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苎麻)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苎麻)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苎麻)

苎麻

第1、2课时苎麻生产概述及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

教学目的:1、了解苎麻生产的概况,掌握苎麻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及基生长发育过程。

2、掌握几种繁殖技术的要点。

3、掌握麻园的规划管理要点以及老龄麻园更新的主要技术措施。

4、了解苎麻初步加工、分级的方法,掌握苎麻剥制的时间和剥制方法。

教学重点:苎麻主要器官的基本形态特征

几种繁殖技术的要点

老麻园的规划管理要点和更新的主要技术措施

教学难点:几种繁殖技术、老麻园的规划管理要点和更新的主要技术措施

苎麻剥制的时间和剥制方法

教学方法:项目、测试、讲评

教学过程:

一、本节要求掌握的内容:

1、了解苎麻生产概况

2、正确识别苎麻主要器官的基本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

3、了解生育期和生育特性

三、学生复习

一阶段:了解苎麻生产的意义及概况 P147…P148

二阶段:正确识别苎麻主要器官的基本形态特征 P148…P150

三阶段:了解苎麻的生长发育,产量因素和纤维品质 P150…P152

四、对照熟悉

见附一:一阶段 1-6题

二阶段 7-15题

三阶段 16-24题

五、师生归纳:

六、师生共同完成:附一的订正

七、小结:

八、学生再熟悉

九、作业:1:记熟附一;

附一

《苎麻生产概述及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练习

1、苎麻是我国的特产,素有______________之称,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作物之一,也是重要__________。

2、苎麻具有拉力_______、纤维_______、空隙_______、透气性_______、传热____、吸湿后散湿_____较耐腐蚀是、有绝缘性等特点;可与_______等混纺,弥补化纤不透气、闷热的缺点。

3、苎麻织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是理想的夏季衣料和春秋面料。

4、苎麻原产_______,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古墓中有不少加工精细的苎麻织品,说明我国有悠久的苎麻栽培和加工历史。

5、全球苎麻主要分布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之间,首先我国产量最多,占世界产量的_________以上,其次是_______和_______,还有南亚一些国家也有种植。

6、我国的苎麻产区辽阔,南起___________,北至_______都有分布,其中以_______、_______和等省为最,其次是江西、安徽和重庆等。

7、用种子繁殖的实生苗,由_________发育成主根,主根逐渐膨大形成____________;无性繁殖没有

_______,由一部分_______可成为纺锤形_______其中贮藏大量_______等营养物质,供芽萌发、生长和越冬的需要。

8、苎麻的根表面光滑,没有_______和_______,黄褐色,根群大都分布在地表下_______的耕作层中,细根长达______________cm。

9、苎麻地上茎_______,由地下茎的芽或地上茎基部腋芽发育而成,每蔸地上茎_______株,茎高多在

______________m.,成熟时株高不足60cm左右的叫______________,也叫_______,每根地上茎上着生

______________片叶。

10、成熟苎麻的地上茎,在横切面上由外向里,可分为表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部分。

11、苎麻具有发达的根状_____________,细嫩时_________色,以后逐渐变成______色。顶端或分枝的顶芽伸出地面成为_____________。部分地下茎与萝卜根相似,但地下茎的_____________相等,上面有许多节,节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能。

12、地下茎可用来繁殖,俗称____________,可分为三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它们的发芽分别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苎麻的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叶柄____________,托叶______片;______的形态特征是识别苎麻形态指标。

14、苎麻的花为____________花序,雌雄____________,雌花着生在茎的____________,雄花序着生在____________,而雌雄花在茎上有花序____________的现象,而雌花开放时有紫红、红、黄绿等色,是识别苎麻____________的根据之一。

15、苎麻为_________果,呈扁平短纺锤形或椭圆形,有毛,成熟时____________;种子很小,千粒重,未精选的种子发芽率低,一般为____________。

16、苎麻是多年生____________作物,按它的发育规律,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7、总发育周期是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壮龄期一般____________年,老龄期应及时____________。

18、年发育周期中采用种子繁殖的从播种到种子成熟一般为____________多天;长江流域的苎麻一般每年收获____________次,其中头麻为____________天,二麻为____________,三麻____________天;且只有____________麻才能开花结实,到12月初左右种子成熟。

19、苎麻种子吸水达干重的____________%,温度达____________时,开始发芽,约经___________天出土,当温度达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天能发芽出土。

20、苎麻的工艺成熟期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杆离梢部_____cm左右),头麻、三麻工艺成熟期为____________天,二麻的工艺成熟时间为____________天。

21、苎麻原产于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生长最适温度为____________,韧皮纤维发育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_____,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_____,地下茎的冻死温度为____________;温度对纤维影响很大,一般温度缓慢变化对纤维发育有____________,而温度骤升骤降不利于____________。

22、苎麻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作物,苎麻喜高温高湿,____________;要求年降水量在

____________之间,最适宜的年降水量为____________,相对湿度在________以上,土壤含水量为田间____________,正如农谚说:“苎麻是露水低下的草”“要麻长得好,____________”。

23、苎麻要获得高产:以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结构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的肥沃土壤为佳,土壤PH以____________为宜。

24、纤维产量由有效茎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皮厚和____________五个因素构成。人们利用的纤维,俗称原麻,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附二《苎麻生产概述及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小测

1、苎麻是我国的特产,素有______________之称,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作物之一,也是重要__________。

2、苎麻织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是理想的夏季衣料和春秋面料。

3、苎麻原产_______,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古墓中有不少加工精细的苎麻织品,说明我国有悠久的苎麻栽培和加工历史。

4、全球苎麻主要分布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之间,首先我国产量最多,占世界产量的80%以上。

5、用种子繁殖的实生苗,由_________发育成主根,主根逐渐膨大形成____________;无性繁殖没有

_______,由一部分_______可成为纺锤形_______其中贮藏大量_______等营养物质,供芽萌发、生长和越冬的需要。

6、地下茎可用来繁殖,俗称____________,可分为三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它们的发芽分别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扁担根芽少而粗。20

7、苎麻的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为卵圆形;叶柄____________,托叶______片;______的形态特征是识别苎麻形态指标。

8、苎麻的花为____________花序,雌雄____________,雌花着生在茎的____________,雄花序着生在

____________,而雌雄花在茎上有花序____________的现象,而雌花开放时有紫红、红、黄绿等色,是识别苎麻____________的根据之一。

9、苎麻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作物,苎麻喜高温高湿,____________;要求年降水量在

