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了解空气质量指数,认识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能认识不同的天气符号,读懂天气预报。

2.能依据空气质量指数判断空气质量的优劣。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故事导入:教师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的故事,激发学生们了解天气的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自主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来描述天气状况,教师注意他们的用词,例如:“今天”、“昨天”、“白天”、“晚上”等时间用词以及“刮风”、“下雨”、“闷热”、“气温高”等用语。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天气?

学生归纳: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3.教师提醒:我们常听说的“雾、霾、浮尘、扬沙、冰雹”等属于天气现象。

4.学生读课本P47页第二自然段内容,了解气候的概念。

学生归纳结论:人们通常用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天气平均状况来描述气候,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5.学生完成P47页活动1,强化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

P47页活动答案:

1.描述天气的是(②③),描述气候的是(①④)。

2.(1)A:天气与交通的关系。B:天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C:天气与农业的关系。D:天气与战争的关系。

学习活动二了解天气预报,学会通过识别天气符号,判断天气状况

1.学生读课本P49页图3.4,了解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

(1)说一说:卫星图中的绿色、蓝色与白色分别表示什么?

(2)想一想:云的颜色越白,反映了什么天气现象?

卫星云图中的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可能是阴雨区。

2.学生读课本P49页图3.5,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师提示:①注意风矢图的识别,在风矢图中,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级别,天气预报图中表示风向和风力的符号一般都是用带尾羽的箭头符号来表示的,箭头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3根尾羽表示的是6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②注意地图册P14页“霾”“冻雨”“台风”等书本上没有的天气符号。

3.学生完成课本P50页活动2。学会依据天气符号判断天气状况。

读课本P51页图3.7,分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1.搞清我国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之间的对应关系。

2.依据图中的污染指数判断北京、太原、西安、银川、兰州等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

3.展开讨论:

(1)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人为活动会影响到空气质量?(焚烧秸秆、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等)

(2)为提高空气质量献计献策。(例如:植树造林、修建森林公园、控制生产和生活中污染物排放等)

【拓展探究】

1.讨论天气预报中森林火警反映了什么样的天气状况?(干燥、高温、有风)天气预报中的穿衣指数主要是提醒我们关注天气中的什么因素?(气温)

2.沙尘暴、雾霾、PM2.5等是目前老百姓非常关注的话题,请在网上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学会绘制气温曲线,掌握气温曲线图的阅读技巧。

2.利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运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气温曲线图的判读技巧。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话题导入:由天气预报中新增加的穿衣指数说起,让学生认识到气候的变化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所以,了解气温变化的有关知识十分必要。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认识气温的变化

【自主探究】

1.学生依据切身的感受独立思考:我们应如何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

2.针对学生众说纷纭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53页内容,作出小结:人们了解气温一般关注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及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3.学生读P53页图3.10及有关文字内容,了解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日平均气温:把一天四次(2时、8时、14时、20时)测得的气温值相加,再除以4,就得到当天的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把一月中的日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当月的天数,就是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把一年中的月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12,就是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

4.绘制气温曲线图是分析气温变化的重要手段,学生要独立完成课本P54页活动1。

学会利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

1.学生分组读图3.11,完成以下任务:

看一看:

(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2)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学生观察到的规律是: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学生读课本P53页图3.12中的文字说明,完成以下任务:

(1)看一看:一年中,北半球气温什么是时候最高?什么时候最低?

(2)想一想:①同一区域同一时间,海洋与陆地情况是否一样?②同一时间,南北半球是否一样?

学生归纳: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正好相反,一年中,陆地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3.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P55页活动2,再合作检查。

P55页活动课答案:1.略。

2.(1)最热月气温为22℃,对应月份是7月。(2)最冷月气温为1.5℃对应月份是1月。

(3)气温年较差为20.5℃。 (4)年平均气温大约13℃。

【拓展探究】

1.学生讨论:能不能通过气温曲线的形状直观地判断出气温差大小?

教师点拨:气温曲线的弯曲度越大,说明温差越大。

2.想一想:如果某城市位于南半球,其气温曲线图是什么样的?

教师点拨: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因为一年中,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3.网上查询:为什么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不一致?

