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毕业设计79轿车车身内部布置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79轿车车身内部布置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79轿车车身内部布置

摘要

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几款车型的总布置数据积累和分析,结合现有车型的实际布置经验,对车身内部布置的基本原则、过程、方法及人机工程学在车身内部布置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和研究。通过运用车身总布置工具如人体模型、眼椭圆、头廓包络线及头廓包络面、驾驶员手伸及界面等,讨论了人机工程与驾驶员视野、乘坐舒适性、安全性、操纵性、上下方便性之间的关系,然后将上述理论应用于新车内部布置设计的实际过程,从新车设计的具体要求出发,结合人机工程学的方法较好的完成了新车型车身内部布置。最后运用车身总布置工具对整车视野、室内空间及操纵性如人体舒适性、风窗玻璃刮扫区域、A柱障碍角及仪表视野等进行了校核并分析。

关键词:车身总布置工具;人机工程学

I

Abstract

The thesis,through always assigning the data to accumulate and analyze to several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yles,the reality of combining the existing style is assigned experience, summarize to the basic principle, course, method and application in assigning within the automobile body of man-machine engineering that assign within the automobile body and research. Through use automobile body assign tool such as dummy always, eyes oval, head wide bag hold in place with a net line and head wide bag hold surface, driver hand stretch and interface,etc. in place with a net,visual field of discussion ergonomic and driver,taking the comfortableness,security, handling,relation among upper and lower conveniences,then apply theory described above to the new car's fixing up the real course designed,proceed from concrete requirement that the new car is designed,assign within the completion new style automobile body with better method to combine man-machine engineering. Use the automobile body to always assign the tool to the visual field of completed car finally,indoor space and person who handle if human comfortableness, wind windowpane blow,sweep area,A column obstacle corner and instrument visual field,etc. check the analysis of combining.

Keyword: The automobile body is always assigned the tool ;Man-machine engineering

II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 I 目录........................................................ I II 第1章绪论. (1)

1.1 课题的提出 (1)

1.2 人机工程学在轿车车身内部布置上的应用 (1)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1.4 本章小结 (3)

第2章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轿车车身内部布置工具 (4)

2.1 人体模型 (4)

2.2 眼椭圆 (5)

2.3 乘员及驾驶员的头廓包络线(面) (7)

2.4 本章小结 (10)

第3章车身内部布置方法的应用 (11)

3.1 轿车车身内部总布置设计过程 (11)

3.2 人体模型的布置过程 (12)

3.3 后视镜和仪表盘布置要求 (12)

第4章轿车车身设计硬点及应用 (14)

4.1 设计硬点的意义 (14)

4.2 人体姿态舒适性相关的主要硬点的确定 (14)

4.3 人体乘坐空间主要硬点尺寸 (16)

4.4 车身布置主要硬点 (16)

4.5 本章小结 (19)

结论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附录 1......................................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 2...................................... 错误!未定义书签。

III

第1章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轿车车身内部布置是轿车概念设计阶段中最关键部分,轿车车身内部布置的特点是需要确定的内部布置参数和车身硬点数目繁多,空间关系和约束条件复杂,实现方法和评价指标没有明确的法规和标准,这使得设计方案具有多解性、经验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目前人机工程学在轿车车身内部布置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成熟。利用人机工程学原理进行车身设计可以满足现代轿车驾驶操纵性、乘坐舒适性、上下车方便性等方面的要求。人机工程学以人(驾驶员、乘客)为中心,在布置设计方面从人体的生理、心理和人体的运动规律出发,研究布置方面如何适应人的需要,能够设计出一个操纵方便、舒适安全的驾驶环境和乘坐环境,因此结合人体工程学进行车身内部布置设计,认真详细地对车身内部布置设计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成为现代轿车企业成功研发新车型的关键。

我国的大部分轿车行业已经从过去传统落后的设计制造方法过渡到了现代以数字化设计为主的时代,并在流程中引入了强度校核、碰撞模拟以及运动仿真等。但大部分的CAD软件由于设计和开发手段相对落后等各方面原因的限制没有真正发掘CAD巨大潜力以提高设计开发效率。

现在国内外很多轿车制造业内部已经在AUTOCAD、CATIA、UG等软件平台上开发了车身总布置系统,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轿车车身内部布置理论和方法。但依然存在着盲目使用国外的SAE、ISO等标准进行车身室内布置,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合国内轿车车身设计的标准。我国的人机工程学正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目前只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如对人体尺寸的测量统计和分析。因此我国的人体工程学研究还有待于更加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

本论文依据人机工程学原理,结合相关资料和教材,介绍了轿车内部布置的基本要求和步骤,对轿车的内部布置设计提供参考,并具有一定的意义。

1.2 人机工程学在轿车车身内部布置上的应用

在内部布置设计过程中,重点工作是确定决定车型技术水平和造型风格的总布置尺寸。在内部布置方案的确定过程中,必须以满足人机工程要求为原则把乘坐舒适性、安全性、操作方便性、上下车方便性等作为主要因素考

1

虑。

人体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操纵方便和舒适性,即尽最大可能的满足不同身材和姿势的驾驶者对操纵件的手足伸及性与姿势舒适性以及视野性的要求。人机工程设计主要借助于SAE的方法和工具。在轿车设计中的应用有如下几方面:

1.上下车方便性;

a车门开度角、车门通道尺寸

b车门框口尺寸

c车门的高度、宽度和厚度尺寸

d乘员入座后手伸及关门把手的尺寸

2.车内部空间尺寸和座椅轮廓尺寸

a前、后H点的位置及前H点的调节范围

b头部空间尺寸

c前、后排座乘坐空间

d后座舒适性尺寸

3.驾驶员视野设计

a直接前方地面视野

b交通灯视野

c A柱障碍角

d外后视镜视野

e仪表板视野

4.驶员操纵方便性

a脚踏板(油门踏板、制动踏板)的位置和活动空间

b手操纵杆(换挡杆、手制动杆)

c驾驶舱内服务元件(空调、收音机、转向开关、灯光开关等)

1.3 本文研究内容

深入研究了车身内部布置工具的基本原理、相关标准、设计参考值及评价指标等,包括百分位的选择、H点的确定与座椅调节范围、操纵方便性、眼椭圆、汽车内部空间尺寸确定、上下车方便性、视野设计。并进行了实际车型的应用设计。从新车设计的具体要求出发,结合人机工程学的方法较好的完成了新车型车身内部布置。运用车身总布置工具对整车视野、室内空间及操纵性如人体舒适性、风窗玻璃刮扫区域、A柱障碍角及仪表视野等进行了校核并分析。最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学会运用人机工程学进行简单的轿车内部布置,对于人机工程设计、轿车内部布置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1.4 本章小结

本章对车身内部布置设计方法及内容、人体工程学在轿车车身内部布置的应用作了简要的叙述,最后对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做了阐述。

3

第2章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轿车车身内部布置工具

在轿车设计中,车身内部布置应当能够满足驾驶员和乘员的乘坐舒适性、操纵性、行车安全性、视野性的要求。为了达到以上性能,SAE、ISO 等设计标准定义了轿车驾驶员的眼睛、头部、肢体上与车身布置有关的人体特征点。驾驶员以正常驾驶姿势入座后,测取人体特征点,经统计处理后,便可得到各种百分位身材男女驾驶员的人体特征点分布图形。这些图形称为车身内部布置设计工具。它们包括眼椭圆、头廓包络线(面)、手伸及界面等。除人体模型外,其他设计工具都是驾驶员人体特征点(轿车驾驶员的眼睛、头部、胯部上一些与车身设计有关的特殊点)在车身坐标系中的分布图形,这些分布图形已经被做成现成的样板以供内部布置使用,所以本章主要介绍人体模型、眼椭圆、乘员及驾驶员的头廓包络线(面)。