____________之间,最适宜的年降水量为____________,相对湿度在________以上,土壤含水量为田间____________,正如农谚说:“苎麻是露水低下的草”“要麻长得好,____________”。

10、总发育周期是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一般____________年,老龄期应及时____________。

11、苎麻具有发达的根状_____________,细嫩时_________色,以后逐渐变成______色。顶端或分枝的顶芽伸出地面成为_____________。部分地下茎与萝卜根相似,但地下茎的_____________相等,上面有许多节,节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能。

12、苎麻是多年生____________作物,按它的发育规律,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3、苎麻要获得高产:以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结构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的肥沃土壤为佳,土壤PH以____________为宜。

14、苎麻原产于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生长最适温度为____________,韧皮纤维发育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_____,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_____,地下茎的冻死温度为____________;温度对纤维影响很大,一般温度缓慢变化对纤维发育有____________,而温度骤升骤降不利于____________。

苎麻

第4、5课时苎麻生产技术教学目的:1、掌握苎麻繁殖技术

2、掌握苎麻大田生产技术

3、掌握苎麻壮龄麻园管理和老麻园更新复壮

4、苎麻的剥制和贮藏

教学重点:苎麻的大田生产和壮龄麻园管理

教学难点:苎麻壮龄麻园管理

教学方法:测试,项目、讲评

教学过程:

一、本节要求掌握的内容:

1、苎麻繁殖技术

2、苎麻大田生产技术和麻园管理

3、苎麻的剥制与贮藏

三、学生复习

一阶段:苎麻产量的形成、播种前的准备 P164…P166

二阶段:育苗移栽与直播 P166…P168

三阶段:大田管理 P168…P170

四、对照熟悉

见附一:一阶段 1-7题

二阶段 7-10题

三阶段 11-22题

五、师生归纳:

六、师生共同完成:附一的订正

七、小结:

八、学生再熟悉

九、作业:1:记熟附三;

附三

《苎麻生产及剥制与贮藏》练习

1、苎麻分蔸栽种前须先砍去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及__________的地下茎。

2、切芽繁殖是把麻蔸上的跑马根切成_________g左右的小段,龙头根和扁担根切成_________g左右的小段,每小段只留_________个芽进行繁殖的方法,它比分蔸繁殖系数大_________倍以上。

3、压条繁殖一般在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的麻地进行。压条时,把压在土里部分轻轻

______________,并______________,有利于生根发芽。

4、______________是剪取苎麻茎顶梢或分枝梢,带______________片展开叶,直接插入土壤上生根,成为完整植株的方法。3—4月从开始至育成生根苗出圃只需______________天左右,5月至9月扦插的从开始至育成出圃只需______________天左右。

5、嫩梢繁殖剪取嫩梢宜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剪取,过嫩的枝梢适当______________,老健枝梢适当______________,剪去多余的叶片,只留______________,整梢的长度一般为_________cm左右。

6、温度管理是扦插苗成活的关键,膜内温度在小于______________、空气相对湿度在______________的前提下,温度______________发根,当______________以上幼苗发根经后可揭膜炼苗。

7、种子繁殖的主要优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主要弱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新麻园的管理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壮龄麻园的管理,1.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工作;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分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项工作。

10、对败蔸的麻园要根据情况进行更新复壮,如属老麻园因麻蔸过于拥挤引起败蔸的,可结合冬培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方法,结合增施肥料进行复壮;如因病虫害败蔸只能全部挖翻,重新栽植;如系土传病害引起败蔸,则应改种_____________________,待土壤净化后才能栽种新麻。

11、每季麻生长后期,茎色由下至上变成____________,达茎高的___________,中部叶片变黄,_____和________容易,此时应及时收获。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收获时间一般为:头麻_________,二麻_________,三麻____________,宜在___________收获,当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剥制技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__。

13、苎麻贮藏自然含水量一般以____________为标准,最高不超过____________。

第六课时附四

《苎麻生产及剥制与贮藏》小测

1、苎麻分蔸栽种前须先砍去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及老朽的地下茎。

2、切芽繁殖是把麻蔸上的跑马根切成_________g左右的小段,龙头根和扁担根切成5g左右的小段,每小段只留2—5个芽进行繁殖的方法,它比分蔸繁殖系数大_________倍以上。

3、压条繁殖一般在新麻或稀植的麻地进行。压条时,把压在土里部分轻轻______________,并______________,有利于生根发芽。

4、嫩梢扦插是剪取苎麻茎顶梢或分枝梢,带______________片展开叶,直接插入土壤上生根,成为完整植株的方法。3—4月从开始至育成生根苗出圃只需 20 天左右,5月至9月扦插的从开始至育成出圃只需______________天左右。

5、温度管理是扦插苗成活的关键,膜内温度在小于 40℃、空气相对湿度在______________的前提下,温度______________发根,当______________以上幼苗发根经后可揭膜炼苗。

6、种子繁殖的主要优点一是繁殖系数大,成本低;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是不容传染病害;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主要弱点是后代变异严重,无法提供大批量的,纤维细度基本一致的原麻。

7、新麻园的管理措施有查苗补缺,________________,中耕除草, _______________。

8、壮龄麻园的管理中,冬季培管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土三项工作。

9、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收获时间一般为:头麻芒种边,二麻_________,三麻霜降前,宜在

晴天收剥收获,当天刮制,当天晒干。

10、苎麻贮藏自然含水量一般以____________为标准,最高不超过 14﹪。

(第七、八课时)本章知识小结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苎麻生产的概况,掌握苎麻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及其生长发育过程

2、掌握几种繁殖技术的要点

3、掌握麻园的规划管理要点以及老龄麻园更新的主要技术措施。

4、了解苎麻初步加工、分级的方法,掌握苎麻剥制的时间和剥制方法。

二、主要内容:

苎麻生产概述

发展苎麻生产的意义

苎麻的生产概况

苎麻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

苎麻的形态特征

茎:地上茎地下茎

果实和种子

苎麻的生长发育

苎麻生长周期的规律性

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

苎麻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苎麻的产量与纤维质量

苎麻生产技术

一、苎麻的繁殖技术

分蔸

切芽

压条和离体压条

嫩梢扦插

种子繁殖

二、苎麻的大田生产技术

新麻园的建立

新麻园的管理

三、壮园麻园的管理

冬季管理

勤中耕除草,季季追肥

化学除草和调控

防治病虫等自然灾害

四、老麻园的更新复壮苎麻的剥制和贮藏

苎麻的剥制技术

剥制时间

剥制技术

苎麻的分级和贮藏

四、测验

(第九、十课时)苎麻单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甘蓝型苎麻的千粒重是………………………………………………………()A.2.5—4.5g B.1.5—2.5g C.4g D.25g