教师点拨:原因是陆地受热快,放热也快,所以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温度高,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温度低。陆地冬季温差比海洋大,海洋冬夏温差小。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2课时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1.学会读等温线图。

2.利用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

认识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等温线图的判读技巧。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设问导入:利用气温曲线图可以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那么要了解气温的空间分布,我们又应该使用什么手段呢?由此引入等温线。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认识气温的分布

【自主探究】

1.引导学生回忆等高线图阅读的要领,想一想怎么阅读等温线。

教师点拨:等温线图与等高线图都属于等值线图,其制作原理类似,特征类似。

2.学生读课本P55页图3.16,思考:我们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可以分析某个区域气温分布的哪些信息?

学生归纳:

(1)依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可以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例: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温差。

(2)依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可以判读气温差异的大小。例: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

(3)依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可以判读高低温中心的分布。例:中心气温低,表示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4)依据等温距(即任意两条相邻等温线的数值差),可以估算某一地点的温度值范围。

3.学生读课本P56页图3.18,完成图中的活动,认识气温随海拔垂直变化的规律。

教师点拨: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C。

【合作探究】

1.同桌同学合作,读课本P56页,图3.17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全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1)教师先引导学生从图上读取以下信息:

①图中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呈现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大致与纬线平行。

②图中20°C等温线,-10°C等温线大约在什么位置?

学生回答:20°C等温线在南、北回归线附近;-10°C等温线在南北极圈附近。

③南北半球,哪一个半球的等温线更平直?同一条等温线经过海洋和陆地的时候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南半球的等温线更平直。一般来讲,海洋上等温线平直,陆地上等温线弯曲。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世界平均气温分布特点。

教师点拨:

①赤道附近气温高,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②年均气温高于20°C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C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内。

③陆地上气温的分布比海洋复杂。

2.学生分组合作,读课本P57页图3.19和图3.20,完成活动1、2、3。

教师点拨:

(1)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到高纬逐渐降低。

(2)1月等温线密集,表明温差大,7月等温线比较稀疏,表明温差小。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等温线密集且弯曲程度较大,原因是北半球陆地集中。

(3)北半球同纬度地区,1月海洋气温高于陆地,7月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南半球则相反。

【拓展探究】

探讨等温线的判读技巧,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依据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判断气温分布的变化?

结论: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该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如果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该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2.如何依据陆地上等温线的闭合特征及等温线的疏密特征判断地形特征?

结论:高温中心往往是盆地,低温中心往往是山顶。等温线稀疏,地形平缓;等温线密集,地形坡度陡。

3.如何依据东西延伸的等温线数值的递变规律判定等温线图所在区域的半球位置?

结论: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增,表明位于南半球,反之,位于北半球。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1.认识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2.认识降水量的空间变化。

【教学重难点】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变化。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情景导入: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认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自主探究】认识降水的变化

1.学生读课本P58页内容。

思考:(1)什么是降水?(2)“降雨”就是“降水”的说法对不对?

学生归纳:

①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②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学生完成P59页活动,学会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掌握判读降水量柱状图的技巧。

教师点拨:判读降水柱状图时,要注意获取以下信息:

(1)判读降水量最多的月份,降水量最少的月份;(2)估算年降水总量;(3)归纳降水与季节变化的关系;(4)结合气温曲线图,衡量水热配置状况。

3.教师小结:依据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将降水的变化分为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湿润型。

【合作探究】

1.学生结合等高线、等温线特征,讨论等降水量线的特征。

教师点拨:由于都属于等值线,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2.学生分组合作,解读课本P60页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读图要求了解以下信息:

(1)从图中表示降水量多少的颜色渐变规律看,降水随纬度变化的情况怎样?

(2)从降水的海陆分布看,降水分布有什么变化?

(3)图中降水量最多的地点与最少的地点分别在哪儿?

3.学生归纳降水的全球分布规律,教师作小结:

①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③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④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拓展探究】

1.学生完成课本P61页活动1、2、3。

课本P61页活动答案:

(1)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大概在10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超过2000毫米。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下。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1000毫米以上;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在200毫米以下。

(3)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于沿海地区,体现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变化特点。

2.学生网上查询有关资料,了解为什么世界的“雨极”与“干极”分别是乞拉朋齐和阿塔卡马沙漠?

教师点拨:乞拉朋齐成为雨极的原因是乞拉朋齐位于山地、丘陵的迎风坡位置,来自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遇地形阻挡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阿塔卡马沙漠成为世界干极的原因不需学生掌握,只需知道其东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处于背风坡即可。

3.学生讨论为什么非洲的赤道沿线西部降水多,东部降水少?

