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特征探析——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例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特征探析——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例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特征探析——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例

126(下)2018.06

意大利在经历了“二战”以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陷入了崩溃,人民经受着物质的匮乏与精神上的极大伤害,失业、贫穷、犯罪等问题困扰着整个社会。意大利电影工作者在痛恨法西斯对民族伤害的同时,也有感于现实社会的严峻形势,于是便借助于电影,用新的手法来表现社会的现状与他们的想法,这也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潮流出现的最直接的原因。新现实主义潮流之下的影片多通过朴实、真挚的风格再现真实的残酷生活,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偷自行车的人》正是这股潮流之下最典型的影片。电影以社会现实为依托,以1948年意大利社会失业问题为背景,由于当时意大利的交通工具极度缺乏,因而丢自行车是很常见的事,影片便借助这一最常见的事展开。影片不仅表现的内容接近生活,影片的表现手法,包括镜头的运用、演员等都贴近生活,表现客观真实。正如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所阐述:“《偷自行车的人》当然是一部新现实主义影片,它符合自1946年以来从最优秀的影片中提炼出来的全部原则。”[1]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在内容和题材方面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他们毫不避讳地去集中表现大战结束前后,意大利的社会动向和民族悲剧。意大利电影工作者面对那种混乱的社会现实,为了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突破了以往好莱坞传统电影,表现了传达现实的态度。电影中运用实景拍摄、非专业演员,突破性地使用长镜头,并按自然时间顺序进行叙事,以各种方式极力地追求纪实,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电影表现体系更加完善丰富。写实主义在电影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电影的审美特征也具有多样性。

一、新现实主义电影对纪实的追求

(一)影片的记录性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记录性体现在其取材的真实性,贴近现实生活,在创作中不追求虚构或典型,影片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影片追求的记录性目的是想更好地表现生活的本来面貌。《偷自行车的人》便是如此,其展现的就是当时意大利普通人物的生活。这部影片以意大利社会失业问题为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普通劳动者,费了很大的精力才找到工作,但是上下班必须借助自行车,工作的第一天自己刚赎回的自行车就被偷,故事在追回被人偷去的自行车过程中慢慢展开,主人公贫困无助,又被当成窃贼蒙受羞辱。影片结构形式简单,但纪实性的风格,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意大利社会现实,传达了影片的主题。《偷自行车的人》对传统影片的突破在于:影片在叙事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地设置戏剧性冲突,只是真实地再现整个完整的故事,更像是实录。而对影片故事的理解认识,需要重视故事的日常性,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并且让观众自己去体会解释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正如新现实主义电影编剧柴伐梯尼所指出的,“新现实主义最突出的特征及其最重要的新意就在于它证实了一部影片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故事’,即一种根据传统臆造的故事,新现实主义的最大的特点就表现在它尽可能使叙事浅显,讲得尽可能简明。总之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实录,一种记录精神。”[2]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特征探析

——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例

文/郑其宝

摘 要:《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这一风格的电影在内容和题材方

面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追求影片的记录性、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拍摄等,而在电影语言上则是对长

镜头的追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突破了西方传统电影的规则限制,给电影艺术带来了崭新的风貌。

其强调让电影艺术真实化、生活化对后来的电影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偷自行车的人》;真实性

从《老男孩》看微电影的艺术特征

从《老男孩》看微电影的艺术特征 [摘要]科学技术在全方位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艺术形式,微电影就是其中之一。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微电影这一全新的电影形式应运而生,在制作方式、艺术特色、传播方略等方面都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成为一种为专家学者和一般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新型电影形式。 [关键词]《一触即发》微电影传播特征《老男孩》 当今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媒体形态不断出现,深刻改变着传媒格局,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相互竞争时期,在中国复杂的媒介环境下,中国网民规模的不断壮大,Web3.0时代到来,大量的网络新媒体迅速地兴起,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微电影在这种复杂的媒介环境下迅速勃兴,并依托新媒体给网民带来新的视听享受。 几年前,网络上出现了如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筷子兄弟的《男艺妓回忆录》、还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 江湖》等短小视频内容,很快引起广大网民的相当关注并形成一股投资与创作热潮,有人将这些讲述一个短小故事及说明某个主旨的短小视频内容称之为“微电影”。2010年12月,由香港电影明星吴彦祖主演的90秒好莱坞级微电影《一触

即发》首映,引起巨大反响。《一触即发》有着好莱坞大片的叙事风格,剧情扑朔迷离、悬念重重,画面惊险刺激、色彩绚丽。电影故事发生在香港,男主角吴彦祖现身酒店执行任务,却遭神秘黑衣人跟踪追击,危急时刻他纵身从顶楼跃下,殊死较量由此展开。在另一位绝对主角――凯迪拉克的帮助下,吴彦祖不断化险为夷,并出其不意地杀出了一个180度的回马枪――“微电影”一词正式走人人们的视野。 一、微电影的概念 如果说网络电影是草根文化的视觉狂欢,新媒体电影是草根文化的便捷化扩散,那么,微电影就是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互相妥协的产物。单从制作手法、传播途径以及播放平台而言,微电影和网络电影、新媒体电影的差别并不是很大。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艺术传播,在互联网、手机这类新媒体平台播放。但相比较而言,微电影要求制作团队更专业,制作水平更高端,形式短小精悍,人物形象突出,并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2010年12月,由豪华汽车品牌凯迪拉克与好莱坞著名创作班底联手推出的90秒微电影《一触即发》被称为是第一部微电影。但之后,有人就将同年由优酷推出的《11度青春系列》一并归到微电影的行列,使得微电影在起始时间上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学者对微电影的界定也各不相同。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对于艺术性的要求不高,