2.甘蓝型苎麻体染色体数为……………………………………………………()A.2n=20 B.2n=26 C.2n=36 D.2n=38

3.苗期粗壮有利多分化花芽和分枝的节段是…………………………………()A.根颈 B.缩茎段 C.伸长茎段 D.薹茎段

4.冬性型苎麻需经10—30天的低温才能通过春化阶段的低温是……………( ) A.0—5℃ B.5—10℃ C.0—10℃ D.5—15℃

5.苎麻入库的含水量应低于……………………………………………………()A.9% B.12% C.12.5% D.13%

6.苎麻株体高大,生育期长,需肥量多,反应敏感的元素是…………………()A.氮、钾 B.磷、钾 C.磷、硼 D.硼、锌

7.直播苎麻播种期可比育苗移栽晚……………………………………………()A.5天左右 B.10天左右 C.15天左右 D.16天左右

8.长江中游地区的适宜播种时期是……………………………………………()A.9月中、下至10月上旬 B.9月上旬至10月下旬

C.9月中旬至10月上旬 D.10月上中旬

9.苎麻苗床面积与大田面积比为………………………………………………()A.1:(6-7) B.1:(10-15) C.1:15 D. 1:(40-50)10.耐肥、高产,抗病性较强,增产潜力大是品种类型是……………………()A.白菜型苎麻 B.芥菜型苎麻 C.甘蓝型苎麻 D.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苎麻是古老的油料作物 B.发展苎麻有增油、增肥、增粮的效果

C.我国苎麻种植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D.苎麻都是长柄叶

2.大田生产用种的双低苎麻标准是…………………………………………………()A.1% B.5% C.20μmol/g D.30μmol/

3.苎麻的产量因素是……………………………………………………………………()A.株数 B、每公顷角果数 C.每角粒数 D.千粒重

4.就我国苎麻主产区2250-3750kg/hm2的产量水平而言,栽培技术路线可分为…()A.冬壮春发 B.秋冬双发 C.冬春双发 D.秋发冬壮

5.下列要施用薹肥的是…………………………………………………………………()A.春发过度苎麻旺长,中下部分枝较多

B.基肥、苗肥足,植株生长健壮有力的田块

C.出现脱肥、后劲不足的田块

D.正常实现秋发冬壮的苎麻抽薹高约10-15cm时,明显脱力落黄时

三、如何进行苎麻的大田管理?(本题20分)

四、壮苗的特征以及如何培育壮苗?(本题20分)

-合成氨原料气的制备方法

年产五十万吨合成氨的原料气制备工艺筛选 合成氨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合成氨因采用的工艺不同其生产流程也有一定的差别,但基本的生产过程都大同小异,基本上由原料气的生产、原料气的净化、合成气的压缩以及氨合成四个部分组成。 ●原料气的合成 固体燃料生产原料气:焦炭、煤 液体燃料生产原料气:石脑油、重油 气体燃料生产原料气:天然气 ●原料气的净化 CO变换 ●合成气的压缩 ●氨的合成 工业上因所用原料制备与净化方法不同,而组成不同的工艺流程,各种原料制氨的典型流程如下: 1)以焦炭(无烟煤)为原料的流程 50年代以前,世界上大多数合成氨厂采用哈伯-博施法流程。以焦炭为原料的吨氨能耗为88GJ,比理论能耗高4倍多。 我国在哈伯-博施流程基础上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发了碳化工艺和三催化剂净化流程: ◆碳化工艺流程将加压水洗改用氨水脱除CO2得到的碳酸氢铵经结晶,分离后作 为产品。所以,流程的特点是气体净化与氨加工结合起来。 ◆三催化剂净化流程采用脱硫、低温变换及甲烷化三种催化剂来净化气体,以替代 传统的铜氨液洗涤工艺。 2)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流程 天然气先要经过钴钼加氢催化剂将有机硫化物转化成无机硫,再用脱硫剂将硫含量脱除到以下,这样不仅保护了转化催化剂的正常使用,也为易受硫毒害的低温变换催化剂应用提供了条件。 3)以重油为原料的流程 以重油作为制氨原料时,采用部分氧化法造气。从气化炉出来的原料气先清除炭黑,经CO耐硫变换,低温甲醇洗和氮洗,再压缩和合成而得氨。 二、合成氨原料气的制备方法简述 天然气、油田气、炼厂气、焦炉气、石脑油、重油、焦炭和煤,都是生产合成氨的原料。除焦炭成分用C表示外,其他原料均可用C n H m来表示。它们呢在高温下与蒸汽作用生成以H2和CO为主要组分的粗原料气, 这些反应都应在高温条件下发生,而且为强吸热反应,工业生产中必须供给热量才能使其进行。 按原料不同分为如下几种制备方法: ●以煤为原料的合成氨工艺 各种工艺流程的区别主要在煤气化过程。 典型的大型煤气化工艺主要包括固定床碎煤加压气化工艺、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工艺以及壳牌干煤粉加压气化工艺。 ①固定床碎煤气化

农作物小麦生产技术测试题

农作物小麦生产技术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100分) 1、小麦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的过程是 A 小麦的一生 B 小麦的生育期 C 小麦的生育时期 D 小麦的生活年史 2、小麦的一生被划分成多少个生育时期 A3 个B 10 个 C 12个 D 8个 3、小麦的三叶期50%以上主茎第3 片叶伸出 A1CMB 2CM C 3CM D 4CM 4、小麦的灌浆期是50%以上子粒长度达到最大长度的A70%B 80% C 75% D 100% 5、小麦xx 期的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下 A5B 10 C 3 D 0 6、小麦能否通过春化阶段的主导因素是 A 温度 B 水分 C 光照 D 养分 7、小麦没通过阶段发育时不能