教师点拨: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非洲的赤道沿线西侧是刚果盆地,海拔低,降水多,东侧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高,降水相对较少。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1课时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目标】

1.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2.学会从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中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

3.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教学重点】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教学难点】

利用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归纳气候特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多媒体导入:多媒体展示几幅不同气候条件的自然景观图片,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自然景观的差异。由此

引出本节要学习的内容——世界气候。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认识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自主探究】掌握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归纳一个地方气候特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认识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2.教师点评说明: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差异很大。

3.学生读P62页第一段文字内容,读后,归纳以下认识:

(1)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导致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2)由此可见,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

4.教师点拨:解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是分析气候特征的重要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63页活动,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特征的技巧。

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读图3.25)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师问:根据图3.25中的气温曲线,可知该地最冷月均温在多少度以上?

生答:10℃以上。

师问:最冷月均温在10℃以上,那么冬季是温和还是寒冷呢?

生答:温和。

师问:该地最热月均温在多少度以上?

生答:23℃以上。

师问:月均温在23℃以上,是温和还是炎热呢?

生答:炎热。

师小结:根据该地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月均温,综合得出该地气温特点:冬季温和,夏季炎热。

师问:根据图3.25中的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该地哪几个月降水量多,哪几个月降水量少?

生答:该地降水量12、1、2月多,6、7、8月少。

师小结:由此得出该地的降水特点: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师问:根据前面分析该地的气温特点和降水特点,可以综合得出该地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呢?

生答: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师小结:通过对图 3.25的分析,我们应该明白分析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分别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别得出该地的气温特征和降水特征,然后把气温和降水特征综合起来,就是该地的气候特征。

学生活动2:按照图3.25提示的方法,读图3.26,分别得出A地和B地的气候特征,并比较它们的差异。

师小结:通过读图3.26得出:A地终年温和多雨,B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由此看出,温带的大陆东岸和西岸的气候还是有较大差异的。

6.教师可再补充两个图强化训练。例: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合作探究】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1.学生读课本P65页图3.28中的图例,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完成课本P65页活动的表格。内容如下:

2.学生读课本P65页图

3.28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分组合作完成活动2中的表格。内容如下:

3.学生分组合作,对照课本附录(二)上的世界地形图,完成以下任务:

(1)读出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主要地区: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

(2)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的地区: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3)热带草原主要分布的地区: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的巴西高原。

【拓展探究】

1.教师多媒体呈现世界气候类型图,学生读地图册P20—21页内容,分组合作,归纳几种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对应的自然景观。制成表格如下:

2.对照地图册气候类型图,比较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教师点拨:以北半球为例,三种气候类型在气温方面都是四季分明,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温带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降水方面,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少雨,雨热同期;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3.想一想:南半球的温带范围内气候类型图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老师点拨:由于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因此南半球温带范围内气候类型图上气温与降水的峰值或谷值的变化与北半球在月份上相反。

4.想一想: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教师点拨: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平均海拔高的高原山地。

例如:我国的青藏高原,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和北美的落基山脉南美的安第斯山脉附近。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2课时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与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1.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全球气候的变化。

【教学难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像导入:多媒体展示非洲刚果盆地热带雨林的自然景观图片以及乞力马扎罗山的自然景观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赤道附近能同时看到森林、草原、冰川三种不同的自然景观?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认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及气候与人类活动

【合作探究】

1.学生阅读课本P66页文字内容,归纳出下面知识:

一个地方的气候受该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

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讨论1:纬度位置是如何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的?

学生将讨论结果填入下面表格中:

讨论2:观察中纬度地带,海陆位置不同,是如何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呢?

学生将讨论结果填入下面表格中:

讨论3:读课本P56页图3.18及P67页图3.30,分析地形是如何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呢?

学生将讨论结果填入下面表格。

3.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课本P66 — 67页活动1、2、3。

P66-67活动答案:

1.(1)地形:海拔高,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纬度位置:海南岛纬度低,位于热带;黑龙江北部纬度高,位于寒温带;

(3)海陆位置:塔里木盆地距海较远,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燥;北京距海较近,水汽容易到达,气候相对湿润。

2.A、B两地的差异主要是气温和降水的差异:A地全年炎热,B地终年严寒;A地全年多雨,B地终年少雨。

气温的差异主要是纬度位置的影响:A地位于赤道,纬度低,温度高;B地位于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

降水的差异主要是海陆位置的影响:A地位于赤道,水汽充足;B地位于南极大陆,水汽难以到达。

3.A坡降水多。

4.教师小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用图表形式展示如下:

【拓展探究】

1.学生可同桌合作,完成课本P68页活动,认识气候与人们的关系。

教师点拨:雨热同期的气候最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P68页活动答案:

(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影响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

(2)在我国南方一些雨量充沛的地区,往往人口稠密,一旦发生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较大,所以灾害比较严重。而在沙漠地区,无人居住,少雨或无雨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会造成损失,所以没有旱灾。

2.学生网上查询有关气候变暖的资料,了解全球气候恶化的状况,增强环保意识。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复习要点 1、1999年,世界人口突破60亿,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突破70亿,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慢,此后世界 人口增长快,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度在迅速增长 2、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 4、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 纬度地区,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地区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带往往形成人 口稠密地区。 5、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南美洲的东部、北美洲的东部 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如撒哈拉沙漠)、寒冷的极地(如南极洲)、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如 青藏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如亚马孙平原) 6、人口密度=总人口数/领土面积单位用人/千米2表示 7、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①自然方面: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引发自然灾害 ②社会经济方面:就业、居住、医疗、教育、经济等矛盾突出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8、人口如何增长才是合理的: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9、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的重要措施 10、近几十年来,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11、人种: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划分,包括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 14、填写世界的语言有关问题 联合国工作语 言主要分布的地区和国家 汉语汉族、国内一些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人华侨 英语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 法语法语、比利时、瑞士、加拿大、非洲一些国家 俄语俄罗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东欧 西班牙语西班牙、除巴西外的拉丁美洲地区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球体。 2、运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说明地球是球形:(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2)月食现象。 3、经纬线特点。 纬线经线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指示方向:南北方向。 长度:长度不一,赤道最长。长度: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除极点外,纬线圈都是圆。形状: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纬度经度 起止度数0度(0度纬线叫赤道)—90 度N/S 0度(0度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 度 代号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 如何区分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1、 赤道(0度纬线)以北为北纬N, 赤道以南为南纬S;2、纬 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纬度向南 递增为南纬S。 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1、本 初子午线(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E, 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W;2、经 度向东递增为东经E,经度向西递增 为西经E。 半球划分赤道分南、北半球20度W和160度E分东、西半球 4、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180°。主要的纬线:赤道、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5、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160°E.

6、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 7、利用经纬网定位。 参照《地理填充图册》第7页,第5题。要会判断A、B两点的经纬度。 8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什公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地理现象

运动转面对赤道面对北极面对南极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一天1、昼夜更替 2、时差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地球的公转 地球运动绕什么转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地理现象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的变化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 日期 3.21 6.229.2312.22 太阳直射点位置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五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五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 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 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 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 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 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 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 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_带雨林区的民居,西_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测试第三章

1、(2011巢湖)北半球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七月的陆地 B.七月的海洋C.一月的陆地 D.七月的海洋 2、(2011巢湖)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人为因素 C.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为辅D.人为因素为主,自然因素为辅 4、(2011巢湖)人类活动中可以调节气温增加降水量的是 A.填海造陆 B.围湖造田C.植树造林 D.毁林开荒 5、(2011巢湖)造成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C.洋流因素 D.地形因素 1、(2011巢湖)在下列地区与其主要的气候之间连线(8分) A 北非①季风气侯 B 东亚②温带海洋性气候 C 欧洲西部③热带雨林气候 D 亚马孙河流域④热带沙漠气候 2、(2011巢湖)请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l5分) (1)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2)该地最热月气温度,最冷月气温度,气温年较差是度。 (3)该地降水量大约是毫米,该地季降水较多,季降水量最少。(4)该地气候特点是。 (5)该地气候类型名称是,主要分布在。