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注意 关键词:突出失业问题,将普通群众作为表现中心,跟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实现了电影观念上的突破,非戏剧化戏剧结构,景深镜头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兴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个电影创作运动,这一时期的电影人有感于战后社会现实的严峻形势,拍摄了了一系列具有社会进步的影片,这些电影抛弃了好莱坞的电影美学,转而从纪录电影中汲取养料,他们将摄像机搬到大街小巷的实景里。跟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实现了电影观念上的突破。他们以失业犯罪贫穷等现实问题为题材,将普通人的生活搬上荧幕,表达了反对法西斯战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的主题。 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最早是被“新现实主义之父”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在1942年提出的,而它真正兴起的标志则是在罗西尼里《不设防的城市》。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还有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以及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 其中最典型最突出的作品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这部电影集中体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以及对真实的追求。影片采用非戏剧化的“日常性”叙事结构,通过一位普通的工人失业、得到工作、丢车、找车、偷车的过程,深刻的描绘了彼时意大利被失业问题笼罩的社会现实。导演大量地运用中景、远景,以及冷静而克制的长镜头,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勾勒了一幅罗马城的众生相,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即主人公偷自行车的段落,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的蒙太奇处理,而是以一个大全景贯穿始终,这种难以言表的距离感,反而给观众带来了极大地心灵震撼。影片的结尾引人深思,偷车不成的工人当成儿子面被抓被打,尊严丧尽,最终儿子理解的牵着他的手,二人逐渐消失在人群之中,这时一个没有结尾的结局,故事还在继续,而问题也仍在发生。在这部电影里,苦难是一个轮回,丢自行车的人变成了偷自行车的人,谁又知道那个遍寻不到的小偷会不会就是主人公的另一个翻版,或者他们都是一个人,都是残酷现实的缩影。 作为一次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虽然结束了,但无论是它的美学主张还是艺术追求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电影人,特别是在导演创作这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给了传统的制片模式一个决定性的打击,它反对千篇一律没有思想的电影,要求导演要富有创造性,切身实地的从实际出发,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情感的和思考,这一点在维斯康蒂等导演一直坚持参与编剧工作上就可以充分体现。 场面调度:场面调度也是出自法文,原义是“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开始用于舞台剧,指导演对一个场景内演员的行动路线、地位和演员之间的交流等表演活动所进行的艺术处理。正是由于电影和戏剧在艺术处理上有某些共同性,场面调度一词也被引用到电影创作中,指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 法国新浪潮 反好莱坞信仰危机散文风格迷茫而孤独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 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编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二个民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同时,他们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

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 一、纪录性——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 二、实景拍摄——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摄影师,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 三、长镜头的运用——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这种没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视觉处理,似乎使每一个镜头都成为完整的一段。这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失了自我的主观性。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在新现实主义的许多代表作品中,的确都运用了非职业演员的表演。 五、结构形式——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

十部不可错过的意大利经典电影

十部不可错过的意大利经典 电影 十部不可错过的意大利经典电影 电影以一个在今日看来甚为荒诞偷自行车的故事,深刻反映了意大利二战后期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维托里奥?德?西卡以出色的悬疑渲染契合细腻的情感把控,将反法西斯的新现实主义思潮借光影的魅力深入人心,那难以言状的辛酸苦涩营造了最为动人心弦淳朴的情感。 《卡比利亚之夜》用一个妓女的善良,诠释了何为生活美好的真谛,面对一次次情感的欺骗,用爱为诡计进行的骗局,无疑会是最令人受伤的绝望,但当观众都认为那个单纯善良的卡比利亚会受不了爱情幻灭的绝望之时,她用最为真挚的笑容,令人为这样的故事所深深动容。 怎样的人生才是《灿烂人生》?它其实就隶属每一个本自平凡的人,电影用6小时的时长阅尽了一个家族众人的人生群像,意大利导演马可镜头下寄予呈现的就是平民的史诗,小人物与大时代里悲痛与希望共同交织的影像,方才令人得见人生的斑斓。 以古典艺术为契机的演绎是如此迷人,电影《最佳出价》爱情糖衣下所包裹的骗局,作为悬疑片来说犹如一颗糖果在最后品味到了一丝苦涩,从恐惧爱情到深陷情谷,那好奇的互动敲动尘封