2.1 人体模型

以人体参数为基础建立的人体模型是描述人体形态特征和力学特征的有效工具,是研究、分析、评价、人机系统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用于车身设计的H点人体模型是轿车车身内部布置的重要工具之一。利用人体模型可以进行乘舒适性校核,可以检查踏板、方向盘、座椅等部件布置的合理性。对于轿车内部空间如头部空间、膝部空间、肩部空间、肘部空间等都要用人体模型来检查。

中国人体模型:中国人体模型分为四个身高等级,分别为女子第5百分位,男子第5百分位(相当于女子第50百分位),男子第50百分位(相当于女子第95百分位),男子第95百分位。

按照不同的用途来分类包括:二维杆系人体模型、二维平面人体模型、三维人体模型,如下列图所示:

4

图2-1二维杆系人体示意图图2-2二维平面人体示意图图2-3三维人体模型示意图2.2 眼椭圆

轿车驾驶员眼椭圆是指不同身材的驾驶员按自己的意愿将座椅调整到适意位置并以正常的驾驶姿势入座后,他们的眼睛位置在车身坐标系中的统计分布图形。由于统计分布图形呈椭圆状,因此被称为驾驶员眼椭圆。驾驶员眼椭圆的确立为研究轿车视野性能提供了科学的视野原点基准。眼椭圆的中心位置、长短轴的长度和方向,与车辆类型、SgRP(H)点位置、座椅水平调节量、驾驶员比例都有关系,如图2-4所示:

图2-4三维眼椭圆示意图

适合中国人的A类车、可调节座椅眼椭圆尺寸根据中国人体数据(男女比例为1:1;男子平均身高为1710毫米,女子平均身高为1580毫米)计算,可以得到适合中国人的A类车、可调节座椅眼椭圆尺寸,参见表2-1。

表2-1适合中国人的A类车可调节座椅眼椭圆尺寸百分位TL23/mm 长轴Lx/mm 短轴Ly/mm 竖轴Lz/mm

95th 1-133

>133

173.8

206.4

60.3

60.3

93.4

93.4

99th 1-133

>133

242.1

287.1

85.3

85.3

132.1

132.1

眼椭圆在车身坐标系下按以下方式定位:函数关系表达式:

β=12°

5

X=664mm+0.587(L6)—0.176(H30)—12.5t

Y=W20±32.5mm

Z=638mm+H30

其中:

L6:方向盘中心到PRP(踩点)的X方向上的距离;

W20:座椅中心平面的Y坐标;

H30 :SgRP与AHP(踵点)在z方向上的高度差;

t:变速器类型(1:手动、有离合器踏板;O:自动、没有离合器踏板)。

侧视图中与眼椭圆中心坐标布置相关的因素见图2-5:

图2-5侧视图中与眼椭圆中心坐标布置相关的因素

眼椭圆的应用

眼椭圆是轿车视野设计的基础,但只有与视线(切线)一起使用方有意义。以驾驶员前方下视野设计为例,进一步说明应用眼椭圆进行视野设计的原理。如图2-6若要驾驶员前下视野不被发动机罩、前风窗下边缘、仪表板上边缘或转向盘上缘所阻挡,并能看到车头前方一定距离d以外的路面,通常的做法是:在侧视图上,从地面上距离车头d处的一点P

d

作95百分位眼

椭圆的下切线L

d ,则眼睛位置落在切线L

d

上方的概率是95%。如果使发动机

罩、前风窗下边缘、仪表板上边缘和转向盘上缘都在切线L

d

的下方,就能以

95%的概率保证驾驶员的眼睛不被上述物体遮挡而能看到P

d

点前方的路面,从而满足上述视野要求。以SAE眼椭圆为理论依据,可进行如下视野设计内容:内外视镜布置,驾驶员前方视野的设计和校核,车身A、B、C柱盲区的计算,仪表板上可视区的确定,刮水器布置和刮扫区域校核,以及遮阳带位置的确定等。

6

图2—6 利用眼椭圆进行驾驶员前方视野设计的原理

本毕业设计眼椭圆的定位尺寸记算:

β=12°

X=664mm+0.587(L6)-0.176(H30)-12.5t

=664mm+0.587×535mm- 0.176×299 mm-12.5×0

=975mm

Y=W20±32.5mm=350mm±32.5mm=382.5mm/317.5mm

Z=638mm+H30=638mm+299mm=945mm

2.3 乘员及驾驶员的头廓包络线(面)

平均头廓线是由美国工程师协会SAE根据第50百分位身材的男女驾驶员及乘员头部特征点,在车身坐标系中的位置统计而得出的两条圆弧(侧视图、后视图),用于表示乘坐状态下的头部外廓线。如图2-7所示:

图2-7 SAE平均推荐头廓线

图2-7中的坐标轴X、Y、Z是头廓线的自身坐标系,眼椭圆样板上的自身坐标系与头廓线样板上的自身坐标系是同一坐标系。这是因为头廓包络线是以眼椭圆为轨迹而形成。

7

头廓包络线是指不同百分位的驾驶员和乘员在乘坐状态下头廓的包络线。将头廓线样板上的眼点沿着眼椭圆样板上的上半部眼椭圆运动,并保持两样板上的自身坐标系平行,描绘出头廓线运动时的包络线便是头廓包络线(图2-8)。头廓包络线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座椅可调节式的头廓包络线,另一种为座椅不可调节式的头廓包络线。前者适合驾驶员的头部位置和头顶空间的设计,后者适合于后排乘员的头部位置和头顶空间的设计。

图2-8侧视图中头廓包络线与眼椭圆的关系考虑三维空间时,当将头廓线样板上的眼点沿着眼椭球运动,描绘出头廓线运动时的包络线便形成了三维头廓包络面。考虑到驾驶员随轿车的振动,推荐头廓包络线形成的面以头廓包络面中心为基准向车外偏23毫米,驾驶员头廓包络面形状确定可表2-2示:

表2-2三维驾驶员头廓包络面数据

三维头廓包络面按如下方式定位:

(1)首先按照前述步骤确定眼椭圆中心,按表2-3对头廓包络面进行初步定位:

8

表2-3三维驾驶员头廓包络面中心与眼椭圆关系

座椅行程(TL23)Xh Yh Zh >133mm 90.6 0 52.6

≤133mm 89.5 0 45.9

0 85.4 0 42.0 (2)然后按下述公式分别求出可调节座椅和不可调节座椅的头廓包络线中心(图2-9):

可调节座椅:β=12°

X=664mm+0.587(L6)–0.176(H30)–12.5t+Xh

Y=W20

Z=638mm+H30+Zh

不可调节座椅:X=640mmsinδ+X

Y=W20

Z=640mmsinδ+Zh

式中:Xh和Zh从表2-3中确定选取;L6方向盘中心到PRP(踩点)的X方向上的距离;W20座椅中心平面的Y坐标;H30 SgRP与AHP(踵点)在z方向上的高度差;t变速器类型(1:手动、有离合器踏板;0:自动、没有离合器踏板)。头廓包络线主要用于确定驾驶员和乘员的头部空间,以便校核或设计顶盖高度和宽度。SAE为此定义了两个关键尺寸H61、H63,分别为前排座椅有效头部空间尺寸和后排座椅有效头部空间尺寸。根据有效头部空间(经验值H61介于900~950mm之间,H63比H61略小20mm)和顶盖内饰板厚度经验值15~25mm)以及顶盖造型,就可以由外向至内的确定H点高度,也可以进行由内至外的顶盖高度设计。

头廓包络线侧视图头廓包络线后视图

不可调节座椅

9

头廓包络面侧视图头廓包络面后视图

可调节座椅

图2-9头廓包络线与头廓包络面

本设计采用可调节座椅,头廓包络线中心定位尺寸为:

β=12°

X=664mm+0.587(L6)–0.176(H30)–12.5t+Xh

=644mm+0.587×535mm-0.176×299mm-12.5×0+90.6

=1040mm

Y=W20=350mm

Z=638mm+H30+Zh

=638mm+299mm+52.6

=989.6mm

2.4 本章小结

本章详细的叙述了最新版的轿车内部布置中常用的布置工具的概念、建立方法、定位及应用,主要有人体模型、眼椭圆、头廓包络线等。对于轿车舒适性检验、车身内部空间的设计与校核、驾驶室内操纵件的布置、视野设计与校核等都要借助于这些设计工具来进行。

10

第3章车身内部布置方法的应用

3.1 轿车车身内部总布置设计过程

轿车车身内部布置是根据各总成型式和整车性能的要求,确定车身内部尺寸,驾驶员与乘客的操纵与乘坐空间,驾驶室各种部件和附件位置参数,以满足相关的各项性能及法规要求,并协调各种性能指标之间的矛盾,实现总体优化的布置过程;轿车车身内部布置可以理解为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下,对其进行方案布置优化的设计过程。需确保驾驶员与乘员的舒适性、上下车方便性、安全性,以及驾驶员的操纵方便性、视野性等。它涉及到人机工程学、统计学等学科,体现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环境和谐的设计思想。

轿车车身内部布置过程如下:

1、深入理解整车总布置方案,熟悉底盘、电气系统的结构特点,对竞争车

型相关数据进行三坐标测量、总结和归纳,初步确定所设计车型与人机相关数据的目标值。

2、根据已搭建的底盘平台、地板、前隔板和通风罩板的位置初步确定踏板

组、方向盘的中心位置及角度等参数。

3、运用踏板组和地板的相对关系,确定踵点的位置;进行二维人体模型初

步布置、建立车身内部布置工具包括眼椭圆、三维头廓包络面和手伸界面等。

4、调用SAE5%成年女性和95%成年男性人体模型,由SAE推荐的适意线或

区域法来确定SgRP点位置及座椅调节行程(上下和前后)、靠背角等相关尺寸。

5、根据SgRP点位置调用头廓包络线及眼椭圆,结合内部空间控制尺寸,确

定头部空间尺寸H61和H63、前后排乘坐空间、横向空间尺寸、顶盖的位置。以及完成对车身内部宽度的确定;再根据眼椭圆确定视野,从而定出前后风窗的倾角;调出手伸及界面等设计布置工具设计仪表盘的断面形状、仪表盘平面角度及操纵件的布置。

6、针对以上布置进行综合分析、协调和优化,验证是否满足已设定的目标

值和布置的合理性。

11

3.2 人体模型的布置过程

通常情况下,人体布置一般采用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布置方法,所以本文采取如下布置过程:

1、选择适宜的人体样板,包括百分位和比例等。本设计采用95%成年男性人

体样板,比例采用1:5。

2、画出加速踏板位置、地板线(先以水平线代表),确定出踵点的位置。方

法是运用以加速踏板中心为圆点,以203mm为半径的圆与地毯上表面的交点即为踵点。注意确定踵点时要考虑地毯的厚度和压缩量(一般40%)。

3、按选定的人体模型样板以踵点为布置基准,将人体驾驶姿势摆放在车身

布置图上,使人体的躯干和上、下肢处于最佳的活动范围和角度关系。

4、SAE5%成年女性和95%成年男性人体模型,由SAE推荐的适意线或区域法

来确定SgRP点位置及座椅调节行程(上下和前后)、靠背角等相关尺寸,考虑座椅靠背的压缩量与厚度等因素,确定出前座舱的最后设计界限。

5、比较百分位人体布置的各关系角度变化和坐姿位置变化情况,由此确定

各H点位置和座椅调节行程是否合适。

6、分析在加速踏板的全程运动中,人体姿势的变化情况。

7、画出百分位人体布置的腿部轮廓线,供设计伸腿空间用。

8、后排座人体布置方法与上述类似,只是一般布置95%百分位人体即可,

着重考虑搁脚位置、姿势和腿部空间。

3.3 后视镜和仪表盘布置要求

1、内外后视镜的布置

应该充分考虑人眼的视野特性,以尽量靠近驾驶员直前视线为宜。人机工程学推荐后视镜在水平方向的位置应该处于驾驶员直前视线左右各60°范围内,在垂直方向的位置应该处于驾驶员直前视线上下各45°范围内。为避免车后交通信息频繁的映入驾驶员眼内而干扰其注意力,造成驾驶员工作紧张,上述角度可以适当减小。对于左后视镜,一般推荐镜中心与左眼点连线(或左眼椭圆切线)与驾驶员直前视线的夹角不大于55°。一般驾驶员对右后视镜的观察次数远少于左后视镜,可以允许驾驶员偶尔强制转动眼睛和头部来观察右侧后视镜。故本设计考虑到驾驶员的疲劳问题,选取镜中心与左眼点连线与驾驶员直前视线的夹角为45°。

2、方向盘和仪表盘的视野性布置

方向盘主要考虑方向盘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经验数据:15°~30°)、

12

方向盘下缘与座椅上表面距离((经验数据:170~200)、在仪表板上形成的盲区最小并具有合适的操舵力特性。仪表板特征盲区参照ADR18和SAE J94等标准求作,本设计方向盘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2°。

仪表盘布置方法和经验数据总结如下:

(1)、仪表盘的中心点确定:将方向盘中心和眼椭圆中心点连线,按标准视距推荐值(最佳视距550mm、最大视距711 mm)确定。注意仪表盘的中心点和眼椭圆中心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应该在30°范围内。考虑驾驶员能够清晰的看见仪表的指示信号,本设计方向盘中心和眼椭圆中心点连线距离为700mm,仪表盘的中心点和眼椭圆中心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22°。(2)、仪表盘平面确定:方向盘中心和眼椭圆中心点连线与仪表盘平面的夹角应在90°±10°范围内,仪表盘平面与水平面夹角应在60°~75°范围内。选取方向盘中心和眼椭圆中心点连线与仪表盘平面的夹角为75°,仪表盘平面与水平面夹角为68°。

13

第4章轿车车身设计硬点及应用

4.1 设计硬点的意义

设计硬点是总布置设计过程中,为保证零部件之间的协调和装配关系,及造型风格要求所确定的控制点(或坐标),控制线,控制面及控制结构的总称,俗称设计硬点,轿车车身总布置实际上是确定车身各部分之间的硬点关系,硬点是轿车零部件设计和选型,附件设计及车身设计的最重要的各项目组公共认可的尺度和设计原则。这是使项目组分而不乱,并行设计的重要方法。一般确定后不要轻易调整,如需调整设计硬点,需得到所有子项目组认可或协商.常用的设计硬点包括整车尺寸参数如轮距、轴距;底盘及零和控制点等等。轿车车身内部的各种硬点之间的约束数目众多,关系复杂,评价指标模糊。其中很多硬点的确定是依靠设计者的经验而确定。因此在设计一种车型时,硬点尺寸对于设计有很大的帮助意义。

车身硬点的代号、定义、测量方法:

代号采用大写英文字母+数字的形式,如H30;其中大写英文字母和数字的含义如下:

W—宽度方向的尺寸;

H—高度方向的尺寸;

L—长度方向的尺寸;

PD—乘员分配尺寸;

SD—座椅面方向尺寸;

PL—踏板长度;

PW—踏板宽度PH—踏板的高度;