图3 甲 乙 图6 ( )7. (2011安溪)下列天气中最适合户外运动的是: A. B. C . D. ( )9. (2011安溪) 被称为“地球之肺”的是: A.热带草原 B.热带雨林 C.温带草原 D.热带沙漠 ( )10. (2011安溪)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 A.北美洲 B .大洋洲 C.南极洲 D.亚洲 (2011福州)天气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回答11~12题。 11.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是 A .沙尘暴 B .寒潮 C .台风 D .霜冻 12.下列地区中,易受该种天气影响的是 A .青藏高原 B .四川盆地 C .西北地区 D .东部沿海地区 5.(2011晋江)下列描述中表示气候的是( ) A.冬冷夏热 B.晴转多云 C.风和日丽 D.狂风暴雨 (2011晋江)读图3“某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12—14小题 12.该地降水最多的月份是( ) 月 月 月 月 13.该地气温年较差约为( ) ℃ ℃ ℃ ℃ 14.该气候类型为(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温带海洋性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 (2011晋江) 读图6,回答27-28题。 27.甲图中①附近的河流为( ) A.尼罗河 B.印度河 C.恒河 D.底格里斯河 28.甲图四地气候类型与乙图一致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2011泉州)亚洲与非洲分界线是( ) A .巴拿马运河 B .苏伊士运河 C .白令海峡 D .土耳其海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航海家________带领的船队环球航行证实地球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 2、确证地球是不规则球体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3、地球的大小 表面积: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按比例制作的地球模型叫________。 2、地球仪上用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地理事物。 3、地球的最北点叫______,对着_______方向,最南点叫______。 4、左图中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5、地轴的倾斜度是________。 三、纬线和纬度 1、左图中字母表示方向 2、最大的纬线圈是_____,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 3、低纬度范围__________,中纬度范围_________,高纬度范围_______。 4、纬线的形状是_____。纬线指示_____方向。 四、经线和经度 1、经线又叫______ ,0°经线又叫___________。经线指示_____方向。 2、经线的形状是______。 3、半球判断:西经0°到20°_______ 20°到180°________ 东经0°到160°________ 160°到180°_________ 4、半球范围:东半球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西半球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5、东西半球的分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1、经线和纬线交织形成________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二、两分两至 3、两分两至与南半球昼夜长短和季节 三、五带的划分 1、地球表面的五带是根据各地获得________的多 少划分的。 2、看左图: (1)两种方法表示图中的纬线。 (2)写出图中的五带。 3、五带中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______和______。 4、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五带中的_________。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一、学会阅读地图 1、地图的语言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例尺=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比例尺的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1:50 000 000表达的意思: 5、常见的图例: 5、地图方向的判断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二、选择适用的地图: 1、进入公园后可选择导游图,外出可选择交通图,了解国际事件可选择世界和国家政区图。 2、相同图幅的地图,(1)比例尺小的地图表示范围_____,内容较____。 (2)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范围_____。内容较____。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_______。 2、连线等高线密坡度缓 等高线稀坡度陡 3、左图中填出山体的不同部位名称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1、陆地表面的地形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类型。 2、_________:海拔500m以上,面积大,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 _________:海拔500m以上,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_________:海拔500米以下,地势起伏大 _________:海拔低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1、使用教材是经教育部2012年审定通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 2、七年级109班共有学生人。 二、教学目标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地理教学内容,是新版教材,与老版教材相比,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侧重基 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旨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共五大章内容,其中第二章、第四章是重难点,第三、五章是难点。 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期所教学生,均系一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全面,对一系列地理概念都非常陌生,故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兴趣,并在教学中将知识地理与生活地理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以促进地理教学。 五、教学时间安排: 本册教材共17节内容,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3课时第二章:6课时第三章:5课时 第四章:8课时第五章:3课时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理知识就存在、应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明白学习地理的意义。 2、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还存在许许多多未解的地理之谜。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本节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通过活动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技能。 难点:①分析天气特征。 ②理解天气要素,如风向风力符号的表示。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①七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3.学生学习动力分析 七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理念】 1.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 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3.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于比较先进的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材中的信息运用FrontPage 技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度的环境。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本1——10页) 1、地球的形状:球体。 2、生活中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自然现象:(1)海边看船。 (2)月食现象等 3、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最大周长是约4万千米; 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4、经纬线特点: 归线(23.5°S)、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8、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运动形式分自转和公转)(课本11——15页) 地球运动旋转 中心 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地理现象面对赤道面对北极面对南极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 一天 1、昼夜更替 2、时间的差异 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记忆口诀:“北逆南顺” 地球运 动中 心 运动方 向 周期地理现象 公转太 阳 自西向 东 一年 1、四季的变化 2、五带的划分(划分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 3、昼夜长短的变化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夏季最高、影子最短;冬季最低、 影子最长) 以北半球为例。二分二至点的日期、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情况: 二分二至点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日期 3.21前后 6.22前后9.23前后12.22前后 太阳直射点位 置 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北半球昼夜长 短 昼夜平分昼最长夜最短昼夜平分昼短夜长 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 季 6、7、8月为夏 季 9、10、11月为秋 季 12、1、2月为冬季 2、地球上的五带 划分依据:根据不同纬度地带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个热量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的地区:热带——即南北回归线之间(23.5 O N--23.5 O S);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寒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即南极圈(66.5 O S)以南、北极圈(66.5N O)以北四季分明的地区:温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即回归线和极圈之间 N S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地理教案可以作为学校评价地理教师教学的标准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希望你们喜欢。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范文世界的气候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节课是前两节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概括综合,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害预防和减灾。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

