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总结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总结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总结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

班别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时间t :(1)单位:时(h)、分(min)、秒(s)(2)1h =60min =3600s (3)测量工具:钟表

2、长度l :(1)单位: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千米(km)微米(u m)纳米(n m )

(2)进率关系:1m=10dm=100cm=1000mm=106um=109nm 1km=103m 1mm=103um 1um=103nm

(3)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使用方法:

1认: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选:按实际要求选择是是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3放:让刻度尺带刻度的边缘与被测长度紧贴,与被测长度平行放置。

4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记录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A、积小成多B、化曲为直C、对特殊的长度使用直尺和三角板组合

3、误差

(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2)产生原因: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和测量人有关。

(3)与错误不同:误差是不能避免的,只能减少。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4)减少误差的测量方法有: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最普遍现象。

2、参照物

(1)定义:描述物体的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定一个物体作

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运动情况的方法: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如果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3)注意:研究或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不能没有参照物;参照物可以选取任何物体,但不能选被研究

的物体本身;为了方便,我们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

运动情况也可能不同。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运动方向、运动快慢相同的两个物体,它们彼此也是相对静止的。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路程相同,比较时间的长短。(2)时间相同,比较路程的长短。(3)比较速度的大小。

2、速度(V)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叫速度。

(3)公式:V=t S

变形得t =v s

S=V t v--速度--米/秒S--路程--米t--时间--秒

公式意义:当s 不变时,v 与t 成反比;当t 不变时,v 与s 成正比;当v 不变时,s 与t 成正比;

(4)单位:主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进率换算:1m/s=3.6km/h

3、运动的种类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其快慢用速度表示,其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不变。

(2)变速运动:物体快慢发生改变的运动.其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V 平均=总

总t S 平均速度不能表示物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运动的快慢,它只能表示运动物体大致的快慢程度,因此在描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说清是某段路程或是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四.测量平均速度

1、用刻度尺测量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停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_____求出平均速度。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注意:一切的发声体都坎卫生所在振动,但有物体震动却不一定能听到声音:一是需要传播埋单的介质,二是声音的频率和响度符合人耳的要求.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任何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以波

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叫声波.

3.声速:声音在15o C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快,在液

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注意: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各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是20Hz到20000Hz,低于20Hz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2.响度: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以及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一般情况下,同一声音的音调与响度没有直接的联系或影响。

3.音色:音色又叫音品,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三.声音的利用

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应用:回声定位、声纳系统、B超。

2.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应用:超声波洗涤,超声波碎石。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耳朵的现象叫回声。听见回声的条件:

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或距离发发声体17m以上。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含义: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

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来源:噪声来源于交通运输工具、工厂工地机器、娱乐场所以及商店集市人群等。

3.等级:以分贝(dB)为单位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4.危害: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以及人体健康等。

5.控制: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物体冷热程度叫温度。

2.单位:摄氏度,符号为0C。摄氏温度的规定: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

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

3.测量工具:温度计.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常见有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等。

4.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选择时,要估测待测液体的温度,选用适当量程的温度计。

(2)使用前: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3)使用时要做到: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

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5.体温计:特殊结构: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

为0.1℃。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晶体熔化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要吸

热,但温度不断上升。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一般不同。

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并且继续吸热。

2常见的晶体有:各种金属、海波、冰、石英、食盐、明矾、萘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石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3.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晶体的液体凝固时要放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的液体

凝固时要放热,但温度不断下降。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并且继续吸热。同一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4.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异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

熔化晶体熔化过程都要吸热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

凝固晶体凝固过程都要放热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

非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降低

5例子:熔化例子:冰雪化水。凝固例子:水结冰。铁水铸成模具。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特技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液体蒸发时要吸热,使液体周围物体温度降低,有致冷作用。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有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

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2)沸腾:在一定的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啊沸腾。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沸腾条件:温度达到沸点并且断续吸热

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蒸发沸腾

相同点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不同点 1.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2.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过程一般很缓慢

4.吸热,使物体温度降低有致冷作用1.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2.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发生