TL—H点长度位置和行程TH—H点高度位置和行程

1-99:内部空间尺寸

100-199:外部空间尺寸

4.2 人体姿态舒适性相关的主要硬点的确定

SgRP:座椅参考点,是指座椅上的一个设计参考点,它是座椅制造厂规定的设计基准点。它表征当第95百分位的人体模型按规定摆放在座椅上

时(按规定的靠背角、座椅的最后、最下位置),实际H点应与座椅

14

参考点重合;在SAE中对应L31、W20和H70三个硬点尺寸。

实际H点:是指当H点三维人体模型按规定步骤安放在轿车座椅中时,人体

模型上左右H点标记连接线的中点,可以比较真实地模拟出驾驶员以

正常驾驶姿势入座后的实际的H点位置。

设计H点:是指在轿车总布置时的设计基准点,表示的是第95百分位的男

子人体模型在最后位置时的胯点,最前设计H点表示的是第5百分位

的女子人体模型在最前位置时的胯点。由最前和最后设计H点便可以

求得座椅的水平行程和垂直升程

D点:臀部轮廓的最低点;

BOF:在侧视图上,过AHP点作人体样板鞋底的切线,在该切线上离AHP点

203mm的点;

AHP:加速踏板踵点,是指加速踏板未压缩时,人体模型的踵点在被压塌的

地板覆盖件上的点。

AFP:加速踏板平面;

PHP:乘客踵点;

人体舒适生理角度范围参见图4-1

A1—10°~30°;A2—10°~45°; A3—80°~120°; A6—85°~110°; A7—170°~190°

图4-1舒适驾驶姿势下的人体生理角度范围

由于驾驶员舒适驾驶姿势随车型的不同而变化,各自选择舒适姿势下的

关节角度有较大的差别。对于轿车靠背角A1最大不超过33°,最舒适为

28°;

人体躯干与大腿夹角A4以105°为宜,110°~115°最理想;肘角A3

以105°为宜;膝角A5在112°~118°为好;脚角A6(踏平面与小腿间夹角)

最小为87°,最大不超过130°。

15

16

本设计考虑驾驶员舒服性要求,选取A1=25°A4=95°A5=117°A6=87°

4.3 人体乘坐空间主要硬点尺寸

人体乘坐空间硬点主要包括:H30、H31、H61、H63、H5、H10、L53、L50、

L3、L34、L51,表4-1是应用人机工程学的某新车车身总布置中的重要参数:

表4-1轿车乘客舱内部舒适性尺寸总结(长度方向)单位:

mm

考虑驾驶室空间要尽可能宽敞,本设计主要硬点尺寸取值:H30=299mm 、

H31=304mm 、H61-1=992mm 、H61-2=920mm 、L51=833mm 、L34=1030mm 、L53=805mm 。

4.4 车身布置主要硬点

整车总布置主要硬点(如图4-2)是车身总布置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参数:

DECK POINT :指尾箱盖和后挡风玻璃内表面连接处在Y 零平面处最高点;

COWL POINT :是指在Y 零平面处,发动机罩和挡风玻璃内表面连接处最高点;

L126:在Y 零平面上,从COWL 点到最前端的纵向距离(不含保险杠及装饰

件);

L123:从COWL 点到DECK 点的纵向距离;

L129:在车辆的Y 零平面上,从COWL 点到最后端点的纵向距离;

L104-前悬;L103-整车长度;L101-轴距;H101-车高;L105-后悬;

17

图4-2整车总布置尺寸示意图

轿车总长L103是轴距L101、前悬L104和后悬L105的和。它们之间有

下述关系:L103=L101/C 。式中,C 为比例系数,其值在0.52~0.66之间。

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轿车的C 值为0.62~0.66,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轿车的

C 值约为0.52~0.56。

轿车宽度尺寸一方面由乘员必需的室内宽度和车门厚度来决定,另一方

面应保证能布置下发动机、车架、悬架、转向系和车轮等。轿车总宽W103

与车辆总长L103之间有下述近似关系:W103=(L103/3)+(195±60)mm 。

后座乘三人的轿车,W103不应小于1410mm 。室内长度与轴距之间存在下述

近似关系:室内长度=(L101/3)+(980±50)mm 。室内宽度与轮距和全宽之

间存在下述近似关系:室内宽度=(3/4)×全宽+(100±80)mm 。

在进行宽度方向布置设计时,用到整车宽度方向的硬点包括W3、W4、W5、

W6、W101、W102、W103。表4-2为不同风格轿车宽度方向尺寸:

表4-2轿车乘客舱内部舒适性尺寸总结(宽度方向)

本设计为考虑驾驶室的空间尺寸要宽敞,选取数值如下:

L104=945mm 、L103=4950mm 、L101=2915mm 、H101=1557mm 、L105=1090mm 、

W3=1380mm 、W4=1460mm 、W101=1499mm 、W102=1500mm 、W103=1740mm 、

W10=1440mm 、W20=350mm

车身布置中以下硬点必须在总布置草图中给出: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学院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日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选题 本团队专业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仿真编程、数据统计、图表绘制以及相关理论分析等。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选题: 某轿车机械式紧急制动辅助装置设计与仿真研究 宽轨机车运输车转向架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工程车辆联网系统及软件平台设计 叠经中空结构机织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力学性能研究 地铁土建工程投资控制研究 基于6-σ的某轻型车制动跑偏的分析与改进 基于数据仓库的汽车故障统计分析软件研究与应用 基于道路自识别的智能汽车控制系统设计 旋转冲压转子气流激振力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 基于稳健性优化的乘员约束系统性能改进 汽车侧向防撞预警系统的研究 汽车驱动轮电子差速控制方法研究 基于分形插值函数的路面不平度的模拟研究 运动型多功能汽车防侧翻控制与评价方法研究 两类复合弹簧系统的运动复杂性分析 生态城市规划下的现代轨道交通系统设计研究 面向城市工况的LPG公交车用发动机动力性能研究 微型纯电动车车架结构性能分析与优化

基于多维模糊控制的汽车半主动悬架仿真及研究 空间网壳结构主动抗震控制理论与试验研究 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的研究 智能车视觉导航中路径识别技术的研究 华瑞汽车制造执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道路自动识别与控制的智能车系统的研究 某轿车悬架运动特性分析及线性区操纵稳定性客观评价基于模糊控制的汽车ABS在环仿真实验平台研究 输出假设对大学生英语分词状语短语习得影响的实证研究乘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参数分析与优化 模拟驾驶视景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电动汽车差速控制设计 基于变刚度的车辆悬架减振系统设计研究 配戴近视镜驾驶者的驾驶疲劳检测 基于DSP的电动高尔夫球车数字化驱动系统的研究 超限治理对汽车产品的影响 平行泊车方法研究与仿真 智能车定向天线跟踪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电控单元硬件在环仿真研究 轻型电子机械制动汽车横摆与侧偏控制研究 驱动与制动工况轮胎模型研究 汽车底盘集成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智能车载红外视觉预警系统关键问题研究 道路模拟试验台CMAC与PID复合控制仿真研究 基于ARM7的双驱电动车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视觉导航的智能车系统研究 山西农村客运车辆发展研究 高压低噪恒流量离心泵动力学研究 城市道路车道变换微观模型及仿真研究