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认同率100%。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和合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气候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不容易准确分析各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2、教师: 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 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谁能描述我们南通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探究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测试试卷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我们祖国位于地球的 A.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西半球C.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东半球()2.造成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的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规律的反常 B.冬季风的进退规律异常 C.台风登陆数量的变化 D.气温反常 ()3.“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映了 A.降水与气温的关系 B.降水与农业的关系 C.降水与工业的关系 D.降水与商业的关系()4.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密度南方山区大于北方平原 B.我国人口分布东部多、西部少 C.为了控制人口增多,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D.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仍然很大 ()5、我国幅员辽阔,如果在1:8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我国最东端与最西端的图上距离为6.5厘米,则东西实际距离大约是 A 5200千米 B 520千米 C 52000千米 D 52千米

据有关我国人口方面的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7题。 ( )6、表中显示出,我国人口 A 城镇多,乡村少 B 男性多,女性少 C 老年多,儿童少 D 西部多,东部少 ( )7、2018年我国的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 A 118人 B 128人 C 138人 D 148人 读图1“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回答8-9题。 ( )8、该图反映出我国地势特点是 A 西高东低 B C 中部高四周低 D 中 ( )9、图中为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A 四川盆地 B C 巫山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图1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综合测试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综合测试题(A)(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经线都与本初子午线平行 B.纬度越低,纬线越长 C.经线和纬线都长度相等 D.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2.地球仪上,0°纬线和0°经线相比() A.两者等长 B.0°纬线稍长 C.0°经线稍长 D.0°经线约为0°纬线的一半长 3.在地球表面,纬度30°、经度110°的地方一共有 A.一个B.二个C.三个D.四个 4.实际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A.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 B.0°和18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 C.西经20°和东经160°所组成的经线圈 D.东经20°和西经160°所组成的经线圈 5.一艘科学考察船计划9月份从A点(20°N、20°E)出发,到达与A点纬度相同,经线正好相对的B点进行科学考察() A.160°W B.20°W C.160°E D.20°E 6.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有极昼极夜现象,以北为温带地区,这一点地理坐标应是() A.23.5°N,180°B.66.5°N,180° C.66.5°S ,20°W D.66.5°S,160°E 7.下图中P点位置,同时符合①东半球;②北半球;③热带三个条件的是()

8.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是个球体 B.地球不停地自转 C.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 D.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 9.某地位于东经170°,南纬20°,有关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位于东半球 B.该地处于北半球 C.该地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D.该地属于五带中的南温带 10.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下列说法中可信的是() A.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此时已是冬季 B.我国的河流都已经结冰 C.南极有极昼现象 D.哈尔滨比广州的白昼短 11.下列节日中,当地昼夜悬殊最大的是 () A.三月八日妇女节 B.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 C.七月一日党的生日 D.九月十日教师节 12.判读比例尺大小的正确方法是() A.比例尺是个分数,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大 B.图上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就愈大 C.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愈小,选用的比例尺就愈小 D.1/50 000的比例尺比的比例尺小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导语】以下是为您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1、(1—22题,每小题3分)你认为下列现象与天气没有关系的是() A今天天气真好,天空蓝极了B北京的动机,天寒地冻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今天新闻里说南方地区会有小雨 2、卫星云图中,白色表示是的() A陆地B海洋C河流D云区 3、如你是一名天气预报员,你做出预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前几天的天气状况B当时的天气状况C各种天气图表D附近地区的天气 4、一活动小组在某山山脚测得的温度为22℃,山顶为16℃,请你说说该山的相对高度为() A1000米B3666米C2000米D600米 5、知道一天中气温出现的时间吗?() A日出前后B2时左右C12时左右D午后2时左右