的心扉,舒缓的节奏叙事,令人沉浸于这优雅精致的骗局之中。 这是一部并没有绝对主角的电影,《年轻气盛》以群像手法呼之欲出的是年轻和衰老,渴望与恐惧,更还有着那值得品读的爱意,保罗?索伦蒂诺的执导,电影在色彩的运用上可谓近乎完美,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处处参透以人生的哲思,那足以令人沉 醉的美学让人痴迷。 人与人间关系的脆弱,在《完美陌生人》中成为了构筑惊艳的脉络,电影透过一场朋友间的聚会为展开,层层缔进的剧情构思,手机成为了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透过爱情残酷的展露,电影实则所着点的是人性深处的阴暗与复杂,永远不要去试着考 验人性,因为人性真的禁不起考验。 三十载光阴在很多电影中仅是一个引索,但《天堂电影院》却将时间赋予了电影院这个电影不可或缺的载体以沧海桑田的人间 百态,谁会没有美好的过往?但这美好却无以能化作永恒终会成 为记忆,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家属于自已的天堂电影院。 二战纳粹集中营,如何能上演一出喜剧?罗伯托?贝尼尼饰演 的犹太父亲圭多,以父爱之名为儿子编造的游戏谎言,使这本被 死亡阴云笼罩之地充满了阳光,他害怕儿子受到伤害为爱做出的 诸多滑稽,令人在忍禁不俊的欢笑间给每一个观众带来了挚诚的 感动,人生都是美丽斑斓的,心若阳光何处无美丽! 一个传说,它关于青春,那爱慕的萌发源于本能,关于人性,它揭露着那乍看善良下无法掩盖的丑恶,更关于社会,玛莲娜命

微电影艺术特点与展望

微电影艺术特点与展望 微电影的类型 当前,微电影基本是两种类型,一种是公司制作,另一种是草根制作。前者是由专业团队制作,为公司品牌和明星参演量身打造的商业微电影,主要目的是通过微电影情节的展示,加深受众对公司品牌的理解,进而协助公司建立与受众的情感纽带,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诚信度。 后者是由原创人员创作、表演和制作的非商业微电影,直接以抒发个 人情怀、或仅仅娱乐大众为出发点。 单单从制作的技术水准来说,前者必然占居着绝对优势,因为公司制 作的微电影,其本身就是一种营销手段,必然会以绝大多数的潜在消 费者作为诉求对象,是广告与视频的一次精心策划的合作,既承袭了 传统植入性广告对于产品与服务的强调和突显,又打破了传播内容与 形式上所受的限制,成为了跨界营销的成功尝试。 但这并不意味着草根制作的微电影就没有生存的空间,正如华影盛视 首席执行官所言:“大电影可能是孔雀,光彩夺目,但也因养殖成本 过高,不是每个人都能参与。而微电影就是麻雀,虽然小但是生命力 极强,每个人都能够揽入怀中,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给了广 大的草根制作群体以极大的发展空间。 微电影的成因 快速提升的科技背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背景以及多元混合嬗变中的 媒介环境,再加上可能的、直接的驱动因素,必然会孕育一种新的传 播媒介、传播行为或者是传播现象。作为新媒体之一的“微电影”, 其出现、发展和持续呈燎原之势,同样可从多个层面来探究原因。 1.科技的发展。科技的高速发展,不但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空间,实 现了可能的梦想,同时,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催生了新媒体的产生,并和社会交织着、影响着人类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一方面,各种拍摄器材的购置费用大幅降低,拍摄设备的普及和携带 方便,如手机、微型相机等就可随时随地拍摄视频,这就使绝绝大多 数影视爱好者或是有才华有梦想的创作者,不再因为资金、设备问题 而被拒之门外,能够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 另一方面,是播出平台的低门槛化,使得视频的观看和传播更加便利。随着三网融合的推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业务以及 语音业务的日趋融合,并表现出爆发增长的趋势。3G技术的高速发展,实现了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通过互联网的数据与信息相互连续交换。 这意味着人们由此进入了微时代。短暂的零碎的无特定价值的时间, 突然就变得重要起来,形成了“碎片化”的社会传播语境。3G智能手 机的发展,因为其移动的便捷性、私密性、交互性的主要特征满足了 人们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碎片欣赏一部部短小精萃的微电影,满足 了人们一边移动一边利用边角料的时间观赏电影的需求。所以,科技 产品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达是微电影市场能够形成的最坚实的物质 基础。 2.受众的需求。我们认为,微电影的诞生与其说是新媒体对传统电 影的渗透,倒不如说是传统电影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妥协。因为恰是 Web2.0时代成就了微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载体———媒介形式的演变,也同时改变了受众人群、观影的方式、播放的平台、思维的习惯等。 首先,从观影角度来说,微电影的蓬勃发展适合了后现代背景下受众 日益被肢解的时间和欣赏习惯。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生活节奏 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整块的休闲时间变得极为奢侈,受众的时 间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的单元,在碎片化的空余时间里,微电影这种灵 活的、精短的、完整的形式更加契合他们的即时诉求。 其次,从创作角度来说,新媒体的出现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固有的或者 新的受众群体的阅读、试听习惯,进而对媒介信息内容的搜寻,特有 的互动和思考方式都使新媒体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受众既是信宿、