1127最终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一览表

车辆工程专业12届毕业设计(论文)一览表 编号选题名称选题来源 选题类型名称 (本专业分类) 学生 姓名 指导教 师姓名 职称 1 多片湿式离合器及其试验装置 设计 生产实践底盘王俊 郭新民 荆崇波 教授 副教授 2 柴油机冷EGR系统文丘里管的 设计计算 科学研究发动机李亚慧 郭新民 尹旭峰 教授 讲师 3 轻型客车493发动机过热问题 的分析改进 生产实践发动机梁大伟 郭新民 尹旭峰 教授 讲师 4 公交车后置发动机冷却系统性 能改进研究 生产实践发动机冯燕华 郭新民 尹旭峰 教授 讲师 5 DA471QA发动机可变式配气机 构的改进方案 生产实践发动机刘洋 郭新民 尹旭峰 教授 讲师 6 车用发动机冷却水泵驱动方式 的改进研究 生产实践发动机邹勋冠 郭新民 尹旭峰 教授 讲师 7 柴油机冷EGR与传统EGR的对比 分析研究 科学研究发动机朱鼎 郭新民 尹旭峰 教授 讲师 8 无轨有线电动轿车自动变线装 置研究 生产实践新能源邓宗云 郭新民 吴维 教授 讲师 9 车用冷EGR自控冷却系统的研 究 科学研究发动机董志强 郭新民 吴维 教授 讲师 10 轻型货车制动系统性能的改进 研究 生产实践底盘陈迪 郭新民 吴维 教授 讲师 11 汽车修理厂气动抽油机的改进 研究 生产实践发动机施旭东 郭新民 吴维 教授 讲师 12 比亚迪F3汽车制动系统的改进 研究 生产实践底盘彭泽明 郭新民 吴维 教授 讲师 13 比亚迪双模混合动力车汽油机 的选配研究 科学研究发动机麦嘉锋 郭新民 吴维 教授 讲师 14 EQ1044轻型货车前悬架的选配 研究 科学研究底盘旋楚平 郭新民 吴维 教授 讲师 15 装载机冷却系统过热问题的改 进研究 生产实践发动机雷军军 郭新民 吴维 教授 讲师 16 基于CATIA的汽车座椅调节机 构的设计 生产实践车身电器肖茂清 陈思忠 杨延勇 教授 助教 17 无障碍公交车踏板装置的设计生产实践车身电器彭晓嘉陈思忠 杨延勇 教授 助教 18 汽车前大灯弯道照明调节系统 设计 生产实践车身电器李嘉豪 陈思忠 杨延勇 教授 助教 19 汽车胎压监测与自动加气装置 设计 科学研究底盘黄耀飞 苑士华 宋长森 教授 工程师 20 线控电动四驱模型车的设计与 制作 生产实践底盘杨皓光 苑士华 宋长森 教授 工程师

车辆工程专业知识试题库

车辆工程系本科毕业答辩题库 说明: 试题内容出自以下15 门专业课:汽车理论、汽车底盘构造、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设计、车身设计、发动机原理、内燃机学、内燃机设计、热工基础、汽车实验学、汽车排放与控制技术、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汽车安全技术、汽车工程概论。 每门专业课的试题为15 道题或稍多,共232 题。 汽车理论专业题(共16 题) 1. 什么是汽车的比功率? 答:是单位汽车总质量具有的发动机功率。 2. 发动机的外特性曲线是什么? 答:当发动机的节气门全开时,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如功率、燃油消耗率等性能指标随速度变化的情况为,发动机的外特性曲线。 3. 汽车的制动性是什么? 答:是指汽车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 4. 什么是汽车的动力性? 答:指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直线行驶时,受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 5. 地面制动力是什么? 答:由地面提供的与汽车行驶方向相反的外力 6. 什么是汽车附着率? 答:是指汽车在直线行驶状况下,驱动轮不滑转工况下充分发挥驱动力作用要求的最低附着系数。 7. 什么是最大爬坡度? 答:是指汽车满载时在良好路面上用第一档克服的最大坡度,表征汽车的爬坡能力。 8. 什么是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答:在保证动力性的条件下,汽车以尽量少的燃油消耗量经济行驶的能力。 9. 汽车行驶阻力包括哪些? 答: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加速阻力。 10.什么是汽车的平顺性? 答:是保持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冲击环境对乘员舒适性的影响在一定界限之内,主要根据乘员主观感觉的舒适性来评价,对于载货汽车还包括保持货物完好的性能。 11.什么是汽车的通过性? 答:指汽车能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坏路和无路地带(如松软地面、凹凸不平地面等)及各种障碍(如陡坡、侧坡、壕沟、台阶、灌木丛、水障等)的能力

车辆工程汽车总布置设计论文之欧阳家百创编

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汽车整车论文 欧阳家百(2021.03.07) 摘要 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是车身设计的重要内容。车身总布置设计是在整车总布置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汽车车身底版的布置、前围的布置、车身室内人体工程布置、车门布置、发动机舱、行李舱的布置以及其它装备的布置。其中车身室内人体工程布置是主要的内容涉及到人体工程学的知识。可以说车身总布置设计的好坏是决定车身设计和轿车设计好坏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次7161轿车车身总布置设计主要是利用已给的数据和人体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对该车型的车身外形布置和内部布置进行设计,并进行相关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计算以检验设计的合理性。通过本次毕业设计,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对某一轿车车身进行车身总布置设计的步骤和方法,这将为我们以后毕业从事汽车车身设计的工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车身总布置设计人体工程学车身外形布置设计车身室内布置设计 Abstract Car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car body design. It is on the basement of car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includes car floor arrangement、front fender arrangement、interior body ergonomic arrangement、door arrangement、engine module and luggage compartment arrangement and other establishments arrangement. Among them, the interior body ergonomic arrang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as it relates to ergonomics. We can say that the quality of car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which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body design and car design. During this time’s Ao Tuo mini car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the mainly part of my work is to use data which is given by my guiding teacher and the infrastructural knowledge of ergonomics to design Ao Tuo car body external and interior arrangement, and to conduct some calculation about this car’s power and economy performance. This calculation can check that whether the car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is reasonable or not. Through this graduate design, I fully know and master the steps and methods of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to a specific car body, which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for our car body design work after graduation. Key words: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ergonomics body external arrangement design interior body arrangement design 1.绪论 1.1汽车设计的规律,决策与设计过程 汽车设计尤其是新新车型的设计,是根据社会对该车型的使用要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的总体设计及汽车的使用性能、艺术造型及制造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汽车销售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汽车的结构、性能及其使用、维修、寿命和使用经济性,所以总体设计在汽车的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 1、汽车总体设计的任务: (1)从技术先进性、生产合理性和目标产品的用途、销售对象、控制成本及生产纲领等出发,正确选择整车性能指标、质量及尺寸参数,提出整车设计方案,为部件设计、选型提供依据。 (2)对各部件进行合理布置和运动校核,使汽车能满足主要性能的要求,使相对运动的部件不会产生相互干涉。 (3)对汽车性能进行精确计算和控制,保证汽车主要性能指标的实现。 (4)协调各总成及整车的关系以及各总成之间的关系。 (5)拟订整车技术文件。如:整车装调技术条件、产品标准 (6)进行各种有关整车的技术综合工作。如:总布置评审材料的准备;设计计算书(设计计算说明书);项目描述书;试验任务书;零部件技术认证计划。 2、对整车设计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整车设计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对汽车的有关标准、法规的了解和掌握; (2)对汽车设计、试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对汽车使用、保养和修理知识的基本了解; (4)对汽车生产工艺的基本了解; (5)对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技术状态及技术水平主要零部件资源的了解; (6)有强烈的经济观念和市场意识,对市场的需求有必要的了解; (7)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 (8)要有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和耐心。 3、汽车设计的一般主要原则: 汽车的设计原则是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准则。其中包括产品设计方针、主要技术—经济要求(对技术先进性、工艺性、继承性、生产成本和零部件互用化的要求),需要考虑哪些变型车;同时要规定在各自使用性能发生矛盾时应优先保证的性能等,对于不同类型的汽车,其设计原则是不相同的,但有一些普遍适用的主要原则,表现在: (1)用户第一原则: 汽车是工业品,也可看作艺术品。对一台车的评价指标是多方在面的,且极具社会性和时代性,作为用户,一般会从以下方面作出选择: a)造型是否有时代感,能否体现使用者的社会地位或阶层; b)驾乘是否舒适,操纵是否方便; c)工作是否可靠,维修是否便利,备件供应是否充足; d)各项技术性能等(如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能、机动性、货厢结构及尺寸、舒适性、排放可靠性等)是否满足使用需求。 e)售价(或性能价格比)是否合理; f)使用、维修成本是否低廉。 (2)贯彻“三化”原则: 贯彻“产品系列化、零部件通用化和零部件设计标准化”,可以大大减小零部件品种、降低成本、方便维修、减少投入,所以在设计一个新车型时,要考虑它的系列化变形的

