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忍经》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忍经》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忍经》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17 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

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说苑》:常枞

①有疾,老子往问.焉。常枞张口示.老子曰:“舌存乎?”曰:“存。岂非以其软邪?”

“吾齿存乎?”曰:“亡矣。岂非以其刚邪?”常枞曰:“天下事皆尽矣。”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

者独存。

(吴亮《忍经》)

[注]①常枞:据传是老子的老师。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⑴阅.十余岁阅:⑵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

⑶老子往问.焉问:⑷常枞张口示.老子曰示: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B.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C.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D.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3 分)

(2)亡矣。岂非以其刚邪?(3 分)

9.甲文作者和乙文的常枞在揭示“天下事”相关道理时,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部编课文《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部编课文《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各句中斜体红字的意义和用法。 一老河兵闻之_________________ 当求之于上流_________________ 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是再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十余岁__________________ 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___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___________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斜体红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石兽于水中贤于材人远矣 B.以为顺流下矣策之不以其道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山峦为晴雪所洗 D.然则天下之事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下列各项中斜体红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二石兽并沉焉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寻十余里未果,寻病终 C.是非木杮斯是陋室 D.求之下流,固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众服为确论。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众服为确论。

《河中石兽》最新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最新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 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3分)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 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 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

24河中石兽 【一等奖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4河中石兽 1.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寺僧、讲学家的批评态度,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它同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做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沙(niè) 溯.流(sù) 欤.(yú) 曳.(yè) 铁钯.(pá) 臆.断(yì)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合作研讨 1.朗读课文。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2.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古今异义 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盖.石性坚重(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导语: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 一、读准字音 河干(g a n )圮(p i )棹(zh a o )曳(y e )铁钯 (p d )木柿(f e i ) 湮(y a n )啮(ni e )坎穴(xu e )溯流(s u )臆 (y i )断欤(y u ) 二、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 i)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 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 a o)数小舟,曳(y e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f e i), 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 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湮(y a 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 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河中石兽知识归纳

河中石兽 一、实词解释。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靠近2、山门圮于河:倒塌 3、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4、阅.十余岁:经历了 5、求.二石兽于水中:寻找 6、竟.不可得:终于 7、棹.数小舟:划船 8、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讲学 9、究.:推究 10、物理 ..:事物的道理。 11、是.非木柿:这 12、湮.于沙上:埋没 13、渐沉渐深耳.。:语气词,表示罢了14、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15、啮.沙为坎穴:侵蚀,冲刷 16、石必倒掷坎穴 ..:坑洞 17、转转不已 ..:不停止 18、遂.:于是 19、反溯流 ...:按照他的话去做..逆上:逆流 20、如其言 21、但.:只 22、可据理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虚词: “之”的用法和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代词,它,这件事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代词,代石兽 4、一老河兵闻之.代词,讲学家的话 5、当求之.于上流代词, 代石兽 6、其反激之.力助词, 的 7、至石之.半助词, 的 8、求之.下流,固颠代词, 代石兽 9、求之.地中代词, 代石兽 10、然则天下之.事……助词,的 “于”的用法和意思 1、山门圮(pǐ)于.河介词,在 2、求石兽于.水中介词,在 3、湮(yān)于.沙上介词,在 4、当求之于.上流介词,从,到