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的和任务 《电影赏析》是电子声像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目的是提高电子声像专业学生的电影鉴赏能力,并对电影艺术理论有基本的了解和认知。本课程将对各种电影基础理论加以讲解,并在分析影片时综合运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影分析方法和技巧,对于电影作品有较专业的剖析和阐述。 本课程将从电影艺术的各个维度对电影作品进行解构,让学生熟悉视觉和听觉元素构成,了解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论,熟悉电影发展历史和风格流派,了解电影作者的视听语言构思和处理方法,熟悉电影艺术大师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对于当今的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有自己的分析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课程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课程体系结构,掌握本门课程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国内外经典电影作品的艺术风格。 (2)本课程在教学中要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不仅讲授电影作品分析相关的知识,而且可涉及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3)本课程应重视结合实例讲授。对国内外经典电影作品进行搜集和分析,要求学生仔细观看观赏,并阅读相关资料,课堂教学与课下资料整理结合起来,使学生熟悉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 (4)学习中要求学生在观摩优秀电影作品的同时,从中领会到电影制作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并能够从影院经营者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5)教学要求有三个层次: 了解:即做到知道,识别。 熟悉:即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解释,并能归纳总结。 掌握: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在理论掌握的基础上能熟练应用于实际

2、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电影概述 第一节世界电影发展梗概 一、电影的诞生 二、电影艺术的起源 三、电影的发展 第二节中国电影发展梗概 一、起始阶段 二、发展时期(1922—1926) 三、危机时期(1927—1931) 四、左翼电影运动(新兴电影运动)(1932—1937) 五、中国抗战电影(1937—1945) 六、战后中国电影(1946一1949) 七、“十七年”起落期(1949—1966) 八、“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 九、新时期的繁荣(1978至80年代末) 十、“后新时期”(1989年至今) 第三节电影艺术思潮简介 一、发明之初的分歧 二、电影语言的确立 三、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四、苏联蒙太奇学派 五、好莱坞类型电影 六、现代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历史转折点 七、再现美学的实践和理论 八、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九、苏联社会主义现实电影 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微电影的设计思路与架构设计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 设计题目微电影《那些年》的思路与分析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作者姓名 年级/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教务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前言 (1) 一、微电影《那些年》的思路 (2) (一)什么是微电影 (2) (二)微电影的商业化 (2) (三)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2) (四)《那些年》的思路 (2) (五)微电影为何受到如此热捧 (2) 二、微电影《那些年》的分析 (3) (一)爱情的本质 (3) (二)安静的美好——大学生爱情观现状 (3) 三、《那些年》引出的大学生的情感观 (4) (一)爱情具有自主性和互爱性 (4) (二)爱情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 (4) (三)爱情具有持久性和阶段性 (4) (四)爱情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 (4) (五)树立正确的大学生爱情观 (4) 结论 (5) 谢辞 (6) 参考文献 (7)

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视频。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名称富有中国特色,事实上脱胎于国外早已有之的“短片”。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 关键词:微电影;网络视频;新媒体;碎片化;小体积;创新理念 Abstract

Micro film refers to the special use in various new media platform, suitable for playing in the moving state and short leisure state watch,has a complete production system planning and system support has the complete story of videos.A movie is the network time of film form,full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fact derived from abroad have already"short film". Micro movie"micro"is:Micro length,microfabrication,small investment, with its short,concise,flexible form popular in Chinese internet. Key words:Micro film;video;new media;fragmentation;small size; innovative idea 前言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爱情的认识、观点至今仍引发人们去争论和思索。冲过硝烟弥漫的高三,跨进了大学,大群聚居在一起的同龄人给了我们人际交往的无限机会,客气拘礼但缺少真诚热情的交往方式却让我们有了弦断无人听的感慨;在这个木槿花开的日子里,爱情不酸不甜的韵味正撞上了青春的影子,从此青春多了几分青涩,几分成熟,或多或少的,大学就是一个适合谈恋爱的人生段子。悸动,美好,恬静,细数流年,闲散……这些不得不使得爱情滋生,情愫萌动,那些人,那些情,走过了,总留下不多不少的痕迹。 一、微电影《那些年》的思路 (一)什么是微电影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秒-300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二)微电影的商业化 自从那部自称是史上第一支微电影——凯迪拉克携手吴彦祖拍摄的《一触即发》推出之后 微电影浪潮可谓是一发不可收拾。2011年有2000部微电影诞生,夸张的时候一天有5部颇具规模的微电影开机。这个被草根们用来自娱自乐或者是专业学生称作“短片”的东西 因为其商业化的演进而成为“微”时代的典型代名词。 (三)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精选作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精选作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 众所周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无非就是社会性、真实纪录性、采用实景拍摄、大量运用长镜头、雇用非职业演员、说着地方方言等等。假如单纯去讨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有哪些,其实去百度一下便已了然,因此,今天我更乐于去探讨一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我们中国电影的比照。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在二战结束后大行其道的,意大利电影人极其反感粉饰太平的虚伪,渴望用电影来真实反映出意大利的现实状况,反战意识尤为强烈。而同样,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也更多的是关注生活在水深炽热中的劳苦大众。 《渔光曲》反映了贫困的渔民生活,《马路天使》展现了30年代大上海底层百姓的困苦境况,其注重现实的表达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较为注重明星效应,胡蝶、阮玲玉、周旋等一大批明星家喻户晓,而这恰恰与喜欢雇用非职业演员来拍戏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则相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极其遵循后来诞生的“巴赞长镜头理论”,即尽可能不用蒙太奇等拍摄技巧,而是以简单的手法去反映生活。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在镜头的运用上基本仿照国外的,但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比注重表现整个社会现实而非个人情感的意大利新现实