A 分蘖 B 结实 C xx D 长叶 &小麦的某一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条件是温度0-7C,时间15-35天,则这一品种是 A 冬性品种 B 春性品种 C 半冬性品种 D 反应敏感型品种 9、小麦阶段发育理论在生产中的应用不包括 A 引种 B 确定适宜的播期和播量 C 肥水管理 D 确定适宜收获期 1 0、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有 A 穗数 B 株数 C 粒数 D 粒重 11、小麦底肥的用量一般占总施肥量的 A30-50%B 40-60% C 60-80% D 50-70% 12、用尿素做小麦种肥时每亩用量一般为 A1.5-2.5 公斤B 1-2 公斤 C 5公斤 D 3-4 公斤 1 3、小麦播种时,土壤耕层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 A60-70%B 70-75% C 75-80% D 80-90% 14、当平均气温稳定在16-18 C时可播种 A 冬性品种 B 半冬性品种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方向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中专和技工院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是从事农作物生产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功能是让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与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与农作物生产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理念;学生具备农作物生产的操作能力,能胜任农艺工生产岗位工作,并为学习本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相应课程作好准备。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农业化学应用》、《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保护技术》、《植物生长环境调控》。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河南省《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和濮阳市农作物生产的区域特点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农事操作为主线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按照农作物生产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项目和任务设计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农艺工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或培训对象能够胜任农艺工职业岗位。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整合农艺工职业标准、河南省《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和濮阳市农作物生产的区域特点制定了3项课程目标,这3项目标包含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依据这些目标定位进行。 2.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2.1 使学生理解农作物的概念、分类,耕作制度等知识;概述小麦、水稻、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甘薯等农作物的生产概况、生物学特性、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等概念;能够归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等知识,并记住农作物各生育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 2.2 能够操作完成农作物的播种、育苗与定植、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等农艺工职业岗位工作所需求的核心技能节;能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灵活运用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理念。 2.3 通过参与农作物生产实践、顶岗实习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体验职业岗位标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1)认识当地常见农作物的种类,识别常用的品种及特点; (2)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播前整地、种子处理及良种选择技术; (3)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各生育时期的施肥技术; (4)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田间灌溉技术; (5)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6)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化学调控或特殊农事操作技术; (7)具备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田间估产技术; (8)能正确选择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收获与贮藏技术; (9)具备认识新品种,利用新品种的能力。 (10)具有查阅专业文献、资料、手册和行业标准,不断学习进步的能力; (11)具有较好的表达交流、沟通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农作物生产技术》练习题

《农作物生产技术》练习题 项目一《农作物生产概论》 一、选择题(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列属于粮食作物的是()。 A.棉花、大豆 B.小麦、水稻 C.甘蔗、玉米 D.百合、苜蓿 2.下列作物属于三碳作物的是() A.棉花 B.玉米 C.高粱 D.甘蔗 3.烟草属于() A.长日照植物 B.短日照植物 C.中性植物 D.定日照植物 4.下列作物都属于经济作物的是() A.大豆、棉花、烟草、芝麻 B.黑麦、烟草、水花生、红花 C.橡胶、烟草、花生、棉花 D.三七、水葫芦、茶叶、向日葵 5.下列忌连作的农作物有() A.小麦 B.西瓜 C.水稻 D.棉花 6.实现间套作增产增效的关键问题是()。 A.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类 B.确定农作物配置 C.密度 D.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 7.小麦玉米套作,窄背晚套的热量指标为≥10℃积温在() A.2500~3000℃ B.3000~3600℃ C.3600~4100℃ D.4100℃以上 8.豆科植物种植的最热月平均温度不低于() A.5℃ B.10℃ C.15℃ D.18℃ 9.在同一地块上,一年内前茬作物单作收获后,播种下茬作物的种植方式属于() A.接茬复种 B.移栽复种 C.套作复种 D.再生复种 10.圆盘耙的作用深度一般在()cm。 A.3~5 B.5 C.8~10 D.25~30 11.在土壤的初级耕作中,不适合于干旱缺水地区的是()。 A.翻耕 B.深松耕 C.旋耕 D.耙地 12.决定一地能否复种及复种程度高低的首要条件是() A.热量 B.水分 C.地力与肥料 D.经济效益大小

合成氨工业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合成氨工业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我国氨工业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米庆芳14111700401)摘要:合成氨工业的巨大成功,改变了世界粮食生产的历史,解决了人类因人口增长所需要的粮食,奠定了多相催化科学和化学工程科学基础。催化合成氨技术在 2 0 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本文简述了现代合成氨的主要生产工艺,展望了我国合成氨工业的发展趋势:①原料方面进行油改煤、油改气;②规模方面上大压小和产能置换;③生产技术方面发展新型高效催化剂、低压合成工艺和多联产工艺。 关键词:合成氨工业;油改煤;低压合成工艺;多联产工艺 Status and Prospect of ammonia industrial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huge success ammonia industry has changed the history of world food production to solve the human food needs due to population growth, laying the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foundation. Catalytic ammonia technology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20 century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ain production process of modern synthetic ammonia,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ammonia industry: ①the material aspects of oil to coal and oil to gas; big pressure and scale of energy production on ②replacement; ③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efficient production technology catalysts, low pressure synthesis process and multi-generation process. Keywords: Ammonia Industry; oil to coal; Low synthesis process; multi-generation technology 氨工业是现代化学工业之父。以合成氨为基础原料的化肥工业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占50%左右,使人类社会免受饥荒之苦而居功至伟。合成氨已经成为数以百计的无机化工产品和有机化工产品的生产原料。合成氨工业化作为工业史上加压催化过程的里程碑,标志着工业催化新纪元的开端,也奠定了多相催化科学和化学工程科学的基础。目前,我国合成氨产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一,总量占世界总量的约1/3。合成氨作为化肥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现代合成氨的主要生产工艺 1.1 现代合成氨工业主要生产原料[1-2] 合成氨的反应公式为3H2+N2=2NH3+Q,合成氨的反应特点主要为:可逆反应,氢气与氮气反应生成氨,同时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氮气;此外,合成氨的反应为放热过程,反应过程中反应热与温度以及压力有关;而且需要催化剂的催化方能迅速进行合成氨反应。现代合成氨工业以各种化石能源为原料制取氢气和氮气。根据不同的制气原料而有不同的工艺技术,其中,煤炭约占76%、天然气约占22%、其它约占2%左右[3]。 1.1.1 天然气 采用天然气生产合成氨主要工序为脱硫、二次转换、一氧化碳以及去除二氧化碳等工序,在上述工序完成后即可得到氮氢混合利用甲烷化技术去除少量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

