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膏药配方1

制川乌40 制草乌40 马钱子30 半夏 40 天南星40 青风藤40 ,川芎40 羌活40 独活 30 当归40 土鳖虫 40 骨碎补40 , 伸筋草40 透骨草40 石楠叶40 麻黄40 ,细辛40 肉桂40 乳香40 没药 40




皮肤的屏障功能使得许多药物透皮渗透性较差,透皮到达体内的药物很难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通常认为只有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的亲脂性小分子有着较高的透皮渗透率,因而如何增加药物的皮肤渗透量是透皮吸收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透皮吸收制剂由于其能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中药外治法是中医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献资料,在局部皮肤或全身系统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广为应用。但在中药透皮吸收研究方面,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选择科学的检测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困难。作者对近年来促进中药透皮吸收的方法进行了综述。 1 药剂学方法 1.1 渗透促进剂 渗透促进剂是指那些能加速药物渗透穿过皮肤的物质。添加渗透促进剂是至今应用最普遍的促渗方法。 1.1.1 化学渗透促进剂 常用的有氮酮及其同系物、有机酸及其酯类、有机溶剂类、表面活性剂类等。促渗机理研究基本成熟,应用范围较广,对中药成分同样有着较好促渗作用,一些学者针对某些单体及复方中药进行了在体或体外透皮实验的定性、定量研究。苑振亭等取用大鼠背部皮肤进行的体外透皮实验表明,不同浓度的氮酮对蛇床子素的透皮吸收均有促进作用,5%时的效果最佳。彭松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雷公藤透入液中雷公藤甲素为指标进行离体大鼠腹部皮肤的体外透皮实验,表明氮酮能明显促进该制剂中雷公藤甲素的透皮吸收。 1.1.2 中药渗透促进剂 化学渗透促进剂虽然应用较为普遍,但是当用量较大或长时间使用含有这些成分的制剂时,它们对皮肤有红肿、疼痛等刺激作用。一些中药成分本身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及促进其他药物吸收的特性,主要为一些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芳香性物质,如冰片、薄荷、细辛提取物、高良姜提取物和小茴香提取物等。近年来,从中药中寻找效果好、副作用小的新型渗透促进剂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中药渗透促进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化学药物的促渗作用方面,一些学者也以中药单体和中药复方制剂中主要成分为指标进行了透皮吸收实验,这些研究表明中药成分的渗透促进剂可以达到甚至优于应用广泛的氮酮的促渗效果。沈琦等采用HPLC和体外透皮双室扩散池法,考察不同浓度的高良姜油、按叶素、高良姜醇提

物及花椒油、细辛油对5- 氟脲嘧啶透皮吸收的影响,并与氮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1%,3%高良姜油、2%按叶素及高良姜醇提物具有极强的促渗作用,与氮酮相比,高良姜油的作用略强于氮酮,花椒油的促渗作用与氮酮相当。许英爱等制备含不同浓度氮酮、杜香萜烯及不含渗透促进剂的复方骨质增生贴剂,以wistar 大鼠腹部皮肤为模型皮肤,以该贴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阿魏酸的累积渗透量为指标,通过体外透皮实验研究氮酮和杜香枯烯的渗透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氮酮和杜香萜烯均有渗透促进作用。 1.1.3 复合渗透促进剂 研究发现部分渗透促进剂按一定比例组合成二元或多元复合渗透促进剂时,可以取得采用单一促渗剂时无法达到的效果。复合渗透促进剂的研究是当前透皮促渗研究的热点,化学药物、中药单体成分以及中药复方制剂中主要有效成分等都成为这一热点的研究对象。既有不同化学渗透促进剂之间的也有化学渗透促进剂与中药成分渗透促进剂的合用,选择适当的渗透促进剂成为透皮制剂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有关复合渗透促进剂的促渗机理的研究未见报道。曾爱国等考察了促渗剂对盐酸小檗碱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在单一渗透促进剂中,冰片、氮酮、油酸、丙二醇均对盐酸小檗碱有促渗作用,其中冰片的促渗作用最好;在复合渗透促进剂中,冰片+丙二醇、氮酮+丙二醇、油酸+丙二醇均对盐酸小檗碱有促渗作用,其中油酸+丙二醇的促渗效果最好;同时,当油酸和丙二醇以不同比例混合作为渗透促进剂时,10%油酸+5%丙二醇的促渗作用较好,并且滞后时间也较小。王建新等以如意巴布剂中小檗碱为指标,用HPLC定量检测小檗碱的经皮渗透量,结果表明,与不含渗透促进剂的样品比较,3%氮酮与 10%丙二醇合用可显著提高如意巴布剂中小檗碱的透皮渗透,72 h中小檗碱的累积透过量增加了168.3%,经皮渗透速率提高了1.63倍。张奇等用健康wistar大鼠背部皮肤为实验皮肤,以青龙贴制剂中君药的有效成分麻黄生物碱为测定指标,考察了月桂氮卓酮、丙二醇、冰片、薄荷油4种透皮促进剂分别单用以及任两者合用时的促渗效果,结果表明4 种透皮促进剂对药物迁移都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月桂氮卓酮和丙二醇合用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效果最好,并且药物透皮速率大于不同透皮促进剂单独应用时的促进效果。 1.2 新型药物载体 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传递体技术可增加药物的透皮吸收,但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利用新型制剂方法特别是微粒给药系统,促进中药的透皮吸收、开发中药新剂型已成为中药研究