主义电影略胜一筹的,而且深入发掘了人物的心理层面。 《马路天使》中,心爱活泼的主人公、正义而幽默的喇叭手,还有那位薄命抑郁的妓女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更能投入到人物的情感世界里,引起强烈共鸣。 比照了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接下来就来说说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一些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致敬的作品吧。 《十七岁的单车》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史的一座丰碑。同样是把情节开展的线索放在“自行车”这个平凡的物体上,两者选取的事件都是贴近日常生活的,以弱势群体为主人公的故事平淡质朴,启用的大都是非职业演员,都有个开放性结局,让人回味无穷。 不过,许是因为“新生代”的关系吧,中国第六代导演更多的纪实并不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社会纪实,而是像北野武那样拥有着专属青春的骄傲,着重关注小我。在《十七岁的单车中》,主人公是一个进城打工的青年农民工和一个家境不好的职高生(都是年轻人),影片展示了人生存的困难、青春的残酷无情以及社会对人的压抑。然而和《偷自行车的人》相比,《十七岁的单车》仅仅局限在个人生存的困难,而轻视了对整个社会的思考,在深度上有一定欠缺。 值得庆幸的是,同样是新生代导演的贾樟柯,在其作品《三峡好人》中懂得突破小我,将视野拓展在对整个中国当下境遇的思考。通过他的“故土三部曲”,我们可以看到,其目光之深远、心胸之广阔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较为稀贵的。虽然我其实不喜欢贾樟柯的作品风格

微电影艺术论文

微电影艺术论文 微电影是指能够通过互联新媒体平台传播30-60分钟之内的影片。下面是本人想跟大家分享的微电影艺术论文,欢迎大家浏览。 摘要: 微电影的发展势头依旧强劲,在年轻人群中传播广泛。借此契机,教师吸取微电影发展趋势中的特征,将其中适宜教学的特色运用在课程实践中,更新教学方式及思路,进而形成影视教学的新特色。本文总结了微电影发展趋势中的六个重要的特征,借此分析了趋势引导下学生创作的三个重要方面,以促进影视专业教学思路的转变。 关键词: 微电影;趋势;教学引导;教学思路 目前国内对微电影的关注度颇高,微电影的创作群体也呈增长趋势,其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微电影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各种微电影站建立,形成微电影的发布平台,集中了相对优势的微电影资源;诸多的微电影节成立并相继持续举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短片电影的评选盛典,亦是专业或非专业创作群体的作品得到认可的有效途径。针对现今微电影发展的热度,在尾随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冷静思考的是微电影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微电影已然呈现出的某些特征,极有可能持续呈现或强化呈现,未受关注的特征,也有可能被微电影平台吸收并成为完善其发展的一个部分。 从教学的角度思考,总结微电影现阶段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及时抓住微电影平台中的前沿脉搏,是训练并指引学生短片创作的优势路径。目前,微电影已经呈现出的明显特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运作,即微电影和广告的结合形成的以宣传产品或品牌理念为导向的短片作品;二是自由创作,即自由群体为主导的不受商业驱动的短片创作,在主题选择和影片风格上较为多样化。这两类都得到了络传播和电影节评选的双方关注,形成微电影平台上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在这个框架之下,微电影的发展趋势得以从微电影创作本身及社会认可两方面探查。其自身形态的变化和市场、受众产生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微电影发展趋势中的众多特征都从以上因素中展开。 一、微电影的发展趋势 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诸多优势,从自身角度来讲,其更注重对传统电影的优质因素进行吸收。传统电影的制作讲究画面、声音、特技等,因此制作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113 2010年最热门的事件毫无疑问是微博在大陆地区的全面落 地开花。微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介入了我们生活,成为老百姓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微简历”、“微小说”等等昔日对时空有着 严格限制的文字体系与艺术形式,也纷纷加入了“微”的行列, 其中也包括让人耳目一新的微电影。这之中的佼佼者有《老男 孩》、《赢家》、《指甲刀人魔》、《天堂午餐》、《一触即发》等等, 这些优秀作品短小精悍,叙事较为完整,在网络上均有千万次 的点击量,在传播效果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介。根据新华社的 报道,今年五月,微电影节也已经在北京成功举办,有百余部 微电影参与了角逐,并且评选出了最佳微电影《小心,我爱 你》……这一切都在向我们预示着微电影的光明前景。 一、微电影的产生背景与定义 当代法国哲学家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时期的特点是从大叙事到小叙事的转变,这一转变在媒体研究中的回应就是从“广播”(broadcasting)到“窄播”(narrowcasting)的转变,就是精品销售而不是杂货拍卖的时尚,就是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审视边缘性成长的视角[1]。以一种没有道德意向的说教形式来表达文化差异,这是有目共睹的现代滥调[2]。当后现代遇到了同样以解构和碎片化为乐的互联网络,人类的艺术文化必然会激起巨大的回响。在麦克卢汉成功预言“媒介即信息”与人类“地球村”之后,我们也看到,主流文化(主旋律),精英文化(艺术)和大众文化(娱乐)被杂糅在了一起,文化生态日益多元,权威和指示性话语被日渐消解,取而代之的却是各种各样的只言片语。 中国的电影发展也是一样,从家庭伦理到国族情怀,直到第五代的黄土寓言之后,已经再没有一个统一发声的群体,而是以不同导演为代表,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电影不再是严格的90-120分钟的、制片厂体制下在电影院播出的完整产品,而可以是时长不固定的、极其个人化的、在网络上随意点击就可收看到的片段。 后现代文化的标志是文化工业的出现,消费意识深深植入了人们心里,多元价值取向让艺术生活化,艺术大众化,同时生活也艺术化了。快速复制是这一时代的关键词,这也便是微博中的“转发”功能。超现实主义的电影作品如英格玛的《MEACULPA》,音乐混杂,画面梦幻,用暗示、对比、隐喻、象征、镜头的抽格升格等蒙太奇式的手段以及虚构、快节奏的剪接,手持摄影、纪实等等方式,营造出了别样的艺术氛围,而且这些电影的速度都要比传统电影快,极其重视视觉快感,因此让人目不暇接,血脉贲张[3]。  陈凤军曾经撰文说: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 秒-3000 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 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部)”的视频短片[4]。而网易微电影节对微电影的限定则是:微电影不同于草根拍客作品,它有一定的创作门槛和较高的制作水准,并要求以创意取胜,而且更便于随时下载和观看。 因此可以说,微电影是在后现代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网络与电影(电视)互动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电影形式。这种电影的时长、投资、制作规模都比传统电影短小,但又制作精良,不同于普通的DV短片。 二、微电影的叙事特点 法国文学理论家布雷蒙在重新审视俄国形式主义代表普罗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文/张高伟 微博大行其道的今天,微电影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微电影不是简单的“DV作品”,它也不同于商业化的广告与音乐电视(MV),可以说,微电影开创了一种网络影视叙事的新模式。尽管微电 影在当前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但是依然有自身的一些缺陷。时间的限制使它不可能在电影院的院线生存。 微电影的这种艺术形式注定了要与广告联姻,但是假如整部电影都成为广告的附庸,那么微电影也将失 去思考的力量与社会关注的价值。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微电影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投 入到新媒体的竞争之中。但更重要的是,它还需要广大电影工作者与电影理论家的指导,使其健康、有 序地发展。 《天堂午餐》剧照《老男孩》剧照 文学与传播