车辆工程课程设计

本科专业课程设计 题目新能源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总体的设计 学院: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专业: 车辆工程 学号: 201223079026 学生姓名: 杨曼华 指导教师: 郑安文 日期: 2016.01

摘要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为了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使用电能的电动机作为驱动设备的电动汽车能真正实现“零污染”,现已成为各国汽车研发的一个重点。 纯电动汽车是指利用动力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通过电池向电机提供电能,驱动电机运转,从而推动车辆前进。而在电动汽车研究的众多技术选型中,依靠轮边驱动的电动汽车逐渐成为一种新颖的电动汽车选型方向。 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双电机独立驱动桥,该方案采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动力源,两台永磁直流无刷电机作为驱动装置,依靠两套减速齿轮组分别进行减速,用短半轴带动车轮旋转。在系统构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包括电动机、电池在内的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关键词:纯电动汽车;锂离子;双电机系统

Abstract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ergy crisis put forwar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 industry is extremely severe challenges. In order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to use the power of the motor as driving device of the electric car can truly realize "zero pollution", has become a national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 key. So-called pure electric vehicles is the use of power battery as energy storage power source, through the battery power to the motor, drive motor running, pushing forward vehicle. In the electric car research, technology selection, depending on the round edge drive electric cars gradually become a new direction of the electric car type selection. This paper designs a new type of double motor drive axle independently, the scheme adopts the lithium ion power battery as a power source, two permanent magnet brushless dc motor as drive device, rely on two sets of gear group respectively for slowing down, with a short half shaft drives the wheels. 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 configuration design, the power system parameters, including electric motors, batteries, matching. Key words:Electric vehicles;Li+;Dual motor system

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论文_

变速器 所有变速箱技术中,手动变速器的效益最高,输出功率可达到输入功率的96%,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驾驭手动变速箱,也不是所有人愿意用它。因为用手动变速器需要踩离合器,这是在交通繁忙的时候很不舒服,驾驶员容易疲劳,而由扭矩中断导致的“点头”效应也会使乘客很难受。 由驾驶员操纵离合器而产生的扭矩中断是手动变速器主要的缺点。在换档加速时,驾驶员都必须通过松开油门并踩下离合器来使扭矩中断,完成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一秒,但在这段时间里车辆会暂时停止加速,速度也会降低。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自动变速箱,到目前为止现代汽车自动变速器是汽车上最复杂的元件。它是一种可以自己换挡的变速器。力矩转换器或流体联合器被用来代替手动离合器连接发动机。 汽车上变后轮驱动或前轮驱动是车辆自动变速器的两种基本类型。在一个后轮驱动的速器通常放在发动机后面凸起后长板旁边气体踏板下方的位置。驾驶杆连接变速器后端,最终驾驶的准确位置在后轴,用操纵力控制后轮。发动机的动力简单连续的在这个系统中循环,在通过变速器时改变力矩,通过传动轴后在主减速器分流到两后轮。 在前轮驱动汽车中,变速器常常兼有最终驱动叫做变速驱动桥。前轮驱动汽车通常在发动机的后下方安装有横向变速驱动桥。前桥直接连接在发动机的变速驱动桥上为前轮提供动力,动力从发动机出发转过一个大链条后经180°转变传给变速器。从而,将主动力通过变速器后分流传到驱动轴再送到两前轮。 也有一些其他方式的前轮驱动车辆,车架前方代替另一边的其他系统驱动四轮,但在这儿仅对其中的两个系统进行说明。相对于前轮驱动来说最流行的是后轮驱动,在发动机上连接一个输出轴,将改变后的力矩传给后驱动轮。这个系统是探寻前后轴实施改进的新的节能动力平衡装置。另一个驱动系统是把所有的驱动零件都按在后轮上。这种排列方式发动机通常后置。 现代自动变速器由许多的部件和系统组成,它们有行星齿轮组、液压系统、密封圈和密封衬垫、变矩器、油压调节器、调制器、节气门拉线、电子

汽车总布置设计毕业设计(含外文翻译)

摘要 随着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机工程学、空气动力学在汽车上的应用,车身总布置也在飞速的变革与发展。车身总布置设计是经验和原理方法的结合,是在考虑整车形式、车身与底盘的关系、以及总布置和造型传递给车身内部布置的一些约束条件下,进行车室内部布置,是基于功能和约束的方案寻求最优的过程。一个与众不同的驾驶空间:开阔的视野,舒适的座椅布置,布置紧凑的仪表以及伸手可及的操作元件,能给人充分的心理满足和安全感。人机工程学、空气动力学和现代化制造方法的发展促使汽车车身总布置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传统与创新艺术风格的有机结合也影响着车身总布置的美学实践。然而,每一款新车型的问世都离不开车身总布置和它的设计工具,汽车车身总布置是汽车概念设计阶段的一项相当重要的方案设计工作。 本次设计主要内容是根据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和在汽车上实际应用的分析,进行总布置设计。本文介绍汽车总布置设计工具人体模型,眼椭圆。提出了综合考虑驾驶员舒适性、视野性、腿部操纵空间、方向盘、顶盖等因素的H 点区域法。利用CATIA进行总布置设计,CATIA对于提高车身总布置的质量,以及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车身总布置设计;人机工程学;人体模型;眼椭圆。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auto industry, and ergonomics, air dynamics in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general arrangement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reform. Body: the layout design experie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method is combined, is considering vehicle body and forms, the chassis layout, and transfer to body shape and some internal layout constraints on car interior ministry decorate, it is based on the function and constraints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optimal process. A special driving space: open vision, comfortable seat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ation and arrangement, compact and operating components, can give a person to fully satisfy the psychology and security. the modern automobile body is always arranging also in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The man-machine engineering, the aerodynamics and the modernized manufacture method development urges the unceasing renewal and the consummation which the automobile body always arranges, traditional and the innovation artistic style organic synthesis is also affecting esthetics practice which the automobile body always arranges.However, each section new vehicle being published cannot leave the automobile body always to arrange and its design tool, the automobile body total arrangement is an automobile conceptual design stage quite important project design work. T he main content of the theory is based on ergonomics in car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alysis, the layout design. Introduces the layout design tool car body model, elliptic. Puts forward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pilot, leg vision comfortableness, manipulation of space, the steering wheel, the above factors zone method H. To improve the CATIA layout of quality, body and shorten the development cycle has very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body layout design, Ergonomics, Human model, Eye ellipse.

