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到三国取代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创境激情导学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前准备

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制作好课件,发预习材料给学生,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学生——预习第18课,查找刘备、诸葛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播放《曹操》这首歌

师提问:这首歌写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是什么时期的人物?(曹操、东汉末年)这首歌提到的时间除了东汉末年,还有哪个?(三国)在这段

历史时期除了曹操你还知道哪些英雄人物?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出示课题,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三国的那些人那些事。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做到明确学习内容。

课件展示

第一篇章烽火连天分三国

第二篇章尔虞我诈是三国

第三篇章纷纷扰扰话三国

【第一篇章】烽火连天分三国

我们常说乱世出英雄,英雄辈出的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怎样?请大家复习59到60页内容,回顾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引出军阀割据的局面。

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

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出示军阀割据图,当时在各派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是谁?

介绍袁绍、曹操。阅读课文74 页第一段,小组讨论曹操的势力是怎样壮大的?

师出示课件补充求贤令,让学生从政治、经济、用人等方面明确曹操的势力壮大的原因。

然后引出官渡之战,让学生看示意图口述官渡之战的过程,利用表格形式让学生记忆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以及影响。

学生思考: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采用自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生讨论总结:曹操不仅个人军事才能出众,也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官渡之战后,曹操又用了几年时间肃清袁军的残余势力,到207年基本同一北方。当他得胜

回朝途经渤海的时候,流下一首豪情满怀的诗—《龟虽寿》,课件显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写这首诗的时候曹操已经53岁,他的“壮心”是什么呢?南下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双方在什么地方展开了一场激战?

引出赤壁之战。利用表格记忆赤壁之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以及影响。

学生思考:壁之战中,军事上处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学生分组讨论,提示从双方角度、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考虑)

【第二篇章】尔虞我诈是三国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利用表格明确魏蜀吴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第三篇章】纷纷扰扰话三国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师点拨,生讨论总结出: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他们相互制约,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评说曹操?请你运用历史的观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

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但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三、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四、当堂检测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2、、三国时期经济得以恢复的共同原因是()

A.生产工具进一步改进

B.民族融合的加强

C.开垦荒地

D.统治者致力于恢复发展经济

3、猜一猜,在写谁?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4、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______。

5、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率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袁绍的军队。

错误:

理由:

6、(1)小明在学习完“三国鼎立”后,为了加强记忆,用图示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小结,请你把他没有完成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

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2)统一是历史的主潮流,东汉是统一政权,而其后的三国是分裂时期,这是历史的倒退吗?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五、布置作业

一.单选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未能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探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

A.曹、刘,孙相互牵制,实力均衡

B.赤壁之战中曹军不习水战

C.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骄傲自满

D.诸葛亮和周瑜计高一筹

2.三国时期,吴国船队就到达了台湾,当时的台湾称()

A.流求 B.琉球 C.夷洲 D.台洲

3.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5.一位同学参加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A.战乱频繁,社会经济没有任何发展

B.封建国家的分裂推动了社会进步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6.下面的历史人物中,谁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7.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推行郡县、统一文字

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曹??操--篡汉称帝、三国鼎立

D.毛泽东--中共一大、开国大典

8.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击敌要害,一战而统一北方的战役是()

A.城濮大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0.文物是会“说话”的历史,长沙简牍博物馆中的某一文物一直在向世界讲述动人的三国故事。该文物是()

A.里耶秦简 B.走马楼吴简

C.《九成宫懿泉铭》D.禹王碑

1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12.唐朝诗人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官渡之战 B.马陵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14.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鼎立的格局的是()

A. B. C. D.

15.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D.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6.“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乱 D.赤壁之战

17、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A.公元前3世纪 B.公元3世纪

C.公元前2世纪 D.公元2世纪

二.填空

1. 230年,孙权派将军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2.公元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抵达夷洲,加强大陆与夷洲的联系。( )判断对错)

3.208年,孙刘联军在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221年,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

4.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三.材料

1.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材料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2)举出曹操为实现雄心壮志进行的著名战役。

以少胜多:

以多败少:

(3)他进行的赤壁之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1)材料中的“浪花淘尽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是说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很多的英雄豪杰。请你举出两个当时的“英雄豪杰”来。你最喜欢的是哪个英雄豪杰?为什么?