城市形象微电影的艺术内涵与价值

城市形象微电影的艺术内涵与价值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使得城市的设施和外观趋同,城市间的进行着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竞争。城市的文化价值得到重视,各城市均在挖掘城市本土的特色,城市正采用各种手段使得本土特色文化民俗得意传承和发扬,比如对文化民俗进行视觉化设计,影像纪录等政策扶持。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具有自身的艺术特点,获得了大众的青睐,正成为城市文化特色展现的重要手段。 一、城市形象微电影的艺术内涵 城市微电影是随经济和科技发展诞生的艺术形式,在众多的创作者和观众互动发展中完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内涵的升华。与众多商业艺术模式相似,微电影也必须尊重艺术和市场的规律才能同时具有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城市微电影情节设置的曲折离奇、感情真挚,具备了独特的艺术主题和艺术风格才能打动人心。 1城市形象的微电影的艺术主题 1.1对城市特色的深切关注 微电影对城市特色的表达也是城市微电影重要的目的之一,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展现为城市特有的自然风光,人文景点,和艺术文化等,城市中景点,建筑,人文,饮食,艺术品,人物等众多表现对象,等等都可以在微电影的镜头里呈现,引起观者共鸣,达到宣传的目的。城市微电影展示城市的特色主要是用于影片情节的铺设。微电影时间虽然短小,但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城市微电影在选题时也可以选择城市的某种特色作为主题直接展现,表达出城市的特色景点文化以展现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城市微电影通过情节画面表现着城市的空间背景,城市景点人文要素,与特殊事件主题。 1.2对城市人文道德的反思 城市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如小月月事件,扶跌倒老人被讹诈,尊老爱幼,家庭情感,保护劣势群体等事件,这些热点事件也是城市微电影取材的源泉之一,城市微电影在这些题材的基础上设置情节,拷问人性,发人深省,呼吁道德的回归。此类题材的主题容易淡化城市的界限,揭示的是所有城市发展的人与人之间所衍生出的共性问题。微电影《三轮车老人》表达的就是当你曾经因为扶起跌倒的老人而被讹,而又再一次遇到跌倒的人,你该怎么办。影片没有给出正确的答案,却让观者自己做出选择。还有依据“中国好人”道德模范为蓝本的系列微电影,用“微电影”形式展现普通人善良故事,以生动的声音和画面方式普及城市核心价值观。 1.3对城市人性的终极关怀 城市的经济发展,市民在满足了物质的需求的同时,也需要精神上的慰籍,

