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2018届九年级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2018届九年级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说明:1.考试形式为开卷书面考试。可查阅所带教材、资料,但不得相互讨论和互借资料。

2.请将答案全部填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

1.5分,共21分。

1.《商君书》载:“能得甲首(小军官)一者,赏爵一级,益(增加)田一顷,益宅九亩,除(给予)庶子(奴仆)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A.编制户口B.奖励军功C.加强刑罚D.推行县制

2.“使诸子百家成为被禁之列,结束了新学术、新思想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在儒学上……社会的学术思想趋于单一化及僵化。”该材料评述的是

A.秦始皇焚书坑儒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孝文帝汉化改革D.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3.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的是A.日本发动侵华甲午中日战争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东北地区遭到沙俄大举入侵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4.马克思说:“代表陈腐世界的清帝国必然要在这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但它是基于禁止毒品的道义原则,而现代社会的代表大英帝国却是为了发财。”这场“殊死的决斗”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瓦解D.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5.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6

A.研制“两弹一星”

B.人民解放战争

C.实施一五计划

D.抗美援朝战争

7.《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指出:“(1972年)二月二十八日,双方在

上海正式签订并发表《联合公报》……《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从长期尖锐对立开始走上关系正常化的道路,为以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打下了基础。”材料中的“双方”和“两国”指的是

A.中国和印度B.中国和英国C.中国和美国D.中国和葡萄牙

8.陈毅在1963年访问某国时即兴创作了如下诗篇:“高塔巍巍数十寻,八百万方石砌成。艺术光垂数千载,雄哉伟哉古文明。”该诗篇赞誉的古代文明历史遗产是

A.《汉谟拉比法典》石柱B.古代埃及金字塔

C.麦加城中克尔白神庙D.法国巴黎圣母院

9.“l519年9月20日晨,在西班牙桑卢卡尔港,隆隆的炮声送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奇异的远航。”

这次“最奇异的远航”指的是

A.亚历山大东征B.哥伦布船队的远航

C.“三角贸易”D.麦哲伦船队的远航

10.“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18世纪的重大发明是

A.珍妮机B.蒸汽机C.电动机D.计算机

11.19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伟大的理论,戳穿了“上帝创造了万物”的谬论,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无知、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该理论是

A.卢梭的“社会契约论”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2.有学者认为:“列宁的思想至今仍受到人们极度的重视,就在于它是活的、变化的、永不肯停止在某个定点上。”下列各项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以家长制作风取代民主与法制

C.以政府干预经济生活取代了自由主义D.以“多党政治”取代“一党政治”

13.条约规定:“决心实现他们经济的强大和同步发展并依据本条约的规定建立一个包含一种单一及稳定的货币的经济和货币联盟。……决心实行一项包括最终构建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该条约是

A.《凡尔赛和约》B.《联合国家宣言》

C.《欧洲联盟条约》D.《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14.下列简笔画中,能够形象地反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是

A B C 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小题8分,第16小题9分,第17小题12分,共29分。15.(8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意既由民意显露,民心向背就成为政权得失的关键。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梁治平《民本思想源流》

材料二君静则民安。国家出乱子,往往起源于执政者的躁进,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唐太宗毫不含糊地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韩昇《盛世是这样治理的》

材料三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困穷!闻有鬻(卖)男女者,朕甚愍(同“悯”)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骈宇骞《贞观政要卷六·仁恻第二十》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骈宇骞《贞观政要卷八·务农第三十》请回答:

⑴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2分)

⑵结合所学,举出材料二中“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的一个例子。(1分)唐太宗从

隋朝灭亡的前车之鉴中,吸取了怎样的治国教训?(1分)

⑶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太宗“存百姓”的主要措施。(3分)

⑷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怎样的治国理政思想?(1分)

16.(9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材料二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儿,就像投下一粒石子,打破旧体制的一潭死水,漾开了迎接生产力解放的春天的圆圈儿。后来的历史证明,正是从这个圈儿开始,充满活力的生产方式一圈儿一圈儿漾开,最终扩展到整个中国,彻底告别旧体制,迎来了整个中国经济迅猛腾飞的新时代。

——舒亦颖主编《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60个重大事件》材料三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1分)

⑵材料二中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儿”指代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重要地位。(3分)

⑶据材料三,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3分)

17.(12分)日本是世界上汲取外来文明较为成功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皇颁发革新诏书,开始革新运动。革新诏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废除皇室和各级贵族的领地与部民,一律收归国有……第二,改革官制和统治机构……实行官僚化的中央集权制……第三,建立户籍、记账,实行班田收授法……第四,改革税制,实行租庸调制。

——孙义学《大化革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它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一个坚强的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集团的领导下,对内注重国家体制重构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密切配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对外吸收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并能及时克服和纠正前进道路上所出现的工作失误和偏差,从而走上了一条符合日本当时国情的道路。

——陈利今《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会成功?》

材料三战后初期的民主改革是明治维新的最终归宿……搬掉了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徐天新、梁志明主编《世界通史?当代卷》

材料四日本通过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战后改革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天皇制资本主义社会、由天皇制资本主义社会向民主制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日本能够与时俱进完成三次社会转型并实现跨越式发展,既缘于日本民族的“幸运”和“机智”,也缘于日本民族对外来文明少有的鉴别取舍能力,还缘于日本民族服膺强者和与强者为伍的一贯秉性。尤其日本民族在三次社会转型中形成的“与时俱进变革,强即侵略扩张,最终挑战先生”这一行事习性,值得后发国家中国和守成国家美国引为鉴戒。

——孙立祥《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革新运动”指的是什么?它主要汲取的是什么外来文明?(2分)

⑵据材料二,指出明治维新主要汲取了什么外来文明?(1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治维新

注重国家政治体制重构的具体表现。(3分)据材料四,指出明治维新实现了怎样的社会转型?(2分)

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初期日本民主改革的历史作用。(2分)

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可鉴戒日本三次社会转型的哪些成功经

验?(2分)

九年级调研测试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8.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1.5分,共21分)

1. B

2. B

3. D

4. A

5. C

6. D

7. C

8. B 9. D 10. B 11. C 12. A 13. C 14. 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小题8分,第16小题9分,第17小题12分,共29分)15.⑴民意即天意,得失天下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2分,完全照抄材料得1分)

⑵例子:隋炀帝滥用民力,开凿大运河。(1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教训:治理国家,“必须先存百姓”。(1分)

⑶赎还流民,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3分)

⑷民本思想(或:以民为本)。(1分)

16.⑴目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1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分)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⑵历史事件: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分)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地位: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1分)

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分)17.⑴运动:大化改新。(1分)

文明:唐朝文明(或:隋唐文明、中国文化)。(1分)

⑵文明:西方文明(或:欧美文明)(1分)

表现: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或:取消武士特权);加强中央集权(或:加强天皇权力);实现有限的宪政统治等。(3分,任意3点)

转型:由封建社会向天皇制资本主义社会转型。(2分)

⑶日本战后初期民主改革是明治维新的最终归宿(或:使日本终于完成了因明治维新不彻底而

遗留下的历史任务),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或:是日本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和新的起点)。(2分)

⑷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结合国情,鉴别取舍学习外国先进文明;坚持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注重创新创造;坚持走本国特色强军之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勇于自我革命,及时克服和纠正建设中的失误和偏差等。

(2分,任意2点,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