3.过程一般很剧烈

4.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气体液化后

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3.汽化例子:湿衣服晒干、玻璃上的水变干。液化例子:雾、露珠、冒“白气”、水管“出汗”

四.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凝华现象:雪的形成;霜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雾凇。

五.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温度低于0℃时,水蒸气凝华成霜;

2.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气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等。月亮不是光源。

2.光的传播特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果介质不同或不均匀,光的传播路线可能会发生改变或弯曲。

3.光的直线传播实例: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排队、射击等。

(小孔成像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4.光线:用来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的直线。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画光线时箭头要画在线段的中间。

5.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0×108m/s,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0×108m/s,光在其他介质中传播

的速度要比真空中小。

6.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当光射到介质分界面时,有一部份光改变方向又回到原来的介质中去的现象叫光的反射。我们

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

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注意:(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

(2)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也为0度。此时三线合一。

(3)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反射可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的反射面是光滑的,漫反射的反射面是凹凸不平的。

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1)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左右相反。

(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像点与对应物点的连线补垂直且平分)

2.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

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显示,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它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画时用虚线)

3.平面镜的作用:成像和改变光路。

4.平面镜成像例子:水中倒影(镜花水月)

5.球面镜:分凹面镜和凸面镜。凹面镜对光母有会聚作用,如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等。凸面镜对

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汽车后视镜。

四.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空气中的角大。即: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总是空气中的角大)

(1)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3)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4)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光的折射例子:水中筷子向上折、潭清疑水浅、星星眨眼、钢笔错位,海市蜃楼等。利用光的折射看

见物体的像是虚像,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五.光的色散

1.定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

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2.三原色: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混合是白色.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青.混合是黑色。

3.物体的颜色:(1)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2)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3)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3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光谱上红光外侧的辐射叫红外线。

(1)特点:热作用强。一切物体都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在红外线的照射下温度会升高。

(2)应用: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测温仪、红外线遥控器、红外线人体热谱。

2.紫外线:光谱上紫光外侧的辐射叫紫外线。

(1)特点:有生理作用、化学作用、荧光作用等。

(2)应用: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医院灭菌);

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等。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透镜的几个名词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2)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通过该点的光传播光方向不改变。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 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焦距用f 表示。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2.分类:(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应用:照相机、放大镜、幻灯机、老花镜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应用:近视眼镜

说明:研究透镜对光线是有会聚作用还是有发散作用,不是看折射光线是否相交,而是相对于原来入射

光线的方向,比较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是相互靠近了还是远离了。

3.基本光路图

4.三条特殊光线。

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改变;(2)平行主

光轴的光线过焦点;(3)过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折射后将平行主光轴传播。如上图1所示。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幻灯机、投影仪: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的

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其中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4.实像和虚像:

(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能在光屏上显示。如:小孔成像、照相机成像、投影仪

成像等。

(2)虚像:是由反射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显示,如:平面镜

成像、放大镜成像、岸上看水中的“物体”等。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1.实验探究:实验时点燃蜡烛,使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共

线等高",目的是使烛焰成的像在光屏中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条件物距(u)成像的性质像距(v)应用

空气空气

玻璃A’

U﹥2f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照相机

U=2f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F﹤u﹤2f倒立、放大的实像v﹥2f投影仪

U=f不成像

u﹤f正立、放大的虚像V﹥f放大镜

3.由表格和光路图得到规律:

(1)一焦分虚实:U=f是成虚像和实像、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2)二焦分大小: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3)物近像远像变大: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也越大。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睛: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来自物

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产生原因是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太强,远处物体所成的像在视

网膜前;矫正近视眼应带凹透镜。

3.远视眼: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产生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近处的物体所成的像在

视网膜后;矫正远视眼应带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它们都是凸透镜,物镜相当于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2.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

放大的虚像,将物体的实像放大。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

一、质量m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主单位:千克(kg)常用:克(g)、毫克(mg)、吨(t)

换算关系:1kg=103g1mg=1o-3g=10-6kg1t=103kg

3、属性: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4、测量工具:天平种类:实验室常用天平,日常生活常用案秤、台秤、电子秤等.