高二农作物生产技术试题4

高二农作物生产技术试题4 一、填空(每空0.5分,共25分) 1、土壤基本耕作技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土耕作技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农作物可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麦粒从“多半仁”到成熟,是籽粒灌浆成熟,根据其特点包括那四个时期、、、。 5、小麦播前准备主要包括、、、、种子处理与发芽实验。 6、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应注意那些问题、 、。 7、小麦播前种子处理一般有、、 三种形式。 8、水稻的一生可分为两个不同的生育阶段,即以生长茎、叶、分粟为主的阶段和以长穗、长粒为主的阶段,它们划分的界限。 9、根据外部形态和新器官的建成,水稻的一生又可分 为、、和 4 个生育时期。营养生长阶段包括和。生殖生长阶段包括和,是从幼穗开始分化(拔节)到稻谷成熟的一段时期。 10、水稻品种的、和 简称为水稻的“三性”。 11、倒伏是指玉米茎秆倾斜或节间折断。根据茎秆倾斜程度,又分为、和三种。 12、棉花果枝与叶枝的区别项有、、、 、。 二、选择(每题2分,共40分) 1、间套作中,每种农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为() A 带宽B间距C密度 D 幅宽 2、一年一熟条件下,“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换种植不同农作

物的种植方式() A连作B套作C轮作D单作 3、下列作物属于经济作物的是() A、谷子 B、棉花 C、三七 D、玉米 4、下列植物属于C3植物的有() A、玉米 B、小麦 C、高 D、谷子 5、下列作物属于忌连作的作物是() A、玉米 B、棉花 C、小麦 D、烟草 6、有缺苗断垄的麦田补种时间应在 A 出苗前 B 二叶前C三叶前 D三叶后 7、小麦株的适宜株高是 A50-60CM B80-90CM C60-80CM D100-120CM 8、小麦的分蘖节多处于地表下 A 1CM B 2CM C 3CM D 4CM 9、小麦的灌浆期是50%以上子粒长度达到最大长度的 A 70% B 80% C 75% D 100% 10、决定水稻有效穗数的关键时期,也是水稻一生氮素代谢最旺盛的时期是() A、返青分蘖期 B、拔节孕穗期 C、抽穗结实期 11、稻株风干后脱粒,风选,扬净晒干。当含水量在()以下时,方可人库。 A、13% B、12% C、11% D、14% 12、玉米适宜生长的土壤PH值范围为() A、1-2 B、3.1-5 C、7-9 D、5-8.0 13、一般情况下玉米播深以()cm为宜。 A、3-4 B、5-8 C、6-8 D、7-9 14、玉米通常在()叶期间苗,在()叶期定苗 A、二 B、三 C、四 D、五 15、花生第一对侧枝是结果的主要部位,其结果数是全株结果数的()。 A 40-50% B 50-60% C 60-70% D 70-80% 16、在棉花蕾期为控制旺长,喷洒缩节胺的用量以( )g为宜。 A、2 B.3 C.4 D.5 17、生产上对晚熟棉田,多采用喷洒( )的方法,促进棉铃吐絮。

农作物生产技术试题及答案

齐齐哈尔市中等职业学校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结业考试 《农作物生产技术》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在粮食作物的布局中,要实施“(),(),()的区域发展站略。 2、复种方法有()、()、()和()4种形式。 3、确定冬小麦适宜播期要根据()、()两种 4、冬小麦子粒成熟过程根据其特点包括()、()、()和()4各过程。 5、影响冬小麦粒重的主要因素有()、()、()()等。 6、我国栽培稻主要分为()和()两大类。 7、根据玉米子粒形态及淀粉的结构,我国生产上常见玉米可分为()、()、()、()、()、()。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是玉米一生最耐旱而最不耐涝的时期。 A 开花期 B 成熟期 C 吐丝期 D 苗期 2、影响春稻移栽期的主要因素是()。 A 湿度B气温C 光照 D 气体成分 3、()是小麦联合收割的最佳时期。 A 乳熟期 B 面团期 C 蜡熟期 D 完熟期 4、小麦种子播深以()cm左右为宜。 A 5 B 6 C 4 D 7 5、长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生育期()。 A 缩短 B 延长 C 不变 D 可长可短 6、粒用农产品的贮藏一般子粒含水量最为安全的是()。 A 10%~14% B 6%~8% C 13% D 4%~5% 7、基本耕作的旋耕一般在()cm。 A 10—14 B 10—12 C 6—8 D 20—25 8、复种热量指标包括()、生长期和界限温度。 A 湿度B温度C积温D气温 9、为保证分蘖早生快发。应在插秧后()天施肥。 A 、5~7天 B 、3~4天 C 、8~9天 10、水稻一生分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它们划分的界限是() A 、幼穗分化 B 、分蘖期C、幼苗期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间距是相邻两作物边行的距离。()。 2、套种只是利用空间的一种种植方式。() 3、休闲是一种恢复地利的技术措施,包括全年休闲和季节休闲两种。() 4、种植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益的技术问题。

农作物生产技术试卷及答案

农 作 物 生 产 技 术 二 年 级 期 终 统 考 试 卷 1.影响花生生长发育的因素有 、 、 、 、养分、黑暗与机械刺激。 2. 花生安全贮藏对 和 要求较高。 3.棉花吐絮期的主攻目标是 、 、 、 。 4.玉米倒伏的原因主要有 和 。 5.玉米蹲苗应掌握 、 、 的原则。 6.粮食作物包括 、 和 三个类别。 7我国北方主要的复种方式包括 和 。 8.小麦子粒成熟过程包括以下4个时期,即 、 和 。 9.小麦一天内的开花时间,一般有两个高峰,既上午的 , 下午的 。 10.水稻从 、 到 为拔节孕穗期。 11.水稻湿润育秧秧田管理中心是 和 。 12.水稻催芽过程可概括为 、 、 和 。 13.花生开花下针期主攻目标是 , , 。 14.棉花打顶的适宜时期应根据 和 确定。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花生清棵应使茎基部刚好露出土面。 ( ) 2.水稻抛秧要分三次进行。 ( ) 3.棉花定苗要求在1~2片真叶时进行。 ( ) 4.麦花套种通玉米以麦收前7~10天为宜。 ( ) 5.小麦冬灌时间应掌握在平均气温下降到3℃左右时浇完为好。 ( ) 6.间作是一种集约利用空间和时间的种植方式。 ( ) 三、单项选择题(把正确的答案填在后面括号内,每 小题2分,共12分)