电影艺术鉴赏的直接表现性

电影艺术鉴赏的直接表现性 电影艺术的直接表现性,表现为形象的“逼真性” 电影艺术视觉形象的直接表现性,还能够从“逼真性”的美学特征方 面去加以理解和把握。电影艺术的逼真性,从现实渊源来讲,能够追 溯到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照相阶段,卢氏兄弟所拍摄的那些早期的影片,无非是对客观现实世界做机械式、照相式的实录而已。它所强调 的是电影的“照相本性”,而在理论渊源上,当推高举纪实大旗的法 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和德国的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巴赞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一文中这样写道:“摄影与绘画不同, 它的独特性在于本质上的客观性”,他认为摄影的美学特性在于揭示 现实世界的真实性,摄影机只有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世界的原貌,才具 有完整性。而克拉考尔则认为,电影从其本质上来说无非是照相的一 次延伸,“照相跟未经改动的现实有一种明显的亲近性”。影片只有 忠实地纪录和揭示物质现实,其采用的方法才是所谓的“电影的方法”。这种逼真性要求表现在观众面前的影像与现实当中的被摄物必 须具有同质性,惟其如此,才会获得观众的心理认同。 1.电影艺术的直接表现性,表现为对具体有形的事物的逼真再现在 相对应科学技术条件的支持下,电影的摄影机能够客观真实地纪录和 再现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宏观视野 中的人以及人的社会生活,还能够将那些个体细小甚至是人的肉眼无 法捕捉到的微观世界里的分子原子乃至细菌微生物等逼真地表现出来。无论动态的还是静态的人和物,都能够通过电影的摄影机达到逼真纪 录和再现的目的。 2.电影艺术的直接表现性,表现为对抽象无形的事物的逼真再现客 观现实世界中存有的事物或者现象,除了具体有形的外,还存有着大 量抽象无形的,诸如人的情绪、意识、回忆、梦幻等心理世界的活动。按照克拉考尔的理解,这也属于物质现实的范畴。在电影艺术当中,

【佳片U约】 意大利英国电影:《与墨索里尼喝茶》

【佳片U约】意大利英国电影:《与墨索里尼喝茶》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意大利/英国电影:《与墨索里尼喝茶》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很棒的电影 影片非常感人,演员阵容超级豪华,两位奥斯卡影后,三位曾获奥斯卡提名,五个女人将这部戏演的光彩夺目,精彩纷呈。 Judi dench,在没有看这部片之前,对她不太有好感。但是感觉在本片中,最光彩照人的就是她。当她奋不顾身,为了保存纳粹们想要在撤退前炸掉的塔楼,将线缠到自己和狗的身上的时候,让人对arabella肃然起敬,最后,影片结尾处,她和Georgie踏着满片狼藉,跑到那幅壁画前,紧张的拔开原来堆砌的带子,笑着回答Georgie的“is she all right?”问话的时候,从她那句“shh,let her sleep”,再次看到她对艺术的热爱。 Maggie smith ,看了一个又一个她塑造的趾高气扬、装

腔作势、倨傲、盛气凌人、对事情总有看不顺眼地方的英国贵妇角色,看的多了,让人有种她就是这种人的感觉。^_^ Cher,在elsa被送离意大利的时候,她对luca说的那句“I am very unforgettable”让人印象深刻,她在自己的告别演唱会上也说过类似的话。她在片中角色、她本人、她的嗓音、她的外貌、她的经历、她的歌都是让人无法遗忘。用她的话讲,fabulous.还有,她对luca说,他妈妈怀他的时候,大家都劝她把他打掉,只有elsa让她跟着自己的感觉,生下他,当初,elsa让他得以出生,现在,luca让elsa有机会逃脱法西斯的魔掌,生存下去(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献丑了,^_^。)。从这番话中,可以看到佛家那种因果循环的意思。 Joan plowright的mary Wallace,lily tomlin 的georie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剧情资料] 导演: 佛朗哥泽菲雷里(Franco Zeffirelli) 编剧: 佛朗哥泽菲雷里(Franco Zeffirelli) / John Mortimer (I) 主演: Cher / Judi Dench / Joan Plowright / Maggie Smith /

意大利新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二个民族。事实上,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战后特定的题材和内容,也几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然而,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却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来。他们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发展了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电影文化。同时,它也是属于全世界的电影文化。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同时,他们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一书中,曾给予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真实美学”的高度评价。他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意大利电影中现实主义的产生及其形成。巴赞谈到:解放时期以及这一时期意大利的社会、道德、经济形态对电影起过决定性的作用。而在这之前,虽然有着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专制的统治,但仍旧有一些电影工作者”已经朝着为世界各国所承认的现实主义方向努力”。巴赞说:”形成年轻的意大利学派的许多因素在解放时期之前便已存在:人才、技术和美学倾向。而历史、社会和经济的条件急剧加速了这些因素的聚合,同时还掺入了一些独特的因素”。 大英百科全书?电影艺术部分》也d曾作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主要表现了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1、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2、反对饥饿;3、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4、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由于新现实主义是关于这样一些内容的表现和对于诸方面问题的思考,因而也就决定了它的影片的风格与形态。这便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与占据世界银幕的好莱坞电影形成了鲜明的比较:新现实主义强调贫困,而不是好莱坞影片的魅力;强调丑陋的贫民茅棚,而不是洁净的时髦公寓;强调表现普通人、世俗无礼的人,而不是理想、完美的绅士等等。新现实主义因此强调了那个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以及被那个社会所扭曲了的人的基本关系。新现实主义赋予影片以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同时在与好莱坞电影市场的抗衡中,以一种艺术影片,赢得了那一时期具有审美能力和具有道德修养的人,以及更为广泛的观赏者们的