(2)你知道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所描述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吗?这次战役交战双方是谁?对当时的局势有什么影响?

(3)除了这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试举出三个。

《三国鼎立》效果分析

我主要从“教师能否尊重历史,灵活有效使用教学资源,生成自然,是否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能否给予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问题的实施落实情况进行分析。我选取了课堂内容的容量、深度、课堂讲授的有序、有效,全方位细腻的观察。

我依据教材设置活动,让学生有充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既能加深对基础的记忆,又培养了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安排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同对教材的处理一样,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这就要求老师在安排活动时应考虑教材难易和学生程度,以保证活动质量。

首先,本节课学生活动的起点适当,因为活动目标定的低了,就会影响优生水平的发挥,使他们觉得有劲无处使;高了就会影响中下

水平学生的情绪,使他们望而生畏。活动要定在全体学生都敢于、乐于参与的形式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各个活动层面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其次,上课生动灵活, 旁征博引, 妙趣横生, 紧密联系社会现实,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好。

再次,课堂上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能给予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效激励学生主动、积极、轻松愉快地学习,有效调动学生敢于回答、敢于提问并进行互相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国鼎立》学情分析:

学生对三国人物有浓厚的兴趣,一些学生看过《三国演义》和相关读物,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在中学初一课本中学习过曹操的作品《龟虽寿》与《观沧海》,对曹操有一定的认识。

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合作探究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将三国历史变得鲜活和立体。

《三国鼎立》效果分析

我主要从“教师能否尊重历史,灵活有效使用教学资源,生成自然,是否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能否给予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的指

导?”等问题的实施落实情况进行分析。我选取了课堂内容的容量、深度、课堂讲授的有序、有效,全方位细腻的观察。

我依据教材设置活动,让学生有充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既能加深对基础的记忆,又培养了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安排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同对教材的处理一样,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这就要求老师在安排活动时应考虑教材难易和学生程度,以保证活动质量。

首先,本节课学生活动的起点适当,因为活动目标定的低了,就会影响优生水平的发挥,使他们觉得有劲无处使;高了就会影响中下水平学生的情绪,使他们望而生畏。活动要定在全体学生都敢于、乐于参与的形式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各个活动层面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其次,上课生动灵活, 旁征博引, 妙趣横生, 紧密联系社会现实,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好。

再次,课堂上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能给予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效激励学生主动、积极、轻松愉快地学习,有效调动学生敢于回答、敢于提问并进行互相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国鼎立》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

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三国鼎立》达标检测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2、、三国时期经济得以恢复的共同原因是()

A.生产工具进一步改进

B.民族融合的加强

C.开垦荒地

D.统治者致力于恢复发展经济

3、猜一猜,在写谁?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4、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______。

5、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率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袁绍的

军队。

错误:

理由:

请回答:

6、(1)小明在学习完“三国鼎立”后,为了加强记忆,用图示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小结,请你把他没有完成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

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2)统一是历史的主潮流,东汉是统一政权,而其后的三国是分裂时期,这是历史的倒退吗?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三国鼎立》自我反思

我在讲《三国鼎立》这堂课时,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基本上体现了新课改理论,也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

张扬个性的舞台,也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下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课后反思,这里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一些缺撼的地方。

首先我谈一谈值得肯定的地方:

(1)在讲新课之前,我用播放歌曲来导入新课,这样极大地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在一开始就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还给了学生,就是要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比如让他们完成对历史知识要点的总结,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我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去主动完成。

(3)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还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同时我给出思考题,以引发他们在自学过程中的积极思维,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提炼、研讨相关的历史信息,以完成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还是起到点拨的作用。我想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他们逐渐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采用了情感化教学,尊重和赞赏每一位学生,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的求异、求新和创新。比如对探究性问题的讨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此我和其他学生都给予热烈的掌声予以赞赏,即使有些不合乎逻辑的观点,我也不立即给予否定,而是作为问题留给学生在课下继续讨论。