1.玉米雌穗花丝的寿命一般为 天。 ( ) A.10 B.10~15 C.15 D.10~20 2.以下作物属耐短期连作的是 ( ) A.花生 B.棉花 C.水稻 D.薯类作物 3.小麦生长后期主要的虫害是 ( ) A.蚜虫 B.粘虫 C.吸浆虫 D.麦秆蝇 4.花生清棵应在 进行 ( ) A.出苗期 B.齐后 C.开花下针期 D.结荚期 5.水稻在 需肥较多,也是肥料利用率最高的时期。 ( ) A.秧苗期 B.返青分蘖期 C.拔节期 D.抽穗结实期 棉花蕾的脱落多集中在现蕾以后的 天内。 ( )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2分): 1.接茬复种: 2.一级分蘖: 3.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4.玉米的生育期: 5.衣分: 6.花生的一生: 五、简答题 (共24分) 1.土壤耕作有何机械作用?(5分) 2.小麦中期的管理技术有哪些内容?(4分)

合成氨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说明: 将无烟煤(或焦炭)由炉顶加入固定床层煤气发生炉中,并交替向炉内通入空气和水蒸汽,燃料气化所生成的半水煤气经燃烧室、废热锅炉回收热量后送入气柜。 半水煤气由气柜进入电除尘器,除去固体颗粒后依次进入压缩机的Ⅰ、Ⅱ、Ⅲ段,加压到1.9~2.0Mpa,送入脱硫塔,用A.D.A.溶液或其他脱硫溶液洗涤,以除去硫化氢,随后,气体经饱和塔进入热交换器,加热升温后进入一氧化碳变换炉,用水蒸汽使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变为氢。变换后的气体,返回热交换器进行降温,并经热水塔的进一步降温后,进入变换器脱硫塔,以除去变换时产生的硫化氢。然后,气体进入二氧化碳吸收塔,用水洗法除去大部分二氧化碳。脱碳后的原料进入压缩机Ⅳ、Ⅴ段,升压到压缩机12.09~13.0Mpa后,依次进入铜洗塔和碱洗塔,使气体中残余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含量进一步降至20(ppm)以下,以满足合成氨的要求。 净化后的原料气进入压缩机的最后一段,升压到30.0~32.0 MPa进入滤油器,在此与循环压缩机来的循环气混合,经除油后,进入冷凝塔和氨冷器的管内,再进入冷凝塔的下部,分离出液氨。分离出液氨后的气体进入冷凝塔上部的管间,与管内的气体换热升温后进入氨合成塔。在高温高压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将氮氢气合成氨。出合成塔的气体中,约含氨10~20%,经水冷器与氨冷器将氨液化并分离后,其气体进入循环压缩机循环使用。分离出的液氨进入液氨贮槽。 原料气的制备:制备氢氮比为3:1的半水煤气 即造气。将无烟煤(或焦炭)由炉顶加入固定床层煤气发生炉中,并交替向炉内通入空气和水蒸汽,燃料气化后生成氢氮比为3:1的半水煤气。整个生产过程由煤气发生炉、燃烧室、废热锅炉、气柜等设备组成。 固定床半水煤气制造过程由吹风、上吹制气、下吹制气、二次上吹、空气吹净等5个阶段构成,为了调节氢氮比,在吹风末端要将部分吹风气吹入煤气,这个过程通常称为吹风回收。 吹风阶段:空气从煤气炉的底部吹入,使燃料燃烧,热量贮存于燃料中,为制气阶段碳与水蒸汽的反应提供热量。吹风气经过燃烧室和废热锅炉后放空。 上吹制气阶段:从煤气炉的底部通入混有适量空气的水蒸汽,和碳反应生成的半水煤气经过炉的顶部引出。向水蒸汽中加入的空气称为加氮空气。 下吹制气阶段:将水蒸汽和加氮空气由炉顶送入,生成的半水煤气由炉底引出。 二次上吹制气阶段:水蒸汽和加氮空气自下而上通过燃料层,将炉底残留的半水煤气排净,为下一步送入空气创造安全条件。 空气吹净阶段:从炉底部吹入空气,所得吹风气为半水煤气中氮的主要来源,并将残留的半水煤气加以回收。 以上五个阶段完成了制造半水煤气的主过程,然后重新转入吹风阶段,进入下一个循环。原料气的净化:除去原料气中的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杂质,将一氧化碳转化为氢气本阶段由原料气脱硫、一氧化碳变换、水洗(脱除二氧化碳)、铜洗(脱除一氧化碳)、碱洗(脱除残余二氧化碳)等几个工段构成,主要设备有除尘器、压缩机、脱硫塔、饱和塔、热水塔、一氧化碳变换炉、二氧化碳吸收塔、铜洗塔、碱洗塔等。 脱硫:原料气中硫化物的存在加剧了管道及设备的腐蚀,而且能引起催化剂中毒,必须予以除去。脱硫方法可分为干法脱硫和湿法脱硫两大类。干法脱硫是用固体硫化剂,当气体通过脱硫剂时硫化物被固体脱硫剂吸附,脱除原料气中的少量硫化氢和有机硫化物。一般先进行湿法脱硫,再采用干法脱硫除去有机物和残余硫化氢。湿法脱硫所用的硫化剂为溶液,当含硫气体通过脱硫剂时,硫化物被液体剂吸收,除去气体中的绝大部分硫化氢。 CO变换:一氧化碳对氨催化剂有毒害,因此在原料气进入合成氨工序之前必须将一氧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简介

1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 510101 专业名称 作物生产技术 基本修业年限 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作物生产、作物病虫害防治、作物育种、农资经营管理等基本知识,具备作物生产、种子生产和农资经营能力,从事作物生产、种子生产、作物育种,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技术服务、质量检验、储藏运输、技术推广、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大中型农业生产企业和家庭农场,在农作物生产岗位群和农资生产检验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岗位群,从事作物生产、种子生产、作物育种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技术服务、质量检验、储藏运输、技术推广、经营管理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熟练掌握不同作物种子生产技术规程,能够设计种子生产程序并指导种子生产; 3.熟练掌握农作物生产计划制订要求并指导农民进行高产、高效、优质栽培; 4.熟练掌握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能够进行新品种选育和指导繁种; 5.掌握常见作物病虫害的症状,能够正确选择农药,采取科学方法进行防治,确保食品安全; 6.掌握田间试验设计要点和调查分析的科学方法; 7.掌握作物种子检验的主要指标并能够独立进行检验操作; 8.了解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管理的一般规律,能够根据不同企业类型进行管理;

