昆仑关战役日军第5师团被中央军第5军击败)。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随枣会战中士兵以血肉之躯与敌人坦克相搏斗,官兵竟攀登敌人的坦克之上,以手榴弹向车里投掷,作战之勇敢与牺牲之壮烈,笔难尽述。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抗战期间战线最长的会战-武汉会战。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武汉曾经上演了一场规模仅次于英德伦敦空战的武汉空战,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宋美玲女士为鼓舞官兵士气五次赶赴武汉前线差点被日本人炸死。 七十年过去了,大家只知道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却不知道在他之前已有不少人提出过类似的理论,其中就包括蒋介石(31年)和蒋百里(36年),毛只是借鉴后加以改进(38年)。 七十年过去了,也许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认真的想过为什么作为中流砥柱的领袖在抗战期间除了一篇论持久战和几次讲话外几乎没有其他作为。他从来

中学历史教材

中学历史教材 一、内容方面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编写的教材是供生活在21世纪的青少年阅读的。回顾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他们从无数的事件和人物中最应当知道的是些什么呢?更进一步说,历史教材应当给他们一些什么样的智慧启发,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呢? 从根本意义上说,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目标应当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坚信人类历史是发展的、进步的,从而形成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美好未来而奋斗的人生观。20世纪物质文明有很大发展,但未免“物欲横流”,不少青年缺乏理想,这是一种世界现象,千万不可漠然视之。马克思主义者是革命的乐观主义者,坚信人类不管经历多少艰难曲折,最终必将走向共产主义。恩格斯曾经深刻地谈到人类历史的内容,要求把历史看做“人的启示”,而不是“神的启示”,“为了认识人类本质的伟大”,应当“了解人类在历史上的发展,了解人类一往直前的进步,了解人类对个人的非理性的一贯有把握的胜利,了解人类战胜一切似乎超人的事物,了解人类同大自然进行的残酷而又顺利的斗争,直到具备自由的人的自觉,明确认识到人和大自然的统一,自由地

独立地创造建立在纯人类道德生活关系基础上的新世界”。[1]西方一些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虽然与我们的世界观不同,但也对人类历史的未来充满信心。已故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写道:“就我说来,我依然是个乐观的人。刘易士·纳米尔爵士警告我,叫我远远避开计划和理想,奥克肖特教授告诉我,我们不是朝一个特色的目标进发,最重要的就是小心别让人把船弄得摇晃不定,波珀教授想依靠小小的点滴管理,在路上保留下那个原有的亲爱的T字形拐角,特罗弗·罗珀教授对准大嚷大叫的激进派人士的鼻子打了一拳,而莫里森教授则呼吁以理智的保守精神写出历史,在这时候,我将展望这个在动乱中的世界,在阵阵剧痛中的世界,而且将借用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大家用得有些陈旧了的词句回答说:‘可是地球还是运行呀厂!’”[2] 以上谈的是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目的。下面接着要谈的是:根据这样的目的,我们应如何组织教材的内容呢?我想提出三条标准: 第一条是服务于时代要求的标准。 我们今天编写中学历史教材,应当立足于21世纪的现状,看一看挑选什么样的内容,才有益于广大的中学生。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张荫麟在其《中国史纲》这部著名中国历史高中教科书的“自序”中说:“显然我们不能把全部中国的史实,细大不捐,应有尽有的写进去。姑勿论一个人,甚至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