以上是我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时我也有一些缺憾的地方:整堂课由于内容多,容量大,所以有些问题的分析、探究不是很充分,很到位,很具体,这是一个遗憾,但是我总体上还是完成了知识目标,这通过练习就能够看得出来。

《三国鼎立》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到三国取代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创境激情导学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前准备]

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制作好课件,发预习材料给学生,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学生——预习第18课,查找刘备、诸葛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播放《曹操》这首歌

师提问:这首歌写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是什么时期的人物?(曹操、东汉末年)这首歌提到的时间除了东汉末年,还有哪个?(三国)在这段历史时期除了曹操你还知道哪些英雄人物?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出示课题,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三国的那些人那些事。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做到明确学习内容。

课件展示

第一篇章烽火连天分三国

第二篇章尔虞我诈是三国

第三篇章纷纷扰扰话三国

【第一篇章】烽火连天分三国

师:我们常说乱世出英雄,英雄辈出的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怎样?请大家复习59到60页内容,回顾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生1:

生2:

师总结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出示军阀割据图,当时在各派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是谁?

生:回答

师:介绍袁绍、曹操。阅读课文74 页第一段,小组讨论曹操的势力是怎样壮大的?

师:出示课件补充求贤令,让学生从政治、经济、用人等方面明确曹操的势力壮大的原因。生回答

师:让学生看示意图口述官渡之战的过程,利用表格形式让学生记忆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以及影响。

学生思考: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采用自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生讨论总结: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屯田,实力增强

善于用人,采纳谋士的计策

战术正确,把握战机

袁绍骄傲轻敌

听不进正确意见

师:曹操不仅个人军事才能出众,也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官渡之战后,曹操又用了几年时间肃清袁军的残余势力,到207年基本同一北方。当他得胜回朝途经渤海的时候,流下一首豪情满怀的诗—《龟虽寿》,课件显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师:写这首诗的时候曹操已经53岁,他的“壮心”是什么呢?

生:南下统一全国。

师: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双方在什么地方展开了一场激战?

生回答

师:利用表格记忆赤壁之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以及影响。

学生思考:壁之战中,军事上处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学生分组讨论,

生:客观原因我方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主观原因官渡之战后我实力大增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生:第一我军和孙权军队组成联军,战略得当;第二采取火攻,战术得当;第三利用气候、地理条件,占据了天时地利。

第二篇章尔虞我诈是三国

师: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第三篇章纷纷扰扰话三国

师: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师点拨,生讨论

总结出: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他们相互制约,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师:有人说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是汉朝的奸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你运用历史的观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

师: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但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三、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四、当堂检测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2、、三国时期经济得以恢复的共同原因是()

A.生产工具进一步改进

B.民族融合的加强

C.开垦荒地

D.统治者致力于恢复发展经济

3、猜一猜,在写谁?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4、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______。

5、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率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袁绍的军队。

错误:

理由:

五、布置作业

一.单选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未能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探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

A.曹、刘,孙相互牵制,实力均衡

B.赤壁之战中曹军不习水战

C.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骄傲自满

D.诸葛亮和周瑜计高一筹

2.三国时期,吴国船队就到达了台湾,当时的台湾称()

A.流求 B.琉球 C.夷洲 D.台洲

3.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5.一位同学参加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A.战乱频繁,社会经济没有任何发展

B.封建国家的分裂推动了社会进步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6.下面的历史人物中,谁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7.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推行郡县、统一文字

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曹??操--篡汉称帝、三国鼎立

D.毛泽东--中共一大、开国大典

8.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击敌要害,一战而统一北方的战役是()

A.城濮大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0.文物是会“说话”的历史,长沙简牍博物馆中的某一文物一直在向世界讲述动人的三国故事。该文物是()