车辆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摘要 本次设计题目是EQ1092货车的前后悬架系统的设计。 所设计悬架系统的前悬架采用钢板弹簧非独立式悬架。后悬是由主副簧组成,也是非独立悬架。首先确定悬架的主要结构形式,然后对主要性能参数进行确定。在前悬的设计中首先设计了钢板弹簧,材料和许用应力,和方案布置的设计;还有减振器的选择。在后悬架系统设计中主要对主副钢板弹簧进行了设计,特别是钢板弹簧的刚度比分配计算和刚度的校核。 最后对悬架系统进行了平顺性分析,目的是判断所设计的悬架平顺是否满足要求。在平顺性分析时运用了时域分析方法,采用了两个自由度,最后通过编程计算,结果是没有不舒适。因而对提高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操纵稳定性是有利的。 关键词:悬架设计;钢板弹簧;平顺性;货车 东风4×2驱动EQ1092载货车(湖北十堰东风) 类型: 多用途货车, 型号: EQ1092F, 外观颜色:东风蓝, 驱动形式: 4X2, 总重量: 9400(kg), 装载重量:中型(6吨﹤总质量≤14吨)(T), 变速箱类型:., 用途:平板式货车, 整车外形尺寸:长:7995 宽:2470 高:2485(m), 货厢内部尺寸:长:5150 宽:2294 高:550(m), 轮胎数:6(个), 乘员座位数:3,

Abstract The title of this thesis is the design of front and rear suspension systems of EQ1092 truck. The front suspension system is the leaf spring, dependent suspension. The rear suspension system consists of the main spring and the . In the procedure of the design we made certain the structural style of the suspension system in the first, then we made certain the main parameters. In the design of the front suspension we designed the leaf spring firstly, material and allowable stress and the design of scheme , moreover the design of shock absorber. In the design of rear suspension we carried out the design of the main spring and the of angular rigidity between the main spring and the the final design stage, we implement the analysis of suspension ride performance. The aim is whether suspension ride quality meets to the performance requirement. The ride performance analysis adopts the methods with time domain and with two degree of freedoms by computer progra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uncomfortableness for the car on road. Therefore, it is Design; Leaf spring; Ride Performance; Truck

汽车车身系统

总布置篇 第四章车身系统 4.1 整车断面 断面的作用: 构建车身主体框架结构; 定义整车各主要总成部件的配合形式; 定义主要的配合尺寸; 分析造型的工程可行性; 指导详细三维数据的设计; 反应整车构件刚度分布状况,定义各部分构件的力学特性指标; 形成技术积累,缩短整车开发周期并提高整车研发质量; 整车断面:如下图所示

4.1.1 发盖-前保HOOD-FRT BUMPER 截面位置:Y=0平面 需要表达的信息:发盖关闭时,锁、锁扣的啮合状态;锁、锁扣的安装结构;发盖与前保的间隙平度;发盖内板与前保的间隙、密封;发动机罩二次打开的手部空间,参见总布置设计指南; 前保外表面到前横梁的距离A>65mm; 前横梁到空调冷凝器的距离B>20mm; 空调冷凝器到散热器的距离C>10mm; 发动机总成到冷却风扇的距离D>35mm; 图示:

CE-1 NL-1 GC-1 4.1.2 发盖-前组合灯HOOD-HEAD LAMP 截面位置:过前组合灯上一点且平行于Y基准平面 需体现的零部件:前组合灯、发盖、前保及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前组合灯与周围件的间隙、平度;组合灯的固定点;组合灯与上隔栅的装配可行性;换灯的空间

图示: CE-1 GC-1

NL-2 4.1.3 发盖-前围HOOD-COWL 截面位置:Y基准平面 需体现的零部件:发盖外板、前风挡、通风盖板、前围板及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前风挡玻璃倾角;前风挡与前围板上部的配合及密封;发盖运动过程中与通风盖板、前风挡的间隙;发动机总成和前围板之间的间距A;机盖与机舱刚性零部件的距离B。参见总布置设计指南。发盖打开时保证在5%女性手控范围以下并且满足95%男性头部活动线路的要求,具体校核方法见总布置设计指南。 图示:

第三章车身总布置设计

第三章车身总布置设计 §3-1 概述 车身总布置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车(底盘)总布置的发动机位置。 一、车身总布置与整车总布置的关系 在整车总布置和底盘总布置基础上进行,受发动机的位置制约很大。需整车总布置提供: ①汽车总长La、总宽Ba,总高Ha、轴距L、轮距B、前悬L F、后悬L R……等控制尺寸; ②轴荷分布范围; ③底盘各总成的位置和轮廓尺寸——包括动力总成、水箱、前后桥、传动轴、车轮、悬架、转向系等; ④乘员数及行李舱要求; ⑤使用要求及操纵机构的相互位置等。 二、车身总布置的工作内容 ①根据整车设计要求确定车身各部分尺寸 包括:乘客门、司机门、安全门、行李舱、地板高、侧窗数量及高度、内高、内宽等; ②确定整车外形——前后围、车顶、侧围的大致曲线和尺寸,前后风窗位置与角度等; ③驾驶区布置——方向盘位置(角度)、仪表板、驾驶员位置及操纵机构和踏板的相互位置; ④乘客区布置——座椅布置、通道宽度、内高等; ⑤空调系统的位置——制冷、采暖、除霜、通风换气、空气净化装置的位置及管道位置; ⑥行李舱大小及位置; ⑦视野设计校核; ⑧乘客上下车方便性确定; ⑨安全性设计——被动安全性(安全带、扶手、软化等)。 三、车身总布置的主要依据

①整车(底盘)总布置的有关参数和发动机布置; ②整车的使用条件和用户要求; ③国家、行业有关标准、法规; ④人机工程学的要求; ⑤制造、工艺条件等。 四、车身总部布置的工作程序 ①车身主要尺寸参数的确定——外廓尺寸和有关总布置尺寸; ②车厢内平面布置; ③座椅和操纵机构布置; ④驾驶区布置——仪表台(板)、驾驶座、空调控制板、操作辅助设备、视野校核等; ⑤客车横截面布置——踏步、地板、内高、座椅、侧窗、内行李架、灯具、空调管道等; ⑥备胎、油箱、电瓶、行李舱等布置; ⑦必要的校核——确定尺寸、位置的需要。 如:发动机舱门、行李舱门、视野、车门等的运动校核。 经过上述工作,即可画出1∶5车身总布置图。 注意:上述各阶段往往反复交叉进行,很多尺寸(位置)需要反复推敲,修改后方能确定。 §3-2 客车的布置型式与主要尺寸 客车的布置型式、主要尺寸与整车总布置、发动机位置、使用对象等有很大关系——直接受底盘和发动机位置的制约。 一、客车的布置型式——以大客车为例 现代大客车几乎全部采用平头式。根据发动机位置的不同,大客车布置型式有三种、前置、中置、后置。 共性:平头、厢式、后轮驱动; 个性:按发动机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中、后置三大类。 1、前置发动机式 优点:10、通用性好——与货车通用部件多;

汽车总布置设计步骤

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1、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总成选型和匹配、整车性能计算、运动学校核、人机工程设计和校核、三维装配、确定设计硬点和设计控制规则。 具体内容包括空间布置和性能相关项目布置。具体如下表 布置的内容布置的项目 空间布置(人机分析、法规校核)发动机、传动系的布置;悬架、轮胎的布置;座椅布置;踏板、变速杆等驾驶操作系统的布置;载货空间的布置;燃料箱、备胎的布置;车身及内、外 饰件的布置 性能相关项目布置 油耗燃料箱容量 制动性能质心位置、轮胎尺寸 操纵稳定性轴距、转向器的位置、方向盘行程 NVH性能传动轴夹角、发动机悬置、空滤器、消声器容量、 排气吊挂、后视镜、仪表板横梁 空气动力性能发动机罩前端高度、前风窗倾斜角、后风窗倾斜角、 扰流板、空气进出风口 机动性轮距、轴距、前后悬、转向齿条行程 发动机冷却前格栅型式、散热器尺寸、前端开口面积 2、汽车总布置设计的步骤 (1)定义整车结构及外形尺寸。进行整车总布置时,首先应初步定义汽车的型式(包括轴数、驱动型式、布置型式、车身型式等),然后选择动力及轮胎型号尺寸,接着对整车的外形尺寸进行定义(包括总长、总宽、总高、轮距、轴距、前悬、后悬、最小离地间隙等),另外还需确定汽车的质量参数 (2)确定假人百分位,定义H点位置。整车布置加人一般用95百分位美国男人和5百分位日本女人,躯干角一般前排为25°,后排为23°。 (3)确定眼椭圆、头部包络线。眼椭圆定义按SAE J 941进行,头部包络线做法按SAE J 1052的规定。头部包络线完成后,顶盖的最低高度可确定。 (4)进行前视野校核。按GB11562的规定,对效果图进行前视野校核。 (5)进行车身零件和总成布置。根据GB14167,结合效果图初选S值,确定安全带安装点初步范围;根据GB17354,确定前后保险杠的位置范围;根据选定的假人,布置合理的手臂到方向盘尺寸和脚到踏板的尺寸,从而确定方向盘中心位置及踏板位置,参考GB/T 17876;根据车轮跳动的包络线,确定合身轮罩等尺寸;进行车内外零部件的布置。 (6)确认发动机盖位置,进行动力总成布置。根据前视野校核结果,即可确定发动机盖上平面上限(应低于前视野下限线),结合此因素,可进行动力总成的初步布置。动力总成上平面到发动机盖下平面的距离一般应为40~50mm,如考虑到行人碰撞安全性,应加大到60mm 或将发动机盖材料改为塑料。动力系统布置时,应考虑轴荷分配、面积利用率、传动轴夹角、最小离地间隙等因素。 (7)进行底盘系统布置。应注意相对运动的零部件进行运动校核,确定它们的运动轨迹和运动空间,并防止各部件之间产生运动干涉,如车轮的跳动、传动轴的跳动等。 (8)应性及车内外人体、人机工程学校核。针对国家对汽车产品的相关强制性标准,对整车、零部件布置的符合性进行校核,另外,对国家尚未要求但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应考虑符合性。按设计经验及相关参考资料,对车内外零部件尺寸、布置位置的合理性进行人体、人机工程学校核。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题目