5、天平的使用方法

(1)天平的调节:(一放平,二回零,三调横梁成水平.)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2)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上

3)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2)天平的使用:

1)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

2)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从大到小试加砝码,调节游码在标

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3)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值。

(3)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1)被称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即测量范围)

2)用镊子加减砝码,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弄湿、弄脏砝码。

3)潮湿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盘中。

二、密度符号:ρ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不同.

2、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单位主单位:千克/米3kg/m3常用单位:克/厘米3g/cm31g/cm3=1×103kg/m3

(3)、公式:p=m/v

(4)、常见物质的密度值: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的意思是每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5)、性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同各物质,密度值一定,不同的物质密度值

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值是由物质本身决定,跟质量、体积、形状、位置无关.

三.测量物质密度

1、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盐水

A.往烧杯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B、把烧杯中的一半的盐水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杯和剩下盐水的质量为m2

C.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D.用公式ρ=m/V求出盐水的密度ρ=

2、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步骤:器材:天平、砝码、量筒、水、石块、细线

A.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为m

B、往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住此时读数为V1

C、让石块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2

D、用公式ρ=m/V求出盐水的密度ρ=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1气体的密度与温度关系: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反之,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2水的反常膨胀:当水的温度高于40C时,水是热胀冷缩,随着温度升高水的密度变小;当水的温度低于40C时,水是热缩冷胀,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密度变小.水结冰时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水在40C 时密度最大.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全汇总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

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

人教版初二物理全册全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 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 )、分米(dm )、 厘米(cm )、毫米(mr ) 微米(卩n ) 纟内米 (nm ) 3-i m = 1000m=100.1m=10m 1dm2 换算关系:1km = -2-3-6-9 m 1nm=10m m 1mm=10m=10m 1卩1cm=10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 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 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 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 、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 S 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h 5 、换算关系:1mi n=60s 1h=60mi n=3600s 6 、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 、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 数时粗心造成 的,是不该发生的, 8 、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 (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 、减小误差的办法: (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 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 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 作为 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 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 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 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 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 是能够避免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1:力的概念 1.力的作用效果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说成“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的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单独存在。 (力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3.力的物理量符号:F 。 4.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F。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为1N,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是1N——2N。 5.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识点2:弹力 1.弹性和塑性 ①弹性:受力时物体会发生弹性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如:弹簧、气球、钢尺、橡皮筋、球类等。 ②塑性:受力时物体会发生塑性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如:橡皮泥、面团等。 2.弹力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3.常见弹力: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等。 4.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 (1)构造:主要由弹簧、指针、提环、挂钩和刻度板组成。 (2)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大小成正比。 (3)正确使用: ①观察:测量前应该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②调试:用手拉动几次挂钩,避免摩擦或被卡壳;并确认指针对准零刻度线,若有偏差,必须校零;

③测量:测量过程中,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轴线方向(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④读数:保持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读数,视线应于刻度线相平。 知识点3:重力 1.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用符号G表示。 2.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即所受重力。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成正比,即G=mg,式中g= 9.8N/kg。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应用:建筑工人在砌墙时常常用铅垂线来确定竖直的方向,以此来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竖直。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知识点4:牛顿第一定律 1.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 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注意】(1)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概括得出的,不能直接用实验验证。 (2)“不受外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 一方向上不受外力的情况。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 理得出的。 (3)“或”是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 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注意】(1)惯性是指物体总有保持自己原来状态(速度)的本性,不能克服和避免。惯 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惯性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对任何物体,无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无 论是运动状态改变还是不变,物体都有惯性。 (3)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外界因素无关, 物体惯性大小就是指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4)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 和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要说“受到惯性”“惯性作用”。 3.惯性现象解释步骤 (1)明确研究的是哪个物体,它原来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 (2)当外力作用在该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外力作用在与该物体有关联的其他物体上)时,这一部分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 (3)该物体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4)最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知识点5:摩擦力 1.定义:

大学物理物理知识点总结!!!!!!word版本

B r ? A r B r y r ?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主要内容 一. 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1. 位矢、位移和路程 由坐标原点到质点所在位置的矢量r 称为位矢 位矢r xi yj =+,大小 2r r x y ==+运动方程 ()r r t = 运动方程的分量形式() ()x x t y y t =???=?? 位移是描述质点的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t 时间内由起点指向终点的矢量B A r r r xi yj =-=?+?△,2r x =?+△路程是△t 时间内质点运动轨迹长度s ?是标量。 明确r ?、r ?、s ?的含义(?≠?≠?r r s ) 2.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平均速度 x y r x y i j i j t t t 瞬时速度(速度) t 0r dr v lim t dt ?→?== ?(速度方向是曲线切线方向) j v i v j dt dy i dt dx dt r d v y x +=+==,2222y x v v dt dy dt dx dt r d v +=??? ??+??? ??== ds dr dt dt = 速度的大小称速率。 3.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平均加速度v a t ?=? 瞬时加速度(加速度) 220lim t d d r a t dt dt υυ→?===?△ a 方向指向曲线凹向j dt y d i dt x d j dt dv i dt dv dt v d a y x 2222+=+== 2 2222222 2 2???? ??+???? ??=? ?? ? ??+??? ??=+=dt y d dt x d dt dv dt dv a a a y x y x 二.抛体运动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物理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 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 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 ..的零刻度线); (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毫升=1厘米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 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 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 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 (3) 平移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知识点总结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_______。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_______米. 课桌的高度约0.75m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km=_______m=103m;1dm=_______m=10-1m;1cm=_______m=10-2米;1mm=0.001m=10-3m;1m=_______μm;1um=_______m1m=_______nm;1nm=_______m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约为:0.07 m m 、70微米地球的半径:6400 k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_______是否磨损、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物体放置,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___,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_______;(4). 测量结果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单位组成。 5、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 页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6、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 1h= 60 min=_________s. 7、误差:测量值与________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_______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_________而产生。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_________传播。_________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_________,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_________。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_________、响度、_________。(1)音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它与发声体的_________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_________,跟发声体的_________、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_________减弱;(2)在_________减弱;(3)在_________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_________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_________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_________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_________性好、_________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_________、_________、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_____,很容易绕过_________,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都有哪些内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一、物体的内能 1.分子的动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 温度越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小.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量叫分子势能. 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 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在平衡位置时(r=r0),分子势能最小. 分子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系. 3.物体的内能

(1)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由于分子热运动的无规则性,所以各个分子热运动动能不同,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只与温度相关,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相同,则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相同,对确定的物体来说,总的分子动能随温度单调增加。 (3)分子势能与体积的关系 分子势能与分子力相关: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而分子力与分子间距有关,分子间距的变化则又影响着大量分子所组成的宏观物体的体积。这就在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因此分子势能分子势能跟体积有关系, 由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跟温度有关系,分子势能跟体积有关系,所以物体的内能跟物的温度和体积都有关系: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因而物体内能增加; 体积变化时,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因而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 此外, 物体的内能还跟物体的质量和物态有关。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 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 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第三章:光 一、光的传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力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7.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8.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9.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分度值和量程);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铅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尤其注意: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比如一根均匀的木棒或一根均匀的铁棒都在它们的中点上) 第八章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故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只有两种情况: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6.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 (3)加润滑油; (4)利用气垫。 (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第九章压强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水平放置的物体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大小)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Pa),1帕=1 N/m2,表示 S F p= F= Ps; P F S=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菜刀用久了要磨一磨是为了增大压强,书包的背带要用而宽是为了减小压强铁路的钢轨不是直接铺在路基上而是铺在在枕木上是为了减小压强,钢丝钳的钳口有螺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知: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飞机上使用的高度计实际上是用气压计改装成的。 13. 1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 1.013×105帕= 76 cm水银柱高=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 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