A.里耶秦简 B.走马楼吴简

C.《九成宫懿泉铭》D.禹王碑

1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12.唐朝诗人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官渡之战 B.马陵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14.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鼎立的格局的是()

A. B. C. D.

15.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D.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6.“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乱 D.赤壁之战

17、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A.公元前3世纪 B.公元3世纪

C.公元前2世纪 D.公元2世纪

二.填空

1. 230年,孙权派将军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2.公元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抵达夷洲,加强大陆与夷洲的联系。( )判断对错)

3.208年,孙刘联军在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221年,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

4.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三.材料

1.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材料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2)举出曹操为实现雄心壮志进行的著名战役。

以少胜多:

以多败少:

(3)他进行的赤壁之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1)材料中的“浪花淘尽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是说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很多的英雄豪杰。请你举出两个当时的“英雄豪杰”来。你最喜欢的是哪个英雄豪杰?为什么?

(2)你知道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所描述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吗?这次战役交战双方是谁?对当时的局势有什么影响?

(3)除了这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试举出三个。

《三国鼎立》课程标准

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看透教材(史实)+理论(理论背景)、认识教材和理解教材 参考书目: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叶小兵《历史教育学》 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 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材料(教师指导学生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 分类: 一是:呈现方式或者载体划分(物化材料) 1、文字类: ?教科书(常用的基本的历史教材)、 ?教辅用书(讲义、教师用书、练习册、地图册、绘图册、学 习指导书、习题集)、 ?历史文献资料(官私档案、家谱、方志、正史、日记、报刊、 碑刻)、 ?历史著作及读物(故事、小说、论文、专著、剧本等历史题 材的文学作品)。 2、电子音像类:图片、图表、地图、录像、录音、影视、计算机软件 3、实物类:文物、模型 二是:使用状况/重视程度基本教材(常规教材)、辅助材料 教材的功能与作用: 呈现资料(信息载体)、解释资料、启发刺激思维的工具、帮助学生从历史求证现实,从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范围 推荐读物: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 从教学论、课题论的角度: ?是历史课程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 ?是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凭借、 ?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历史教材的编写 与史学著作的区别:适用对象的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取材标准不同(选材取材依据课程标准)、编著类别不同(编为主)、内容呈现方式不同(教科书对史学专著的转化方式、较为简单易懂,史著为引人新材料、专业知识)

编写的制约因素:符合国家立场、受制于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受制于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认知发展水平、从传统“教本”转到“学本”、挑选一些基础的,学生需要了解又能掌握的历史知识 编写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取向: 原则: 科学性原则(客观真实、符合事实、真实可靠、非史学家少用、多用 权威大家公认的、图片视频选取要著名出处) 教育性原则(具有教育意义、哲学意义、体现主流意识、符合教育客 观规律(掌握学生思维规律)) 基础性原则(基本史实需要学生掌握了解、面大不是专题知识、建立 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上) 结构性原则(结构优化、知识结构的讲解、并非专业化展示) 可读性原则(利于学生理解、难度与容量适当,难度适中) 适用性原则(可接受性高、章节之间、课与课之间尽量均衡) 内容取向: ●教师取向:一般选择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勾勒基本的知识框架, 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备课方便,如人教版教材。 ●学生取向:史料与图文并茂,以学生为主(人民版、岳麓版) ●知识灌输取向:选择历史认识的已有成果。 ●能力培养取向:选择典型的历史事实的陈述及原始资料(选择与 学生直接经验比较接近的直现性强的,具体历史细节编入教科书。 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体例是指教科书的编撰架构和组织样式,现今主要有章节 体、课题体、专题体。 1.章节体:把历史划分为各个不同时代为章,再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划分为 几个节来阐述历史既有横向,也有纵向。优点:阶段性与全面性的结合,且主次有别。劣势:割裂了一时段内史实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考察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形式教呆板。如1904,夏曾佑《中学历史教科书》。 2.课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初中历史教科书。以课为单位,按照历史 发展时间顺序,以历史事件、现象为纲目,每课讲授一课时。优点:每课一主题,内容集中,层次简单,好教好学较为自由,发展空间大。缺点:阶段性不明,历史现象主次不分明。 3.专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在书中设置若干专题进行 编写。优点:为师生教学的创造性留下空间,师生可以就某个专题深入探讨,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教学反思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概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教学过程】 导入:引用歌曲《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化了一个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又一个“春天”,使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板书)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时间:1978年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历史转折?(内容和影响)(板书) 这次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实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3、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板书) (1)对内----改革: ①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影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的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②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外----开放:(板书) ①开放的历程: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 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②对外开放(设置经济特区)的目的(作用):(板书) 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专题探究:感动不平凡的变化 ————“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生活用品的变化”、“休闲方式的变化” 4、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意义(板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学力自测】 一、选择题 1.“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步入春天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a.改革开放b.经济建设c.发展农业d.发展民主 2.“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农民在20世纪80年代的伟大创造有() a.民主法制建设加速发展b.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2-第18课三国鼎立92