1 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动力总成匹配设计 2交通锥回收机械手优化设计 3道路清扫车吸盘设计及优化 4插电式混合动力SUV动力总成匹配设计 5汽油机富氧进气燃烧系统设计及优化 6高速公路绿色智能LED照明系统设计 7交通锥收放车测速与测距系统设计 8轿车制动系设计 9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再生制动系统设计 10基于EDEM和ADAMS联合仿真的装载机工作装置设计11重型矿用汽车举升系统优化设计及仿真 12基于EDEM和ADAMS联合仿真的挖掘机工作装置设计13基于有限元法的矿用汽车货箱的设计 14ZL50装载机全盘湿式制动器的设计 15基于有限元法的重型矿用汽车三角架的设计 16重型矿用汽车动力转向系统的设计 17基于有限元法的重型矿用驱动桥壳设计 18基于Solidworks的装载机工作装置设计 19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与性能分析 20某车用四缸发动机配气机构设计 21汽车门锁闭锁器结构设计与分析 22SUV车用伸缩踏板机械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23微型电动汽车前悬架设计与分析

24某轻型货车用四缸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设计25载货汽车空气悬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26重型汽车转向系统结构设计及分析 27微型汽车膜片弹簧离合器设计及分析 28工程车辆的车架减重设计 29某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动力参数设计 30汽车驱动桥壳的有限元分析和设计 31基于ANSYS的盘式制动器结构分析与设计32基于ANSYS的鼓式制动器结构分析与设计33某汽车前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 34某轿车制动系统的设计 35汽车曲轴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36农用拖拉机履带底盘的设计 371/4汽车悬架系统的振动研究 38自卸车改装设计 39汽车保险杠的碰撞分析 40铁路车辆盘式制动器的噪声分析 41汽车传动轴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42随车起重机上车设计 43水上球型机器人 44ADAMS/MATLAB 对汽车主动悬架的联合仿真45基于ARM汽车视觉导航的轨道视觉技术研究46基于DSP与SVPWM电机调速系统仿真分析

(完整版)客车底盘总布置设计规范

长春北车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设计规范 CBD-YF-DP-GF.1 客车底盘总布置设计规范 单位姓名日期单位姓名日期 编制技术研发部技术研发部 审核技术研发部技术研发部 审核技术研发部技术研发部 批准

目录 1 范围 (2) 2 规范性文件引用 (2) 3 术语和定义 (3) 4 设计准则 (3)

1 范围 本标准主要介绍了客车底盘总布置的简要设计流程,规范了设计步骤,明确了底盘总布置的设计结构等。 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6--12米的大中型营运客车的底盘总布置设计。 2 规范性文件引用 GB/T 13053-2008 客车车内尺寸 GB 12676-1999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 GB 17675-1999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 GB/T 5922-2008 汽车和挂车气压制动装置压力测试连接器技术要求 GB/T 6326-2005 轮胎术语及其定义 GB/T 13061-1991 汽车悬架用空气弹簧橡胶气囊 QC/T 29082-1992 汽车传动轴总成技术条件 QC/T 29096-1992 汽车转向器总成台架试验方法 QC/T 29097-1992 汽车转向器总成技术条件 QC/T 293-1999 汽车半轴台架试验方法 QC/T 294-1999 汽车半轴技术条件 QC/T 299-2000 汽车动力转向油泵技术条件 QC/T 301-1999 汽车动力转向动力缸技术条件 QC/T 302-1999 汽车动力转向动力缸台架试验方法

QC/T 303-1999 汽车动力转向油罐技术条件 QC/T 304-1999 汽车转向拉杆接头总成台架试验方法 QC/T 305-2013 汽车液压动力转向控制阀总成性能要求与试验方法 QC/T 465-1999 汽车机械式变速器分类的术语及定义 QC/T 470-1999 汽车自动变速器操纵装置的要求 QC/T 479-1999 货车、客车制动器台架试验方法 QC/T 483-1999 汽车前轴疲劳寿命限值 QC/T 491-1999 汽车筒式减振器尺寸系列及技术条件 QC/T 494-1999 汽车前轴刚度试验方法 QC/T 513-1999 汽车前轴台架疲劳寿命试验方法 QC/T 523-1999 汽车传动轴总成台架试验方法 QCT 529-2013 汽车液压动力转向器技术条件与试验方法 QCT 533-1999 汽车驱动桥台架试验方法 QCT 545-1999 汽车筒式减振器台架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上述标准中确立的符号、代号、术语均适用于本标准。 4 设计准则 4.1应满足的安全、环保和其它法规要求及国际惯例 客车底盘总成中各部分的主要性能、尺寸等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规定。详参相应的标准。

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大专)毕业论文题目 1发动机排放技术的应用分析 2微型车怠速不良原因与控制措施 3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发展 4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控制现状与对策 5发动机自动熄火的诊断分析 6汽车发动机的维护与保养 7柴油机微粒排放的净化技术发展趋势 8汽车污染途径及控制措施 9现代发动机自诊断系统探讨 10关于奔驰300SEL型不能着车的故障分析 11奔驰Sprinter动力不足的检测与维修 12上海通用别克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检修13现代伊兰特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检修 14广本雅阁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检修 15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的诊断与维修 16帕萨特1.8T排放控制系统的结构控制原理与检修17广本雅阁排放控制系统的结构控制原理与检修 18汽车发动机怠速成抖动现象的原因及排查方法探讨19汽车排放控制系统的检修 20上海帕萨特B5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的诊断与维修21论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 22奥迪A6排放控制系统的结构控制原理与检修 23丰田凌志400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检修24奥迪A6B5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的诊断与维修 25标致307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的诊断与维修 26捷达轿车发动机常见故障分析与检修 27汽车转向盘摆振故障分析 28防抱死系统在常用轿车上的使用特点分析 29汽车底盘的故障诊断分 30汽车的常用转向系统的性能分析 31汽车变速箱故障故障诊断 32安全气囊的发展与应用 33汽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 34分析国产几种汽车行走系统特点 35分析国产几种汽车制动系统特点 36分析国产几种汽车转向系统特点 37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 38丰田系列ABS故障诊断方法的探讨 39通用系列ABS故障诊断探讨 40奔驰560SEL车型ABS系统故障案例分析 41AL4自动变速器的结构控制原理与检修 42汽车制动系 43汽车四轮定位的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