5、必于.石下迎水处介词,在 6、果得于.数里外介词,在 “其”的用法和意思 1、其.反激之力:代词,水 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其中 三、问题探究。 1、本文针对找石兽这件事,有什么提出了哪些寻找方法他们各自依据是什么这些方法有用吗为什么 ①庙僧在原地寻找,“不可得”,因为他没有考虑石性、沙性和水流的关系。 ②庙僧顺流而下寻找,依据:以为顺流下矣,结果“无迹”,因为他没有考虑石性和沙性,只考虑水流。 ③讲学家提出原地沙下找,依据:以为石头会“渐沉渐深”,不可能找到,因为他只考虑石性、沙性,不考虑流水。 ④老河兵提出逆流而上找,依据:河水冲击石头,石兽反而逆流而上。“果得于数里外”,因为他不仅考虑到石性、沙性,还考虑了水流关系。 2、如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庙僧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人;讲学家代表的是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主观臆断”的人;老河兵代表的是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人。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4、文章中写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嘲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找出原句回答。 然则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如何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①嘲讽了那些据理臆断,自以为是的人;②用反问强调要根据实际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主观臆断。③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第二部分: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文言文阅读题)《河中石兽》阅读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1、圮:pǐ,倒塌。2、臆断:主观判断。3、柿:fi,木片。4、湮:yn,沉落。5、傎:diōn,同癫,疯。6、啮:ni,啃咬。7、坎穴:洞穴。8、溯:从下游向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③阅十余岁()④一老河兵闻之()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起②事物的道理③经过、经历④代指讲学者的话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同步测试(含答案)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给下列汉字注音。 圮()募()棹()杮()湮()啮()溯()欤()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山门圮于河()阅十余岁()() 曳铁钯()湮于沙上() 尔辈不能究物理()如是再啮()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 4.比较文中的庙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二)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①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A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和()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B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花枝绑在铅笔上。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⑤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C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这一节课,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⑥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 及答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 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人。(3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棹曳湮啮溯臆 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 在,是因为。(6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2分) 阅:棹:曳: 湮:啮: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6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

部编版《河中石兽》课内语段阅读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①山门圮.于河圮倒塌 ②湮.于沙上湮埋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①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于介词,在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之代词,指代二石兽 (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分析】译文参考: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达标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河干( ) 木杮( ) 臆断( )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湮于沙下( ) 啮沙为坎穴( ) 2.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河干:__________________。(2)设帐:__________________。 (3)尔辈:__________________。(4)木杮:__________________。 (5)河兵: _________________。 (6)河兵: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1)求二石兽于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朝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重点难点探究 (一)典型例题 探究点一:感悟理解句子 例题1:怎样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点睛句的理解。文章的中心作者一般通过议论的句子指出。本文就是通过结尾的议论句揭示中心的。 答案:这句画龙点睛的议论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它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点拨:从议论句的作用上来回答。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拓展阅读练习(2015.12.10)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刘羽冲偶得兵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 C.人几.为鱼(几乎)D.沟洫甫.成(刚刚)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自练乡兵与之.角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几为.所擒士卒多为.用者 C.使试于.一村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非独贤者有是.心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22.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文后所引何文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分) 《梦溪笔谈》二则(苏教版) (一)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狗蝎()②其喙有钳() 3.解释字词。 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 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25河中石兽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刘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 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法学法:诵读法,串讲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电视剧(图片)::铁齿铜牙纪晓岚 一、作者简介 纪旳,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旳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感知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河干(gai )圮(p 1 ) 棹(zh o )曳(y e ) 铁钯(p a)木柿(f e ) 湮(y 6 )啮(ni e )溯(s u) 臆(y i )欤(y d )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 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无迹。 ②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③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据理臆断欤?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⑶阅十余岁( ) 13. 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如是再啮 古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1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 C. 一老河兵闻之 D.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 答案: (二) 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 13. 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 D 15. 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 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 曳铁钯,寻十余里, ⑵山门圮于河( ⑷但知其一( (4分) ) ) ) 当求之于上流 其反激之力 今义:( 今义:(

河中石兽练习及答案

出处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 [1]《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纪晓岚)以笔记型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1] 2作者 作者:纪(jǐ)昀(yún) (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清代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著有《四库全书》。晚年自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1] 3文章正文 河中石兽 作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作者纪昀 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a)铁钯(p 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④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a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⑥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a)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⑦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4注释 河干(h? gān):河岸。干,水边。 山门:寺门。圮(pǐ读第三声):崩塌。 阅:经历。 设帐:讲学,教书。 木柿:木片,木屑。 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固:固然。 颠(diān读第一声):通“癫”,疯狂。 欤(yú读第二声):呢,语气词。 啮(nia读四声):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5文章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新修建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还是没有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漂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往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应该是这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疯狂的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巡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僧人们依照老士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人教版注释

河中石兽人教版注释 《河中石兽 》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2017 版),是一篇告知同学们做 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道理的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河中石兽》人教版 注释以及该篇的原文,供同学们阅读。 《河中石兽》人教版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 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 (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 (认为) 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6、但: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罢了。 40、其一:表面现象。 41、其二:根本道理。 《河中石兽》原文: 作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 曳铁钯, 寻十余里, 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转转 一 作:再转)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