第18课三国鼎立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有()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孙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 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A消灭袁绍的势力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C南下统一全国D废掉汉献帝 3.右图中的故事发生在() A官渡之战前 B赤壁之战前 C蜀汉政权建立后 D西晋建立时 4.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5.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A曹操B诸葛亮C周瑜D孙权 6.三国时期,夷洲是指() A吴国B台湾C海南岛D辽东半岛 二、填空题 1.年,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官渡。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草船借箭、火烧连营”这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出自赤壁之战中,这次战役发生在年,交战的双方是和联军。结果是曹操战败,奠定了的基础。 3.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东汉结束。第二年,刘备在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国的丝织业兴旺,行销三国。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达,加强了内地和区的联系。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B.曹操C.刘备D.孙权 2.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指挥是() A.鲁肃B.周瑜C.诸葛亮D.黄盖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 4.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评价的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5.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 A.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③ 6.东汉灭亡于() A.220年B.208年C.221年D.222年 7.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8.下列关于三国经济特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甘薯在魏国大面积种植B.魏国兴修许多水利工程 C.蜀国的丝织业兴旺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二、材料解析题 赤壁破曹成鼎足。 刘备成都建汉业,曹丕洛阳建魏都。孙权建业称大帝,三国最长是东吴。

初一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马钧和翻车,诸葛亮治措施;卫温。 2、思想教育:(1)曹操、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2)马钧制成的翻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3)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州,这一史实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少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能够基本统一北方的原因。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课前提示并交待: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自东汉后,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提问:“东汉未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由于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与此同时,在北方,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不少的军事割据政权,各自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混战局面。(出示图片《东汉未年军阀割据形势》)。 在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军阀是袁绍和曹操。他们为争夺天下,决战于官渡。 一、官渡之战(200年曹操——袁绍) (请学生阅读132页小字,分析曹、袁的力量对比) 袁绍:地广兵多粮足,出兵10万,轻视曹操,傲漫。 曹操:只有3—4万兵力,但他能谋善断,肯于采纳部下的建议,重视敌情。 提问:官渡之战中有一个关键人物是谁?为什么? (答:许攸降曹献策),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火烧鸟巢成功,10万袁军大乱,曹操大败袁军。袁绍从此一蹶不振,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从此,北方军阀中再没有曹操的对手。所以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提问:想一想,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 (要求答出:(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2)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131页的黑体字。(生读)这首诗抒发了他的雄心大志,曹操的雄心大志是什么?(生答:统一全国)。这时江南的局势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生答:占有长江下游江南一带的孙权,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的刘备,虽然还没有地盘,但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的辅佐,力量也在不断壮大。) 曹操自持兵力强大,率20万大军南下。请问这时南方孙权、刘备采取了什么措施呢?(生阅读课文后答:孙、刘联合抗曹) 二、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周瑜、诸葛亮的孙、刘联军)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当时双方力量对比怎样?(生答:曹军20万,孙刘联军不到5万人)处于劣势的周瑜、诸葛亮定出什么计策战胜曹操的?(学生回答,教师强调“火攻”并生动讲述火烧赤壁)结果曹操以多败少,仓惶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 请同学们想一想: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以多败少呢?(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原因有三:1、曹军不习水战。2、曹军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战术合乎天时地利。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三、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打出投影片《三国建国年表》交待清楚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魏、蜀、吴三国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结合《三国鼎立图》讲清各自的位置,并强调记忆)。 四、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 (强调屯田效果,请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经过屯田,兴修水利后,出现的景象。) 曹魏政府注意水利灌溉,发明家马钧制造了能连续提水的翻车,效率很高(出示投影《翻车》,简要介绍其原理及作用)经过几年努力,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诸葛亮治蜀 (出示投影片《诸葛亮》画像,请学生读有关文字,然后提出问题)诸葛亮治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生答:奖励农耕,重视水利;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等) 3、孙吴开发江南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条件:(1)避战乱南迁的北方农民带去了先进的农具,农业生产技术及提供大批劳动力;(2)江南人民特别是与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共同劳动的成果。(3)江南气候自然条件适合农业生产。)吴国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1)制瓷业;(2)造船业发达。据说孙吴的船队到过100多个小国和地区,其中有一次重大的航行,是孙权派哪位大将率万人船队到过了当时的什么地方?(生答:夷洲),这一事件证明了什么?(台湾与大陆早就建立了联系,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 小结: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 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作业:课后1—3题。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研说人:田茂利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研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探讨一下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课标 《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三、统一国家的建立;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八、科学技术;九、思想文化。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相一致,组成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新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四个单元,下册三个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说教材 (一)、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 编者意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编者把历史教科书编成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全册书按课程标准分为3个单元22课。4节活动课,分别穿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 (二)、说教材的结构特点