9.了解农资市场的基本状况,能够根据不同农资商品特点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植物生产环境、作物生产技术、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病虫害防治、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农资市场营销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农作物生产、病虫害防治、种子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等实训。 在大中型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农作物生产及育种、施肥、种子营销和病虫害防治等项目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农艺工种子检验员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现代农艺技术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 2

合成氨生产工艺介绍

1、合成氨生产工艺介绍 1)造气工段 造气实质上是碳与氧气和蒸汽的反应,主要过程为吹风和制气。具体分为吹风、上吹、下吹、二次上吹和空气吹净五个阶段。原料煤间歇送入固定层煤气发生炉内,先鼓入空气,提高炉温,然后加入水蒸气与加氮空气进行制气。所制的半水煤气进入洗涤塔进行除尘降温,最后送入半水煤气气柜。 造气工艺流程示意图 2)脱硫工段 煤中的硫在造气过程中大多以H2S的形式进入气相,它不仅会腐蚀工艺管道和设备,而且会使变换催化剂和合成催化剂中毒,因此脱硫工段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DDS脱硫剂脱出气体中的硫。气柜中的半水煤气经过静电除焦、罗茨风机增压冷却降温后进入半水煤气脱硫塔,脱除硫化氢后经过二次除焦、清洗降温送往压缩机一段入口。脱硫液再生后循环使用。

脱硫工艺流程图 3)变换工段 变换工段的主要任务是将半水煤气中的C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水蒸气发生放热反应,生成CO2和H2。河南中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采用的是中变串低变工艺流程。经过两段压缩后的半水煤气进入饱和塔升温增湿,并补充蒸汽后,经水分离器、预腐蚀器、热交换器升温后进入中变炉回收热量并降温后,进入低变炉,反应后的工艺气体经回收热量和冷却降温后作为变换气送往压缩机三段入口。

变换工艺流程图 4)变换气脱硫与脱碳 经变换后,气体中的有机硫转化为H2S,需要进行二次脱硫,使气体中的硫含量在25mg/m3。脱碳的主要任务是将变换气中的CO2脱除,对气体进行净化,河南中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变压吸附脱碳工艺。来自变换工段压力约为1.3MPa左右的变换气,进入水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水排到地沟。变换气进入吸附塔进行吸附,吸附后送往精脱硫工段。 被吸附剂吸附的杂质和少量氢氮气在减压和抽真空的状态下,将从吸附塔下端释放出来,这部分气体称为解析气,解析气分两步减压脱附,其中压力较高的部分在顺放阶段经管道进入气柜回收,低于常 压的解吸气经阻火器排入大气。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级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510101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精神和学院《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种植业第一线需要,具备从事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适应作物生产、良种繁育、农资经营管理岗位工作,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基本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备的作物生产、病虫草害防治、良种繁育、农资经营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作物生产技术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作物生产、种子生产、农资营销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作物生产技术岗位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收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制三年,实行学分制管理。 三、人才规格 1.通用与专业知识 (1)通用知识:熟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和外语知识,具有体育与健康知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写作与口语表达知识。 (2)专业知识: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农作物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规律;了解农业气象和小气候知识,熟悉土壤形态、理化性质,掌握肥料使用知识;具有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和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知识;具有农作物、

《农作物生产技术(北方本)(第二版)》电子教案习题答案概要

绪论 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农作物:狭义的农作物是指具有经济价值被人们种植在大田中的植物,即农田作物,也叫大田农作物,俗称“庄稼”。广义的农作物是指凡是具有经济价值而被人们栽培的植物。 2.农作物生产技术:是指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农产品食用安全规范,为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而采取的各种人工措施。 二、简答题 1.通常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有几种?如何分类? 答: 按农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药用作物; 根据农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把农作物分为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 根据农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把农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根据农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碳三(C3)作物和碳四(C4)作物; 根据农作物播种期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和秋播作物及南方的冬播作物; 按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方式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 2.简述农作物生产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答: 农作物生产的特点是 (1)农作物生产的对象是活的生物体,故农作物生产具有不确定性; (2)农作物生产是关于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技术; (3)农作物生产的空间与场所是露天性的农田,其涉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不易控制; (4)农作物生产技术是一门直接服务于农作物生产的综合性应用技术。 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1)农作物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农作物生产涉及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 第1章耕作制度 第一节农作物布局 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部分。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3、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农作物布局:是指在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种植面积所做的安排。 二、简答题 1.农作物布局的原则是什么? 答:一是需求原则;二是生态适应性原则;三是经济效益与可行性原则。 2.农作物布局的内容有哪些? 答:一是明确对农产品的各种需要;二是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三是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类;四是确定农作物配置;五是进行可性鉴定;六是保证生产资料供应。 3.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怎样?