2021年微电影艺术创作周期研究论文

微电影艺术创作周期研究论文 微电影以较短的播放时长、较短的制作周期、较低的投资成本,主要通过 ___和转发得到扩散传播,是一种电影的新形态,是传统电影与新媒体结合的衍生物。本文通过理论研究来分析微电影的艺术创作。 微电影;周期;艺术创作 微电影指的是专门适用在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 ___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放映(8~15分钟)、“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它具备电影具有的所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主题、故事情节。 影像表达的个性化: (一)平民特性

微电影的视角多为平民视角,它所展现的群体也是平民群体。无论是制作、剪辑还是主体、传播对象,微电影锁定的都是平民群体。尤其是微电影的平民参与性以及微电影故事情节所体现的平民生活,成为微电影最显著的艺术特征。细观微电影的展现主体,大部分都是小人物,没有大英雄,没有大的社会背景,没有宏大场面,微电影只是反映了平民生活简单、平凡的一小部分,对草根人物的命运的 ___,与观众的心灵产生更有触动的交互反应,其传播的内容也更具普及性和交互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微电影的传播力。 (二)互动影像 众所周知,传统电影主要通过院线将作品向观众实施单向传播,在这个过程中,观众所处的地位是被动地位,在电影作品的传播过程中,观众无法与影片形成意见互动,而只能够单一地观看影片。而微电影不同的是,它可以通过各种播放平台,如网络、 ___、___屏幕等,来实现与观众的互动。 (三)多元叙事 微电影的叙事层次比较丰富,呈现多元化特征。首先,微电影注重叙事浅层化。在叙事过程中,制 ___倾向单刀直入,开门见山,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流媒体、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微电影逐渐从网络电影中显现出来并成为一个时代的事实、情感的表现形式。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和审美疲劳的时代,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这种在时间和表现效果上融合了电视剧、电影、广告等电子媒介的微电影所拥有的令人血脉喷张的情节发展、中近景镜头的特写、悖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等多种多样的叙事艺术往往受到了年轻一代的热捧和追逐。 这是一个充满了新概念和新定义的时代,微电影从“微化”的时代中凸现出来并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文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微电影?微电影是以反映社会问题、追播社会热点、传递人文情感或呼吁人们行动为目的综合运用各种策划、拍摄、剪辑技术等各种手段的时长不超过3000秒的制作成本低、无时空限制的视频短片。 第一,从叙事角度来说,微电影叙事角度往往是多种交叉的。电影的叙事角度主要有三种:全知全能叙事(第三人称叙事)、限制叙事(第一人称叙事),纯客观叙事(第三人称或无人叙事叙事)。而对于微电影而言,其叙事角度是这三种交叉混合的,符合大多数年轻人后现代的艺术审美。例如:微电影《杨妮妮与李娇娇的双重生活》当中,在前2分钟左右都是旁白在极为快速讲述故事情节,交代事情发生的起因,而在旁白之后就是电影的俩个主角的对话了。其实微电影实现的三种叙事角度的不断转换和结合达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既奠定了电影的一个叙事基调又能更容易表达人物的主观情感和电影的主要思想。 第二,从叙事结构来说,大部分微电影的叙事结构都是非线性的,是有悖于传统叙事结构的。一般电影的叙事结构主要有:因果式(戏剧式)线性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交织式对照结构、梦幻式复调结构等。作为有悖于传统叙事结构的微电影,其叙事结构往往是非线性的,大部分运用回环式套层结构和交织式对照结构居多。仍以微电影《杨妮妮与李娇娇的双重生活》为例,电影以杨妮妮与李娇娇这对从未见过面的双胞胎为了给自己单亲家长找伴侣而开始讲两条线索交于一点,而以交换生活为原因又分化了两个线索并由此展现了两种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形成了两种鲜明的对比。最后电影以破裂的家庭重归于好为结局将两条线索重叠在一起,这部微电影可以称作微电影中交织式对照结构的典型了。再如微电影《少年》,该电影以讲述一对少年情侣在广阔的芦苇荡从甜蜜到报复杀害的故事。影片中出现大量的穿插在故事情节中的对茫茫苇荡的特写和对少年的面部特写,使得故事被拆分得有些零散但是就是这种零散带来的不确定性却使人思考和紧张。所以,这样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就使得微电影的情节安排比较零散,连贯性不强,而且不够严谨。然而微电影的艺术却因为这个原因可以很好的表现出来,毕竟留白或者不确定性是人们头脑中艺术意识的来源,也是调动观众意识参与的因素。 第三,从微电影的叙事内容上来讲,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传播技术是近几年才进入文化市场的,微电影的目标观众主要是更易于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所以微电影的叙事内容不管是从选题上还是从情节安排上微电影的叙事内容大部分是与年轻一代人息息相关的。 1.从近几年点击率比较高的微电影的内容上看,微电影的选题方向是比较趋于表现社会热点和呈现青年主题的。我大致将微电影的选题分为一下几个类型:表现一代人或一个群体的回忆和情感的类型(回忆型);体现少年时代的美好或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