1、教材的结构主要由写给同学们(前言)、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附录构成。其中“写给同学们”主要简介一下编者的意图。主体课文实际上也就是每单元的课标要点。主题活动即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科书后面,除列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 2、历史新教材几个突出特点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注重教材的启发性 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 尊重传统史学,内容整合更合理 (三)、说教材内容分析 说教材内容分析及处理 七年级下册三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三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表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开放”主要体现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和中印、中日交往以及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

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教师寄语: 课题第18课时三国鼎立课型新授课授课人审核 学习目标1、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2、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3、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学习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学习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导学过程预 习 自 测 1、官渡之战:发生时间是年,是在末年,地点在,今 省中牟。作战双方是军和军,这次战役的特点是,影响是:为曹操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发生时间是年,(末年)地点在,今嘉鱼, 作战双方是军和军,这次战役的特点也是,影响是: 为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顾茅庐说的是和的事情。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夸奖的。 4、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时间是年,三国时期,蜀国的丝织业兴旺, 行销三国,吴国的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的船队曾到达(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课 堂 交 流 与 探 究 一、官渡之战 1、学生阅读,了解官渡之战的基本情况,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特点、影 响 2、思考曹操为什么能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政治 经济 用人 二、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了解赤壁之战的基本情况,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特点、影 响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国名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 魏 蜀(汉) 吴 1、 将表中内容设计成一个示意图: 2、如何评价三国鼎立

导学过程课 堂 反 馈 练 习 与 巩 固 1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①招贤纳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010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年度考古学论坛,“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被列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关注。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3观察下图,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刘备 C.孝文帝 D.曹丕 4.2009年12月28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发掘一座东汉大墓,经考证,确定为曹操高陵。 下列事情中,曹操所做的是() A.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建立魏国 5.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操军不习水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09年12月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发现曹操陵墓。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有()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7.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A.200年 B.208 C.220年D.222年 9.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 A.刘备B.袁绍C.孙权D.刘禅 学后反思

人教版七上《第18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

人教版七上《第18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 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 [教材版本]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 [课标要求]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缘故、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缘故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缘故。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缘故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辨论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然而,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专门是符合实际情形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认识到评判历史人物时,要紧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进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缘故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情分析] 1. 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通俗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要紧故情况节都专门熟悉,专门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评判。 2. 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已显著地进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进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设计理念]