农作物生产技术试题第一章

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属于喜温短日照的作物是() A小麦B油菜C甘薯D马铃薯 2、下列属于C4作物的是() A谷子B水稻C小麦D烟草 3 复种的首要条件是() A水分B热量C肥力D劳畜力 4 下列经济作物中属于嗜好类作物的是() A向日葵B橡胶C亚麻D茶叶 5 ≥10℃的日数在180-250天范围内可进行农作物() A一年一熟 B二年三熟 C一年两熟 D一年三熟 6 间套作中,每种农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为() A带宽 B间距 C种植密度 D幅宽 7 “冬小麦—夏玉米-→春甘薯”轮作的复种指数为() A 100% B 150% C 200% D 300% 8 能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使农业增效的种植方式是() A单作 B间作 C轮作 D套作 9 下列可以一年三熟的为() A 2500-3600℃ B 3600-4000℃ C 4000-5000℃ D 5000-6500℃ 10 下列作物中耐长期连作的农作物是() A大豆B烟草C水稻D薯类作物 11 适用于一般耕地的是() A全翻垡B半翻垡C分层翻 12 下列属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是() A大豆B水稻C高粱D谷子 13、下列作物属于纤维作物的是() A、小麦 B、亚麻 C、三叶草 D、油菜 14、下列作物不属于药用作物的是() A、三七 B、天麻 C、白术 D、可可16、玉米和小麦间作时玉米边行优势是1—4行,小麦边行劣势是1—5行,玉米最多种()行,大豆至少种()行 A、4 B、6 C、8 D、10 17、下列植物属于C3植物的有() A、小麦 B、玉米 C、高粱 D、谷子 18、下列作物中全是喜凉作物的是() A小麦棉花 B小麦油菜C玉米马铃薯 D高粱豌豆 19、荞麦是() A长日照作物 B短日照作物C定日照作物 D中性作物 20、农作物布局的原则中没有() A需求原则 B生态适应性原则C经济效益与可行性原则 D充分利用土地原则 21、农作物布局不包括一个地区对()的安排。 A欲种作物的种类 B品种C种植面积 D种植方式 22、小麦收获后种植夏大豆的复种方式是() A接茬复种 B移栽复种C套作复种 D再生复种 23、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前茬植物单作收获后,移栽下茬作物的种植方式属于() A、接茬复种 B、移栽复种 C、套作复种 D、再生复种 24、“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表示的熟制是() A、一年一熟 B、一年两熟 C、一年三熟 D、两年三熟 25、“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闲”表示的熟制是() A、一年一熟 B、一年两熟 C、一年三熟 D、两年三熟 26、()种植方式中,都有农作物的共生期 A单作和套作B单作和立体种植C套作和间作D单作 27、丘陵山区常见的山顶种树、山腰种果、山脚种粮的种植模式是() A立体种植B间作 C 套作D连作 29、间套作中,每种农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为() A 带宽B间距C密度 D 幅宽 29、一年一熟条件下,“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换种植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A连作B套作C轮作D单作 二填空: 1 按农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部分。 2 经济作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 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合成氨生产工艺及其意义

论文名称合成氨生产工艺及其意义

氨是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之一,合成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除液氨可直接作为肥料外,农业上使用的氮肥,例如尿素、硝酸铵、磷酸铵、氯化铵以及各种含氮复合肥,都是以氨为原料的。合成氨是大宗化工产品之一,世界每年合成氨产量已达到1亿吨以上,其中约有80%的氨用来生产化学肥料,20%作为其它化工产品的原料。 我国合成氨装置很多,但合成氨装置的控制水平都比较低,大部分厂家还停留在半自动化水平,靠人工控制的也不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能耗大、成本高、流程长,自动控制水平低。这种生产状况下生产的产品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差,因此大部分化肥行业处于低利润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状态,除了改变比较落后的工艺流程外,实现装置生产过程优化控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合成氨生产装置是我国化肥生产的基础,提高整个合成氨生产装置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对目前我国化肥行业状况,只有进一步稳定生产降低能耗,才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而实现合成氨装置的优化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有效措施之一。 合成氨装置优化控制的意义是提高整个合成氨装置的自动化水平,在现有工艺条件下,发挥优化控制的优势,使整个生产长期运行在最佳状态下,同时,优化系统的应用还能节约原材料消耗,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关键字合成氨农业化学肥料意义

摘要 (2) 关键字 (2) 目录 (3) 正文 (4) 一前言 (4) 1.1 物理性质 (4) 1.2化学性质 (4) 二合成氨工业产品的用途 (5) 2.1氨气用途 (5) 2.2氨水用途 (5) 三合成氨的生产工艺及影响因素 (5) 3.1 原料气制备 (5) 3.1.1 一氧化碳变换过程 (6) 3.1.2 脱硫脱碳过程 (6) 3.1.3 气体精制过程 (6) 3.1.4 氨合成 (7) 3.2 影响合成氨的因素 (7) 3.2.1 温度对氨合成反应的影响 (7) 3.2.2 压力对氨合成反应的影响 (7) 3.2.3 空速对氨合成反应的影响 (7) 3.2.4 氢氮比对氨合成反应的影响 (8) 四.合成氨工艺流程图 (8) 五.研究现状 (8) 六.发展趋势 (9) 6.1原料路线的变化方向 (9) 6.2节能和降耗 (10) 6.3产品联合生产 (10) 7.1合成氨对农业的意义 (10) 7.1.1提高粮食产量 (10) 7.1.2提高土壤肥力 (10) 7.1.3发挥良种潜力 (11) 7.1.4补偿耕地不足 (11) 7.2合成氨对工业生产的意义 (11) 7.3合成氨对其他行业的意义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第1章第一节

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 教学进程:第1章第一节学时:3 班级:1、1 教学目标: 1、了解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 2、理解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 3、掌握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 教学重点:1、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 2、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 教学难点: 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 农作物布局 一、耕作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 1、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部分。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3、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农作物布局:是指在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种植面积所做的安排。 二、农作物布局的原则 (一)需求原则 需求原则包括自给性的需求、市场需求和国家或地方政府的需求。 (二)生态适应性原则 生态适应性是指在一定地区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程度。一种农作物(或品种)只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根据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农作物可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即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生态适应性原则要求在进行农作物布局设计时,首先要因地制宜,因土种植,这样可以收到节约成本、增产增效的目的。其次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三)经济效益与可行性原则 讲求经济效益是进行农作物合理布局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农作物布局的内容 (一)明确对农产品的各种需要 首先应根据生活经验和家庭人口、经济变化预测家庭的自给性需要,同时还要了解市场价格、对外贸易、交通运输、加工、贮藏及农村政策等,以了解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 (二)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 查清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地形地貌、土地等自然条件,还要查清当地的施肥、灌溉、劳力价格、市场行情及当时当地农业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三)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类 通过明确农产品需要和当地农作物生产环境,选择在本地适应性很好或较好的农作物若干种类。对于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来说,农作物种类不宜过于单一,以免增加农作物生产的风险。 (四)确定合理的农作物配置 在确定农作物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平衡本地区或本单位农作物生产的总体目标和规模,如考虑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比例,春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主导作物与辅助作物的比例,以及粮食作物中禾谷类作物与豆类作物的比例。 (五)进行可行性鉴定 对面积较大的农作物布局,应进行可行性鉴定。鉴定内容包括:是否满足各方面需要;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和保护;经济效益是否合理;土壤肥力、肥料、水、资金、劳力是否基本平衡;加工储藏、市场、贸易交通等是否合理可行;科学技术、生产者素质能否达到要求;是否促进了农林牧、农工商的综合发展。 (六)保证生产资料供应 如果鉴定结果表明方案切实可行,那么农作物布局的过程就已完成。 四、农作物布局与种植业结构调整 (一)粮食生产立足于“总量平衡,区域优先发展” 为保证总量平衡,要实施“提高东部,开发西部,主攻中部”的区域发展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