6、你知道x疆降水稀少的原因吗?() A纬度高气温低B深居内陆,距海远C海拔高,海风吹不到D距海近 7、下面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量多于东岸 B赤道地区气温高,空气上升,故降水多 C两极地区地面潮湿,降水较多 D中纬度地区,内陆降水多于沿海地区 8、我们都知道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你知道降水的主要形式是() A降雪B冰雹C降雨D下雾 9、赤道附近全年都多雨有些地方甚至每天都要下一场雨,你知道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 10、非洲峰——乞力马扎罗山是的“赤道雪山”,在20世纪初,有许多欧洲人不相信他的存在,你知道导致其顶部出现积雪的原因吗?() 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势因素D洋流因素 11、《晏子使楚》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古代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有这样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你认为产生这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全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复习提纲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的定义: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雨、雪、冷、热等大气状况。 二.天气的特点:、 1)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2)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如某一时刻“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3)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 三 .天气预报:1)目的: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状况,就可以及早的做好各种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的天气的危害。2)内容:需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3)读懂卫星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一般是阴雨区。)4)常用的天气符号5)风的表示方法:风力(它是风的强弱,分0~12共13个等级)。风力符号及风向。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什么是气温1)什么是气温:一天内,大气的温度称温度,单位为摄氏度2) 气温的测定:日测3~4次(时间为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3)气温的描述: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二.气温的变化1)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 日出前后。2)月最高平均气温和月最低平均气温: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反之。3)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值。气温年较差越大,气温年变化就越大,反之,亦成立。4)气温变化特点:纬度不同,气温不同,纬 度越低,气温越高,反之,亦成立。 产生结果:热带(终年高温炎热,变化最小)温带(四季分明,变化显著)寒带(终年气温很低)等温线的特点:1)等温线是闭合的,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形成低温中心,反之,形成高温中心。2)同一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3)等温线疏密与水平方向上的气温差别:越密集,温差越大,越稀疏,温差越小。 4)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相等。 气温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气温垂直向上递减; 影响因素:1)纬度因素:纬度低温度气温高,纬度高温度气温低。2)海陆因素: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3)地形因素: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4)人为因素: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什么是降水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霜、露、冰雹等,统称为降水(自然降水)。还有人工降 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二、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量多,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上,因为:赤道地区气温较高,终年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多雨。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的趋势是逐渐减少,原因:两极地区气温低,终年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综上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地区少雨。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这里有鱼米之乡之称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岸降水较少分布着全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在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如亚欧大陆东岸的我国北京,夏季多雨,西岸的英国伦敦,全年湿润。大陆内部降水较少,这里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点大全

1. 地球 ①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 球体。 ②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卩3_图1.2 ) 2. 纬线与经线的特点 (卩5_图1.7)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 N”来表示;以南为南纬,用“ S ”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 向北增大,则为北纬)(P6—图1.1) 4. 经度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 E ”来表示;以西为西 经,用“ W 来 表示。 (判断方式:相邻经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经度数 1.10) 5. 特殊经线:(P6- 7_图1.10和1.13) 运动类 型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 转 自西向 东 一天 昼夜交替现象,时间差 异 地球公 转 自西向 东 -——-^ 年 季节变化、昼夜长短 变化 五带划分: (图) ①划分依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 本初子午线( 180度经线: 经的界线。 20° W 160° 0°经线): 以东为西经, 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以西为东经。 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180°;经线是 无H 光育射 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范 围:20° W 向西到160° E ) 6.特殊的纬线 冇阳光亘射 E 光直 射 以西是西半球; 160°E 以 E 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 W 以东是东半球, 东半球的经度范围:20° W 向东到_ 160° E ;西半球的经度 (P6_图 1.11; P12_ 图 1.12 ) 赤道(0°: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纬, 五带的分界线:23.5 ° N 、23.5 ° S 66.5 ° N 、66.5 ° S; 纬线低、中、高纬的分界线 :0 ° 30° 60° 90°极点:90 ° 以北是北纬。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形状 长度 指示的方向 纬线 圆圈 不相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东西方向 经线 半圆 长度都相等 南北方向 向西增大,则为西经)(卩6_图 3.纬度的划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测试卷