大学物理学知识总结

大学物理学知识总结 第一篇 力学基础 质点运动学 一、描述物体运动的三个必要条件 (1)参考系(坐标系):由于自然界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只能在相对的意义上讨论运动,因此,需要引入参考系,为定量描述物体的运动又必须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 (2)物理模型:真实的物理世界是非常复杂的,在具体处理时必须分析各种因素对所涉及问题的影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提出理想化模型,质点和刚体是我们在物理学中遇到的最初的两个模型,以后我们还会遇到许多其他理想化模型。 质点适用的范围: 1.物体自身的线度l 远远小于物体运动的空间范围r 2.物体作平动 如果一个物体在运动时,上述两个条件一个也不满足,我们可以把这个物体看成是由许多个都能满足第一个条件的质点所组成,这就是所谓质点系的模型。 如果在所讨论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及其在空间的方位取向是不能忽略的,而物体的细小形变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则须引入刚体模型,刚体是各质元之间无相对位移的质点系。 (3)初始条件:指开始计时时刻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或角位置、角速度)即运动物体的初始状态。在建立了物体的运动方程之后,若要想预知未来某个时刻物体的位置及其运动速度,还必须知道在某个已知时刻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初台条件。 二、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 (1)位置矢量:由坐标原点引向质点所在处的有向线段,通常用r 表示,简称位矢或矢径。 在直角坐标系中 zk yi xi r ++= 在自然坐标系中 )(s r r = 在平面极坐标系中 rr r = (2)位移:由超始位置指向终止位置的有向线段,就是位矢的增量,即 1 2r r r -=?

位移是矢量,只与始、末位置有关,与质点运动的轨迹及质点在其间往返的次数无关。 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所经历的轨迹的长度,恒为正,用符号s ?表示。路程的大小与质点运动的轨迹开关有关,与质点在其往返的次数有关,故在一般情况下: s r ?≠? 但是在0→?t 时,有 ds dr = (3)速度v 与速率v : 平均速度 t r v ??= 平均速率 t s v ??= 平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 t s t r v ??≠ ??= 质点在t 时刻的瞬时速度 dt dr v = 质点在t 时刻的速度 dt ds v = 则 v dt ds dt dr v === 在直角坐标系中 k v j v i v k dt dz j dt dy i dt dx v z y x ++=++= 式中dt dz v dt dy v dt dx v z y x = == ,, ,分别称为速度在x 轴,y 轴,z 轴的分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

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定义: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 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19)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19)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理解: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能够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因为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 形变的大小相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 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 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 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大学物理物理知识点总结

y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主要内容 一. 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1. 位矢、位移和路程 由坐标原点到质点所在位置的矢量r r 称为位矢 位矢r xi yj =+r v v ,大小 r r ==v 运动方程 ()r r t =r r 运动方程的分量形式() ()x x t y y t =???=?? 位移是描述质点的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t 时间内由起点指向终点的矢量B A r r r xi yj =-=?+?r r r r r △,r =r △路程是△t 时间内质点运动轨迹长度s ?是标量。 明确r ?r 、r ?、s ?的含义(?≠?≠?r r r s ) 2.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平均速度 x y r x y i j i j t t t u u u D D = =+=+D D r r r r r V V r 瞬时速度(速度) t 0r dr v lim t dt ?→?== ?r r r (速度方向是曲线切线方向) j v i v j dt dy i dt dx dt r d v y x ??????+=+==,2222y x v v dt dy dt dx dt r d v +=?? ? ??+??? ??==?? ds dr dt dt =r 速度的大小称速率。 3.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平均加速度v a t ?=?r r 瞬时加速度(加速度) 220lim t d d r a t dt dt υυ→?===?r r r r △ a r 方向指向曲线凹向j dt y d i dt x d j dt dv i dt dv dt v d a y x ????ρ ?2222+=+== 2 2222222 2 2???? ??+???? ??=? ?? ? ??+??? ??=+=dt y d dt x d dt dv dt dv a a a y x y x ? 二.抛体运动 运动方程矢量式为 2 012 r v t gt =+ r r r

八年级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2.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地球的半径:6400 k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 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 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 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 (3) 6.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1h= 60 min= 3600 s. 1 2叫参照物. 3 4 5 6v=s/t 7这就是8.秒表。 1 2 3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 4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色、音调、响度。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音色不同 5.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分贝。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