者们日益关注的一个方面。狄留庆等以麝香酮为指标进行的体外透皮扩散试验结果表明,麝香酮经羟丙基环糊精包合或制成脂质体后,其经皮渗透速度均有增加;麝香酮制成羟丙基环糊精包合物不仅可提高稳定性,同时能够增加药物的透皮吸收。徐月红等比较研究了千里光碱普通凝胶剂和脂质体凝胶剂的离体、在体透皮及皮肤滞留特性,结果显示普通凝胶剂和脂质体凝胶剂经离体完整皮肤和去角质层皮肤药物渗透系数没有显著差别;而经完整皮肤时药物在皮肤的滞留量,脂质体凝胶剂为普通凝胶剂的3.2倍。 2 物理学方法 物理学方法是近年来在所有促进药物透皮渗透方法中发展较快的一种方法,包括电致孔法、离子导入法、超声波法和激光促透法等。目前应用研究最集中的是各种方法作用于基因药物、免疫药物、抗肿瘤药物和放射性药物对肿瘤的治疗,其机理、影响因素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日趋成熟,但在中药透皮吸收中的应用除离子导人法外其他报道并不多见。中药离子导入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屡见报道,在内科、外科、妇科以及五官科都有应用。陈莉等分别采用纯中药制剂治糜灵栓组、红外线组以及治糜灵栓与红外线合用组治疗宫颈糜烂,结果显示,3组的治愈率分别为40%,80% 和98%。 3 结合经络穴位经皮给药 我国很早就有外治的中医理论,根据中医经络理论提出的经络穴位贴敷疗法是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之一,具有药物的经皮吸收以及经络穴位效应的双重治疗特性,在临床应用普遍,剂型包括散剂、糊剂、饼剂、搽剂、膏剂、膜剂、巴布剂、贴片等。药物通过经络俞穴的吸收可产生储存作用、放大作用和整体作用,显示了中医药外治法的独特之处。史红等采用跳台、“Y”迷宫等行为药理学实验方法考察督脉穴位给药对东莨菪碱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杉碱甲透皮控释贴片督脉穴位给药的改善记忆作用优于一般部位给药。徐莲英等选择与人体肺俞穴相对应的豚鼠肺俞穴,以麻黄碱为指标考察了中药麻黄的透皮吸收,结果表明经穴位给药较非经穴位给药时滞短、吸收快、达峰和消除也快,提示了穴位的功能作用。 4 其他 目前多种渗透促进剂的联合使用以及多种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法的联合使用成为趋势,如药剂学方法与物理学方法结合,经络穴位给药的同时采用物理学方法等。倪才珍等以自制软肝膏外敷日月、期门等穴道并微波照射 30 min区别于对照组用药,结果表明治疗组在症状、体征和肝功能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近年来,国外一些新的透皮给药技术得以发展,如微针

法、超高速无针注射系统、激光压力波法等,这些技术利用物理手段瞬间改变皮肤结构、消除皮肤屏障从而达到促进药物渗透的目的。但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单一成分的渗透动力学研究方法不能反映复方透皮给药动力学的特征,体内动力学方法建立困难,这些技术目前在中药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但也为中药透皮给药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提示。 5 结语 中药透皮吸收研究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许多新方法和新技术被应用于这一领域。但这些研究都只选择其中某一成分为指标进行了评价,未能体现中药及其复方的特性。此外,中药渗透促进剂与中药复方配伍关系、不同促渗机理的多种渗透促进剂合用以及多种促渗方法合用时的作用机理与规律及其对皮肤的刺激性等问题都是在中药透皮吸收研究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中医药内病外治的理论及流传下来的经方验方为中药透皮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怎样开发利用、传承中医药传统的优势是摆在中药透皮吸收研究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