鉴于对《标准》的明白得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情形想像、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把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材分析] 1.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繁重的灾难,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进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进展奠定了基础。 2. 教材差不多上落实了《标准》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争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截了当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同意和明白得。 3. 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宽敞的活动空间。 [教材处理] 1. 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常所熟悉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判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要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摸索和争辩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进展规律。 2.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截了当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缘故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关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预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

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九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瓦寨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龙梅 本期为九年级下学期,教材为《世界历史》下册,内容包括整个世界现代史部分,时间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至20世纪末期。 (一)、基础知识部分包括:1917年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了世界现代史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在战后得到了短期的相对稳定,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意大利、日本、德国先后法西斯化。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和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亚洲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战后时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有了飞速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战后,在美国扶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甚至局部战争的政策,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峙的局面。争取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当代国际面临的重大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了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时,文学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反映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觉醒的亚非拉的文学艺术开始勃兴;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艺术领域里,产生了各种流派,反映了社会的复杂面貌。 (二)、思想教育部分包括:世界现代史教学,结合教材内容,注意向学生进行下列思想、观点和品德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社会发展的观点;改革奋进的精神;事物互相联系的观点;阶级观点和历史观点。 (三)、能力培养部分包括:通过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下列能力: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编出提纲;简要记录教师讲课的内容要点;编出历史大事年表;在世界历史地图中,找出历史上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填出教材中叙述到的主要国家、重要城市和重大战役的地点;在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根据教科书或课外历史读物所提供的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能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发表意见;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简单的分析和评价;比较类似的中外历史事件,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作出简单的结论;联系当今世界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重大问题,运用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加深理解。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二)、要求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 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历史责任感。 (三)、要求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 主备人:于晓慧副备人:日期: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 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一)官渡之战 1.背景:(1)__________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__________占据河南一带,实力不断增强。 (3) __________盘踞在河北一带,势力很大。 2.时间:__________ 3.交战双方: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结果:曹操采纳谋士的计策,火烧袁绍的__________,以少胜多,打败袁军。 5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1)曹操基本统一了_______________,想要统一_______________。 (2)南方_________依附于荆州的割据势力,请_________辅佐。________割据江东,统治比较稳固。 (3)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孙权与刘备结成联军,与曹操在长江沿岸的______________一带对峙。2.时间:________________ 3.双方:曹军和孙刘联军。 4.结果:________________指挥联军用_____________得办法,大败曹军。 5.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背景:(1)曹操退守____________流域一带(2)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3)刘备乘机占领____________的大部分地区 2.形成: 3.经济基础:(1)魏:魏国修建许多____________________,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2)蜀:蜀国的____________兴亡,________________行销三国。 (3)吴:吴国的____________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____________,加强了内地和____________地区的联系。 二、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定根据。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吴国沿海抓造船,联系内地与台湾。 1.200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官渡之战爆发,袁绍VS曹操,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018-2019年度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历史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知识结构分析 历史必修2一共有八个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6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7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8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专题一、三、四、五主要介绍了从古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变迁和中国人民生活的改变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专题二、六、七、八主要讲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典型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对于经济危机的应对和典型社会主义的建设,直到最后专题八的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 历史必修2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重点反映的是中外历史经济领域的发展,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作用的刻画,反映出经济制度的创新是贯穿整本教材的主线。 在经济文明史教学中要着重传达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从三次社会大分工,从自然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的出现的漫长而快速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在经济文明史教学内容中药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而所付出的努力。 【二】专题分析 1.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古代经济政策,包括农业的出现,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商业的发展和经济制度土地制度的演变。 2.世界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包括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东西方的联系但同时也带来了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所产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从蒸汽时代又进入了电气时代。 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包括在列强入侵以来导致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和洋务运动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第10课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主要讲述了从甲午战争后到日本侵华战争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短暂而曲折的发展。虽然历经社会动荡,但是为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探索和失误为下一课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历史转折做了铺

历史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王春艳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 二、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 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

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 (2)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 (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