第一章测试卷 (6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认识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①天圆地方②麦哲伦环球航行③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④地球卫星照片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④②③① 2.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 A.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转 B.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 C.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太阳转 D.地球自西向东绕着星星转 3.(鸡西最新中考题)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0°、 180°B.20°W、 160°E C.20°W、 180°D.0°、 160°E (莆田最新中考题)2012年5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4.8级地震(震中:118.5°E,39.7°N)。图1是局部经纬网图, 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四地离震中最近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四地有太阳光线直射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6.图中四地位于东半球、南半球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7.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 A.50°W、80°N B.45°E、60°S C.120°E、1°N D.120°W、80°S 8.下列有关经纬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经纬网在地球表面实际存在 B.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C.利用经纬网可以辨别方向 D.经纬网在军事、航空和旅行等方面都十分有用 9.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中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A.8693米 B.9003米 C.8690米 D.8999米 10.(鸡东最新中考题)黑龙江省白昼时间最短的一天是()A.春分日B.秋分日C.夏至日 D.冬至日 11.一幅残破的地图,比例尺已失去,但知地面上A、B两地相距120千米,图上两地相距为12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为() A.1:10000 B.1/100000 C.1:10000000 D.1/1000000 12.2013年放暑假时,家住河南的小明打算到桂林旅游,那么他应该 选择( )

热门-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习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中国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中国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地理事物与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事 实。 2、知道学习地理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初步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初步形成地理表象;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初步树立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 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关心家乡的环境和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生活与地理 2、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习地理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环境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合作价值观。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六、【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老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学习一门课程,他可以使我们成为像诸葛亮那样,上知天文,下知——? 学生:地理!

老师:对,地理!教师:同学们,在第一节地理课上,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学生说,并可以提问,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简单讲评 教师:地理学科所学的内容很多,也很有趣,涉及到我们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学好地理是十分有用的。那么地理具体学些什么内容呢? 学生:读P1课文和卡片:1、说一说地理学习哪些内容; 2、尝试在空白卡片中填上地理的其它内容; 3、将这些内容按自然和人文进行分析。 教师:1、地理所学内容几乎涵盖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2、用地理知识和方法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是十分有用的。 总结:生活离不开地理。(板书) 学生:读P2四幅图,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并讨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 教师:人类生产和生活必须因地制宜。 学生:阅读教科书中“风沙掩埋了古文明”和“听老家的姑姑说……”两段资料,围绕下述内容谈感想: 1、造成巴比伦文明消失的原因有哪些? 2、山区种植粮食和果树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原则, 遭到大自然报复的反面事例。 教师:小结学生的回答,归纳为板书:1、尊重自然规律。2、因地制宜。 学生:阅读教科书P4“综合分析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念”两段课文,结合上面所列举事例,说一说: 1、形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2、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3、怎样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 教师:1、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讲评; 2、小结:(1)形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必须用综合的观点学习地理; (2)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学习地理;(3)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再生是有条件的,要求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学习地理。 板书:综合地分析问题,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总结全课:综上所述,地理是一门十分有用、有趣的科学。学好她对每一位同学终生有用。 七、【板书设计】 与同学们谈地理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初一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人们经常用阴晴、 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2、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的阴晴、风雨、气温和降水等情况。 3、风向指风的来向,风力是指风的强弱,共分13级。 4、在卫 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均为晴天,白色表示云区,白色愈浓表示云层越厚,该区上空雨下的可能性就越大。6、空 气质量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一般用污染指数来 表示。51页质量级别。 7、影响城市空气质量高低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压的高低,风 力的大小等; ②植树造林,绿化环境;③机动车使用无铅汽油。 1、气温的观测工具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高度离地面 1.5米,一般观测4次 2、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点(午后2时),最低值出现在日出 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的日较差; 一般来说内陆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大,沿海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小。 3、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大 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 半球相反。 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的年较差一般来说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大,沿海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小,热带 和寒带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小,温带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大。4、影响气 温分布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5、世界气温的分布 规律:①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因素)

②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海陆因素影响),③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地形因素)一般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度。 第三节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大气中的水汽以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地面,总称降水。降水主要形式是降雨, 2、降水的季节变化一般用降水量柱状统计图表示, 有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冬季多雨型,夏季多雨型,全年湿润型,郑州属于夏季多雨型,3、影响降水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回归线地区,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纬度因素)②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海陆因素)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坡降水少。(地形) 4、世界“雨极”是(乞拉朋齐),“干极”是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1、气温和降水是气候两大要素,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的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属于天气的有:狂风暴雨、风和日丽、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属于气候的有:昆明四季如春、郑州冬冷夏热、极地全年严寒等。 2、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干湿两季北纬10°~25°大陆东部,主要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热带季风气候是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终年炎热干燥陆内部或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地区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冬温夏凉,全年降水比较均匀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地区大陆东岸温带海洋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